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翻译讲解

管仲列传翻译讲解
管仲列传翻译讲解

管仲列传翻译讲解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始终对他很好,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遂进管仲。(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管仲曰: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粉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管仲说: “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认为我贪心,他知道我贫穷。)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使鲍叔更加穷困,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百姓同好同恶。)故其称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所以他的著作中说: “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遵循礼法行事六亲就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颁布政令就好象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故论卑而易行(所以他易于推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将它除去)。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总是经济发展,谨慎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在柯这个地方相会, 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故曰: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太史公说: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莫非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也(《孝经》说: “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 因而君

臣上下就能相亲)

岂管仲之谓乎, (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免费_高二语文

管仲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市中,相乐也。 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虽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今译】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 之后荆轲又到了燕国,燕人称他为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耍剑,以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 后来秦国讨伐魏国,设置东郡,把卫元君和他的旁系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曾游历经过赵国的榆次,与盖聂一起谈论、较量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瞪眼逼视,荆轲离开了。 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请回来,盖聂说:“过去我和他谈论剑术,意见不一致,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看看吧,我用眼瞪他,在这种情况下,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 派人到荆轲所寄住的住处去寻找,询问房东,说荆轲已经乘车而去,离开榆次了。 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他当然是要走的,我刚才瞪眼震慑了他。” 荆轲到邯郸游历,鲁句践和荆轲博弈,在棋局上发生争执,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默默地逃走,再也没有见面。 荆轲到了燕国之后,在燕国结交了以杀狗为业的杨屠,以及善长击筑(乐器)的高渐离。

刺客列传文言文翻译

《刺客列传》知识点整理 一、课内知识点整理 1.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看) 2.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不友好) 3. 奈何以见陵 ..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被欺凌) 4. 愿太傅更.虑之(更加,可译为认真) 5. 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两次、眼泪) 6.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如果,退回) 7.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 8. 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但是) 9. 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及,赶上) 10. 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拜访)1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别) 12.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顺序) 1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突然,常态) 14.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成功) 15.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排列) 16. 使使 ..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派,使者) 17. 图穷.而匕首见(尽) 18.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趁机) 19. 彼.庸乃知音 ..,窃言是非 ..(那,知晓音乐,好,不好) 20.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擅长) 21.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详细,像) 22. 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违背) 23. 彼乃以我为非人 ..也(不是同类人) 24. 稍.蚕食诸侯(逐渐,慢慢) 25. 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担心)26.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同“媾”,媾和) 27.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通过) 28.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无能的)29.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悬赏) 30.皆白衣冠 ..以送之(穿衣,戴冠)31.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牵,拉;断) 32.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逃跑)33.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到)

管子--小匡原文及翻译

管子小匡翻译 原文: 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对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今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常为士。今夫农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权节具,备其械器用,比耒耜谷芨。及寒击槁除田,以待时乃耕,深耕、均种、疾耰。先雨芸耨,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税衣就功,别苗莠,列疏遬。首戴苎蒲,身服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支之力,以疾从事于田野。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事。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今夫商群萃而州处,观凶饥,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筋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贾。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商之子常为商。相地而衰其政,则民不移矣。正旅旧,则民不惰。山泽各以其时至,则民不苟。陵陆、丘井、田畴均,则民不惑。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 翻译: 桓公说:“划定人民居处,安排人民职业,应怎么办?”管子回答说:“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不可使他们杂居,杂居则说的话做的事都不一样。因此,圣王总是安排士住于闲静之地,安排农住近田野,安置工匠靠近官府,安置商人靠近市场。使士人们居处相聚而集中,闲时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悌。朝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从小时就习惯了,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因此,其父兄的教导,不严也能教好;其子弟的学问,不劳苦也能学会。所以士人的子弟常为士人。使农家居处相聚而集中,分别四季,安排用具,置备器械。搞齐全耒耜枷镰等等。在天气尚冷的时候。就铲除杂草修整土地,以待

《史记·刺客列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史记·刺客列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 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手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

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目:瞪视 B.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称:合适 C.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去:前往 D.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过:拜访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②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B.①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②言足下予太子也 C.①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D.①然其为人沉深好书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日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全部表现荆轲“为人沉深”的一项是()。 ①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②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③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④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⑤愿足下过太子子宫 A.②③ B.①③

赵世家文言现象整理

《赵世家》知识点整理 一、一词多义。 负: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背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倚仗 卒:程婴卒与俱匿山中最终 故:复故位原来的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所以 略:王北略中山之地巡视 攻城略地夺取 微:尘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地位低下,卑贱。 微言大义深奥、微妙。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如果不是,如果没有。即: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副词,就是。 即女也,吾徐死耳。如果,假如。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与则相同。那就。 来即我谋。靠近,走近。 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副词,立刻,马上。 孰:立孤与死孰难?与……相比哪一个更怎么样?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非然,孰敢作难!谁,哪个。 固: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本来。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赵武啼泣顿首固请。坚持,坚决。 胡:国胡以相恤。什么。 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为什么,怎么。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请: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 诸将请所之请教,请示。 乃置酒请之宴请。 致:乃治灵公贼以致赵盾涉及 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到达 罗敷前致词表达 适:而叔带去周适晋到 面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舒畅 所以:夫服者,所以便用者也用来 吾所幸者所以制洛也…的原因 累:国贵戚者名不累损害 必有遗俗之累牵连

同”缧”,捆绑:系累吾民 因: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凭借,依靠) 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依靠、凭借 我先王因世之变趁着 因竭其愚忠于是,就 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根据) 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请之(于是,就) 焉:且焉置土石(于何,在哪里)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词) 请服焉(代词) 盘盘焉,囷囷焉(助词,…的样子) 之: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动词,到…去) 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结构助词,的) 召而匿之宫中(代词,他)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学而时习之(代词,它)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以:盾以得亡( 而) 以致赵盾(介词,用)以臣弑君(介词,凭借……身份) 子孙在朝,何以惩罪?(介词,依照) 吾先君以为无罪(动词,认为) 韩厥具以实告(动词,把) 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目的连词,来) 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连词,表转折) 而:盾卜之,兆绝而後好(连词,表顺承关系) 而贾为司寇(连词,承接关系) 是非先君之意而妄诛(并列关系) 臣有大事而君不闻(转折连词) 若幸而男(修饰关系连词) 为:盾为国多难(因为) 为之祭邑(介词,给) 及赵武冠,为成人(动词,成为) 吾先君以为无罪(动词,认为) 是为灵公(是) 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动词,做) 为天下笑者(被) 故:复故位(形容词,原来的)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连词,所以) 乃:

刺客列传翻译赏析_刺客列传阅读答案_史记的意思

刺客列传翻译赏析_刺客列传阅读答案_史记的意思 “刺客列传”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史记》,其内容全文如下:曹沫,是鲁国人,凭勇敢和力气侍奉鲁庄公。庄公喜爱有力气的人。曹沫任鲁国的将军,和齐国作战,多次战败撤退。鲁庄公害怕了,就献出遂邑地区求和。还继续让曹沫任将军。齐桓公答应和鲁庄公在柯地会见,订立盟约。桓公和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以后,曹沫手拿匕首劫持齐桓公,桓公的侍卫人员没有谁敢轻举妄动,桓公问:“您打算干什么?”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齐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您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于是齐桓公承诺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坛,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桓公很生气,打算背弃诺言。管仲说“:不可以。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于是,齐桓公就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此后一百六十七年,吴国有专诸的事迹。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逃离楚国前往吴国时,知道专诸有本领。伍子胥进见吴王僚后,用攻打楚国的好处劝说他。吴公子光说“:那个伍员,父亲、哥哥都是被楚国杀死的,伍员提出攻打楚国,他这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吴国打算。”吴王就不再议伐楚的事。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杀

掉吴王僚,就说:“那个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企图,现在还不能劝说他向国外出兵。”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馀祭,二弟弟叫夷,最小的弟弟叫季子札。诸樊知道季子札贤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传递下去,最后好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子札。诸樊死去以后王位传给了馀祭。馀祭死后传给夷。夷死后本当传给季子札,季子札却逃避不肯立为国君,吴国人就拥立夷的儿子僚为国君。公子光说“: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子当立;如果一定要传给儿子的话,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应当立我为君。”所以他常秘密地供养一些有智谋的人,以便靠他们的帮助取得王位。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好好待他。吴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了。这年春天,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馀、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潜城,派延陵季子到晋国,用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楚国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馀、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能归还。这时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立为国君,季子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呀。”专诸说“:王僚是可以杀掉的。母老子弱,两个弟弟带着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军队断绝了他们的后路。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这样王僚还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公子光以头叩地说:“我公子光的身体,也就是您的身体,您身后的事都由我负责了。”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管仲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整理

高二(1)班刺客列传 一、通假字整理: 1.吾曩者目摄.之 “摄”同“慑”,威慑,震慑 2.嘿.而逃去 “嘿”同“默”,不说话,不出声 3.北购.于单于 “购”同“媾”,媾和,讲和 4.旷日弥久,心惛.然 “惛”通“昏”,糊涂 5.其意不厌. “厌”通“咽”满足 6.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从”同“纵”合纵策政 7.使悉反.诸侯侵地 “反”通“返” 8.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 9.右手揕其匈. “匈”通“胸” 10.樊於期偏袒扼捥. “捥”同“腕” 11.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腐”同“拊” 12.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 “豫”通“预” 13.今太子迟之,请辞决. “决”同“诀” 1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15.而秦舞阳奉地图柙. “柙”同“匣” 1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17.卒.起不意 “卒”通“猝” 18.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擿”通“掷” 19.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 “溢”同“镒”

20.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庸”通“佣” 21.举筑朴.高皇帝 “朴”通“扑” 二、一词多义 1.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深刻) 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 2.假 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 假令仆伏法受诛(假如) 汉人未可假大兵全(给予)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3.遗 厚遗秦王宠臣(wei 赠送) 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送给)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 4.教 乃今得闻教(指教) 曲罢曾教善才服(使,让)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名,教化)5.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回来) 扁鹊望桓候而还走(同“旋”,掉转身)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归还)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副词,仍然)一樽还酹江月(副词,还是) 6.私 丹不忍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名,私利) 乃遂私见樊于期(副词,私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 7.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资财)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资本)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资助) 昔仲尼资大圣之才(凭借) 8.图 请入图之(谋划) 图穷而匕首见(地图) 不图子自归(料到)

2019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第四专题管仲列传练习语文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论卑.而易行卑:卑微 B.吾尝三战三走.走:逃跑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了解 D.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匡:纠正 %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吾长见其笑于大方之家 B.鲍叔知其贤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C.诸侯由是归齐视死忽如归 D.上服度则六亲固物换星移几度秋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不以为言鲍叔不以我为贪 B.然孔子小之夫晋,何厌之有 C.鲍叔知其贤国无主,其能久乎 D.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与虎谋皮 % 4.下列各句中含有古今异义的词的一项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B.岂以为周道衰微 C.仓廪实而知礼节 D.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管仲因而信之 B.贵轻重,慎权衡 C.然孔子小之 D.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 6.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岂管仲之谓乎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⑤自古及今,未之尝闻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⑦甚矣,汝之不惠⑧求人可使报秦也⑨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⑩刘备,天下枭雄A.①⑨/②④/③⑤⑦/⑥⑩/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⑩/⑦/⑧⑨ C.①③⑤⑨/②④/⑥⑩/⑦⑧ / D.①③⑤/②④/⑥⑧⑩/⑦/⑨ 7.以下六句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管仲的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③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④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⑤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⑥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终善遇之善:很好地 B.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

《管仲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1)

《管仲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缪建铭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yǐng)少时常与鲍.叔牙游(bào) 及小白立为桓.公(huán)尝与鲍叔贾.(gǔ)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xiào)公子纠败,召.忽死之(shào) 管仲既任政相.齐(xiàng)与俗同好恶 ..(hào)(wù) 仓廪.实而知礼节(lǐn)桓公实怒少.姬(shào) 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shào)知与之为.取(wai) 而不勉之至王.(wàng)匡救其恶.(a) 一、重点词语整理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结交,交往) 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 齐桓公以.(因而,因此)霸.(称霸) 九合.(联合,会集)诸侯,一.(完全)匡.(扶正)天下 吾始.(当初)困.(贫穷)时,尝与鲍叔贾.(做买卖)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成材) 通.货(交换商货。通,流通、交换。)积财 下.(颁布,下达)令如流水之.(至,往)原.(宽广平坦之地) 俗之所否.(非,反对、讨厌),因而去.(废除,革除)之。 吾始.(当初)困.(贫穷)时,尝与鲍叔贾.(做买卖) 慎权衡(衡量,比较。权,秤锤;衡,秤杆。)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诈,占便宜) 鲍叔遂进管仲()举荐,推荐 管仲既任政相.(治理)齐,以.(凭借)区区(小、少,微不足道。)之齐在海滨,故论.(主张,学说)卑.(平易,浅近)而.(连词,表因果)易行 桓公实北.(名作状)征山戎(古代北方民族名,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而.(连词,表转折)管仲因而令燕修.(遵循,实行)召公之政 岂.(其,表示揣测,大概)(孔子)以为周道.(政治主张,政治措施)衰微 语.(俗话、谚语或古书中的话)曰“将顺(顺势促成)其美.(形作名,美德),匡救(匡正补救)其恶.(形作名,过错) 二、词类活用

《史记·管仲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史记·管仲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管仲夷吾 ....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 ..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 ..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B.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C.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

《史记·刺客(荆轲)列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史记·刺客荆轲列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考试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试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 ..,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 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 ..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①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②,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 ..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

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曩者:从前,之前。②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③嘿:同“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B.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C.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D.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答案】B 【解析】注意“乎”为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然”表转折,其前应断开,故排除A、D项。“好书”,义为“喜欢读书”,中间不能够断开;第二个“其”为代词,指荆轲,“其之燕”为主谓宾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B.击剑,用剑相击刺的运动和技法。 C.支属,亲属、宗支。“支”指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

《史记·刺客列传·专诸》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史记·刺客列传·专诸》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雠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夷昧。夷昧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昧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嫡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潘;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白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如:到往 B. 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致:到达 C. 公子光详为足疾详:通“佯”假装 D. 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擘:掰开 5.以下四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B.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C.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D.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伍子胥来到吴国,他游说吴王攻打楚国,被公子光说成是为了报私仇,动机不单纯,因此他的建议不被采纳。对此伍子胥并没反驳。 B. 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想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王僚,王僚最终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还是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5分)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5分) 参考答案:

2020《史记选读》文言文复习精编+精练 管仲列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文言文复习精编 管仲列传 《刺客列传》一文选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是《史记·管晏列传》中有关管仲的部分。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将再度加强对文言字词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1.颍(yǐng)上 2.鲍(bào) 3.商贾(gǔ) 4.不肖(xiào) 5.齐桓(huán)公 6.匡(kuāng)正 7.仓廪(lǐn) 8.少姬(jī)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 2.鲍叔知.其贤:了解 3.常欺.鲍叔:欺负 4.鲍叔终善.遇之:对待 5.不以为言 ...:把这种事对外说 6.管仲事.公子纠:侍奉 7.管仲囚.焉:被囚禁 8.鲍叔遂进.管仲:推荐 9.任政 ..于齐:执政 10.九合.诸侯:会合 11.一./匡.天下:完全/匡正 12.齐桓公以霸.:称霸 13.尝与鲍叔贾.:经商 14.分财利多自与 ..:给自己15.鲍叔不以.我为贪:认为是 16.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做官/被 17.鲍叔不以我为不肖.:贤能 18.吾尝三战三走.:逃跑 19.邵忽死.之:为……而死 20.与俗.同好恶:平民百姓 21.仓廪 ..实而知礼节:仓库 22.上./服./度.则六亲固:上位者/ 遵循/礼法 23.四维.不张:纲纪 24.令.顺民心:法令 25.因而予.之:给 26.贵.轻重:重视 27.慎权./衡.:秤砣/秤杆(引申义见 “考点四·古今异义”) 28.桓公实.怒少姬:实际上 29.责./包茅 ..不入贡于.周室: 责备/周王祭祀滤酒之物/向 30.令燕修.召公之政:恢复 31.桓公欲背.曹沫之约:背弃 32.诸侯由是 ..归齐:从此 33.知与.之为取:给 34.管仲世所谓 ..贤臣:认为是 35.而不勉.之至王:勉励 36.乃.称霸哉:仅仅 37.将./顺.其美:扶持/顺从 38.匡./救.其恶:纠正/制止 (一)使动用法 1.富.国强.兵:使…富/使…强 2.管仲因而信.之:使…守信用 (二)意动用法 1.然孔子小.之: 以…为小,轻视2.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 下也:以…为羞/以…为耻 (三)名词作动词 齐桓公以霸.:称霸 (四)名词作状语 1.桓公北.征山戎:向北 2.南.袭蔡:向南 (五)形容词作名词 1.将顺其美.:美好的事 2.匡救其恶.:不好的事 字音与字形考点 重点实词考点 词类活用考点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 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C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 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C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 管仲囚焉。鲍叔遂进(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 以霸(霸业因 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 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 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 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 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 贾(经商),分财利多 自与 (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 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 见逐于君 (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 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 有遇到好时机)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 也。公子纠败,召忽 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 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 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 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 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 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 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 同事召?史记》 《管仲列传》

《史记·刺客列传·聂政》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史记·刺客列传·聂政》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于是韩县购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诸众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荣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如:到…去 B.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枉:白白地 C.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要:邀请 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就:完成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B.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C.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D.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

管仲列传文言整理

管仲列传 一、一词多义(实词) 游交际,交往少时常与鲍叔游 游玩二十而南游江淮《太史公序》 纵,放纵游目骋怀《兰亭集序》 欺欺骗童叟无欺 欺负,占便宜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压倒,超过讽赋欺相如《张好好》诗杜牧 善鲍叔终善遇之(友好,亲善)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擅长,善于)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美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认为好)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形容词作动词,做好) 好的,善良的尽善尽美 应答之词,表同意王曰:“善!”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 同“缮”,修治,引申为揩拭:善刀而藏之 事事情世异则事异 <韩非子`五蠹> 奉事,为某人服务管仲事公子纠 进推荐鲍叔遂进管仲 前进,与退相对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孙子兵法军争> 进献群臣进谏 <战国策> 同”赆”,赠送萧何为主吏,主进 <高祖本纪> 将扶,持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 带领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淮阴侯列传> 送以君命将之 带兵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副词,将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副词,又、且将信将疑 连词,和、同、与暂伴月将影 易故论卑而易行容易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改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换,换取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

相管仲既任政相齐名词作动词,做丞相 吕公者,好相人给人看相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丞相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互相 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词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为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前一“为”,执政处理;后一“为”,成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动,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介,向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介,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介,为了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介,被 是诸侯由是归齐由是,因此 是又在六国下矣这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因此 觉今是而昨非正确 走跑,逃跑吾尝三战三走 奔向,趋向北走琅琊 仆人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去废除因而去之 离开高祖欲去 过去的我从去年辞帝京 距离相去四十里 表行为的趋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远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念去去,千里烟波 伐讨伐伐秦 功自矜功伐 夸耀平伐其功 知知道衣食足而知荣辱 聪明失其所与,不知 度法度上服度则六亲固 估计度已失期 二、一词多义(虚词) 既言未既尽,完 管仲既用已经,……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