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结构功能及在止血、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临床医学检验:血栓与止血一般检验试题及答案(题库版)

临床医学检验:血栓与止血一般检验试题及答案(题库版)

临床医学检验:血栓与止血一般检验试题及答案(题库版)1、单选有关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正确的叙述是()A.在血栓前状态为阴性B.D-二聚体测定为阴性,基本可排除血栓形成C.在继发性纤溶时为阴性D.在原发性(江南博哥)纤溶时为阳性E.不能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正确答案:B2、判断题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是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正确答案:错3、单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的参考值范围是()A.1±0.15B.1±0.5C.1.5±0.15D.1.5±0.5E.1±1.5正确答案:A4、填空题纤溶系统的组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正确答案: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抑制物5、判断题PT正常,APIT延长最可能是缺乏因子Ⅰ、Ⅱ。

()正确答案:错6、填空题出血时间测定是筛检试验中惟一的______试验,其推荐方法是______,该试验对评价______和______有一定的价值。

正确答案:体内;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7、问答?患者,男,40岁,工人。

乏力,食欲不振3个月,腹胀,黄疸1周,皮下出血和淤斑3天入院。

家族中无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8.9℃,呼吸26次/分,脉搏92次/分,血压17/10.6kPa。

神志清醒精神萎靡,急性病容,消瘦。

全身皮肤、粘膜重度黄染,胸部和双下肢皮下散在出血点和淤斑,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心、肺正常。

腹膨隆,肝区深压痛阳性,肝右肋下3cm,质中、边缘光滑。

脾左肋下未及。

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2~3次/分。

入院后检查:腹部B超提示:肝右肋下3cm伴中度腹水,脾正常。

胸片、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3.2×10/L,PLT172×10/L;尿常规:尿胆原阳性、尿胆红素阳性;大便常规:粪胆原阳性;生化及免疫学检查:BUN6.5mmol/L、Cr154μmol/L、血糖8.7mmol/L、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AST670U/L,ALT395U/L,TBIL160μmol/L,DBIL91.3μmol/L,IBIL68.7μmol/L,TP55g/L,ALB21g/L,GLB34g/L。

凝血功能相关理解

凝血功能相关理解

凝血功能相关理解xx年xx月xx日•凝血系统简介•凝血因子种类及功能•凝血过程与调节•临床常见的凝血相关疾病目•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应用录01凝血系统简介内皮细胞和基底膜构成,可分泌组织因子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凝血系统的组成细胞碎片,可粘附、聚集、释放反应物质、形成血小板止血栓。

共13种,包括F1(凝血酶原)、F2(纤维蛋白原)、F3(组织因子)、F4(Ca2+)、F5(血友病A因子)、F6(血友病B因子)、F7(F8因子)、F9(F10因子)、F11(F12因子)、F12(激肽释放酶原)、F13(精氨酸酶原)、F14(组织蛋白酶原)。

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因子血管损伤后,暴露出组织因子,后者与FⅦa结合启动凝血过程,形成血小板止血栓。

止血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正常情况下不会形成血栓;当血管损伤或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时,可发生血栓形成。

维持血流通畅凝血系统的生理作用血栓形成可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出血倾向可导致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凝血系统的病理状态血栓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密切相关。

出血倾向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密切相关。

凝血系统与疾病的关系02凝血因子种类及功能凝血因子的种类•F1:凝血酶原•F2:纤维蛋白原•F3:组织因子•F4:凝血因子IV•F5:蛋白C•F6:蛋白S•F7:TFPI•F8:抗凝血酶•F9: FIX•F10:F11:F12:激肽释放酶原F1:凝血酶原在凝血途径中起触发性作用,其可被凝血酶激活为凝血酶,后者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进而形成纤维蛋白聚合物,从而形成血液凝块。

F3:组织因子是F3的主要功能因子,其可与F7结合,形成TF-F7复合物,激活F8和F9,参与凝血过程。

F4、F5、F6、F7、F8、F9、F10等凝血因子均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其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级联激活,最终形成纤维蛋白聚合物,促进血液凝固。

动脉血栓形成和抗栓治疗机制

动脉血栓形成和抗栓治疗机制

动脉血栓形成和抗栓治疗机制血管内皮细胞为单细胞层,不仅把血液中凝血因子、血小板与促凝血的内皮下胶原蛋白隔离,还分泌各种抗凝细胞因子,如凝血酶调节蛋白、ADP酶、前列环素、纤溶酶原激活剂和肝素样分子等,因此,如血管内膜完整,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并不会活化和血栓形成。

当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糜烂或介入治疗损伤斑块时,暴露的胶原蛋白与血小板相接触,启动凝血过程,并最终形成血栓,造成组织缺氧性损伤直至坏死。

血小板作为血栓的主要成分,其黏附、激活和聚集对动脉血栓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图1)。

动脉血栓的形成取决于:1)血管壁病变;2)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和3)血液高凝状态。

包括冠状动脉等动脉血栓形成大致经过以下3个过程。

图1-A,B A---内皮细胞分泌PGI2和NO增加血小板cAMP和cGMP来抑制血小板激活;CD39降解ADP,凝血酶调节蛋白(TM)抑制凝血酶激活血小板;硫酸乙酰肝素(HS)促进AT3的作用,使凝血酶失活;tPA产生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

在促凝物质中,vWF和P-选择蛋白介导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TF启动凝血反应,PAI-1抑制纤溶酶的生成。

B—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内皮下促凝血物质;炎症、感染和代谢变化降低内皮细胞的抗凝特性,并刺激血小板激动剂合成和释放,最终致血栓形成(摘自现代心脏病学)。

一、血小板与动脉血栓形成血小板在正常止血和血栓形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动脉血栓形成的起始步骤,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骨架,并触发血栓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心梗、中风和外周血管阻塞。

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的无核细胞。

人类血小板的寿命为7~10天,每天约1011个新生血小板进入循环血液,呈“静息”状态;当血管内皮受损后,血小板通过黏附反应、激活反应和聚集反应表达和分泌细胞因子、化学趋化因子有助血管修复(图2)。

血小板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受体在上述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1.血小板黏附反应血栓骨架形成的起始阶段。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是循环“静息”血小板与内皮细胞受损后内皮下胶原蛋白黏附的桥梁,当内皮细胞破损到一定程度(直径大于600um),内皮下胶原蛋白暴露,血液中vWF与其“黏”接,随后血小板表面的GP Ib/IX/V 受体与vWF结合,GP VI和GP Ia/IIa受体和胶原蛋白结合,将血小板初步黏附于血管壁内膜,随着血液流动,血小板缓慢向前流动,同时血小板形态由圆形或椭圆形变成不规则形,主要通过血小板膜上的胶原蛋白受体GP Ia/IIa与胶原蛋白高亲和力的结合,血小板牢固结合于受损的血管壁上,形成一层“血小板膜”。

心内膜功能异常和血小板活化在左心房血栓形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心内膜功能异常和血小板活化在左心房血栓形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栓塞事件与血浆 v WF升高 明显相 关 ,WF水 平越 高风 险越 大。 v
左心房心 内膜功能损伤和功能障碍可 能在 左心房血 栓形成 中起
重要作用 。K maa 等 u gi 钊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 杂交方法对 v WF 在心 内膜 的表达进行 了研究 , 示二尖 瓣狭 窄和孤 立性 房颤患 显 者心 内膜存在 v WF蛋 白和 mR A过 度表达 , N 可能对左心 房血栓 形成起重要作用 。 四、 血小板活化 与左心房血栓形 成 1 一 .P选择素 的生理功能 :一 P选择 素是相对 分子质 量 10k 4 D
伤和功能障碍的程度。v WF是一种 由内皮 细胞 合成 的多聚糖蛋
白, 它通过 特异 的血小板糖 蛋 白受体 G b—I介 导血小 板与 PI V 内皮下层的黏附 , 是血小板黏附聚集 的起 点 』 。正常情况下 , 血 浆中的大多数 v WF都是 由内皮细胞 分泌 的 , 是反 映 内皮细 胞损
罗志强 来永 强
度可反映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程 度 。
v WF是凝 血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 分 ,WF通 过不 同的蛋 白功 v
风湿性 二尖瓣 狭 窄是 导致 左 心房 血栓形 成 最 为常见 的原
因, 血栓脱落常可导致脑及外周动脉 的栓塞 , 引起 重要脏器 的缺
血甚 至梗死 , 有极 高 的致 死、 残率 。研 究表 明 , 尖瓣狭 窄 患 致 二 者左 心房 内膜组织存在损伤 和结构异 常 J血小板活 化、 , 凝血 功
伤和功能 障碍 时 ,WF发 生构 型变化 , 1结构 域被血 小板 上 的 v A G b受体识别并结合 , 动 的血小 板与损 伤部位 的 v PI 滚 WF分子 不断 地结合 、 分离 , 使快 速流动 的血小板 减速 , 同时通过 细胞 内 信息传递使 G I / I PIb Ia等其他 受体也得 到活 化 , 小板 最终黏 I 血

止血和血栓

止血和血栓
The hemostatic process has several important functions: • Maintain blood in a fluid state while circulating within the vascular system • Arrest bleeding at the site of injury by formation of a hemostatic plug • Ensure the removal of the hemostatic plug when healing is complete
止血和血栓
一、掌握 1. 人体正常的止凝血功能及其调控
(血管、凝血因子(内外源凝血途径)、血小板、 抗凝和纤溶) 2. 出血性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诊断
二、熟悉 1. 抗凝和溶栓药物作用机制 (肝素、香豆素类、链激酶、维生素K) 2. 出凝血相关疾病:过敏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 3. 遗传性易栓症,静脉血栓形成
维生素K依赖的酶原的辅因子:
3. 机体的止、凝血功能和抗凝机制 (1)机体的止、凝血功能: 血液凝固反应
维生素K依赖的酶原的辅因子:
3. 机体的止、凝血功能和抗凝机制 (1)机体的止、凝血功能: 血液凝固反应
维生素K依赖的酶原的辅因子:组织因子(TF) • TF是促凝蛋白中唯一的一个跨膜蛋白 • TF固定表达于许多血管外组织(特别在脑、胎盘、肺中含量丰富),血管 周围的外层细胞,表皮,间质和神经胶质细胞。 • 正常生理情况下,流动血液中并不表达TF • 与白介素10,干扰素α、β、γ等属于同一受体家族
剑桥大学血液学系 Research Associate 剑桥大学血液学系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剑桥大学血液学系 BHF Basic Science Lecturer, 剑桥大学血液学系 BHF Senior Research Fellow, 上海交大医学院 细胞分化与凋亡重点实验室 PI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对冠心病发生影响的研究进展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对冠心病发生影响的研究进展

Me,95321) 3 —4 . d19 , (0: 5 6 1子 与 稳 定 冠心 病 f. 血 管病 学 进 展 , 7殷 方 v Wiern n a l J心 ]
冠脉再 闭塞 [1 1。 2
【1 3殷兆芳 . 3 v WF与冠心病 [. J 国外医学 ( ] 内科分册 )2 0 ,9( 2) 5 6 ,0 22 1 : 1. 【] 明, 4刘 杨迅 , 陈晶, . 等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 P 一选择素 、 WF的变化 v
及 意义 [. J 中原 医刊 ,0 53 1 : 7 ] 2 0 ,2( 6) 2 . [ 赵 艳红 . 性 血友 病 因子 与冠 心病 【. 血管 病学 进展 ,0 2 2 : 0. 5 】 假 J心 】 20 ,3 13
了纤 维素性 血栓 的形 成 。通过 充 当凝 血 因子 Ⅷ载体蛋 白, 纤 在 维素 性血 栓形成 过程 中发挥 了重要 作用 【, 8 在重 型 v 】 wF患者 ,
蛋白, 并具 备 4 种不 同功能 的结 构域 构成 f 5 1 中, 。其 A结构域 是最 重要 的核心结 构域 , 其在 血小板 的黏附 和聚集 中起 重要作 用 。A 结构 域 是血 小板 膜糖 蛋 白受 体 G I I 肝素 、 酸脑 1 Pb X、 / 硫
v WF在 血 小 板 膜 上 有 糖 蛋 白 I G I b( P b)和 糖 蛋 白
Ⅱ b Ⅲ a( P b Ia 两 个 受 体 , 释 放 形 式 有 基 础 性 释 / G Ⅱ /I ) I 其
放 和调 节性释 放两 种 , wF与血小 板糖 蛋 白 I v b在血 小板受 到
凝 血酶 或 AD P刺 激后 , 发生 结合 反应 。在 高切 应 力或 者血 管 内皮 损伤 条件 下 , 通过各 种反 应继 而形成 血小 板 G PⅡ b m / a — v wF复合 物 , 3 成分 之 间相互作 用 , 致血 小板 不可逆 性 这 种 导 的 聚集 , 血液凝 固加快 。值 得注意 的是 , 在动 物模 型实 验 中, 在

临床应用冷沉淀的注意事项及研究

临床应用冷沉淀的注意事项及研究

临床应用冷沉淀的注意事项及研究20世纪60年代冷沉淀被pool博士发现,1964年首先应用冻融沉淀法从血浆中提取出来白色沉淀物。

因富含FⅧ、Fg、Fn等凝血因子,而用于HA、Fg缺乏、凝血因子ⅩⅢ缺乏和vWD等出血性疾病治疗,是现代成分输血的一部分。

因其纯度不高,在生物体内半衰期短,在发达国家,除非无可先择或紧急情况,并不考虑应用冷沉淀治疗HA、vWD和FⅩⅢ缺乏等疾病。

近年来,随着临床输血技术快速发展,该项技术突破传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除用于手术后出血、严重外伤及DIC的治疗,还有报道应用于深度烧伤、手术创伤、恶性肿瘤激发的口腔溃疡等病的替代治疗。

现将冷沉淀组成和作用机制,制备方法,规格与储存,在临床中的应用,输注剂量及注意事项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便冷沉淀制品能更好地服务与临床。

1冷沉淀的组成和作用机制抗血友病球蛋白(FⅧ)是由FⅧ促凝活性、FⅧ促凝抗原、FⅧ有关抗原和FⅧ有关的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Rco)等组成的大分子复合物。

可加速FⅩ活化,促进血小板聚集、血小板FⅢ的释放和形成内源性凝血活酶,促进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加快。

生物体内半衰期在8~12h,变化较大。

纤维蛋白原(Fg)由肝脏合成的,在凝血过程中,由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

其含量增多可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都加快。

还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起到加快止血、改善微循环、防止出血的作用。

纤维结合蛋白(Fn)又称纤维连接蛋白,1974年国外开始研究发现的,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和组织液中,分子量约450KD,由两条相似的A链和B链组成的二聚体高分子糖蛋白。

有促进细胞粘着、上皮细胞移行、纤维蛋白交联,抗感染、抑制细菌促进肉芽组织增生、提高白细胞活性、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免疫调控功能,为上皮修复营造环境条件等多种生物活性。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SF)即Ⅲ因子存在于血小板及血浆中,经凝血酶切除部分肽段后被激活Ⅲa。

血栓与止血检验理论ppt课件.ppt

血栓与止血检验理论ppt课件.ppt

血小板收缩功能的模式图
6.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 血管内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存在的空隙, 由PCL来填充
而且血小板还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和 修复过程
故能增强血管壁的抵抗力,降低血管的脆 性和通透性
二、正常完整止血过程
血管期 血小板期 血液凝固期 血栓动力学变化期
血栓形成
第三节 血液凝固(coagulation)
凝血因子特性 凝血因子的功能及其分子基础 凝血机制
一、凝血因子特性
凝血因子:血浆中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共14个,12个已编号(I-XIII),2个未编号(激
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除FⅣ为Ca++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除FⅢ外, 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 除FⅣ、Ⅲ外,大部分在肝脏合成
大血管收缩:
特点:① 神经调节完成 ② 使血管平滑肌收缩 ③ 血流减少
2.激活血小板
3.促进血液凝固
4.抗血栓形成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屏障作用 摄取和清除循环中一些促凝物质、血管活
性物质 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和分泌一些物质
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和分泌一些物质:
舒张血管:PGI2(prostacyclin)、NO 抑制血小板聚集:PGI2(前列环素) 灭活凝血因子:PC(蛋白C)系统、AT、TM 、 促进血块溶解:t-PA
γ-羧基谷氨酸:具有结合Ca++的能力,并借助于 Ca++ 与磷脂膜结合,Ca++起“搭桥”作用
γ-羧基谷氨酸
Ca++
磷脂膜
在肝合成必须依赖VitK,VitK缺乏可导
致新生儿出血或获得性成人出血性疾病
II、VII IX、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结构功能及在止血、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摘要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血浆中vwf为分子量不等的多聚体,vwf多聚体的大小与功能有密切关系,其分子量越大,与血小板结合能力越强,更能促进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与微血管病性溶血。

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vwf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就vwf的生物合成,结构特点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结构血小板 vwf-cp
vwf基因和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vwf主要由内皮细胞合成,但表达合成vwf的上皮细胞存在非常明显的异质性,血浆中vwf为分子量不等的多聚体。

在蛋白质合成的初期,vwf经历了翻译后的修饰过程,包括二聚化与多聚化,以及d1~d2间的裂解。

vwf的多种功能存在于不同的蛋白功能区里,如a1与vwf和血小板糖蛋白ⅰb的结合有关,d3与vwf和fⅷ的结合有关,c2与vwf和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结合有关,a3与vwf和胶原的结合有关。

vwf对凝血途径的调节主要通过:①作为分子桥介导血小板与内皮下胶原的粘附反应,这是通过血小板糖蛋白(gp) ib-ⅸ(vwf受体)和内皮下胶原成分精氨酸-甘氨酸-门冬酰胺(arg-gly-asp,rgd)三肽结合;vwf还能粘附于受刺激的内皮细胞,这一作用是通过上皮细胞表面玻璃连接蛋白(αvβ3)和vwf分子上的rgd三肽位点结合而实现的。

②作为分子桥介导血
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聚集反映,这一作用主要通过血小板表面存在vwf受体,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ⅸⅱb-ⅲa而实现。

③作为凝血因子ⅷ的保护性载体,即vwf可保护因子ⅷ的活性,还能稳定因子ⅷ的mrna,促进因子ⅷ的合成与分泌。

血小板gp ⅰbα上与vwf结合相关的重要区域
gp ⅰb-ⅸ-ⅴ复合物为血小板受体,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与vwf的结合引起血小板粘附,进而改变细胞骨架,引起血小板变形、移动、分泌、聚集和收缩等一系列变化。

gp ⅰbα是复合物中直接与vwf 发生作用的部分。

它们的相互作用是以上变化的始动环节。

在病理性的和高切应力的条件下,这种相互作用则能引起血栓性疾病[1]。

以往的大量研究主要是为了寻找vwf的精确结合位点,gp ⅰbα氨基端晶体结构及其与vwfa1 区共结晶结构的发现成为该领域的重
要进展。

gpⅰbα与vwf直接接触的部位位于n端侧翼区、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区和c端侧翼区。

vwf-cp与vwf关系
研究表明,vwf-cp是具有凝血酶敏感蛋白模体的去整合素域和金属蛋白酶域蛋白(adamts)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命名为adamts13[2]。

vwf-cp的金属蛋白酶域是其活性域,能够将大分子量的vwf 多聚体水解为小分子肽段。

后者是介导血小板与内皮下组织粘附进而形成血小板血栓的重要分子,其中大分子量的vwf 多聚体与血板的结合能力更强。

因此,vwf-cp主要调节vwf 的结构与功能。

为进一步研究其活性区域特征,有人应用pcr方法从vwf-cp cdna
质粒中扩增出该酶的活性域,并进行克隆、表达和鉴定。

即正常人血浆中存在的vwf降解片段,调节vwf与内皮下胶原和血小板等的粘附能力。

其他结构域可能参与酶对底物或配体的识别及结合。

vwf 是人体内血栓形成与止血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糖蛋白,vwf-cp水解的敏感性异常或vwf-cp酶活性本身的异常,均影响vwf多聚体的形式,从而导致血栓栓塞性疾病或出血性疾病的发生。

粗略估计
vwf-cp在正常人血浆中的含量约为1μg/ml。

妊娠期的后6个月该酶含量较前3个月减少,提示其合成可能受到高水平雌激素的影响。

所以,研究vwf-cp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了解疾病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发现在许多疾病状态下vwf-cp酶活性的缺陷或降低,同时也伴有vwf质或量的异常。

vwf介导血小板粘附的机制
血液中的血小板始终在监视着血管壁的完整性,但由于高速流动的血流产生的剪切速率很大,假如没有vwf帮助,椭圆形的血小板很难抗拒血流而停下来。

血管内皮损伤后,表面的内皮细胞脱落,血液与内皮下组织中胶原纤维相接触,首先起作用的是在血液中循环的vwf。

因为它们呈线样结构,抗拒剪切力的能力比血小板强的多,aa和a3是vwf粘附的主要功能基团分别负责与gp ⅰb和胶原的结合。

vwf 分子中的a3结构域能够立即与内皮下暴露出来的胶原结合,并在剪切力的作用下,vwf发生伸展,使a1结构域暴露出来,被血小板上的gp ⅰb受体识别。

滚动的血小板上的gpⅰb受体与平铺在损伤部位的vwf分子中的a1结构域不断地结合、分离,
使快速流动的血小板逐渐减速;在减速的过程中通过细胞内信息传递使其他受体也得到活化,如α2β1和gp ⅵ、α5β1、gp ⅱb/ⅲa等,在它们的共同参与下,血小板最终粘附于血管壁的损伤部位;牢固粘附后的血小板由于血流切应力的作用,在gp ⅱb/ⅲa
的介导下由椭圆形铺展开,在血管损伤部位形成一层血小板膜[3]。

由于表面受体的激活,铺展开的血小板通过gp ⅰb可以继续粘附vwf;通过gp ⅱb/ⅲa和纤维蛋白原或vwf的参与,可与其他更多的血小板结成网,同时一系列复杂的凝血反应被启动,最终形成血栓,堵在血管损伤部位,防止血液的丢失。

这本是机体正常的自我保护机制,但这种保护机制并不能识别血管壁受损的性质和程度,对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内皮浅表性损伤,它也同样触发血栓的形成,结果阻塞了血管,导致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出现缺血性疾病的发生。

实际上,在循环血液中血小板和vwf是同时存在的,但在正常状态下二者并不结合,只有vwf发生构型变化才介导血小板的凝集和粘附。

vwf分子就像血小板与胶原之间的桥梁;是血小板粘附在血管损伤部位的“高级分子胶水”。

正常的动脉内血流速度是比较快的,斑块的形成使动脉内腔狭窄会产生更高的剪切力。

因此,倘若没有vwf的参与,仅仅依靠血小板是不可能在动脉粥样斑块的基础上形成血栓的。

表明vwf在病理性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莲.血小板糖蛋白ⅰbα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结合的研究进
展.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31(5):284-287.
2 高维强,阮长耿.adam-ts:一类新的金属蛋白酶亚家族.生命的化学,2002,22(2):96-100.
3 祝怀平,王迎春,白霞,等.人vwf-a1区蛋白的表达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20(1):47-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