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2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2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1. 引言

a. 目的:本文档旨在指导医务人员进行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以便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

b. 适用范围:本文档适用于各个医疗机构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2. 检查前准备

a. 病历收集: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病史、症状、既往疾病等。

b. 检查指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确定进行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的指征。

c. 患者准备: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d. 仪器准备:确保影像学检查设备的正常运行,并进行必要的校准。

3. 检查方法

a. 放射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扫描、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详细步骤和操作技巧。

b. 影像采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查要求进行影像采集,确保得到清晰、准确的影像。

c. 检查时间: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所需的时间不同,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检查时间。

4. 影像学评估

a. 影像学解剖学:详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包括脑、脑干、脊髓等部位的解剖特点。

b. 影像学所见: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对异常结构、异常信号等进行详细描述和评估。

c. 诊断建议: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提出初步诊断建议,并结合临床资料,进一步明确诊断。

5. 结果分析与报告

a. 影像学结果分析:对影像学所见进行综合分析,进行病变定位和病变性质判断。

b. 结果报告撰写:按照规范的格式和要求撰写结果报告,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检查方法、检查所见、初步诊断建议等。

6. 附件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

a. 影像学检查流程图

b. 影像学检查结果报告模板

7. 法律名词及注释

a. 法律名词: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对文档中涉及的法律名词进行定义和解释。

b. 注释:对于文档中涉及的关键词或专业术语进行解释和注释。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2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2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1. 引言 a. 目的:本文档旨在指导医务人员进行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以便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 b. 适用范围:本文档适用于各个医疗机构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2. 检查前准备 a. 病历收集: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病史、症状、既往疾病等。 b. 检查指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确定进行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的指征。 c. 患者准备: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d. 仪器准备:确保影像学检查设备的正常运行,并进行必要的校准。 3. 检查方法

a. 放射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扫描、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详细步骤和操作技巧。 b. 影像采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查要求进行影像采集,确保得到清晰、准确的影像。 c. 检查时间: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所需的时间不同,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检查时间。 4. 影像学评估 a. 影像学解剖学:详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包括脑、脑干、脊髓等部位的解剖特点。 b. 影像学所见: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对异常结构、异常信号等进行详细描述和评估。 c. 诊断建议: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提出初步诊断建议,并结合临床资料,进一步明确诊断。 5. 结果分析与报告 a. 影像学结果分析:对影像学所见进行综合分析,进行病变定位和病变性质判断。 b. 结果报告撰写:按照规范的格式和要求撰写结果报告,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检查方法、检查所见、初步诊断建议等。 6. 附件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 a. 影像学检查流程图 b. 影像学检查结果报告模板 7. 法律名词及注释 a. 法律名词: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对文档中涉及的法律名词进行定义和解释。 b. 注释:对于文档中涉及的关键词或专业术语进行解释和注释。

MR检查技术

MR检查技术 一、适应症 MRI适用于人体任何部位检查:包括颅脑、耳鼻咽喉、颈部、心肺、纵隔、乳腺、肝脾、胆道、肾及肾上腺、膀胱、前列腺、子宫、卵巢、四肢关节、脊柱脊髓、外周血管等。 MRI适用于人体多种疾病的诊断:包括肿瘤性、感染性、结核性、寄生虫性、血管性、代谢性、中毒性、先天性、外伤性等疾病。 MRI在中枢神经系统颅脑、脊髓的应用最具优势。对于肿瘤、感染、血管病变、白质病变、发育畸形、退行性病变、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病变、出血性病变的检查均优于CT。对后颅凹及颅颈交界区病变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 MRI具有软组织高分辨特点及血管流空效应和流人增强效应,可清晰显示咽、喉、甲状腺、颈部淋巴结、血管及颈部肌肉。对颈部病变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MRI对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具有特别的价值。但对肺内病变如钙化及小病灶的检出不如CT。 MRI根据心脏具有周期性搏动的特点,运用心电门控触发技术,可对心肌、心腔、心包病变、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作出准确诊断,且可对心脏功能做定量分析。MRI的流空效应,可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大血管疾患。 MRI多参数技术及快速和超快速序列在肝脏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不需用造影剂即可通过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直接鉴别肝脏良、恶性疾病,通过水成像技术——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不需用造影剂即可达到造影目的,对胆囊、胆道及胰腺疾病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肾与其周围脂肪囊在MR图像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肾实质与肾盂内尿液形成良好对比。MRI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不需造影剂即可直接显示尿液造影图像(MRU),对输尿管狭窄、梗阻具有重要价值。 由于胰腺周围脂肪衬托,MRI可显示出胰腺及胰腺导管,MRCP对胰腺疾病亦有一定的帮助,在对胰腺病变的诊断中CT与MRI两者具有互补性。 MRI多方位、大视野成像可清晰地显示盆腔的解剖结构。尤其对女性盆腔疾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对盆腔内血管及淋巴结的鉴别较容易,是盆腔肿瘤、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转移癌等病变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手段。 MRI可清晰显示软骨、关节囊、关节液及关节韧带,对关节软骨损伤、半月板损伤、关节积液等病变的诊断具有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比拟的价值。对关节软骨的变性与坏死诊断,早于其他影像学方法。 MRI利用血液的流人增强效应,设计特殊的成像技术和序列,能简便而无创地实施MR 血管造影和MR水成像。 二、禁忌证 由于MRI是利用磁场与特定原子核的核磁共振作用所产生信号来成像的,MRI系统的强磁场和射频场有可能使心脏起搏器失灵,也容易使各种体内金属性植人物移位,在激励电磁波作用下,体内的金属还会因为发热而造成伤害。因此MR检查具有绝对禁忌证及相对禁忌证。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2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2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2 1.脑部CT(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 1.1 脑部CT检查适应症 1.2 脑部CT检查禁忌症 1.3 脑部CT检查准备工作 1.4 脑部CT检查步骤 1.5 脑部CT检查结果解读 1.6 脑部CT检查注意事项 2.脑部MRI(磁共振成像)检查 2.1 脑部MRI检查适应症 2.2 脑部MRI检查禁忌症 2.3 脑部MRI检查准备工作 2.4 脑部MRI检查步骤 2.5 脑部MRI检查结果解读 2.6 脑部MRI检查注意事项

3.脊柱MRI检查 3.1 脊柱MRI检查适应症3.2 脊柱MRI检查禁忌症3.3 脊柱MRI检查准备工作3.4 脊柱MRI检查步骤 3.5 脊柱MRI检查结果解读 3.6 脊柱MRI检查注意事项 4.脑电图(EEG)检查 4.1 脑电图检查适应症 4.2 脑电图检查禁忌症 4.3 脑电图检查准备工作4.4 脑电图检查步骤 4.5 脑电图检查结果解读 4.6 脑电图检查注意事项 5.脑血管造影检查 5.1 脑血管造影检查适应症5.2 脑血管造影检查禁忌症

5.3 脑血管造影检查准备工作 5.4 脑血管造影检查步骤 5.5 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解读 5.6 脑血管造影检查注意事项 6.附件:检查报告样本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适应症:指进行该项检查的医学条件或病情要求。 2.禁忌症:指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或加重病情的情况下,不适宜 进行该项检查。 3.准备工作:指进行该项检查前需要进行的事前准备,如禁食、服药等。 4.步骤:指该项检查的操作步骤和具体流程。 5.结果解读:指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诊断的过程。 6.注意事项:指在进行该项检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和 风险提示。

医学影像学重点中枢神经系统总结

一、颅脑正常影像解剖 1.头颅CT、MR的正常解剖 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分界:大脑镰、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小脑(小脑半球、蚓部、小脑扁桃体) 小脑与大脑间:小脑幕 脑干(中脑、桥脑、延脑) 脑室系统: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体部、三角区)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硬脑膜窦 脑池、脑脊液循环 脑脊液循环:各脑室脉络丛产生(主要是侧脑室,其次是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很少)-----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 中孔和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 ------血液循环 大脑镰:硬脑膜内层自颅顶正中线折叠并伸入两大脑半球间形成。 CT:正中部前后走行线状高密度区 MRI:中等信号影 小脑幕:水平位于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信号与大脑镰相似。 硬脑膜:增强时明显强化。 蛛网膜:正常时不强化,在脑膜炎或有肿瘤浸润时则可强化。 硬脑膜下腔: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较大腔隙,充满脑脊液。 CT:水样密度 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 2、大脑 大脑半球被覆皮质,深部为髓质和神经核团; CT: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 T1WI上,皮质为灰黑信号,髓质为灰白信号 T2WI上,皮质为灰白信号,髓质为灰黑信号 基底节,丘脑,内、外囊 CT:基底节和丘脑为皮质密度,内、外囊为髓质密度 MRI:T1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黑信号,内、外囊为灰白信号 T2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白信号,内、外囊为灰黑信号 脑干由中脑、脑桥与延髓构成 CT表现:脑干,其周围脑池为低密度 MRI表现:T1WI:神经核团为灰黑信号,白质纤维为灰白信号 T2WI:神经核团为灰白信号,白质纤维为灰黑信号 小脑(天幕分界) CT表现:双侧小脑半球可分皮质髓质、小脑蚓部和小脑扁桃体密度较高 MRI表现:小脑皮、髓质和神经核团的信号与大脑信号相似 3. 重要的几个区: 基底节区(内囊、外囊、屏状核、脑岛) 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鞍上池、桥小脑角。 扣带回、海马回、海马回勾 丘脑下部:视交叉、视束、灰结节、乳头体、垂体漏斗 4、颅内脑血管的正常X线、MRA及DSA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眼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影像学表现_许俊锋

20092515现代医药卫生年第卷第期2357诊疗技术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影像学表现许俊锋,张承志,王智君671000(大理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云南大理)(CNSL)CTMRI11CNSLCTMRI【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及表现。方法:对例患者进行、及增强检查,并追踪复查。92CT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例,均经临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找到白血病细胞。结果:表现为脑池、脑3沟消失,脑皮层区低密度,增强扫描呈斑片状及脑回样强化例。脑实质内呈结节状及肿块状高密度影,桥脑区略高密度影,周围伴 8MRIT1WIT2WIT1WI水肿例,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发现为为略低信号影,为略高信号影;增强扫描为明显强化;脑脊液和血涂1T2WI片检查均可见幼稚细胞。本组有例表现为脑白质病,在上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皮层和皮层下白质内斑片状高信号。结论:影(CTMRI)CNSL像学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磁共振成像1009-5519200915-2357-02R445B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CNSL)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常见的并发症。CNSL是白血病具有蔽护所之称的髓外病灶,成为白血病复发CNSL的根源。对的诊断多依赖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缺乏比CTMRICTMRI较直接的影像观察。近年由于及应用的普及,将和CNSL11CNSL应用于的诊断及疗效的观察,具有特殊价值。现就例CTMRICNSL的及表现,并结合文献讨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报1CT图平扫见桥脑区一不规则略高道如下。密度肿块影2MRIT图WI见桥脑区一不规则略低11资料与方法信号肿块影3MRIT图WI见桥脑区一不规则略高1.111CNSL659~38一般资料:本组例中,男例,女例,年龄岁,2信号影169平均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283白血病例。疾病进展期例,缓解期例。以上病例行脑脊液细CSF统并发症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但单纯正常并不能完全排胞学检查均找到白血病细胞。CTMRI除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诊断需要临床表现结合、1.2CTCT10mm设备与方法:机采用普通螺旋扫描机,行层厚,CSF等影像检查及检查综合考虑。10mm5mm间距,部分病灶行层厚及间距扫描。增强扫描经静3.1CT表现:白血病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两种途径:50ml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团注法,高压注射器注1()直接播散,颅骨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通过桥静脉的外膜或2.5ml/sMRIGE1.5T8射,流率。检查采用磁共振扫描仪,通道头2硬膜下间隙的神经末梢迁移到软脑膜。()血液播散,白血病细TWITWIT颈联合线圈。先行常规轴位、、: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胞通过表浅蛛网膜静脉壁内膜移入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软脑122(FLAIR)TWI6.5rain1.5rain扫描及矢状位扫描,层厚,间隔,视CNSL10%~15%膜浸润是常见的表现形式,占。临床上通常表现1(FOV)24cm×24cm野。CT为颅内高压综合征,平扫很难发现脑膜的白血病浸润,本组3CT仅例阳性,表现为脑池、脑沟消失,增强扫描表现为脑沟、脑2结果(CSF)池及硬脑膜明显强化。软脑膜广泛受侵,脑脊液吸收通道CT平扫表现脑沟、裂消失,皮层区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增强CT受阻可产生继发性的交通性脑积水。可表现为基底池、大脑3扫捕见小斑片状及脑回样强化例。脑实质内呈结节状及肿块外侧裂、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8状高密度影,桥脑区略高密度影,周围伴水肿例,增强扫描呈5%CNL脑实质浸润较软脑膜浸润少见,约占。脑内肿块是2CT明显均匀强化。经治疗后个月复查平扫发现:原桥脑区略高侵犯脑实质的主要表现。当白血病细胞侵犯表浅软脑膜后,沿MRIT1WITWI密度影完全消失。发现:为略低信号影,为略高信Virchow-Robin间隙在血管周围延伸,通过破坏软脑膜神经胶质2T1WI号影;增强扫描为明显强化;脑脊液和血涂片检查均可见CT 层后进入脑实质,形成肿块,即“绿色瘤”。平扫表现为等密1T2WIT2FLAIR幼稚细胞。本组有例表现为脑白质病,在及均表度或稍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大小形态不一,大多数病变位于脑现为双侧大脑半球皮层和皮层下白质内斑片状高信号,病灶不-CT的外周或邻近脑室。增强扫描呈典型均一的轻中度强化,DWI1~31对称分布,显示:病灶呈稍高信号,边界不清,见图。例10~30HU值较平扫增加,一些白血病肿块表现为环形增强,提DWI表现为脑出血在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多发稍低信号出血影示肿块中心坏死。瘤周水肿程度通常较轻,占位效应不显著。本MRI而常规未能显示。118组例中例均表现为脑内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结节及肿块,周-围伴轻度中度水肿,可有或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呈中度均3讨论一强化。脑内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结节及肿块形成。由于各种常用抗白血病药物多数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因此3.2MRIMRICNSL表现:检查对非常有价值,尤其对白血病直残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白血病细胞得以长时间大量繁殖,整MRI 接浸润、脑白质病变、脑血管病变等。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CNSL70%6.0%~75.0%[1]个疾病过程中发生率达,国外发病率约,国MRITWITWI是临床最主要的检查方法。发现:为略低信号影,125.9%~35.0%(CSF)内为。尽管脑脊液检查是白血病中枢神经系TWI 为略高信号影;增强扫描为明显强化;脑脊液和血涂片检1 20092515现代医药卫生年第卷第期2358动态B超观察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沈文洁214404(江阴市中医肝胆病外治专科医院,江苏江阴)1009-5519200915-2358-01R445B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急性胰腺炎是消

头部核磁共振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检查及临床意义 l引言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颅脑和脊髓,深藏在骨骼包围的颅 腔和椎管内,结构精细,一般物理学诊断不易达到,故影像学检查十分重要。CT、磁共振的问世提供了直接的断面图像,尤其是磁共振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多平面、多参数成像等优点,可明确病变的有无,及其位置、大小、数目和性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及治疗后随访提供可靠依据。 2适应证 目前,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已较为成熟,在 临床应用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适应证有:脑肿瘤,包括各种良恶性肿瘤;血管性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颅脑外伤,包括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感染性疾病,包括脑脓肿、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脑结核、脑寄生虫病等;脱髓鞘疾病及变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等;先天性颅脑畸形或代谢性疾病:如胼胝体发育不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结节性硬化等;各种脊髓病变,包括脊髓肿瘤、炎症、脱髓鞘疾病、脊髓血管畸形、脊髓外伤及先天性畸形等。 3优势和限度 磁共振被誉为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中继CT之后又一重大 突破,其优点有:无电离辐射性损害,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重建成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它没有电离辐射,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检查手段;多方向切层,磁共振具有直接多平面成像的功能,可进行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等任意平面的成像;多参数成像,磁共振成像参数多,有质子密度、纵向弛豫时间 (T一)、横向弛豫时间(T2)以及流动效应等,通过选择不同的射频脉冲序列即可获得某种成像参数的加权像,综合各种不同的脉冲序列成像,便可获得有关病变组织特性的信息;软组织分辨率高,磁共振具有比CT更高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因此显示解剖结构较CT更清楚、直观。在颅脑显示大脑皮质、髓质、脑内基底核等结构更清晰,且较CT显示病变更敏感,如脱髓鞘病变及微小梗塞灶等;无骨性伪影影响,不受骨质及空气伪影影响,因此对靠近颅底、后颅窝及脑干病变的诊断较CT容易;不需造影药即可获得血管结构的影像,由于流空效应,流动的血液在磁共振表现为无信号,因此磁共振不用造影药便可分辨血管和软组织,了解病变与血管的关系。 但是磁共振成像对钙化显示的敏感性低,一般小的钙 化灶很易遗漏,因此对以钙化为病理特点的病变定性较差。此外,由于各组织之间、各组织与其病理过程之间,以及各不同病理过程之间的氢质子密度、Tl、T2值都有较多的相互重叠,信号强度相互接近,因此虽然磁共振检查有其独特的优点,敏感性也较高,但其征象的特异性仍是有限的。诊断还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和疾病病程的特点,各项临床实验室检查的结果等。 4扫描序列的选择 4.1常规序列 般采用自旋回波序列,Tl加权像及T2加权像检查, 一 通过组织或病变的Tl或T2信号特点来判断其组织特性。例如脑脊液或囊性病变具有长Tl、长T2特性,Tl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为明亮高信号。脂肪在Tl加权像和T2加权像均表现为高信号。出血的亚急性和慢性期,其内含有高铁血红蛋白,具明显的顺磁

医学影像检查“危急值”报告范围

医学影像检查“危急值”报告范围 一、中枢神经系统 1、严重的颅内血肿、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 2、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 3、脑疝、急性脑积水。 4、颅脑CT或MRI扫描诊断为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 二、脊柱、脊髓疾病 X线检查诊断为脊柱骨折,脊柱长轴成角畸形,椎体粉碎性骨折压迫硬膜囊。 三、呼吸系统 1、气管、支气管异物。 2、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 3、肺栓塞、肺梗死。 四、循环系统 1、心包填塞、纵隔摆动。 2、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肠系膜动静脉血栓、急性假性动脉瘤、大的真性动脉瘤。 五、消化系统 1、消化道穿孔、急性肠梗阻。 2、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3、急性胆道梗阻。 4、肝脾胰肾等腹腔脏器出血。 六、颌面五官急症 1、眼眶内异物。 2、眼眶及内容物破裂、骨折。 3、颌面部、颅底骨折。 “危急值”管理及报告制度 一、门、急诊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 医技科室工人作人员发现门、急诊患者出现“危急值”情况,应及时通知门、急诊医生,由门、急诊医生及时通知病人或家属取报告并及时就诊;一时无法通知病人时,应及时向门诊部、医务科报告,值班期间应向总值班报告。必要时门诊部应帮助寻找该病人,并负责跟踪落实,做好相应记录。医生须将诊治措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二、住院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 医技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检查者首先要确认检查设备是否正常,操作时否正确,在确认临床及检查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才可以将检查结果发出,立即电话通知病区医护人员“危急值”结果,同时报告本科室负责人或相关人员,并做好“危急值”详细登记。 三、登记制度 “危急值”报告与接收均遵循“谁报告,谁记录”原则,医技科室应建立检查“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以“危急值”处理的过程和相关信息做详细记录。 五、质控与考核 1、医技科室要认真组织学习“危急值”报告制度,人人掌握“危急值”报告项目与“危急值”范围和报告程序。科室要有专人负责本科室“危急值”报告制度实施情况的督察,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2、“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将纳入科室质量考核内容。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学》--习题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学》--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7分) 1、颅内非病理性钙化包括、和等。 2、脑中线结构有、、、和。 3、亚急性或慢性期血肿MRI表现T1WI呈信号,T2WI呈信号。 4、垂体微腺瘤是指直径小于的垂体肿瘤。 5、自发性脑出血常由、、和等原因引起。 6、脑积水可分为和。 7、颅脑CT平扫可表现为高密度病变有、、等。 8、常见的脑内肿瘤是________,常见的脑外肿瘤是________。 9、脑梗塞可分为缺血性脑梗塞、和。 10、椎管内肿瘤根据部位可分为、、。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20分) 1、颅脑外伤病人CT检查发现右额叶有斑片状高密度影及周围不规则低密度区,首先考虑() A、脑出血 B、脑挫裂伤 C、出血性脑梗塞 D、脑炎 2、下列那种肿瘤是仅发生于颅内脑外的肿瘤() A、星形细胞瘤 B、脑膜瘤 C、淋巴瘤 D、少突胶质细胞瘤 3、临床疑为脑出血重危病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是() A、颅骨平片 B、脑血管造影 C 、CT

D、MRI 4、临床疑为早期脑梗死病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是() A、颅骨平片 B、脑血管造影 C 、CT D、MRI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镰由硬脑膜形成 B 、硬膜外间隙是指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间隙 C、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和丘脑 D、第三脑室宽径常大于6mm。 6、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A、高血压脑出血 B、动脉瘤破裂出血 C、脑血管畸形出血 D、脑肿瘤出血 7、关于脑转移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脑内常为多发病灶 B、好发于皮髓质交界区 C、肿瘤周围水肿多数明显 D、常伴有颅骨骨质破坏 8、下列哪种肿瘤能够引起相邻颅骨增厚() A、脑膜瘤 B、星形细胞瘤 C、神经元肿瘤 D、垂体瘤 9、女,43岁,突发头痛伴左侧肢体无力7小时,MRI检查:右侧大脑半球见大片长T1长T2信号,病变区与大脑中动脉供区一致,灰白质界限消失,有占位效应。增强扫描脑回状强化。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影像诊断 第二章 基本知识

第二章基本知识 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解剖 一、头颅平片 头颅平片最常选用的位置是后前位和侧位。 1.颅骨儿童较薄,成人较厚,分内、外板及板障3 层。内、外板为致密骨, 呈高密度线状影;板障位于内、外板之间,为松质骨,密度较低。6 岁以前常不能区分内、外板结构。 2.颅缝与囟门颅盖骨骨缝包括冠状缝、矢状缝及人字缝,X 线呈锯齿状线样 透明影,儿童期较清楚。囟门表现为边缘较清楚的不规则多角形透明区。颅缝及囟门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窄闭合。 3.颅壁压迹 (1)脑回压迹是脑回压迫内板而形成的局限变薄区,x 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 形低密度区,其显著程度与年龄有关。 (2)血管压迹包括脑膜中动脉压迹、板障静脉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迹,后者 呈边缘清楚而规则的低密度区,对称性位于额顶骨中线两旁约2 cm,直径多在0.5~1.0 cm。 4.蝶鞍位于颅底中央,前以鞍结节、后以鞍背为界,侧位显示清楚,正常前 后径7~16 mm,平均11.7 mm;深径7~14 mm,平均9.5 mm。 5.岩骨及内耳道岩骨可于后前位片上从眶内观察;正常内耳道呈管状低密 度区,位于岩骨内,内耳道口居内端,两侧基本对称,大小相差一般不超过0.5 mm,宽径平均为5.5 mm,最大为lO mm。 6.颅内生理性钙斑松果体钙斑侧位居鞍背上后方各3 cm,正位居中线0.5 cm 以下;成人显影率高达40%,可根据其移位方向判断占位性病变的大致位置。大脑镰钙斑正位居中线,呈三角形或带状,显影率近10%。床突间韧带钙化及侧脑室脉络丛钙斑显影率较低。 二、血管造影 1.动脉期 (1)颈动脉系统:颈总动脉约在第4 颈椎水平分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两支。 ①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在颅内有数个弯曲,总称虹吸部,共分五段,分别为 岩骨段、海绵窦段、前膝段、床突上段和终段。侧位片上,颈内动脉呈“C’’形虹吸弯曲。在前膝段先向前发出眼动脉,继而分出脉络膜前动脉及后交通支向后走行,最终分为大脑前、中动脉。前后位片上,虹吸部位于眼眶内侧,向上为颈内动脉的分支,终段与大脑前、中动脉之间形成“T”形关系。 ②颈外动脉:与头颅相关的主要有脑膜中动脉、颞浅动脉及枕动脉三大分支。 (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椎动脉右侧起自无名动脉,左侧起自锁骨下动脉, 经颈椎c。~C1 横突孔上行,通过枕骨大孑L 在延髓腹侧入颅,发出小脑后下动脉,在脑桥下缘两侧椎动脉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沿脑桥腹侧上行,基底动脉依次发出小脑前下动脉、内听动脉、脑桥动脉及小脑上动脉,在后床突上方分出两条大脑后动脉。 2.微血管期对比剂存留在微血管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皮质的形态和 脑实质的血液供应情况。 3.静脉期脑静脉分为浅、深静脉,它们在皮质下相互交通形成丰富的静脉网。

脑白质脱髓鞘影像学CT表现

脑白质脱髓鞘影像学CT表现 【正文】 一、引言 脑白质脱髓鞘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中脱髓鞘的病理过程,通常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脑白质脱髓鞘的影像学CT表现可以提供对疾病的诊断和评估,进而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将详细介绍脑白质脱髓鞘的影像学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二、脑白质脱髓鞘影像学CT表现 1.普通CT扫描 脑白质脱髓鞘在普通CT扫描中表现为以下特点: - 低密度区域:脱髓鞘的存在导致脑白质密度降低,形成低密度区域。这些低密度区域通常呈散在分布,无明显的分界线。 - 脑室扩大:脱髓鞘病变会影响脑室的形态和大小,普通CT扫描可以显示脑室扩大的表现。 2.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脑白质脱髓鞘的信息。DWI脑白质脱髓鞘的表现包括:

- 高信号区域:脱髓鞘引起的水分子运动受限,导致DWI图像中呈现高信号的区域。 - 低信号区域:与高信号相对应的,低信号区域代表了DWI图像中脱髓鞘病变所致的水分子运动限制。 3.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对于脑白质脱髓鞘的诊断有着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MRI对脑白质脱髓鞘的影像学表现包括: - T1加权成像:脑白质脱髓鞘病变呈现为低信号区域,与正常脑白质相比较。 - T2加权成像:脑白质脱髓鞘病变呈现为高信号区域。 - FLR序列:FL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可以有效地抑制脑脊液信号,突出显示脑白质脱髓鞘的高信号区域。 三、临床意义 脑白质脱髓鞘的影像学CT表现有助于以下方面的临床应用: - 诊断:根据脑白质脱髓鞘的CT表现,可以初步确定病变的性质,并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 评估病情:通过分析脑白质脱髓鞘的CT表现,可以评估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三基训练医技放射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三基训练医技放射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 (总分:81.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一)选择题 (总题数:38,分数:38.00) 1.患者,男性,45岁,头痛1年,CT示右额叶低密度灶,内有条片状钙化,边界较清晰,灶周轻度水肿,轻度不均匀强化,中线左移,最大可能的诊断是 (分数:1.00) A.恶性星形细胞瘤 B.少突胶质瘤√ C.淋巴瘤 D.转移瘤 E.脑膜瘤 解析: 2.胶质母细胞瘤的强化特征为 (分数:1.00) A.轻度强化 B.中度强化 C.明显均一强化 D.结节状强化 E.不规则环状、花环状强化√ 解析: 3.儿童后颅窝中线区实体性肿块,增强扫描明显均一强化,最可能的诊断为 (分数:1.00) A.髓母细胞瘤√ B.室管膜瘤 C.幕下星形细胞瘤 D.血管网状细胞瘤 E.脑膜瘤 解析: 4.下列哪一项不是脑膜瘤的特点 (分数:1.00) A.脑内肿瘤,多良性√ B.多为等密度或等信号 C.均匀明显强化 D.有脑膜尾征 E.以宽基底靠近颅骨或硬脑膜 解析: 5.胼胝体肿瘤的特有征象是 (分数:1.00) A.牛眼征 B.蝴蝶征√ C.花环征 D.靶征 E.带征 解析: 6.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典型部位在 (分数:1.00) A.胼胝体

C.脑白质 D.脑灰白质交界处 E.以上都是√ 解析: 7.下列哪一项CT表现有利于脑外肿瘤的诊断 (分数:1.00) A.病变与颅骨交界呈锐角 B.病变边缘不清 C.邻近蛛网膜下腔增宽√ D.同侧脑室变窄移位 E.肿瘤内有钙化 解析: 8.患者,男,25岁,癫痫2个月,CT示颅内多个低密度灶,直径约1.0cm,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有轻度强化,内有点状增强,诊断为 (分数:1.00) A.脑囊虫√ B.脑结核性脓肿 C.脑脓肿 D.脑包虫 E.脑血吸虫 解析: 9.12岁男童,CT示松果体区肿瘤,内有点状钙化,肿瘤强化明显,伴侧脑室室管膜增强,诊断为 (分数:1.00) A.畸胎瘤 B.松果体瘤 C.生殖细胞瘤√ D.室管膜瘤 E.转移瘤 解析: 10.在第四脑室塑型生长的肿瘤是 (分数:1.00) A.小脑髓母细胞瘤 B.小脑星形细胞瘤 C.四脑室室管膜瘤√ D.脑膜瘤 E.血管网状细胞瘤 解析: 11.患者,女,9岁,CT示桥小脑角池、桥前池、脚间池、右侧大脑脚池不规则极低密度影,边界清楚,无异常强化,诊断为 (分数:1.00) A.脑囊虫病 B.皮样囊肿 C.蛛网膜囊肿 D.表皮样囊肿√ E.脑萎缩 解析: 12.患者,男,63岁,左上肺癌术后1年,头痛、呕吐、说话不灵活5天,最佳检查方式是 (分数:1.00)

颅脑影像学检查和应用

颅脑影像学检查和应用 一、头颅平片 常规投照位置为正位、侧位。在颅骨病变、颅骨外伤、颅内压增高、颅内钙化、先天性畸形等的诊断上有一定价值。 特殊解剖部位则需特殊投照位置。如:汤氏位、颏顶位、眼眶位、视神经孔位等。目前,随着 CT、MRI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地取代了平片。 二、脑血管造影 随着X线设备、对比剂、电脑技术和介入治疗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目前已经可以进行经导管全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不仅用于诊断血管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瘤、烟雾病等血管疾患的诊断,还可用于观察病灶血供,肿瘤染色,更重要的是近来已经作为经导管施行介入性治疗的重要手段。 常规脑血管造影时采用 Seldinger 技术穿刺股动脉,放置动脉鞘,造影导管经鞘插至主动脉弓部,导丝导引下将导管超选择插至双侧颈内动脉后,以4~5ml/s的速度高压注入 300 mgl/dl碘海醇(欧乃派克),总量8~10ml.先后正侧位造影,观察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与走行,实质期染色以及静脉回流。 然后将导管插入一侧椎动脉,以3~4ml/s速度高压注入对比剂,总量6~8ml,取侧位及枕骨位像,以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脑后动脉和小脑动脉,如有需要,再以同样的方法行对侧椎动脉造影。必

要时行3D动态造影,详细观察靶动脉不同角度的走向及形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广泛应用,与常规造影相比,可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减少对比剂用量,从而减少了相关并发症,比较安全,同时也为许多脑血管疾病患者,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硬脑膜动静脉瘘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治疗途径。 三、CT 检查 (一)常规 CT检查 1.CT检查前准备给予镇静药。5岁以下不能配合检查的小儿给予10%水合氯醛以0.5ml/kg口服,待患儿入睡后即可开始检查。 2.平扫通常选用横断面扫描,根据病变选择基线,常规用听眶上线(SML)或听眦线。常规层厚8~10mm,层距8~10mm。平均9~11层。部分患儿如垂体病变需用冠状位扫描,层厚、层距均为2 mm。 3.增强扫描癫痫、肿瘤、感染、血管畸形、部分脑白质病等疾病,除平扫外需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方法及造影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 4.CT检查适应证包括颅内肿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颅内感染、颅脑外伤、脑血管性疾病以及脑白质病等。 (二)多层螺旋 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近年来MSCT日益普及,64MSCT是目前数据采集速度最快的CT,扫描1周最快仅需0.325S;扫描层厚可以自由选择,最薄层仅0.4mm。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 综述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简称CNS)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脑、脊髓和与之相连的神经根。影像学诊断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通过不同的成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有助于判断异常情况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一:头部CT扫描 头部CT扫描主要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横断面的影像图像,用于评估头部疾病和损伤。常见的应用包括头部外伤、脑出血、脑肿瘤等的检查和诊断。 1.1 颅骨 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颅骨的形态、结构和密度,评估是否存在颅骨骨折、颅骨畸形等病变。 1.2 脑部 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脑部的形态、位置、大小和密度,评估脑出血、脑肿瘤、脑梗死等病变。

1.3 脑室和脑池 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脑室和脑池的形态和大小,评估脑积水、脑脓肿等病变。 二:脑部MRI扫描 脑部MRI扫描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脑部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评估脑部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1 T1加权影像 T1加权影像对脑灰白质的结构和解剖学特征显示较好,可以评估脑结构的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 2.2 T2加权影像 T2加权影像对脑白质的结构和病变显示较好,可以评估脑白质病变、脑水肿等情况。 2.3 弥散加权影像 弥散加权影像可以评估脑部水分的分布情况,对评估脑水肿和缺血性病变有重要意义。 2.4 功能性MRI 功能性MRI可以评估脑部的功能活动,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有重要意义。

三:脊柱MRI扫描 脊柱MRI扫描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脊柱的高分辨率影像,可 以评估脊柱的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1 脊柱骨骼 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脊柱骨骼的结构和畸形情况,对脊柱骨折、椎体滑脱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2 神经根和脊髓 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神经根和脊髓的结构,对脊髓脊神经根 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3 椎间盘 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椎间盘的结构和病变,对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退变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附件: 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观察等多种信息,对疾病进行判断和鉴定的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真题精选

中枢神经系统真题精选 [单项选择题] 1、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检查,哪种检查技术限度最大() A.X线平片与造影 B.CT C.MRI D.DSA https://www.360docs.net/doc/2d19354995.html,G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 2、关于脑池造影CT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A.经枕大池穿刺注入造影剂 B.经腰椎穿刺注入造影剂 C.造影剂可用非离子型水溶性碘剂 D.造影剂可用气体 E.注入造影剂后立即行CT检查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 3、颅骨X线平片后前位像上,内耳道宽径不超过(),两侧相差不超过() A.11mm,1mm B.12mm,1mm C.12.5mm,1mm D.10mm,0.5mm E.11mm,0.5mm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4、目前公认的脑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是() A.CTA B.MRA C.DSA https://www.360docs.net/doc/2d19354995.html,G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5、儿童颅内高压征不包括() A.头颅增大 B.囟门增宽 C.颅缝分离 D.枕大孔增大 E.颅板变薄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6、关于脑MRI检查,哪项是错误的() A.平扫MRI检查常规采取横断面,必要时再选择冠状面和(或)矢状面扫描 B.观察颅后窝和脊髓病变首选矢状面扫描 C.增强MRI可发现平扫未明显示的细小和多发病灶 D.碘过敏者不宜行MRI增强扫描 E.MRA检查无需注射对比剂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7、在胶质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为() A.星形细胞瘤 B.少突胶质瘤 C.室管膜瘤 D.髓母细胞瘤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8、脑胶质瘤的MRI信号特点为() A.T 1WI呈低或混杂信号,T 2 WI呈均匀或不均匀性高信号 B.T 1WI呈高信号,T 2 WI呈高信号 C.T 1WI呈低信号,T 2 WI呈低信号 D.恶性程度越高,T 1和T 2 值越短 E.恶性程度越高,囊壁和壁结节强化越不明显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9、老年人脑卒中的常见部位为()

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病影像检查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检查 ✧平片:评估颅骨的骨质改变,不能直接显示脊髓 ✧造影检查 1.脊髓造影 ·将造影剂引入脊蛛网膜下腔中,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在透视下观察其在椎管内流动情况和形态,诊断椎管内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有创,已被MRM代替 2.脑血管造影 ·将造影剂引入脑血管中,使脑血管显影的方法; ·脑血管造影主要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症并了解脑瘤的供血动脉; ·常用DSA技术; ●CT扫描: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 ✧平扫:显示含有钙化、骨化的病变有优势 ✧平扫+增强扫描 ✧CTA:诊断效果类似DSA ●MR检查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MRI优点: ①软组织分辨率高②由于骨结构没有信号,故没有骨组织的干扰③无射线 ④任意平面成像⑤多种参数、序列成像 ✧平扫:T1上解剖结构较好,T2发现病变敏感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MRA: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 其他: 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死敏感性极高 磁敏感成像SWI:对于小静脉、小出血灶显示有较大优势 血氧饱和度水平依赖成像BOLDfMRI:显示功能情况 灌注成像 磁共振波谱分析MRS

正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CT表现 脑的解剖 大脑:间脑、颞叶、额叶、顶叶、枕叶 小脑:半球、蚓部、扁桃体 脑干:中脑、桥脑、延髓 脑室:侧脑室、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四脑室 CT扫描 ✧平扫:头部CT主要用横断面,有时加用冠状面;横断面CT多以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道 中心联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8~10个层面; CT表现: 1、脑白质:密度稍低于灰质,CT值20-30Hu; 2、脑灰质:密度稍高于白质,CT值30-40Hu; 3、脑室脑池含脑脊液:呈低密度,CT值0-10Hu; 4、颅骨:呈高密度,CT值>250Hu; 5、生理钙化:点片状致密影;CT值>60Hu; ✧造影增强CT及CTA:经静脉注入含碘水溶性造影剂再行扫描; 剂量:成人50~100ml;小儿~kg;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MR表现 MR形态:矢状位、冠状位、横断位可清楚显示脑部与脊髓的形态结构,如灰白质、脑室、脑裂、脑干、脑血管、脑垂体等;其效果可与大体标本媲美;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颅内疾病的平扫基本CT征象 1、常规CT通过密度的变化反应信息 1低密度病变: ➢脑水肿灶 ➢脑梗死 ➢脑软化 ➢囊肿 ➢慢性血肿 2等密度病变: ➢部分脑肿瘤 ➢脑梗塞的等密度期 ➢颅内血肿的等密度期 3高密度病变: ➢颅内血肿,钙化 ➢炎性肉芽肿,部分肿瘤 4混杂密度病变:脑肿瘤恶性胶质瘤畸胎瘤,出血性脑梗塞,部分炎性病变 2.占位表现: 常见于肿瘤、出血等病变 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及脑池移位、变形 颅内疾病的CT增强扫描的意义 1、病灶是否强化主要与病灶的血脑屏障是否完善或存在有关,同时还与病变局部的供血、

[演讲]天坛医院孙胜军: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影像学诊断天坛中枢淋巴瘤专栏第2期

[演讲]天坛医院孙胜军: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影像学诊 断天坛中枢淋巴瘤专栏第2期 第2期之演讲整理 神外前沿讯,由北京天坛医院血液科主办的2018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治进展多学科论坛于7月7日-8日在京举行。目前,原发性中枢神经淋巴瘤的治疗模式早已发生巨大转变,联合化疗是首选治疗手段 在本次会议上,北京天坛医院神经放射科孙胜军教授做学术报告《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影像学诊断》,发言要点:近十年高度恶性的中枢淋巴瘤呈增长趋势,总体来看中枢淋巴瘤的单发常见,平均发病年龄55岁。不典型的中枢淋巴瘤,要和胶质瘤和肿块脱髓鞘去鉴别,一般要去做病理穿刺。肿块脱髓鞘是鉴别的重点,淋巴瘤成熟阶段容易鉴别,但不成熟时就是不典型的,鉴别难度大。 演讲PPT及要点:(已获发言者审核)

概述 脑原发恶性淋巴瘤发病机制不详,可能来源于网状细胞、小胶质细胞或血管间叶细胞,也有人认为是淋巴细胞浸润脑细胞,总之,认为是肿瘤细胞来源于中胚层组织。 免疫正常与免疫抑制人群中发病率均逐年增加,总体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6%。Nuchols等研究发现75%CNS原发淋巴瘤有免疫损害,且检测出EB病毒并与免疫缺陷相关。 回顾约15年前,我院PCNSL影像病例资料,数量较少,而现在几乎每周均有新发淋巴瘤病例,从远程会诊的经验来看,不仅是天坛医院单中心,全国整体的发病率都是有所增加的,和国际文献报道一致。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理 Bailey于1929年首次报告“血管周围肉瘤”,20世纪70年代Yulie确认为恶性淋巴瘤,Non-Hodgkin,B细胞为主90%以上,T细胞罕见。肿瘤细胞常在Virchow-Robin间隙内聚集,呈多层环状向心性排列,并向脑实质内浸润。原发CNS淋巴瘤细胞弥漫密集,核大,染色颗粒粗。

医学影像技术《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

实训工程六: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实训任务一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 【实训目的】 能够在头颅正侧片上识别骨质结构和颅板压迹;在CT、MRI 图像上正确区分颅骨、脑皮质、脑髓质、局部神经核团〔尾状核、豆状核〕、脑室系统、脑池等解剖结构。 【知识目标】 1掌握中枢系统阅读图像的根本原那么和步骤。 2熟悉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影像表现。 3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先天变异影像。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的实训工程的练习,做到X线影像与系统解剖相结合、断层解剖与影像解剖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结构的认识,为专业岗位的需要奠定根底。【素质目标】 在实训过程中注重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实训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及敏锐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能力。 【实训器材】 线教学片、CT教学片、MRI教学片,幻灯片;标本、模型。 2多媒体、观片灯、教学课件及实训报告单等。 【实训步骤】

1讲解演示颅脑各种图像的摆放和观察步骤及考前须知。 2指导学生观察认识颅脑在各种影像检查图像上的表现。 3分组进行阅片、互相分析、讨论,最后集中对学生提出疑问、 难点作以讲解。 线片、CT图像、MRI图象的认识比照,以进一步理解不同检查方 法所形成图像特点。 5按标准格式书写一份读片报告。 【结果与讨论】 1头颅外形、颅壁、颅缝、血管压迹、脑回压迹、蝶鞍、颅底各 孔、颅内生理性钙化斑在不同成像技术中的表现。 2颈内动脉诸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血管造影的正常表现。 3脑皮质、脑髓质和局部神经核团如尾状核和豆状核在CT图像 和MRI图像的正常表现,并正确划分各脑叶。 4脑池、脑室在CT、MRI图像上的正常表现。 5硬脑膜、软脑膜及蛛网膜在CT、MRI图像上的正常表现。 【报告范例】 头颅CT平扫 颅脑各组成骨骨质结构未见异常;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及 占位现象,各脑室、脑池、脑沟大小形态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 中,幕下小脑、脑干未见异常。 诊断意见: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 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