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最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最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最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最新)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

心与身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也是现代健康教育必须明确的一个基本的观念问题。早在公元前三百年前后,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就在《天论》中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唯物主义观点,成为我国中医理论“形神合一”学说的指导思想之一。我国中医理论认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其中神是形体的主宰者。对此,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也早有论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人的心身活动都是在心神的统摄和协调之下进行的。

这表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和医学家即已明确地认识到,心与身是统一体,两者互相影响,而心又是主导方面。事实表明,对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人的心与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因而在研究健康和健康教育时,就要充分注意心与身两个方面,不能只注意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因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交互影响着的。

例如在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甲状腺的生理功能是分泌甲状腺素,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如果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新陈代谢加速,就会引起个体产生紧张性心理反应,如情绪易激动,注意分散,焦虑不安,甚至产生妄想和幻觉;相反,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代谢作用减慢,个体心理的智能活动就会减慢,反应迟滞,记忆减退,思维

缓慢,常会出现悲观、抑郁等消极否定性的心理状态。这表明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会引起心理功能降低或紊乱。反之亦然,心境不良也会导致生理病变。比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愁和愤懑的心境状态,就会导致食欲减退,胃酸分泌增多,胃壁充血,胃黏膜出现延展,使充血部位变得单薄,保护胃壁的作用降低,使胃壁经常处于胃酸的侵蚀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炎、胃肠溃疡等消化性疾病。心身医学研究表明,任何生理病变,都有可能引起心态消极变化,出现抑郁、悲观、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等消极心态,严重者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伴发性精神障碍。

相反,任何过分的心理反应或异常的心态变化,也有可能导致生理病变,即心因性疾病。因而在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视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不可偏废。总之,健康的本质就在于和谐。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般来说,某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正常即为健康,不正常即为不健康。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正常或不正常以什么为标准?或者说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正常或不正常呢?这是任何一位从事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都无法回避、必须明确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相当复杂和十分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很难划出一条严格的界限。比如注意分散,记忆减退,精力不能集中,以及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心态,在正常人身上也可能存在,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或者出现病理性变化才能表明由正常心理变为异常心理,才是不健康的表现。所以绝对的正常和异常是很难确定的。另一方面,心理正常或异常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形态的心理或精神症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互相交织或互为因果的,往往表现为某种形态的症候群。比如抑郁总会伴随着焦虑、恐惧和哀伤,而焦虑也难免紧张和惶恐,不同的症状总是相伴而生,相随而行,每个人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和康复能力也各不相同,因而很难规定一个不变的、到处适用的绝对准确的标准。当然我们也必须明确,心理上的正常或异常也和其他事物一样铲其内在的差异性和界限不管怎样复杂,总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因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某些条目,确定某种标准,作为鉴别和诊断心理健康

与否的客观依据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

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乐于学习、工作;(2情绪乐观、稳定;(3人际关系和谐、融洽;(4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5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6智力正常;(7人格完整;(8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规定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因而认真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内容,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心理健康的经验性标准

经验性标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主观体验对自己的心理是否正常作出判断。比如,个体基于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对自己的智能活动、情感活动或人格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而感到不舒适、不适应,感到烦恼而又难以自我调节,因而意识到或认为自己的心理不正常,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二是指观察者依据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或临床经验对被观察者的心理是否正常所作出的判断。比如,一个人面对亲人的伤亡或痛苦无动于衷,没有悲哀,也没有痛触,没有任何相应的情绪反应。或者相反,当哭而笑,当悲而喜,尽管本人没有任何不舒适的感觉,也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正常。然而根据观察者的经验,这恰恰是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

一般来说,经验性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局限性和差异性。不同的观察者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不同,理解不同,参照的标准不同,所作出的判断也不同。然而作为专业的观察者,由于接受的专业知识及所积累的临床经验存在着内在的同一性,能够形成大致相同或相近的经验性判断标准,对多数心理异常现象取得一致的看法,因而经验性标准具有重要的实用性、可信性和推广意义。

心理健康的医学标准

医学标准是将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同样看待,是指以生理病理性变化为根据的心理诊断标准。医学标准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之所以出现异常,其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其他系统必定存在着生理病理性变化的过程,即使目前未

能发现任何生理病理性变化,也不等于这种变化过程不存在。随着现代科学和诊查技术的发展,必定能在更加精细的分子水平上发现这种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程度。医学标准认为,人体这种生理病理性变化的存在,才是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可靠标准,因而医学标准十分重视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检查及心理上的测定。

一般来说,医学标准对于大脑及其他躯体病变导致的伴发性心理障碍及癫痫、药物中毒性精神障碍的诊查十分有效,而对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则无能为力。因为导致心理异常的因素通常都不是单一的,往往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单凭医学标准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判断标准相互印证。

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性标准

社会适应性标准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严重违背一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标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与一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相比较,显得过于离奇,不相适应,不为常人所理解、所接受,对其本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就被认为是异常的,不健康的。比如,一个成年人在众人面前赤身裸体、欣喜若狂,其心理和行为与其年龄、身份和社会规范明显不符,不能为社会所理解、所接受,对其本人和社会都有害,而其本人却不以为然,完全没有羞耻感,这就是心理异常的表现。二是以某个人一贯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为依据。比如,一个人一向乐观开朗、活泼好动,然而一个时期以来逐渐变得抑郁寡欢、沉默少语,甚至绝望轻生;或者相反,一向沉默寡言,喜静不喜动,突然,反常态,变得十分活跃,表现欲望十分强烈,夸夸其谈,口若悬河,自我感觉十分良好,如此等等都表明这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异常的变化,形成了病态心理。

社会适应性标准是与社会常模即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及个体心理的常态相比较而言的。就是说判断某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是正常或异常主要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常模,是否符合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常态,而不以有无病理性变化为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的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健康成长具有相当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需要 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变态),与这三种心理相应,其不适应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正常状态的个体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及人格特征相一致,因此带有必然性。其次,不平衡状态或危机状态的个体是在发生了“生活事件”后。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应激等状态中。在通常状态下,个体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然而,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个体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或他人疏导以回复正常状态时,则会出现第三种情况: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个体在心理不平衡情况下所做出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并不带有必然性,而是带有偶发性。例如我所教学生郭某,平时表现良好,虽然成绩不够理想,但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担任班级男生舍长。可是临近升中考试时,因面临中考问题的困扰而无法自拔,为发泄心中郁闷,在一天的半夜竟然放声“高歌”,严重的影响了学校师生的正常休息,事后经我不断地说理引导教育,打开其择业心理症结,才认识到自己行为失当的错误。 学生心理的失衡原因颇多,更因其具有偶发性。所以对班级、学校、家庭、社会造成恶果的案例呈逐年增多趋势,如“马加爵事件” 、“紫金中学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等等。因此,只有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其陷于不平衡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才可以尽可能消除偏态或变态的不适应行为,以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这样既保障了青少年的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好资料学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快乐生活-----健康心理各位同学:提到心快乐生活》。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健康心理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说,我们的心理没有问题,给我们讲心理健康干什么。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误解。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烦恼。如:学习、生活等方面,给我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心理与学习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心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即智力正常,情呢?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智力正常也称智商,是一种表示人的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智力商数但也可以表现为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反映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2情绪健康情绪健康指情绪稳定,能控制情绪,能保持良好的心境。中学生情绪健康的内容主要有: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使自身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能在适当时间、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

同学马上大发雷霆不小心把同学书碰掉在地例,更多精品文档. 好资料学习-----不一个同学经常在教室里动不动就大声的发出噢……的声音,. 管同学在不在写作业.意志健全3有毅力,自觉性高;意志 坚韧,意志健全指做事目的明确合理,心理承受力强,有 较强的抗挫力,自制力好,不放纵任性。就摔门而,就掉眼泪; 被老师家长批评一句,例考试一旦没考好去等。行为协调 4.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 协调,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 情按部就班,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行为反应与刺激 的程度和性质相配。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 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 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人际关系良好,乐于交往5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 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知之明,二是在交往中保 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知己的朋友;不卑不亢;三是能客 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 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在学校与人为 善,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为能与老师、. 团结互助。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剂良方>> 一个“不说话”的女生例:<<. .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6这里的适应包括社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最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健康的含义 古往今来,人人都希望健康。因为健康总是与家庭的幸福、学业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这样描述:人生有两大意愿,一是家庭幸福,二是事业有成。如果家庭幸福为10分,事业有成为100分,那么健康就是0前面的那个“1”,可见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途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这就是本章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健康 健康一词,按照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的看法多限于生理健康,主要是指躯体发育良好,生理功能正常,而很少考虑心理方面的健康。例如,《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对健康的解释为:“(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把健康界定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人既是一个生物性的个体,也是一个社会性的个体。人的健康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主讲人:王德清 倡导人文管理重视心理健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精神风貌、学识水平,素质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乃至全社会,全民族的未来。”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未来公民不仅要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全面的能力,而且应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是学生心智的培育者,在向学生传授科文化知识和组织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在同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无处不在,不可取代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影响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已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工作,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青年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往往对自己的岗位、对学生理想主义色彩,一旦遇到工作分配不如意,或者学生不听话,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再者,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为人师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过高的社会期望值,把教师列入了完善化的程度。而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仍然差距较大,这就会造成教师心理失衡,影响心理健康。 2、过重的外界压力: [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竞争机制被引入各行各业,“竞争上岗,择优录取”成为各类组织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教师行业也不再是铁饭碗一个,而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现在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新技术不断的取代旧技术,这种取代不仅在速率上是“几何级”状态,而且在周期上也越来越短,技术贬值,知识老化加速的现象成为新世纪的显著特征。这在教育教学技术的革新上表现得也十分明显。比如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为教育教学技术带来了一场革命似的变革,教育教学效果在视觉、听觉等感管刺激上远比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等简单教具更具冲击性,而远程教育的发展必将成为新时代课堂特征的一个新亮点。对于这种变化,年轻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经验与观念上都还没有定型,有时间与精力去迎接这些挑战,而年老的教师则相对吃力,原本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三尺讲台、粉笔、教鞭就可以游刃有余的这些教师深切地感受到了“后来者居上”,经验贬值,甚至是落伍等威胁,进而可能产生持续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对学校许多用心良苦的改革措施都出于防卫的态度进行抵制。例如对评课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并且操作熟练这一指标许多教师都持保留或反对的态度。 3、不良人际关系的刺激: 一是表现在有的教师同领导的关系紧张,有的教师同同事的关系极不和谐。其客观原因,可能是由于领导用人不当,管理不力,或由于同事间性格不合,看法不一,长期处于这种不良情绪,并引发出自卑、妒忌、埋怨、畏怯等心理,有的甚至会自暴自弃,形成人格障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题讲座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题讲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廿世纪末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她是在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困扰与障碍日益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出于职业的责任感,迫切要求解决这些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活动。国家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积极支持,这对我们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根本保证。 下面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意义和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和原则等三个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香港心理辅导专家林孟平博士认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心理学专家马文驹教授也认为:学校心理辅导,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注重预防性的教育,关注教育对象的未来。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以已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为对象);也不等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以正常学生中存在着心理问题或偏差的学生为对象,旨在帮助来访者消除或缓和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它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这里的环境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学校整体的育人环境(简称硬环境);二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以及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简称软环境)。我觉得,首先让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有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 ——叛逆期心理特点及其调适 各位同学: 今天我的讲座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 1、我们怎么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关系. 2、青春期我们的性心理特点及其应对方法。 首先,我们讲第一个问题:怎样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交往问题。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我们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三类:朋友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 我们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这样几点: 1、友谊占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朋友之间的情谊为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表面,儿童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便逐步有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是在中学时期。

2、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一般由39人组成,其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视老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4、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中学生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有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娇骄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案《请让我来帮助你》 清溪学校 肖芳 教学目标:克服依赖心理,学会宽容别人。发现同学的缺点能当面指出。初步培养自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 教学难点:消除依赖心理,学会宽容别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在学校里一起生活、学习。你觉得开心吗?如果,你看到有位同学犯错误了,你会怎么办?引出:打小报告(板书) 2、如果,在学校里有人欺负你了,你又会怎么办? 3、你在哪些情况下,会去报告老师?(教师随意板书) 二、看小品,明理。 1、小品1:下课了,同学们在玩,小亮无意中撞了小明一下,小明不问缘由,就跑去向老师报告,说小亮打他,急得老师放下要批改的作业本,去处理这件事。 看完请学生说小明是怎么做的?对不对?为什么? 2、小品2:有一位家长在和老师交谈,冬冬总是插进来说话,使老师和家长都无法谈话。 看完请学生说冬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教师小结 刚才两位同学的做法,都是不对的,不仅把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小事夸大,还影响了老师办公。所以我们“不要动不动就打小报告”(板书)4、行为指导 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么做?请你帮他们一下好吗? 板书:请让我来帮助你

三、行为指导。 刚才我们同学说了好多事都要报告老师。那我们现在再来想想,有哪些事我们可以不报告老师,让我们来自己解决? 1、看板书指导。并贴上小红花。 2、指名表演。 (1)小亮和同学吵架了,小明看见了,进行劝阻。 (2)老师在办公,小艳看见了一件不文明的事,本想告诉老师,但思考了一下就走过去劝阻。 (3)小亮不小心碰翻了小艳的铅笔盒,摔断了几只铅笔,小艳原谅了他。 四、表扬与奖励 1、夸夸我们班能主动帮助同学的学生。 2、夸夸能宽容别人的学生。 3、夸夸能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学生。 五、总结、唱歌 今天这堂课,使你学到了什么本领?是呀,只要我们都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就会快快长大,变得更能干,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美丽。 全班齐唱《请让我来帮助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第一课时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特点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点,从而做好心理准备,顺利度过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将来的事业发展、知识储备形成健康心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自己及周围同学、朋友、兄弟姐妹若干年来的变化,并试图了解产生该变化的原因。 学生给出的调查结论可能有:身高增加了,体重增加了,喉结有了,长了小胡子,变声了…… 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引出青春期的概念,并探究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活动二:归纳总结青春期的年龄阶段:12-23岁。 活动三:归纳总结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1、身高体重迅速增加。原因: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促使骨骼尤其是下肢骨细胞分裂生长速度加快,同时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的重量增加,故身高体重迅速增加。 2、心输出量、肺活量、脑容量增大。 3、性器官迅速发育:女:月经;男:遗精。 4、第二性征出现。它的出现是靠性器官分泌的性激素。 男:喉结突起,嗓音变粗,发音低气,固声带长而宽,出现小胡须,阴毛、腋毛相继出现。 女:嗓音高而尖,声带比男孩长,乳腺发育,骨盆宽大,臂部增宽变圆。 小结:青春期是生理发育突飞猛进的阶段,是性成熟期,是决定一生的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身体上的变化,我们不要大惊小怪,在思想上要充分准备,迎接人生的这个重要阶段。 第二课时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特点,并对照自身的心理发育阶段,做到有的放矢地加以说明,使学生能顺利地度过人生心理发育这一黄金时期。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导学生回顾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进而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的心理发展过程,是否发现自己这几年有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七嘴八舌,经充分思虑后,说出自己的心理变化及感受,教师适时地加以小结。如:自己和父母之间不再像以前那样融洽了,顶撞父母的事逐渐多了,不少人在这里开始写日记,对《日记》倾诉自己的感受,他们不允许任何人接近自己的日记。 活动二: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表各自的意见后,教师及时小结。 1、少年朋友在身高上迅速接近成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向他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们自己意识到不是小孩,于是要求父母用对待成人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而这种成人感,其实只是他们对自身的一种成熟的看法,而做父母的此时最担心的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精心整理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今天一来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其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 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 理健康了。 是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生活,总是忘我地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对这些人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台阶,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而且总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向他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这类人用他们自己的行动去体验人生的价值,真切而深刻,所以总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反过来更能激起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二,对自我有恰当的认识。 世界上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如何认识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有“自知之明”,就是说,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学识、水平,既不高估自己,不对自己的一些长处和优势沾沾自喜,也不会自卑,过分地贬低自己,决不无缘无故抱怨、自责自己。反之,一个 第三,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1 于与人交往的态度。 2 上。 3 总显示出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积极的态度。 4.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注意他人的长处,能较虚心地向他人学习。 5.当他人有困难时,总能采取真诚的、有效的帮助。 6.当与他人产生矛盾时,能做到“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不主动出击,不

“窝里斗”,能进行较好的沟通,并以理智的、合理的方式解决。 第四,有一个乐观的情绪状态。 情绪最容易反映人的心理状态,也最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一般来说,情绪健康的人有以下这些特点。 1.没有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所以很少有烦恼、不快,精神状态永远是饱 满的、乐观的。 2 3 理的不快。 4 的精神风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的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态度,对外界的刺激不会有偏激的情绪和行为;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第六,道德心态的健康。 道德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近几年来对健康内容界定的最新补充。一个道德不健康的人,很难说是一个完全意义上健康的人。那么,什么是道德心态的健康呢?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很高兴在这里和老师们共同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话题,感谢你们给予我这样的机会,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 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 年7 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 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 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 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

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 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4 1名。她痛苦地说: “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的地步。 2.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就谈到:“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稿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肇源县福兴乡中学很高兴在这里和老师们共同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话题,感谢你们给予我这样的机会,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

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41名。她痛苦地说:“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的地步。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人的健康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也就是说,健康包括三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快乐和各种烦恼,但有的人对烦恼的事情能处理得很好,有些人就处理不好,甚至一直闷在心理,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的一时想不开,甚至去做一些傻事。 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连杀四位同学,其事件起因很小,就是因为四位同学爱拿他来戏耍,开他玩笑,让他在很多时候下不了台,所以,他怀恨在心,在2004年2月10日因打牌发生争执,他随即凶残杀死了四位同学,其中还有一位与自己平时关系很不错的同学。 我们认为,马加爵有心理缺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能够处理好身边的烦恼。如果他的心理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我想,这些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见,只有排除自己的烦恼才能真正获得心理健康,使自己生活得更加愉快。 心理健康对我们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许多同学都有这种感觉,就是一遇到烦心的事情就学不进去。比如,有一位学生王某,从初一到初二,他都在全年级前五名之内,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是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宣传材料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材料 “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内心世界的困惑;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禁闭心灵的缄默。没有谁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健康人生,从心开始。 健康,不仅指躯体、生理的健康,还应该包括精神、心理的健康,再加上良好的社会适应,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从某种意义上看,心理健康比身体的健康更为重要。不久前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足以证明这一点。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二十一世纪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饥荒、地震、病菌、癌症,而是人类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被称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发展的通行证。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工作任务重,人际复杂,信息过滥,造成人们心理压力大。广义地说,心理问题人人都有。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爱的小环境中成长,大多物质供养过剩而精神供养不足,有的甚至严重失衡。学生面临父母的高期望值,学习、升学的压力,人际沟通不畅,心理压抑

得不到有效的宣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的变故,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心理保健原则,以供大家生活之余进行自我调节: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应把奋斗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以避免挫折感; 2、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以避免失望感; 3、排除愤懑情绪,以避免失态和后悔; 4、必要的妥协屈服,以避免小题大做; 5、离开刺激源,以避免刺激加剧; 6、找朋友倾诉烦恼,以避免心理压抑; 7、为他人做点事,以避免孤独情景; 8、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以避免过度精神压力; 9、不处处与人竞争,以避免过度紧张; 10、扩大人际关系,以避免孤陋寡闻; 11、以避免过度自我娱乐,以避免烦恼郁积。 心理咨询系列知识之—— 心理咨询的误区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校园欺凌)(1)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校园暴力的心理干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在一起来谈谈有关校园暴力的问题。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是哪一天?从1996年起,我国就规定每年三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 之所以我国要确立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是因为中小学生中相继出现了因思想、心理、行为上的偏差而引发的伤亡事件,暴露出了当前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具有普遍的安全隐患,这也对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校园暴力! 在校园暴力中主要就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我国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的同学会对被欺负的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下面我列举今年发生的一些校园暴力事件3月,青岛市李沧区夏庄路某中学校园门口,初三学生小欣被几名女同学拳打脚踢、扇耳光、雨伞打头,小欣被吓得3天没敢去上学; 4月,青岛市四方区16岁的男生小黄,因为上课时与女同桌扔纸条起了矛盾,放学后被女同桌约来的几名男生拖到学校外暴打一顿,并被连捅4刀7月,即墨市七八名女孩对一名同校女生狂扇耳光3分钟此类中学生群殴事件并非青岛市所独有,全国省市或多或少都存在校园暴力。 今年7月6日下午,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田马初级中学,几十名初中学生,在距离学校仅200米远的一家书店前,手持铁棍、刀具群殴。此次群殴事件中,初三学生韩强(化名)被另一名初二学生用刀捅至靠近心脏的要害部位,经抢救无效死亡。 9月25日晚,江苏省南京市南湖路上,两名中学生为争夺女友,共纠集27名中学生火拼。他们手持棍棒,“个个都很凶猛”,从一小巷中辗转打到南湖路大街上,幸有路人及时报警,双方在110赶到后各自领人逃散,混战中数人受伤。 在众多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初中男生心理健康讲座

初中男生心理健康讲座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同学们正处在青春期的高峰,在渴望成长、追求卓越的同时也面临着学习、生活、交友等种种人生发展性问题,而这个阶段更是面临新的环境以及生理、心理的快速变化,如果同学们能认识此阶段的心理特点,及时的调整好自己,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将会保持身心健康,顺利的度过美好的中学时代。一个人能否顺利健康地度过青春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幸福地拥有青春年华,幸福地享有整个人生。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青春期的相关问题。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又被称为“狂飙期”、“叛逆期”,无论从哪一个名词的字面上来看,都不难了解处于这个阶段的人普遍处于“不稳定状态”,生理上的不稳定指的是生长和发育速度极快,而心理上的不稳定则是指情绪较为浮动、心思更为敏感,很容易“想太多”。 这个阶段具体表现是:学习方面:学习课程增多,难度加大;老师讲课节奏快了;需要增强自学能力;作业多了……生活上,感觉成长变化了很多,身体发育了,思想不如小学那么单纯了;不像小学那么幼稚了,自我意识更强了,但同时也没有小学时代那么好玩了,小学时一件简单的东西可以玩上半天,现在不屑于去玩那些东西了;人际关系方面:与老师的关系上:不如小学那么依赖老师了,开始学习自我管理;与同学的关系上:对同学逐渐了解;会逐步形成小团体,男女生之间有一定的界限,但是越来越欣赏异性的优点,尤其是优秀的异性;情绪、情感上:怀念小学的生

活,怀念小学的同学和朋友;情绪体验更加丰富、细腻、敏感了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青春期现象,也都是正常的。 有人说:“从儿童过渡到青年的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而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第二次危机”。第一次危机是“断乳危机”,是在温暖的襁褓中度过的,幼儿的反抗充其量也不过是无力的挣扎、无望的哭闹。那么,人生的第二次危机——青春期则是从精神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却来势迅猛,锐不可当。为什么把青春期说得好像有点可怕呢?很简单,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迅速的发育成熟,但是心理的成熟是远远跟不上身体成熟的速度的,就造成了这个时候的我们有力量做一些事情,却不知道怎么去做这些事,这些事该不该做等等问题,生理和心理不协调了,就容易冲动和偏激了,这样的阶段自然比较可怕。但是,这样一个阶段又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为我们以后的步入社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提供了学习和基础,这是一个过渡期,介于心理的成熟与不成熟之间,所以我们也不必太过担心,而是应当去了解这个阶段,并主动去面对一些问题,好让我们更平稳的过渡。 二、青春期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方法 1.叛逆心理 在青春期,我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理想,也就是说在很多方面我们有了一定的自立能力,但是呢,我们在生活上依然无法离开父母的控制和影响,于是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冲突,这冲突最明显的结果就是我们会比较叛逆。而叛逆的一个近义词就是个性,所以我们总是在青春期阶段显得最有个性和叛逆。这个时候的人,心气是比较高的,比较自我,心底里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荟萃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荟萃 主题活动一、面对恐惧学会说“不” 1.老师请学生在纸上列出五项学习生活中最怕的事或物,然后进行交流。 3.在老师的鼓励下,第一位上来做尝试的同学,老师给予高度评价,接着在他的带动下,让每一个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试一试。 讨论要点: 1.明白当我们感到害怕时,与其向“恐惧”投降,不如理智地判断一下。 2.战胜恐惧的力量只在我们直接面对恐惧事物的瞬间产生,若想得越多,潜能就被自己封锁得越严。 3.针对具体的例子如何战胜“恐惧”心理。 诚信与我通行 活动时数:一课时 活动重点:引导、启发学生明确对诚信的认识,培养学生诚信的心理品质。 活动准备: (一)引入课题,创设情景 1、根据现场情况引入故事《生死相托》 2、学生有感情地讲述故事:《生死相托》(上)。 3、教师质疑:同学们,皮斯会回来吗?如果你是皮斯,你会怎样做?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可能会出现的结局) 4、学生继续讲故事《生死相托》(下)(根据学生回答、启发)。

5、师:(1)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2)故事揭示了做人需要什么?(诚信)(3)你身边有诚信的人吗?你觉得你自己是一个诚信的人吗?为什么?(4)你遇到过不诚信的人和事吗?当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二)启发思考,引导体验 2、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诚信,就是不欺骗别人,答应别人的 事情就一定要努力去做到,正所谓:“言必行,行必果”,“一诺 千金”(课件出示:诚信是一种美德)。3、教师设问:怎样才能做一 个诚信的人呢?关于《狼来了》的故事就说明了如果不诚信会受到严 厉的惩罚,甚至是失去生命的惩罚。你愿意做一个诚信的人吗?那么,在今后的岁月里就让诚信与我们同行吧。(课件出示:让诚信与我们 同行!) (三)活动:“送出一颗诚信之星” 1、教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五角星,我们把它命名为“诚 信之星”,它代表我们内心深处一种崇高的愿望和真情。请同学们 将这颗诚信之星赠送给你认为最值得拥有它的人,并说明赠送的原因。 2、播放音乐《春野》,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学生自由活动,赠 送“诚信之星”。(教师根据现场情况及时烘托、渲染气氛、创设情景。) 3、教师:请获得诚信之星较多的同学与同学分享这种自豪而快 乐的感受。(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启发教育) 5、课件出示:诚信是快乐是,诚信是成功的催化剂。 6、教师:有的同学可能一颗星都没有,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你平时可能有失信于人的时候,可能由此失掉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如果你想做一个诚信的人,请举手,老师将送一颗诚信之星给你, 希望你从今天开始能够信守诺言,做一个诚信之人。(获赠同学谈感受) (四)联系实际,指导实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 健康心理快乐生活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健康心理快乐生活》。提到心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说,我们的心理没有问题,给我们讲心理健康干什么。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误解。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烦恼。如:学习、生活等方面,给我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心理与学习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即智力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 智力商数, 也称智商,是一种表示人的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但也可以表现为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反映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 2. 情绪健康情绪健康指情绪稳定,能控制情绪,能保持良好 的心境。中学生情绪健康的内容主要有: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使自身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能 在适当时间、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 宣泄,不过分压抑。 例不小心把同学书碰掉在地, 同学马上大发雷霆;

一个同学经常在教室里动不动就大声的发出噢??的声音,不管同学在不在写作业. 3. 意志健全意志健全指做事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力强,有较强的抗挫力,自制力好,不放纵任性。 例考试一旦没考好, 就掉眼泪; 被老师家长批评一句, 就摔门而 4. 行为协调 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 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 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 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5. 人际关系良好,乐于交往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在学校具体表现为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剂良方. 例:<< 一个“不说话”的女生>> 6. 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这里的适应包括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等。人生活在世界中,要具有一种积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提到心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说,我们的心理没有问题,给我们讲心理健康干什么。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误解,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卫生组织给人的健康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健康包括三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快乐和各种烦恼,但有的人对烦恼的事情能处理得很好,有些人就处理不好,甚至一直闷在心理,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的一时想不开,甚至去做一些傻事。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有诸多标准,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10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 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 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初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几个特点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 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三类:朋友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在人际交往上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友谊占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朋友之间的情谊为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表面,儿童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便逐步有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是在中学时期。 二是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一般由39人组成,其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三是师生关系有所削弱。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视老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他

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四是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中学生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有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娇骄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注意加以克服。那么中学生大致分为几个类型呢?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一个群体中的人交往的形式可以分出这么六个类型:⑴小团体,指二三个或四五个交往甚密、义气相投的同学,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指的就是不欢迎其他同学的参与,不大与其他同学接近;⑵人缘型,就是在班级中最受欢迎的人;⑶嫌弃型,就是班级中最不受欢迎的人;⑷首领,是指在一些活动中自然涌现出的能担负领导这些活动的同学;⑸孤独者,就是很少与他人来往,他人也很少与其交往的人;⑹互拒者,指相互怀有敌意或歧视的同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