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盐钻井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硅酸盐钻井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硅酸盐钻井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产品微生物专利

KaoSoapCo.,LtdDE2834118(1979,DE

2938383(1980)),Jpn。

槐二糖脂昆虫生球拟酵母

KokaiTokkyoKoho8192,786(1981)

EP0005004(1983)

耆蜡节杆菌ATCCl5591KyowaHakkoKogyoCoLtd,DE1905472糖脂(海藻糖脂)

解烃棒杆菌ATCCl5592(1970),US3637461(1972)

耆蜡节杆菌ATCCl5591KyowaHakkoKogyoCoLtd.,DE2440942果糖脂

解烃棒杆菌ATCC21628(1975)

Kobayashi,T,Tabuehi,T,US3625826尖孢青梅酸尖孢青梅ATCCl6071

(1971)

硫杆菌,芽胞杆菌,诺卡氏菌,PhillpsPetmleumC.omp.,US2907389生物表面活性剂

假单胞菌(1959).US3185216(1965)

PetroleumFermentionN.V.,U¥4311829,乳聚糖不动杆菌ATCC31012

US4311832(1982)

国内外硅酸盐钻井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张振华(辽河石油勘探局工程技术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所盘锦124010)

F摘要本文评速了国内外硅酸盐钻井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硅酸盐一聚合物钻井液的建议。

关键词钻井液硅酸盐聚合物研乒生产机謦

由于硅酸盐钻井液在稳定井壁、保证井下安全等方面比油基钻井液效果好,而且成本低、无毒、无污染,因而日益受到国内外钻井界的重视…。前苏联学者戈罗德诺夫根据硅酸盐抑制粘土膨胀和降低钻井液滤失量的室内实验结果选择硅酸盐的模数和加量,并且认为在钻不同湿度的粘土沉积层时,最有前途的预防和处理井塌、扩径或阻卡的方法之一是用滤失量较适景的硅酸盐钻井液”’。为了适应国内硅酸盐钻井液的开发应用和机理研究的需要,本文从硅酸盐钻井液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应用硅酸盐钻井液的现状、国内对硅酸盐钻井液的机理研究情况等三方面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该类钻井液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1硅酸盐钻井液技术的发展历史

硅酸盐钻井液技术在石油行业中并不是一项新技术,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被人们所认识,当时在钻井液中使用硅酸盐主要是为了控制硬脆性泥页岩的膨胀和剥落,钻井液中硅酸盐的含量为30—50%(v/v),其中Si02和Na20比值(硅酸盐模数)为3.2,这项技术在Texas和Louisiana州成功使用了100多口井”。1939年美国杂志“OilWeekly”最早报道了用硅酸盐钻井液预防井眼失稳的成功经验”’…。液态硅酸钠含一半以上的水,运输成本较高,因此可以使用粉状的元水Na20/2S102。典型的早期硅酸盐钻井液配方为:Na20/2s<h.369-467kg/m3+膨润土22~43kg]m3十食盐85~108kg/10;其密度可以用重晶石粉加重到2.Okg/t。但由于早期的高浓度硅酸盐钻井液的流变性和滤失性能难以控制,维护处理较为困难,与许多常用的处理剂不好配伍使用,普通的磷酸盐、丹宁类降粘剂几乎没有效果,无法克服它本身的缺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美国就停止使用硅酸盐钻井液了。

前苏联在60年代为提高CMC的耐温性而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含2%CMC500的钻井液中加入2%一216—

~5%的模数为282--322的硅酸钠或硅酸钾,使其耐温性从未加硅酸盐时的150℃提高到180--200。C。在1800--3000m井段,硅酸盐的补加速度为2~10L/min。也可在CMC的合成过程中加入硅酸盐,结果CMC的耐温性提高数十摄氏度,但储存中易吸收二氧化碳而降低耐温性”。。

硅酸盐能使泥饼对地层中的电解质显惰性,堵塞地层孔隙和泥饼孔隙,提高泥饼与水泥的结合强度,加快水泥固化,因而能防止在地层水作用下因泥饼发生收缩而导致套管外地层水窜槽,并避免油井提前过量产水。室内和现场试验都表明,硅酸钠若超过7%~10%,则难以透过粘土泥饼,且所用硅酸钠的模数在28~3.4之间时防塌效果最好。

美国在60年代末重新认识到硅酸盐的防塌作用。Darley指出,硅酸盐加量低于20%时,仍可稳定大多数页岩,最佳加量为5%~10%;硅酸钾防塌性能比硅酸钠好;KCl、K20q、NaCI等简单的盐类化台物或甘油、乙二醇等非离子溶质均可增强硅酸盐钻井液的防塌能力。三rl井的现场试验结果基本符合上述观点‘5、“。

1994年,在BW泥浆公司、BP勘探公司和Shell研究中心的协作下,硅酸钠钻井液在北海地区重新投入了商业应用,北海地区使用的典型硅酸盐钻井液中硅酸盐的浓度为5—10%,同时在钻井液中混合使用了诸如KCI等具有抑制功能的盐类。在Shell研究中心实验室的进一步测试结果表明,在钻井液中添加低模数和高浓度的硅酸盐能使该类钻井液显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并且使用将更加方便和简单。1996年加拿大Q’Max溶液公司(Q’MaxSolutionCorportion)使用可絮凝水(FloeWater)技术为ShellCanada和Pan—Ca—nadian石油公司进行钻井作业时成功使用了硅酸盐钻井液。1999年,该公司进一步发展了该技术,在加拿大西部(Ad呲地区。NE—Bfifi小Cob.a'nbia)成功使用了一种浓度为30%(体积比)的硅酸盐钻井液”。。

2硅酸盐钻井液的国内外现状

2.1硅酸盐一聚合物钻井液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进行了许多把硅酸盐与聚合物结合起来应用于钻井液中的试验。前苏联在卡巴科沃62号井5410~5521m井段所用的钻井液配方:粘土粉5%~7%+硅酸盐5%~7%+CIVIC0.7%~1%+非水解PAM0.2%--0.5%。其井眼规则性和钻井综合效益比用无聚合物的硅酸盐钻井液好得多‘”。

80年代后期美国杜邦公司优选的硅酸盐钻井液配方”o:基浆+O.35%聚阴离子纤维素+02%XC+0.33%部分水解聚乙烯乙酸酯(PVA)+0.33%硅酸钾+0.35%碳酸钾。其指导思想是以硅酸盐为催化剂,利用硅酸根夺取PVA羟基的质子,使PvA的分子链上产生许多强亲核性的醇氧负离子,后者再与粘土表面的硅醇基缩合.把多个粘土颗粒胶结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井眼稳定性。

国外几家公司应用的硅酸盐钻井液配方和性能见表l…。其特点是不加粘土。在北海中部浙新世、始新世的高地应力页岩层钻井过程中,在钻井液中先加入了模数为3.3的硅酸盐,但防塌作用不大,且有增稠现象;后来邻井换用模数为2的硅酸盐,结果井眼和钻井液流变性都很稳定…1。

表l无粘土硅酸盐钻井液性能

密度表观粘度塑性粘度初切终切滤失量配方pH值

kg/Z●mPa?smPa?sPaPaml11.0610.0528162_883847.6

21.071265265171.923.8458注:配方1:0.285%生物聚合物+0.428%PACR十0285%PACRLv+1.14%淀粉+0071%纯碱+0.413烧碱+5%硅酸钠

配方2:0.57%生物聚合物+0.285%PACRLV+114%淀粉+0--0.057%烧碱+饱和NaCI溶液+5%硅酸钠

80年代,我国曾用含水54%~56%的液体硅酸钾钠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作为页岩稳定剂。为了减少运输费用,制备并试用了模数为25~2.7的固体硅酸钾钠。1985年在川东卧96井130--996米井段,使用含有粒度150目粉状硅酸钾钠1%~5%的聚合物钻井液,机械钻速比同地区提高10%~30%[1“。塔西南KS一1井在近40mPa的井底压差下发生四次严重卡钻之后,使用了一定比例的硅酸钾与聚合物降

’‘

一217—

滤失剂,改善了钻井液的防塌性能和润滑性能,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超高压差卡钻的难题“”。

22硅酸盐一硼凝胶钻井液”“

用三聚磷酸钠、煤碱荆与硅酸钠(体积比7%~15%)复配成高效的降粘降滤失剂;用硼酸与硅酸钠制成液态硅酸盐一硼凝胶,密度1.12~113kg/l,漏斗粘度40~60s,pH值10~11,加量为0.5%~1%时也有降粘作用。这两种复配剂可单独使用,也可一起使用,对于未胶结的易塌页岩(或粉砂岩)地层,能减少洗井和扩眼所需要的时间。用硅酸盐一硼凝胶钻井液钻灰岩层或岩盐层时,未加上述含煤碱剂的降粘降滤失剂,也具有很好的防塌效果。

23混合金属硅酸盐钻井液

在美国奥斯汀的Chalk油田白垩系裂缝性油层钻水平井时,使用含有混合金属硅酸盐、增粘剂、降滤失剂和除氧剂等处理的钻井液,其静切力高达10~40Pa,因具有凝胶性质而对地层裂缝起了封堵作用,防止了钻井液漏失,从而保护了储层。而在向一地区用常规聚合物钻井钻井时,曾出现严重漏失和频繁井涌等问题。地层cQ的侵入仅使混合金硅酸盐钻井液的pH值和粘度稍微降低;而其他钻井液在cq侵入时,会发生严重絮凝,并且粘度及滤失量大幅度增加u“。

2.4植物胶一硅酸盐钻井液

把含有0.3%~1%植物胶和0.5%~5%硅酸盐的溶液称为无固相复合胶质液。在含粘土5%的基浆中加入该液体5%,配成含植物胶0.015%--0.05%,硅酸盐0.025%--0.25%的钻井液,可用重晶石将密度加重至1.15kg/l,用以顺利钻进第四系松散地层和二叠、石炭、泥盆系破碎地层等。室内常温常压浸泡试验结果表明,以0.5%植物胶及3%--20%水玻璃复配,对稳定膨胀性粘土岩效果最好,而对不含粘土的松散地层要提高植物胶用量,降低水玻璃用量u”。

3国内硅酸盐钻井液机理研究情况

3.1硅酸盐钻井液的组成与流变性的关系

钻井液的最基本的性能是流变性,研究硅酸盐钻井液的组成与流变性的关系,有利于合理地配制和维护硅酸盐钻井液。为揭示硅酸盐在钻井液中的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近年来,国内开始研究硅酸盐钻井液的组成与流变性的关系”“,通过对硅酸盐钻井液流变性的测试,探讨硅酸盐的品种及加入量、粘土的含量及是否水化、盐类和有机处理剂等组成因素对硅酸盐钻井液流变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未水化的粘土和岩屑的积累使硅酸盐钻井液粘度和切力迅速升高,这是硅酸盐钻井液流变性变差的首要因素。较高模数的硅酸盐对各种浓度的膨润土基浆均有解絮凝和降粘作用,而对含有许多劣土和处理剂的钻井液有显著的增粘作用。硅酸盐阳离子中钾/钠值越高,对基浆的降粘作用就越小,对钻井液的增粘作用则越大。盐类对硅酸盐钻井液具有一般的常规作用;对组成基本相同、而pH值不同的钻井液,加入硅酸盐能减小其粘度差别。现场应用硅酸盐钻井液时,最好是在较低粘土含量时加入硅酸盐。如果中途转换钻井液,又不允许增加钻井液的粘度,可以先用水或处理剂溶液稀释钻井液再加入硅酸盐。

3.2硅酸盐钻井液稳定井壁的机理研究

近年来。以硅酸钾或硅酸钠为主要处理剂的硅酸盐钻井液体系开始增多,该类体系具有很强的稳定井壁能力和环境相容性,其稳定井壁的机理不同于其它常规的水基泥浆体系。梁大川…。认为硅酸盐钻井液体系稳定井壁的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硅酸盐进入地层孔隙形成三维凝胶的结构和不溶沉淀物,快速地在近井壁处堵塞页岩孔隙和微裂缝,阻止滤液进入地层,同时减少了压力穿透;(2)硅酸盐能抑制页岩中粘土矿物水化膨胀和分散;(3)硅酸盐可能与页岩中粘土矿物发生反应生成利于井壁稳定的新矿物;(4)氯化钠或氯化钾的协同稳定作用。丁锐“”通过室内试验,在一系列硅酸盐水溶液和泥浆中测定了页岩回收率和页岩稳定指数,进一步研究了硅酸盐钻井液的防塌性能,结果表明,防塌钻井液所用的硅酸盐模数以2.8--3.2为好,加量在2%~5%左右较好;当用于含Ka的泥浆时,硅酸盐的钠钾比对防塌性能的影响不显著;适量的无机盐可与硅酸盐产生协同作用而提高防塌性能,但钙离子过量会破坏泥浆性能,故不宜直接在硅酸盐钻井液中加人水溶性钙盐;有机处理剂和粘土主要影响硅酸盐钻井液的流变性和滤失性能,对防塌性能基本上无直接影响。

4结论与建议

4.1国内对硅基泥浆体系的研究和应用相对较少。由于该体系具有很强的稳定井壁能力和好的环一218—

境相容性,有可能成为替代油基或合成基泥浆的水基泥浆体系。一些发达国家对硅酸盐钻井液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因此建议国内钻井界加强对该类钻井液体系的应用研究。

4.2硅酸盐钻井液的发展经历了硅酸盐加量从高到低的过程,它与纤维素类、淀粉类等处理剂可配成性能优异的防塌钻井液,并且具有无毒、无荧光、成本低等特性,因此比沥青类及聚合醇类防塌剂的发展应用前景广阔。

43硅酸盐钻井液的理论的有待于深入发展。比如研究高模数的硅酸盐对含许多劣士和处理荆的钻井液的粘度和动切力的影响;硅酸盐与有机处理剂的相互作用等等.以期使该类钻井液早日大规模在国内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IVanOortEeta1.Silicate—BasedDrillingFluids:Competent,Cost—effectiveandBeingSolutionstowellboreStabilityProblems.IADC/SPE35059.1996

[2]戈罗德诺夫著,李蓉华,周大晨译。预防钻井过程中复杂情况的物理一化学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92。

[3)Baker,C.L,andGarrison,C.L.”Thechemicalcontrolofheavingshale”,TheOilWeekly.February61939。

【4]BngersWF.CompositionandPropertiesofOilWellDrillingHuids,Revisededition,GulfPublishing,Houston,Texas,1953.

【5]DarleyHCH.Stabilizationofhardshalyformationswithalkalimetalsilicate.LISP3,640,343,1970【6]DarleyHCHShalestabilizationdrillingprocessusinganaqueoussilicatesolutionofbalancedactivi.ty.USP3,746,109,1972。

[73SPE59751。

[8]鄢捷年等,钻井液优化设计与实用技术,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

【9]WingraveJA,etat.Shale—stabilizingdrillingfluidadditives,EP0,333,458A2,1989。

【10)WordI,eta1.Silicate—basedmuds:ehemicaloptimizationbasedonfieldexperience.SPE37266.1997.

[11)甘西平,固体硅酸钾钠抑制剂的研究和应用,钻采工艺,1987,10(2)。

[123张玉慈等,屏蔽聚磺钾泥浆解决KS一1井超高压差粘卡问题,钻井液与完井液,1994,11(3)。

(13]ZakharovAP,eta1.Silicon—basedadditivesimprovemudrheology,Oil&GasJ,1992(8).

【14]BoatmanC&OylerK,Systemsimplifieshorizontaldrilling,Oil&GasRep,1995,(8).

[153谭愈荣,复合胶质无固相钻井液与胶凝固壁堵漏,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16]丁锐,硅酸盐钻井液的组成与流变性的关系,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2(3)。

[173梁大川,硅酸盐钻井液稳定井壁机理分析,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8,20(2)。

[183丁锐,硅酸盐钻井液防塌性能的室内研究,油田化学,1998,15(1)。

聚氧乙烯脂肪胺的生产与应用

叶建泉(山东博兴华润油脂化学有限公司山东博兴256500)

^摘要介绍聚氧乙烯脂肪胺的生产方法、生产装备、产品质量及产品的应用

关键词聚氧乙烯脂肪胺脂肪笋胺N一烷基口铲二胺乙氧j呼反应E9

聚氧乙烯脂肪胺是重要的脂肪胺衍生产品,也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品种。聚氧乙烯脂肪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征,但随着加成的环氧乙烷数量的增加,逐渐由阳离子性向非离子

——219——

国内外硅酸盐钻井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作者:张振华

作者单位:辽河石油勘探局工程技术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所(盘锦)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f29529150.html,/Conference_4863626.asp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钻井液

钻井液 钻井液工艺(90%的原题,可能考试中有选择,自己感觉吧。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一、选择 1、高温对钻井液处理剂的影响是(高温降解、高温交联)。 2、用六速旋转粘度计测量静切力,用(3r/min)的速度。 3、盐水钻井液体系中除了必要的配浆土和盐以外,还需要加入(降粘剂、降滤失剂)。 4、测得某钻井液旋转计600r的读数为60,300r的读数为38,则该钻井液塑性粘度为(22)。 5、机械钻速增大或出现放空现象,并且钻井液中出现油气显示,钻屑中发现油砂或水砂,气测值升高,氯离子含量升高,这种现象一般表示为(井喷)。 6、钻井液密度、粘度、切力和含砂量都有升高,泵压忽高忽低,有时突然憋泵,这属于(井塌)。 7、不能防塌的钻井液是(分散型钻井液)。 8、如果旋流器的底流口调节到比平衡点的开口大,则(这种不合理调节成为湿底)。 9、对于一般地层,API滤失量要求(小于10ml),HTHP滤失量要求(小于20ml)。10、聚合物钻井液的携岩能力强,主要是因为这种钻井液的剪切稀释性(强),环空钻井液的粘度和切力(大)。11、进入除砂器的钻井液必须首先经过(振动筛)。12、旋流器的规格尺寸指(圆柱部分的内径)。13、钻井液清洁器的筛网通常使用(150)目。14、由于钻井液悬浮性能不好,其中所悬浮的钻屑或重晶石沉淀,埋住井底一段井眼,造成卡钻,称为(沉砂卡钻)。15、若沉砂卡钻发生后不能恢复循环,只能采取(倒扣套铣)。16、钻井液密度在钻井中的主要作用是(平衡地层压力)。17、化学除砂是通过加入化学(絮凝剂),将细小颗粒由小变大,再通过机械方法除砂。18、易塌地层钻进时,滤失量应(不大于5ml)。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玻璃材料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玻璃材料的应用与趋势 内容摘要:随着建筑多元化的发展,建筑玻璃的已经成为建筑多样化和建筑功能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尤其是最近几年,建筑用深加工玻璃的品种、数量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一些建筑使用的深加工玻璃出现了如钢化玻璃自爆、中空玻璃漏气等多种问题,造成很大的损失。当今世界玻璃制造商们在开发钢化玻璃新技术方面,均向能源、材料、环保、信息、生物等五大领域的发展和需求奋进。 关键词:玻璃材料的应用现状,玻璃材料的发展趋势 一 .世界建筑的发展对玻璃的要求变化 从20世纪60年代,随着第一个玻璃幕墙出现开始,建筑幕墙一直占据着建筑市场的主导位置并引领着建筑行业技术的发展。到目前,建筑对玻璃的要求经过了从白玻、本体着色玻璃、热反射镀膜到低辐射镀膜玻璃的变化。玻璃的颜色也由无色、茶色、金黄色到兰色、绿色并最后向通透方向的发展变化。 二.建筑玻璃的主要应用品种及特点 1、钢化玻璃 它是利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迅速冷却的方法,或是化学方法进行特殊处理的玻璃。一般是在原来普通的浮法玻璃基础上,经过将玻璃加热到软化点温度再经过淬火处理,使玻璃内部中心部位具有张应力

而玻璃表面部位具有压应力并达到均匀应力平衡的玻璃产品。钢化玻璃的品种包括化学钢化也称离子钢化和物理钢化两种;化学钢化玻璃的特点是由于采用颗粒较大的离子如钾离子置换玻璃表面的钠离子,在约400度的温度下经过一定的工艺制作完成;化学钢化玻璃可以切割、热弯等,但经过高温加工后的玻璃强度会受影响;化学钢化玻璃的初始强度可以达到原片的6-7倍,但是随着使用时间加长,性能会衰减;由于离子置换的特殊性,多数使用在超薄的玻璃上。物理钢化玻璃的特点是强度高,一般强度可以达到普通平板玻璃的4倍左右 2、夹层玻璃 夹层玻璃是由一层玻璃与一层或多层玻璃、塑料材料夹中间层而成的玻璃制品,中间层是介于玻璃之间或玻璃与塑料材料之间起粘结和隔离作用的材料,使夹层玻璃具有抗冲击、阳光控制、隔音等性能;夹层玻璃的特点是安全—即使破碎,也不会对人造成伤害。缺点是降低采光性能、玻璃自重增加。 3、镀膜玻璃 镀膜玻璃俗称热反射玻璃,包括阳光控制镀膜玻璃和低辐射镀膜玻璃(Low-E)玻璃两个品种。镀膜形成的原理是在原片玻璃表面镀上金属或者金属氧化物/氮化物膜,使玻璃的遮蔽系数降低,又称低辐射玻璃,是一种对波长范围4.5μm-25μm的远红外线有较高反射比的镀膜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还可以复合阳光控制功能,称为阳光控制低辐射玻璃。镀膜玻璃主要有两个系列的品种,一种是在线镀

欠饱和复合盐硅酸盐钻井液KSN配方研究

文章编号:!""!#$%&"(&""$)"$#"""’#"( 欠饱和复合盐硅酸盐钻井液)*+配方研究 李树皎,徐加放,邱正松,于连香,黄维安,张红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东营) 摘要,欠饱和盐水钻井液具有较强的抗盐能力和抑制性能,而硅酸盐钻井液具有费用低、抑制性强、保护环境等优点,因此考虑用欠饱和复合盐硅酸盐体系解决盐膏层的井壁不稳定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制出了一种防塌能力强的欠饱和复合盐硅酸盐钻井液()*+)体系。该体系稳定盐膏层井壁机理为:+-&*./(0123#!协同封固井壁,阻缓压力传递及滤液传递;)450+-&*./(协同抑制石膏溶解;)450+-&*./(0+-45协同抑制地层水化,防塌作用效果显著。评价了该体系的抗石膏和抗劣土污染性能、阻缓压力传递和滤液传递能力、抑制石膏溶解能力、抑制水化以及稳定井壁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体系具有优异的护壁防塌能力和滤失造壁性能, 动塑比高,携带能力强。关键词,欠饱和,硅酸盐,井壁稳定,石膏,抑制性,阻缓压力传递中图分类号:67&$’8( 文献标识码:9 ,,在钻井过程中经常钻遇大段盐岩层、盐膏层或复杂的盐膏泥混层,若在这些地层的钻进中使用分散钻井液,则地层中会有大量的氯化钠和其它无机盐溶解于钻井液中,使钻井液的粘度、切力升高,滤失量剧增;盐岩的溶解会造成井径扩大,深部地层塑性盐岩的流动变形会造成井眼缩径甚至卡钻,给继续钻进带来困难,并会严重影响固井质量。在钻遇高压盐水层时,盐水的侵入对钻井液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钻井工程中盐膏层的井壁不稳定问题较为突出,现场使用的常规钻井液体系防塌效果不理想。(欠)饱和盐水钻井液因具有较强的抗盐能力和抑制性,成为顺利钻穿上述复杂地层的钻井液体系之一。近年来,硅酸盐钻井液因具有费用低、抑制性好和保护环境等优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欠饱和复合盐硅酸盐体系稳定井壁机理及其配方的研制与性能评价。 !,稳定井壁机理 [!:(]!矿化度高。根据活度平衡理论和化学反渗透 理论,欠饱和复合盐硅酸盐钻井液能够限制钻井液中的自由水向地层扩散,甚至在化学势差的作用下,诱导地层孔隙水向钻井液中渗透,防止地层水化,利于井壁稳定。"抗盐能力强。该钻井液能够有效抵抗 盐侵和钙侵,并具有很好的抗高温能力,适于盐岩层或盐膏层的钻进。#硅酸盐的抑制性强。硅酸盐可抑制地层中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和分散,使粘土去水化,提高泥页岩的结构强度。$硅酸盐的封堵作用。硅酸盐进入地层孔隙后形成三维凝胶结构和沉淀物,快速在井壁处堵塞地层孔隙和微裂缝,阻止滤液进入地层;覆盖在岩石表面的沉淀物起到了封堵作用,降低地层的水化。%氯化钠0氯化钾0硅酸盐的协同增效作用。氯化钠0氯化钾的存在可以进一步提高硅酸盐的抑制性。 &,室内实验 &8!,仪器及药品 六速旋转粘度计、失水仪、滚子加热炉、针入度仪、31!"—&8’9型电动高速离心机、泥页岩水化#力学耦合模拟装置(*;<)、电子天平、恒温水浴等。 <=#4<4、>9(%?、123#!、@94!’!、+-;@9+、429#&、42A#&、424#!、)45、+-45、+-&*./((模数为&8B )、无水石膏、+-/;、钙膨润土(二级)。&8&,实验方法 &8&8!,石膏溶解度的测定 取!""C3试液于!$"C3三角瓶中,加入$D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E8&""$""!?’)。,,第一作者简介:李树皎,!F?F 年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钻井液完井液方面的研究。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邮政编码&$?"%!; 电话("$’%)B(F!(B’;7#C-.5:5-GC-H&!I J.H-8KEC8KH 。第&&卷第$期,,,,, ,,,钻,井,液,与,完,井,液,,,,,,,,,,,,,=E58&&+E8$ &""$年F 月,,,, ,,LMN33N+1>3ONL P 4/<@376N/+>3ONL,,,,,,,*QRST &""$ 万方数据

(汽车行业)汽车车身新材料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汽车行业)汽车车身新材料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汽车车身新材料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现代汽车车身除满足强度和使用寿命的要求外,仍应满足性能、外观、安全、价格、环保、节能等方面的需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轿车的整车质量中,钢铁占80%,铝占3%,树脂为4%。自1978年世界爆发石油危机以来,作为轻量化材料的高强度钢板、表面处理钢板逐年上升,有色金属材料总体有所增加,其中,铝的增加明显;非金属材料也逐步增长,近年来开发的高性能工程塑料,不仅替代了普通塑料,而且品种繁多,在汽车上的应用范围广泛。本文着重介绍国内外在新型材料应用方面的情况及发展趋势。 高强度钢板 从前的高强度钢板,拉延强度虽高于低碳钢板,但延伸率只有后者的50%,故只适用于形状简单、延伸深度不大的零件。当下的高强度钢板是在低碳钢内加入适当的微量元素,经各种处理轧制而成,其抗拉强度高达420N/mm2,是普通低碳钢板的2~3倍,深拉延性能极好,可轧制成很薄的钢板,是车身轻量化的重要材料。到2000年,其用量已上升到50%左右。中国奇瑞汽车X公司和宝钢合作,2001年在试制样车上使用的高强度钢用量为262kg,占车身钢板用量的46%,对减重和改进车身性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低合金高强度钢板的品种主要有含磷冷轧钢板、烘烤硬化冷轧钢板、冷轧双相钢板和高强度1F冷轧钢板等,车身设计师可根据板制零件受力情况和形状复杂程度来选择钢板品种。含磷高强度冷轧钢板:含磷高强度冷轧钢板主要用于轿车外板、车门、顶盖和行李箱盖升板,也可用于载货汽车驾驶室的冲压件。主要特点为:具有较高强度,比普通冷轧钢板高15%~25%;良好的强度和塑性平衡,即随着强度的增加,伸长率和应变硬化指数下降甚微;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比普通冷轧钢板提高20%;具有良好的点焊性能;烘烤硬化冷轧钢板:经过冲压、拉延变形及烤漆高温时效处理,屈服强度得以提高。这种简称为BH钢板的烘烤硬化钢板既薄又有足够的强度,是车身外板轻量化设计首选材料之壹;冷轧双向钢板:具有连续屈服、屈强比低和加工硬化高、兼备高强度及高塑性的特点,如经烤漆后其强度可进壹步提高。适用于形状复杂且要求强度高的车身零件。主要用于要求拉伸性能好的承力零部件,如车门加强板、保险杠等;超低碳高强度冷轧钢板:在超低碳钢(C≤0.005%)中加入适量的钛或铌,以保证钢板的深冲性能,再添加适量的磷以提高钢板的强度。实现了深冲性和高强度的结合,特别适用于壹些形状复杂而强度要求高的冲压零件。 轻量化迭层钢板 迭层钢板是在俩层超薄钢板之间压入塑料的复合材料,表层钢板厚度为0.2~0.3mm,塑料层的厚度占总厚度的25%~65%。和具有同样刚度的单层钢板相比,质量只有57%。隔热防振性能良好,主要用于发动机罩、行李箱盖、车身底板等部件。铝合金 和汽车钢板相比,铝合金具有密度小(2.7g/cm3)、比强度高、耐锈蚀、热稳定性好、易成形、可回收再生等优点,技术成熟。德国大众X公司的新型奥迪A2型轿车,由于采用了全铝车身骨架和外板结构,使其总质量减少了135kg,比传统钢材料车身减轻了43%,使平均油耗降至每百公里3升的水平。全新奥迪A8通过使用性能更好的大型铝铸件和液压成型部件,车身零件数量从50个减至29个,车身框架完全闭合。这种结构不仅使车身的扭转刚度提高了60%,仍比同类车型的钢制车身车重减少50%。由于所有的铝合金都能够回收再生利用,深受环保人士的欢迎。根据车身结构设计的需要,采用激光束压合成型工艺,将不同厚度的铝板或者用铝板和钢板复合成型,再在表面涂覆防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镁合金 镁的密度为1.8g/cm3,仅为钢材密度的35%,铝材密度的66%。此外它的比强度、比刚度高,阻尼性、导热性好,电磁屏蔽能力强,尺寸稳定性好,因此在航空工业和汽车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镁的储藏量十分丰富,镁可从石棉、白云石、滑石中提取,特别是海水的

硅酸盐钻井液

硅酸盐钻井液 硅酸盐钻井液是一种功能比较独特的钻井液,各种钻井液一般只在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技术指标上表现比较良好,如抑制能力、封堵效应、储层保护效果、流变性能、现场维护性等,但其余功能无法兼顾,有时为了达到某种技术要求甚至需要削弱或放弃一些重要功能。从国内外使用硅酸盐钻井液的经验得知,除对地层有一定程度污染外,几乎具备了所有其它钻井液的优良功能 1.硅酸盐—聚合物钻井液 80年代以来,硅酸盐与聚合物配伍钻井液逐渐在现场中应用。其中前苏联在卡巴科沃62号井5410"--'5521m井段所用的钻井液配方为:5~7%膨润土+5----7%硅酸盐+O.7~1.0%CMC+O.2"--'0.5%不水解PAM,现场应用中井眼的规则性和钻井综合效益要明显优于无聚合物的硅酸盐钻井液;80年代后期美国杜邦公司优选的硅酸盐钻井液配方为:基浆+O.35%聚阴离子纤维素+O.2%XC+0.3%PVA(部分水解聚醋酸乙烯酯)+O.3%硅酸钾+0.3%碳酸钾,其指导思想是以硅酸盐为催化剂,利用硅酸根夺取PVA羟基的质子,使PVA分子链上产生强亲核性的醇氧负离子,后者与粘土表面的硅醇基缩合,把多个粘土颗粒胶结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井壁稳定性。80年代,在北海中部渐新世、始新世的高地应力页岩层钻井过程中,我国曾用含水54"---56%的液体硅酸钾钠与PHP作为泥页岩稳定剂,现场取得了较好地应用效果。1987年在川东卧96井130"--'996m井段,使用l~5%含有150目粉状硅酸钾钠的聚合物钻井液,机械钻速比同地区提高lO.8~21.2%阱l。塔西南KS一1井在近40MPa的井底压差下发生四次严重卡钻之后,使用了一定比例的硅酸钾与聚合物降滤失剂,改善了钻井液的防塌性能和润滑性能,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超高压差卡钻的难题 2.硅酸盐硼凝胶钻井液 用三聚磷酸钠、煤碱剂与硅酸钠(体积比7~15%)复配成高效的降粘降滤失剂;用硼酸与硅酸钠制成液态硅酸盐硼凝胶,密度1.12~1.13kg/L,漏斗粘度40"--60s,pH值10"-11,加量为0.5~1.O%时有降粘作用。这两种复配剂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对于未胶结的易塌页岩或粉砂岩地层,能减少洗井和扩眼所需的时间。用硅酸盐—硼凝胶钻井液钻灰岩层或岩盐层时,未加上述含煤碱剂的降粘降滤失剂,也具有良好的防塌效果。 3.混合会属硅酸盐钻井液 在美国奥斯汀的Chalk油田白垩系裂缝性油气层钻水平井时,使用含有混合金属硅酸盐、增粘剂、降滤失剂和除氧剂等处理剂的钻井液,因具有凝胶性质而对地层裂缝起了封堵作用,防止了钻井液漏失,从而保护了储层。而在同一地区用常规聚合物钻井液钻井时,曾出现严重漏失和频繁井涌等问题。地层中C02的侵入仅使混合金属硅酸盐钻井液的pH值稍微降低;而其它钻井液在C02侵入时,会发生严重絮凝,并且粘度及滤失量大幅度增加。 1.5硅酸盐钻井液防塌机理 (1)堵塞页岩孔隙和微裂缝,阻止滤液进入地层,同时减少了压力穿透。带负电的硅酸根聚集体很小,能够因扩散和水力流动而进入页岩孔隙中,当这些聚集体进入孔隙水pH接近中性的页岩后,会克服凝聚而形成三维网状凝胶结构,同时地层水中的多价金属离子(如Ca2+,M92+)会与这些聚集体反应生成沉淀,提供物理屏障以防止滤液进一步侵入和压力穿透。上述形成凝胶和沉淀的过程非常快,能在发生较大滤失量和压力穿透前形成。 (2)抑制页岩中粘土矿物水化膨胀和分散。 滤液进入到泥页岩中,滤液中的硅酸根离子有较强的抑制粘土水化膨胀和分散的作用,产生的水化应力较小,有利于保持井壁稳定。 (3)硅酸盐与粘土矿物发生反应。 在较高温度下,硅酸盐和粘土接触一定时间后,粘土会和硅酸盐反应生成一种类似沸石的新矿物。将高岭石浸泡于模数为2.83,浓度为3%和5%的硅酸钾溶液中一周时间,维持温度为150。C,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高岭石和石英含量减少了一半左右,生成了一种非晶质的连接非常致密的新矿物,这种新矿物的剪切强度达6MPa。硅酸盐与地层粘土矿物之间的这种化学反应有利于井壁稳定。 (4)无机盐的协同稳定井壁作用。 硅酸盐钻井液与KCI配伍使用,由于KCl本身具有抑制页岩中粘土矿物水化膨胀的作用,会协同硅酸根离子稳定井壁。 硅酸盐钻井液降黏机理研究 对于硅酸盐钻井液来说,其黏度过大的主要原因是pH值偏低引起的,这在预实验中已经得到证实。原因有三:(1)硅酸盐在通常加量下,钻井液pH值保持在11.0,而当钻井液中侵入Ca2+、M92+后,钻井液的流变性变得很差,pH 值小于10.5,这时在硅酸盐钻井液中起抑制作用的硅酸根离子转变成原硅酸和硅酸盐沉淀,并且Ca2+、M92+会置换吸附粘土表面的Na+,使钠质粘土转变成钙质粘土,导致粘土颗粒毛电势变小,使得阻止粘土颗粒结合的斥力减小,聚结玢散平衡向着有利于聚结的方向变化,这样钻井液中粘土颗粒变粗,网状结构加强,致使钻井液的黏度和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国内外焊接材料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焊接材料的应用 及发展趋势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国内外焊接材料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焊接材料是焊接行业中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焊接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焊接材料的生产和使用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简单介绍国内外的钢材、焊接材料的应用状况,进而分析了焊接材料的应用领域,总结出我国焊接的材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焊接材料;应用;发展趋势 1国内外钢材及焊接的应用现状 钢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钢铁工业是中国工业进程中的支柱产业。表1为世界主要国家的钢产量数据。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从2001年开始我国的钢产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从2001年到2008年钢产量已经提高了3倍多,这样的增速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拉动了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钢铁的生产和消耗。但与中国钢产量全球第一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中国也是钢材进口大国,尤其是特种性能、高强度钢材的大量进口,因此中国钢材巨大产量,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数据来源:中国钢材贸易网) 焊接是一种将材料永久性连接,并成为具有给定功能结构的制造技术。几乎所有的产品,从几十万吨巨轮到不足1克的微电子元件。在生产制造中都不同程度地应用焊接技术。焊接已经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领域,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寿命以及生产的成本、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焊接技术包括焊接材料、设备和工艺等相关内容,而其中焊接材料是焊接技术发展的基础,所以焊接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影响着焊接技术的发展。 钢材产量和快速升高又拉动了中国焊接材料产业的强劲发展,钢材的产量、品质及发展趋势直接决定了焊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焊接技术的发展方向。2006年,按国际钢材协会统计,全世界钢产量12.39亿吨,按有 关资料综合测算,焊材的消费量应为钢材总量的0.6%--1.6%,全世界焊接材料约为600多万吨,因此,2006年中国钢产量占全世界钢产量的34%[2],中国焊接材料产量占全世界焊接材料产量的50%左右。但是中国焊接材料的种类和分布不是很平衡[3,4],见表2-表3。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金属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金属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在进行金属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最重要的工程材料之一。按冶金工艺,金属材料可以分为铸锻材料、粉末冶金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铸锻材料又分为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材料包括钢、铸铁和各种铁合金。有色金属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如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等。工程结构中所用的金属材料90%以上是钢铁材料,其资源丰富、生产简单、价格便宜、性能优良、用途广泛。钢有分为碳钢和合金钢,铸铁又分为灰口铸铁和白口铸铁。 一、金属材料的应用现状 金属材料的结构及其性能决定了它的应用。而金属材料的性能包括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工艺性能是指在加工制造过程中材料适应加工的性能,如铸造性、锻造性、焊接性、淬透性、切削加工性等。使用性能是指材料在使用条件和使用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包括力学性能(如强度、塑性、硬度、韧性、疲劳强度等)、物理性能(如熔点、密度热容、电阻率、磁性强度等)和化学性能(如耐腐蚀性、抗氧化性等)。 金属材料具有许多优良性能,是目前国名经济各行业、各部门应用最广泛的工程材料之一,特别是在车辆、机床、热能、化工、航空航天、建筑等行业各种部件和零件的制造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在汽车中的应用。缸体和缸盖,需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良好的铸造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以及低廉的价格等,目前主要用灰铸钢和铝合金;缸套和活塞,对活塞材料的性能要求是热强性高,导热性好,耐磨性和工艺性好,目前常用铝硅合金;冲压件,采用钢板和钢带制造,主要是热轧和冷轧钢板。热轧钢板主要用于制造承受一定载荷的结构件,冷轧钢板主要用于构型复杂、受力不大的机器外壳、驾驶室、轿车车身等。还有汽车的曲轴和连杆、齿轮、螺栓和弹簧等,都按其实用需要使用的了不同的金属材料 (2)、在机床方面的应用。机床的机身、底座、液压缸、导轨、齿轮箱体、轴承座等大型零件部,以及其他如牛头刨床的滑枕、带轮、导杆、摆杆、载物台、手轮、刀架等,首选材料为灰铸铁,球磨铸铁也可选用。随着对产品外观装饰效果的日益重视,不锈钢、黄铜的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摘要 纳米技术的诞生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许多问题的发展都与纳米材料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概要的论述了纳米材料的发现发展过程,并简述了纳米材料在各方面的应用及其在涂料和力学性能材料方面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技术、应用、发展前景 一、前言 从尺寸大小来说,通常产生物理化学性质显著变化的细小微粒的尺寸在0.1微米以下(注1米=100厘米,1厘米=10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即100纳米以下。因此,颗粒尺寸在1~100纳米的微粒称为超微粒材料,也是一种纳米材料。纳米金属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后来相继问世的有纳米半导体薄膜、纳米陶瓷、纳米瓷性材料和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 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nanometer material),是指其结构单元的尺寸介于1 纳米~100纳米范围之间。由于它的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相干长度,它的性质因为强相干所带来的自组织使得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其尺度已接近光的波长,加上其具有大表面的特殊效应,因此其所表现的特性,例如熔点、磁性、光学、导热、导电特性等等,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整体状态时所表现的性质。 纳米技术的广义范围可包括纳米材料技术及纳米加工技术、纳米测量技术、纳米应用技术等方面。其中纳米材料技术着重于纳米功能性材料的生产(超微粉、镀膜、纳米改性材料等),性能检测技术(化学组成、微结构、表面形态、物、化、电、磁、热及光学等性能)。纳米加工技术包含精密加工技术(能量束加工等)及扫描探针技术。 纳米粒子异于大块物质的理由是在其表面积相对增大,也就是超微粒子的表面布满了阶梯状结构,此结构代表具有高表能的不安定原子。这类原子极易与外来原子吸附键结,同时因粒径缩小而提供了大表面的活性原子。 纳米技术在世界各国尚处于萌芽阶段,美、日、德等少数国家,虽然已经初具基础,但是尚在研究之中,新理论和技术的出现仍然方兴未艾。我国已努力赶上先进国家水平,研究队伍也在日渐壮大。 二、纳米材料的发现和发展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