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与江苏省产业结构变迁及现状的比较研究
江苏的城市化概况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概况(一)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特征的发展特点研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都有相似的发展轨迹。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的形态特征和内在机制都发生着较为显著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城市化水平可分为初期阶段(20%以下)、中期阶段(20%~50%)和高级阶段(50%以上),对应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为:(1)在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50%以上,第二、三产业各占20%左右。
美国1870年城市化水平为25.7%,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51.5%、24.7%、23.8%。
(2)在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
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互换。
如美国1910年城市化水平为53.4%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依次为:33.4%、31.4%、35.2%。
(3)在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就业比重达到50%以上,第二产业则稳定在30%左右,第一产业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
如美国1970年城市化水平为74%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2%、34.4%和62.4%。
(二)江苏城市化进程阶段判断及对应的产业结构状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不断扩大的城市建设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稳步推进了全省城镇化进程。
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2005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774.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0.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5个百分点,其中,市人口为2273.20万人,镇人口为1501.42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30.41%、20.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699.8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9.50%。
与2000人口普查年相比,全省城镇人口增加了733.8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个百分点,比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水平高2.2个百分点。
山东与江苏两省吸收利用FDI的比较分析

文章编号 ;04 20 20 )4 06— 5 10 —48 (06 0 —09 0
山东与江 苏两省 吸收利用 F I D 的比较分析
翟凤 霞
( 山东大学 经济学 院 , 山东 山东省吸收利用 FI D 发展很快, 而与山东省地缘接近的江苏省近年来凭借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各
1 两省利用 F I D 的状况 比较分析
1 1 两省 9 年代以来 F I . o D 的规模和地位 本文通过《 中国统计年鉴》 《 、 山东省统计年鉴》
省两个经济大省凭借经济实力雄厚 、 产业基础优 良、
投资环境完善的优势, 备受外商青睐 , 利用外资尤其 外商直接投资(D ) F I的水平和规模从小到大 , 而江苏
种“ 优惠政策” 更是 成为了吸引国际资本的强力磁场 。本文从规模 、 分布 、 产业 质量 、 国别和地 区来源 以及 绩效等 多
个方面, 对山东与江苏两省吸收利用 F I D 进行了比较分析 , 发现江苏省的 F I D 总量 、 外商投资企业数 、 单项投资规 模均明显高于山东省, 而且江苏省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营上有更高的外向度, 具有比山东省更多的出口贡献; 江苏
n1 I h rceso DI ew e e . u ec nr uin t ergo a d sr l t cu ea dteeo o l aa tr f ma c F t en t m b th o t b t t inli u t a r tr n e nm— b h t i o oh e n i su h
i c o D h n o g i moemak d w i ettlsa sa dte cnrb t n t ergo a m— fF Ii S a d n s r r e , hl t oa cl o t ui ot i l e n eh e n h i o h e n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摘要】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平衡问题。
本文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入手,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探讨了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提出了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对策,包括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推进一体化发展。
总结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得出结论。
本研究对于促进江苏省经济发展均衡、全面提升地区经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江苏省、区域经济、不平衡、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对策、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总结、展望、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平衡的发展现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深化,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研究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既是对地区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探讨,也是对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较为显著。
这种不平衡不仅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社会财富的不均衡分配,还会影响到整个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深入研究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探索其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对实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江苏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平衡现象,探讨造成不平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研究,旨在帮助政府部门正确把握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地方政府科学合理地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通过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
广东、江苏、山东新兴产业选择及相关科技资源支撑对比分析

Rea e c n lg s u c si a g o g,Ja g u a d S a d n o ic ltd Te h oo y Re o r e n Gu n d n in s n h n oeh a W iu
T cnlg eat n , o t C iaU i ri f eh o g ,G aghu 6 0 un dn ) ehooyD pr met Suh hn n es yo T cn l y unzo5 04 ,G agog v t o 1
Absr t Th v l p e fmo r ce c nd t c noo y h spr mptd t e e r i fne i u ti s wh c h v tac : e de e o m nto de n s in e a e h l g a o e h me gng o w nd sre , ih a e
s u c s a d a ay e h h ie o e i d sr n i e e c s o er d v lp n c l . Ac od n O t e i d sr o re , n n ls st e c oc fn w n u t a d d f r n e ft i e eo me ts ae y f h c r i g t h n u t y
tr es,t e pa e a s u g sinsfr t e eo ag t h p rm ke s g e to o he d v lpme to hre p o i e swe1 n ft e r vnc sa l. K e o ds: n w n sr ; Gua g o yw r e i du t y n d ng;t c o o y r s u c s;c ie o n sr e hn l g e o r e hoc fidu ty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目标与路径——以江苏省为例

+,- 的比重由 $(($ 年的 !$& ’. 下降到 !""’ 年
的 /& #. 。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 +,- 的比重从 $((! 年 开 始 一 直 在 ’". 以 上 , $" 年 间 平 均 比 重 达 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 0. 。 !""’ 年占 +,- 比重达到 1’& %. 。 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来看, 第二 产业贡献度最高。 $(($ 年到 !""0 年之间第一产 业的平均贡献率为 0& ’. , $(($ 年和 !""1 年的贡 献率为负数。 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稳中 有升, 这期间的平均贡献率为 ’(& 1. , 表明第二 产业在江苏经济的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 第三产 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波动较大。 如 $(($ 年到达 而 $((! ’(& 1. 、 $((% 年达到 0"& 0. 的较高水平。 年仅为 !(& 0. , $((0 年为 !$& 1. 。 从三次产业对江苏经济增长的拉动率来 看
!$$& 年 苏 中 的 工 业 增 加 值 仅 仅 是 苏 南 地 区 的
苏 北 地 区 是 苏 南 地 区 的 !%( +) 左 !,( +) 左 右 , 右。 从产业结构来说, 苏南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高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 &%( !) ; 而苏中、 苏 达 &#( +) , 其 北地区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 &%( #) 和 ,*( *) , 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 ,*( &) 和 %’( ’) 。 “ 三个经济圈 ” 从都市圈意义上的 来看, 经济 圈的中心城市产业带动作用相差较大。 南京都市 圈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以重工业的集聚为 主, 其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处于工业中期, 但南京市 的工业已呈现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特征。 之二是该 都市圈以南京为中心, 其它区域成为南京市产业 发展的基础原材料供应地、 生产部件配套生产基 地和产品消费区, 但同时也接受南京市的产业辐射 与产业转移。 圈内非均衡发展现状明显, 各市间的 产业发展梯度较大, 有利于产业配套和产业转移。 苏锡常经济圈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领先水 平, 其中苏州、 无锡、 常州经济总量和人均指标在 全国的大中城市中均居前 "$ 位。 这一经济圈的显 著特征之一是圈内外向型经济成就卓著, 是国内 重要的外资引入地区, 具备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和 竞争的实力。 之二是该经济圈以电子信息、 机械电 子、 化工医药、 纺织服装为支柱产业成为世界制造 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之三是该经济圈内各城市经
我国医药产业区域发展对比分析r——基于SCP框架以江苏、山东、广东为例

我国医药产业区域发展对比分析r——基于SCP框架以江苏、山东、广东为例李树祥;褚淑贞【摘要】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对我国江苏、山东和广东的区域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找出不同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的特点,并为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研究表明:江苏、山东和广东三省医药产业各具特点,江苏省在化学药制剂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山东省在原料药和生物药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广东省则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通过分析提出了发展建议:鼓励并购与创新,规范企业管理,同时各省结合自身的特点并形成差异化优势.【期刊名称】《现代商贸工业》【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产业理论;SCP;医药产业【作者】李树祥;褚淑贞【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江苏南京 211198;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江苏南京 2111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著作《产业经济学》中对产业组织进行了论述,在1930年以后,产业组织理论逐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梅森(Mason)于1939年成立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小组,并提出了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概念,他认为市场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到公司的行为,进而会影响企业的绩效,企业在市场中的独占能力也是其占有巨额利润的重要保证。
贝恩(Bain)在1959年对此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SCP理论:市场结构(Structure)一市场行为(Conduct)一市场绩效(Performance)。
Koch(1974)和Scherer(1980)等人随后对此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创新,继而形成了以此理论为基础的学派——哈佛学派,同时SCP分析范式也成为哈佛学派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范式。
SCP理论认为公共政策也会影响到公司的结构和企业的绩效,以及对于任意给定市场供需条件下,还会影响到产业结构。
东部沿海五省高质量发展差距及因素分析——基于山东与粤、苏、浙、闽的对比

东部沿海五省高质量发展差距及因素分析——基于山东与粤、苏、浙、闽的对比张秩宁;黄彩虹;张晓青【摘要】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oint out:China's economy has shifted from high-speed growth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facing China at present and for a long time.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Shandong, Guangdong, Jiangsu, Zhejiang and Fujian from 2001 to 2016 by Solow residual method and built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dex fromthe aspects of innovation-driven level, input-output ratio, and environmental cost of development, and compared the\"high-quality development\"of the above five provinces from 2001 to 2016.The results show that Shandong Province has a low level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lags behind Guangdong, Jiangsu, Zhejiang being equivalent to Fujian,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input-output ratio are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lag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The low level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due to the lack of innovative capacity,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sufficient openness of ideas and economy is not a closed loop.To improve thequal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introduce talents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ndustr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reasonably, and seize the policy dividends of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test area for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Key words:high-quality development;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input-output ratio;environmental cost of develop%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面临的主题.文章通过索洛余量法分析比较了2001—2016年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的全要素生产率, 并从创新驱动水平、投入产出比、发展的环境成本三个方面构建了高质量发展指数测度, 比较了2001—2016年上述五省份的\"高质量发展\"程度.结果表明, 山东省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 落后于广东、江苏、浙江, 与福建相当.投入产出比方面的短板是山东省高质量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要提高山东省高质量发展水平, 需积极引进人才以完善区域创新系统、加快产业现代化变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红利.【期刊名称】《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0)004【总页数】8页(P86-93)【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投入产出比;环境成本【作者】张秩宁;黄彩虹;张晓青【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济南, 250358;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济南, 250358;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济南, 2503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F299.27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低廉的劳动、土地、环境成本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本,对推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起了重要作用。
山东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探讨

[ 要] 山东制造 业各行 业在 1 7 20 年期 间的进 出 口 摘 9 - 06 9 贸易及其 比较优势状况发 生 了较大 变化 , 出口 其 结构和 生产结构 的相 关程度在逐 渐提 高 , 以资本 自主积累为基 础的比较优势 内生变化机 制在 山东制 造业产 业结构 升级过程 中 挥着积极 作用。 山东制造业应继续发挥 比较优势 , 极参 与国际分 工 , 重物质 资本和 人力 资本 积 发 积 注
数额 均表 现 出不 同程 度 的上 升 趋 势 , 是 上 升 的程 只
( ) 一 山东制 造业 进 出 口变 化状 况
从 19 到 20 97年 06年 1 间 , O年 山东 制 造 业 进 出 口额 出现 了较 快 速 度 的增 长 。山东 制 造 业 19 97年
度 差别 较大 。 出 口额 上升最 快 的行业 是 造纸及 纸制
商 品 出 口额 和进 口额之 和 的 比值 , 用公 式 表示 为 :
TC - i M Si 丽 - i X
19 年和 20 年 山东制造 业 97 06
本文计算 了 19 —20 年各年度 山东制造业 97 06
2 个行业 的 c 9 数值 , 下面根据 TC指标对 山东这 S
* 本文是 山东经济学 院博士基金项 目“ 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的比较优势 战略研 究”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 划研究项 目 和
“ 构建 山东现代制造业体系的 比较优势战略研究” 项 目编号 :7 J Z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 0 BG 1)
[ 作者简介] 高敬峰 (9 9 )男 , 16 一 , 山东滕 州人 , 山东经济学 院国际贸易 学院副教授、 经济学博士 。主要研 究方 向 : 国际贸 易理论与政策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与江苏省产业结构变迁及现状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从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专业化程度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山东省和江苏省的产业结构演进,并从产业结构同区域资源的适应性、产业结构在地域分工中扮演的角色、产业结构的效益、产业关联度和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及应变能力五个方面对两个
省份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产业结构山东江苏区域经济
山东省和江苏省都是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经济社会环境有较大的相似性,本文选取了1995年以来12个年份的经济数据,对两省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两省的区域合作提供参考。
一、山东与江苏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比较
根据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不断地下降,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比重则不断地上升。
两个省份的产业结构演进基本符合此规律。
首先,从发展速度来看,1995年以来山东三次产业均呈增长态势,其中第二产业增长最为迅速,第一产业增长速度较为缓慢,第三产业增长较快。
江苏省的发展情况与山东省相同。
其次,从产业比重变动情况看,山东省产业结构呈现稳定的“二、三、一”格局。
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江苏省的产业比重变动趋势与山东省相同,但是江苏
省的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山东省,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速度快于山东省。
二、山东和江苏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演进比较
根据库茨涅兹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上升快于劳动力比重,服务业的劳动力比重上升速度快于国民收入增速。
结合表1不难发现两省省的产业结构变迁基本符合此规律。
数据表明,山东就业结构呈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二、三产业吸收了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
但由于历史及自然环境等原因,目前山东就业结构仍然是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相对较低。
就业结构呈现为“一、二、三”格局,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还不完全匹配。
江苏就业结构也呈现出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三、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程度分析
用lq代表研究区域某一产业部门的区位商:lq= ori/or ÷ oi/ o
ori 表示地区r 中行业i 的产值,or 表示地区r 所有行业的总产值,oi表示全国范围行业i 的产出,o表示全国所有行业的总产值。
lq>1,说明研究区域在某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大于较高层次区域平均水平,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和产品输出部门。
表3是两省三次产业的区位商,数据表明山东省第一产业的区位
商不断降低,从大于1降低到1以下,这说明山东省第一产业的集聚程度在下降,优势地位不断弱化;第二产业区位商除1996年之外都大于1,说明第二产业的产业集聚程度较高,专业化程度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产业发展不仅能够满足本区域需求还能够辐射区域外市场;从时间序列上看,第二产业的区位商不断增加,集聚程度是越来越强的。
但是第三产业的产业区位商却小于1,这说明山东的第三产业集中程度低,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比较优势不明显。
从总体上看,江苏第一产业区位商一直小于1。
说明江苏第一产业专业化程度在全国水平之下,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
产品需要从区域外输入以满足市场需求,是相对弱势产业。
从变动趋势看,江苏第一产业区位商逐渐变小,相对弱势越来越大。
江苏第二产业区位商一直大于1,说明江苏第二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第二产业生产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
同时也意味着江苏第二产业的产出除满足本区域需求外还对外提供产品或服务,构成江苏省的基础部门,对江苏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江苏第三产业区位商一直小于1。
说明江苏第三产业专业化程度低于全国水平,其规模具有比较弱势。
综上分析,两省的三大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基本相同,第二产业都一直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第三产业出于比较劣势。
但是江苏省的第一产业一直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而山东省的第一产业经历了优势地位的丧失过程;江苏省的第二产业优势要比山东省明显。
四、山东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现状比较分析
上文从产值、就业、工业化、专业化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山东和江苏的产业结构变迁,总的来说两省有近似的发展路径。
从现状来看,两省都是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的省份,产业结构有较高的相似度。
(一)产业结构同区域资源的适应性
两省都是东部沿海省份,山东省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长,有优质海港,近年来山东依托海洋着力打造海洋经济区;江苏省则依托集体经济形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两省的产业结构都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适应,能够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
两省比较多地利用了区域相对丰富、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商品成本较低,在生产竞争中处于优势,产业结构是合理的。
(二)产业结构在地域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两省都能够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的重任,对全国及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有独特的贡献。
横向比较来看,山东省的区域辐射作用较强,山东半岛的海洋蓝色经济区是黄河流域的发展引擎,是贯连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长江三角经济区的纽带;江苏则主要通过集体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的扩散效应对区域外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产业结构的效益分析
作为gdp总量位居全国二、三位的省份,两省的结构性效益都比较高。
两省的产业结构重心已经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第二产业优势明显,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不断深入,高
新技术产业呈现出新星产业的特征,总体来说结构性效益不断变好。
(四)产业关联度分析
两个省份的产业关联度都比较高,产业层次由低向高递进,内部构成不断优化,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及经济社会的支撑与拉动作用明显。
(五)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两个省份均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目前两个省份都在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重逐步下降,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兴起。
江苏省以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八大产业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其中电子行业已成为江苏第一大支柱行业;山东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升级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山东和江苏在产业结构上有较强的相似性,两省应在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比较中明晰发展思路,加强区域合作与分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江苏与山东经济发展比较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
望.2011
[2]赵彤.基于区位商的江苏产业结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9
[3]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