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是以18世纪末到19世纪世界产业革命浪潮为基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各国进入工业革命的时间不同,各国进入近代社会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同样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变迁,教育受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制约。

关于近代教育起始年代的划分,教育界的争论很多。

我们一般认为,欧洲近代教育肇始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成熟于20世纪初的美国;1而我国的近代教育发轫于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1904年“葵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我国近代教育的特征马克思认为:“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

”2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兵舰和鸦片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列强的人侵,一方面使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中国强行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的狂潮。

以“儒礼”为内容的传统教育主题已不再呈现独占局面,旧的教育主题开始受到冲击,产生腐败。

与此同时,新的、外来的——开始是裹着大炮的声威,新的教育主题开始萌芽、发展和壮大起来。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洋务运动”为标志。

其特征有: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科学教育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办教育的总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类新式学堂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用性”课程,开设“格物”、“天文”、“舆地”、“算术”、“化学”等。

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曾国藩是倡导者,他们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产生的,随后逐步酝酿成“实业救国”思想。

容闳、何启、胡礼垣在《新政论议》中指出:学校科目中应包括机器工务、轮船建法、电气制用、开矿理法、农务树畜等科,以期“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富国裕民之本”。

32.“广开学校”,创建新式学堂,强调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出于对传统教育的质疑,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并派“志趣1杨文花,为什么说文艺复兴是近代教育的开端.科教文汇,2008(2),第204页.2《卡尔·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中的普及教育的发言记录》(1869年8月10日和17日),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16卷,第654页.3元青,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初探.天津:天津师大学报,1986(2)第30—32页.远大,品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华”的聪颖子弟去欧美留学,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还为近代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科技人才。

我国近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进程与未来发展趋势(1)

我国近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进程与未来发展趋势(1)

学生素质报告单
4、未来发展趋势
一、 简 介
近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本世纪。从1900以来,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大 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间续发展阶段(1900-1977)、理论积累 阶段(1977-1985)和持续发展阶段(1985以后)。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历史与逻辑是一致的,从逻辑上讲,教育 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就历史而言,我国的教育评价确实是从 教育测验开始研究的。 关于发展阶段的回顾,将从我国的教育测验运动说起。第二,关 于历史阶段的划分,主要以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发展的客观过 程和标志为依据。
二、发展历程
(1)间续发展阶段
1905年我国废止承袭已1300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之时,正值西方教育测验运动方兴 未艾,在内与外、主动与被动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西方教育测量的理论很快 就传入了中国,并进而在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中国的教育测量运动。
A、1918年,美国人瓦尔科特在北京清华学校任教时,用推孟修订的比纳量表测量了该校高等 科四年级学生;同年,俞子夷仿造了一种小学生国文毛笔书法量表,但也并未引起广泛注意。 B、美国教育测量学家麦柯尔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聘来华,担任该社心理研究主任之职, 将 TBCF( T:total ability;B: brightness; C: classification, F:effort)测量编制法介绍 到中国,并在一、两年内迅速传播开来。陈鹤琴、廖世承等都按照这种方法编制过多种测验。 这一时期,智力测验的研制与实施盛行一时:有陆志伟订正的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廖世承的 团体智力测验;刘廷芳的中学智力测验;刘湛恩的非文学智力测验;陈鹤琴的图形智力测验等 等。而后艾伟和其他人士编制了小学各科测验及诊断测验等。 C、1920年,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师开设测验课程,并以心理测验量表测量了学生,这算 是在我国正式开始应用科学心理测验。1921年他们正式出版《智力测验法》一书,当时影响 较大。

中国近现代茶学教育的诞生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茶学教育的诞生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茶学教育的诞生和发展陶德臣(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政教室 江苏 南京 210007)[摘要]中国茶学教育是伴随着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新式学校的建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分为三个明显发展阶段,即清朝末年的诞生时期,民国时期的发展时期,解放以后的繁荣时期。

每个时期均有其不同的内容,同时又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

[关键词]茶学;教育;发展史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茶学教育是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式学校的建立而产生的。

具体产生时间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

民国时期茶学教育得到一定发展,尤其是一些大学成立了茶学系科,入学接受茶学教育的人数逐渐增多。

新中国成立50余年,茶学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茶学教育的诞生19世纪末,针对中国茶业一蹶不振的客观情况,洋务派、维新派及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从振兴茶业的根本目的出发,提出了种种补救措施,其中就有建立学校,培养茶叶专门人才的内容。

这种呼声可视为茶学教育诞生的前奏。

1887年,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曾计划在台湾茶区建立一所近代化模范茶厂,采用机器生产。

其配套措施之一,就是计划“再立茶艺学堂一所,教授艺童,恒常习学”,并认为“此两端是亦补救之首法”[1]。

这可能是清末提出设立学校,培养茶务人才的第一人。

1891年,洋务派另一大员,湖广总督张之洞也提出要设立学校,为振兴茶业训练人才。

为此,他另设学堂,立方言学、商务学两科,招收茶商子弟聪慧学生50名,“专习各国语言文字及讲求商务”[2]。

虽然这还不是专门的茶学教育,但却是服务于茶业振兴的教育举措,可视作“大茶学教育之列”。

当然对茶学教育提出建议的还有其他人,如刑部主事萧文昭提出挽救茶业的“四招”中,第一招就是“设立茶务学堂”[3]。

1898年9月,这项提议得到光绪帝的批准,“谕于已开通商口岸及产丝茶省份,迅速设立茶务学堂及蚕桑公院”[4]。

这体现了维新派“振兴商务、农务、工业,奖励工艺创新,开矿筑路”,“改革科举制度,设立学校,设立译书局,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和派人出国留学”等主张。

论述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论述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论述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史进程。

从最早的原始教育到现代的全面发展,教育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创新。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三个阶段来论述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古代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起始阶段,其特点是传统、封建和宗教色彩浓厚。

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和氏族进行的,父母传授给子女的知识和技能起到了最初的教育作用。

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劳动分工的出现,职业技能的传承和培养成为了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古代文明古国中,如中国、印度、埃及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和组织,由贵族或僧侣负责进行。

这种教育形式注重对宗教和道德伦理的灌输,培养人们忠诚于国家和宗教的意识和行为。

近代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的出现和发展与工业革命和现代国家的兴起密切相关。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转变。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培养能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劳动者成为当时教育的重要目标。

近代教育的典型特点是普及性和科学性。

在欧洲,法国和德国率先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普及义务教育,推动了教育的大众化。

同时,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教育的科学化,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开始注重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运用。

现代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最新阶段,它的出现和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的趋势密不可分。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新模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和学习资源。

同时,国际交流和合作也为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留学和交换项目拓宽视野,增加跨文化交流的机会。

论述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论述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论述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引言:幼儿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深远,也对国家的未来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近现代中国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凝聚了追求教育公平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努力。

本文将全面探讨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制度特点与发展趋势,并分享个人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1. 传统幼儿教育:传统中国幼儿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和社区,注重道德教育与家庭传统;受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幼儿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2. 近代洋务运动与教育改革: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教育改革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始出现了早期的幼儿园,但仍面临着资源短缺和质量不高的问题。

3. 新中国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幼儿教育得到了广泛重视。

1956年通过的《关于普及幼儿园的决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幼儿园的普及。

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幼儿教育体制进一步完善,普通幼儿园逐步向城乡普及。

二、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制度特点1. 公益性质:中国的幼儿教育体系以公益性为原则,注重服务全社会,强调教育公平,努力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

2. 多元化发展:近现代中国幼儿教育制度追求多元化和个性化教育,致力于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

3. 统筹教育资源: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注重统筹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公平,加强教育与其他社会资源的衔接与整合。

三、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 科技与数字化教育:随着科技和数字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将更加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提升教育质量。

2. 幼小衔接: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幼小衔接问题,加强早教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提高幼儿教育的连续性和质量。

3. 质量和评估: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将更加关注教育质量和评估,注重评估体系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改革开放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古代教育1.1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注重道德教育和礼仪规范,强调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1.2 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材,培养了大量的文化精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1.3 私塾教育的兴旺:私塾教育成为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形式,由私人或者地方政府设立,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者和官员。

二、近代教育2.1 西方教育的传入:近代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包括传教士学校和学堂,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2.2 新式学堂的兴起:近代中国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如洋务运动中的船政学堂和北洋大学堂,为培养现代化人材做出了积极贡献。

2.3 洋务运动对教育的影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引入了西方科学知识和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工程师和技术人材。

三、现代教育3.1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实施义务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

3.2 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建立: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实行全民教育,推动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发展。

3.3 科技教育的兴起:中国注重科技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四、改革开放4.1 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4.2 职业教育的兴起:改革开放后,中国职业教育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材。

4.3 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使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吸引了许多外国学生来华留学,促进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五、未来发展方向5.1 提高教育质量: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读后感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读后感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主要内容概述1.教育理念现代化2.教育体系现代化3.教育装备现代化4.教育治理现代化5.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化6.教育信息化建设现代化7.素质教育现代化三、读后感悟1.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性2.我国教育现状与现代化的差距3.个人在教育现代化中的责任与使命四、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近期,我国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为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这份规划充满期待,也深感责任重大。

本文将结合个人读后感,谈谈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

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主要内容概述1.教育理念现代化教育现代化首先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强调学生个体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育体系现代化完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各个阶段的教育体系,实现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衔接顺畅。

3.教育装备现代化加强教育装备现代化,提升学校设施设备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4.教育治理现代化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管理效能。

5.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师待遇,激励教师发挥专业素养,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6.教育信息化建设现代化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7.素质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每个孩子都能在新时代立足。

三、读后感悟1.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性教育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

实现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适应全球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 大通师范学堂:1905,陶成章
、徐锡麟;秋瑾曾主持校务。
路漫漫其悠远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
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 并举的教育思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二、资产阶级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 平民、工读、职业、实用主义思潮。
教育实验:黄炎培《山西划区试办乡村职业教育计 划》 陶行知的乡村师范和山海工团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 晏阳初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的定县 实验区。
路漫漫其悠远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党化教育:先进步后反动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工农教育:北方最早成立的工人教育机构是长辛
• 路漫漫其悠远
• 四、新政时期的教育:留学高潮兴起(梅贻琦、胡 适、竺可桢、陶行知、陈鹤琴)。清末学制包含资 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因素,是传统和近代的综合产 物。
• “游美学务处”在选派留学生同时,着手筹建留美 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1年正式开学,民国成 立后改为清华学校)
路漫漫其悠远
五、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辛亥革命时期创办的学校: 爱国学社:蔡元培、章太炎 爱国女校:蔡元培于1902年创
店劳动补习学校,湖南是最有计划最能反映工人 教育发展实际的学校,广东是农民教育开展最早 的地区。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提倡国防教育,实行文化教 育工作中统一战线方针。“干部教育第一,国民 路漫漫其悠远教育第二”
校钟
红楼旧校址
三、百日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1、设立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办,1900年毁于战 火,1902年复办);
2、废除八股文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 科,选拔维新人才);
3、讲求西学,建立新式学堂(令各省府厅州县大 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新式学堂)。 以上措施对封建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 由于封建官僚的抵国的传教历史。
路漫漫其悠远
路漫漫其悠远
澳门著名的马礼逊教堂
二、洋务派“新教育”和“中体西用 ”
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至90年代,其基本内 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奕忻、曾国 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在 教育上采取了改革措施,开辟了传统教育之外的另 一番天地。
一、洋务学堂的创办 洋务学堂的目的在于为洋务运动培养翻译、外交、 工程技术、军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 西文”和“西艺”为主。它大概分为外国语学堂、 军事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1872年首批小留学生
路漫漫其悠远
中国留学之父容闳
三、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
(一)戊戌维新的改革措施及影响

戊戌维新又称“百日维新”发生于1898年6月
11至9月21日,共103天。以康有为、梁启超、谭
嗣同、盛宣怀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所从事的教
育改革活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二)新式学堂:万木草堂(康有为在广州设立) 、时务学堂(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陈宝箴 创于湖南)、京师大学堂(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概述
路漫漫其悠远 2020/3/25
第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教育
•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 (一)地主阶级内部提出改革,向西方学习: • 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以龚自珍、魏源
和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开明地主和知识分子率先 发出了要求变革和学习西方的呼声: • 一是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 二是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龚自珍) • 三是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即向西 方学习。 • 魏源还编写了《海国图志》,林则徐是开眼开世 界的第一人。
路漫漫其悠远
(二)外国人向中国输入
西方文化,建立新式学 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
堂。
礼逊是中国大陆第一位基督新
教传教士,他在华25年,在许
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200年
前,他编辑出版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英汉字典——《华英字
典》。他第一个把《圣经》译
成中文,以自己的医学知识在
澳门开办了第一个中西医合作
的诊所。他揭开了基督新教在
路漫漫其悠远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教育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1、民主和科学教育被重视 2、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3、对女子教育的推进(1922年女子获得了平等的教
育权) 4、学校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 北大的办学方针: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容并包 5、勤工俭学运动
路漫漫其悠远
路漫漫其悠远
• 京师同文馆: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院。
• 特点:它是专为培养“译员”“通事”而设,

课程侧重“西文”和“西艺”;


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度 师
• 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同




路漫漫其悠远
2、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海军制造学校 。
它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还有“ 英国学堂”和“法国学堂”)它是由左宗棠奏请 设立的。
二)派遣留学生:
派遣留美幼童。1872年在容闳极力倡议下,首批 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派出四批120名留美儿童, 后因在留学生管理上出现分歧,于1881年被全部 撤回。但即使是这些尚未完成学业的留美学生, 也仍然成为了我国近代科技、实业、管理、外交 、军事和教育等领域的知名人士。(代表人物: 路漫漫其悠詹远 天佑、容尚谦、黄开甲等)
北大在蔡元培 任校长以前, 官气较重,因 为自国子监、 科举制度被取 消後,很多人 都以北大(京 师大学堂)为 科举的替代品 ,以此为仕途 捷径。1917 年,蔡元培接 任北大校长, 对北大进行了 大规模的改革 ,使北大呈现 了完全崭新的 气息。
路漫漫其悠远
京师大学堂匾
京师大学堂的洋教习
路漫漫其悠远
学) 路漫漫其悠远
路漫漫其悠远
万木草堂修葺一新,对外开放。
谭嗣同
梁启超
路漫漫其悠远
湖南时务学堂总理及教习合影
1894年10月和11月《万国公报》 刊登的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1899年2月的《万国公报 》
路漫漫其悠远
中共“一大”嘉兴南湖会址馆 内珍藏的《时务报》、《公车上 书》、《大同书》。
路漫漫其悠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