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论A卷试题1

中学化学教学论A卷试题1
中学化学教学论A卷试题1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专业2006级本科《中学化学教学论》2008-2009学年第2学期期末试题A 卷

本试卷需:答题纸 4 页 草稿纸 1 页

第 1 页 共 3 页 课程考核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方式:闭卷 (提示:答案必须依试题顺序做在答题册上,并标明大、小题号,否则不予计分)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20分) 1、从19世纪中叶起,发达国家的高等和中等教育相继设置化学课程。我国的化学教育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进入( )。

A. 初步形成时期

B. 充实发展时期

C. 重大变革时期

D. 新的关键时期

2、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可能有:①设计准备;②设计教学目标;③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④设计教学过程;⑤设计教学媒体;⑥设计整合、应用和反馈环节;⑦设计总成与编制方案。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3、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可能由下列内容构成:①总体课程教学设计;②学段教学设计;③单元教学设计;④教学方法设计;⑤课时教学设计。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④⑤

4、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常见途径可能有:①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②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③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④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精心设计的板书是教学策略的结晶,凝聚着教学内容的精华,板书的内容可能包括:①课题名称;②讲授提纲;③教学要点与重点;④补充材料;⑤教学目的。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6、化学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在实施化学实验之前,对实验的药品、仪器、装置、步骤和方法等在头脑中所进行的一种规划。在该设计中,一般都要遵守的原则可能是:①科学性原则;②绿色化原则;③可行性原则;④安全性原则;⑤简约性原则。其中最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7、化学实验绿色化是化学实验改革的趋势,它主要是指( )。

A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设计,化学实验的无害化,化学实验的清洁化;

B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设计,安全的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无害化;

C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设计,微型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清洁化;

D 、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化学实验的无害化,化学实验的清洁化。

8、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是( )。

A 、参与者,支配者,支持者;

B 、主宰者,领导者,知识传授者;

C 、知识传授者,辅导者;

D 、参与者,支持者,辅导者。

9、“概念形成策略”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性知识的策略之一。根据这一策略原则,在给初中学生讲授“置换反应概念”时,通常讲授顺序应选择( )。

A 、首先讲概念,然后讲通式A +BC=AC +

B ,最后举实例;

B 、首先列举实例,然后讲授概念,最后抽象出通式A +BC=A

C +B ;

C 、首先写出通式A +BC=AC +B ,然后归纳,最后讲概念;

D 、首先讲概念,然后举出实例,最后总结、归纳出A +BC=AC +B 。

10、为了适应学生学习化学事实性知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的教学策略是( ):

A 、 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联系─预测策略、知识结构化策略;

B 、 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多重联系策略、联系─预测策略;

C 、 概念形成策略、多重联系策略、知识结构化策略;

D 、联系─预测策略、多重联系策略、知识结构化策略。

长江师范学院课程考核试卷

二、填空题(5个小题,10个空格,每空2分,合计20分)

11、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师范生入门;从()培养训练上教师范生上路上手;从()思路上使师范生开点儿眼界。

12、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未来公民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做出了界定,这些内容分别是①(),②(),③()。

13、不同国家对中学科学教育的要求不同,提出的化学课程目标也有差异,但总的来说,愈来愈多的国家和地区都以“科学素养”为核心,着重围绕突出科学探究、立足基础知识、()等方面加以展开。

14、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在对来自于哲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学习科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一般理论以及化学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结合化学教学实践(),在头脑里形成有关的()和理念,制定化学教学工作的具体方案。

15、化学教学技能是顺利完成化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它的优劣往往能影响化学教学活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这些技能主要包括:创设教学情境的技能,组织指导学习活动的技能,(),()。

三、判断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20分)

16、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像农民给禾苗浇水、施肥,浇到地里的水和施到地里的肥,通过小苗吸收后才能使禾苗长大。

17、探究式教学一般有5个基本的构成要素:①提出问题;②收集证据;③评价结果;④交流;⑤发表。

18、注入式的讲授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知识传授方式,它的主要缺点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听课人的注意力下降,逐渐疲倦,兴趣降低。

19、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和特点是:遵守语言逻辑规律,适应教育教学要求,符合学科特点。

20、教师的情感技能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师的热情、信心、轻松若定、亲近、和蔼、真诚、鼓励以及委婉、讲究实效等情感行为,都可以增强学生搞好学习的自信心和驱动力。

21、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能加深大脑的印象,可以更多地在大脑中留下回忆的线索,不一定提高记忆的效率。

22、化学实验的清洁化,是指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23、应用“多重联系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通过具体实验或实物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化学用语,避免将化学用语的学习变成机械的符号记忆或者是毫无意义的数学练习。

24、成功地解决化学问题,需要①扎实的化学知识基础;②问题解决的有关策略;③自信心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25、掌上实验室是化学实验手段的更新,是信息时代在教育发展的最新进程中,将先进的手持技术和网络技术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的产物。

四、简答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合计20分)

26、教师的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它主要由哪些成份构成?

27、化学教师的素质构成,在符合一般教师素质构成的基础上,还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两方面?

28、你已经知道了很多种化学学习策略。请你说出两种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略和两种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策略?

29、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使用“记住,理解”等相关词语描述教学目标,指出课题的重点以此和非重点内容。把下面四个词语按由低到高的教学要求顺序排列起来。

掌握,知道,认识,理解。

五、论述题(30小题6分;31小题,“教学目标”6分,“板书”8分,合计20分)

30、你已经学习了“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两种模式”。请运用其中的任意一种模式,简略叙述“铁钉为什麽会生锈?”的步骤。

31、请阅读“课题2,分子和原子”,写出该课题的“教学目标”和“板书设计”。

化学化工学院命题教师:张庆云命题时间:2009年5月15日

第 2 页共3 页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2006级本科《中学化学教学论》2008-2009学年第2学期期末试题A卷

分子和原子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

[实验]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止,观察发生的现象。

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减少?为什么温度越高减少得越快?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这样的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兴趣,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以解释上述现象。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图略)。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氨气在空气中的扩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及水在常温下的挥发等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数率加快(图略),这就是水受热蒸发加快的原因。

分子间是有间隔的,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的缘故;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1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图略)。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例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品红溶于水时,品红分子和水分子都没有变,它们的化学性质也都没有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例如,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分子和氯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氯化氢分子,氢气和氯气的性质也不再保持。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例如,在水电解的反应里,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图略)。

再如,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图略)。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例如,氧原子无论在水中、氧气中,还是在氧化汞中始终是氧原子。可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本试卷需:答题纸 4 页草稿纸 1 页

第 3 页共3 页

化学教学论试题7及答案

化学教学论试题7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导入新课技能的构成程序的是( B ) A.集中注意 B.激发兴趣 C.明确目的 D.进入课题 2、推动、指导、支配化学学习行为的内部力量是化学学习的( C ) A.兴趣 B.能力 C.动机 D.行为 3、根据学习活动的性质,可把化学学习(综合)方法分为两大类:接受性、再现性学习方 法和( C ) A.趣味性、探索性学习方法 B.趣味性、发现性学习方法 C.研究性、发现性学习方法 D.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方法 4、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D ) A.教学问题 B.教师问题 C.升学问题 D.课程问题 5、在一个单元教学内容中,教学的难点 ( B ) A.就是教学的重点 B.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 C.不是教学的重点 D.是固定不变的某些知识点 6、教育部在2001年6月8日正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是( B ) A.学生的全面发展 B.以学生发展为本 C.研究性学习 D.素质教育 7、下列属于化学教学综合能力的是( D ) A.观察能力 B.实验能力 C.思维能力 D.创造能力 8、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工作一般步骤的是( D ) A.设计教学目标 B.设计教学媒体 C.设计教学策略 D.设计教学模式9、以激励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 A ) A.启发式教学模式 B.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C.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D.合作学习模式10、我国新一轮课改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 ( D ) A.接受式学习 B.探索学习 C.研究性学习 D.自主学习 11、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D ) A.化学教材 B.化学教学实践 C.化学教师 D.化学教学系统12、下列用来表示测量结果正确反映所欲测量的特点和功能的程度的是( B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13、命题是考试能否达到期望目的要求的关键所在,试题具有导向性,试题题型会影响学生 的学习态度和复习方法,经常使用客观性试题并比重过大,学生会( B ) A.注重猜重点,押考题 B.只记忆零碎知识,养成不求甚解习惯

化学专业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

化学专业《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3) 有1~2个正确 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1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0分。) 1、下列说法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信度必有高效度 B. 高效度必有高信度 C. 高信度不一定有高效度 D. 高效度不一定有高信度 2、化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 ) A. 特殊的认识过程 B. 实践过程 C. 科学认识过程 D. 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3、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 ) A. 教学科目 B. 教学进程 C. 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 前三项都包括 4、启发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 ) A. 第一层级 B. 第二层级 C. 第三层级 D. 综合的方法 5、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巩固知识、技能为主的课是() A. 化学基础理论课 B. 化学复习课 C. 化学实验课 D. 元素化合物知识课

6、导致下列现象的主要原因与排放SO2有关的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 A. 酸雨 B. 光化学烟雾 C. 臭氧空 洞 D. 温室效应 7、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2000年全国高考题)( ) A. 有放射性 B. 易燃、易爆 C. 能导电 D. 有剧毒 8、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性上没有错误的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 A. 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 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其中不含任何离子 C. 这种口服液含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D.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9、下列产品的使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 )(2004年高考题*上海卷) A. 含磷洗衣粉 B. 酒精 C. 氟里昂 D. 含汞电池 10、若以w1和w2分别表示浓度为a mol/L和b mol/L氨水的质量分数,且知2a=b,则下列 推断正确的是(氨水的密度比纯水的小)( )(2003年高考题*江苏卷) A. 2w1=w2 B. 2w2=w1 C. w2>2w1 D. w1

化学教学论试题6及答案

《化学教学论》试题6 一、对下列说法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在()中填入正确或错误,并在必要时予以文字修正。 1. 使学生懂得“是什么”和“为什么”,就实践了对某一化学命题的学习。() 错误,修正:不仅要懂得“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且要学会“怎么获得”和“如何应用”,以及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发展过程就基本实践了对某一化学命题的学习。2. 国际上调查公民科学素养主要考察对三方面内容的了解程度:科学术语和概念;科学研 究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 3. 化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错误,化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是对某一主题下所列内容应达到的最高学习要求。 错误,“内容标准”是对某一主题下所涉及的内容应达到的最低(基本的)学习要求。 5. 化学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错误,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是在人类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中发展的一门交叉学科。 6. 化学学习策略可以解释为化学学习方式。() 错误,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修正:化学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化学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 二、简答题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四种“知识支柱”,请用英文和中文分别表达这四种“知识支柱”。 【参考答案】1、该书提出的四种知识支柱是: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2. 简述21世纪初的全国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内容主题。 课程:化学1 化学2 认识化学科学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实践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3.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A)与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B)建构的内容体系分别如下:

化学教学论试题1

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有 1 ~ 2 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 1 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 0 分。) 1 、用于指考试的可靠性、一般性指标是() A. 信度 B. 效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2 、下列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是() A. 标准分 B. 标准差 C. 算术平均数 D. 区分度 3 、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 A. 教学科目 B. 教学进程 C. 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 前三项都包括 4 、启发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 A. 第一层级 B. 第二层级 C. 第三层级 D. 综合的方法 5 、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巩固知识、技能为主的课是() A. 化学基础理论课 B. 化学复习课 C. 化学实验课 D. 元素化合物知识课 6 、已知 Q 与 R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9 : 22 ,在反应 X + 2Y = 2Q+R 中,当 1.6gX 与 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 ,则参加反应的 Y 和生产物 Q 的质量之比为( 2005 年全国高考题)() A. 46 : 9 B. 32: 9 C . 23 : 9 D. 16 : 9 7 、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 2000 年全国高考题)() A. 有放射性 B. 易燃、易爆 C. 能导电 D. 有剧毒 8 、已知 Q 与 R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9 : 22 ,在反应 X + 2Y = 2Q+R 中,当 1.6gX 与 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 ,则参加反应的 Y 和生产物 Q 的质量之比为( 2005 年全国高考题)() A. 46 : 9 B. 32: 9 C . 23 : 9 D. 16 : 9 9 、若以 w 1 和 w 2 分别表示浓度为 a mol·L -1 和 b mol·L -1 氨水的质量分数,且知 2a =b ,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氨水的密度比纯水的小)()( 2003 年高考题 * 江苏卷) A. 2w 1 = w 2 B. 2w 2 = w 1 C . w 2 >2w 1 D. w 1

《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F)

《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F)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有1~2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1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0分。)1、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D ) A. 教学科目 B. 教学进程 C. 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 前三项都包括2、启发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CD) A. 第一层级 B. 第二层级 C. 第三层级 D. 综合的方法3、下列说法中叙述正确的是() A. 高信度必有高效度 B. 高效度必有高信度 C. 高信度不一定有高效度 D. 高效度不一定有高信度4、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主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而这种平衡依赖于有机体的两种机能的协调,这两种机能是指(BC ) A. 图式 B. 同化 C. 顺应 D. 平衡5、下列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是(A) A. 标准差 B. 标准分 C. 算术平均数 D. 区分度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05年全国高考题)(A) A.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 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 D. 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非金属原子7、若以w1和w2分别表示浓度为a mol/L和b mol/L氨水的质量分数,且知2a=b,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氨水的密度比纯水的小)(C )(2003年高考题*江苏卷) A. 2w1=w2 B. 2w2=w1 C. w2>2w1 D. w1

化学教学论试题8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化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 A. 特殊的认识过程 B. 实践过程 C. 科学认识过程 D. 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2、教学目标是指() A. 预期的教学效果 B. 教学目的 C. 培养目标 D. 预期的学习结果 3、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 A. 教学科目 B. 教学进程 C. 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 前三项都包括 4、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主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而这种平衡依赖于有机体的两种机能的协调,这两种机能是指() A. 图式 B. 同化 C. 顺应 D. 平衡 5、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巩固知识、技能为主的课是() A. 化学基础理论课 B. 化学复习课 C. 化学实验课 D. 元素化合物知识课 6、若以w1和w2分别表示浓度为a mol/L和b mol/L氨水的质量分数,且知2a=b,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氨水的密度比纯水的小)() A. 2w1=w2 B. 2w2=w1 C. w2>2w1 D. w1

化学教学论试卷(最新整理)

化学教学论试卷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A) A、科学性原则 B、绿色化原则 C、安全性原则 D、可行性原则 2.化学教学设计的逻辑发展的四种水平由低到高的顺序正确的是(C) A.直感设计---经验设计---系统设计---辅助设计 B 经验设计---辅助设计---系统设计---.直感设计 C.直感设计---经验设计---辅助设计---系统设计 D 系统设计---直感设计---经验设计---辅助设计3、 以下哪项不属于化学实验的教学论功能(B) A、 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B、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C、化学实验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 D、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4、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略(C) A、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B、联系—预测策略

C、理论联系实际策略 D、知识结构化策略 5、科学探究的步骤正确顺序为(C) a 提出问题 b 制定计划 c 做出假设 d 搜集证据 e 进行实验 f 解释与结论 g 反思与评价 h 表达与交流 A、abcdefgg B、cabdefgh C、acbedfgh D、cabedfgh 6、教学目标是指( A ) A.预期的教学效果B.教学目的 C.培养目标D.课程目标 7、在化学教学中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种景物指的是( C ) A 教学情境 B 情境 C 教学情景 D 情景 8、探究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 D ) A 第一层级 B 第二层级 C 第三层级 D 新的综合的方法 9、化学基本技能指的是( D ) A 化学实验技能 B 化学用于技能 C 化学计算技能 D 前三项都包括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 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过程的一门科学 B 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现象的一门科学

化学教学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化学教学论考试试题及 答案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化学教学论》试题5 一、对下列说法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在()中填入正确或错误,并在必要时予以文字修正。 1. 21世纪初化学新教材的内容特别体现化学与社会、科学、技术和环境的联系。 () 1.正确 2. 从科学教育的功能考察,其广域目标是知识、技能和方法。() 错误(2分)修正:其广域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态度。 3.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有三方面,知识、技能和情感。() 错误(2分)修正:三方面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 化学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 错误(2分)修正:化学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具体化学问题的行为与表现。(1分 5.化学问题解决就是学习与某一化学命题相关内容的知识。() 错误(2分)修正:化学问题解决可以理解为克服化学问题的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障碍,填补其间的空隙,使问题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6. 化学教学改革中关于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论述正确的是教师起主导作用。 错误(2分)修正:正确的是师生互动。( 二、简答题 1. 某青年教师按照本校着名化学特级教师“苯的结构和性质”的课堂教学过程,模仿他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佳。请你从理论上分析可能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可能性分析:没有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2分);对教材的地位和内容不熟悉,不会应用教学策略与方法(2分);缺乏教学经验,教师应变能力差(2分);师生互动少,学生主动探究活动少。( 2. 以“电解质”为例具体说明概念图的制作过程。

(完整版)化学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化学教学论》试题 6 一、对下列说法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在()中填入正确或错误,并在必要时予以文字修正。 1. 使学生懂得“是什么”和“为什么”,就实践了对某一化学命题的学习。() 错误,修正:不仅要懂得“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且要学会“怎么获得”和“如何应用”,以及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发展过程就基本实践了对某一化学命题的学习。 2. 国际上调查公民科学素养主要考察对三方面内容的了解程度:科学术语和概念; 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 3. 化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错误,化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是对某一主题下所列内容应达到的最高学习要求。 错误,“内容标准”是对某一主题下所涉及的内容应达到的最低(基本的)学习要求。 5. 化学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错误,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是在人类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中发展的一门交叉学科。 6. 化学学习策略可以解释为化学学习方式。() 错误,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修正:化学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化学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 二、简答题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四种“知识支柱”,请用英文和中文分别表达这四种“知识支柱”。

【参考答案】1、该书提出的四种知识支柱是: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2. 简述21世纪初的全国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内容主题。 课程:化学1 化学2 认识化学科学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实践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3.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A)与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B)建构的内容体系分别如下: 试通过分析比较,阐述两者的特点。 A:内容体现传统的教学观念,偏重化学学科知识,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科学探究),提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的兴趣,揭示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5分) (评分的标准是以学生的语句含义考虑) 三、设计题(共50分) 1.通过“从碳酸饮料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活动为主题,设计简要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15分)

化学教学论试卷AB(含答案)

化学教学论试卷AB(含答案)

化学教学论试卷A 一、填空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化学教学论是以广大化学教师及科研工作者的宝贵经验为基础,经过理论概括、充实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教学系统,即研究 ()。 2、根据教学系统的层次结构,教学目标有()目标、()目标、()目标和()目标之分。 3、化学教学方法是由相互联系着的化学()方法和化学()学习方法两部分组成。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分类,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模式分为单机课件的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以及()三类。 二、名词解释(共四道,每道5分,共20分) 1、教学模式: 2、化学教学策略: 3、教学情境: 4、教学设计: 三、简答题(共5道,共40分) 1、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6分) 2、化学教学活动是指什么?包括了哪些活动?(8分) 3、化学实验的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的主要工作任务又是什么?(8分) 4、反思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5、学习策略的涵义和特征是什么?并简要分析学习策略的构成。(12分) 四、论述题(共2道,每道15分,共30分) 1、化学教学设计含有的理论要素主要包括化学教学理念、化学教育(教学)目标、化学教学模式、化学教学策略等。其中化学教学理念在当前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中,急需更新的内容包括了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试就这一教学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15分) 2、创设教学情境,使知识融入情境当中,有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请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设置教学情境。(15分) 化学教学论试卷B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总计10分)。 1.化学教学论是以广大化学教师及科研工作者的宝贵经验为基础,经过理论概括、充实和发展起 来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教学系统,即研究()。 2.根据教学系统的层次结构,教学目标有()目标、()目标、()目标和()目标之分。 3.化学教学方法是由相互联系着的化学()方法和化学()学习方法两部分组成。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分类,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模式分为 单机课件的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以及()三类。 (每空2分,共5题,总计10分) .化学课程标准是() 教材编写的依据 B.教师教学的准绳 C.考试命题和评价的依据 D.教材编写、教学与评价的基本要求 2.化学课程的含义是指() A.化学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经验; B.化学科目、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C.化学教材和课程标准 D.化学教学内容、活动、过程和教与学的经验 3.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有() A.接受式学习、启发式学习 B.讲授式学习、发现式学习 C.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D.传授学习、研究性学习

《化学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 《化学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1)实验探究活动(2)实验方法论(3)实验事实(4)实验史实 2.举例明什么是实说验条件控制的方法。 答:(1)概念:实验条件的控制把影响实验对象的诸条件中的一个条件作为可变,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探寻此条件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便找出最佳实验条件的一种科学方法。实验就是利用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研究活动.其中对实验过程恰当准确的控制是做好实验的关键.通过控制可使复杂的条件得到简化和纯化,凸显要研究的因素在现象中的作用.通过控制,可使实验按要求的条件进行,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实验中的控制包括对实验参量的控制和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对实验参量的控制是指在实验涉及多个参量时,为了清楚地显现出各个参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只改变其中的一个自变量,研究这一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保持其他的自变量不变.(2)譬如,实验室在制取 Cl:时,要用浓盐酸与 Mno:反应,而在制取 H:时,则选用稀盐酸。又譬如:氨的氧化制硝酸。 3.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内容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态度。(3)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4)培养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态度。(5)培养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6)培养刚毅顽强、百折不回的科学精神。 4.化学教学中主要的教学资源有哪些? 答:主要资源有仪器、试剂、设备、材料、图表、模型、技术媒体及其软件、资料等。 5.您怎样理解“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答:新时期的课程教学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

《-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

《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 G ) 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有 1 ~ 2 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 1 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 0 分。) 1 、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D ) A. 教学科目 B. 教学进程 C. 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 前三项都包括 2 、化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 AD) A. 特殊的认识过程 B. 实践过程 C. 科学认识过程 D. 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3 、用于指考试的可靠性、一般性指标是(A ) A. 信度 B. 效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4 、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主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而这种平衡依赖于有机体的两种机能的协调,这两种机能是指(BC ) A. 图式 B. 同化 C. 顺应 D. 平衡 5 、探究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CD ) A. 第一层级 B. 第二层级 C. 第三层级 D. 新的综合的方法 6 、 8 、已知 Q 与 R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9 : 22 ,在反应 X + 2Y = 2Q+R 中,当 1.6gX 与 Y 完全反应后,生成 4.4gR ,则参加反应的 Y 和生产物 Q 的质量之比为( 2005 年全国高考题)( D) A. 46 : 9 B. 32: 9 C . 23 : 9 D. 16 : 9 7 、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 2000 年全国高考题)(C ) A. 有放射性 B. 易燃、易爆 C. 能导电 D. 有剧毒 8 、 10gMg 、 Zn 、 Fe 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得气体 4.48L (标况),则 Mg 、 Zn 、 Fe 总的物质的量是( A) A. 0.2 mol B. 0.3 mol C. 0.225 mol D.0.4 mol 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国有侦察小分队到德国法西斯一座十分隐蔽且戒备森严的军火厂。上级要求小分队在 3 天内必须炸毁它,结果他们用 10 多只涂有化学药剂的老鼠完成了任务。据你推测这种化学药剂是(D ) A. TNT B. KMO 4 和 H 2 SO 4 C . 黑火药和炸药 D. 白磷的 CS 2 溶液 10 、据报道,月球上有大量 3 He 存在。以下关于 3 He 的说法正确的是( C)( 2004 年高考题 * 上海卷)

化学教学论试题4及答案

《化学教学论》试题4 一、对下列说法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在()中填入正确或错误,并在必要时予以文字修正。 1. 化学课程标准采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管理模式。() 错误。化学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组织制定颁布的,是全国各地中学化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2. 化学教学评价加强对学生化学学习的质性评价,逐渐淡化量化评价。 错误。化学新课程中提出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3.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容、进度和方向。 错误。新课程形势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指导者、咨询者。 4. 化学教学中的“教为主导”就是教学中学生要按教师的安排和意图进行学习。 错误。化学教学中倡导教为主导,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引导和疏导。 5.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选修课,各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开设。 错误。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必修课 6.化学教学论是随着化学科学的产生而形成、发展的。 错误。化学教学论是化学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后与化学学科与化学教育。 二、应用题 1.pH=6.0的盐酸用水稀释100倍pH值是否会变化为8.0,为什么?试对中学生做出解释。PH=6.0的稀盐酸大量用水稀释(100倍),PH不会变为8.0 (4分)。由于水的大量存在,谁的电离程度加剧,H2OH+ + OH- 由于产生的H+将抑制溶液中[H+]的进一步降低,近似溶液的PH无限接近于7.0,而不会降到8.0。(6分) 2. 这是现行的A、B两本初中化学教材中对于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定义。请对这两组化学概念的不同表述方式做一评注。

《-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G-)

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 G )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有1?2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 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 1 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 0 分。) 1 、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 D ) A. 教学科目 B. 教学进程 C. 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 前三项都包括 2 、化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 AD) A. 特殊的认识过程 B. 实践过程 C. 科学认识过程 D. 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3 、用于指考试的可靠性、一般性指标是( A ) A. 信度 B. 效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4 、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主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而这种平衡依赖于有机体的两种机能的协调,这两种机能是指(BC ) A. 图式 B. 同化 C. 顺应 D. 平衡 5 、探究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 CD ) A. 第一层级 B. 第二层级 C. 第三层级 D. 新的综合的方法 6、8、已知Q与R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9 : 22 ,在反应X + 2Y = 2Q+R中,当1.6gX 与丫完全反应后, 生成 4.4gR ,则参加反应的 Y 和生产物 Q 的质量之比为( 2005 年全国高考题)( D ) A. 46 : 9 B. 32: 9 C . 23 : 9 D. 16 : 9 7 、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 2000 年全国高考题)( C ) A. 有放射性 B. 易燃、易爆 C. 能导电 D. 有剧毒 8 、 10gMg 、 Zn 、 Fe 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得气体 4.48L (标况),则 Mg 、 Zn 、 Fe 总的物质的量是( A) A. 0.2 mol B. 0.3 mol C. 0.225 mol D.0.4 mol 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国有侦察小分队到德国法西斯一座十分隐蔽且戒备森严的军火厂。上级要求小分队在 3 天 内必须炸毁它,结果他们用 10 多只涂有化学药剂的老鼠完成了任务。据你推测这种化学药剂是( D ) A. TNT B. KMO 4 和 H 2 SO 4 C . 黑火药和炸药 D. 白磷的 CS 2 溶液 10 、据报道,月球上有大量 3 He 存在。以下关于 3 He 的说法正确的是( C)( 2004 年高考题 * 上海卷)

化学教学论试题8及答案

1、化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 A. 特殊的认识过程 B. 实践过程 C. 科学认识过程 D. 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2、教学目标是指() A. 预期的教学效果 B. 教学目的 C. 培养目标 D. 预期的学习结果 3、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 A. 教学科目 B. 教学进程 C. 教学目的、容和围 D. 前三项都包括 4、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主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而这种平衡依赖于有机体的两种机能的协调,这两种机能是指() A. 图式 B. 同化 C. 顺应 D. 平衡 5、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巩固知识、技能为主的课是() A. 化学基础理论课 B. 化学复习课 C. 化学实验课 D. 元素化合物知识课 6、若以w1和w2分别表示浓度为a mol/L和b mol/L氨水的质量分数,且知2a=b,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氨水的密度比纯水的小)() A. 2w1=w2 B. 2w2=w1 C. w2>2w1 D. w1

化学教学论期末试卷

C、启蒙性功利性 D、实用性理论性 5、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 C )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A、心理素养 B、学习素养 C、科学素养 D、学习能力 6、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 能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作用。这是属于情感作用的。( D ) A、全面性 B、发展性 C、全程性 D、可接受性 7、组织、指导学习活动的技能有(C) A、听课、自学、练习、讨论、复习、实践 B、听课、自学、讨论、练习、合作、实践 C、听课、练习、自学、合作、讨论、探究 D、听课、自学、练习、实验、讨论、探究 8、(B)是老师通过预先设计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问题引发,引导学生做出思考做出 正确回答,姨师生对话方式围绕课题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从而传授教学,检查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A、提问 B、谈话 C、讲授 D、副语言行为 9、( B )是实验者发挥主体性,控制和认识实验对象的重要工具。 A、实物形态 B、实验手段 C、实验对象 D、实验方法 10、下面哪一项是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Ⅰ的过程( C ) A、创设情景、明确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B、创设情景、收集事实、明确问题、科学抽象、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C、创设情景、明确问题、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D、创设情景、明确问题、验证假说、提出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11、概括有关学习策略的界定,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从抽象意义上来讲,学习策

略是一种( A ) A、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B、学习方法 C、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 D、由学习方法和学习调节的有机统一体 12、在实际学习中,学习化学事实性知识运用哪种学习策略要根据__________而定。 ( D ) A、个人情况和具体容 B、具体学习容 C、个人习惯 D、具体容和任务 13、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是:( A) A、学习化学实验应该运用多重联系策略 B、弄清楚不同个概念之间的在联系时我们应运用概念图策略 C、一个完整的概念图要包括命题、层次等级、横向联系和实例四个方面 D、概念图的实质就是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命题之间的意义联系。 14、在一次“知识观念”的调查中,结果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知识就是对事实的述,是 一系列事实材料和解决问题的几套现成公式而已。持这种观点的学生只看到了___,而忽略了___。(B) A、迁移价值,认知价值 B、认知价值,情意价值 C、情意价值,迁移价值 D、认知价值,情意价值 15、以下不属于化学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影响(D) A、影响学生知识层次与结构 B、影响教师对教材容的呈现方式的合理性 C、影响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心

化学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化学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一、选择题 1、化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 A.特殊的认识过程 B.实践过程 C.科学认识过程 D.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2、教学目标是指() A.预期的教学效果 B.教学目的 C.培养目标 D.预期的学习结果 3、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 A.教学科目 B.教学进程 C.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前三项都包括 4、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主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而这种平衡依赖于有机体的两种机能的协调,这两种机能是指() 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5、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巩固知识、技能为主的课是() A.化学基础理论课 B.化学复习课 C.化学实验课 D.元素化合物知识课 6、若以w1和w2分别表示浓度为amol/L和bmol/L氨水的质量分数,且知2a=b,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氨水的密度比纯水的小)() =w2?=w1?>2w1?

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国有侦察小分队到德国法西斯一座十分隐蔽且戒备森严的军火厂。上级要求小分队在3天内必须炸毁它,结果他们用10多只涂有化学药剂的老鼠完成了任务。据你推测这种化学药剂是() 和H2SO4C.黑火药和炸药D.白磷的CS2溶液 二、简答题 1.化学教学过程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的多向互动过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活动与过程的 多维性。请用相关化学教学理论简单分析下图的含 义。 【回答要点】(1)体现了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 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2)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3)较强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4) 高考理科综合形势下,加强了学科之间,学科内部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东部与西部,国内与国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设计题 1.通过“铁钉在不同环境下的锈蚀情况”的活动为主题,设计简要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回答要点】[创设情景]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每年因钢铁生锈造成的经济损失。 [提出问题]铁为什么会生锈在不同条件下对铁的生锈产生哪些影响 [提出假设]1与空气接触;2与水蒸汽接触;3与空气和水同时接触。 [实验验证]实验1:取一只干燥试管,放入一根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 口。实验2:取一只试管,放入一根铁钉,加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

化学教学论期末试卷(B卷)

? ? ? ? ? ? ? ? ?:?号? 学? ? ? ? ? 线 ? ? ? ?:?名?姓?生?学? ? ? ? ? ? 封 ? ?:?级?年? ? ? ? ? ? ? ? ? ? 密:?业?专? ? ? ? ? ? ? ? ? ?:?别?系? ? 个人收集整理资料,仅供交流学习,勿作商业用途 华中师范大学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

5.《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实验技能的要求是<)。 A. 练习和熟练 B. 初步学习和初步学会 C. 练习和学会 D.初步了解和基本认识 6.下列不属于化学用语的是 <)。 A. 物质的化学式 B.离子方程式 C.结构简式 D.基本概念 7.下列是某教师的板书,有错别字的选项是<)。 A. 木炭、铵盐 B. 银氨溶液、硝酸 C. 油脂、碳铵 D.活性碳、铵基酸 8.常用的化学教育研究方法有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和<)。 A.经验法 B.预测法 C.实验法 D.测量法 9. 化学教材的体系既要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又要符合<)。 A. 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B. 学生原有知识与能力起点 C. 学生的学习环境 D.学生认知发展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 10.加涅提出刺激—反应反应,其过程是:情境——反应——<)。 A.强化 B.联系 C.抽象 D.连锁 得分评阅人

化学教学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化学教学论》试题5 一、对下列说法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在()中填入正确或错误,并在必要时予以文字修正。 1. 21世纪初化学新教材的内容特别体现化学与社会、科学、技术和环境的联系。()1.正确 2. 从科学教育的功能考察,其广域目标是知识、技能和方法。() 错误(2分)修正:其广域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态度。 3.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有三方面,知识、技能和情感。() 错误(2分)修正:三方面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 化学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 错误(2分)修正:化学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具体化学问题的行为与表现。(1分 5.化学问题解决就是学习与某一化学命题相关内容的知识。() 错误(2分)修正:化学问题解决可以理解为克服化学问题的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障碍,填补其间的空隙,使问题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6. 化学教学改革中关于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论述正确的是教师起主导作用。 错误(2分)修正:正确的是师生互动。( 二、简答题 1. 某青年教师按照本校著名化学特级教师“苯的结构和性质”的课堂教学过程,模仿他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佳。请你从理论上分析可能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可能性分析:没有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2分);对教材的地位和内容不熟悉,不会应用教学策略与方法(2分);缺乏教学经验,教师应变能力差(2分);师生互动少,学生主动探究活动少。(

2. 以“电解质”为例具体说明概念图的制作过程。 上图的制作过程,“电解质”这个核心概念是与“溶液”和“电离”逐个两个概念形成了概念图的中心内容。(1分) 然后再去完善“溶液”和“电离”相关的概念,“溶液”的上位概念是“分散系”,而溶液还包括非电解质。电解质根据电离情况的不同分为强弱电解质。(1分)此外,也要关注“电解质”的直接的特征,并注意在概念下面加上实例,以形成较为完善的概念图。(1分) 3. 以钠与水为例,说明如何运用多种感官协同策略学习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 【参考答案】运用多种感官协同策略,将实验、观察与思维结合,学生的思维的参与更深刻,更主动,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使结论的获得与具体的情景、过程有机结合,增进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3分) 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 2O=2NaOH+H 2 学生首先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 (浮、熔、游、红、嘶),尝试根据反应现象解释原因,并对该反应的产物作出推测,即提出假说,然后运用已有知识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说,从而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3分) 验证实验方案:反应后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收集的气体能被点燃。(2分)三、设计题:(共5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