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病影像检查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检查

✧平片:评估颅骨的骨质改变,不能直接显示脊髓

✧造影检查

1.脊髓造影

·将造影剂引入脊蛛网膜下腔中,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在透视下观察其在椎管内流动情况和形态,诊断椎管内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有创,已被MRM代替

2.脑血管造影

·将造影剂引入脑血管中,使脑血管显影的方法。

·脑血管造影主要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症并了解脑瘤的供血动脉。

·常用DSA技术。

●CT扫描: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

✧平扫:显示含有钙化、骨化的病变有优势

✧平扫+增强扫描

✧CTA:诊断效果类似DSA

●MR检查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MRI优点:

①软组织分辨率高②由于骨结构没有信号,故没有骨组织的干扰③无射线

④任意平面成像⑤多种参数、序列成像

✧平扫:T1上解剖结构较好,T2发现病变敏感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MRA: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

其他: 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死敏感性极高

磁敏感成像SWI:对于小静脉、小出血灶显示有较大优势

血氧饱和度水平依赖成像BOLD(fMRI):显示功能情况

灌注成像

磁共振波谱分析MRS

正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CT表现

脑的解剖

大脑:间脑、颞叶、额叶、顶叶、枕叶

小脑:半球、蚓部、扁桃体

脑干:中脑、桥脑、延髓

脑室:侧脑室、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四脑室

CT扫描

✧平扫:头部CT主要用横断面,有时加用冠状面。横断面CT多以眦耳线(眼

外眦与外耳道中心联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8~10个层面。

CT表现:

1、脑白质:密度稍低于灰质,CT值20-30Hu。

2、脑灰质:密度稍高于白质,CT值30-40Hu。

3、脑室脑池(含脑脊液):呈低密度,CT值0-10Hu。

4、颅骨:呈高密度,CT值>250Hu。

5、生理钙化:点片状致密影。CT值>60Hu。

✧造影增强CT及CTA:经静脉注入含碘水溶性造影剂再行扫描。

剂量:成人50~100ml;小儿1.5~2.0ml/kg。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MR表现

MR形态:矢状位、冠状位、横断位可清楚显示脑部与脊髓的形态结构,如灰白质、脑室、脑裂、脑干、脑血管、脑垂体等。其效果可与大体标本

媲美。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颅内疾病的平扫基本CT征象

1、常规CT通过密度的变化反应信息

1)低密度病变:

脑水肿灶

脑梗死

脑软化

囊肿

慢性血肿

2)等密度病变:

部分脑肿瘤

脑梗塞的等密度期

颅内血肿的等密度期

3)高密度病变:

颅内血肿,钙化

炎性肉芽肿,部分肿瘤

4)混杂密度病变:脑肿瘤(恶性胶质瘤畸胎瘤),出血性脑梗塞,部分炎性病变2.占位表现:

常见于肿瘤、出血等病变

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及脑池移位、变形

颅内疾病的CT增强扫描的意义

1、病灶是否强化主要与病灶的血脑屏障是否完善或存在有关,同时还与病变局部的供血、局部组织的充血有关。

2、应注意是否增强、增强的程度和形式(包括时相、形状)。

类型:(1)均匀强化:见于脑膜瘤、髓母细胞瘤

(2)环形强化:见于脑脓肿、星形细胞瘤

(3)不均匀强化:见于恶性胶质瘤、炎症、血管畸形

(4)脑回状强化:见于脑梗死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颅脑外伤

●头皮颅骨损伤

●原发性颅脑损伤:闭合性颅脑损伤;开放性颅脑损伤

●继发性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

●外伤后遗症:脑软化灶

颅脑损伤检查方法

头颅平片:可显示颅骨骨折

CT:首选的检查方法

MRI:脑干、额叶直回、弥漫性轴索损伤

1、颅内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

临床与病理:

外力直接作用处,多为加速损伤

常伴骨折,多不伴脑内损伤

动脉性出血为主,也可静脉或静脉窦出血

颞、额顶、颞顶、后颅窝、纵裂

血肿较局限呈双凸透镜形

临床表现:昏迷-清醒-昏迷

急性硬膜外血肿—CT表现

颅骨内板下方局限性梭形均匀或不均匀高密度区,与脑表面接触缘清楚;

常有轻微占位表现;

血肿局限,多不超越颅缝,若骨折超越颅缝,则血肿可超过颅缝;

常合并颅骨骨折;

可多发。

急性硬膜外血肿—MR表现

MRI:形态同CT所见,信号演变同脑内血肿

2、急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

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薄层广泛的均匀高密度区,少数为等或低密度;

范围广泛,可跨越颅缝;

亚急性期,形状不定,但多为高或混杂密度或等密度,后者需依脑沟与脑室改变来确定;

慢性期血肿呈梭形,为高、混杂、等或低密度;

急性硬膜下血肿——MR表现:信号演变同脑内血肿

3、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部位:多位于大脑纵裂和脑底池

CT表现:脑沟、脑池内(包括外侧裂池、鞍上池环池等)密度增高影,可铸形。

一般在7天左右吸收。

4、急性脑内血肿—CT表现

脑内圆形或不规则均匀高密度(50~90HU),轮廓清楚;

周围水肿及占位表现;

血肿吸收从周边开始。

5、脑挫裂伤(cerebral 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

✧外伤所致脑组织器质性损伤,分为

脑挫伤:皮层或深部白质散发小出血灶、脑水肿及脑肿胀

脑裂伤:包括脑、软脑膜及血管的断裂

✧力或对冲部位(额极、颞极和额叶直回)

病理表现:

早期:数日,脑组织出血、水肿、坏死

中期:数日~数周,坏死区液化,瘢痕及肉芽组织修复

晚期:数月~数年,瘢痕或形成软化灶

临床表现:与部位、程度、范围有关

CT表现

损伤区低密度:脑水肿

散在点片状出血,可发展为脑内血肿

占位及萎缩

可伴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颅内积气

6、弥漫性轴索损伤

临床与病理:

旋转暴力所致脑内轴索的扭曲、肿胀、断裂及轴索收缩球出现,皮髓质交界区血管破裂。

伤后常即刻意识丧失。

弥漫性轴索损伤CT表现

单侧或双侧脑内低密度(<20HU)

脑室系统普遍受压变小,脑池、脑沟消失

脑白质、皮髓质交界区、胼胝体、脑干、小脑多发点片状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脑血管意外:

(一)高血压性脑内血肿:

1、血肿好发于基底节或(和)丘脑。

2、CT表现同血肿的病期有关:

新鲜血肿——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区。

约1周后——血肿从周边开始吸收,

约4周后——则变成低密度灶;

2个月后——则成为近于脑脊液密度的边缘整齐的低密度囊腔。

(二)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血管阻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

●分类

缺血性、出血性、腔隙性

●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栓塞(血栓、脂肪、空气)

血管炎

低血压

1、缺血性脑梗塞

脑血管闭塞后24小时内,CT可无阳性发现。

以后则出现低的或混杂密度区,累及髓质和皮质,多为楔形和不规则形,边缘不清。

2、出血性脑梗塞

低密度脑梗死灶内出现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

3、腔隙性脑梗塞

10~15mm大小低密度灶,好发于基底节、丘脑、小脑、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颅脑肿瘤

1.胶质瘤

发病率:4~5个/10万

占颅内肿瘤第一位,40--45%

好发于男性,男女之比为3 : 2 --2 : 1

好发年龄 35--55岁

胶质瘤的分类

星形细胞瘤

恶性星形细胞瘤

少枝胶质瘤

室管膜瘤

未分化性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占成人大脑半球胶质瘤25--30%

占儿童小脑肿瘤的30%

好发年龄20--50岁

好发部位: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少见

预后与年龄有关,年轻人生存期长

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学

常常侵及脑实质,使灰白质界面不清。

瘤体内常常可见到微小的囊性退变灶,肿瘤内可以有钙化。

成人大脑常常是原纤维型星形细胞瘤。

儿童的小脑原浆型的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

CT平扫密度不均匀的肿块,病变的边界不清楚,肿瘤周围常无明显的水肿。

20%的星形细胞瘤在CT上可见到钙化。

强化通常取决于肿瘤的级别,在星形细胞瘤1~2级中大约有40%的肿瘤不强化。

肿瘤强化模式多种多样:局灶性,结节性,环形,或均匀强化。

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

信号不均匀

水肿检测比CT敏感,常位于白质内

钙化检测CT优于MRI

MRI强化与CT相仿

恶性胶质瘤的影像特点

肿瘤内有坏死

不规则强化,边界不清

弥漫性生长

跨中线生长

沿室管膜、蛛网膜种植

脑胶质瘤:部位,大小,临床

位于大脑深部白质内的胶质瘤:就诊时主要为颅高压,大小35ml左右,相当于直径4cm的肿块,手术难于全切

位于大脑皮层部的胶质瘤:以癫痫为首发征状,直径通常小于2cm

早期诊断,力争全切

2、脑膜瘤

好发部位:矢状窦旁、大脑镰、脑突面、嗅沟、鞍结节

CT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增厚,强化明显,“脑膜尾征”

3、听神经瘤

4、垂体瘤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2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2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2 1.脑部CT(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 1.1 脑部CT检查适应症 1.2 脑部CT检查禁忌症 1.3 脑部CT检查准备工作 1.4 脑部CT检查步骤 1.5 脑部CT检查结果解读 1.6 脑部CT检查注意事项 2.脑部MRI(磁共振成像)检查 2.1 脑部MRI检查适应症 2.2 脑部MRI检查禁忌症 2.3 脑部MRI检查准备工作 2.4 脑部MRI检查步骤 2.5 脑部MRI检查结果解读 2.6 脑部MRI检查注意事项

3.脊柱MRI检查 3.1 脊柱MRI检查适应症3.2 脊柱MRI检查禁忌症3.3 脊柱MRI检查准备工作3.4 脊柱MRI检查步骤 3.5 脊柱MRI检查结果解读 3.6 脊柱MRI检查注意事项 4.脑电图(EEG)检查 4.1 脑电图检查适应症 4.2 脑电图检查禁忌症 4.3 脑电图检查准备工作4.4 脑电图检查步骤 4.5 脑电图检查结果解读 4.6 脑电图检查注意事项 5.脑血管造影检查 5.1 脑血管造影检查适应症5.2 脑血管造影检查禁忌症

5.3 脑血管造影检查准备工作 5.4 脑血管造影检查步骤 5.5 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解读 5.6 脑血管造影检查注意事项 6.附件:检查报告样本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适应症:指进行该项检查的医学条件或病情要求。 2.禁忌症:指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或加重病情的情况下,不适宜 进行该项检查。 3.准备工作:指进行该项检查前需要进行的事前准备,如禁食、服药等。 4.步骤:指该项检查的操作步骤和具体流程。 5.结果解读:指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诊断的过程。 6.注意事项:指在进行该项检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和 风险提示。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表现

星形细胞肿瘤 星形细胞肿瘤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肿瘤,是神经胶质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成人多发于大脑,儿童多发于小脑。 影像学表现 CT:病变多位于白质。Ⅰ级肿瘤呈低密度灶分界清楚,占位效应轻,无或轻度强化。Ⅱ~Ⅳ级肿瘤多呈高、低或混杂密度的肿块,可有斑点状钙化或出血,边界不清,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明显,可呈不规则环形强化,伴壁结节。 MRI:T1WI低或混杂信号,T2WI均匀或不均匀性高信号。恶性度越高,其T1和T2值愈长,强化愈明显。 脑膜瘤 脑膜瘤多见于中年女性。好发于矢状窦旁、脑凸面、蝶骨嵴、嗅沟、桥小脑角、大脑镰或小脑幕,少数肿瘤位于脑室内。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见类圆形、等或略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瘤周水肿轻或无。增强扫描呈均匀明显强化。 MRI: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低或高信号,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增厚并强化称为“脑膜尾征”。 垂体瘤 垂体瘤多数为垂体腺瘤,占脑肿瘤的10%左右,以30~60岁常见。垂体腺瘤按是否分泌激素可分为非功能性和功能性腺瘤。 影像学表现 CT:蝶鞍扩大,鞍内肿块向上突入鞍上池,可侵犯一侧或两侧海绵窦。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间接征象有垂体高度≧8mm,垂体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和鞍底下陷。 MRI: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有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是成人常见的颅后窝肿瘤,男性略多于女性,儿童少见。听神经瘤多起源于听神经鞘膜。早期位于内耳道内,后位于桥小脑角池。 脑转移瘤 转移瘤较常见,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常见于顶枕区,也见于小脑和脑干。影像学表现 CT:脑内单发或多发结节,常位于皮髓质交界区,呈等低或低密度灶。瘤周水肿较重。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 MRI:转移瘤一般呈长T1和长T2信号,瘤内出血则呈短T1和长T2信号。

这10个经典神经影像你能认出几个

这10个经典神经影像你能认出几个 影像诊断之神经系统 神经科影像学是大家晋升成为「神经科大牛」路上必须战胜的「拦路虎」之一,所以掌握这门技能非常的重要。今天为大家总结了神经影像的一些经典征象,通过「图片联想记忆」的方式,帮助大家加深对疾病的理解,提高对神经影像的学习兴趣,一起来看看你认识几个吧! 水母头征(海蛇头征) 图 1 DSA 静脉期示静脉血管瘤的水母征 DSA 静脉期可见脑室旁异常扩张的髓静脉呈伞状或辐射状引流入1~2 条粗大的穿皮质引流静脉,注入邻近的硬膜窦、皮质或室管膜静脉,形成海蛇头征/水母头征(图 1)。 1. 增强 CT、MRI、DSA 均可见上述表现。MRI T1WI/T2WI 为圆形或线条形低信号,DSA 动脉期表现正常,静脉期具有典型特征。 2. 诊断:脑静脉畸形(亦称静脉血管瘤、静脉发育性异常):病变多位于大脑深部及小脑白质,最常见的部位是侧脑室前脚周围,其次是小脑和纹状体区。在胚胎发育阶段,脑动脉系统形成后,静脉停止发育并处在原始的胚胎髓静脉阶段,汇入一支粗大的引流静脉所形成,亦可汇入硬脑膜窦或室管膜下静脉。 常春藤征 图 2 T1WI 增强 MRI 示弥漫性强化软脑膜的常春藤征 MRI 增强T1WI 可见弥漫性强化的软脑膜形成迂曲走行高信号影,像匍行于石头上的常春藤一样,称为常春藤征(图 2)。 1. 由于分布在软脑膜上的血管显著增多,造影剂在小血管中出现潴留,弥漫性强化的软脑膜形成高信号影。 2. 烟雾病(MoyaMoya 病):两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及大脑前、中动脉近侧段狭窄或闭塞,伴有脑实质和脑膜广泛侧支循环形成,形似

袅袅上升的炊烟,故称烟雾病,病变血管壁薄而脆弱,易发生梗死或出血。 富士山征(火山征) 图 3 CT 横断面示气体低密度影形成的富士山征 CT 横断面显示颅内额叶前部气体聚集,气体的低密度影形成富士山剪影(图 3)。 1. 颅底或颅骨破裂,空气进入颅内,额叶受压剥离向后移,额叶塌陷,额顶叶空间扩大,形成特征性的前额部气体聚集。 2. 张力性气颅:医源性或非医源性的原因导致气体进入颅内,硬膜下隙气压增高,气压增高与球阀原理相似,空气可以经颅底或颅骨裂隙进入,出路被阻塞。压力增高导致占位效应,并发额叶受压。 视神经轨道征(双轨征) 图4 右上增强 CT 横断面示右侧视神经呈梭形增粗和典型双轨征表现;右下脂肪抑制 T1WI 横断面示左侧肿块明显强化和双轨征增强 CT 或 MRI 脂肪抑制的 T1WI 横断面或矢状面可见中间低密度(信号)带将两边高密度(信号)带分隔开产生类似火车轨道的征像,称为视神经轨道征(双轨征)(图4 )。在冠状面上表现为炸面包圈样结构。 1. 非强化的低密度(信号)线样结构为视神经, 周围强化区为视神经鞘脑膜瘤。 2. 视神经鞘脑膜瘤:起源于视神经鞘的蛛网膜上皮细胞,早期于硬膜下生长,包绕而不侵犯视神经,并沿视神经生长,位于眶内、视神经管内、颅内视神经管开口者都可具轨道征表现。 3. 还可见于其它疾病如:眶内炎性假瘤,视周神经炎,结节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瘤,视周出血。 束腰征 图 5 T1WI 可见生长受限垂体的束腰征

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方法

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方法引言: 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等。在临床上,对于这些疾病的及早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神经影像学是一种基于医学成像技术的非侵袭性方法,可用于评估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方法。 一、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一种利用射线进行层面图像重建的成像技术。它通过旋转射线源和接收器进行扫描来获取不同角度下的大量数据。优点是快速、简单,并且对硬组织结构具有较高分辨率。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CT应用最为广泛,特别适用于颅内损伤和脑卒中等急性情况下的紧急诊断。CT能够帮助检测出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疾病,并提供精确的定位和评估。 二、核磁共振成像(MRI)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产生图像的无创诊断技术。它可以提供更为详细、准确的解剖结构信息及组织代谢状态。 MRI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有着广泛应用,尤其对于脑部和脊髓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通过不同序列的加权以及功能性成像技术,MRI能够检测出肿瘤、感染、退行性变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并且对于神经系统的软组织结构有很高分辨率。三、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是一种先进的分子影像学技术,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扫描和 计算机断层扫描。 PET-CT可以提供关于神经系统代谢活动和功能信息。在癌症和脑功能研究领域,PET-CT被广泛应用。例如,在神经系统肿瘤的评估中,PET-CT能够提供关 于肿瘤的代谢活跃度、组织恶性程度等信息,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病情。 四、放射性核素显像(SPECT) 放射性核素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是 一种利用放射性示踪剂进行分子显影的技术。它可以通过追踪示踪剂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来获取疾病相关的图像信息。 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SPECT可用于检测脑缺血、肿瘤和其他功能障碍。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进入患者体内,再进行扫描和定位,可以明确显示出异常区域。 结论: 神经影像学是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核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以及放射性核素 显像(SPECT)是常见且有效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方法。不同的方法具有各自优势,在不同病情下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神经影像学将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更为重要和广泛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与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 Tong, Ka Chun, and David Q.S. Chen. "Imaging of brain tumors." Current medical imaging reviews 10.3 (2014): 200-219. 2. Karunanithi, Sellam, et al.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pitfalls in imaging interpretation." Indian journal of nuclear

头部核磁共振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检查及临床意义 l引言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颅脑和脊髓,深藏在骨骼包围的颅 腔和椎管内,结构精细,一般物理学诊断不易达到,故影像学检查十分重要。CT、磁共振的问世提供了直接的断面图像,尤其是磁共振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多平面、多参数成像等优点,可明确病变的有无,及其位置、大小、数目和性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及治疗后随访提供可靠依据。 2适应证 目前,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已较为成熟,在 临床应用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适应证有:脑肿瘤,包括各种良恶性肿瘤;血管性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颅脑外伤,包括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感染性疾病,包括脑脓肿、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脑结核、脑寄生虫病等;脱髓鞘疾病及变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等;先天性颅脑畸形或代谢性疾病:如胼胝体发育不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结节性硬化等;各种脊髓病变,包括脊髓肿瘤、炎症、脱髓鞘疾病、脊髓血管畸形、脊髓外伤及先天性畸形等。 3优势和限度 磁共振被誉为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中继CT之后又一重大 突破,其优点有:无电离辐射性损害,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重建成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它没有电离辐射,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检查手段;多方向切层,磁共振具有直接多平面成像的功能,可进行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等任意平面的成像;多参数成像,磁共振成像参数多,有质子密度、纵向弛豫时间 (T一)、横向弛豫时间(T2)以及流动效应等,通过选择不同的射频脉冲序列即可获得某种成像参数的加权像,综合各种不同的脉冲序列成像,便可获得有关病变组织特性的信息;软组织分辨率高,磁共振具有比CT更高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因此显示解剖结构较CT更清楚、直观。在颅脑显示大脑皮质、髓质、脑内基底核等结构更清晰,且较CT显示病变更敏感,如脱髓鞘病变及微小梗塞灶等;无骨性伪影影响,不受骨质及空气伪影影响,因此对靠近颅底、后颅窝及脑干病变的诊断较CT容易;不需造影药即可获得血管结构的影像,由于流空效应,流动的血液在磁共振表现为无信号,因此磁共振不用造影药便可分辨血管和软组织,了解病变与血管的关系。 但是磁共振成像对钙化显示的敏感性低,一般小的钙 化灶很易遗漏,因此对以钙化为病理特点的病变定性较差。此外,由于各组织之间、各组织与其病理过程之间,以及各不同病理过程之间的氢质子密度、Tl、T2值都有较多的相互重叠,信号强度相互接近,因此虽然磁共振检查有其独特的优点,敏感性也较高,但其征象的特异性仍是有限的。诊断还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和疾病病程的特点,各项临床实验室检查的结果等。 4扫描序列的选择 4.1常规序列 般采用自旋回波序列,Tl加权像及T2加权像检查, 一 通过组织或病变的Tl或T2信号特点来判断其组织特性。例如脑脊液或囊性病变具有长Tl、长T2特性,Tl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为明亮高信号。脂肪在Tl加权像和T2加权像均表现为高信号。出血的亚急性和慢性期,其内含有高铁血红蛋白,具明显的顺磁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诊断方法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诊断方法 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及周围神经的各种异常情况。这些疾病涉及到了人体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因此其诊断对于正确治疗至关重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有多种常见的诊断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患有神经系统疾病。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及观察: 临床表现是判断患者是否可能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首要依据。医生通过询问患 者或其亲属相关症状、家族史以及身体检查等方式来获取信息。例如,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等症状,这些都可能暗示着一些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问题。在临床观察过程中,医生还会注意患者的肌力、感觉、反射、平衡等方面的异常,以帮助判断病情。 二、影像学检查: 1. 脑电图(EEG):脑电图是通过记录大脑活动中产生的微弱电信号来评估中 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一种方法。医生会将一些电极安装在患者头部的特定位置,并记录下大脑在不同状态下的电信号变化。这项检查可以帮助诊断癫痫、睡眠障碍、脑血管疾病等。 2. 超声检查:超声技术在神经系统领域主要应用于颅内血流和神经系统软组织 结构的评估。通过超声波,医生可以观察到大脑血流情况,以及是否存在任何异常或缺血区域。此外,超声还可用于评估周围神经的损伤或纤维化。 3. CT扫描和MRI:CT扫描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神经系统疾 病诊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CT扫描利用X射线进行快速成像,可以显示骨骼和软 组织结构。MRI则利用较强的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图像,显示脑组织、脊髓和神经丛等结构。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到中风、肿瘤、多发性硬化症以及其他一些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病影像检查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病 影像检查方法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检查 ✧平片:评估颅骨的骨质改变,不能直接显示脊髓 ✧造影检查 1.脊髓造影 ·将造影剂引入脊蛛网膜下腔中,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在透视下观察其在椎管内流动情况和形态,诊断椎管内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有创,已被MRM代替 2.脑血管造影 ·将造影剂引入脑血管中,使脑血管显影的方法。 ·脑血管造影主要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症并了解脑瘤的供血动脉。 ·常用DSA技术。 ●CT扫描: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 ✧平扫:显示含有钙化、骨化的病变有优势 ✧平扫+增强扫描 ✧CTA:诊断效果类似DSA ●MR检查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MRI优点: ①软组织分辨率高②由于骨结构没有信号,故没有骨组织的干扰③无射线 ④任意平面成像⑤多种参数、序列成像 ✧平扫:T1上解剖结构较好,T2发现病变敏感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MRA: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 其他: 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死敏感性极高 磁敏感成像SWI:对于小静脉、小出血灶显示有较大优势 血氧饱和度水平依赖成像BOLD(fMRI):显示功能情况 灌注成像 磁共振波谱分析MRS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 概述: 诊断的范围:脑、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的重要性与发展:影像学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很重要。脑瘤、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与脊髓疾病,常需要影像学检查以定位、定性。诊断主要靠X线、CT、MRI、DSA。 第一节脑 一、检查技术 1、头颅平片:正侧位片 2、脑血管造影:将有机碘引入脑血管内再摄片,用以显示脑血管。需摄动脉期、静脉期与静脉窦期照片。脑血管造影主要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与血管闭塞等症并了解肿瘤的供血动脉。常用DSA技术。 3、头颅CT 平扫横断面为主,有时加用冠状面。横断面听眦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8—10个层面。层面厚皮多用5或10mm。 增强扫描经静脉注入含碘水溶性造影剂再行扫描。增强就是指病处密度的增高。病灶增强与病变组织供血、充血、过度灌注,病变血脑屏障形成不良或被破坏有关。病灶增强后显示更加清楚。依有无增强、增强的程度与增强的形式,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CTA 静脉团注造影剂后,当造影剂经脑血管后进行扫描,采集的数据经后处理后重建出脑血管图像。 4、头颅MRI 平扫横断面、冠状面、矢状位扫描。 增强扫描注射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后进行扫描 MRA 根据血管的流空效应无需注射造影剂获得颅内大血管的影像。 二、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X线检查

颈内动脉进颅后先分出眼动脉,游行入眶.继分出脉络膜前动脉及后交通文向后走行,后者分为大脑前、中二动脉。大脑前动脉分为骈周动脉及骈缘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出额顶升支、顶后支、角回支与额后文,于侧位上易分辨。前后佐上大脑前动脉居中线, 而大脑中动脉则居外方,其分支重迭。正常脑动脉有一定的迂曲。走行自然、由近向远逐渐变细。管径光滑、分布匀称。而各支的位置较为恒定并与脑叶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二)、CT检查 密度变化原理及正常解剖介绍 (三)、MRI检查 基本原理介绍,重点水的角色 三、基本病变表现: (一)、X线检查 脑血管造影的地位 (二)、CT检查 1、平扫密度改变 高密度病灶:新鲜血肿、钙化、富血管肿瘤 等密度病灶:肿瘤、血肿、炎症 低密度病灶:脑炎、梗塞、血肿、囊肿、等 混合密度病灶 2、增强扫描特征 均匀强化:脑膜瘤、动脉瘤、肉芽肿、转移瘤等 非均匀强化:胶质瘤、血管畸形 环形强化:脑脓肿、转移瘤、胶质瘤 无强化:囊肿、水肿、液化 3、脑室系统变化 占位效应 脑萎缩 脑积水 4、颅骨骨质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揭示疾病奥秘的关键 在医学领域,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已经成为诊断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先进的影像技术,我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脑部结构、功能及血流情况,为临床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本文将从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等方面,深入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是一种利用影像学技术来研究中枢神经系 统的科学。它主要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技术。这些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功能及血流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以诊断和治疗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18年,医学界首次运用X线技术观察到了脑部结构。此后,随着CT、MRI、PET等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这些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脑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在疾病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CT、MRI、PET等技术,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脑部结构、功能及血流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这些技术在诊断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如脑肿瘤、脑缺血、脑炎、癫痫等。此外,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还可以辅助手术,为外科医生提供准确的病灶位置和范围。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具有多种技术特点。首先,MRI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和无辐射优点,能够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其次,CT技术在 观察脑部出血和钙化方面具有优势,且检查时间较短。此外,PET技术能够反映脑部功能和代谢情况,对诊断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这些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MRI检查时间较长、CT辐 射对人体有一定损害、PET价格较为昂贵等。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疾病类型和程度。通过准确的诊断,医生可以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影像学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尽管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影像学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其次,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满足实际治疗需求。此外,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提高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总之,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通过不断改进和发展影像学技术,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揭示疾病的奥秘,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 综述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简称CNS)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脑、脊髓和与之相连的神经根。影像学诊断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通过不同的成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有助于判断异常情况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一:头部CT扫描 头部CT扫描主要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横断面的影像图像,用于评估头部疾病和损伤。常见的应用包括头部外伤、脑出血、脑肿瘤等的检查和诊断。 1.1 颅骨 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颅骨的形态、结构和密度,评估是否存在颅骨骨折、颅骨畸形等病变。 1.2 脑部 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脑部的形态、位置、大小和密度,评估脑出血、脑肿瘤、脑梗死等病变。

1.3 脑室和脑池 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脑室和脑池的形态和大小,评估脑积水、脑脓肿等病变。 二:脑部MRI扫描 脑部MRI扫描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脑部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评估脑部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1 T1加权影像 T1加权影像对脑灰白质的结构和解剖学特征显示较好,可以评估脑结构的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 2.2 T2加权影像 T2加权影像对脑白质的结构和病变显示较好,可以评估脑白质病变、脑水肿等情况。 2.3 弥散加权影像 弥散加权影像可以评估脑部水分的分布情况,对评估脑水肿和缺血性病变有重要意义。 2.4 功能性MRI 功能性MRI可以评估脑部的功能活动,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有重要意义。

三:脊柱MRI扫描 脊柱MRI扫描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脊柱的高分辨率影像,可 以评估脊柱的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1 脊柱骨骼 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脊柱骨骼的结构和畸形情况,对脊柱骨折、椎体滑脱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2 神经根和脊髓 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神经根和脊髓的结构,对脊髓脊神经根 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3 椎间盘 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椎间盘的结构和病变,对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退变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附件: 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观察等多种信息,对疾病进行判断和鉴定的过程。

医学影像学重点中枢神经系统总结

一、颅脑正常影像解剖 1.头颅CT、MR的正常解剖 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分界:大脑镰、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小脑(小脑半球、蚓部、小脑扁桃体) 小脑与大脑间:小脑幕 脑干(中脑、桥脑、延脑) 脑室系统: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体部、三角区)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硬脑膜窦 脑池、脑脊液循环 脑脊液循环:各脑室脉络丛产生(主要是侧脑室,其次是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很少)-----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 中孔和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 ------血液循环 大脑镰:硬脑膜内层自颅顶正中线折叠并伸入两大脑半球间形成。 CT:正中部前后走行线状高密度区 MRI:中等信号影 小脑幕:水平位于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信号与大脑镰相似。 硬脑膜:增强时明显强化。 蛛网膜:正常时不强化,在脑膜炎或有肿瘤浸润时则可强化。 硬脑膜下腔: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较大腔隙,充满脑脊液。 CT:水样密度 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 2、大脑 大脑半球被覆皮质,深部为髓质和神经核团; CT: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 T1WI上,皮质为灰黑信号,髓质为灰白信号 T2WI上,皮质为灰白信号,髓质为灰黑信号 基底节,丘脑,内、外囊 CT:基底节和丘脑为皮质密度,内、外囊为髓质密度 MRI:T1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黑信号,内、外囊为灰白信号 T2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白信号,内、外囊为灰黑信号 脑干由中脑、脑桥与延髓构成 CT表现:脑干,其周围脑池为低密度 MRI表现:T1WI:神经核团为灰黑信号,白质纤维为灰白信号 T2WI:神经核团为灰白信号,白质纤维为灰黑信号 小脑(天幕分界) CT表现:双侧小脑半球可分皮质髓质、小脑蚓部和小脑扁桃体密度较高 MRI表现:小脑皮、髓质和神经核团的信号与大脑信号相似 3. 重要的几个区: 基底节区(内囊、外囊、屏状核、脑岛) 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鞍上池、桥小脑角。 扣带回、海马回、海马回勾 丘脑下部:视交叉、视束、灰结节、乳头体、垂体漏斗 4、颅内脑血管的正常X线、MRA及DSA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眼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脑和脊髓组成。 它负责人类的思维、记忆、情感、运动和神经调节等复杂的生理 过程。然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常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 健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以随时发生,不分年龄,影响力巨大。因此,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对人类极其重要。 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需要多种医学方法进行诊断,如神经学检查、头颅CT、脑磁共振、功能性磁共振和脑电图等检查来检测病情的 严重程度。这些检查中最常见和重要的是脑磁共振。 脑磁共振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是 利用磁共振原理来成像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磁 共振可以检查人体内部的病变,如肿瘤、脑出血、脑血管畸形、 脑囊肿、脑膜瘤等,从而更准确地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治疗

针对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法也不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镇痛药物 对于一些疾病,如头痛、偏头痛、神经痛等,可以使用镇痛药物进行治疗。这种药物能够缓解疼痛,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疾病,如癫痫等,滥用镇痛药物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 手术 对于一些需要立即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脑血管瘤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能够迅速去除病变部位,缓解症状。 放疗 对于一些不宜进行手术的疾病,如脑肿瘤等,可以使用放疗。放疗是一种无创性治疗方法,非常安全和有效。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大多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首选方法。常见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 1. 抗癫痫药物。抗癫痫药物旨在抑制异常活动的神经元,避免癫痫发作。 2. 抗抑郁症药物。抗抑郁症药物旨在调整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3.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可以减轻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症状。 4. 镇静剂。镇静剂常用于治疗睡眠障碍。 总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极其重要。通过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疾病,减轻疾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尽早发现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也能够避免疾病恶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我

MRI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阅片技能、颅脑内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MRI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阅片技能、颅脑内常见疾病的鉴别诊 断 磁共振序列 T1WI (观察解剖结构) T2WI (发现病变) FLAIR (发现病变更敏感) STIR (判断病灶内是否存在脂肪成分) FL2D(SWI)(判断是否是出血) DWI(DTI)(判断是否为急性期病变) MRS (脑功能成像) T1WI T1WI高信号: 脂肪(脂肪瘤皮样囊肿畸胎瘤) 蛋白(胶样囊肿颅咽管瘤 RATHKE囊肿) 亚急性出血(胆固醇囊肿、肉芽肿) 黏液囊肿 动脉瘤内合并血栓形成 部分蛋白含量高的囊肿 肿瘤出血(胶质瘤或出血性转移瘤:绒癌、神经母细胞瘤、甲状腺癌、肾癌、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 椎体血管瘤 终板变性 结石 正常垂体后叶高信号 肝硬化结节

T1WI低信号 脑炎 囊肿 脑水肿 脑脓肿 脑肿瘤 蛛网膜囊肿 椎体转移瘤 T1WI等信号 神经纤维瘤 错构瘤 脑膜瘤 软组织肿瘤 中枢神经细胞瘤 DNT 神经节细胞瘤 结节硬化 关节软骨、骨皮质、韧带T2WI T2WI高信号 肿瘤 炎症 水肿 感染 囊肿 脓肿 T2WI低信号 出血(含铁血黄素环)

钙化 结石 肝硬化结节 椎体转移瘤 结节硬化 韧带、骨皮质、软骨 DWI DWI高信号 急性脑梗塞 急性脑炎 急性脱髓鞘性病变 脑出血 脑脓肿 胆脂瘤 部分脑肿瘤(转移瘤放疗后、淋巴瘤) DWI等信号 肿瘤 DWI低信号 囊肿 02 颅内肿瘤鉴别诊断 儿童,下丘脑或鞍上区囊实性肿块,考虑: 1、颅咽管瘤:囊的张力较高(囊比较鼓) 2、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囊的张力较低(囊比较瘪)

小脑囊实性肿瘤鉴别: 1、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儿童,强化明显; 2、血管母细胞瘤:成人,强化明显; 3、成人髓母细胞瘤:成人,强化不明显。 儿童后颅窝肿瘤 1、髓母细胞瘤:小脑蚓部,轻至中度强化 2、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小脑半球,强化明显 3、室管膜瘤:四脑室内,轻至中度强化 四脑室内肿瘤:成人-脉络膜乳头状瘤常见;儿童-室管膜瘤常见侧脑室内肿瘤:儿童-脉络膜乳头状瘤常见;成人-室管膜瘤常见 03颅脑钙化可见于: 颅内单发或多发钙化归纳起来大约有海绵状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结节性硬化,法氏病,甲旁低及假性甲旁低,STUGERWEBER综合征,HIV脑炎及弓形虫和弓形体原虫病,脑脓肿,脑实质期脑囊虫病慢性钙化期,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肾上腺白质营养不良。 结合病史以及家族史应该可以判断! 04 颅底的主要孔道及内容物

猪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探索

猪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探索 猪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猪脑和脊髓的疾病,包括脑炎、脑膜炎、脑脓肿以及其 他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这些疾病对猪的生长和生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及早诊断和 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1. 临床症状观察:根据猪的行为变化和症状,如食欲减退、发热、抽搐等,进行初 步诊断。这是最简单和最直观的诊断方法,但不能确定疾病的具体类型。 2. 头部CT或核磁共振成像:通过对猪头部的CT或MRI扫描,可以直接观察到脑部的情况。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脑肿瘤、脑血管病变等。 3. 脑脊液检查: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样本,进行化验和细胞学检查。脑脊液检 查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如病毒、细菌等,同时也可以评估脑部的炎症和变化。 4. 病原学检查:通过对疑似患猪的血清样本、脑组织样本或分泌物样本进行病原体 检测。常用的方法包括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等。这些检测方法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猪 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常见的病原体。 5. 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对疑似患猪的脑组织进行特殊染色、组织切片等检查。组 织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到病变部位和病变程度,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 6. 免疫学检查:通过检测患猪的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确定是否存在免疫相关的疾病。免疫学检查可以帮助鉴别狂犬病、银屑病等免疫相关疾病。 针对猪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观察、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等多种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别诊断,以 确定疾病的具体类型和病因。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诊断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局 限性,因此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慎重考虑并与专业兽医进行深入讨论。

MRI新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MRI新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 床应用 【摘要】磁共振的技术进步已经取得了解剖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并且提供了评价组织的生理和功能的方法。磁共振成像提供了无创、无辐射的研究人类大脑生理学的方式。利用这些新的成像方法,我们可以对疾病作出更具体的诊断,以及预测和评估疾病治疗后的反应。本文对磁共振较新的技术DWI、MRS、SW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波普;磁敏感加权成像 神经影像学已经从单纯提供组织解剖信息发展到提供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整合了功能、血液动力学、代谢、细胞、和细胞结构的改建。神经影像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诊断工具,在疾病诊断,监测和评估疗效和患者的预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磁共振较新的技术DWI、MRS、SW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 1.1DWI基本原理:DWI是在分子水平上无创地反映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扩散运动,是目前唯一能够检测活体内水分子弥散运动的功能性成像。水分子在敏感梯度场方向上扩散越自由,则组织的信号衰减越明显。反之,在 DWI 上组织的信号衰减越明显则提示其中的水分子在梯度场方向上扩散越自由。DWI 通过测量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前后组织发生的信号强度变化,来检测组织中水分子扩散状态(自由度及方向),后者可间接反映组织微观结构特点及其变化。组织含水量丰富、微循环灌注水平较高及细胞外间隙较大者,弥散受限程度较轻, ADC值较高,DWI信号较低;细胞密度大而细胞外间隙少,水分弥散受限,ADC值降低,DWI信号较高[1]。 1.2DWI临床应用:DWI的弥散敏感度用b值来表示, b值的选择可以影响ADC值的大小、准确性及DWI的图像质量。在使用较小b值时,DWI图像质量较好,图像变形及伪影较少,但ADC值的准确性较差,且受到组织微循环灌注的影响较大。而使用较大b值时,ADC值测量更为准确,但DWI图像质量较差。较高b值时,能获得更多的不同于b=l000 s /mm 的组织弥散信息,为肿瘤评级、鉴别肿瘤坏死与复发、在肿瘤放疗、化疗早期前瞻性评价治疗效果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观测指标[2~4]。 在较小b值时,脑组织的弥散信号强度与b值呈直线关系,直线的斜率即为表观弥散系数,当弥散因子b>1000s/m m时,脑组织的信号强度与b值偏离了直线关系,呈现曲线关系。用经典的单指数模型解释将不再合理,需要双指数模型来解释[5~7]。最近研究发现活体脑内水信号的衰减和快的ADC和慢的ADC相关。快、慢两种弥散成分分别代表细胞外水和细胞内水,但其生理基础尚需进一步研究。Robert V[9]等对100 s/mm2-5000 s/mm216 个b值进行研究,在成人和新生儿脑内皮层灰质和内囊作ADC值的衰减曲线,发现新生儿ADC衰减曲线中快ADC 成分比成人相应区域的高。非指数表现说明弥散受限制的过程和或细胞内或细胞间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CT及磁共振诊断分析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CT及磁共振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采取CT与磁共振诊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接诊的8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诊断与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CT诊断8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检出异常46例、正常34例,检出率为57.50%,磁共振诊断则检出异常78例、正常2例,检出率为97.50%,磁共振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P<0.05);磁共振检出病脑、结脑等也明显高于CT诊断(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单纯采取CT诊断效果不佳,而联合磁共振诊断,则能提高确诊率,而且能更好地检出各种脑病,使得重视。 标签:CT;磁共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y CT and MRI diagnosis results. Methods:80 case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 in our hospital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were diagnosis by CT and MRI diagnosis,examination results analysis. Results:CT diagnosis of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abnormal 46 cases,normal in 34 cases,the detection rate was 57.50%,the detection of abnormal magnetic resonance diagnosis in 78 cases,normal in 2 cases,the detection rate was 97.50%,the dete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T in the diagnosis of magnetic resonance (P<0.05);magnetic resonance that of CT (P<0.05). Conclusion:Patients with simple take CT diagnosis effect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and combined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diagnosis,can improve the diagnosis rate,and can better detect various encephalopathy,so pay attention to. Keyword:CT;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diagnosis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属于一组神经组织受损及相应临床症状的疾病,指的是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同时或分别受到不同生物病原体侵袭[1],导致的症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若能尽早确诊,并及时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此对于诊断方法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我院将CT与磁共振应用在临床诊断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入选对象8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均经体格检查、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等确诊,入选时间为2012年5月-2015年5月。80例患者中男患48例、女患32例;年龄22-84岁,均值42.6±4.9岁;病程1-30年,均值8.1±2.3年;确诊为脑囊虫病10例、病毒性脑炎(病脑)42例、

带你深入了解影像类型:CR、DR、CT、MRI、NM、DSA

带你深入了解影像类型:CR、DR、CT、MRI、NM、DSA 小易导读:不论是放射科医生,还是操作技师,亦或其他影像从事人员,要想深入影像行业,必须透彻了解影像的各种类型。CR MR CT DR DSA X线都是医学影像疾病诊 断的一种。MRI 是磁共振影像检查,可以获得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影像。空间分辨率好。CT 是一种X线诊断设备,是一种复杂的X线设备,可以获得横断面图像。和MRI 比较,密度分辨率高是其特点。CR 、DR 和X线诊断同 CT一样也是通过X线来完成图像的。不同的是,CR和DR 比普通的X线机器在图像的获取上更先进,CR 是IP板,DR 更高级,是通过PACS 来完成的。简单的说他们的诊断的范围上没有太明显的不同。CR(ComputedRadiography)指计算机X线摄影CR的工作原理:第一步、X线曝光使IP 影像板产生图像潜影;第二步、将IP板送入激光扫描器内进行扫描,在扫描器中IP板的潜影被激化后转变成可见光,读取后转变成电子信号,传输至计算机将数字图像显示出来,也可打印出符合诊断要求的激光相片,或存入磁带、磁盘和光盘内保存。CR系统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安装;IP影像板可适用于现有的X线机上,直接实现普通放射设备的数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医院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病人受照剂量,更安全。CR对骨结构,关节软骨及软

组织的显示明显优于传统的X片成像;易于显示纵膈结构,如血管和气管;对肺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传统X线成像;在观察肠管积气、气腹和结石等含钙病变优于传统X线图像;用于胃肠双对比造影在显示胃小区,微小病变和肠粘膜皱襞上,CR(数字胃肠)优于传统X线图像DR(Digital Radiography)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是新一代的医疗放射产品,与CR同属下一代代替X光机的产品,使用CCD 成像,放射剂量少,适合在患者较多,使用频繁的医院使用1.直接通过专业显示器进行阅片,无须再冲洗胶片,大大节约胶片成本(有特殊需求的患者除外); 2.DR升级后可以免除了拍错片等各种烦恼,拍错片或病人身体移动导致图片效果差,医生可以很快看到影响结果,并重新拍摄。 3.对骨结构、关节软骨及软组织的显示优于传统的X线成像,还可进行矿物盐含量的定量分析;易于显示纵隔结构如血管和气管;对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传统的X线成像;在观察肠管积气、气腹和结石等含钙病变优于传统X线图像;体层成像优于X线体层摄影;胃肠双对比造影在显示胃小区、微小病变和肠粘膜皱襞上,数字化图像优于传统的X线造影。CT(computedtomography)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