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1(山东)(解析版)

2020年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1(山东)(解析版)
2020年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1(山东)(解析版)

第01卷2020年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

01(山东)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45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

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答案】C

【解析】A、科举制度的重大意义是为国家选拨了优秀的人才,故此项错误;B、材料中只是指出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占一定的比例,而达不到选项说的对官员选拨的垄断,故此项错误;C、材料中表示的含义是虽然科技制度使得优秀的人才得到选拨,但是在官员中世家大族仍占一定的比例,可见门阀士族对科举制度仍有一定的影响,故此项正确;D、世卿世禄制度材料中未涉及,故错误;

2.“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买卖昼夜不绝,夜市三、四鼓,游人始稀;

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种情形最早在哪个朝代普遍出现?()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抓住关键词“最早”,依据题干材料“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反映“坊”即住宅区的商业繁荣,商业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买卖昼夜不绝,夜市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反映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结合所学可知,坊市制度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普遍出现最早是在宋朝。故C项正确;汉朝、唐朝的市仍然实行坊市制度,商业活动仍然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故AB两项排除;题干关键词“最早”,故D项排除。

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

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思想()

A. 是对君主专制集权的批判

B. 具有鲜明近代代议制度的特征

C. 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

D. 提出了学校议政的方式

【答案】A

【解析】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黄宗羲的观点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B项不符合题意,黄宗羲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只是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不具有近代西方代议制

度的特征;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D项不合题意,材料只是提出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并未提出学校议政的方式。

4.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

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恩格斯的评价表明这次战争的受益者包括英国、法国和俄国,而俄国受益最大.据此可判断这次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因为俄国在这次战争后,除了获得英法所取得的特权外,还割占了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鸦片战争没有俄国参与,甲午战争主要是日本侵华,故排除A、C项.八国联军侵华中,也不是俄国的利益获得最多,故排除D项.

5.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

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C

【解析】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从实力对比上来讲中国相对于日本是占据上风的。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西方人士判断中国最终取胜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洋务运动中虽然对中国军队进行了西式改革,但也局限于部分,并没有对全部军队实现西式改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集权制度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虽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不利于调动全体的积极性,所以集权制度对中国的影响不全是积极的,所以B项错误。

当时中国是列强侵略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中国不可能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所以D项说法错误。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利;其后,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基于孙中山的名望和地位,被定为临时大总统,并全面效仿美国宪法实行总统制。1912年南北议和后,以逼近清帝退位为条件,南北达成了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协定,为限

制袁世凯,《临时约法》将民国政体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即议会制。在责任内阁制下,总统只是国家元首,其权力受到极大的制约,行政实权掌握在国会产生的内阁中。

7.阅读如表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 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 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 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答案】C

【解析】A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A错误;仅仅根据进出口量的数据无法得出当时国民经济结构的实际状况,因此不能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结论,故B错误;再结合材料的时间分析,这是抗战前夕,钢铁、机器等战略物资的大量进口和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故C项正确;轻工业产品的进口量下降,间接反映出轻工业的发展,说明民族工业是在发展的,故D错误。

8.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

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答案】B

【解析】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故A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故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故D项错误。

9.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到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

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 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 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答案】C

【解析】A项不符合材料的经济主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2年才明确,故B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故D项错误;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1978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提供了借鉴。

1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写道:1968年11月底,北京重新发表了毛泽东在1949年3 月七届二中全

会上的讲话,其中有段引人注目的话是:“我们不应当怕麻烦、图清静而不去接受这些谈判……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这表明中国政府()

A. 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B. 寻求中美和解的意向比较明显

C. 改变了“一边倒”的策略

D. 力图冲破美国的遏制孤立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1968年,当时国际关系中,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中苏关系恶化,“一边倒”早已放弃,苏联成为中国外交安全的最大威胁,中国外交正处于困境之时,因此为了共同对付苏联,中美有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可以调整。故B项正确,ACD不正确。

11.雅典执政官最初有王者执政官、军事执政官和名年官,终身任职。公元前683年改为一年一任,且增

加了6名司法执政官,人数增至九人,但拥有选举权和当选为执政官的都是贵族。这些变化()

A. 确保了贵族各项特权

B. 推动了雅典民主化进程

C. 保证了公民政治权利

D. 提高了政府决策的效率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雅典城邦制度中执政官最初由终身任职的王者执政官、军事执政官和名年官组成,到公元前683年增加了6名司法执政官,且全部执政官一年一任,同时规定拥有选举权和当选为执政官的均为贵族。可见这些变化反映雅典的城邦政治制度尽管仍有其局限性,但也推动了雅典民主化的进程,故B 项正确;AD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及“变化”的题意,应排除;材料反映享受上述政治权利的范围为贵族阶层,故C项错误。

12.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

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 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B.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答案】C

【解析】1500年前后是新航路开辟的时期。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地孤立的状态,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对于世界来说,世界开始连接为一个整体,是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开端,因此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13.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 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B. 取得了人与上帝直接沟通的权利

C. 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D. 奠定了人类理性的主体地位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人的权威下解放”应该是指启蒙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故D项正确.

14.1929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

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该观点()

A. 客观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

B. 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

C. 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D. 准确揭示了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源

【答案】B

【解析】A、新经济政策实施以来,保障了农民的物质利益,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与题目中反映的状况不符合,故A项排除;B、斯大林的这句话实质上是否定了家庭小农经济,结合课本知识,苏联开展农业生产集体化运动,可知这句话是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C、斯大林的这一句话,是否定了家庭小农经济,提倡农业生产集体化,而新经济政策对家庭小农经济是肯定的,故C项排除;D、新经济政策对家庭小农经济采取肯定措施,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的发展,摆脱了农业长期落后的局面;故D项排除;

15.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

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 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 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 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答案】D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A错误;欧洲为主导、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材料未体现,故BC错误;“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

48.6%降至37.8%”表明西欧经济发展较快,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故D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5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11分,共55分)

16.(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间题。

材料一昼出耘耘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有何特点?(4分)

(2)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3分)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滯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特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个体农耕;稳定性;分散性;脆弱性;落后性;封闭性。

(2)信息:国家税收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3)示例1:同意。理由: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等;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君主专制强化;轻视技术等。示例2:不同意。理由: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小农经济,旨在考查准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种地、晚上纺线织布,可知是小农经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小农经济的显著特征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特点,如自给自足;精耕细作;个体农耕;稳定性;分散性;脆弱性;落后性;封闭性。

(2)本题考查清代农业税和商业税,旨在考查准确解读表格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二柱状图的数字信息,分析清朝国家的总税收、农业税、工商税的变化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的趋势。

(3)本题考查明清经济,旨在考查准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为开放型的为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需史实正确,论证充分。如果同意观点,可以从小农经济的特点、明清的经济政策、明清专制强化等方面说明理由;如果不同意观点,可以从资本主义萌芽角度来说明理由。

17.(11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5分)

【答案】(1)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2)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考查明清文学成就-小说,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学艺术反映了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宋代开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为满足市民阶层的需要,出现了宋词和风俗画,继而发展到元曲、明清小说乃至京剧.在整个文艺的发展中,呈现出日趋世俗化的趋势.

18.(11分)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材料二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4分)

(2)材料二中,陈独秀又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3分)

(3)材料三中福泽谕吉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遵循了这一主张吗?说明理由。(4分)

【答案】(1)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说明:仿效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2)对待:完全肯定西方文明。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但使运动带有偏激性,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3)观点:学习西方文明,要先学思想、后学制度、再学技术。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主张,是先学技术、后学制度、再学思想。

【解析】(1)本题考查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及孙中山的实践,旨在考查对材料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可以看出“态度”是可以照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则必须结合本国国际实际。第二小问,“实践”用所学史实来论证该观点即可,即仿效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2)本题主要考查陈独秀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及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旨在考查对材料概括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第一小问,“态度”从材料二“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可以看出陈独秀绝对肯定西方文明,绝对否定本国传统文化。第二小问,联系所学,需要辩证分析陈独秀对东西方文明的态度,既要指出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同时还需要提出使新文化运动带有偏激性,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3)本题考查福泽谕吉向西方学习的观点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对材料归纳及知识再现再认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可知福泽谕吉主张学习西方文明,要先学思想、后学制度、再学技

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主张。第三小问,联系所学,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先学技术、后学制度、再学思想文化这一过程等。

19.(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阐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冲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对西方侵略和挑战的回应,蕴含了朴素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理念。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求得国家富强,但也有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制度之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渴求实现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独立与统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

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取得巨大成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总之,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建立独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国家而奋斗,历时一百多年,最终实现。【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与对所学知识的再现能力。解题关键是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与近代社会”关系角度分析论证。根据材料“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等信息得出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的论题。阐述:根据材料“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可得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冲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对西方侵略和挑战的回应,蕴含了朴素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理念。根据材料“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可得出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求得国家富强,但也有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制度之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根据材料“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孙中山在此基础上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可得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渴求实现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独立与统一。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可得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取得巨大成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

20.(11分)材料 1500—20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及其力量源泉

——摘自张剑荆《中国崛起: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策》综合上述表格信息,指出一个影响大国崛起的因素,结合世界史(两个国家)的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因素,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因素:地理优势和军事力量;先进的经济思想;民主法治;市场经济体制;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政府的主导作用(国家干预)

示例一:因素:民主法治

史实: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颁布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成为崛起的政治基础;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迅速崛起成为大国;(答出日本、美国、中国等均可) 结论:可见,民主法治建设为大国崛起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因素。

示例二:工业革命(科技革命)

史实: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了工业化道路,两次工业革命并行,迅速发展成为大国;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超越英国成为第一工业大国。(答出法国、德国、中国等均可) 结论:可见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工业化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示例三:因素:经济思想

史实:17世纪的荷兰,奉行重商主义,成为“海上马车夫”,迅速崛起;美国率先实行以国家干预经济为核心的经济思想,迅速摆脱经济危机,巩固大国地位。(答出其他国家,言之有理亦可) 。

结论:可见,先进的经济思想是大国崛起的保证。

【解析】本题考查大国崛起的影响因素,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上述表格信息中分别列出各个大国崛起的因素,需要“结合世界史(两个国家)的知识加以阐述”则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至少要找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发展原因的共性,然后再进行说明即可。比如英美的崛起,地理位置是一个原因,先进的经济理念,先进的政治制度等,可归纳一个观点(或信息)即:优越的位置、先进的经济理念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促进国家的迅速崛起,然后联系英美的相关史实说明即可。

一文看懂山东新高考改革方案

一文看懂山东新高考改革方案 继上海、浙江之后,山东省成为了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因此山东近日公布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备受关注。统考“语数外”、文理不分科、“学考”成绩记入高考……,此次山东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究竟说了些什么,中国教育在线整理8大重点带你看个明白。 1. 2020年整体实施新高考改革方案 根据方案,山东2017年启动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2020年整体实施,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模式。 2. 高考将采取3+3模式2020年只统考语数外 自2020年起,夏季高考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3个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考试分两次进行。 3. 取消文理分科 “3+3”模式中的第二个“3”是指3门选考科目,对于选考科目考生可以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中任意选择3科进行等级考试。 这意味着,新高考后不再有目前文综和理综的固定科目组合,考生可以打破文理科的界限进行自由选择和组合,考试也由相同科目的竞争转换为了特长科目的竞争。 4. 高考总分750 由语数外+三门等级考试成绩构成 考生的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自主选择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总分为750分。等级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条件成熟时,可纳入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 其中,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的卷面满分分值均为150分,总分450分;考生自主选择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每科卷面满分分值均为100分,转换为等级分按满分100分计入,等级考试科目总分300分。

浙江省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襄公二十年》记载,卫献公赐卫大夫免余 60 邑,免余不肯接受名分外的私邑,推辞说: “惟卿备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禄,乱也,臣弗敢闻。”这说明 A.中央集权春秋时期初步形成 B.“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 C.等级制度仍有一定的约束力 D.战国时期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2. 溢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溢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溢号 早已有之,秦始皇时一度废止,西汉时又恢复,其后历代相沿。这说明溢号 A. 真实反映了君王政治统治 B. 是削弱君主专制的主要手段 C. 旨在对君主行为加以约束 D. 口的是威慑天下并巩固统一 3. 在宋朝,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 从元代以后,曾经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元杂曲、话本、白话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却得到流传, 并表现出诸多非议理学的倾向。上述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 文学家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情怀 B. 理学对宋元社会的影响至深 C. 宋元时期兼容开放的学术氛围 D. 民族关系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 4. 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唐〕冯宿《全唐文·禁版印时宪书奏》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 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民国〕王修《版本述》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 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C.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 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唯无凶年之患,

2020年山东新高考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

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物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一质量为m 的乘客乘坐竖直电梯下楼,其位移s 与时间t 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乘客所 受支持力的大小用F N 表示,速度大小用v 表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0~t 1时间,v 增大,F N >mg B .t 1~t 2 时间,v 减小,F N mg 2.氚核3 1H 发生β衰变成为氦核32He 。假设含氚材料中31H 发生β衰变产生的电子可以全部定向移动,在3.2?104 s 时间形成的平均电流为5.0?10-8 A 。已知电子电荷量为1.6?10-19 C ,在这段时间发生β衰变的氚核3 1H 的个数为 A .145.010? B .161.010? C .162.010? D .181.010? 3.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截面图如图所示。光源S 到S 1、S 2的距离相等,O 点为S 1、S 2连线 中垂线与光屏的交点。光源S 发出的波长为λ的光,经S 1出射后垂直穿过玻璃片传播到O 点,经S 2出射后直接传播到O 点,由S 1到O 点与由S 2到O 点,光传播的时间差为t ?。玻璃片厚度为10λ,玻璃对该波长光的折射率为1.5,空气中光速为c ,不计光在玻璃

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真题(山东卷)Word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②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③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④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2020浙江高考历史考前仿真模拟卷(二)

考前仿真模拟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据《尚书》记载:西周“克(能够)明俊(才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分辨彰明)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主要反映了() A.分封制的职责和权限 B.宗法政治的突出特征 C.中央集权的雏形出现 D.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 2.《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 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3.“使蒙恬渡河取斑阙、陶(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这一事件最有可能记载于下列哪部历史文献() A.《汉书·武帝纪》 B.《春秋·召公》 C.《战国策·秦》 D.《史记·秦始皇本纪》 4.浙江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名人辈出。下列诗句,与浙江无直接关联的是()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C.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D.龙泉兄弟知名久,甄土新裁总后尘 5.我国的佣书业是指写本时代图书文献再生产和出版的行业,它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至唐代逐渐式微。我国佣书业式微的主要原因是() A.造纸术的发明

2020年山东省高考录取加分项目

2020年山东省高考录取加分项目 一、下列考生在录取时可以享受增加分数或降低分数投档照顾: 1.烈士子女,其高考成绩总分低于高校调档分数线20分以内的,可以向高校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2.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可在其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 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3.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可在其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4.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其高考成绩总分低于高校调档分数线10分之内的,可以向高校投档,由高校审查决 定是否录取。 5.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其高考成绩总分低于省属高校调档分数线5分之内的,可以向省属高校投档,由省属 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二、2015年1月1日前获得以下奖项的考生在录取时可以享受 增加5分或降低5分投档照顾: 1.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0〕28号)和《教育部 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 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基〔2001〕1号)评选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在其 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5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2.受省、市人民政府表彰或受省综治委表彰的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见义勇为的应届毕业生,高考成绩总分低于高校调档分数线5分之 内的,可以向高校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见义勇为考生 的认定以政府颁发的证书为准。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获国家二级运动 员(含)以上称号并参加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组织的统一测试(测试项目 仅限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8项)达到相应标准的应届毕业生考生,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5分 向高校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4.获省级以上表彰的先进劳模青年,高考成绩总分低于高校调档分数线5分之内的,可以向高校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5.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下列奖项的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录取时在其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5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 录取。 (1)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举办的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获得者; (2)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获得者; (3)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 中获奖者。 三、同一考生若符合上述多项增加分数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加分或降分,不可重复计算。 各报名点及相关单位要加强对享受分数照顾考生的资格审查工作,认真审验各种证明材料。 四、下列考生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录取: 1.退出部队现役的。 2.平时荣获二等功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军人的子女,一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 3.驻国家确定的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解放军总部划定的二类以上岛屿工作累计满2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国家确定

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13)中国史史学观点论述题

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模拟猜题专项汇编 (13)中国史史学观点论述题 1、近代中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方案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平山周的谈话方案二:张謇的“实业救国论”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若骛其花与果则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所附而何自生?”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之感言》方案三: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要求: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比表1和表2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呈现出的趋势进行简要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4、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词语的使用频率变化。

2019年浙江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与答案(三)

2019年浙江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与答案(三)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 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C.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 D.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 3.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多年,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B.原则上“取士不问家世” C.选才“一切以程文为去留”D.重视“人门兼美”条件 4. 元朝王祯为官“惠民有为”,其所著《农书》中绘制有100多种农具,《农器图谱》占全书的4/5。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 B.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C.首先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D.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顶峰 5.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陆,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财政压力 B.践行儒家仁政 C.实行闭关政策 D.推动民族融合 6. 右图为清乾隆年间烧制的各种釉彩大瓶,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 彩达 17 层之多。该瓷瓶直接反映了 A. 乾隆的审美情趣 B. 高超的制瓷技艺 C. 社会的奢侈风尚 D. 天朝大国的心态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山东)高考真题及解析

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地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图1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A.由北向南B.由西向东 C.由西北向东南D.由东北向西南 (C)冲沟的流向判断地势变化,由图可知,滑坡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此可得滑坡方向为由西北向东南 2.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③④①B.②①③④C.③①④②D.③②①④ (D)最先存在古河道;发生滑坡后,堵塞河道,掩埋了阶地;河道不通,形成堰塞湖;湖水溢出后,又形成新河道 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此完成3~4题。3.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态效益高B.木材销路好C.劳动投入少D.种树有补贴 (C)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说明打工比在家种地收益高,粮食蔬菜价格比木材高,但种植

耗时耗力,不能与外出打工兼顾,所以选择劳动投入少的树木 4.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A.加大开荒力度B.增加木材进口C.增加粮食进口D.鼓励农地流转 (D)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土地流转是个新名词,也是当下农村土地利用的新形式,针对当前农村问题的新举措。外出务工收益更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剩余,这些都导致青壮年大量外出。农村闲置土地大增,大量种树或者荒芜会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土地流转将闲置土地承包给个人或组织,建设大农业生产,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转让使用权者也可获得一定收益 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图2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 A.安庆—池州B.合肥—巢湖C.亳州—阜阳D.芜湖—铜陵 (B)同城化的条件一是相邻,二是关系密切,关系密切程度通过公路客流判断,符合条件的是淮北、宿州;合肥、巢湖 6.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

2020年全国新高考语文详细解析及双向细目表(山东+海南)

2020年全国新高考语文详细解析及双向细目表(山东+海南)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 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 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 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 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

2018年浙江省高考历史模拟演练试题及答案

2018年浙江省高考历史模拟演练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2. 先秦时期血亲复仇盛行,《周礼》规定为父母报仇不担刑责,只需登记。宋代没有关于复仇的专门法律 按一般刑事案件处理,但另有补充说明,子孙复仇案由官员上报皇帝裁决。根据这一变化可以推知宋()。 A. 宗法观念趋于淡漠 B. 国家权力冲击儒家伦理 C. 法令执行更加严格 D. 理学思想缓和民间矛盾 3. 汉画题材重经史故事和人物,至汉武帝,更反对艺术,而独对绘画予以重视,搜罗天下法书名画,设 黄门之署,置尚方画工,从事绘图,以备应诏。可见汉画()。 A. 为政治教化服务 B. 其理论已经成熟 C. 深受汉武帝推崇 D. 艺术感染力极强 4. 南宋时期实行宰辅互兼体制,宰相常兼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这一做法()。 A. 削弱了君主集权 B. 提高了决策与行政效能 C. 加剧了冗官现象 D. 体现了崇文的治国理念 5.隋唐两代,洛阳与长安同为东西二京,但是洛阳日益成为水上粮食运输的中转地和国内外商品集散地,是保障唐朝都城物资供应的重要城市,成为全国漕运的中枢。洛阳的商业地位超过长安是因为()。 1

2020年山东新高考模考语文试题(教师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模拟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糜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

2018年浙江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与答案

2018年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与答案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 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2.唐朝前期,担任国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儒。唐德宗以后,可考的国子祭酒共78人,其中仅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国子祭酒的职事作用相对缩小,成为文臣武将的迁转之资。材料意在说明唐朝()。 A.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B.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转变 C.儒学地位遭受佛道的冲击 D.科举制度下儒学逐渐僵化 3. 明代重要的戏曲作者,大都拥有进士科名,而话本小说的作者或编著者中,却少有举人、进士。 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高雅与通俗文艺的不同价值取向 B. 士人与市民的不同文化观念 C. 戏曲与话本小说的不同消费方式 D. 江南与北方的不同区域特征 4.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专利制度作为一剂救国“良药”被洋务派引入中国。但洋务运动以“官 督商办企业专利权”把中国专利制度引上了畸形发展之路,直至清王朝覆灭,清政府始终没有正式的专利法规出台。其主要原因是()。 1

山东省2020年新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2020年新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

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

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疫情期间自学成果验收卷02(考试word版)

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疫情期间 自学成果验收卷02 试题分为选择题(45分)和非选择题(55分),试题完成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小题,总共45分) 1.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可以推测当时 A. 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 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C. 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D. 农业领域广泛使用铁犁牛耕 2.曹魏时期,选官制把察举和考试结合起来,后来逐渐固定了策试的标准和要求,大体上孝廉侧重于经义,秀才侧重于文采,这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重视。这表明当时选官制() A.改变了乡举里选的选官方式B.打破了门第观念 C.开启了隋唐科举考试的先声D.扩大了统治基础 3.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置犍为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这些措施() A.说明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体现出王国问题更加严重 C.有利于汉代疆域的拓展D.反映出贵族政治局部复活 4.中国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天地万物合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体生命活动、内部器官的运动变化,要受整个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影响和制约。……这种研究人体、认识疾病的辩证思想和方法,远比那种把人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机械地把人体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加以研究的机械论的思想和方法要优越得多。”这反映了() A.“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医理论的价值 B.中医诞生的基础是“天人合一”思想 C.古代中医理论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 D.古代医学家都具有唯物辩证法思想 5.下表为不同史料对明嘉靖年间宫人谋杀皇帝事件的记载。据此可知()

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模拟卷三(含解析)

浙江杭州2019届上学期高三历史模拟卷三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汉高祖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巩固刘氏天下。明太祖朱元璋“昔者元失其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宁谧。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两位君主推行这些措施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巩固刘氏天下”和“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可知,这两位君主推行的都是分封诸侯王的举措,反映的是分封制,而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故选A;B是题干所反映的制度本身,而不是其制度基础,故排除B;郡县制与分封诸侯相反,故排除C;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与分封诸侯也不一致,故排除D。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所有的概念都需要放到特定的时空去理解,这一题的两个概念就需要结合所处的时代来理解。这一题就涉及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比较难以区分的几个概念,考生徐准确理解才可以作答正确。 2.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下列对下图所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①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 B. ②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 C. ③处是大将军蒙恬收复 D. ④在该地设置“五尺道”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中的①是指灵渠,其最初的开凿就是为了平定岭南的需要,所以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故A正确,所以排除;题干中的图是秦朝时期的图,这时已经灭了东方六国,所以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B;图中的③处是河套地区,大将军蒙恬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故C符合史实,所以排除;④是当时的西南夷地区,秦朝在该地设置“五尺道”,方便了与其他地方的联系,故D正确,所以排除。 【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也叫否定式选择题),即选择不符合史实或者不正确的说法,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中的“不”或“错误”,判定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或者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这是最重要的;另外,看全选项再选择,也是防止审题错误或者看不清题目导致错选的手段,就是把题目设置的ABCD四个选项都看完,才可以作答,这样就会发现选项中会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没看清题目只看了一个选项就感觉表述正确而仓促选择,最终错选而失分的结果。

2020年山东新高考政策变化解读.doc

2020年山东新高考政策变化解读2020年山东新高考政策变化解读 更新:2019-12-17 14:53:54 近日,山东省招考委正式发布《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夏季考试和录取工作实施方案》,这标志着2020年“新高考”进入实质性落地实施阶段。 此次改革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政策点多、涉及面广,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为此,“山东教育发布”开设“2020新高考”专栏,集中发布系列相关政策解读文章,请随小编一起关注。 《实施方案》“四大变化”项目内容《实施方案》现行高考考试科目“3+3”考试模式(国家统一高考3科语文、数学、外语,加上考生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自选的3科),不分文理科。“3+1”考试模式(国家统一高考3科语文、数学、外语,“1”为文综/理综),文理分科。考试成绩“原始分+等级分”呈现。语文、数学、外语3科原始分数与学业水平等级考试3科转换位次分相加。“原始分”呈现。语文、数学、外语和文综/理综4科原始分数相加。招生要求不分文理科,高校确定招生专业(专业类)的选科要求,至多3科选考科目。分文理科,高校无考试科目范围要求。报考科类普通类、艺术类和体育类3类文史类、理工类、艺术文、艺术理、体育类等5类录取批次普通类录取批次改为提前批、特殊类型批和常规批3个批次;体育类录取批次改为提前批和常规批

2个批次。艺术类录取批次不变。录取批次包括本科提前批、自主招生批、本科常规批、提前批、专科常规批等5个批次。划线办法普通类和体育类常规批实施分段划线办法,分一段线、二段线,分段填报志愿、分段录取。划分本科、专科线。志愿与录取平行志愿批次以“专业(类)+学校”为志愿单位,1个“专业(类)+学校”就是1个志愿。普通类填报志愿最多不超过96个,艺术类和体育类填报志愿最多不超过60个。按照专业平行志愿录取。平行志愿批次以学校为志愿单位。普通批填报12个高校志愿(每个高校志愿可填报6个专业志愿及专业服从调剂志愿)。按照高校平行志愿录取。与现行夏季高校招生工作相比,《实施方案》改革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考试科目和时间现行高考实行“3+1”考试模式,考试科目由国家统一考试语文、数学、外语(含笔试和听力)加文综/理综组成,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7日-8日。 2020年,夏季高考实行“3+3”模式,考试科目包括国家统一考试语文、数学、外语(含笔试和听力)等3科,以及考生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科中任选的3科。语文、数学、外语(笔试)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7日和8日下午;外语(听力)考试实行两次考试,均安排在1月8日上午,外语听力考试成绩取两次中的高分计入外语科目成绩。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9日-10日。 实行学业水平“6选3”等级考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选择考试科目,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外语(听力)考试安排在1月8日上午,主要考虑是避开夏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历史卷6含解析.doc

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 历史卷(六)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太王(文王祖父)舍长子太伯而立少子季历,文王舍长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武王生前欲传位周公,因周公辞让加之管叔、蔡叔(皆武王弟)等人反对,不得已而立孺子诵(是为成王)。这说明当时( ) A.分封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B.王位继承制度尚未成熟 C.贤能成为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标准 D.兄终弟及继承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早期的王位继承并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说明西周早期王位继承制度尚未成熟,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王位继承方式,并未涉及分封制,故A项排除;通过材料无法得知此时的王位继承是否以“贤能”为标准,故C项排除;根据材料“武王生前欲传位周公”及史实可知,西周早期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仍然存在,故D 项错误。] 2.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不同思想文化碰撞交融 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出现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故D项正确;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的发展挑战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整个封建时代儒家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旨在强调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影响,而C项只关注了佛、道思想而忽视了儒家思想,片面理解材料信息,故排除。] 3.《大医精诚》出自《千金方》,是历代医者的必读文献。其中写道:“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一言论( ) A.反映了理学思想影响加深 B.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C.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成熟

新高考改革下对历史教学的一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26668619.html, 新高考改革下对历史教学的一点思考 作者:刘召艳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8年第16期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山东省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在高考科目的选择上学生有 了更多的自主权。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合理选择高考科目,对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考的改革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新高考改革下的历史教学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旨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高考改革;历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6-051-01 2018年3月27日下午,山东省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出台,这也意味着高考改革的帷幕正式拉开,这场改革牵动着每一位学子、家长还有老师的心弦。根据方案,自2020年起山东夏季高考将改变原来的“3+X”模式,而采取“3+3”考试模式。历史是第二个3中的选考科目之一,这将对我们的历史教学产生什么影响呢?在此笔者将从历史教师的角度作一点粗浅思考。 一、等级赋分将会消除学生选考历史的后顾之忧 历史自2016年使用全国卷以来,题目难度较大,考试分数偏低,而地理政治的题目相对容易些,分数自然也偏高。这样在选科过程中,受近几年高考的影响,很多考生尽管对历史很感兴趣,但出于分数的考虑,可能会放弃对历史的选择,而选择相对容易得分的其他科目,这对我们历史教学是非常不利的。在本次高考改革方案中,选考科目将实行等级赋分,也就是说选考科目考试成绩不再以原始分数呈现,而是以原始分数为依据,在名次顺序不变的情况下,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这样就很好地避免了不同科目因试题难度不同而带 来学科间不公平问题,从而让更多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放心地选择历史,而不用再担心因历史试题难度高分数低而影响高考总成绩。 二、依据兴趣优势选科会让历史课堂更有活力 新方案中,考生可根据高校选科要求和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特长从政史地理化生6科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这样就给予了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选择权利,从而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释放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自主选科的结果就是选择历史科目的绝大多数都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优秀学生,在兴趣这一内驱力的作用下,课堂必然会更有活力,师生互动会更加有效,课堂教学效果也将会大大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