一年级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案西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案西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案西师大版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73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初步感悟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3.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感悟同一道加法或减法有多种计算方法。

4. 能与同伴合作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从中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幻灯片、小棒等。学生准备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引入新课。

教师:有一天,天气晴朗,猫妈妈带着猫宝宝到河边钓鱼,钓了一整天,猫妈妈钓了13条鱼,猫宝宝钓了2条鱼。猫宝宝着急地就想吃鱼,猫妈妈却让猫宝宝先提一个数学问题,才让它吃鱼,小猫很着急。同学们,你们能替猫宝宝想法,让它尽快吃上鱼吗?

2. 学生间互相讨论,提出了几个数学问题:

(1)猫妈妈和猫宝宝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2)猫妈妈比猫宝宝多钓了多少条鱼?

(3)猫宝宝比猫妈妈少钓了多少条鱼?

3.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给予充分肯定。同学们提出了这样3个问题,首先来解决第1问:猫妈妈和猫宝宝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1

教师:猫宝宝吃上鱼,猫妈妈让宝宝再多多努力,将“13+2”计算出来。同学们,你们也要再努力来学习如何算13+2。

(1)探讨算法。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13+2怎样算?我们先用小棒摆一摆,请同学们先拿出13根小棒摆在桌子上,再拿出2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教师在投影仪上摆),合起来是多少根呢?(15根)是怎样想的?(学生独立思考后)请在4人小组里,互相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交流,教师巡视)好了,下面请各组代表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学生:把2根和3根合起来是5根(学生边说边做合起来的动作),再加在1捆上就是15根。

教师:请在投影仪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好吗?(学生上台操作演示)

学生:我们这组里还有一种方法是数,1捆是10根,从10起接着数剩下的几根:11,12,13,14,15,数完后是15根。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我们组中也有人用数的方法,但是与刚才的不同,我们是从13起接着数2

个数:14,15。……

教师:看来小朋友的方法虽各不相同,但大部分人都知道如果是用小棒做这种加法,要先把什么加起来?(单根的)再加在什么上?(整捆上)

(2)教师介绍加法各部分名称,并在算式下板书:加数、加数、和。

(3)操作练习。课堂活动第1题:摆小棒,算一算:14+2=□13+6=□

2. 教学例2

解决提出的第2个问题:教师:猫妈妈比猫宝宝多钓多少条金鱼呢?首先写出算式:15-2。

(1)操作引入。

教师:请小朋友们在桌上先摆15根小棒,再从中拿走2根,现在还剩多少根小棒?学生:13根。

教师:谁会用算式表示?

学生:15-2=13。

(2)探讨算法。

教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刚才我们算的13+2=15,所以15-2=13。

学生:我是往前数2个数:14,13。

学生:我们刚才摆小棒时,拿走2根,是从5根里拿走的,剩下的3根合在1捆上是13根。

教师:要不要把××同学说的过程再看一遍?(要)

教师在投影仪上用拖动的复合投影片演示(先出示第1片〈1捆〉,再出示2,3片〈5根〉,然后在2片上慢慢拖走2根)。

(3)介绍各部分名称并板书:被减数、减数、差。

教师:哪些同学还有别的想法?

(4)操作练习。课堂活动第1题:18-4=□

3. 教学例3

教师呈现例3的金鱼图。用小棒代替金鱼,先在桌上摆11根,再摆6根,让学生列算式,并讨论算法。

教师:由11+6=17,是不是还能想到其他算式?幻灯片出现17只金鱼,圈去6只。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7-6,并讨论算法。

教师给学生点明:由11+6=17能想到17-6=11,还能想到17-11=6。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17-5=□

4. 教学例4

(1)教师用幻灯片呈现例4的图。

教师:请同学们看小鸟图,左边图中有多少只鸟?右边图中小鸟有飞走的,也有飞来的,飞走了多少只小鸟?飞来了多少只小鸟?学生通过数鸟数,得到右边一共13只鸟,右图中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飞走与飞来的意思。原来有13只鸟,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那现在还有多少只鸟?教师写出算式:13-2+3。

(2)教师:同学们,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那算式13-2+3,就可以先计算13-2,用小棒的方法可得结果11,然后将11与算式中的3相加,得到结果14,也就是13-2+3的结果。

(3)操作练习

算一算: 15+2-4= 18-5-2= 17-6+3=

三、课堂作业

课堂活动第2,3题。

四、课堂总结

小结:同学们,想一想,今天这节数学课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新西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进位加法》教案教学设计

新西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进位加法》教案教学设计 新西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进位加法》教案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一课时进位加法(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6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出示第64页单元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从这幅中你都知道些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回答出图中的文字信息。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出这些算式:27+845+4532-17+12等 师:这些算式你会计算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复习旧知引入 出示:改编的例1 :把其中的“有8辆客车”改为“有2辆客车”。 师: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出:从图中可以知道这个停车场货车有27辆,客车有2辆。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提出“一共有多少辆车?”这个数学问题。 师随学生回答板书这个数学问题。 师: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2 师:为什么这么列式?

引导学生说出:求一共有多少辆车就是要把客车的辆数和货车的辆数合起来。 师:27+2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7和个位上的2加起来等于9,9再加上20就是29,所以27+2=29。 2、教学例1 出示例1 。 师:看来小朋友对以前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个停车场,你发现有变化没有?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出:这幅中的问题和小男孩说的话都没有变,只是小女孩说的话由原来有2辆客车变成了8辆客车。 师:现在要求一共有多少辆车,又该怎样列式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8 师:27+8和27+2在计算方法上一样的吗? 引导学生猜想:它们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我想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师追问:同学们这个猜想是有道理的,由于它们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所以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都要从个位加起。但是同学们在用这个方法计算27+8时会遇到新的问题,究竟会遇到什么问题

一年级数学《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设计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形成凑十的思想。 3。通过计算和比较,学生对不同的算式能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4。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重点: 1。理解凑十法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课件:85页图1。

2。你看,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你们猜猜看谁会是第一名呢?谁猜 对了呢?让我们看看比赛的情况吧! 二、展开。 (一)列出算式。 1。估算:比赛结束了,现在你认为谁是第一名呢?(遥控) 2。有什么办法能够确切地知道谁第一呢?8+54+87+84+97+4 (二)算法多样化。 1。我们先算一算小猪的总成绩。会算的可以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不 会算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2。交流算法。 (1)8+5=9+1+1+1+1=13数的 (2)8+5=8+2+3=13

问:为什么把5分成2和3,不分成1和4?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 (凑十法) (3)8+5=5+5+3=13 问:为什么把8分成5和3?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凑十法) (4)8+5=10+5-2=13 问:明明是加法为什么要减去2?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多加再减) (三)凑十法。 1。观察比较:这两个凑十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2。用你喜欢的凑十法计算一下小兔的总成绩。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你认为凑 十时是分大一点的数方便,还是分小一点的数方便? 3。用拆小数凑十的方法分别算一算其他三只小动物的总成绩。谁得第一名?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进位加法

35+6= 29+7= 35+9= 73+9= 25+9=46+5= 87+10= 39+3 = 48+30 = 45+40 = 89+2= 60+8= 39+10= 76+10= 70+30=48+9= 47+8= 52+20= 43+8= 68+9=36+6= 29+5 = 87+9 = 40+2= 27+9=39+4= 41+20= 38+9= 30+2= 72+9= 66+4= 39+2= 20+9= 53+8= 35+8=39+4= 18+50= 20+9= 40+6= 62+9=89+5= 63+9= 34+9= 50+4 = 11+2 = 53+8 = 60+8 = 80+7 = 32+9= 26+5=84+9= 35+10= 71+9= 5+18 = 17+3 = 12+10= 29+7= 33+9= 3+40= 15+50=

18+9= 30+28= 43+9= 86+8= 70+3= 39+2= 72+9= 66+4= 39+2= 20+9= 58+5= 35+8= 39+4= 8+50= 20+60= 16+9 = 48+8 = 35+8 = 4+19 = 7+26 = 4+37 = 29+4 = 19+8 = 29+7 = 7+38 = 9+18 = 40+6 = 35+30 = 62+8 = 75+5 = 23+7 = 26+8 = 19+60 = 32+8 = 16+9 = 24+6 = 5+37 = 44+7 = 67+9 = 50+9 = 61+9 = 85+8 = 91+9 = 82+8 = 39+3 = 46+7 = 23+7 = 37+4 = 78+3 = 27+6 = 39+8 = 68+5 = 9+25 = 85+6 = 92+8 =

20以内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口算练习

时间对题姓名 10+3=10-2=15-3=9-2=12+1=7-1=12+5=6+3=1+8=14+4=2+7=7+3=16+1=18-0=1+12=4+5=15+2=6+4=17-2=5-4=4-4=6+3=4+15=11+6=2+8=5+11=10-2=9-6=7+3=3+6=2+4=6+3=3+5=2+7=13-3=8-2=4+1=6-3=10-2=16-5=10+5=16-4=17-2=11+6=7+2=5+5=4+5=12+2=17-4=10+9=15-3=13+2=1+9=2+8=4-2=9-5=8-2=10-1=12+7=16-6=7-1=6-6=3+5=4+14=2+13=3+10=9-1=8+2=0+7=5+2=6+4=18-7=17-1=12+5=5-5=8-5=4+13=16-3=6+12=3+6=7-0=9-8=5+4=17-3=18-6=0+14=10-8=6+1=8-4=4+4=1+8=10-0=2+5=3+5=6-3=8+11=2+7=8-1=19-7=5+12=

时间对题姓名 18-0=1+12=2+7=7+3=16+1=4+5=15+2=6+4=17-2=5-4=4-4=6+3=4+15=11+6=2+8=8-2=4+1=6-3=10-2=16-5=7-0=9-8=0+14=10-8=6+1=5+4=17-3=18-6=12+7=16-6=8-4=4+4=9-5=8-2=10-1=1+8=10-0=2+5=3+5=6-3=5+11=10-2=9-6=7+3=3+6=2+4=6+3=3+5=2+7=13-3=7-1=6-6=3+5=4+14=2+13=3+10=9-1=8+2=0+7=5+2=10+5=16-4=17-2=11+6=7+2=5+5=4+5=12+2=17-4=10+9=15-3=13+2=1+9=2+8=4-2=6+4=18-7=17-1=12+5=5-5=8-5=4+13=16-3=6+12=3+6=8+11=2+7=8-1=19-7=5+12=10+3=10-2=15-3=9-2=12+1=7-1=12+5=6+3=1+8=14+4=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不退位减法》教案 (1)

小学数学新版一年级上册 《不退位减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会计算十几减几的减法。 二、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习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大胆地把自己的算法讲给同学听。 教学重点 会计算十几减几的减法。 教学难点 学习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交流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计算 10-5= 10-8= 7-5= 8-8= 8-4= 9-3= 10-9= 9-5= 6-5= 2.师生进行听口令做动作的活动,复习位置的有关知识。 学生上课起立,不要坐下。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听口令:用右手摸一摸你的左胳膊,用左手指出你的后边…… 二、新课学习 1.教师提出请同学们检查教师操作对不对的问题,然后说明先摆一摞10块积木,再摆3块,完成操作。在学生对老师的操作进行判断的基础上,自己写出算式计算,最后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听老师的口令做动作完成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按要求摆积木做的对不对。先摆10块,再摆3块。 教师说完后分别摆好,一摞10块,一摞3块。 师:老师做的对吗?谁能说一说老师怎么做的? 学生判断并说出教师的做法,要特别说到把10块摆成了一摞。 师:老师一共摆了多少块积木?请你列出算式并计算。 学生算完后,交流计算的结果,教师板书:10+3=13。 2.继续操作。在13块积木的基础上再放2块。让学生写算式并计算一共有多少块。交流时,关注学生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师:好,看老师接着摆:再放2块。 边说边在3块上面放2块。 师:现在一共有多少块?请同学们自己列算式,并计算出来。 学生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交流学生的算式和想法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 (1)13块再加2块是15块:13+2=15。 (2)一摞是10块,别一摞是5块:10+5=15。 (3)10块加上3块是13块,再加上2块一共是15块。10+3+2=15。 (4)3块加上2块是5块,再加上10块一共是15块。3+2+10=15。 教师对学生的算法都要给予肯定。如果算法(1)学生没有,教师作为参与者交流。 3.计算15-3。 (1)教师提出:如果从15块中去掉3块,还剩多少块呢?边说边完成操作。然后师生共同列出算式,让学生试着计算。 师:老师已经摆了15块积木了。如果去掉3块,还剩多少块呢?现在老师去掉3块。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师:15-3这样的减法我们以前还没学过,你们能试着自己算一算吗?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巡视时要关注学生摆的过程和计算方法。 (2)交流各自的算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想法的机会。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结果是多少?

一年级数学下册 进位加法教案 西师大版

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同学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84页单元主题图。 教师:小朋友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从这幅情景图中你都知道些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回答出图中的文字信息。 教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出这些算式:27+8 45+45 32-17+12等。 教师:这些算式你会计算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复习旧知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改编的例1情景图:把其中的“有8辆客车”改为“有2辆客车”。 教师: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从图中可以知道这个停车场货车有27辆,客车有2辆。 教师:一共有多少辆车呢?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 学生:27+2。 教师:为什么这么列式? 学生:求一共有多少辆车就是要把客车的辆数和货车的辆数合起来。 教师:27+2又该怎么算呢? 学生: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7和个位上的2加起来等于9,9再加上20就是29,所以27+2=29。 2.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看来小朋友对以前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个停车场,你发现有变化没有?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出:这幅情景图中的问题和小男孩说的话都没有变,只是小女孩说的话由原来有2辆客车变成了8辆客车。 教师:现在要求一共有多少辆车,又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27+8。 教师:27+8和27+2在计算方法上一样的吗? 引导学生猜想:它们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我想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追问:同学们这个猜想是有道理的,由于它们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所以它们的计算方法

二年级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口算练习题(新、选)

86-58= 83-56= 17-25= 78-29= 24+38= 46-37= 83-56= 74-68= 63-37= 54-29= 50+22= 37+18= 42-23= 79-64= 76-37= 48-36= 57-16= 98-48= 62-48= 47+19= 42-16= 64+24= 54-29= 53-39= 42-19= 75-55= 22+55= 46-19= 75-59= 56-36= 79-64= 36+17= 52+23= 67-60= 46-28= 76-18= 44+39= 85-50= 48+35= 43+28= 70+19= 42-32= 48-26= 36+27= 16+23= 55+38= 64+36= 56+17= 35+17= 15+56= 86-45= 46-38= 50+22= 69-31= 71-55= 53+36= 62+12= 93-56= 70-42= 65-26= 22+55= 23+32= 56-36= 63-25= 46-28= 42-19= 72-54= 25+8= 48-26= 71-15= 67-60= 73+24= 86-45= 62-56= 16+27= 55+17= 70-42= 38+46= 85-50= 56-27= 72-54= 55+38= 43-27= 45-16= 16+27= 15+57= 93-56= 22+28= 43-27= 40-12= 56+28= 42-19= 63+25= 75-33= 23+32= 42-37= 40-12= 39+38= 15+26= 74-18= 53-29= 62-49= 47+28= word.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20以内的进位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把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的联系起来,体现了计算内容情境性的特点。同时提倡算法多样化,这又体现了计算方式多样性与计算活动思考性的特点。因此,如今的计算教学应该是灵动而又充满生气的课堂。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研究算法,理解算理。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十单元第104—108页的内容20以内进位加法。 学生情况 学生是在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大部分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说出结果,但是,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还是很生疏的,鉴于这种形式,我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感兴趣的麦当劳的情景引入,创设问题,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从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 本节课的采用的情景教学法、操作实验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教学准备 采用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小棒(不少于20根)卡片。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 .理解“凑十”法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难点:

一年级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练习题

65+29= 40+43= 61+27= 37+48= 42+37= 72+15= 50+35= 37+29= 44+27= 15+47= 50+27= 56+19= 72+14= 38+25= 81+14= 48+27= 63+28= 31+46= 44+39= 42+37= 65+19= 60+36= 45+36= 53+24= 28+27= 70+26= 62+17= 12+38= 27+47= 64+19= 35+29= 31+39= 42+35= 70+27= 61+19= 15+18= 26+37= 54+29= 34+36= 74+17= 58+29= 71+14= 62+19= 70+12= 2 9+37= 4 8+22= 37+24= 74+18= 43+25= 6 8+14= 1 9+32= 33+46= 47+35= 80+16= 4 9+26= 37+27= 1 8+25= 5 8+17= 5 6+34= 30+46= 59+34= 34+27= 37+16= 25+37= 29+32= 37+47= 60+29= 53+29= 33+36= 48+27= 82+28= 36+27= 26+69= 38+48= 24+27= 38+19= 35+26= 3 8+23= 48+19= 26+37= 28+47= 37+59= 60+18= 3 4+29= 29+37= 48+16= 70+21= 28+49= 45+26= 55+19= 26+59= 28+37= 74+16= 27+37= 36+42= 37+59= 71+23= 3 6+16= 51+29= 2 4+37= 24+35= 39+36= 81+15= 49+24= 58+29=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第1课时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72 例1-3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课堂活动,练习九的1-6题 教学目标1.学会2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2.知道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通过学习活动训练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对齐数位相加减的道理 教学具准备视频,计算卡片 教学过程复备 一、复习旧知 1.口算(在练习本上) 3+2 5-2 10+7 10+9 6+4 10-6 4+3 6+2 2.小结:前面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我们要学习更大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教学不进位加法) (1)出示例1情景图。先摆出13根小棒,再摆出2根小棒。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吗?列出算式。为什么用加法

算? (2)师生共同摆小棒。13+2= (3)你会算吗?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用算式或文字板书算法) 方法一:3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是5根小棒,10加5等于15; 方法二:由13向后数两个数是15. 方法三:把13中的1和2相加得3十,30加3得33。 如果有第3种说法,学生中一定要讲清楚为什么不能这样相加。如果没有这种算法,老师应提问为什么13中的1不能和2相加? (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4)介绍并板书加法各部分名称。 加法算式的每一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在这个加法算式中,13和2都叫做加数,15叫做和。 板书各部分名称 回到口算题中,让学生说说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2 (教学不退位减法) (1)出示例2图。先摆出15根小棒,拿走2根,还剩几根?你能列出算式吗?为什么这样用减法算? (2)你会算吗?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形成凑十的思想。 3.通过计算和比较,学生对不同的算式能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 4.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重点: 1.理解凑十法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课件:85页图1。

2.你看,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你们猜猜看谁会是第一名呢?谁猜 对了呢?让我们看看比赛的情况吧! 二、展开。 (一)列出算式。 1.估算:比赛结束了,现在你认为谁是第一名呢?(遥控) 2.有什么办法能够确切地知道谁第一呢?8+5 4+8 7+8 4+9 7+4 (二)算法多样化。 1.我们先算一算小猪的总成绩。会算的可以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不 会算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2.交流算法。 (1)8+5=9+1+1+1+1=13 数的 (2)8+5=8+2+3=13

问:为什么把5分成2和3,不分成1和4?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 (凑十法) (3)8+5=5+5+3=13 问:为什么把8分成5和3?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凑十法) (4)8+5=10+5-2=13 问:明明是加法为什么要减去2?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多加再减) (三)凑十法。 1.观察比较:这两个凑十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2.用你喜欢的凑十法计算一下小兔的总成绩。说说你是怎样算 的?你认为凑 十时是分大一点的数方便,还是分小一点的数方便? 3.用拆小数凑十的方法分别算一算其他三只小动物的总成绩。谁 得第一名?

小学一年级数学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讲解及专项练习

一年级数学下册 例题讲解一 进位加法(凑十法) 列式:9+1=10 10+4=14 思考过程: 第一步:想拆分,拆第二个加数。 拆出的其中一个数要与第一个加数凑成10。 第二步:将10加上拆出的另一个数。 (拆第一个加数也是可以的,拆第二个加数是便于孩子能对齐着直接看出题目中的哪个数被拆成了哪两个数,便于检查。) 退位减法 方法一: 列式:14-4=10 10-1=9 思考过程: 第一步:想拆分,拆减数。拆出的其中一个数是被减数的个位数。 被减数减去拆出的其中一个数退到10. 第二步:将10减去拆出的另一个数。

方法二: 列式:10-5=5 4+5=9 思考过程: 第一步:想拆分,拆被减数。把被减数拆成十和几。 将10减去题目中的减数。 第二步:将拆出的几加上第一步的结果。 数字拆分法 9+6=9+(1+5)=(9+1)+5=15 一五6,二四6,三三6,四二6,五一6;6的组成没遗漏。 一六7,二五7,三四7,四三7,五二7,六一7;7的组成记仔细。 一七8,二六8,三五8,四四8,五三8,六二8,七一8;8的组成记全它。 一八9,二七9,三六9,四五9,五四9,六三9,七二9,八一9; 9的组成全都有。 一九10,二八10,三七10,四六10,五五10,六四10,七三10,八二10,九一10;10的组成共九句。 退位减法 退位减法要牢记,先从个位来减起; 哪位不够前位退,本位加十莫忘记; 如果隔位退了1,0变十来最好记。 连续退位的减法 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一位上有。 借走了往后走,0上有点看作9 例题讲解二 例、有个加数是一位数

总结:个位加个位、满十标进位、写个位,十位加进位。 例、减数是一位数 总结:个位减个位、不够十位标借位、写个位,十位减一再计算 。 例、加数是两位数 练、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73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初步感悟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感悟同一道加法或减法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4.能与同伴合作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从中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对齐数位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幻灯片、小棒等。 学生:准备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有一天,天气晴朗,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到森林里采蘑菇,他们在森林里唱呀,跳呀,很快兔妈妈就采了满满一篮子蘑菇,兔妈妈究竟采了多少蘑菇,让我们一起数一数吧,真多呀,兔宝宝只采了两朵蘑菇,非常难过,妈妈安慰他说:“只要能提出数学问题,也是聪明的孩子,兔宝宝一转眼,就提出了好几个数学问题,请猜猜看,他提了哪些问题? 1. 学生思考后,提出了几个数学问题: (1)兔妈妈和兔宝宝一共采了多少朵蘑菇? (2)兔妈妈比兔宝宝多采了多少朵蘑菇? (3)兔宝宝比兔妈妈少采了多少朵蘑菇? 2.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给予充分肯定。同学们提出了这样3个问题,首先来解决第1问:兔妈妈和兔宝宝一共采了多少朵蘑菇?? [点评:通过童话故事引入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有数学,同时问题由学生提,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思想。]

3. 教师又提出用一个算式表示“一共采了多少朵蘑菇?”学生口答,教师板书:13+2。师:为什么要用加法算?抽生解释[为学习例1设下铺垫。]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教师:兔宝宝很想吃上蘑菇,兔妈妈让宝宝再努力一下,将“13+2”计算出来,就可以听上蘑菇了。同学们,让我们来帮帮兔宝宝计算13+2吧。 1. 探讨算法。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13+2怎样算?我们先用小棒摆一摆,请同学们先拿出13根小棒摆在桌子上,表示兔妈妈采的蘑菇,再拿出2根小棒摆在桌子上,表示兔宝宝采的蘑菇。(教师在投影仪上摆),合起来是多少根呢?(15根)是怎样想的,这么快就知道了?(学生独立思考后)请在4人小组里,互相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抽生汇报。 学生:把2根和3根合起来是5根(学生边说边做合起来的动作),再加在1捆上就是15根。 教师:请在投影仪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好吗? (学生上台操作演示) 师:为什么2根要加在3根上面,不加在1捆上面? 教师演示摆小棒,边板书3+2=5,实际上就是个位的数对着个位的数加,再算 10+5=15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我们这组里还有一种方法是数,1捆是10根,从10起接着数剩下的几根:11,12,13,14,15,数完后是15根。 学生:我们组中也有人用数的方法,但是与刚才的不同,我们是从13起接着数2个数:14,15。…… [点评:由于低段的小朋友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用小棒做直观教具,让学生很容易观察出2根小棒应该加在3根小棒上,而不是加在1捆小棒上。同时,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展示学生的多种算法,从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教师:看来小朋友的方法虽各不相同,但都知道如果是用小棒做这种加法,要先把什么加起来?(单根的)再加在什么上?(整捆上) 2. 教师介绍加法各部分名称,并在算式下板书:加数、加数、和。 3. 试一试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初步感悟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3.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 体验,从中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口算题卡。学生准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学 师:宝贝儿们,你们喜欢上数学课吗?嗯,老师也非常喜欢。因为我们在数学王国里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那今天的数学王国里又有什么有趣儿的事情呢?瞧,一群小蝌蚪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在河里游来游去,可着急了,小蝌蚪在干什么呢? 生:小蝌蚪找妈妈 师:宝贝们真聪明,这都知道哇!可是,每只小蝌蚪身上都有一道数学题,只有答对这些题,才能找到妈妈。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好,小手准备(举手手势),准备到位。 抽生口答:3+2= 5-2= 10+7= 10+9= 10+3= 师:13这个数,3在什么位上?生:3在个位上。

师:个位上的3表示什么?生:表示3个一 师:那1在什么位上?生:1在十位上位。 师:十位上的1表示什么?生:表示1个十。 师:下一题13+2= 预设生:等于15 课件不出示答案,师:遭了,老师课件有点问题,没反应了,看不到正确答案,不知道对不对,怎么办呢? 二、个体自学例1 13+2 1.用小棒摆一摆 师:我们用小棒来摆一摆,看看13+2是不是等于15?请先听要求:A 先摆13根小棒,怎么摆?B再摆几根小棒?C看看合起来是多少根呢?(15根) 请生展示贴小棒在黑板上 追问:老师想知道是把2根小棒加在3根小棒里呢,还是加在一捆里? 生:加在3根小棒里。 追问:为什么要把2根小棒加在3根小棒里呢? 师引生:3根小棒表示——3个一,2根小棒表示——2个一。合起来就是——5个一。再加上一捆小棒,一共就是15。 2.用算珠拨一拨 师:小棒回位!123 除了摆小棒,我们还可以用计数器来算算。看着老师手里的计数器,你能拨一拨算珠,算算13+2吗?

二年级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口算练习题

42-23= 42-19= 44+39= 35+17= 22+55= 86- 58= 79-64= 75-55= 85-50= 15+56= 23+32= 83-56= 76-37= 22+55= 48+35= 86-45= 56-36= 17-25= 48-36 = 46-19= 43+28= 46-38= 63-25= 78-29= 57-16= 75-59= 70+19= 50+22= 46-28= 24+38= 98-48= 56-36= 42-32= 69-31= 42-19= 46-37= 62-48= 79-64= 48-26= 71-55= 72-54= 83-56= 47+19= 36+17= 36+27= 53+36= 25+8= 74-68= 42-16= 52+23= 16+23= 62+12= 48-26= 63-37= 64+24= 67-60= 55+38= 93-56= 71-15= 54-29= 54-29= 46-28= 64+36= 70-42= 67-60= 50+22= 53-39= 76-18= 56+17= 65-26= 73+24= 37+18=

86-45= 16+27= 40-12= 63+28= 36+16= 43-25= 62-56= 15+57= 39+38= 62-34= 82-37= 91-37= 16+27= 93-56= 15+26= 67+29= 74-37= 79-28= 55+17= 22+28= 74-18= 84+7= 86+6= 46+23= 70-42= 43-27= 53-29= 32-17= 53+16= 40+13= 38+46= 40-12= 62-49= 35+19= 52-17= 56-38= 85-50= 56+28= 47+28= 85-56= 84-29= 74+18= 56-27= 42-19= 62+15= 68-60= 77-48= 84-1= 72-54= 63+25= 24+58= 91-17= 91-25= 73+14= 55+38= 75-33= 39+35= 62-35= 46+27= 36+26= 43-27= 23+32= 64-45= 63-49= 68-57= 26+17= 45-16= 42-37= 54-13= 16+13= 11+17= 18+20=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案板书设计

学科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8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9加几加法的算理,经历9加几加法的计算研究过程; 2、使学生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重点: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难点:让学生掌握凑十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分析这些数的分解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计算 10+5= 10+7= 10+3= 10+1= 10+8= 3、数星星(课件) ★ ★ ★ ★ ★ ★ ★ ★ ★ ★ ★ ★ ★ ★ ★ ①要想数出一共有多少个五星,怎样数才能又快又准确? ②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来演示:一个一个的数 先数出几个,再数出几个。两部分加在一起。 先数出十个圈起来,看外面还剩几个就是十几个 (二)教学新知 1、今天我们学习9加几 2、课件出示89页例一情境图 师:这幅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分析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板书9+4=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9+4=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开始和同学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3、汇报小组合作讨论结果 师:大家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请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台上展示你们的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 生1:我们是数出来的。1、2、3、……12、13,一共有13盒。 生2:我们是看箱子里有9盒饮料,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生3:把外面的一盒拿到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就是13盒。 生4:我们是用小棒代替饮料摆出来的。 师:这些方法都正确。怎样摆才能让人一看就知道一共有多少?(请学生边摆边说) 学生在投影下摆小棒。

二年级下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练习题

二年级下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练习题 一、口算题。 60-32=3+19=+24= 17+33=8-7=2-52=8-80=19+6=2-5=0-20=9+5=+61= 10+32=8-9=5+8= 36-7=9-8=3-8=6+5=0+13=2-0=8-8=2-6=3-80=3-4= 100-50=8+8=2+38=0+30=6+7= 26+14= 17-8=3-7=0-5= 13-8=0-9=8+8=0-2=5- 3=2-6=5-20=+57=2+9=2-20=9+2= 23-7= 11-2=2+9=2-4=0+50=0+9=+80=1-7=+56=7-6=6-8=5+5= 15-4=2-17=0+16= 29-13=7+4=8-9=4-4=1+7=9-9=7-8=+43=0+35=7+6=2-7=1+4=0+50=3+37=9+40= 二、列竖式计算: 69+21=0-25=18+23=-24= 54+28=0-23=23+49= 1-29= 70-23=+45= 6-59=+39= 三、下面哪些算式得数比60大,在相应的里画√ 35+31+ 0—3 3+190—1 + 1 0+22+ 5—5+188—1—1 四、在里填上“>”“<”或“=” 72—6536+645—3+100 8—3090—70 7+8664—11643+0+20 0

二年级数学周末作业 一、口算题。 60-32=6-7=6+14=3-7=9-13=3+19=9-8=+24=3-8= 17+33=6+5=8-7=0+13=2-52=2-0=8-80=8-8=19+6=2-6=2-5=3-80=0-20=3-4=9+5= 100-50=+61=8+8= 10+32=2+38=8-9=0+30=5+8= 36+7= 二、列竖式计算: 69+21=0-25= 17-8= 11-2=3-7=2+9=0-5=2-4= 13-8=0+50=0-9=0+9=8+8=+80=0-2=1-7=5-3=+56=2-6=7-6=5-20=6-8=+57=5+5=2+9= 15-4=2-20=2-17=9+2= 50+16= 18+23= 7+4=8-9=4-4=1+7=9-9=7-8=+43=0+35=7+6=2-7=1+4=0+50=3+37=9+40= 42-24= 54+28=0-23=23+49= 1-29= 70-23=+45= 6-59=+39= 三、下面哪些算式得数比60大,在相应的里画√35+31+3+190—10+22+5+188—1 四、在 里填上“>”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全单元教案.doc

第十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情境理解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口算,并逐 步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经历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和 交流等活动,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感受算法多样化,增强主动优化算法的意识,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使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 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具有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学会计算方法,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投影片,小黑板 课时安排:加法 10课时 9加几 1课时 练习十一 2课时 8、7加几 1课时 练习十二 2课时 6、5、4、3、2加几 1课时 练习十三 1课时 复习 2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9加几 教科书第88—89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第1-5题. 课型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10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探索、交流算法,理解9加几的一些口算方法,逐步理解并认识“凑十法”及其口算过程,能用“凑十法”正确口算9加几的得数;知道得数的单位名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鼓励算法多样化,树立创新意识,追求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9加几的“凑十”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苹果图片;学生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20以内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教案

一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20以内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估算。【备课人】刘淑娟【课时】第一课时【课程阶段性目标】: 1.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思想。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2、结合图片,了解估算, 【预设良好习惯养成】: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二、积极思考的习惯。 三、大胆发言的习惯。 【教学方法设计】1.教学课件形象教学 2.小棒和计数器的直观教学 3.多种游戏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难点:熟练说出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游戏,教案 【前置性学习设计】3+4= 2+5= 3+6= 4+3= 8+1= 6+2= 5+4= 5+3= 2+3= 4+2= 【学习活动方案】 一、20以内不进位加法及各部分名称?师:小朋友看,沙滩上有多少位小朋友?小朋友可以用自己的表示方法表达出来。学生回答:有12位。 师:看,现在又从远处跑来了3位小朋友,现在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同学们根据以前我们的知识,能否列出算式??生:1、摆小棒?学生可能列出12+3= 和3+12=两种算式,那么这两个算式哪个正确,我们看它们结果是否相同,小朋友先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可能一根一

根的摆放,也可能把10根放在一起,2根放在一起,然后把3根放在2根边,加起来共计15根,也就是12+3=15。也有部分学生先摆3根,再摆2根,最后放10根,也是15。即3+12=15。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指导,有摆放小棒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提示。学生说出自己计算过程:2+3=5,10+5=15,3+2=5,10+5=15。 [设计意图]:用摆小棒的方式来理解数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加深理解,深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2、计数器?学生拨计数器计算12+3=或3+12= 。学生独立拨,小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拨法,然后汇报加的过程。 [设计意图]:用摆弄计数器的方式来计算,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的实践操作,将难以理解的知识化解成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吸收。 3、加法各部分的名称?教师板书12+3=15。12有名字叫加数,3的名字叫加数,15的名字叫和。因为12叫加数,3也叫加数,因此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12+3=15,3?+12=15。(板书:加数+加数=和) 二、20以内不退位减法及各部分的名称?小朋友看,岩石上原来有17只海鸥,飞走了4只,现在岩石上有多少只海鸥?(有13只)是怎样得出来的?小朋友根据以前减法知识,能否列出一个减法算式?1?、摆小棒计算?学生可能列出17-4= ,小朋友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摆一摆17减4等于几? 生:我摆17根,再在17根里拿走4根,剩下13根,也就是现在岩石上有13只海鸥。 生:我摆17根时,10根一起,7根在一边,我在7根中拿走4根,剩下3根,再用10根加3根就是13根,即7-4=3,10+3=13,所以现在岩石上有13只海鸥。 2、拨计数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展示自己拨珠的过程,并选一名学生汇报自己小组拨珠的过程。 3、20以内不退位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都知道17-4=13,在加法中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减法中有没有呢?有那么叫什么呢? 17叫被减数,4叫减数,13叫差,即被减数--减数=差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练习题

11 - 8= 11 - 2= 4 + 7= 4 + 8= 13 - 8= 15 - 8= 9 + 8= 7 + 8= 8 + 6= 14 - 8= 5 + 7= 16 - 9= 12 - 5= 5 + 6= 14 - 7= 11 - 3= 8 + 7= 6 + 9= 15 - 7= 12 - 3= 5 + 8= 9 + 9= 13 - 5= 12 - 8= 9 + 5= 7 + 9= 16 - 8= 9 + 3= 7 + 7= 7 + 6= 13 - 9= 8 + 8= 17 - 9= 6 + 7= 11 - 9= 8 + 5= 14 - 5= 7 + 5= 16 - 7= 8 + 9= 5 + 9= 18 - 9= 4 + 9= 6 + 5= 13 - 7= 8 + 3= 9 + 2= 7 + 4= 11 - 7= 9 + 6= 9 + 7= 8 + 4= 14 - 9= 12 - 9= 3 + 9= 17 - 8= 12 - 6= 2 + 9= 12 - 7= 3 + 8= 6 + 8= 12 - 4= 9 + 4= 15 - 9= 13 - 4= 11 - 6= 6 + 6= 11 - 5= 11 - 4= 15 - 6= 11 - 8= 11 - 2= 4 + 7= 4 + 8= 13 - 8= 15 - 8= 9 + 8= 13 - 6= 7 + 8= 14 - 6= 8 + 6=

14 - 8= 5 + 7= 16 - 9= 12 - 5= 5 + 6= 14 - 7= 11 - 3= 8 + 7= 6 + 9= 15 - 7= 12 - 3= 5 + 8= 9 + 9= 13 - 5= 12 - 8= 9 + 5= 7 + 9= 16 - 8= 9 + 3= 7 + 7= 7 + 6= 13 - 9= 8 + 8= 17 - 9= 6 + 7= 11 - 9= 8 + 5= 14 - 5= 7 + 5= 16 - 7= 8 + 9= 5 + 9= 18 - 9= 4 + 9= 6 + 5= 13 - 7= 8 + 3= 9 + 2= 7 + 4= 11 - 7= 9 + 6= 9 + 7= 8 + 4= 14 - 9= 12 - 9= 3 + 9= 17 - 8= 12 - 6= 2 + 9= 12 - 7= 3 + 8= 6 + 8= 12 - 4= 9 + 4= 15 - 9= 13 - 4= 11 - 6= 6 + 6= 11 - 5= 11 - 4= 15 - 6= 11 - 8= 11 - 2= 4 + 7= 4 + 8= 13 - 8= 15 - 8= 9 + 8= 13 - 6= 7 + 8= 14 - 6= 8 + 6= 14 - 8= 5 + 7= 16 - 9= 12 - 5= 5 + 6= 14 - 7= 11 - 3= 8 + 7= 6 + 9= 15 - 7= 12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