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摘要】苏州市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面临着发展困境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本文从区域转型视角出发,分析了苏州市的发展困境,探讨了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区域转型对苏州市的影响。
针对苏州市的现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苏州市的产业结构需要进行优化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在总结成果的过程中,展望了苏州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
.【关键词】苏州市、区域转型、发展困境、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政策建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影响、总结成果、展望未来、研究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苏州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之一,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产业面临消费升级、人口结构变化等多重压力,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已成为苏州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随着区域经济格局不断调整和优化,苏州市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应对挑战,成为当前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深入分析,探讨如何借助区域转型的机遇,推动苏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苏州市产业发展现状、区域转型对其影响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为实现苏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剖析苏州市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探讨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方向与路径,为苏州市的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对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的详细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分析区域转型对苏州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增强苏州市的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政策建议,为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实实在在的指导和支持,最终实现苏州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240个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牧术蝕济与管搜研老2021年第5期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240个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钟肖英1,2,谢如鹤3(1.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广州510006;2.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广州510970;3.广州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文章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理论假设,基于2000—2016年中国240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采用贝叶斯模型比较法和极大似然估计法,在对多个空间权重矩阵与空间计量模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考察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静态空间自相关随机效应模型拟合效果优于其他模型。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明显空间正相关性,地理邻近地区增长方式会积极影响本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此效应在东、西部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
产业结构合理化会明显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在不同地区存在异质性,东、中部地区所受影响更强。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贝叶斯法;SAR模型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2021)05-0092-04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Pattern: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Data of240CitiesZHONG Xiao-ying1,2,XIE Ru-he3(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510006,China;2.Nanfang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510970,China;3.School of Management,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510006,China)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is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heightening and economic growth pattern,and then based on the data of240cities above prefectural level in China from2000to2016,it adopts Bayesian model comparison method and great likelihood estimation method,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multiple spatial weight matrices with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to examin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heightening the impac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de.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static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random effects model based on the spatial weight matrix of geographic distance fits better than other models.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de has obvious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and the growth mode of geographic proximity will positively influence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of the region,and this effect is more obviou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ill obvious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de,but there is heterogeneity in different regions,and the influence is stronger in the east and central regions.Key words:Industrial restructuring;Economic growth pattern;Bayesian method;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一、引言与相关文献综述期,经济增长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攻关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产业结构调整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中 国 农 村 观 察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对 江 苏省 经 济 增 长 的 影 响 分 析
褚 保 金 杨 颖 吴 川
( 京 农 业 大 学 经 贸 学 院 ) 中 国农 科 院 农 经 所 ) 南 t
内容 提 要 : 文 以 江 苏省 为侧 , 综 合 要 素 生产 率 中分 离 出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影 响 , 本 从 井 分 别从 产 出结 构 和 要 素 投 入 结 构 的 角 度 , 体 分 析 了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带 动 经 济 增 长 的 原 具 因和 途 径 。 分 析 表 明 , 去 2 过 0年 问 江 苏省 产 业 结 构 的 不 断 优 化 有 力 地 促 进 了 江 苏省 经 济
资 本 投 入 量 。 目前 估 算 资 本 存 量 的 常用 方 法 是 永 续 盘 存 法 , 公 式 表 示 为 : 用
KT I+ ( 一B Kt 】 : 1 ) 一 () 1
其中 K 表示 t 年末资本 存 量 , 年 K J 示 上 年 年 末 资 本 存 量 , 示 t 的 资 本 形 成 总 表 I表 年
从 各 市 历 年 的 统 计 年 鉴 中 获 得 为 了 消 除 价 格 因素 的 影 响 , 强 分 析结 果 的 可 靠 性 , 文 对 以 增 本 现价 统 计 的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 G 用 DP缩 减 指 数 按 1 7 9 8年 的 不 变 价 格 进 行 了相 应 调 整 。 2 资 本 投 入 数 据 。 在 经 济增 长 分 析 中 , . 应 可 比价 格 或 不 变 价 格 计 算 的 资 本 存 量 , 表 示 来
中使 用 的 数 据 有 一 定 的 差 别 , 而 本 文 对 其 进 行 了 必 要 的 修 正 。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 9 6年 江 苏 因 19 省 进 行 了 地 级 市行 政 区域 的 调 整 , 原 有 1 在 1个 地 级 市 的 基 础 上 , 设 了 泰 州 和 宿 迁 两 市 。 为 增
苏北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测度分析

苏北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测度分析苏北地区位于中国江苏省北部,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推进,苏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高度化水平不断提升。
本文将对苏北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探讨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苏北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苏北地区地处长三角地区的核心位置,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其产业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农业、轻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支柱产业。
农业以稻谷、小麦、油菜籽等粮食农作物种植为主,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轻工业以纺织、服装、家具等传统产业为主,同时在汽车制造、机械加工、化工等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实力;现代服务业涵盖金融、物流、旅游等多个领域,日益成为苏北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
1. 农业高度化水平苏北地区的农业高度化水平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农业企业的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的应用,苏北地区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种植向现代化种植的转变,大规模种植、精准施肥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苏北地区的轻工业高度化水平表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链的延伸。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苏北地区的轻工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力度,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
不少传统产业企业还积极转型升级,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苏北地区的现代服务业高度化水平主要体现在金融、物流、旅游等领域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苏北地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积极拓展境外业务,提升了国际化水平;物流企业不断优化服务体系,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旅游业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
1. 产业发展潜力大苏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有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
农产品丰富、用地资源丰富、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等优势,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济结构调整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经 济结 构 调 整对 中 国国 民经 济增长 的影 响分 析
梁 昭
( 京 第 二 外 国语 学 院 国 贸学 院 , 京 1 0 2 ) 北 北 0 04
摘
要: 中国 经 济 结构 的调 整 与 优 化 主 要 体 现 在 三 个 方 面 : 一是 产 业 结 构 的演 进 。 它 主要 以 三 次产 业 结 构 的 变 动 ,
有 制 经 济在 市场 经 济 中不 断发 展 壮 大 的过 程 。通 过 分 析 经 济 增 长 与 产 业 结 构 、 区域 结构 和 所 有 制 结 构 变动 之 间 的 相 关 程 度 , 够 深入 分 析 二 者 之 间的 互 动 关 系和依 赖程 度 , 而 为进 一 步优 化 经 济 结 构 促 进 国民 经 济 增 长提 供 更好 的参 考 。 能 从
中国经济 结构 的调整 与优化 主要 体现在 三个
方面 : 一是 产 业 结构 的演 进 。主要 以三 次产 业 结 构 的变 动 , 其 是 第 三产 业 比重 的变 动 为 核 心 。 尤
二 是 区域 结 构变 动 。从 空 间类 型 看 , 区域结 构 变
边际革命 以后 , 构 分 析在 新 古典 经济 学 家 的研 结
为主体 , 同时包 含 经济 与资 源 环境 及 社会 结 构 的
适 应性 。经济 结 构包 括 两 个 维度 : 是 横 向 的空 一
收稿 日期 : 0 0 0 — 0 2 1 — 6 1
作者简介 : 梁 昭 (94 ), , 京 人 , 京 第 二外 国语 学 院 国 贸 学 院 副教 授 。 16 一 女 北 北
关 键 词 : 济 结构 ;结 构 失衡 ;结 构 调 整 ;产 业 结 构 ;区域 经 济 经 中 图分 类 号 :0 2 9 F 6 .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 9 6 l ( 0 0 0 一 1 8 O 10 — l 6 2 1 ) 5 O 1 一 5
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以江苏省为例

二、文献综述
二、文献综述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前人主要从 土地利用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人口流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学者们认为,随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传统的农业用 地逐渐向工业、商业等非农用地转变。
二、文献综述
同时,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调整,农业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 导致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加剧。此外,人口流动也是影响乡村地域多功能空 间分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导致乡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变 化,对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产生了影响。
四、结果与讨论
2、产业结构调整:江苏省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调整,由传统的农 业为主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发展尤为迅速,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 支撑。
四、结果与讨论
3、人口流动: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苏省乡村地区的 人口流动呈现出“城市化-工业化”趋势。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导致乡村地区 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对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长江、淮河在此交汇,地形以平原为主。因 此,江苏省乡村聚落多位于河流沿岸、平原地区,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同时,由 于江苏省地理位置靠近大城市,许多乡村聚落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呈现出城乡 结合的特点。
2、人口数量
2、人口数量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人口数量差异较大。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靠近城市的乡 村聚落人口规模逐渐增大,成为城郊型乡村聚落;而一些偏远地区的乡村聚落则 呈现人口规模较小的特点,成为小聚落。这种人口数量的差异也导致了乡村聚落 规模和形态的不同。
五、结论
五、结论
本次演示以江苏省为例,探讨了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及影 响因素。通过对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和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江苏省 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现象显著,主要受到土地利用政策、产业政策、投资状 况、人口政策和地方政府规划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摘要:本文主要苏州市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分析其中的权重构成情况,得出其各自内部不合理的情况并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评析。
而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苏州市以后产业布局结构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产业结构苏州市意见1.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产业结构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表现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据2010年苏州统计年鉴,自1978- 2010年三大产业占苏州GDP比重数据进行分析,苏州第一产业呈接近零增长趋势;第二产业处于高水平的稳定发展的状态;第三产业远低于第二产业的上升趋势。
2010 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可比上年增长13%,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7:57.8:40.5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2.8万亿元,增长20.2%,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万亿元,增长22.3%, 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101亿元,增长29%,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5%。
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740.8亿美元,其中出口1531.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5.33亿美元。
三大产业比重不合理从表1.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40多倍,经济实力取得了飞跃式的进展。
三大产业比重很明显的从“二一三”发展到“二三一”。
第一产业2004年以来,比重趋于稳定,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必须把农业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上,否则整个经济体系会处于瘫痪。
第二产业近些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持续高位,第三产业比重,根据最新的数据,2010年将突破40%,但依然低于64%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_5%的平均水平,与苏州经济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第二产业的比重太大,第三产业处于相对的弱势,函待转型。
第二产业内部比重不合理从表1.2中可以得出,第二产业内部,主要分析工业内部的构成状况,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的比重达到了将近60 070。
当代产业空间布局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开题报告

当代产业空间布局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苏南现代制造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江苏省从传统的农业、轻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步转型为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结构。
随着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业空间布局成为影响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江苏省的产业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江苏省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合理空间布局策略,以促进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江苏省产业空间布局的现状分析、影响江苏省产业空间布局的因素分析、江苏省未来产业空间布局的策略研究等。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分析、统计数据分析、GIS空间分析等。
三、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充分挖掘江苏省产业布局的现状和问题,探索江苏省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同时,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政府在产业空间规划和城市化进程中提供参考。
四、研究时间安排
研究时间为6个月,具体安排如下:
第1-2个月: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
第3-4个月:统计数据分析和GIS空间分析;
第5个月:江苏省产业空间布局策略研究;
第6个月:论文撰写和整理。
五、研究团队和资金来源
研究团队由1名硕士研究生组成,指导教师为江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一名教授。
研究资金包括学校补助和指导教师提供的经费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而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 劳动
和资本就会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和地区向生产率高的部 门和地区转移, 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产业结构趋于合 理, 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所以, 不少地方都把调整产业 结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法宝, 学术界也对产业结构调 整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给予高度关注。周英章和蒋 振声运用单位根检验、 协整检验等时间序列方法, 对我 国1 9 5 2 —1 9 9 9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 实证分析, 发现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 稳定的协同变动关系
[ 2 ]
数据为基础对兰州市十一五期间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 长开展研究, 结果显示兰州市 8县区产业结构趋同, 区
9 ] 域协作与分工不够理想, 进而提出发展建议 [ 。
以往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贡献的研究, 大多都集中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 也有一部分学者 研究了特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 差异。但是, 对诸如“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大, 是否意味着拥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 、 “ 产业结构 调整对经济增长 的 贡 献 率 小, 是否说明经济结构不合 理? ” 、 “ 该怎样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调整产业结构能否成 为依靠? ” 的问题没给出明确的答案, 而这些对科学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恰恰是至关重要的。 本研究 所 有 数 据 均 来 自 《 江苏统计年鉴( 2 0 0 1 — 2 0 1 2 ) 》 , 拟在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 间差异的基础上, 比较江苏省内市域产业结构对经济增 长贡献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 判断各市域经济增长的 状态及主要推动力量, 以期指出各地级市经济增长的合 理途径, 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表 1 各地区 2 0 0 0 —2 0 1 1年经济增长速度及构成 % T a b . 1 T h er a t eo f e c o n o mi cg r o w t ha n d i t s c o n s t i t u t i o no f e v e r yr e g i o nf r o m2 0 0 0t o2 0 1 1
其中:
f f 1 1 ∑r 0 1 ∑r - ) ×K 。 1 ×P 0 f f ∑1 ∑1 f f 0 1 ∑r 0 0 ∑r Q - )×K 。 2 =( 1 ×P 0 1 0 ∑f ∑f f 0 0 ∑r Q ×P k 1 ) 。 3= 0 ×( 1- 0 ∑f Q 1 =( ( 6 )
( 江苏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研究所, 江苏 徐州 2 2 1 1 1 6 ) 摘要:运用平均数指数分析法, 利用江苏省各市 2 0 0 0 —2 0 1 1年的相关经济数据, 分析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生产 率提高和从业人员增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得出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及其空间差异。 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空间分异现象明显;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当地的经 济发展速度在 2 0 0 0 —2 0 1 1年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不能盲目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最后, 对 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 键 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空间分析; 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 1 2 7 . 4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 0 3 2 3 6 3 ( 2 0 1 3 ) 0 1 0 0 2 4 0 5 ? ? ?
( E m a i l ) q l q 7 8 @1 2 6 . c o m 。 要从事区域经济、 资源环境研究,
第 1期
渠立权, 等: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
·2 5 ·
重持续下降, 第二产业居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 增加。但是, 从各地级市来看, 产业结构以及各产业部 , 图2 ) 。 门的增长速度差异显著( 图1
其中:
P 1 k ×1 0 0 % 。 1= P 0 f f 1 1 ∑r 0 1 ∑r / ×1 0 0 % 。 f f ∑1 ∑1 f f 0 1 ∑r 0 0 ∑r k / ×1 0 0 % 。 3= f f ∑1 ∑0 k 2= ( 2 ) ( 3 )
( 4 )
律, 后者则相反。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存在着差距。改革
地区 发展 速度 K 6 0 1 . 7 5 7 3 . 3 5 5 1 . 1 5 9 6 . 2 6 9 5 . 6 5 5 4 . 0 4 8 4 . 5 5 8 0 . 7 5 0 5 . 2 5 5 7 . 1 5 1 1 . 4 5 9 7 . 8 6 5 8 . 3 从业人 员指数 k 1 1 7 5 . 6 1 7 4 . 6 1 2 6 . 6 1 5 4 . 8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 1 1 0 5 . 3 1 4 7 . 9 1 3 6 . 1 1 0 7 . 8 1 3 6 . 9 1 2 4 . 3 1 1 4 . 6 1 3 4 . 0 劳动生产 产业结 率指数 k 2 构影响 k 3 2 9 3 . 3 2 7 5 . 3 3 0 3 . 9 3 1 6 . 2 3 0 8 . 9 3 9 8 . 1 2 3 6 . 4 2 9 6 . 8 3 7 5 . 5 3 2 6 . 5 3 4 4 . 1 4 2 3 . 6 3 5 3 . 2 1 1 6 . 9 1 1 9 . 2 1 4 3 . 2 1 2 1 . 8 1 1 6 . 0 1 3 2 . 2 1 3 8 . 6 1 4 0 . 3 1 2 4 . 8 1 2 4 . 6 1 1 9 . 5 1 2 3 . 2 1 3 9 . 0
0 引言
经济学理论认为在部门和地区发展均衡的假设条 件下, 地区的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 劳动增加和技术进 步综合作用的结果
[ 1 ]
量经济学方法, 利用安徽经济统计数据, 对产业结构与 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协整检验、 格 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发现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 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协同关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提
( 7 )
( 8 )
1 . 2 . 1 经济发展速度构成。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是从 业人数增加、 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 如果用 K表示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则有:
G D P 1 K= =k k k 。 1 2 3 G D P 0 ( 1 )
式中: Q , Q , Q 分别表示劳动生产率提高贡献量、 产业 1 2 3 结构调整贡献量和从业人员增加贡献量。 仍然以 2 0 0 0年为基期, 2 0 1 1年为报告期, 根据以上 公式和相关统计数据, 计算得到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优 化、 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从业人口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量和贡献率( 表2 ) 。可以看出: 第一, 各市劳动生产率提 高贡献的份额均是最大的, 从业人数的增加和产业结构 优化二者贡献的份额均较小; 第二, 从业人数的增加和 产业结构优化二者贡献的份额所占的比例有明显的空 间差异, 前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规
模型测算 1 9 9 4 —2 0 0 3年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 分析结果表明, 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
7 ] 的贡献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 ; 汪浩、 沈文星等运用计
收稿日期:2 0 1 1- 0 4- 2 7 ;修回日期:2 0 1 2- 1 2- 0 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0 7 7 4 0 6 7 ) ; 江苏省高校自 然科学基础研究面上资助项目( 0 8 K J D 4 2 0 0 0 2 ) 作者简介:渠立权( 1 9 7 8-) , 男, 江苏丰县人, 副教授, 硕士, 主
贡献统计的多部门经济模型, 分析了 1 9 5 2 —2 0 0 7年江苏 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间趋势特征, 得出三大 地区和 1 3个地级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地 域差异
[ 5 ]
; 韩玉启、 朱慧明等利用各省的经济总量和三
次产业的横截面数据来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结构调整 会促进经济的增长, 但是经济增长并没有引起结构的调
式中: k , k , k 劳动生产率指数 1 2 3分别代表从业人员指数、 p , r , f , r , f 和产业结构影响指数; 0 0 0和 p 1 1 1 分别表示基期 和报告期的从业人员数量、 部门劳动生产率和三次产业 人员比重。 以2 0 0 0年为基期, 2 0 1 1年为报告期, 利用江苏省经 济统计数据, 计算得出江苏省各市上述指标值( 表1 ) 。
·2 6 ·
地域研究与开发 表2 各地区 2 0 0 0 —2 0 1 1年经济增长量及构成 T a b . 2 T h eq u a n t i t yo f e c o n o mi cg r o w t ha n di t s c o n s t i t u t i o no f e v e r yr e g i o nf r o m2 0 0 0t o2 0 1 1
图2 2 0 0 0 —2 0 1 1年 各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增长速度 F i g . 2 T h eg r o w t hr a t eo f o u t p u t v a l u eo f t h r e e i n d u s t r i e s o f e v e r yr e g i o nf r o m2 0 0 0t o2 0 1 1
; 任崇强等在修正 B o a r n e t 公式
的经济权重的基础上, 采用偏离 -份额分析模型, 分析 了京津 冀 地 区 产 业 结 构 和 产 业 竞 争 力 的 空 间 变 化 特 征
[ 3 ]
, 同样采用该方法, 于雪原分析了山东省产业结构
[ 4 ]
演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王迎英等基于 G D P产业结构
图1 2 0 1 1年各地区三次产业比重 F i g . 1 T h ep r o p o r t i o no f t h r e e i n d u s t r i e s o f e v e r yr e g i o ni n2 0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