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的主人
晋商乔家大院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典范之一,也是晋商文化的代表。
为了深入了解晋商的历史文化,我于2021年暑假期间前往乔家大院进行了实地考察。
以下是我对乔家大院的实践报告。
二、乔家大院的建筑特点1. 建筑布局乔家大院采用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风格,由东西南北四座院落组成。
东西两座院落是乔家大院的主体,南北两座院落是附属院落。
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
2. 建筑装饰乔家大院的建筑装饰十分精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雕刻艺术:乔家大院的门窗、梁柱、石雕、砖雕等装饰,雕刻技艺精湛,题材丰富,有山水、花鸟、人物等。
(2)彩绘艺术:乔家大院的彩绘色彩鲜艳,线条流畅,题材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吉祥图案等。
(3)砖雕艺术:乔家大院的砖雕技艺高超,有动植物、人物、神话传说等题材。
3. 建筑结构乔家大院的建筑结构严谨,砖木结构为主,部分采用石结构。
建筑内部设有天井、廊道、屏风、楼梯等,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三、晋商文化内涵1. 家族观念乔家大院的建筑体现了晋商家族观念的强烈。
乔家大院的主人乔致庸及其后代,一直秉承着家族利益至上的原则,致力于家族事业的发展。
2. 教育观念乔家大院重视教育,家族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
乔家大院内设有私塾,为家族成员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3. 诚信观念晋商以诚信为本,乔家大院也不例外。
乔家大院的商业活动,始终坚持诚信经营,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4. 商业观念乔家大院的商业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市场调研:乔家大院的商业活动,注重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调整经营策略。
(2)多元化经营:乔家大院的商业活动,涉及多个领域,如粮食、丝绸、茶叶、金融等。
(3)重视人才培养:乔家大院的商业活动,注重人才培养,为家族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四、实践体会1. 晋商文化的传承乔家大院作为晋商文化的代表,见证了晋商的兴衰。
通过对乔家大院的实地考察,我深刻体会到晋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乔家大院影视剧中的管理思想

中外管理思想史论文题目: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管理思想姓名所在学院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日期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管理思想内容摘要很多人都很喜欢《乔家大院》这部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主人公乔致庸的一生,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创造了一个晋商传奇。
电视剧的演员几近完美的演绎了各自的角色,同时影片中体现了很多管理学思想,这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影片。
他的成功取决于宽广的心胸和远大的志向,还有制度管理,这些缺一不可。
关键字:管理制度价值观激励正文随着2005年《乔家大院》的热播,很多人都很喜欢《乔家大院》这部电视剧。
这是一部由胡玫导演、朱秀海编剧带来的精彩的故事,还有陈建斌、蒋勤勤、马伊利、雷恪生倪大宏等优秀演员带来的精彩表演,这些优秀的元素结合起来,产生了这部优秀的影视剧。
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主人公乔致庸的致富传奇,影片中体现了很多管理学思想,这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影片。
乔致庸,一个没有经验、不愿做买卖、一心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在经商之后却实现了自己“汇通天下”的理想,成为富可敌国的晋商,成为了传奇。
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了。
乔致庸读的书多,可对商业一窍不通,深层次思考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他的成功取决于宽广的心胸和远大的志向,这种品质使其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
没有这两点,就是读再多的书,经济实力再强,也想不出高妙的招数和谋略,即使想出来,也用不出来;有了这两点,不懂专业知识可以聘请行业高手,没有经济实力可以借助别人的实力。
主人公山西祁县乔家堡第三代东家乔致庸,他的一生穿越了大清王朝的晚期,他以乔家这一晋商中的大商家的事业为舞台,怀抱以商数民、以商富国的梦想,为实现自己青年时代汇通天下的宏愿,在商家与商家、商家与朝廷,乃至于商家与土匪、商家与起义的太平军、捻军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一生、无所畏惧、错综复杂的战争。
乔致庸与商场中那些司空见惯的恶习譬如欺诈、蒙骗、互设陷阱、大鱼吃小钱等等展开既聪明机智和勇无比的战争,并且一次次赢得了胜利。
中国历史故事-乔致庸的用人之道 乔致庸和乔家大院

中国历史故事-乔致庸的用人之道乔致庸和乔家大院乔致庸,字仲登,号晓池,清末年间山西祁县人。
乔致庸出生于公元1818年,是乔家第三代人,同时在他的兄长去世之后,接替乔家掌舵人的位置,成为乔家的第四位当家人。
山西与安徽,都是古代商业极为发达的地方,这两个地方的商人,结成的商业团体,分别叫晋商和徽商。
而乔致庸本人便是一位极为出名的晋商,被时人称为“亮财主”。
乔家发家是在乔致庸的爷爷,乔贵发这一代。
乔贵发从一个店铺伙计,慢慢的与人合资开店,最后攒下了这一干家业,后来传给了乔致庸的父亲乔全美。
嘉庆二十三年,山西祁县的一个富商家里,传来了婴儿响亮的啼哭。
因为妻子生产而紧张不已的当家人,听见周围奴仆贺喜的吉祥话,终于露出了喜悦的笑脸。
抱着还透着红晕的孩子,他高兴不已。
那个婴儿,便是后来的乔致庸。
带着父亲的期盼,与母亲的爱意出生的孩子,却没有享受到多久的父爱和母爱。
乔致庸还是一个幼儿的时候,乔全美和他的妻子双双去世。
失去了父母的乔致庸,与自己的兄长相依为命,被自己的兄长乔致广抚育长大。
上有兄长接替父亲的家业,乔致庸乐的躲在自己屋里看书,准备通过科举出仕。
乔致庸不爱经商,嗜好读书,但天意弄人。
在乔致庸刚刚考中秀才的时候,他的兄长就因病去世了。
只给乔致庸留下一个偌大的乔家,无奈之下,乔致庸只得弃学从商,开始掌管乔氏家族生意。
虽然是半路才开始执掌乔家的,但他做的却并不差。
他将儒学的道理融入商业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经营生意,乔氏家族的事业因此而蒸蒸日上,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
其下属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
另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中国各地商埠、码头。
有人总结过,到了乔致庸这一代,中国各地乔家的票号、当铺、粮店等有200多处,总资产达几千万两白银。
有这么大的一个产业,乔致庸当然不可能事事亲为。
就像一个帝王一样,乔致庸的商业帝国也需要忠心耿耿,极为有才华的臣子为他打理。
可以说,乔致庸的用人之道,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景点讲解乔家大院

景点讲解----乔家大院大家好!我叫武强。
大家可以叫我小武,首先,我代表友谊旅行社欢迎大家参加本次旅游活动。
今天我们浏览的第一站就是乔家大院。
(景区概况)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有过多次增修扩建。
从外观上看,大院形如城堡。
从布局上看,大院体现了“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观念。
如果从高空俯视,大院布局颇像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囍”字。
大门悬挂的“福种琅嬛”匾额,是慈禧太后面谕山西巡抚赠送的。
乔家把这块匾额悬挂在大门上,以示皇恩浩荡,尽显荣耀。
乔家大院是俗称,堂名雅号“在中堂”,既有主人乔致庸名字中包含的“不偏不倚,执用两中”之意,又是他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乔致庸的一生,也确如此名,以中庸之道处世待人,使得“在中堂”事业突飞猛进,大德恒票号如日中天。
大门对面的“百寿图”砖雕照壁,100个篆体寿字,一字一样,象征着与长寿有关的百种事物。
现在我们进入大院参观,这个院是老院,即东北院,始建于1755年即清乾隆二十年。
院内砖雕影壁上的“福德祠”匾额,与门口的百寿图雕刻,寓意“门迎百客,院纳福德”;影壁上端雕刻的4只狮子,狮与“时”谐音,意为四时如意平安;中间雕刻的戟、磬qing和如意,寓意能文能武、吉庆如意;正中偏上的芙蓉树和石雕寿石山,暗喻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六对鹿寓意为六时通顺。
现在我们进院参观,这个院子是里五外三的穿心楼院,我们要连登三级抬举我,高约1丈,寓意为步步登高的吉祥祝福。
第一进院展出的是行和居的民俗。
第二进院东厢房展出的是岁时节令,西厢房展出的是衣饰,“男人看袖头,女人看脚手”袖口越大,说明家越有钱,而女人则是越是脚小的越好看。
偏房是农俗展览。
正院在清同治初年建成,建筑上的砖雕、木雕、石雕和彩绘比比皆是。
房顶上的140多个烟囱,有门有窗,造型各异,风格独特,很像一个亭台楼阁。
大院的每一处雕刻都有一种吉祥寓意,每一个图案都是一个民间故事。
例如古钱代表富裕,铜镜代表光明,龟图寓意长寿。
这个院主要展出了人生礼仪和婚俗,我们进院看看晋中人是怎么结婚的?赢娶当天新娘早早和父母去祠堂上香,然后坐在炕上等待梳妆打扮,这天的新娘从头到脚都是一派红色,必须穿红棉袄、红棉裤。
第1667篇.山西乔家大院游记(十四)解读乔家大院的匾额

第1667篇.山西乔家大院游记(十四)解读乔家大院的匾额主人早已作古的乔家大院为何每年能吸引上百万的游客前来参观?这座始建于乾隆初年、历经200多年岁月的古老民宅,为何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我觉得,这座大院中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而大院中最有文化价值的就是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
这些匾额和楹联的内容大都是儒学修身齐家的名言警句,也是乔氏家族教育子孙的家训。
乔家从乾隆元年乔贵发创业开始,以做生意起家,一直把买卖做到了全国各地,其商号、票号遍布各大商埠码头。
乔家是富商巨贾,但却非常注重以儒经商,积德行善,是有文化有修养有品德有操守的生意人。
在大院中多达上百条的楹联、匾额中,诚与信的内容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经济会通守纪律,言词安定去雕镌”等。
乔家重视诚信,这包含两方面,一为诚,诚实,做一个真实的、真诚的人,不欺不诈,不瞒不骗,心口一致,言行一致,以诚对待别人;二为信,就是信任,做一个大度、坦荡的人,不随便猜度、怀疑别人。
有诚才会有信,有诚信才能聚人气、聚财源。
乔家诚实不骗人,对诚实的人绝对信任,以义取利,所以乔家的生意才越做越大,才有了这200年后依然红火的家宅大院。
在乔家大院中徜徉,端详这些体现着儒家思想对乔家的影响的匾额和楹联,你会感受到“诚、信”的氛围如影随形地弥漫在整个大院中。
这是乔家大院第一院门口的匾额,相信每一个去过乔家大院参观过的游客都会见过这块匾。
乔家大院由四个堂组成,堂下的六个院子都以“第”命名,如“大夫第”、“中宪第”、“芝兰第”等。
“第”字在中国古语中有多重意思,如次第;次序;封建社会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显然,这个“第”是“宅第”的意思。
“为善最乐”匾。
匾额“会芳”,寓意贤德之士汇聚一堂。
第二院大门上的“敦品第”匾额,“敦品”二字彰显了乔家“做人要厚道”的家训。
“敦睦”匾额。
敦睦语出:《后汉书·独行传·缪肜》:“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遂更为敦睦之行。
乔家大院楹联选摘

乔家大院楹联选摘乔家大院地处山西晋中盆地,位于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距太原50公里。
乔家大院是祁县乔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堂名。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又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时间虽跨越了两个世纪,却保持了建筑风格的浑然天成。
院内砖雕,俯仰可观,脊雕、壁雕、屏雕、栏雕……以人物典故、花卉鸟兽、琴棋书画为题材,各具风采。
院内楹联随处看见,大多出自当时的权臣和名家之手,楹联内容对言简意赅尤喜欢左宗堂所题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摘录几对以食博友。
〖乔致庸〗乔致庸(1818-1907),字仲登、号晓池,乔家第四代人。
人称“亮财主”,生于嘉庆二十三年,卒于光绪三十二年,是乔门中最长寿的人。
在他执掌家务时,可称得上人丁兴旺,四世同堂了。
在他手上,“在中堂”的事业突飞猛进,有了很大的发展。
他待人随和,处世中庸。
由于他善于计谋,在他执掌家业时,资产越滚越多,是“在中堂”殷实家财真正的奠基人。
乔致庸的一生颇有善行,经常救济贫民百姓。
特别是在清光绪三年,天遭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
民谣有:“光绪三年,人死一半”的说法。
当时乔致庸曾开仓赈济。
对此,光绪八年版《祁县志》有记述,并给予褒奖。
在理家上,他经常告诫儿孙:经商处事要以“信”为重,以信誉得人。
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该得一分得一分,不挣昧心钱。
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摆在首位。
又诫“骄、贪、懒”三个字。
山西乔家大院

图 片 / PICTURES栏目主持:苏金河°山西乔家大院“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
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曾经对L1J 西祁 县乔家大院发岀这样的赞叹。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坐落于祁县 乔家堡村,是清代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晋商巨贾乔致庸的宅第。
影视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的热播,以及上海辞书出版 社推出的同名长篇历史小说《乔家大院》,使这座美轮美奂的清代北 方汉族古民居建筑群声名赫赫。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后又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 初年多次增修、扩建,时间虽跨越了两个世纪,却保持了清代建筑 风格的浑然天成。
大院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 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
从高空俯视,整个院落布 局俨然就是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喜喜”字。
大院为全封闭城堡式建筑, 四周有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式水磨砖围墙。
大院的大门坐西向东,为拱券式门洞,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
门洞上有高大的顶楼,顶楼正中悬挂着Lb 西巡抚受慈禧太后指示赠送 的匾额“福种琅製'。
门顶端正中嵌青石一块,上书“古风”。
雄健的 笔力同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承接古代质朴生活作风的本意相得益彰,耐 人寻味。
大门对面的影壁上,刻有砖雕“百寿图”,一字一个样,字 字有风采。
百寿图为“在中堂”主人乔致庸的孙婿、近代著名学者、 篆书家常赞春书写。
影壁两旁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题赠的一付意味深长 的篆体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
”楹额是“履和”。
黑漆大门扇上装有一对椒图兽街大铜环,并镶嵌着铜底板对联一副: 1. 后花园2. 外大门3. 大红灯笼高高挂4. 在中堂5. 乔家大院俯视图6. 百寿图三座ill 影壁7. 隔扇观景40 建專d 2020年第16期PICTURES图片」“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
”字里行间透露着“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
乔家大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斗拱飞檐,彩饰金装,富丽堂皇、古朴威严,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
《乔家大院》

赏析民族交响组曲《乔家大院》《乔家大院》原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祁县乔家堡,是清代晋商的代表人物乔致庸的宅院。
因其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故被学者称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民族交响组曲《乔家大院》是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依据自己创作的同名电视剧音乐改写而成。
他在创作电视剧《乔家大院》音乐时,深受晋商文化的感染,产生了创作《乔家大院交响乐》的想法。
经过三年潜心创作,终于完成这一反映晋商文化的巨作。
全曲共分为《序曲》《立志》《爱情》《商路》《炼狱》《远情》六个乐章,以春夏秋冬四季的色调变迁作为立志、爱情、商路、炼狱四幕的舞美主线,通过不同力度的演奏和不同乐器的交叉对比而演绎晋商精神的音乐作品。
在《序曲》和《远情》两个乐章中,谭晶领衔独唱,邓建栋二胡独奏。
此曲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体现时代性,音乐形象丰满传神,音乐画面古朴清新,达到了雅俗共赏、美善统一的境界。
乐曲以民族交响乐的形式表现晋商精神,晋商文化深深融入在起伏跌宕的音乐声中。
它以富有弹性的内在节奏和干练有力的弦乐支撑,勾勒出年轻主人公在家族濒临破败的危急关头担当起重振家业的重任,树立诚信经商的晋商理念;用优美动听的旋律与苦涩、凄怆的基调,乐队与独奏乐器问答式演奏,演绎主人公坎坷甜蜜的爱情;通过明亮节奏的逐渐丰满壮大,来谱写主人公“货通天下”的壮志情怀;板块状的音乐结构,沉重的基调、大线条的音乐,通过不同调性逐渐靠近主体音乐来表现主人公的起起落落和历尽磨难后,依然理想不屈不挠的晋商性格、晋商情怀。
在乐器的安排方面,除了传统的民族乐器外,还采用了具有浓郁山西地方特色的乐器:晋胡和二股弦,使之与交响乐队结合,完美的融入了中西方音乐。
聆听此曲,不仅可以领略到晋商的铮铮风骨,还能感受到团结奋进、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开放独立、博爱仁义的大国情怀。
作为一名新型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1)歌唱技能。
歌唱技能是音乐教师的重要基本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充满激情的范唱让学生体验歌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理解和表现歌曲的情感,帮助并引导学生自信、大方、自然、富有表现力地歌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家大院的主人乔家大院的主人乔致庸,字仲登、号晓池,是乔全美之子,乔贵发之孙,乔家第四代人。
人称“亮财主”,生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卒干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是乔门中最长寿的人。
他娶过六个妻子,分别是马氏、高氏、杨氏、周氏、杨氏、杨氏,都诰赠夫人。
据说他最后一个妻子可作他的孙女,两人的年龄相差三十几岁。
这样看来,不知底细的人会认为这位老翁好色,老了还讨妙龄为妻。
其实老翁娶妻竟是儿女们的主意。
因为他家虽说僮仆很多,可贴身服侍实在不如自己的妻子方便,妻子比孝顺的儿女使用起来自然得多。
娶了妻子,一来省去子女们的麻烦,二来还可避免同仆妇女佣的风流不雅。
致庸生有六子,十一个孙子。
在他执掌家务时,可称得上人丁兴旺,四世同堂了。
在他手上,“在中堂”的事业突飞猛进,有了很大的发展。
如起先是“复字号”称雄于包头地面,接着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活跃于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
当时“在中堂”的财势已挤身于全省富户前列,家资千万,商业遍布全国。
他为了光大门庭,又大兴土木,于同治初年开始,先在老院西侧隔小巷购买了不少房基地皮,又修了一座里五外三的楼院。
而且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通天棂门,有阳台走廊。
登上阳台,可观全院。
阳台前沿,设有扶栏,扶栏上刻有砖雕,砖雕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明楼竣工后,又在两楼院隔街相望处,陆续兴建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
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为后来连成一体奠定了基础。
在他手里建筑的房屋占到现在整个房院的三分之二。
乔致庸的确人如其名。
他待人随和,处世中庸。
由于他善于计谋,在他执掌家业时,资产越滚越多,是“在中堂”殷实家财真正的奠基人。
乔致庸的一生颇有善行,经常救济贫民百姓。
特别是在清光绪三年,天遭大旱,赤地干里,寸草不生。
民谣有:“光绪三年,人死一半“的说法。
当时乔致庸曾开仓赈济。
对此,光绪八年版《祁县志》有记述,并给予褒奖。
在理家上,他经常告诫儿孙:经商处事要以“信”为重,以信誉得人。
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该得一分得一分,不挣昧心钱。
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摆在首位。
又诫“骄、贪、懒”三个字。
他治家有方,以《朱子治家格言》为准则,把它当作儿孙启蒙的必读课,同时写在屏门上,作为每日的行动规范。
儿孙如若有过,则令跪地背诵,到有针对性处,令读多次。
如犯抛米撒面之错,便把“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反复诵读,直到认错为止。
然后再作一番训教,最后犯者谢赦,慢慢退出。
乔致庸还把他亲拟的对联着人写好刻就,挂在内宅门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已。
惜农惜食非惜财,缘惜福”。
以此告诫儿孙,注重节俭,不要贪图安逸,坐享祖业。
他对他的儿子进行了排队分析,认为长子不可委以重任,因为长子骄横跋扈;次子个性暴烈;三子过于老实,亦非经济之才;四号朴实迟钝,不善于说话;五子是个书呆子;六子体质瘦弱,难担大业,没有一个是他的理想继承入。
只有长孙乔映霞性地忠诚厚道,聪明伶俐,故对映霞寄予厚望,教诲亦多。
常对其教育说,唯无私才可讼大公,唯大公才可成大器。
“气忌燥,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小,知欲圆,行欲方”。
“为人作事怪人休深,望人休过,待人要丰,自奉要约。
思怕失益后损,威怕先紧后松”。
这些教诲,对乔映霞的立身行事是有很大影响的。
俗话说,人老惜子,乔致庸老年时,对他的六子宠爱至极,偏袒极甚,因而在他的幼子去世后,恸哭不起,染病卧床,二年后离开人间。
乔景俨,字望之,是乔致庸的三儿子。
生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卒子民国元年(1912年),在乔致庸晚年当家。
开始执掌家务,约在光绪二十年前后。
其人深得其父处世之道的薰陶,有长者风度,办事谨小慎微,以之主持家业绰然有余;让其经商理事,胆识显然不足。
因而一生未涉外埠,而家务则赖其经管。
他一生无大作为,只是为人善良,多行公益,为乔家堡村捐资并主持挖了一条伏溪河水和渠,可浇灌田地千余亩。
在这以前,每年夏季天旱无雨,眼看庄稼就要枯死。
纵然有时可用河水灌溉,但往往你抢我夺,无章无序,浇不成地。
为此农民之间互相械斗,常有人命案件发生。
一年,炮守堡村和乔家堡村农民,因浇地发生斗殴,双方用铁锹劈出人命。
县官坐着轿子去办案,被农民搬起石头砸了轿顶。
在此情况下,乔景俨捐资挖渠灌田,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解除了农民的一大危难。
渠本翘集资开办祁县中学堂及孟步云在太原开办私立光华女子学校时,乔景俨也曾捐资相助。
本人还懂医术,经常为人免费诊治,施舍药物,因而很受乡人敬重。
他所经手诊治的患者大都是穷人。
他认为施舍药物也是一种花钱办好事的办法,花了钱可以消灾免难,比抽了大烟和赌博强得多。
景俨原配赵氏,是太谷县同知职赵淑公的女儿,比景俨大一岁,是个颇知勤俭持家的妇女,生有四子二女,于光绪二十九年去世。
同年景俨继娶了本县梁村岁贡生候补教谕赵怀丁公的女儿,比景俨小二十三岁,三年后生一号。
当景俨病重时,妻子在神前许愿,若得丈夫病好,一定唱大戏、备三牲酬谢。
景俨的病稍有好转,梁氏便急于还愿,不料映霞以“荒诞迷信,既违祖训,又伤风化”为由,不予支付开销,景俨终至不起。
景俨执掌家政时也捐了个三品官赏戴花翎。
以后又晋升为二品,为道员分省后补。
他一生居恒俭朴,也严格禁止家里人有声色犬马之好。
家中从来不设堂会,妇女不准轻易外出看戏,特别反对秧歌社火。
他一生虽然善举颇多,可到晚年对他的侄子映霞崇拜维新的激进言行十分不满,叔侄之间表面和好,内心不合,这种情况直到景俨临终也未得到解决。
从建筑方面,光绪中期,地方治安不平静,“在中堂”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乔景仪、乔景俨决计修建全封闭的城堡式大院。
为此,曾费了很多周折,花了许多银两,买了街巷的占用权。
他们买下占用权后,把巷堵了,小巷建成西北和西南院的侧院。
街口堵了,东面修建了大门,西面起建了祠堂,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为两个外跨院,新建两个芜廊大门。
跨院之间有廊相通,并通过大门顶的“过桥”,使南北院相连,形成了城堡式的建筑群。
乔映霞,字锦堂,乳名成义,因而人称“成义财主”,景仪所生,过继给岱。
同辈兄弟中排行老大。
他为人精明强干,敢作敢为,思想激进。
少年时期,正值康、梁变法维新,对此十分崇拜。
他奉信天主,仰慕西方文明。
民国以后,对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更是拥护,并加入了同盟会。
他在祁县积极倡导兴办教育,破除迷信,剪辫子、放足,且身体力行,亲自领人在乔家堡村改庙宇做学堂。
民国二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城内赶庙会,他拉着狼狗,见人就剪辫子。
九汲村的段步洋、赵富贵、范有元三人进城赶会,在城内碰上成义子,吓得躲进字号家,钻在栏柜底,还被拉出剪了辫子。
因为这样,村里人认为他是个怪人,和谁也不一样。
有的人为他编了顺口溜嘲笑他,有些顺口溜老年人还记忆犹新,可随口背诵出来。
如:“成义子,削了头发剪辫子,穿得洋袄儿洋裤子,脖子上扎得腿带子,裤子档里缀扣子,尿尿不用解裤子……”。
民国初年,“在中堂”由他当家。
他治家亦严,兄弟成家后均让其另立门户,独立为生。
还自命斋名,如“自强不息斋“、“退思补过斋”、“知不足斋”、“昨非今是斋”、“不得不勉斋”、“日新斋”、“习勤斋”、“时新斋”等。
在他执掌家务期间,还对其所属商号进行过大力整顿,使“在中堂”的生意买卖又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民国二年,他出任祁县第三区区长。
当时,他竭力禁种鸦片。
因强行铲除烟苗,与农民发生争执,结果酿成人命案,远走避祸于天津。
乔映霞深受乃祖薰陶,脾气乖僻,又具有其父逞胜好强的性格。
他事业心很强,治家亦严,家人对其非常敬畏。
他不甘乔家大业在他手中破落,因此力图振兴,以维护大家族的统一和完整,事事按乃祖父的遗训行事。
有一次在家饭桌上对其九弟映庚说:“听说你武功颇高,你能用四个指头把这双筷子折断吗?!”九弟说:“这有何难?!”不费吹灰之力便把筷子折为两截。
映霞连声称赞,又把兄弟们的筷子都收起来,令九弟用两手再折,这下兄弟们都明白了,这是让他们抱成一团,拧成一股劲!于是都低头不语。
映霞说:“大家都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很高兴!希望以后要同心同德,互相勉励,永记此事!”映霞掌家时,对西北院也进行了改进,在和老院相通的跨院敞廊处,堵了墙壁,占用了原来的厨房,建成客厅,并按照异国风情,加以改造装修。
又在客厅旁修建了浴室,随时可进去洗澡。
此外,还把旧厕所改建成“洋茅子”,在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中溶入了西方气息,别开生面。
再说乔映霞的妻室。
映霞原配程氏,祁县东观村人,因难产早亡。
继娶杨氏,是太谷县名士杨次山的胞妹,大约在光绪二十四年前后嫁到祁县乔家。
婚后两人情深意绵,但多年不育或育而夭折,直到光绪二十九年始得一子。
全家高兴至极,对小儿捧若珍宝。
为防疾病缠扰,取名单字——健,祝其健康成长。
而杨氏却因产后生病,不久去世。
杨氏去世后,映霞失去爱妻,恸哭流涕,日思夜想,誓志不再续娶。
谁知十年后,映霞在天津躲难,偶因小病去协和医院,遇见正在医院病房实习的大家闺秀刘秀菊,俩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陷入情网,一来二去,俩人打得火热。
虽然映霞以年龄悬殊固辞,但刘为了乔家的钱财,最终说服其父,和映霞宣布结婚。
婚后生一子,五年后,俩人因个性不合,年龄悬殊,夫妻生活淡化,裂痕愈来愈深,最后还是离弃而去。
离婚后,映霞痛不欲生,曾跳楼自杀,致使髁骨断裂,造成终生跛腿。
又因受刺激太深,于1921年精神失常,遂在天津、北京、家乡三处往返休养,1956年病逝于北京,终年81岁。
乔映奎,字星斋,为景俨之子。
映奎仪表堂堂,身材魁伟,个性开朗,是民国时期“在中堂”的掌家人。
在他执掌家务时,“在中堂”的人口日渐增多,住房显得紧张,于是继续购买地基,向西延伸。
到民国十年以后,在紧靠西南院的地方起建新房,就是现在所谓的新院。
“新院”的窗户式样有了改观,同时还注重了采光,窗户全部安装上大格于玻璃,室内光照充沛、明亮,窗户上的装饰仿照了西洋式,美观大方,别具一格。
同时还修建了祠堂。
院内的迎门掩壁砖雕更为精致,掩壁中间是侄女婿赵铁山用隶书体写的《省分箴》,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显示了乔家更加注重建筑工艺中装饰的美学格调。
乔映奎曾任过本县三十六村联防董事会会长,也是祁县的巨绅之一。
他办事圆滑,顾全大局。
因为他能为百姓办事,故当时的三十六村村民联名赠送一匾额,匾上写着“身备六行”,就是奉称乔映奎本身具备了处好人际关系的孝、友、睦、渊、侄、恤六个方面。
其实无非是为了借其威而求其财,遇到村里有什么摊派,可以捉他这个大头,让他多出些钱,其他村里少出些或不出这个摊派而已。
而映奎则以为他真的具备了“六行”,于是飘飘然起来。
当各村联合排着队,打着锣鼓把匾送到乔家时,映奎竟然要把匾挂在祠堂上,结果被众兄弟拦阻,只好挂在大门之内。
在联防队把匾送来时,他对联防队说:“小子何德何能敢备六行(xing)?这不过是乡亲们取笑我家有六行(hang)罢了,故意把行(xing)读作行(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