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凝血23.1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含量测定(精)
dic测量标准

DIC测量标准
DIC,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全身性微血管血栓形成,进而导致组织器官缺血性损害的病理过程。
对于DIC的测量标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血小板计数:DIC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往往降低,因此血小板计数的测量是DIC测量的重要指标。
正常值一般大于100×10^9/L,而DIC患者血小板计数往往低于此值。
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这两项指标的延长是DIC的典型表现,因为DIC导致凝血因子消耗过多,凝血功能异常。
纤维蛋白原(Fbg):DIC时,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这反映了凝血因子的减少。
正常值一般大于200mg/dl,而DIC患者可能低于此值。
纤溶指标:DIC时,纤溶系统也被激活,导致纤溶指标如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等升高。
微血管指标:DIC导致微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因此一些针对微血管的指标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等也可能用于DIC的测量。
除了上述实验室指标外,临床实践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例如,患者可能出现的皮肤黏膜出血、内脏出血、休克等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中其他与凝血和纤溶相关的指标异常,都可能提示DIC 的存在。
总之,对于DIC的测量标准,需要结合多种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只有准确及时的诊断和处理,才能有效减少DIC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vegf指标值

vegf指标值摘要:1.VEGF 指标值的定义和作用2.VEGF 指标值的检测方法3.VEGF 指标值与疾病的关系4.VEGF 指标值的临床应用5.VEGF 指标值的未来研究方向正文: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指标值是一种反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活性的生物标志物,对血管发生、生长、通透性及炎症等方面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VEGF 指标值在多种疾病中异常表达,使其成为疾病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的有力工具。
本文将详细介绍VEGF 指标值的定义、检测方法、与疾病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VEGF 指标值的定义和作用VEGF 是一种蛋白质,主要由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产生。
它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促生长、促迁移、促通透性等作用,从而参与新生血管生成、炎症反应及肿瘤生长等过程。
VEGF 有多种亚型,其中VEGF-A、VEGF-B 和VEGF-C 最为重要。
VEGF 指标值通常指VEGF-A 的含量。
2.VEGF 指标值的检测方法VEGF 指标值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射免疫沉淀法(RIPA)、荧光定量PCR 等。
其中,ELISA 法最为常用,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
3.VEGF 指标值与疾病的关系VEGF 指标值在多种疾病中异常表达,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等。
在肿瘤中,VEGF 水平升高可促进新生血管生成,为肿瘤提供营养支持,使肿瘤生长和转移。
因此,VEGF 指标值可作为肿瘤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的指标。
4.VEGF 指标值的临床应用VEGF 指标值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包括:辅助诊断、疗效监测、预后评估及疾病风险评估。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VEGF 水平可作为评估抗肿瘤药物疗效的指标;在糖尿病肾病中,VEGF 水平可作为评估肾脏病变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5.VEGF 指标值的未来研究方向随着对VEGF 研究的深入,未来研究方向将更加关注VEGF 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亚型间的相互作用、新型检测方法的开发及个体化治疗策略。
血管内皮细胞检验技术

血管内皮细胞检验技术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F:Ag)测定主要用于血管性血友病的诊断与分型。
(一)检验原理免疫火箭电泳法。
在含vWF:Ag的琼脂板中加入定量的受检血浆(抗原)后,在电场作用下,定量的抗原在含抗体的琼脂板上泳动。
在一定的时间内出现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火箭样沉淀线,沉淀线的高度与抗原的浓度成正比,根据沉淀线的高度计算出血浆vWF:Ag的含量。
(二)检验方法学1.试剂与器材(1)Tris巴比妥缓冲液(pH 8.8)。
(2)琼脂糖凝胶的制备:取琼脂0.9g,加Tris巴比妥缓冲液100ml,加热至沸点,待琼脂完全溶解置50~56℃水浴。
(3)琼脂板的制备:取人血浆vWF:Ag抗血清16.5μl于50ml 烧杯中,置50~56℃水浴。
取50~56℃水浴中的琼脂糖凝胶10ml加入烧杯中(稀释600倍),充分混合后迅速倒入8cm×8cm内径的玻璃槽内。
当凝胶凝固后,除去一块玻片,打孔共10~12个,孔径为2.5mm,间距约为5mm。
(4)标准标本制备:用Tirs巴比妥缓冲液稀释正常混合血浆,比例为原倍∶1∶2、1∶4、1∶8、1∶16,于1、2、3、4、5孔中各加样10μl。
(5)待检标本的制备:将患者全血用0.109mol/L枸橼酸钠作9∶1抗凝,1500r/min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然后用Tris巴比妥缓冲液将标本作1∶2稀释。
按编号,依次加入相应的测定孔中。
2.操作方法(1)每侧电泳槽内加Tris巴比妥缓冲液1000ml。
在加抗原之前,先将打好小孔的琼脂板置于电泳槽内,孔朝阴极,火箭方向为阳极。
用8cm宽的双层滤纸作桥,接通电源,用50V左右的电压。
然后顺序加入标准标本和受检标本。
关闭电泳槽盖,调节电压至110~115V,电流为10~14mA,电泳18小时。
电泳槽温度以小于15℃为宜。
(2)电泳完毕后,取出凝胶板置生理盐水中,然后再浸入1%磷钼酸溶液中(1g磷钼酸加蒸馏水100ml,过滤后使用)20~60分钟,可见火箭样沉淀线,也可用氨基黑染色保存。
血管性血友病详解

➢ 试剂盒:美国德灵vWF抗原试剂盒 ➢ 试验标本:使用未稀释的患者血浆 ➢ 试验仪器:SysmexCA7000 ➢ 试验方法:免疫比浊法
抗vWF的单克隆抗体 包被乳胶微粒
受检血浆中的vWF
免疫反应发生凝集, 浊度改变,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增加
②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测定(VWF:RCo)
瑞斯托霉素(负电荷)
vWF + GPIb(血小板) 速率加快
➢ 合成: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 ➢ 释放: • 组成式/持续性释放---血浆基础浓度10mg/L • 调节式/刺激后释放(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压缩存储于血小板的α颗粒、血管内皮细胞的WeibelPalade小体(WPB)小体中 刺激因子:凝血酶、肾上腺素、组胺、纤维蛋白、IL-1
BLOOD
vWF—生理、病理过程
(2)实验室检查 血RT:N,出血过多时:贫血。
典型病例:凝血时间 (APTT) (筛查实验 )
Ⅷ:C :
(确诊检查)
2%
重型
2%~5% 中型
5%~20% 轻型
20%~50% 亚临床型
(3)病因和发病机制 X连锁隐性遗传(女性传递,携带者;男性发病) 基因缺陷导致Ⅷ含量减少。
1993年,发现重型AHG具有包括内含子22的大 片段基因倒位,现已证实40%重型AHG与这一 基因倒位有关。
vWD分型
➢ 1型:vWF量的部分缺失,结构功能正常(75%)
➢ 2型:vWF质的异常,但含量正常(25%)
2A型:缺乏高-中分子量vWF多聚体,导致血小板依赖性的功能减弱 2B型:对血小板膜GPⅠb亲和性增加,使高分子量vWF多聚体缺乏 2M型:对血小板膜GPⅠb亲和性下降,vWF多聚体分析正常 2N型:vWF对因子Ⅷ亲和力明显降低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手段和方法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手段和方法内皮功能障碍的检测迄今为止,尚无可靠而公认的检测内皮功能障碍的金标准,且现有的检测方法多系间接反映内皮功能状态,常用的检测手段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实验室检查因血管内皮细胞可合成并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对外周血液中内皮细胞所释放的活性物质进行检测,可间接评价内皮的功能,内皮功能障碍时具有代表性的血液指标是内皮素-1和NO,其中NO是血管内皮释放的重要的舒血管物质,其作用集中代表了正常的血管内皮功能。
ET-1是目前所知的最强的缩血管物质,被认为在与血管平滑肌有关的血管张力和结构的长期调节中起作用。
目前开展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包括:内皮素-1、NO、血管紧张素II(AngII)、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前列腺素、血栓素A2等。
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水平增高与心绞痛、心肌梗死、动脉硬化的程度以及冠脉成形术后的再梗死有直接的关系,PAI-1增高是目前猜测AS的独立危险因素。
可以测定以上指标并比较各种措施下值的变化,以此评价这些治疗措施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但应注重内皮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因子半衰期较短,大多数在局部发挥作用。
外周血液的浓度反应了整个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但有时某段血管的内皮功能与全身血管功能并不完全相同。
2.内皮细胞计数及形态学检查当内皮细胞受到各种因素而发生损伤时,可导致血循环中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异常。
有研究证实,高血压患者血循环中内皮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正常人,且细胞形态为胞核和胞浆清楚可见,提示为脱落的新鲜细胞。
而正常人的外周血内皮细胞多为核缺如,细胞皱缩,提示为正常组织新陈代谢致衰老导致的细胞脱落。
此外,急性损伤时循环中内皮细胞计数如急性心肌缺血或急性心肌梗死时,其计数可明显增加。
此方法可反映内皮细胞的异常变化,简单直观,对临床判定血管性疾病的病情变化,指导治疗有参考价值。
3.非侵入性血管超声检测FMD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病理条件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一种全身性的血管功能异常,因此,理论上外周血管内皮功能可反映冠状动脉内皮功能,而具有潜在的诊断“窗口”作用。
血管性假血友病(VWD)

血管性假血友病(VWD)什么是什么是血管血管血管性假血友病性假血友病性假血友病(VWD)(VWD)(VWD)??血管性假血友病(VWD)是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最常见类型。
该病患者的血液中帮助控制出血的一种名叫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的蛋白质出了问题。
当一个血管受伤出血,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帮助血液中名叫血小板的细胞结合起来形成血块来止血。
血管性假血友病(VWD)患者没有足够的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或者它不能正常起作用。
因此凝血和止血时间变长。
血管性假血友病通常没有其它出血性疾病严重。
许多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可能不知道自己有这种病,因为他们的出血症状很轻。
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此病对他们的生命影响很小或没有损害,除非严重受伤或需要手术。
然而,所有形式的血管性假血友病都可能有出血问题。
据估计全世界大约千分之一的人口有血管性假血友病,但是因为许多人的症状非常轻,所以只有少数人知道他们有这种病,而大多数患者没有诊断。
血管性假血友病血管性假血友病的类型的类型的类型血管性假血友病有三种主要类型。
在每种类型中,此病可能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
每种类型中出血症状可能差别相当大,部分依赖于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的活性。
知道一名患者的血管性假血友病是什么类型很重要,因为各种类型的治疗是不同的。
第一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最常见。
第一种类型患者的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水平比正常人低。
症状通常非常轻。
然而,第一种类型的某些患者有可能严重出血。
第二种类型第二种类型包含了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结构上的一个缺陷。
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蛋白质不正常起作用,导致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活性低于正常值。
第二种类型有不同种类的缺陷。
症状通常为中度。
第三种类型第三种类型通常最严重。
第三种类型患者的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非常少或没有。
症状要严重得多。
第三种类型患者可能会肌肉和关节出血,有时没有损伤。
更多资料,请访问 ,中文资料请访问。
(人卫版第九版实验诊断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课件PPT

包括易引起血栓栓塞的抗凝因子缺陷、凝血因子缺陷、纤溶因子缺陷以及代谢障碍等疾病。常见易栓症 可应用蛋白C及抗凝血酶的相关检测联合基因分析确定(quèdìng)其病因。 (三)动/静脉血栓
第三十二页,共三十八页。
● 诊断学(第9版)
四、DIC项目的选择(xuǎnzé)与应用
(一)临床诊断
第三章
血栓 与止血检测 (xuèshuān)
第一页,共三十八页。
第一节 血管(xuèguǎn)壁检测
第二节 血小板检测( jiǎn cè)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测
第四节 抗凝系统监测
第二页,共三十八页。
第五节 纤溶活性检测( jiǎn cè)
第六节 血液流变学检测 第七节 血弹力图检测
第八节 检测项目的选择(xuǎnzé)和应用
一、筛 检 试 验
1.血浆(xuèjiāng)D-二聚体测定 2.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3.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八页。
● 诊断学(第9版)
二、诊 断 试 验
1.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测定 2.血浆纤溶酶原活性测定 3.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yìzhì)物-1活性测定 4.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5.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测定
(六)血浆血栓烷B2测定(TXB2)
TXB2是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较TXA2更稳定的产物之一,有促血管收缩和促血 小板聚集的作用。TXA2与PGI2具有平衡作用。
第十一页,共三十八页。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测(jiǎn cè)
第十二页,共三十八页。
● 诊断学(第9版)
一、筛 检 试 验
(一)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血栓弹力图(TEG)检 测 常 用 项 目 的 意 义

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常用项目的意义
备注:
如果TEG测试得出了正常的弹力图,病人仍有活动性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
1、考虑vWF因子疾病:vWF因子缺乏,血凝块功能是好的,但血小板的粘附差,造成血凝块不能粘附到受损的血管位置,建议采用DDA VP(去氨加压素)(释放vWF因子)或FFP(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含有vWF因子);
2、考虑抗血小板药物作用:采用血小板图检测抗血小板治疗的影响;
3、考虑机械性出血:如果排除了vWF因子缺乏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影响,最后应该考虑是由于手术原因造成出血;
TEG与常规凝血检测在检测原理上的区别为:
1、TEG全面动态观察凝血及纤溶全过程,能快速完整地监测从凝血开始至血凝块形成及稳
固的全过程,并提供有关凝血及纤溶的性质和动态方面的资料。
常规实验室凝血功能检查只是检查离体血浆和凝血连锁反应中一部分,而不能反映临床凝血全过程;
2、现在的凝血试验以一旦纤维素形成为结局。
而TEG试验从凝血开始,凝血形成及凝血
溶解或血块回缩为结局;
3、TEG与传统凝血试验有很强相关性,重要的区别是TEG在测定凝血级联反应与血小板
相互作用上具有独特性;
4、常规凝血功能检查:PT、CT、ACT、APTT等非动态性,只测定一个点,不能直接反应
凝血障碍的原因,亦达不到监测凝血的目的,所以不能准确确定凝血与出血原因;5、TEG与激活凝血时间(ACT)之差别在于ACT只反映高浓度肝素存在的特异性, 不能全面
评估凝血功能状态;而TEG测定肝素残留比ACT更精确, 更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凝血23.1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含量测定(ELISA 法)(第四版)
出凝血23.2原理: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凝血因子VIII相关抗原(VWF:Ag)水平。
包被抗人VWF:Ag抗体与待测血浆中VWF:Ag 结合,加入酶标抗体后形成复合物,后者与底物作用呈现颜色反应。
490nm处测得的A值与待测血浆VWF:Ag含量成正相关。
出凝血23.3标本处理:
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下,采空腹静脉血(急诊病人除外)。
采血者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使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标本。
最好不与其它实验一起采集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
采完血后,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试管,避免产生气泡;然后迅速将血液和抗凝剂轻轻颠倒混匀,避免用力震荡。
全血要在1小时内分离血浆。
分离乏血小板血浆时,要在室温下3000rpm离心10分钟,室温下可存放4小时。
全部试验不能在4小时内完成,应将乏血小板血浆分装在0.5~1.0ml的小试管中快速冷冻,储存于-20℃冰箱中。
-20℃可保存3个月。
冷冻过的标本可再次冷冻,不影响本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冷冻血浆融化时,应将盛冷冻血浆的容器置于37℃水浴中,并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
出凝血23.4试剂:购于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
内含可拆式包被反应条:8孔×12;酶标抗体1瓶;标准血浆6支;底物OPD片剂6
片; 10×稀释液1瓶;20×洗涤液1瓶;底物缓冲液1瓶;终止液:1瓶
出凝血23.5 仪器:
BIOTEK EL312e型全自动酶标分析仪
LRH-150型生化培养箱
出凝血23.6 方法:
1)试剂重建:浓稀释液用前置于37℃水浴1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作10倍稀释;浓洗涤液用前置于37℃水浴1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作20倍稀释;每支标准血浆用2ml稀释液准确复溶(稀释了20倍,设定此时VWF:Ag含量为200%),取200ul 用稀释液做5次倍比稀释,得到200%、100%、50%、25%、
12.5%、6.25%六个标准点;将待测血浆用稀释液作40倍稀释
(25ul待测血浆+975ul稀释液)。
2)加样:每孔加不同浓度标准血浆或待测稀释血浆100ul,空白对照孔加稀释液100ul,37℃孵育75分钟。
3)洗涤:弃取反应孔内液体,用洗涤液注满各孔,静置3秒钟,甩干,反复3次后拍干。
4)加酶标抗体:每孔加酶标抗体100ul,37℃孵育45分钟。
5)洗涤:弃取反应孔内液体,用洗涤液注满各孔,静置3秒钟,甩干,反复3次后拍干。
6)显色:临用前每片OPD用5ml底物缓冲液溶解。
每孔加底物液100ul,37℃孵育10分钟。
7)终止:每孔加终止液50ul。
8)比色:在酶标仪上492nm处,以空白孔调零,测定各孔A值。
出凝血13.7 操作:按仪器操作步骤执行标准操作。
打开计算机和酶标仪,选择“酶标仪操作”,选择VWF:AG操作程序,设置空白和样本位置,然后依次按联机、启动、出板、入板、读板、打印,完成比色程序。
出凝血23.8 计算:
仪器自动计算出吸光值。
制作标准曲线并计算r值(r>0.95)、a值、b值。
按方程f(x)=10(a+b*logx)计算待测标本VWF:Ag百分含量
出凝血23.9 参考值:0.5~2.0
出凝血23.10 临床意义
VWF:Ag含量增高见于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肺部疾病等。
VWF:Ag含量降低见于血管性假性血友病(vWD),是vWD诊断的重要指标。
出凝血23.11 参考文献:
1)主编王鸿利.止血与血栓检验技术.(第一版1992.6)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主编李家增王鸿利韩忠朝.血液实验学.(第一版1997.10)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主编邓家栋杨崇礼杨天楹.临床血液学.(第一版1985)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主编邓家栋杨天楹杨崇礼.血液学实验诊断.(第一版1985)天津出版社.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一版 1991).东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