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地理科学导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地理科学导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地理科学导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地理科学导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物质文化与环境的关系.P240

答:(一)物质文化对环境有强烈的依赖性,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和制约。(1)环境向人类提供资源,提供物质生产条件,从而决定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如蒙古族的畜牧文化,爱斯基摩人的冰猎文化等。

(2)环境资源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工制品的材料、样式的地域风格。如山区的

石木结构,黄土地区的窑洞等。

(3)环境影响产业的分布格局地势。如第一产业受气候条件和水体分布的影响,

资源型产业受资源分布的制约等。

(4)地理环境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如气候适宜、地形平坦的地区生产力发展快,反之,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物质文明总是比较落后。

(二)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程度的提高,文化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1)在农耕文明阶段,主要表现为人类对气候、土壤、水文等农作物生产条件

的依赖。

(2)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的社会文明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为一对资源、能源产地的依赖,文明发展程度与资源的占有程度密切相关。

(3)20世纪 60年代以后,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出现后工业文明,信息产业发达。

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对文明发展的意义加大。

(4)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文明对环境的依赖的空间范围发生了改变,变地区、国家对所在局部环境的依赖为全体人类对全球

环境的依赖。

2.地球系统演化的过程.P47

答: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分4个阶段,即天文时代、地质时代、生物时代和人类

时代。

(1)天文时代。所谓天文时代就是地球作为天体的形成阶段。关于太阳系和地球的起源,受到肯定和认同比较多的是星云说。认为太阳和太阳系的行星都是太阳星云形成的。太阳星云中心部分收缩增温,达到热核反应条件后,太阳形成一颗恒星。氢元素和其他挥发性物质在辐射压力和太阳风的驱赶下逃离,剩下的主要是硅、氧、镁、铁等较重元素。地球就在较重物质形成的星云中的尘粒互相碰

撞、吸引、合并形成。

(2)地质时代。地质时代就是地球内部构造形成的阶段。地球形成之初,热能使地球内部增温,密度高而熔点低的铁、镍等物质熔融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地心,密度低而熔点高的硅酸盐类物质熔融后上浮,地球逐渐分层形成地核、地幔和地壳。原始地壳至少在40亿年以前形成的。地球原始大气是地球内部通过火

山、温泉等喷发出来的气体形成的,其组成CO、CO2、H2O、N2。海洋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汽凝结而成。海水形成后,溶解了大量的CO2 ,使大气中CO2的逐渐

减少。

(3)生物时代。生物时代即地球上生物产生和进化的时代。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以及原始大气放电、火山喷发等能量的供应下,氨基酸、糖等简单有机小分子合成,在原始海洋中汇聚起来,经过长期演化形成原始生命。游离氧的出现对地球演化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它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地球化学过程和岩石圈的成分,从缺氧还原态环境转化为富氧的氧化态环境。其次游离氧的出现对生物界的影响更是至关重要的,它促进了生命的进化。

(4)人类时代。人类时代即人类的产生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大约距今二、三百万年以前,人类开始出现在地球上。经过漫长的野蛮原始阶段,大约距今10000年前,人类的社会文明在地球上出现。漫长的农耕社会之后,距今200多年以前陆续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从此以科学技术所表现的生产力深刻迅猛地推

进地球进化的历史进程。

二,分析题

1.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P382

答:地理信息技术包括现代地图技术、遥感判读、制图技术和GIS技术等。21世纪是高技术全面发展的世纪,地理信息技术系统的发展,是地理学进入21世纪高科技时代的入场券。新世纪的现代地理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突出表现为

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化。当前,全球信息科学的热点之一就是以“数字地球”为旗号的全球空间数据基础框架,把图像、地图、视频、音频等信息全部在空间秩序框架下数字化,并实现全面无缝化拼接,在此基础上,数字城市、数字流域等区域信息

系统也将有大的飞跃。

(2)多维动态可视化。地图信息系统或GIS系统多维动态可视化表达有突出的重要意义,如三位表现岩体、矿脉,思维表现天气、气候过程等,科学和使用价

值都非常巨大,发展前景广泛。

(3)智能化。提高信息分析技能师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从空间信息的认知到空间信息概括、分析,再到地理过程的预报、预测,是一个完整的链条。目前在地理决策方面已出现一些实际应用的GIS简便的程序软件,如工程选址、环境评估、城市规划等,为实际的规划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辅助设计管理手段。但对自然过程的预测、预报信息技术尚需深入研究,将来预期会有更大的突破。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P220

答:(1)公平原则。体现在四个层面上,①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满足人类的普遍需求而不是只满足少数人的需求。②代际之间的公平,即“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求”,保证后世人的发展权利。③资源利用和环境利益的公

平。《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指出:“受压迫、统治和占领的人民,其环境自然资源应予保护”。④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得到尊重。

(2)持续性原则。发展必须在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不能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旨。

(3)需求原则。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而不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增长。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别于悲观论就在于它承认人的需求,并努力去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

(4)和谐原则。和谐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与自然协调,这包括采取适当的人口政策,节约的使用资源,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发展中的协调,在治理环境上要实现全球统一行动,在经济上社会发展上也要实现全球统

一行动。

(5)高效率原则。可持续发展不是停止发展、减缓发展,而是尽可能地提高效

率,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高效率的发展。

(6)质量升级原则。可持续发展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要实现资源消耗最小、环境污染最小、集体效益最好的经济增长;不是消极地保护环境,而是要接受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使原有的环境更好,提高人类的生存环境水平。

3.区域发展的演化过程.P174

答:区域演化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消费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形态上表现为区域空间的演变。从国家或大的区域发展层面上讲,区域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采集时代区域。人类空间是近似于大自然的均质空间。人类除使用简单工具外,与动物没有大的区别,人类的活动简单分散。

(2)农耕社会区域。人类社会空间在自然空间基础上特化,以独立的社会形态出现,基本是均质的。城市仅仅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行政中心,规模小而分散。

基本上缺乏等级度的二元结构。

(3)工业化预备阶段的区域。因投资缺乏,只能在区位优势度大、资源条件好的点上加快资源开发,通过集聚和积累过程,单一的核心和边缘明显分离出来。(4)工业化起飞阶段的区域。较高的资本积累,建立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经济处于告诉增长的阶段。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化,城市化速度加快。城乡二元结

构鲜明。城市群初步形成。

(5)工业化大发展阶段的区域。工业内部分工细化,劳动地域分工鲜明,大规模工业化。多核城市结构形成,出现城市群、城市连绵带,“等级城市序列+专业化农业地带”。区域内部实现经济一体化。

(6)后工业化区域。技术型高消费阶段与持续发展阶段。生产增长大大超过人口增长,人的生活质量大为改善,城镇体系形成,等级结构明显,空间结构在更

高层次上进入平衡状态。

三,论述题

1结合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P84。

答:我国幅员辽阔,降雨的时空分布和年内分配的差异,导致水资源在空间的分布极不均匀。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丰富。目前,北方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5%,耕地占全国的65%,但水资源只占全国的1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南方人均量的1/4。产生如此巨大差异,主要是受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地域分异规律是由地球的行星性质和地球表面性质所决定的地球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它主要受地理纬度、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及地表的物质组成和地壳运动等四个方面主导因素的影响。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又主要是受地理纬度和海陆分布的影响,即纬度地带性和海陆梯度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就是地球表面环境要素和地理景观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递变的

特征。

太阳高度角从低纬向高纬渐次降低,低纬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强烈,高纬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微弱。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面气候过程的能量基础,直接影响地表的温度和降水的纬度地带性差异。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降水分布也沿纬度存在明显差异。从平均趋势来看,赤道附近低纬度降水量最大,回归线附近,降水量较低,温带地区较高,极地地区最低。这就导致了我过降雨量的趋势是从南到北依次递减,我国南方纬度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湿润,降雨充沛,河流径流量大,具有充沛的水资源。北方地区纬度高,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干燥,

降雨较少。

(2)海陆梯度地带性是指由于海陆相互作用引起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变化的特征。造成海陆梯度地带性的根本原因是海洋和陆地两大物质体系的差异引起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水的三相变化和水陆间热力差异造成海陆间气压和温度梯度,成为海陆间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动力,从而造成从海洋到内陆水汽输送越来越少,气候越来越干燥。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我国的降水的基本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而导致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不足。

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时空配置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实施南水北调,可以打破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把南方充足的水资源输送到华北和西北干旱地区,可改善华北和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条件,从根本上缓解这一地区长期资源性缺水的矛盾,对于控制地区差距的扩大趋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改善生态坏境质量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2分析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P293

答:但是现代区域地理学已不是原来意义的传统区域地理,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

思想主要表现为:

(1)对区域认识水平的深化,从区域的形态差异分析转向系统分析。引入系统论思想,从区域的结构、功能、动态过程联系去认识区域。通过区域整体结构和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分析上,把握区域要素的整体特征及各要素相互作用

的规律。

(2)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摒弃了传统区域地理的描述体系,大量应用模型,转向演绎方法,形成区域系统研究体系,以代替传统的形态学分析方法。(3)兼蓄并容吸收了自然地理理论,景观学理论、区位理论、空间经济学理论、生态环境学理论、人类行为理论、区域科学的理论,形成更高层次区域建设区域开发理论思想。实践性、应用性、工程型加强,直接服务于区域开发区域治理。特别是80年代以后,区域范围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协调问题成为区域地理学研究的焦点和核心内容。苏联学者格拉西莫夫提出的建设地理学思想和钱学森提出的地理建设思想,都反映了区域地理思潮现代的新发展高度。

总之,现代区域地理学思想在将区域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之一的思想这一问题上,依然继承了传统区域学派的思想,它认为科学研究的划分并不是只能紧依事物性质为对象进行,以实在的空间区域为对象依然可以进行科学研究,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的描述方法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主要的,演绎的推理的模型化的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日趋重要,在一定层次上探索规律、法则,探索不同的类型、不同级别的区域演化发展规律,探索开发智力建设的科学的经济的途径,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不少地理学家断言,在理论深化和方法创新的基础上,区域地理学仍将是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和有关专题研究的基

础。

最新自然地理考研真题

自然地理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温室效应 2.土壤剖面和土壤发生层 3.径流模数 4.群落 5.岩浆岩 6.风化壳 7土壤养分 8净土地生产力 9河漫滩 10哈德莱环流 11气温垂直递减率 12水量平衡 13地球表层系统 14大陆架 15落叶阔叶林 16雪线 17对流层 18新构造运动 19水量平衡 20化学风化 21土壤地带性 22土壤质地 23.矿化 24群落 25地转偏向力, 26岩石风化, 27逆断层,

28先成河, 29生物群落, 30热量带, 31沙尘暴 32地球表层系统; 33太阳常数; 34相对湿度; 35岩石圈; 36潜水; 37土壤肥力; 38净初级生产量; 39田间持水量; 40径流系数; 41山麓面 42沃克环流 43土壤质地 44、季风 4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6、地带性 47对流层 48.拉尼娜事件 49.岩相 50.生物放大作用 51.风暴潮 52.土壤肥力 53.风化壳 54.净初级生产率 55.新构造 56.冰碛物

57低压槽、 58高压脊 60土壤质地 61粒雪化过程 62共轭性原则 63地转偏向力 64雅丹地貌 65厄尔尼诺 66风化作用 67生态系统 68河网密度 69太阳常数, 70气旋, 71径流系数, 72季风, 73承压水 74边缘海 75泻湖 76副热带高压 77光合作用 78雾霾 79径流模数 80食物网 81水资源 82大陆度 83风暴潮 84冰芯 85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86夷平面和准平原

87壶穴和锅穴 88冷锋和暖锋 89冰斗和冰窖 90波切台和波筑台 91流石与滴石 92红壤和黄壤 93纵向沙垄和横向沙垄 94砾岩和砂岩 95水循环; 96花房效应; 97生态系统 98矿物; 99洪积扇(与13年的重复);100地域分异规律; 101土壤肥力; 102海陆风。 103喷出岩和侵入岩, 104水土流失, 105土壤质地, 106水循环 107喷出岩和侵入岩, 108水土流失, 109土壤质地, 110水循环 111 干洁大气 112 风化壳 113. 喀斯特作用 114. 行星风系 115. 土壤

华中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学_试题

1华中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学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 1998年研究人学考试试题 专业:自然地理科目:自然地理学 方向:城市土地与环境旅游地貌学 一、简述地球的巨大质量和体积所具有的地理意义。(10分) 二、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0分) 三、按形成方式,简述自然界矿物形成的基本类型。(8分) 四、简述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东、西岸洋流的性质。(8分) 五、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包括哪些。(7分)? 六、在较长时期内,人类生产生活最基本的水源是哪一部分水资源?为什么(9分)? 七、土壤资源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其基本特点是什么(10分)? 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两者在运行过程中区别是什么?如何理解能量转化的“百分之十率”(10分)? 九、城市是独特的人工生态系统,试分析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不同特点。(14分) 十、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统一,你如何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生态效益”的含义(14分)? 华中师范大学 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自然地理科目:自然地理学基础 方向: 一、简答题(共58分) 1.试对南、北两半球的海陆分布进行简单分析比较,并简述由此引起的两者气候的基本特征。(8分) 2.地震波的体波又分为哪两种类型?发生地震时,这两类地震波到达地面的对序地面物质的震动方向如何?我国台湾处在世界哪一地震主要分布带上?(12分).3.简述东亚季风与西南季风成因与特点上的主要差别。(10分) 4.简析在夏季和冬季湖泊水体温度的垂直分布状况。(6分) 5.为什么热带地区的岩溶地貌特别发育?(6分) 6.为什么说气候是土壤形成和发育的重要因素?(8分) 7.简述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8分) 二、综合论述题(共42分) 1.当前世界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哪些主要特点和趋向?简述你对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前景的基本观点。(20分) 2.建立合理的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主要应注意哪些问题?(22分) 华中师范大学 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地理科学导论试卷

地理科学导论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地球表层 2、地域结构 3、时间序列 二、填空(每空1分,共5分) 1、()是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的自然方面。 2、()、人类需要或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科学共同体以及大地理学家的作用,是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3、()代地理学是与农牧业社会相适应的产物。 4、()院士率先提出并回答了“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5、著名的地理学家李春芬教授在其“地理学的传统与近今发展”中将地理学的研究,抽象归纳为三种分析:()、生态分析和地域综合体分析。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的括号内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地域结构包括背景地域结构、相关地域结构和次级地域结构。 ( ) 2、地理要素结构是指某一地域与其它地域之间所形成的空间结构。 ( ) 3、人地关系就是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 ( ) 4、地理空间秩序的研究或表达的基本语言有文学语言、地图语言和数学语言。 ( ) 5、只要发生在地球表层中的事物或问题就是地理科学的典型问题。 ( ) 四、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 1、地理科学的基本研究维度包括()。 A、科学研究维度B、价值研究维度

C、伦理研究维度D、空间秩序研究维度 2、地理学的科学研究维度包括()。 A、空间秩序维度B、时间序列维度 C、动因机制维度D、伦理价值维度 3、空间秩序的研究或表达的基本层次有()。 A、具体分布B、分布格局 C、分布规律D、地图表达 4、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A、地理环境B、人地关系 C、人地关系地域系统D、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 5、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的确立的根据主要有()。 A、历史的根据B、逻辑的根据 C、价值的根据D、伦理的根据 五、简答题(下列6题可任选作5题。若每题都作,只评阅前5题。每题8分,共40分)1、人类对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或地理空间)的认识包括哪些阶段? 2、地理科学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重要价值? 3、就你的理解,如何才能成长为地理学家? 4、地理科学有哪些主要的发展趋势? 5、地理科学应该怎样研究“区域系统或地域系统”? 6、你认为地理学的“区域公理系统”包含哪些公理? 六、论述题(每题23分,共23分) 我们伟大的祖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你关注的某个现实问题,设计一个对该问题进行地理科学研究的研究方案。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06—12)、地理科学导论(10—12)等真题 & 部分复试题目

★初试: ●2006——2012 中国地理 ▼2006年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共30分) 1、简述青藏区的气候特点(15分) 2、华北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华北区的水 资源的短缺问题 二、论述题:(共120分) 1、纬度地带性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2、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共30分) 3、东北区的重工业基地主要有哪些?党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区老工业基地 的战略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共30分) 4、试述长江中下游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 ▼2007 中国地理 一、简答(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2、北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3、东南区的区域范围与资源、环境特点及简要评价。 4、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第6、7、8题,每题20分,第9题30分) 5、试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作用及其可能引起的环境效应。 6、试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 7、试述长江中下游区工业发展特点和主要工业基地建设。 8、试述经济区、经济区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中部五省经济区” 的主要特点,并论述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意义。 ▼2008 中国地理 1.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趋势极其主要影响因素。15’ 2.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匹配组合特点。15’ 3.区域规划含义,以及自然结构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15’ 4.长江中下游湖群分区以及水资源的主要特点。15’ 5论述近年我国村镇建设的发展变化与今后建设发展目标。30’ 6试分析长江中下游区区域发展条件,并论述本区主要生态问题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策略30’ 7论述东北区的资源优势和东北区工农业基地建设30’ ▼2009 中国地理 一、简答(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中国的人文景观分布特点和空间特征。 2.谈谈你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和思路。 3.晋陕内蒙古区土地退化原因及对策。 4.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空间特征。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第1、2、3题,每题20分,第4题30分) 1.何谓两型社会?并对长江中下游发展两型社会说说你的对策和思路。 2.中国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3.黄淮海平原发展及农业治理与开发中的核心问题,形成原因以及农业结构 调整方向。 4.结合西北区的地理特征和西部大开发试说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10 中国地理 一、简答(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中国的地表结构对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的影响 2.结合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谈谈计划生育政策改革方向 3.东北区发展农业的优势 4.新疆的地理环境特点及其自然优势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 1.何谓低碳经济?结合中国能源及其能源工业特点,分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 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20分) Seraph0708 2012整理出品祝考研成功!!!~ - 1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考研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真题 2006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共30分) 1、简述青藏区的气候特点(15分) 2、华北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华北区的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二、论述题:(共120分) 1、纬度地带性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2、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共30分) 3、东北区的重工业基地主要有哪些?党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区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共30分) 4、试述长江中下游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 2007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 一、简答(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2、北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3、东南区的区域范围与资源、环境特点及简要评价。 4、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第6、7、8题,每题20分,第9题30分) 5、试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作用及其可能引起的环境效应。 6、试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 7、试述长江中下游区工业发展特点和主要工业基地建设。 8、试述经济区、经济区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中部五省经济区”的主要特点,并论述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意义。 9、(待确定) 2008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趋势极其主要影响因素。 2.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匹配组合特点。 3.区域规划含义,以及自然结构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4.长江中下游湖群分区以及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每小题30分) 5论述近年我国村镇建设的发展变化与今后建设发展目标。 6试分析长江中下游区区域发展条件,并论述本区主要生态问题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策略。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版复习》

1、基本概念 地球表层:是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一般认为他的空间单位,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是气液固态三相界面体系,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智慧圈:是指人类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总和。 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上层是沉积岩层,中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 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平流层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0.6 低位17-18 高位8--9 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陆面蒸发,或通过植物叶面蒸腾,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落到地表,经汇集和下渗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水的这种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 生物循环:主要通过两个作用来实现,其一是合成运用,即有机体通过生命活动从地理环境中吸收化学元素,合成生物体内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二是分解作用,即指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死亡后留下的残体,形成二氧化碳、水和简单的无机物,返回到环境中去。 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附近的空气向这里运动,以补充这

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和能量来源 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 能量来源: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是地球内部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二是天体的引力能,包括地球引力和其他天体的引力。三是太阳辐射能。 3、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特征 1、基本概念 地域分异:由地球的行星性质和地球表面性质所决定的地球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纬向地带性:地球表面环境要素和地理景观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递变的特征。 海陆梯度地带性:由于海陆相互作用引起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变化的特征。垂直地带性:无论陆地和海洋在垂直海拔高度上地理环境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非地带性:造成地球表层环境差异的不仅限于地带性因素,除此而外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地带性因素以外的因素统称非地带性。 2、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理过程有哪些 3、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哪些内容 地理学有三个基本规律:一,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二,地域综合规律,包括距离衰减规律和区域系统规律;三,地域发展规律,包括地理环境周期性发展和人地关系发展阶段性.

《地理科学导论》试题(B)及参考答案

上海师范大学标准试卷 2006 ~ 2007 学年第一学期考试日期2007 年月日 科目地理科学导论(B卷) 地理教育专业本科2006 年级班姓名学号 我承诺,遵守《上海师范大学考场规则》,诚信考试。签名:________________ 一.辨析下列地理科学术语:(每题2分,2×5=10分) 1.流星和陨石; 2.生物圈与智慧圈; 3.城市“烂皮树”现象与城市“烂心树”现象 4.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 5、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二、连线(每项1分,1×12=12分) 1.将下列文化现象与主要发生地区连线 文化现象:主要发生地区: 四合院上海 石库门北京 窑洞云南西双版纳 竹楼山西 评剧华北 碉房内蒙 马头琴西藏

2.将下列观点与相关方法理连线 方法论:观点: 例外主义反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主张研究区域的多样性。 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应重点研究区域个性和差异性,以便因地制宜地改造环境 发展经济 结构主义地理学是空间科学,应研究共性、规律、法则,应用数学方法人本主义重视研究人地关系中人的主观方面 后现代主义认为区域结构和特征是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 三、填图: 1将中国生态文化区名称填入图中空白处(每空1分,1×10=10分) 中国生态文化区 2、读图分析(每项1分1×8=8分) 以下是某城市草图,请为下列产业选址,填到相应字母标志的地点 化工厂、小麦、菜田、茶园、林业、商业街、印刷厂、食品厂 A B C D E F G H

四、问答:(每题3分,5×9=45分) 1有位商人从赤道空运1000公斤黄金到极地,到极地后变成1005公斤,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好象是飘了起来?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脚印可以长久留存? 3、世界第二最小岛国图瓦卢位于太平洋南部,近年因为海平面上升,全国1.1万人口全数迁至新西兰,放弃了自己的国土。为什么海平面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 A E C C E B B D H F G G

2003一2013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科考研真题

2003一2013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科考研真题 2003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科考研真题 一、论述题:每小题20分 1、运用地理课程理论,说明现行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特征,并结合当前进行的“地理课程改革”,谈谈你的认识; 2、以一节中学地理教材为例,说明编制中学地理教材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3、联系实际说明影响学生地理课堂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并论述激发学习动机的基本策略; 4、自选一段中学地理教材内容,设计3种或3种以上的教学策略,并说明设计思想(理由)。 二、专业外语(英译汉): 满分20分 Water Pollution Everybody needs fresh water. Without water people, animals and plants cannot live. Although a few plants and animals can make do with saltwater, all humans need a constant supply of fresh water if they are to stay fit and healthy. Of the total supply of water on the Earth, only about 3 percent of it is fresh, and most of that is stored as ice and snow at the poles, or is so deep under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that we cannot get to it. Despite so much of the water being out of reach, we still have a million cubic miles of it that we can use. That's about 4,300,000 cubic kilometers of fresh water to share out between most of the plants, animals and people on the planet. Whether water is clean enough to use, or too polluted depends on many things such as where it is, whether there is enough for everyone to use, what we do with it, and how we deal with the water we have used before we let it run back to join the rivers and lakes. The Developing World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biggest problem is the shortage of water and the lack of clean supplies. When water is very scarce people have to make good use of it. That might mean using the same source of water for drinking and cooking, a place to wash, a place to clean clothing, pots and pans and a place to let the farm animals drink as well. The same water is used by many people for many different purposes, and each time the water becomes a little more polluted. Imagine a river that is the only source of water for a series of farming villages along its banks.

关于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归纳

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 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 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 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学术领地的适度扩张① 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内涵扩张② 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的深入扩张③ 向“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扩张④ 向“地球系统” 的深入扩张⑤ 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扩张 地理空间的基本类型: ①土地空间,自然的、生态的和资源的空间 ②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的,城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的基础的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和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位置的空间④形态空间,作 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的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的痕迹的空间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空间结构: 空间系统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 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的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 要素结构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时间结构: 时间结构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 的“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的进程所呈现出来的有规律有秩序的流动性、变动性结构。

华中师范大学849地理教学论考研大纲

华中师范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地理教学论》考试大纲 ( 科目代码: 849)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地理教学论是专业硕士生入学必考的科目之一。考试目标是要求考生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有关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教学的基本问题,并具备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合格考生应当达到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教育)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水平,具有较好的地理教学的实践能力。 考试对象为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题型比例 简答题约50% 论述题约25% 设计题约25% 第二部分考察要点 一、地理教学论发展及其基础 地理教学论发展阶段、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地理教学论发展的教育学基础、地理科学基础、学习理论基础、系统科学基础,教育技术学基础。 二地理课程发展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发展的阶段、改革特点与发达国家中学地理课程发展主要趋势;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发展,清末、民国和建国以来地理课程设置特点;港澳台地理课程设置特点。 三地理课程改革 地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地理课程、课程含义、课程类型、影响因素。 地理课程改革:改革目标、改革背景、基本理念。 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结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初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四地理教材的设计与编写 地理教材的设计:地理教材教材设计影响因素理论基础设计程序; 地理教材的编写: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地理教材内容的组织地理教材内容的表述;发展中的中外地理教材:美国地理教材的特点英国地理教材的特点日本地理教材的特点与时俱进的我国中学地理教材。港台地理教材发展现状。 五地理教材的分析与运用 地理教材教材结构整体分析具体分析叙述性课文活动性课文 地理教材运用:地理教材梳理地理教材拓展地理课程资源开发 六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基本构架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学目标地理教学目标功能行为目标法内外结合法表现性目标。地理教学方法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地图法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发现法教学方法选择 地理教学媒体选择地理教学媒体: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媒体选择 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地理教学模式讲解-接受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讨论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题

地理专业研究生考试笔记地理科学导论部分?? 1. 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3. 地球的演化过程和演化特征 4. 地球演化的特征 5.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7. 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8. 地域分异规律 9. 纬度地带性 10. 海陆梯度地带性 11. 垂直带性(2011 年真题) 12. 非地带性 13. 现代区位理论的视角 14. 产业区位论 15. 农业区位论 16. 工业区位论 17. 市场区位论 18. 中心地理论 19. 区域的特征 20. 区域研究的视角 21. 区域发展理论 22. 劳动地域分工 23. 产业集聚理论 24. 点轴发展理论 25.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6. 区域演化理论以及意义 27. 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集团化 28. 区域经济集团化 29. 中国的地缘战略;(2011 年真题) 30. 人地关系理论 31. 共生理论 32. 环境容量思想 33. 人与自然共同创造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5.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36.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2010 年真题) 37.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38. 可持续发展实质:据龚胜生《可持续发展基础》 39.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属性: 40. 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41.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42. 文化与文明

43. 文化发展与环境 44. 文化的扩散、迁移与环境 45. 文化迁移与环境(2011 年复试真题) 46. 中国生态文化区 47. 文化整合(2011 年真题) 48. 现代地理学 49. .统一大地理学思潮 50. 地理学中的生态思潮 51. 简述现代地理学信息革命所包含的内容? 52. 论述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2010,2011 年真题) 53. 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表现 54. 论述现代地理学中的景观思想(2011 年真题) 55. 论述现代地理学中的空间学派(2011 年真题); 56. 简述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和演化机制 57. 论述大地理学思潮产生的背景 58. 钱学森地理思想包括哪些方面 59. 论述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及其特征 60. 地理科学的特征 61. 地理科学的方法论(2011 年复试笔试真题) 62. 现代地理科学的新思维有哪些,各自有哪些表现 63. 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64. 分析地理科学对科学文化发展的意义 65. 论述现代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66. 现代地理科学一元地理观和方法论研究 67. 人类扰动下的地理过程和土地科学研究 68. 社会空间重构与区域发展研究 69. 区域发展研究 70.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010 年真题) 71. .现代地理学的特征(2011 年真题) 72. 中国现代地理的走向以及发展展望 《地理科学导论》75个重点、考点 1.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 大气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电离层、外逸层(散逸层) 宇宙构成:总星系,恒星系,类星系,恒星,行星,卫星,其他星体,星云以及星际物质2.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A,太阳的地理效应:太阳能是地球表面一切生命活动和物质过程的基础。太阳地理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太阳对地表物质运动和生命过程产生影响。 地球形状和地球与太阳的运动位置关系,使得地球表面不同位置接收太阳辐射能存在差异,岩石受热,膨胀,风化为地表物质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同时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形成大气循环,流水作用,为地表千姿百态的地貌;太阳能是地球生命的源泉,同时它为地球生物进化提供了一个适合的温度环境;并且它还为人类提供现阶段所使用的能源。、 其二是太阳对地球气候过程和生物过程产生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地理-面试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地理面试试题 注:面试老师喜欢问关于自然地理的问题,把下面的题看一遍再把自然地理的教材看一遍就没问题了! 1,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 2,极锋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3,我国南北走向山脉的名称及其东西侧的地势差异. 4,西南区地貌的主要特征. 5,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貌分析 6,大陆岛的形成愿意及我国大陆岛的分布. 7,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 8,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9,松嫩平原主要的农作物品种及其意义. 10,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和七大经济区.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2,长江治理,开发的主要措施和成就. 3,我国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结构和性质有哪些特点. 4,台风的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5,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其分布 6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原因 7何谓地形倒置 8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9地震的成因 10我国冬季风的成因 1,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2,建树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简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开发利用对策. 4,简述我国矿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5,简述长江流域旅游资源的特点与空间分布规律. 6,简述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7,简述我国东南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台湾,香港和澳门)资源与环境的特点. 8,简述我国新疆自治区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9,我国广西地区大量岩溶地貌的形成原因 10,论述自然景观分异规律在我国的表现. . 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2,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3,西南区的区域范围和地貌特征. 4,论述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5,以我国东部湿润区为例,论述景观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6,简述主要的成土过程。 7,简述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 8,简述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003一2017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科考研真题

2003一2017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科考研真题 2003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科考研真题 1、运用地理课程理论,说明现行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特征,并结合当前进行的“地理课程改革”,谈谈你的认识; 2、以一节中学地理教材为例,说明编制中学地理教材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3、联系实际说明影响学生地理课堂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并论述激发学习动机的基本策略; 4、自选一段中学地理教材内容,设计3种或3种以上的教学策略,并说明设计思想(理由)。 2011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科考研真题 一、简答题 1、简述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优点和局限性 2、简述广义的地理教材和狭义的地理教材的基本含义 3、简述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含义 4、简述讲授法与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5、简述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的基本类型 二、综合题 1、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并设计教学方法,说明设计思路 2、试述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性课文的主要特点及其教学价值 2013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科考研真题 地理科学导论: 一、简答题 1、杜能学说的意义是什么?

2、地球系统演化特征是什么? 二、分析题 1、简析月球对地球物理过程的影响 2、试分析非地带性形成机制,并分析非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3、何谓生态文化,中国生态文化区有哪些 4、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综合论述题 1、论述海陆梯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2、现代地理科学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结合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谈谈地理工作者的责任和作用 3、阅读以下材料(关于宁波镇海PX项目),论述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 1、简述“胡焕庸人口线”的自然地理意义,并说明为什么胡线所框定的人口密度格局基本保持稳定 2、简述中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分区差异特征以及其原因 3、简述中国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以及地域分布特征 4、简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洪涝灾害易发区和重灾区的主要原因以及治理对策 5、简析内蒙古地区的资源环境特点以及其可持续发展方向 二、综述题 1、海洋资源分为哪些类型,论述下中国主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以及其战略意义 2、结合我国化石能源分布以及区域经济特点,阐述我国跨区域能源调配基本格局以及意义

国内哪些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有自然地理学

国内哪些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这三个专业且比较容易考上? (0705) 地理学(共10个一级学科招生单位,有一级学科博士点)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 (070501) 自然地理学(共49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B)、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B)、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学院、河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B)、广州大学、西南师范大学(B)、贵州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新疆大学(B)、新疆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长安大学、湖北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海南师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070502) 人文地理学(共50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B)、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B)、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B)、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北师范大学(B)、青海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延边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华侨大学、南昌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广州大学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共49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B)、安徽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B)、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B)、长江大学、中南大学、广西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东华理工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林学院、青海师范大学 注:B是指有博士点的 数学不好不碍事,只要不是太差就行,好好努力,是在不行就考自然地理学或人文地理学,不过个人还是建议考地理信息系统,就业前景要比那两个好一些!

18春华师《中国文化地理》在线作业

(单选题) 1: 白话文的形成大概是在哪个朝代? A: 清朝 B: 明朝 C: 唐朝 D: 宋朝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山水画南北宗之分是以下哪项来分的呢? A: 画家的游历 B: 绘画的笔法 C: 画家之祖籍 D: 艺术思想和审美思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吃”的第三个阶段解决了以下哪个问题? A: 打牙祭的问题 B: 温饱问题 C: 品味问题 D: 大锅饭问题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中国的早期畜牧业中,最为重要的是哪一种动物?A: 羊 B: 猪 C: 狗 D: 马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相比较而言,哪种方言最为复杂? A: 赣语 B: 湘语 C: 粤语 D: 闽语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中国的水稻一年产几次? A: 两次 B: 一次 C: 三次 D: 两年三次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首都一般设在什么样的地区? A: 人口密集地区 B: 经济发达地区 C: 军事要地 D: 地形险要地区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南方菜偏重于一下哪种口味? A: 咸 B: 甜 C: 辣 D: 酸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人类最初开始选择的定居地是在? A: 平原之下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曾被我们称作为“救荒作物”的是? A: 玉米 B: 紫薯 C: 白薯 D: 红薯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1: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反应哪一时期风俗的画作?A: 北宋 B: 唐朝 C: 清朝 D: 明朝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2: 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 A: 都在热带 B: 都在东半球 C: 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D: 都最先种植了水稻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3: 酸菜可以减少以下哪种疾病的出现? A: 心脏病 B: 结石病 C: 高血压 D: 动脉硬化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4: 丝绸之路的第二次中断是在哪个朝代? A: 元朝 B: 明朝 C: 宋朝 D: 唐朝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5: 北宋的首都是在哪里? A: 开封 B: 安阳 C: 洛阳 D: 北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6: 西部菜偏重于一下哪种口味? A: 咸 B: 甜 C: 辣 D: 酸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7: 我国的文字最早出现在哪里? A: 南方 B: 北方 C: 黄河流域 D: 长江流域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8: 北方菜偏重于以下哪种口味?

地理科学导论考劵答案

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是有地球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2、地域结构 地域结构是指地球表层及其非最末级的地域子系统的下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 3、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是空间秩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节律。 二、填空(每空1分,共5分) 1、自然地理学 2、地理环境 3、古 4、吴传钧 5、空间分析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的括号内打“√”,错的打“×”。每题

2分,共10分) 1、√ 2、× 3、× 4、√ 5、× 四、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 1、A、B、C 2、A、B、C 3、A、B、C 4、D 5、A、B 五、简答题(下列6题可任选作5题。若每题都作,只评阅前5题。每题8分,共40分)1、人类对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或地理空间)的认识包括哪些阶段? 参考答案: 白光润教授从认识论的角度正确地蒋认识地理空间的历史划分为现象空间认识阶段、形态空间认识阶段和系统空间认识阶段等。在不同的认识阶段,人们对地理空间的认识角度和认识程度是不尽相同的。(2分) (1)现象空间认识阶段:在地理学产生之初,人们关注并研究的问题是关于的分布问题,即使是对所关注的具体分布的回答,其答案中也有很多猜测臆想的成分。(2分) (2)形态空间认识阶段:近代地理学时期,人们对地理空间的认识,不仅寻求地理事物的具体分布,而且寻求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以及这种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同时,明确地注意到自然、社会的区域差异,弄清了地表的地带性结构等问题。(2分) (3)系统空间认识阶段:20世纪60年代,地理学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将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研究,对地理事物的分布与分布规律以及成因的认识则借助于空间结构模型。同时,借助有关的模型,地理学开始了对地理事物的未来状况的认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解析 ——适用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专业1、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的复习建议(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中国地理》 ( 1) 侧重于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因此平时复习要认真全面; ( 2) 喜欢在某些领域出些综合性题目, 需要你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 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因此在看课本时候, 一定要理解其含义。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 还应看其它相关书籍。……………… ( 7) 中国地理方面, 华大出题并不完全来自该书, 这与地理科学导论方面不同。因此, 建议大家有时间时, 还应参考李振泉版《中国经济地理》, 如各种经济地理区方面, 该书 介绍更为详细。 ( 8) 《中国地理》更加注重对运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解决当前与地理学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地理学能力的考察。8道题目中, 有5道题目在教材中都没有答案。 因此对于中国地理的复习, 一方面要把握教材重点, 特别是往年真题经常考察的理论、 规律、特征等内容。另一方面, 要在平时培养地理思维, 用地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现 实问题。要关注当前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往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 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低碳经济, 和今年的循环经济、城市群发展战略, 其它的如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的最新发展规划, 特别是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 国家及湖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 划都将出台, 这里面凡是牵涉到地理学的内容都要格外重视。平时能够针对这些热点 问题, 找一些相关的地理学期刊论文, 归纳其中的要点, 使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有总 体上的认识。总之, 中国地理的复习单看教材是不够的, 地理学知识在现实中是大有 用武之地的, 中国地理考察的是大家的地理学能力, 而并不再是记忆力。 总之, 从基础开始, 在看书背诵的时候多多地思考, 要求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储备, 但并不是脱离课本, 而是要把热点知识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2、考试范围和重点(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考试范围: 华大官方没有关于考试范围的具体说明, 但人文地理学科本身肯定是有重点和难点的, 而且 老师在出题的时候, 也不会随意而出, 因为试卷本身一方面要保证一定的难点, 另一方面也 要保证考生对该专业真正掌握的程度, 特别是一些老师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经过对历年真 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度解析, 我们将华大人文所参考的两本教材一一进行总结分析, 以下列 出各教材的考试范围: 如欲了解更多能够经过qq或电话进行咨询。 1) 《地理科学导论》 ( 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 也是龚胜生老师侧重的研究领域, 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原则、基本内涵、相关理论以及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的研究。 ( 2) 近代地理学中的地理大发现、各种思想流派、区位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 3) 现代地理学与近代地理学在思想观念、理论方面的进展, 新技术下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