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额成本比例分配法

定额成本比例分配法
定额成本比例分配法

定额成本比例分配法

定额成本比例分配法公式:

材料费用分配率=你分配的材料费用总额/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成本之和

某产品应负担的材料费用=该产品材料定额成本*材料费用分配率

某产品材料定额成本=该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定额成本

附一道例题

甲产品的单位产品材料定额成本为10元,产量为450件,乙产品的为6元,产量为850件,两种产品共同耗用一种原材料10000千克,每千克2,4元.

用定额成本分配法为:

甲材料产品定额成本 450*10=4500

乙产品材料定额成本 850*6=5100

材料费用分配率 10000*2.4/(4500+5100)=2.5

甲产品应负担的材料费用 4500*2.5=11250

以产品应负担的材料费用 5100*2.5=12750

问题: 产品的成本不就是材料费用吗,在第一步已经算出来了,为什么要把材料费用拿到定额成本里分配?定额成本和应负担的材料费用是什么关系?

第一步算出来的是定额成本,不是真正的成本。真正的成本是不止9600

(=4500+5100),是24000元。这24000元要按一定的标准分配到甲乙产品里。这个标准就是定额成本。也就是说,定额成本是一个分配的一个标准而已。其实还有很多分配的标准,定额成本只是标准之一。

假如,按产量分配,则是:

分配率=24000/(450+850)=18.46

甲产品分配的材料费用=8307.69元。乙产品分配的材料费用

=24000-8307.69=15692.31元。

不同的分配标准,计算出来的甲乙产品的材料费用是有差异的,这是由于分配标准不同而引起的。

你的误区是把定额成本当成真正的成本了。其实第一步算出来的只是一个分配标准而已,不是真正的成本。除定定额成本外,还要按计划成本分配的,同样,你也不能把计划成本当真正的成本。

定额耗用量比例法和定额费用比例法

如果是几种产品共同耗用同种原材料,很难划清其各种产品耗用量时,这些原材料费用则属于间接计入费用,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有关产品成本的“原材料”成本项目。如果材料有比较准确的消耗定额,则材料费用可采用定额耗用量或定额费用比例分配。

定额耗用量比例法

定额耗用量比例法是指以定额耗用量作为分配标准的一种费用分配方法。

按材料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材料费用的计算公式:

某种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

材料费用分配率=几种产品共耗材料费用总额/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负担的材料费用=该产品的材料定额耗用量×材料费用分配率

【例】某企业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共耗某种原材料2030千克,每千克1.75元,甲产品的实际产量为150件,单位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为3千克;乙产品的实际产量为100件,单位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为1.5千克;丙产品的实际产量为300件,单位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为4千克;根据上述资料,采用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各种产品应负担的材料费用。

解:定额消耗量分配率=(2030×1.75)/(150×3+100×1.5+300×4)=2.975

甲产品应负担的材料费用=.2.975×150×3=1338.75元

乙产品应负担的材料费用=.2.975×100×1.5=446.25元

丙产品应负担的材料费用=2030×1.75-1338.75-446.25=3570元

定额费用比例法

定额费用比例法是指以定额费用作为分配标准的一种费用分配方法。

在各种产品共同耗用原材料种类较多的情况下,为进一步简化分配计算工作,也可以按照各种材料的定额费用比例分配实际材料费用,公式如下:

某种产品某种材料定额费用=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该种材料费用定额=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该种材料消耗定额×该种材料计划单价

材料费用分配率=各种材料实际费用总额/某种产品各种材料定额费用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各种材料定额费用之和×材料费用分配率

【例】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共同耗用甲种材料,其实际成本为10000元。两种产品的原材料费用定额为:A产品8元,B产品4元;当月的实际产量为:A产品600件,B产品800件。

要求:采用定额费用比例法分配材料费用

解:甲产品某种材料定额费用=600×8=4800元

乙产品某种材料定额费用=800×4=3200元

甲材料费用分配率=10000/(4800+3200)=1.25

两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用为

A产品:4800×1.25=6000(元)

B产品:3200×1.25=4000(元)

定额成本法习题资料

第九章定额成本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 以下各项中,()不是揭示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方法。 A.类推法 B.盘存法 C.切割法 D.差异凭证法 2. 定额成本制度下,材料脱离定额的差异是指()。 A.因材料的新定额成本与老定额成本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B.因材料的实际成本与定额成本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C.因材料的实际价格与计划价格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D.因材料的实际耗用量与定额耗用量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3. 甲、乙两种产品共同耗用的燃料费用为6000元,按燃料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甲、乙产品的定额消耗量分别为200公斤和300公斤。据此计算的燃料费用分配率为()。 A.12元 B.20元 C.30元 D.60元 4. 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每月生产费用脱离定额的节约差异或超支差异()。 A.全部计入当月完工产品成本 B.全部计入约莫在产品成本 C.当月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 D.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5. 下列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的是()。 A.废品损失 B.季节性的停工损失 C.管理费用 D.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 6. 在定额成本法下,()不影响产品的实际成本。 A.月初定额成本 B.脱离定额的差异 C.定额变动 D.月末定额成本 7. 定额成本是()的一种。 A.目标成本 B.现行成本 C.重置成本 D.机会成本 8. 以下有关限额法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限额法是控制领料,促进用料节约的重要手段 B.限额法又称为差异凭证法 C.限额法能完全控制用料 D.限额法下,差异凭证中的差异仅仅是领料差异,而不一定是用料差异 9. 产品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采用在产品成本按所耗的原材料费用计算,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定额比例和定额成本法

淮海技师学院教案 编号:SHJD—508—14 版本号:A/0 流水号: 课题:定额成本法、定额比例法、联产品和副产品的成本分配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在产品按定额成本法的核算、掌握在产品按定额比例法的核算、了解联产品和副产品的成本分配 教学重点:在产品按定额成本法和在产品按定额比例法的核算 教学难点:定额比例法的核算 授课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 板书设计:

教案纸

教案纸

教案纸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学时分配 (2)完工产品直接人工定额消耗比例:30000÷(30000+2000)×100%=93.75% (4)完工产品制造费用定额消耗比例:30000÷(30000+2000)×100%=93.75% 完工产品成本分配: (1)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1360000×88.24%=1200064(元) (2)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640000×93.75%=600000(元) (3)完工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960000×93.75%=900000(元) 在产品成本分配: (1)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1360000×11.76%=159936(元) (2)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640000×6.25%=40000(元) (3)在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960000×6.25%=60000(元) D产品完工产品成本: 1200064+600000+900000=2700064(元)D产品在产品成本: 159936+40000+60000=259936(元) 【练习】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产品成本中原材料费用和工资等其他费用所占比重相差不大,月末可采用的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是() A、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B、在产成本按年初固定数计算 C、约当产量比例法 D、在产品成本按其所耗的原材料费用计算 【课后作业】应试指南P221计算题第6题假如:产品成本中原材料费用和工资等其他费用所占比重较大,应采用什么分配方法?

定额成本法

定额成本法 一、定额成本法的定义:先算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倒挤出完工产品成本 二、定额成本法的计算公式 在产品直接材料定额成本 =在产品数量×单位在产品材料消耗定额×材料计划单价 在产品直接人工定额成本 =在产品数量×单位在产品工时定额×计划人工小时费用率 在产品制造费用定额成本 =在产品数量×单位在产品工时定额×计划费用小时费用率 在产品定额成本=在产品直接材料定额成本+在产品直接人工定额成本+在产品制造费用定额成本 完工产品总成本=月初生产费用+本月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 三、课堂探究

(一)[资料] 假设某工厂4月份生产A产品,材料系生产开始一次投入,本月完工产品产量1500件,期末在产品数量200件,期初在产品成本为2790元,本期发生费用50500元,在产品单件定额工时为50小时。产品单件定额表见下: 产品单件定额表 采用定额成本法计算月末在产品和完工产品成本。 在产品定额材料费用=200×21=4200(元) 在产品定额人工费用=200×50×=650(元) 在产品定额制造费用=200×50×=130(元) 月末在产品的成本=4200+650+130=4980(元) 本月完工产品总成本=2790+50500-4980=48310(元) (二)、[资料]某车间生产B产品,本月完工600件,月末在产品100件,原材料系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月末在产品的完工程度均为50%,完工产品单位材料定额耗用量为15千克,每千克2元,定额工时为10小时,每小时人工费用为元,每小时制造费用为元。本月共发生材料费用21000元,人工费用11700元,制造费用10400元。

工时测定方法

文件编号 C1-3-001 生效日期 2010年10 月18日 版次修订 A/2 制 定 审 查 批 准 标准工时制定管理规定 一、目的 为了能够准确的制定计件产品单价,计算成品成本,设定生产能力,编订生产计划,评 价作业效率,选定最佳作业方法等。 二、适用范围 技术中心、生产部、财务部、营销中心 三、制定标准工时的时机 新产品或生产工艺经过调整的产品,在原材料、设备、工艺稳定之后,批量生产达到50 ㎡时,需制定出标准工时。 四、制定方法 标准工时就是在标准作业条件下,中等熟练作业人员按正确的工艺以正常的努力完成一 道工序所需要的时间。 1、工时的测定方法:采用秒表直接测定。 2、制定标准工时的步骤: 2.1选择中等熟练的工人(入厂6-12个月)。 2.2确定工作开始的准备时间。 2.3确定测量的次数和人次 ,制定好测量表格。 2.4测量每一工作时间并做好记录。 2.5对各工作时间加以评比,并计算出平均实测工时。 2.6决定宽放率。 2.7计算并订定标准工时。 3、计算公式: 标准工时=实测工时*(1+宽放率) 实测工时=实际测量工时的加权平均值

4、宽放率的计算与范围 4.1宽放率=宽放时间/规定工作时间*100% 4.2管理宽放时间:在工厂现有条件下完成工作不可避免的耽误时间,如:设备调整、物 料准备、整理整顿等。 4.3生理宽放时间:如上厕所、喝水等。 4.4疲劳宽放时间:长时间工作会产生疲劳,因恢复体力而花费的时间。 4.5管理宽放率:3%—5% 4.6生理宽放率:5%—7%(8小时—12小时) 4.7疲劳宽放率:5%—10% 5、注意事项: 5.1选择5位不同中等熟练工人测量,每人测量至少一次,计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对异常 数据要适当处理) 5.2对工作时间的测量一定要准确,特别是工作准备时间的测量。 5.3对宽放率的选择要合适。不同的工作,宽放率的比例是不一样的。 举例:贴网组的雨滴摆板工序 选择5位不同的中等熟练工人A B C D E 每位工人开始摆板的准备工作时间分别为0.15小时,0.17小时,0.15小时,0.18小时, 0.13小时。 确定5位工人做同样的工作,每人测一次,制定好测量表。 每位工人摆1平方米雨滴所花费的时间如下: A工人 8小时 B工人 8.2小时 C工人 8.3小时 D工人 8.1小时 E工人 8.4小时 计算出平均工时: 选定的5位工人摆 1平方米雨滴花费的时间分别为: A工人:0.15小时+8小时=8.15小时

成本会计计算公式

成本会计计算公式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二、 间接成本分配率=待分配的间接成本总额÷分配标准总额 某成本对象应负担的间接成本=该成本对象的分配标准额×间接成本分配率三、 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完工产品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 四、 1、按计划成本计价材料发出的核算: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100% 发出材料成本差异=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发出材料计划成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 2、直接材料费用的分配: 定额耗用量=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消耗定额 定额费用=定额耗用量×材料的计划单价 材料消耗分配率=材料耗用量总额÷各种产品定额耗用量或定额费用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该种材料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材料实际单价或计划单价 3、计时工资的计算 应付月计时工资=月标准工资-缺勤天数×日工资率-病假天数×日工资率×扣款率 =实际出勤天数×日工资率+病假天数×日工资率×(1-扣款率)

4、个人计件工资的计算 计件应付工资=完成的产品产量×该种产品的计件单价 计件单价=工时定额×小时工资率 5、直接人工费用的核算 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率=本期发生的直接人工费用÷各种产品耗用的实际工时或(定额工时之和) 某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率×该产品耗用的实际工时(定额工时之和) 五、 1、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法 某种服务单位成本=该辅助车间本期发生的服务费用总额÷该车间对外提供服务的总量 某收益部门应负担的服务费用=该部门接受服务的收益量×该种服务的单位成本 2、一次交互分配法 交互分配前单位服务成本(交互分配率)=某辅助车间交互分配前的服务费用总额÷该车间提供的服务总量 某辅助车间应负担的服务费用=该车间耗用的服务量×交互分配前单位服务成本分配率 交互分配后的单位成本(对外分配率)=该车间交互分配后的服务费用总额÷该车间对外部门提供的服务总量

成本会计第3阶段测试题

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成本会计》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采用分类法的目的在于()。 A、分类计算产品成本 B、简化各种产品成本计算工作 C、简化各类产品的成本计算工作 D、准确计算各种产品的成本 2、使用同种原料,经过相同加工过程生产出来的品种相同、但质量不同的产品是()。 A、联产品 B、副产品 C、等级品 D、主产品 3、采用系数法时,被选定作为标准产品的应该是()。 A、盈利较多的产品 B、亏损较多的产品 C、成本计算工作量较大的产品 D、产量较大、生产比较稳定或规格适中的产品 4、定额法的主要缺点是()。 A、只适用于大批大量生产的机械制造企业 B、较其他成本计算方法核算工作量大 C、不能合理、简便地解决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问题 D、不便于成本分析工作 5、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在适用范围上()。 A、与生产的类型没有直接关系

B、与生产的类型有直接关系 C、只适用于大批大量生产的机械制造业 D、只适用于小批单间生产的企业 6、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方法,不包括()。 A、限额法 B、系数法 C、切割核算法 D、盘存法 7、产品定额成本的制定过程,也就是对产品成本进行()的过程 A、事中控制 B、事后控制 C、事前控制 D、原材料费用控制 8、在最佳的经营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低成本标准是()。 A、现在可以达到的标准成本 B、理想标准成本 C、正常标准成本 D、现实标准成本 9、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对象是() A、产品 B、作业 C、作业链 D、作业成本库 10、下列分析法中,能揭示产生差异的因素和各因素影响程度的是()。 A、对比分析法 B、连环替换分析法 C、比率分析法 D、趋势分析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至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联产品的成本是由()之和组成的。 A、联合成本 B、可归属成本

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

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 制造费用是工业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应该计入产品成本、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一般有生产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 生产工时比例法 【定义】 生产工时比例法是按照各种产品所用生产工人工时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一 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车间产品生产工时总额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生产工时×制造费用分配率 【应用】 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可以是各种产品实际耗用的生产工时(实用工时);也可以是定额工时,如果产品的工时定额比较准确制造费用也可以按定额工时的比例分配。【范例】 假设某基本生产车间甲产品生产工时为12000小时,乙产品生产工时8000小时,计算分配如下: 制造费用分配率=21000/12000+8000=1.05 甲产品制造费用=12000×1.05=12600(元) 乙产品制造费用=8000×1.05=8400(元) 【适用范围】 该方法能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产品负担费用的多少联系起来,分配结果比较合理。但是,必须正确组织好产品生产工时的记录和核算工作,以保证生产工时的正确、可靠。 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 【定义】 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是以各种产品的生产工人工资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车间产品生产工人工资总额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生产工人工资×制造费用分配率 【适用范围】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产品生产机械化的程度大致相同的企业,否则会影响费用分配的合理性。 机器工时比例法 【定义】 机器工时比例法是按照各种产品所用机器设备运转时间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一种方法。 【适用范围】 这种方法适用于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车间,因为在这种车间中,折旧费用、修理费用的大小与机器运转的时间有密切的联系。该方法的计算程序、原理与生产工时比例法基本相同。 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定义】

定额消耗量

3定额消耗量 含义 消耗量定额是先计划好一个量,消耗完了再继续分给,这样的计价方法简单。 定额消耗量是指人、材、机三者的消耗(人工劳动、材料(原材料、铺筑材料)、机械使用) 定额比例法是按照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定额耗用量或定额费用的比例分配成本费用的一种方法 定额比例法计算公式 定额比例法计算公式如下: 1、消耗量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消耗量+本月实际消耗量)/(完工产品定额消耗量+月末在产品定额消耗量) 2、完工产品实际消耗量=完工产品定额消耗量×消耗量分配率 3、完工产品费用=完工产品实际消耗量×原材料单价(或单位工时的工资、费用) 4、月末在产品实际消耗量=月末在产品定额消耗量×消耗量分配率 5、月末在产品费用=月末在产品实际消耗量×原材料单价(或单位工时的工资、费用) 材料成本和工资、费用都可按此步骤分配; 如果是几种产品共同耗用同种原材料,很难划清其各种产品耗用量时,这些原材料费用则属于间接计入费用,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有关产品成本的“原材料”成本项目。如果材料有比较准确的消耗定额,则材料费用可采用定额耗用量或定额费用比例分配。 定额耗用量比例法 定额耗用量比例法是指以定额耗用量作为分配标准的一种费用分配方法。

按材料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材料费用的计算公式: 某种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 材料费用分配率=几种产品共耗材料费用总额/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负担的材料费用=该产品的材料定额耗用量×材料费用分配率 【例】某企业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共耗某种原材料2030千克,每千克1.75元,甲产品的实际产量为150件,单位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为3千克;乙产品的实际产量为100件,单位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为1.5千克;丙产品的实际产量为300件,单位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为4千克;根据上述资料,采用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各种产品应负担的材料费用。 解:定额消耗量分配率=(2030×1.75)/(150×3+100×1.5+300×4)=2.975 甲产品应负担的材料费用=.2.975×150×3=1338.75元 乙产品应负担的材料费用=.2.975×100×1.5=446.25元 丙产品应负担的材料费用=2030×1.75-1338.75-446.25=3570元 定额费用比例法 定额费用比例法是指以定额费用作为分配标准的一种费用分配方法。 在各种产品共同耗用原材料种类较多的情况下,为进一步简化分配计算工作,也可以按照各种材料的定额费用比例分配实际材料费用,公式如下: 某种产品某种材料定额费用=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该种材料费用定额=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该种材料消耗定额×该种材料计划单价 材料费用分配率=各种材料实际费用总额/某种产品各种材料定额费用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各种材料定额费用之和×材料费用分配率 【例】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共同耗用甲种材料,其实际成本为10000元。两种产品的原材料费用定额为:A产品8元,B产品4元;当月的实际产量为:A产品600件,B产品800件。 要求:采用定额费用比例法分配材料费用

定额比例法练习题

定额比例法练习题 某企业生产乙产品,本月完工产品200件,期末在产品100件,单位产品定额消耗为:材料4千克/件,工时8小时/件,单位在产品材料定额仍为4千克/件,工时5小时/件,有关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 要求:按定额比例法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成本。 方法一: (1)计算定额比例。 完工产品材料定额消耗=4×200=800(千克) 完工产品工时定额消耗=8×200=1 600(小时) 在产品材料定额消耗=4×100=400(千克) 在产品工时定额消耗=5×100=500(小时) 完工产品材料定额消耗比例=800÷(800+400)×100%=66.67% 完工产品工时定额消耗比例=1 600÷(1 600+500)×100%=76.19% 在产品材料定额消耗比例=400÷(800+400)×100%=33.33% 或=1-66.67%=33.33% 完工产品工时定额消耗比例=1 600÷(1 600+500)×100%=76.19% 或=1-76.19%=23.81% (2)分配成本。 ①分配直接材料成本: 完工产品直接材料成本=1 800×66.67%=1 200(元) 在产品直接材料成本=1 800-1 200=600(元) ①分配直接人工成本: 完工产品直接人工成本=1 050×76.19%=800(元) 在产品直接人工成本=1 050-800=250(元) 方法二: (1)计算分配率。 直接材料分配率=1 800÷(800+400)=1.5(元/千克) 直接人工分配率=1 050÷(1 600+500)=0.5(元/千克) 制造费用分配率=420÷(1 600+500)=0.2(元/千克) (2)计算完工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直接材料成本=1.5×800=1 200(元) 完工产品直接人工成本=0.5×1 600=800(元) 完工产品制造费用成本=0.2×1 600=320(元) 合计 2 320元 (3)计算在产品成本。 在产品直接材料成本=1.5×400=600(元) 在产品直接人工成本=0.5×500=250(元) 在产品制造费用成本=0.2×500=100(元) 合计950元

定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区别

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的产生背景标准成本是早期管理会计的主要支柱之一。美国工业在南北战争以后有很大的发展,许多工厂发展成为生产多种产品的大企业。但是由于企业管理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许多工厂的产量大大低于额定生产能力。为了改进管理,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进行了各种实验,他们努力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应用于生产管理,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因此而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他们首先改革了工资制度和成本计算方法,以预先设定的科学标准为基础,发展奖励计件工资制度,采用标准人工成本的概念。在此之后,又把标准人工成本概念引申到标准材料成本和标准制造费用等。最初的标准成本是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的一种计算工作。1919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对推广标准成本曾起了很大的作用。1920年~1930年,美国会计学界经过长期争论,才把标准成本纳入了会计系统,从此出现了真正的标准成本会计制度。 标准成本法的含义 标准成本一词准确地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出来的。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 它又被称为“成本标准”;另一种含义是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实际产品产量和成本标准计算出来的,即: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目标成本的一种 目标成本是一种预计成本,是指产品、劳务、工程工程等在生产经营活动前,根据预定的目标所预先制定的成本。这种预计成本与目标管理的方法结合起来,就称为目标成本。目标成本一般指单位成本而言,它一般有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和估计成本等,而标准成本相对来讲是一种较科学的目标成本。 计划成本是根据计划消耗定额计算的,表示计划期预定成本;定额成本是根据目前使用的定额计算的。企业应通过各项措施,有步骤地降低现行定额,以求达到计划中所规定的成本水平。 目标成本管理是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制定目标成本是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推动全体职工人人关心成本,形成民主管理,从而能够更好地贯彻经济责任制,进一步降低成本。 标准成本的分类 标准成本按其制定所依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在标准成本系统中广泛使用正常标准成本 西方企业采用的标准成本有多种,按照制定标准成本所依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水平分类,分为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和现实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按其适用期,分为现行标准成本和基本标准成本。由于基本标准成本不按各期实际修订,不宜用来直接评价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理想标准成本是现有生产条件所能达到的最优水平的成本,这种成本难于实际运用;正常标准成本是根据正常的工作效率,正常的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和正常价格等条件制定的标准成本,它一般只用来估计未来的成本变动趋势;现实标准成本,是根据适用期合理的耗费量,合理的耗费价格和生产能力可能利用程度等条

成本管理会计-定额成本法练习题参考答案 (1)

管理会计练习题第6章《定额成本法》参考答案: 一、判断说明题(10个)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 二、单选选择题(6个) 4.A 2.B 3.B 4.A 5.C 6.D 三、多选选择题(3个) 1.ABCD 2.ABC 3.BCD 四、计算题(2个) (一)资料:乙产品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其原材料费用如下: 1. 月初在产品:定额原材料费用为1 800元,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为节约30元(即-30元,下同),月初在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调整后降低200元。定额变动差异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 2. 本月发生:原材料定额费用为5 400元,脱离定额差异为100元。本月完工产品的定额原材料费用为4 800元 3. 本月原材料成本差异率为1%,原材料成本差异全部由完工产品成本负担。要求: (1)计算月末在产品的原材料定额费用。 (2)计算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分配率(脱离定额差异按定额费用比例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 (3)计算本月原材料费用的材料成本差异。 (4)计算本月完工产品的原材料实际费用。 (5)计算月末在产品的原材料实际费用。 计算: (1)月末在产品的原材料定额费用=(1800-200)+5400-4800=2200元(2)月初在产品调整后的定额原材料费用=1800-200=1600元

月初在产品的原材料定额变动差异=200元(由完工产品负担) 本月定额原材料费用的合计=1600+5400=7000元 本月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合计=(-30)+100= 70元 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分配率=70÷7000= 0.01 完工产品的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 4800×0.01= 48元 月末在产品的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 2200×0.01=22元(或:70-48=22)本月发生的原材料成本差异 =(本月原材料定额费用+本月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 =(7000+70)×1%=70.7元有错误删除 正确的作法:(5400+100)×1%=55元(由完工产品负担) 本月完工产品的直接材料实际费用 =完工产品的定额原材料费用+完工产品的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 +定额变动差异+材料成本差异= 4800+48+200+ 55 = 5103月末在产品的直接材料实际费用 =月末在产品的原材料定额费用+月末在产品的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 =2200+22=2222元 (二)资料:某企业生产的乙产品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20XX年10月份有关计算产品成本资料如下: 1.单位产品定额成本:原材料消耗定额30千克,计划价格15元;工时定额30小时,计划每小时工资3元,计划每小时制造费用3.2元。本月实行新定额,新定额只将原材料消耗定额修订为28千克。其他未改变。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该产品的定额变动差异和材料成本差异由完工产品成本负担;脱离定额差异按定额成本比例,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2.月初在产品成本资料如表所示: (单位:元) 3.产量和生产费用资料如下: (1)月初在产品20件,本月投产100件,本月完工90件,月末在产品30件。在产品完工程度为50%。

定额比例法例题

定额比例法例题 [例4-8]某厂大量生产的E产品是定型产品,有比较健全的定额资料和定额管理制度。本月完工E产品1000件,产品直接材料费用定额为800元,工时消耗定额为90小时。月末盘点停留在各生产工序的在产品为400件,其中第一工序为150件,在产品直接材料费用定额为600元,工时消耗定额为10小时;第二工序为140件,在产品直接材料费用定额为700元,工时消耗定额为45小时;第三工序为110件,在产品直接材料费用定额为800元,工时消耗定额为35小时。E产品月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见表4-5。采用定额比例法计算月末在产品和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有关计算过程如下: 表4--5 产品成本计算单 生产单位: 200×年×月产品:E产品单位:元 要求:1、计算总定额; 2、计算费用分配率;3、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和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1.计算总定额 完工产品直接材料定额费用=800×1 000=800 000(元)月末在产品直接材料定额费用=600×150+700×140+800× 110 =276 000(元) 完工产品定额工时=90×1 000=90 000(小时) 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10×150+45×140+35×110 =11 650(小时) 2.计算费用分配率 103 296+929 664 直接材料项目:——————— = 800 000+276 000 这一计算结果表明,实际成本为定额成本的96%,本月直接材料项目定额完成较好,实际成本比定额成本降低了4%。 25 584+294 216 直接人工项目:——————— = (元/工时) 90 000+13275 15 350+176 530 制造费用项目:——————— = (元/工时) 90 000+13275 3.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和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月末在产品总成本为元,其中: 直接材料:276 000×=264 960(元) 直接人工:11 650×=(元) 制造费用:11 650×=(元)

约当产量比例法

约当产量比例法 约当产量比例法计算公式如下: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月末在产品结存产量×在产品完工百分比 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总成本=完工产品产量×费用分配率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费用分配率 约当产量法下,应分别产品成本项目计算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根据不同的约当产量分配不同成本项目的费用。 企业生产产品所耗用的原材料有可能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的,这时,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都视同完工程度为100%的产品,约当产量即是完工产品数量与月末在产品数量之和。 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必须正确计算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而在产品约当产量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测定,测定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平均计算完工率,即一律按50%作为各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程度。 另一种是各工序分别测算完工率。可以按照各工序的累计工时定额占完工产品工时定额的比率计算,事前确定各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率。计算公式如下: 某工序在产品完工率=(前面各工序工时定额之和+本工序工时定额×50%)/产品工时定额

式中,本工序工时定额之所以乘以50%,是因为该工序中各件在产品的完工程度不同,为简化完工率的测算工作,在本工序一律按平均完工率50%计算。在产品在上一道工序转入下一道工序时,因为上一道工序已完工,所以前面各工序的工时定额应按100%计算。 如果原材料费用不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而是随着生产进度陆续投料,原材料费用按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时,应按每一工序的原材料消耗定额分别计算在产品的完工率(或投料率)。 约当产量法是根据月末在产品盘点的数量用技术测定,定额工时消耗或凭借经验估计,确定它们的完工程度,再按完工程度,将在产品折合成产品的数量,然后将产品应计算的全部生产费用,按完工产品数量和在产品约当量进行计算,求出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 约当产量法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一种计算方法。它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大,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和各项加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的情况。它在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应用很广泛。 所谓"约当产量比例法",就是把月末在产品的数量按其完工程度,折合成相当于完工产品的产量(即约当产量),然后把完工产品的产量和在产品的"约当量"相加,构成"约当总产量"。再和发生的生产费用相除,得出费用分配率,用分配率去乘完工产品产量和在产品约当量,从而计算出完工产品应负担的成本和在产品应留存的成本。简称约当产量法。 从上述概念我们得出计算约当产量可分四步, 第一步、计算在产品约当产量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率(完工程度)公式1; 第二步、计算费用分配率(即每件完工产品应分配的费用)

材料消耗量定额确定方法

材料消耗量定额确 定方法

材料消耗量定额确定方法 根据材料使用次数的不同,建筑安装材料分为非周转性材料和周转性材料。 非周转性材料也称为直接性材料。它是指施工中一次性消耗并直接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如砖、瓦、灰、砂、石、钢筋、水泥、工程用木材等。 周转性材料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能多次使用,重复周转但并不构成工程实体的工具性材料。如:模板、活动支架、脚手架、支撑、挡土板等。 1、直接性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 常见的制定方法有:观测法、试验法、统计法和计算法 (1) 观测法——最适宜制定材料的损耗定额 观测法是对施工过程中实际完成产品的数量进行现场观察、测定,再经过分析整理和计算确定建筑材料消耗定额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最适宜制定材料的损耗定额。因为只有经过现场观察、测定,才能正确区别哪些属于不可避免的损耗;哪些属于能够避免的损耗。 用观测法制定材料的消耗定额时,所选用的观测对象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建筑物应具有代表性 ②施工方法符合操作规范的要求 ③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质量符合技术、设计的要求 ④被观测对象在节约材料和保证产品质量等方面有较好的成绩。 (2) 试验法——主要制定材料的净用量定额 试验法是经过专门的仪器和设备在试验室内确定材料消耗定额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能在试验室条件下进行测定的塑性材料和液体材料(如砼、砂浆、沥青玛帝脂、油漆涂料及防腐等)。 例如:可测定出砼的配合比,然后计算出每1M3砼中的水泥、砂、石、水的消

耗量。由于在实验室内比施工现场具有更好的工作条件,因此能更深入、详细地研究各种因素对材料消耗的影响,从中得到比较准确的数据。可是,在实验室中无法充分估计到施工现场中某些外界因素对材料消耗的影响。因此,要求实验室条件尽量与施工过程中的正常施工条件一致,同时在测定后用观察法进行审核和修正。 (3) 统计法——仅作参考数据 统计法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分部分项工程所拨发的各种材料数量、完成的产品数量和竣工后的材料剩余数量,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来确定材料消耗定额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不需组织专人观测和试验。但应注意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系统性,要有准确的领退料统计数字和完成工程量的统计资料。统计对象也应加以认真选择,并注意和其它方法结合使用,以提高所拟定额的准确程度。 (4) 理论计算法——主要适用于块状、板状、和卷筒状产品的材料消耗定额 计算法是根据施工图纸和其它技术资料,用理论公式计算出产品的材料净用量,从而制定出材料的消耗定额。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块状、板状、和卷筒状产品(如砖、钢材、玻璃、油毡等)的材料消耗定额。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材料的计算方法: (1)砖砌体材料用量的计算: 2×墙厚的砖数 每m3砌体中砖的净用量(块)=墙厚×(砖长+灰缝) ×(砖厚+灰缝) 每m3砌体中砂浆的净用量(m3)=1-砖的净用量×砖的长×宽×厚砖(砂浆)损耗量=净用量×损耗率 例1:计算标准砖一砖外墙每一立方米砌体砖和砂浆的总消耗量(砖和砂浆损耗率均为1%)

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幻灯片1

幻灯片2 第三篇成本计划与控制 第七章成本计划和控制原理 第八章标准成本法 第九章责任成本制度 幻灯片3 第八章标准成本法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标准成本法的概念、标准成本的种类和制定,掌握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标准成本法的核算程序及账务处理方法。 幻灯片4 第一节标准成本的种类与制定 第二节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第三节标准成本法的核算程序及账务处理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幻灯片5 第一节标准成本的种类与制定 一、标准成本和标准成本法的概念 (一)标准成本的概念 标准成本——是在特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的经营管理条件下应当发生的成本。 它是成本控制的依据、评价成本升降的尺度和衡量工作绩效的标准。 幻灯片6 (二)标准成本法的概念 标准成本法,亦称为标准成本制度、标准成本系统和标准成本会计。 标准成本法——是以预先确定的标准成本为依据,把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通过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揭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对成本差异进行账务处理,并通过成本差异的报告,促使有关部门采取控制措施,将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幻灯片7 标准成本法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配合泰罗制的实施而引入成本管理中,形成成本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产生后,很快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得到采用。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前苏联在标准成本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定额(成本)法。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前苏联引入定额(成本)法。

生产工时比例法和年度计划分配率法习题答案

6、企业某生产车间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甲产品实耗生产工时2000小时,乙产品实耗生产工时800小时,丙产品实耗生产工时1200小时,该车间本月制 造费用实际发生额为64600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采用生产工时比例法分配计算各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 用,并编制会计分录。 (1)制造费用分配率=64600/(2000+800+1200)=16.15 甲产品制造费用=2000*16.15=32300(元) 乙产品制造费用=800*16.15=129200(元) 丙产品制造费用=1200*16.15=19380(元)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32300 ——乙产品129200 ——丙产品19380 贷:制造费用64600 7、某企业基本生产车间全年制造费用计划为234000元,全年各种产品的计划产量:甲产品19000件,乙产品6000件,丙产品8000件。单件产品工时定额:甲产品5小时,乙产品7小时,丙产品7.25小时。本月份实际产量:甲产品1800件,乙产品700件,丙产品500件。12月份实际发生制造费用为20600元。制造费用账户月初余额(贷方)340元。 要求:(1)按年度计划分配率法分配制造费用并编制会计分录; (2)计算并分配制造费用账户年末余额。 (1)年度计划分配率=23400/(19000*5+6000*7+8000*7.25)=1.2 甲产品制造费用=1800*5*1.2=10800(元) 乙产品制造费用=700*7*1.2=5880(元) 丙产品制造费用=500*7.5*1.2=4350(元)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10800 ——乙产品5880 ——丙产品4350 贷:制造费用21030 (2)制造费用账户年末余额=20600-340-21030=—770(元) 分配率=770/(1800*5+700*7+500*7.5)=0.0439 甲产品调减制造费用=1800*5*0.0439=395.4(元) 乙产品调减制造费用=700*7*0.0439=215.3(元) 丙产品调减制造费用=500*7.5*0.0439=159.3(元)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395.4 ——乙产品215.3 ——丙产品159.3 贷:制造费用770

标准成本与定额成本法

定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 定额法与标准成本法都属于成本计算方法,两者有基本相同的功能和实施环节,都要事先制订产品的目标成本(即定额成本和标准成本)作为产品应该发生的成本,并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将实际消耗水平与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进行比较,计算脱离目标成本的差异,分析发生差异的原因,采取措施,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但是两种方法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制订目标成本的依据不同 1.定额法。定额成本是按现行定额以及计划单位成本、分成本项目(即原材料费用、生产工资费用和制造费用)来制订的。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的制订比较灵活,通常有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现行标准成本、基本标准成本。标准成本的制订,通常从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方面着手进行。但与定额法不同的是,直接材料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位成本两方面;直接人工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工资率两方面(计时工资时);制造费用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都是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来计算。 二、制订目标成本所依据的定额的稳定性不同 1.定额法。由于定额成本所依据的消耗定额就是现行定额,是企业在当时生产技术条件下,在各项消耗上应达到的标准,所以任何一项生产技术有所变化时,现行定额都应予以修订。也就是说,定额法下的定额是可能变化的,应设计一套定额变动计算方法,以计算定额变动的趋势和金额。如:以按新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费用与按旧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费用之比确定系数的方法,来计算定额变动的差异。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是有效经营条件下发生的一种目标成本,也叫“应该成本”。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约束性,一般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也不用设计相应方法来计算其变动差异。 三、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揭示方法不同 1.定额法。脱离定额的差异是指生产过程中各项生产费用的实际支出脱离现行定额或预算的数额。定额法下的差异是通过每一笔领料或加工零件来揭示并通过差异凭证来反映。如核算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方法有限额法、切割核算法和盘存法三种,其中限额法下的差异凭证又有超额领料单、代用材料领料单等。定额法工作做得很细,而且工作量相当大。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往往根据一定时期实际产量的实际消耗量和实际价格与实际产量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价格的计算比较来揭示差异,没有专用的差异凭证。如材料成本差异只是通过公式计算,即材料成本差异=实际价格×实际

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方法和计算方式总结

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方法和计算方式总结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 项间接成本。它包括生产部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折旧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机修费、停工费等。它具体的分配方法、分配标准和分配率是什么呢?对企业各个生产单位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及其固定资产使用费和维修费等进行的分配。应按照各生产单位为产品生产而发生的间接计入成本按单位分别归集后,月终就需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各该生产单位所生产的产品或 劳务成本间进行分配。确定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分配标准可根据各行业生产特性来确定,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分配标准:(1)直接人工工时,各受益对象所耗的生产工人工时数,可以是实际工时,也可以是定额工时(2)直接人工成本,各受益对象所发生的直接人工成本数(3)机器工时,各受益对象所消耗的机器工时数,可以是实际工时,也可以是定额工时(4)直接材料成本或数量,各受益对象所耗用的直接材料成本或数量(5)直接成本,各受益对象所耗用的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之和(6)标准产量,将各产品实际产量换算成标准产量,以各产品的标准产量数作为分配标准。因为制造费用是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活动而发生的,因此常用直接人工工时来做为分配标准,所以,分配率计算方式为:制造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总额/产品总耗用直接人工工时结转制造费用的分配率有几种计算方法:1.按产品生产的总数量计算分配率2.按产品生产的总工时计算分配率3..按产品别生产的工资总额计算分配率。4.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制造费用每月归集后在月末要在完工产品和未完工产品中分配,方法主要是按产品的标准工时分,如果有实际工时统计准确的话也可用实际工时,如果标准和实际的工时都没有的企业那只能用产品的数量来分了。工时比例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是按各种产品所耗生产工人工时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一种方法。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查账人员应检查企业是否有真实正确的工时记录。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生产工人实际工时数*制造费用分配率工资比例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是按照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一种方法。采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是各种产品生产机械化的程度应该大致相同,否则机械化程度低的产品所用工资费用多,负担的制造费用也要多,而机械化程度高的产品则负担的制造费用较少,从而影响费用分配的合理性。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生产工人实际工资额*制造费用分配率机器工时比例这一方法适用于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因为这类产品的机器设备使用、维修费用大小与机器运转的时间有密切联系。采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各种产品所耗机器工时的完整的原始记录。查账人员审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