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设计

2、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设计
2、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2课《认识矿物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岩石与矿物》单元的第2课。通过组织学生研究几种常见矿物的性质,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常见的矿物,通过自己多种多样的、不同方式的科学探究,知道它们的性质特征,学会鉴别岩石,从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等方面来判断岩石的种类;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感受,充分体验人类了解矿物和掌握矿物的性质,感受自然界中资源的丰富和宝贵,体验人类了解和掌握矿物性质能更好的为人类开发和利用,唤起节约、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3、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4、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5、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矿物的性质。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教学难点: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教学准备矿物标本、图片或课件、小刀、铜钥匙、玻璃、有关矿物资料教学过程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矿物。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3、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4、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5、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学生明确本课教学目标。

二、认识常见矿物

1、提问:矿物是我们自然界中宝贵的资源,你知道哪些矿物,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2、拿出花岗岩,仔细观察,发现花岗岩里都有什么颜色?绘制在放大镜下

观察到的花岗岩。

(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

3、展示各种矿物标本,提问:你认识这些矿物吗?请你试着说出它们各自的名称。

3、介绍各种矿物标本的名称:如萤石、石墨、硫磺、黄铁矿、石英等。认知矿物的概念。

(在大自然中,这些成分集中且有一定结构的石头叫做矿物。它们是构成

岩石的“积木”,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4、激发学生真正的探究内需,组织讨论:面对这么多的矿物,今天你有什么想研究的吗?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呢?

5、确定研究主题:准备从哪方面研究?(如: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等)怎样来进行研究?(如:摸、敲、划、借助工具观察等)

三、研究矿物性质

(一)认识矿物的颜色。

1、提问:你能在矿物标本中找出赤铁矿和石墨吗?

2、学生分组动手寻找赤铁矿和石墨两种矿物。

3、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两种矿物的呢?(观察它们的颜色)

4、将赤铁矿在白色无釉瓷板上刻划,观察到什么现象?将石墨在白纸上划几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5、汇报:在白色瓷板上看到了棕红色的划痕;在白纸上看到了黑色的划痕。

6、小结:根据赤铁矿和石墨的颜色,我们就能很快找出这两种矿物。

7、讨论:通过研究,你们认为赤铁矿和石墨有什么用呢?

8、介绍赤铁矿和石墨两种矿物用途:赤铁矿可用来炼铁和制作颜料;石墨是铅笔的主要原料。

(二)认识矿物的透明度。

1、讨论:你能将这些矿物标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的分类依据。

2、分类:将矿物按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分成三类。

3、汇报: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矿物分别有哪些?

4、研究方解石和白云母:找出方解石和白云母,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5、汇报观察结果:方解石和白云母是两种能透光的矿物,白云母由一层一层薄片构成,像一本书里一页一页的纸张。

6、说一说:像方解石和白云母这样透明的矿物有什么用途呢?

(三)认识矿物的光泽。

1、观察:请大家在有光的地方看一看实验桌上的这些矿物,你有什么发现?

2、汇报:发现有的矿物会闪闪发光,有的矿物暗淡无光。

3、描述:我们看到的这些现象称为矿物的光泽,每种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光泽,你能将桌上的这些矿物标本的光泽用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

下吗?

4、学生分组描述并汇报。

5、寻找:矿物的光泽有这么多不同的地方,你对其中的哪一种或几种最感兴趣呢?

6、比较:找出矿物标本中的方铅矿和石膏,看一看这两种矿物的光泽有什么不同?

7、汇报:方铅矿富有明亮的金属光泽;石膏看起来只有很暗淡的灰白色。

8、、说一说:你能根据刚才的研究,说说方铅矿和石膏有什么用吗?

(四)认识矿物的硬度。

1、提问:如果有两个物体放在你的面前,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谁硬谁软?

2、学生讨论:比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检验方法)

3、动手比较:用刚才自己的方法来比比手指甲、铜钥匙、小刀刃、玻璃这些物体中哪个硬,哪个软?并请你给它们排个序。

4、认识“硬度”的概念:刚才同学们给物体按照软硬排出了顺序,其实你们已经比较出了它们的硬度,硬度是指物体抵抗外来刻划的能力,它是一个物

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5、检验矿物的硬度:下面,同学们能利用手指甲、铜钥匙、小刀刃和玻璃作为工具给桌上的矿物标本按硬度排一排队吗?

6、学生动手用刻划的方法来给矿物标本的硬度排队,找出最硬的和最软的。

7、介绍硬度的相关资料。

(五)认识矿物的形状。

1、用肉眼直接观察:请你看一看桌上的这些矿物,你能描述出它们的形状吗?

2、学生观察并汇报。

3、观察:石英和萤石:利用放大镜观察石英和萤石,看看它们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4、观察并汇报:组成石英的小颗粒有八个面,呈六角形。组成萤石的小颗粒大多为六个面,而且近似为规则的长方体。

5、深入观察石英和萤石:看看石英和萤石除了形状很特别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6、学生进一步研究并汇报:石英和萤石也有一定的透明度,还比较硬等。

7、讨论:根据同学们刚才的研究,你能说说石英和萤石有什么用吗?

四、利用矿物性质,制作矿物标本

1、交流学习体会:各种矿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性质,只要我们能对每种矿物的性质有所了解,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这些矿物,这可以更好的为

我们人类来开发和利用这些矿物。

2、课后延伸,制作矿物标本:大家可以利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课后去寻找一些矿物,将它们做成一个小标本盒,别忘了标上各种矿物的名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知道1毫米和1分米的实际长度。 2.知道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会进行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化聚。 教具学具投影仪,投影片,米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是长度单位,并且知道用直尺可以量一条线段的长度。这里有一条线段,我用直尺量它的长度,谁知道这条线段的长是多少?(投影片) (1) (4厘米) (2)我们再看这一条线段长度有多少?(在投影片上用直尺度量) 师:有的说这条线段大约长4厘米,有的说大约长5厘米,这就是说用厘米不能精确地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我们怎么办呢? 二、新授 师: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演示投影片:一个学生在制作飞机模型的情境图。问学生做飞机模型要看图纸吗?制作时对尺寸的要求高不高?它需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一)毫米的认识。 1.请学生观察直尺,找一找1厘米的刻度,1厘米有多长呢? 2.教师在投影仪上映出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数一数直尺上把1厘米又平均分成了几个小段?

师:我们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10个小段,每一小段的长度我们就把它叫做1毫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mm)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刚才我们量的这条线段长多少呢?(4厘米5毫米) 3.让学生举例说明1毫米有多长。 4.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和五分硬币的厚度各有多少毫米。 师:刚才那条线段长4厘米5毫米,也就是几毫米呢? (因为1厘米=10毫米,4厘米=40毫米,所以4厘米5毫米=45毫米。) (二)分米的认识。 1.出示一根米尺后提问:这根米尺长多少?把1米平均分成100小段,每小段长多少?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小段,每小段长多少? 师:(出示学具长1分米的小棒)我们把这条长10厘米的线段叫做1分米,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板书:分米dm,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举例说明1分米有多长,并用米尺画1分米的线段,再说说自己的一拃约长多少厘米。 师:1根学具小棒长1分米,把10根这样的小棒连起来,接成的一长条长度是多少呢? 1米等于多少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让学生用1分米的小棒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宽各约有多少分米? 3.练习,课本第6页第1题。 填哪个长度单位最合适? (1)铅笔的长约是17( )。(2)墨水瓶的高约为60( )。(3)文具盒的长约是23( )。(4)大头针的长约是( )。(5)教室的高约是( )。 4.练习,课本第3页第2题。 在正确的答案上打“√”。并请说一说为什么? (1)铅笔刀的长度约是:①80分米②80厘米③80米④80毫米。 (2)芳芳身高是:①135毫米②135厘米③135分米④135米。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2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倍的认识》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体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利用“倍”的概念,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过程与方法: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及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题、圆形磁铁、圆纸片 教学过程 课前铺垫: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勇敢,谁能和我做个游戏,拍手游戏,师拍2下,连续拍2次,学生说:2个2,乘法口诀是二二得四,依次3个2、4个2、5个 2.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数学书50页主题图图) 师:看!在一个美丽的大草原上住着一群可爱的兔子,有一天他们拔了很多萝卜,可是这时候却出现了一些数学问题,小兔子需要你们帮助它们,你们愿意吗?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仔细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几根? 生: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师板书):师: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根据它们的数量,你能发现每两种萝卜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师:刚才我们说的多几根少几根是表示两种数量差的关系,一共多少根是表示两种数量和的关系。当两种数量作比较的时候除了刚才说的两种关系外还有一种新的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种新的关系“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评析: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用三种萝卜,导入新课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既复习了旧知和差的关系又引入了新的关系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倍的概念的教学 1、研究胡萝卜和红萝卜 师:我们首先研究胡萝卜和红萝卜。胡萝卜有几根? 生:2根。 师:红萝卜有几根?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张齐华讲课教案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张齐华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张齐华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画圆、测量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线索 (一)在活动中整体感知 1.思考:如何从各种平面图形中摸出圆? 2.操作并体会:圆与其它图形有怎样的区别?在交流中整体感知圆的特征。 (二)在操作中丰富感受 1.交流:圆规的构造。 2.操作:学生尝试画圆,交流中归纳用圆规画圆的一般方法。 3.体会(学生第二次画圆):如果方法正确,为什么用圆规画不出其它的曲线图形? 4.引导(教师示范画圆):使学生将思维聚焦于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体会到圆规两脚距离的恒等,恰是“圆之所以为圆”的内在原因。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三)在交流中建构认识 1.引导:引导学生将上述距离画下来,由此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2.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3.概括:介绍古代数学家的相关发现,并与学生的发现作比较。 4.类比:学生尝试猜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5.沟通:圆的内部特征与外部形象之间具有怎样的有机联系? (四)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1.比较: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中类似等长的“径”各有多少条?圆的半径又有多少条? 2.沟通:这些正多边形与圆这一曲线图形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五)在练习中形成结构 1.寻找:给定的圆中没有标出圆心,半径是多少厘米? 2.想像:半径不同,圆的大小会怎样?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猜测:不用圆规,还可能怎样画出一个圆?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半径、直径之间关系的认识。 4.沟通:用圆规如何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六)在拓展中深化体验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 认识矿物的性质苏教版

4-2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方面的特征。 ●认识几种常见的矿物,知道这些矿物的用途。 ●初步会用简单的方法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按一定的分类标准给矿物分类。 ●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综合法、讨论法、比较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 ●欣赏自然界各种矿物。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重点:认识几种常见的矿物,知道这些矿物的用途。 难点: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 教学准备:矿物标本、白色瓷板、各种宝石图片或课件、小刀、铜钥匙、玻璃、有关矿物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常见的矿物 1、你们有没有参观过奇石呀?今天我们一起到奇石馆去看看吧。 2、提问:你认识这些石头吗?这些石头中有哪些是矿物? 3、除了以上的矿物,你还知道哪些矿物?

4、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美丽的矿物标本,认识一下它们都叫什么,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认识常见矿物的性质 1、你们看了这些美丽的矿物,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小组讨论: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3、选择你们喜欢的问题,订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进行实验。 4、汇报实验情况,并展示矿物性质记录表。提问:你们用什么方法研究矿物的?知道了它们的哪些性质? 5、引导学生总结:矿物都有哪些性质? 活动三、认识矿物的用途 1、研究了这么多矿物的性质,有什么用呀?这些矿物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2、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现在我们来看看矿物小精灵是怎么介绍的。 3、引导学生小结。口头完成填空题。我的名字叫金刚石,是最坚硬的矿物,可以制成坚硬的钻头。 活动四、巩固练习 1、找朋友(出示各种矿物的名称、性质和用途,让学生将其进行连线。) 石英棕红色做爽身粉 金刚石呈六角形、透明做铅笔的主要原料 石膏最柔软制造玻璃的重要原料 赤铁矿最坚硬做钻头 石墨白色、光泽很暗淡做颜料

小学三年级数学 《分米的认识》 教案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分米产生的意义;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提问:我们现在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排队吗?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二、活动设计——测量课桌 1.设疑: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谁来估一估? 2.动手操作,测量课桌的长度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导学生选择测量的工具及连续量 (2)组织汇报,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测量方法更加简便。 3.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学生观察尺子: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4.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书) 5.量出3分米长的带子给大家看。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四.巩固练习 1.说一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它的一个单位长度。 2.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练习一第5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此题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长度表象。 4.练习一第6题 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涉及到单位之间的转换。 5.练习一第7题是实践活动的另外一种形式。

北师版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优秀教案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快乐的动物》。 【教材分析】 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第五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本课学习的倍的认识,学生是在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与除法的意义,能够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学生将建立倍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提高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2.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校最近要开展“最美班级”的评选活动。老师正想大显身手和同学们一起布置班级呢。看看,老师都准备了什么装饰物? 出示:彩旗、彩带、笑脸、五角星、气球等。 二、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1..比较发现两种花的数量关系 屏幕出示2朵红花、6朵黄花图,比一比这两种花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学生1:红花比黄花少4朵。学生2:黄花比红花多4朵。 揭示课题:比较两个数量,除了比多比少这种关系外,还可以用倍数关系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体会“倍”的意义 老师提问:红花和黄花比,红花有2朵,黄花有6朵,黄花里有几个2朵呢?那你能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黄花里有3个2吗?和同桌研究研究,试着摆一摆。 学生反馈,指名到到前面来摆一摆。 师小结:那么像这样,第一行摆2朵红花,第二行摆6朵黄花,6里面有3个2,我们就说黄花的数量是红花的3倍。 3.加深对“倍”的认识 继续研究红花和黄花的数量关系。 课件出示:(在第二行添两朵黄花)现在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倍数关系呢?(学生汇报,说明原因) 课件出示:(第二行再加上2朵黄花)那现在呢?

人教版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根据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自学教材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画圆,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会用圆规正确地画圆。运用画、折、量等多种手段,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教学难点:归纳并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圆规、尺子、剪刀、绳、钉子、各种物体表面有圆形的实物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1)学生回忆交流: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 (2)今天我们要更深入地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2.列举生活实例。 教师:在生活中,圆形的物体随处可见。 (1)展示教材图片: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 (2)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所见过的圆吗?(学生列举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的谈话直接引出课题,简洁明了,同时无形中也巩固了“圆是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学生对圆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主题图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圆,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圆的兴趣。 (二)利用素材,尝试画圆 1.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教师:如果请你在纸上画出一个圆,你会怎样画? 预设: (1)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 (2)用线绕钉子旋转画圆; (3)用三角尺; (4)用圆规…… 2.运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课件出示圆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圆规。 圆规的组成:一只“带有针尖的脚”,一只“装有铅笔的脚”。 (2)用圆规画圆。 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边尝试边小结方法: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在一点上——把装有铅笔的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教师:说说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预设: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认识矿物的性质-苏教版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教案 科学五年级一班李茂春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 2.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中矿物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挖掘学生记忆中对矿物种类的认识 2、了解各种矿物的特点,作用 3、知道矿物对生活的作用,知道珍惜资源 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矿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记住各种矿物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矿物 1.矿物是我们自然界中宝贵的资源,你们知道哪些矿物?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让学生体验自然界中矿物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挖掘学生记忆中对矿物种类的认识,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就在身边。) 2.展示各种矿物标本,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矿物吗?请试着说出它们各自的名称。 3.介绍各种矿物标本的名称:萤石、石墨、硫磺、黄铁矿、石英和石膏等。 二、提出研究问题 1.组织讨论:面对这么多的矿物,你们有什么想研究的吗?准备怎样研究? (讨论目的是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激发学生真正的探究内需,从而引发出学生多种方法的探究行为。) 2.确定研究主题:准备从哪方面研究(如颜色、透明度、光泽和硬度等),怎样来进行研究(如摸、敲、划、借助工具观察等)。 (科学探究就是要学会提出问题,然后再来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中始终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重视对学生的方法指导。) 三、矿物初步分类 1.上面这些矿物,你们认为可以怎么分?分成几类?请说说理由。 2.学生分类、汇报。 (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一种回顾。同时,

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原知水平,以便进行下面的教学。) 四、研究矿物颜色 1.提问:你们能在矿物标本中找出赤铁矿和石墨吗? 2.学生分组动手寻找赤铁矿和石墨两种矿物。 3.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两种矿物的?(观察它们的颜色。) 4.实验:(1)将赤铁矿在白色无釉瓷板上刻画,观察到什么现象?(2)将石墨在白纸上划几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5.汇报实验结果:(1)在白色瓷板上看到了棕红色的划痕。(2)在白纸上看到了黑色的划痕。 6.小结:根据赤铁矿和石墨的颜色,我们就能很快找出这两种矿物。 7.讨论:通过研究,你们认为赤铁矿和石墨有什么用呢? (让学生在学习了赤铁矿和石墨性质的基础上,联系身边的生活经验,对赤铁矿和石墨的用途展开讨论和联想,这是一种创造性教育的训练方法。) 8.介绍赤铁矿和石墨两种矿物用途:赤铁矿可以用来炼铁和制作颜料;石墨是铅笔的主要原料。(可以让学生互相补充相关资料。) 五、研究矿物透明度 1.讨论:你们能将这些矿物标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们的分类依据。 (讨论目的是认识分类,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通过讨论,学生找出自己的分类依据,体验思维训练的广阔性。讨论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探究空间。) 2.分类、汇报:我们可以将矿物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分成三类。这三类矿物分别有哪些?把你们的矿物进行分类。 3.研究方解石和白云母:找出方解石和白云母,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4.汇报观察结果:方解石和白云母是两种能透光的矿物,白云母由一层一层薄片构成,像一本书里一页一页的纸张。说一说:像方解石和白云母这样透明的矿物有什么用呢?你们认为透明的矿物能做成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品? 5.小结:一些透明的矿物能制成像玻璃、光学仪器一类的用品,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 六、研究矿物光泽 1.观察:请大家在有光的地方看一看实验桌上的这些矿物,你们有什么发现? 2.汇报、描述:有的矿物会闪闪发光,有的暗淡无光。 3.教师小结:我们看到的这些现象称为矿物的光泽,每种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光泽。你能将桌上的这些矿物标本的光泽用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4.学生分组描述并汇报。 5.寻找:矿物的光泽有这么多不同的地方,你们对其中的哪些最感兴趣呢?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 10毫米、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 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或挂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向 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由学生测量的结果引入毫米。或者由下面的游戏引入。 测量游戏:同学们,你们每组桌上有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几种东西(“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各一枚、一张纸条、一块橡皮),请你们看看分别是什么?谁能用尺子准确测量出它们的长度或厚度?(小组合作)然后小组汇报。 猜测:一元硬币的厚度。测量一枚1元硬币或1分硬币的厚度为什么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言)一枚1元硬币(1分硬币)的厚度用米或厘米做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自主体验 1.认识毫米。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交流)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全省一等奖)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全省一等奖)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9页例12、例13。) 教材简析:倍概念的建立是在学生掌握一般乘除的知识后进行演化学习的,它是依据乘除知识中“份”的概念扩展而来的。通过两个不等量的比较,由“份”引出“倍”,最终又回到“份”,使倍的知识在整体网络中产生和发展。 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活动中学数学。 第一层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再现“几个几”的旧知,为新知同化提供生长点。 第二层通过观察、演示和讲解,在认识“1份”和“几份”的基础上引出“倍”,将“几个几”与“几倍”联系起来,把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第三层通过操作、游戏长讨论,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丰富“倍”知识的表象,深化对“倍”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渗透比的思想方法和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看图说出各是几个几。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2。 认识“1份”。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种颜色的带子。(出示教具,贴在黑板上:)请看,红带子和黄带子比,长短怎样?(同样长)如果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也有这样的几份?(1份) 认识“几份”。师将红带子的长放至2段。提问: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是这样的几份?师再将红带子放至3段、4段,分别提问:红带子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是这样的几份? 引出“倍”。师: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4份,我们就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学生齐说一遍后,再问:“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是什么意思?师把红带子折进去一段,再放出来一段,分别提问:这时红带子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红带子的长是带子的几倍?(同桌学生以“悄悄话”的形式练习口述) 小结:像这幅带子图,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几倍。揭示课题(板书)

(完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圆是小学数学惟一一个曲线图形,也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种平面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探索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首先通过生活情境,感受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再通过欣赏生活中圆形的物体以及用手摸,得出圆的定义。接着通过用实物画,发现不能控制圆的大小引出圆规画、介绍圆规画的过程中点拨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并通过画,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最后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能正确画圆;初步利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先由创设动画设疑导入课题,感受圆与之前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不同。然后通过触摸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再联想到生活中的圆。在以画圆为主线的教学中,进一步让学生感知、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学圆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激发学生探索圆的特征的兴趣,在一系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挑战中充分感受圆的魅力与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最后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毫米、分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知道毫米、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单 位进率。 2.能够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 3.能选用适当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能估测出具体实物的长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辨别分析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2.利用表格式的题目渗透统计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多种活动,调动感官参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 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好品质,在合作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 克服困难的意志,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热爱求知,增强对数 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三、教学难点 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1分硬币、电话卡、学生尺及文具。 五、教学过程 1、认识毫米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师: 同学们,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米、厘米)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 (1米=100厘米)

师: 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 师:你知道你学习的最亲密伙伴是谁吗?(书、文具盒、削笔刀、橡皮、铅笔等)你知道他们身高是多少吗?他们有多厚吗?现在请你为他们建立一个小档案。用直尺测量它们并且将记录写在本上。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采用小组(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 长宽厚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人教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1、教学内容的地位:《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 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承接了二年级对乘除法的学习, 并为后续倍的进一步认识做了铺垫。“倍”在学生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本节知识内容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相关的概念,所以“倍” 的概念对于学生应该并不陌生。而经过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对乘法 的应用比较熟练,也了解几个几代表的含义,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对 学生来说较为简单,只需多加练习,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倍”的含义,加深对倍的认识。 3、设计理念:根据课程基本理念中“课程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体 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和《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 机会获得直接经验”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轻松 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4、基本思路:本节课我直接利用书中学生熟悉的小白兔吃胡萝 卜的情景,将胡萝卜直观现实的摆在黑板上,并运用小棒让每人都 能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等学生基本掌握了倍的概念,再让部分学 生上台演示检查掌握情况。为了避免场景过多引发思维混乱,所以 直接利用胡萝卜的增减继续学习。做题练习后,再次用拍手游戏巩 固知识,做到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后,出示最后一道思考题,检验学生是否融会贯通,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倍的认识》例 1及做一做和P53-练习十一第1题 教材分析:二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的意义及相关计算,为本单元“倍的认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倍的认识” 也是对乘法和除法的拓展应用,进一步为第六单元多位数乘法做了 铺垫。本单元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学好本单元也为提高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 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逐步养成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胡萝卜贴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老师拍了多少下手,你们就拍多少下,从第一组开始,看哪个组拍的又对又齐。(教师拍两下,每组学生拍两下。) 通过体验一个两下与四个两下的关系,引出倍的概念。 师:像今天这样,我们就说你们拍的数是老师的四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倍”的知识。(板书课题)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理念: 吴正宪专家曾说:“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应当是学生在教师充满智慧的启迪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的真正精彩是学生的精彩,而不是教师的精彩。教师要做操作工,要创造出孩子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知识。”所以,本节课我立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围绕着以发展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尝试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彰显美学价值。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55—5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圆内(相等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会画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新性和空间观念,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归纳圆的特征,正确画圆。 教学难点: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直径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大小不等的彩色圆形、圆规、直尺、剪刀。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学发现 (一)课前预习 布置预习提纲: 1. 自学课本55页—56页的内容。 2.自学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并会用字母表示。 3.准备画圆工具及圆形。 导言: 师:通过预习,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有关圆的知识,圆形同学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生活中圆演绎着重要的角色,还藏着很多奥妙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去认识圆,了解圆。→(师板书:圆的认识)(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 3.会用圆规画圆。 第二环节:探究形成 (一)复旧引新,观察比较 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生边说师逐一帖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观察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形(贴黑板、手指图)和这些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 生1:这些图形都有棱角,而圆形没有棱角。 生2:这些图形都是由直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二)联系实际,初步感知。(说圆) 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圆形的物体?

认识矿物的性质

2、认识矿物的性质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3、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4、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5、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认识矿物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用科学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发现我们大自然中的矿物。 五、教学课时:2节 六、教学准备:花岗岩、放大镜、《科学材料袋》、纸、彩笔、矿物、食盐、挂图、岩石标本、小刀、铜钥匙、玻璃。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教师引导。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B、把你新的发现用彩笔绘出来。 4、学生分组观察(画图描述花岗岩颜色,颗粒等方面的特点) 5、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交流。 6、归纳: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 7、教师用科学术语解读:“花岗岩” (二)认识常见的矿物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矿物岩石标本,学生分组观察。 2、问题: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矿物?

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 4、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矿物标本。 5、教师发问:“你知道哪些矿物?” 6、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第二课时 (一)观察研究矿物的特征 1、师述:现在各小组讨论,还想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矿物?各组拿出方案。 2、学生分组制定观察矿物性质的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并参与讨论。 3、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探究方法。 4、教师评价并引导,修改造作细则。 5、教师巡视,学生向由探究并及时交流。 6、教师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铜钥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来判别矿物的硬度。 (二)交流矿物的性质。 1、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探究成果。 2、组织学生互相和补充。 3、教师评价和小结。 (三)了解矿物的用途。 1、教师提问: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B、工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介绍。 (四)总结 1、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谈学习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 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完整版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 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淮安市涟水县红窑实验学校小学部罗青龙 223442 【课题】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二年级数学 【教材简解】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课时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学习活动,通过设计丰富的感性体验活动,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再通过看直尺首次感知1个单位有多长,并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针对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掌握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目标预设】 1、使学生通过用直尺测量实物的长度,认识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体会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 2、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4、培养观察、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学生:文具盒、直尺、纸片等 教师:教学课件、米尺、硬币等。 【设计理念】 本课由神话人物孙悟空的生动形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生探索新知的动力,从而进入主动学习的状况,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动手操作、探索交流等新课标教学理念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育,增加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主动学习的时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将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设计思路】 本课通过孩子熟识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引出旧知,根据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的经验,激活学生的知识贮备,从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到进行现实丈量,学生均以主动探讨、合作交换、脱手操作来完成。教学分米的了解通过量一量、认一认、画一画、找一找、数一数等几个步骤,老师的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教学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高兴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甩手让学生用眼察看、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脑思索,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最喜欢动画片里的哪个人物 生:孙悟空、福娃、多来A梦…… 老师最喜欢的是他(演示课件孙悟空金箍棒变长变短动画),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2)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Understanding teaching design of times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课本例2、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3、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过程: 倍的认识—课前小研究(2稿修改过小研究) 二年() 班研究者:

学一学: 第一行 摆:( 1份)第二行 摆: (2份) 把这3个看成一份,第二行正好有这样的( 2 )份,我们就说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 2)倍。 第二行也就是摆2个3,所以用乘法,算式是3×2=6。 画一画: 的个数是的2 倍。的个数是的2倍。 也就是( 2 )个 ( 5 )也就是()个()。 算 式 算式

的个数是的4 倍。的个数是的3倍。 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 算 式 算式 教学过程: 一、交流小研究的第一部分,建立2倍的概念 学生复述2倍的概念:把3个圆形看成一份,第二行有这样的两份,也就是有(2)个3,我们就说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所以用乘法,算式3×2=6。 二、建立多倍的概念 1、先出示一幅2倍关系图,然后逐步增加它的倍数。 要求学生快速判断它的倍数(3倍、4倍、5倍) 2、提问: (1)为什么你们马上就能知道三角形的个数是圆形的几倍? 小结: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 (2)如果三角形不跟圆形比,能不能说三角形的个数是5

数学六年级北师大版第一单元第二课《圆的认识(二)》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圆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此基础上学习的,教材进一步挖掘圆的特性,让学生更深一层认识、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相比,圆有很多不同的特性,其中对称性就是圆的一个重要特性。教材创设学生做折纸活动,探索圆的对称性以及圆心的确定方法,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沿不同的方向把圆对折两次后,就能找到圆心。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圆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挖掘圆的特性,让学生更深一层认识、理解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实践、探索。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的操作活动,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圆的对称轴。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圆的对称性,找出圆心。 突破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讨论等活动,体会圆的对称性,找出圆心。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体会圆的对称性。 突破方法: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在实践中掌握新知,突破难点。 教具、学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圆形纸片 学生准备:圆纸片、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 (一)、提问: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谁能告诉我,这几幅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预测:这些图形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所以这几幅图都是轴对称图形。 (二)谁能总结一下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汇报:轴对称图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的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 (三)那么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的认识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中进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互动新授 (一)探究圆的对称性 (1)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认真观察并想一想,圆是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怎样验证? 学生仔细观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判断。 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将圆沿着直径所在的直线对折,我们可以发现,对折后左右两边正好完全重合,所以圆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反馈汇报:圆是轴对称图形。 (2)探究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师:在圆形小纸片上画一画,看看你能画出多少条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根据画对称轴的方法,画出圆的对称轴。 学生反馈汇报: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圆的对称轴的特点。 师:仔细观察你们所画的圆的对称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