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的影响因素与诊疗方法
腹部术后肠梗阻的有效防治

腹部术后肠梗阻的有效防治腹部手术是现代医学的常见治疗手段,但如今腹部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肠梗阻是肠道某一部位被异物或疾病组织阻塞,导致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而出现腹痛、呕吐、便秘等症状。
肠梗阻的预防与治疗对患者的康复及其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腹部术后肠梗阻的有效防治。
一、预防性措施预防肠梗阻的发生需要从手术前开始,要让患者做好准备工作,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在手术前,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其病史,有无肠梗阻等相关病史。
减少腹腔内其他组织器官损伤。
手术操作过程中要精细化,尽量避免手术过程中对其他器官的伤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如果患者有肠道疾病的病史,需要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并治疗;手术后需合理控制患者的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这样有助于减少肠梗阻的发生。
二、术后处理术后患者需多卧床休息,早期禁食,可以口服少量水、菜汤等清淡清润的液体。
在患者肠道功能未恢复情况下,需进行胃肠减压,可以采取鼻胃管经胃管作用,将胃内积液和气体引流出来,降低腹腔内压力,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利于消化道早期恢复功能。
如果患者术后胜任情况稳定,肠道无异常反应,可以适当给予液态流质饮食,逐渐增加饮食量,但要注意适当限制饮食产物,避免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延迟术后康复时间。
三、治疗方法如果发生肠梗阻,应及时进行治疗。
一般来说,肠梗阻可以采取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腹腔镜检查。
通过腹腔镜对肠道进行检查,可以清楚地发现肠道梗阻的情况,并确定要进行手术的方法和部位。
如果手术操作不当,也会增加肠梗阻的发生率。
因此,对患者手术前应进行详细了解相关疾病的情况,避免病情扩散,并根据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综上所述,在预防肠梗阻方面,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患者免疫力,减少器官伤害,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术后处理需要引流积液和胀气,逐渐恢复肠道功能,但饮食应注意清淡不油腻。
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进行肠道检查,更好地判断梗阻的情况,并开展针对性治疗。
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针对接受腹部手术之后发生粘连性的肠梗阻症状的具体成因以及如何护理展开分析和总结。
方法:随机择取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5年6月期间接诊的普外科患者50名,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50名患者均存在粘连性的肠梗阻的相关症状,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探讨造成该病症的成因。
随后对其行以对应的护理干预以及治疗措施,观察其恢复效果,做以记录。
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在50名患者当中有29名治疗成功(概率58%)、17名有所好转(概率34%)、4名治疗无效(概率8%),整体治疗有效率为92%(46/50)。
结论:在临床当中,造成粘连性肠梗阻症状主要的原因包括腹腔内部存在血液或者积血块、腹腔内部存在脓性物、肠管的浆膜面存在损伤等,从这三个角度入手展开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痛苦,协助其尽快恢复健康。
【关键词】腹部手术;粘连性肠梗阻;原因分析;护理干预在临床当中,粘连性的肠梗阻症状大多发生在接受手术之后的恢复期,它不但可能会令人体肠管功能和本身的解剖被影响,而且还可能会令患者发生全身性的生理功能紊乱[1]。
结合相关的文献统计内容,目前有九成以上的受访患者在接受腹部手术之后会出现肠梗阻的现象[2]。
另外,造成腹部术后发生粘连性的肠梗阻症状成因相对比较复杂,想要真正地实现有效的控制,必须要在充分掌握致病原因的基础之上真正地实现有效的预防和正确的处理[3]。
在本文当中将就此展开探究分析,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择取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5年6月期间接诊的普外科患者50名,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保证50名患者均存在粘连性的肠梗阻的相关症状,且均经过临床科室确诊,手术类型包括肠胃、阑尾切除等,患者在临床当中均有不同程度肠蠕动或者腹部胀痛。
在50名患者当中包括25名男性患者以及25名女性患者,年龄都在18岁到70岁之间,年龄平均数是(30.01±3.12)岁。
肠梗阻治疗方案

肠梗阻治疗方案引言:肠梗阻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疾病,在医疗实践中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肠梗阻的病因及分类,并详细介绍肠梗阻的治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一、肠梗阻的病因及分类1. 病因肠梗阻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肠套叠、肠坏死、肿瘤、肠附着物、炎症等。
正确识别病因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2. 分类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梗阻和动力性梗阻两种类型。
机械性梗阻是由于肠腔内的实体物质阻塞导致,如肿瘤、结石等;动力性梗阻则是由于肠道蠕动不正常引起的,如肠麻痹、肠扩张等。
二、肠梗阻治疗方案1.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肠梗阻早期或非急性病例。
主要目的是通过非手术手段解除肠道梗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卧床休息: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并避免剧烈活动。
(2) 液体代谢与电解质平衡管理:饮食以清汤、果汁等为主,避免进食高脂、高纤维食物。
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纠正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等。
(3) 应用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给予抗生素、止痛药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2. 手术治疗对于肠梗阻病情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 腹腔镜手术:借助腹腔镜技术进行肠道解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2) 开腹手术:对于病情严重或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开腹手术。
手术方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包括肠切除、吻合术等。
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肠梗阻患者面临的风险之一,及时预防和处理能够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以下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1) 感染:术后给予合适的抗生素预防和治疗,避免导管相关感染和术后切口感染。
(2) 腹腔积液:积极引流腹腔积液,并观察术后病情变化。
(3) 尿潴留:及时留置导尿管,预防尿潴留的发生。
(4) 肠瘘:对于出现肠瘘的患者,需要及时处理,如留置引流管等。
结论:肠梗阻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术后早期肠梗阻诊断和治疗

术后早期肠梗阻诊断和治疗【关键词】肠梗阻手术后早期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1],如治疗不及时或方法选择不当,常可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作者自1995至2005年共治疗24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4例患者中男18例,女6例;年龄25~72岁,平均45.4岁。
肠梗阻发生于阑尾切除术后4例,粘连性肠梗阻松懈术后、胃癌根治术后各3例,结肠癌根治术后、消化性溃疡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后、胆囊切除胆肠吻合术后、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肠梗阻急症手术各2例,胰十二指肠损伤术后、肝破裂修补加填塞术后、外伤性肾破裂切除术后、剖腹产术后各1例。
1.2 诊治及结果本组患者梗阻发生时间为术后5~15d,症状与体征均符合肠梗阻的临床特点。
结合腹部立位X线摄片、CT等证实为肠梗阻。
非手术治疗20例,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应用生长抑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肠外营养支持。
手术治疗4例,其中因肠管缝至切口下1例,肠扭转1例,内疝1例,粘连性肠梗阻松懈术1例,4例术后均顺利恢复。
本组保守治疗缓解时间,4~25d,平均12.4d。
2 讨论腹部术后并发肠梗阻分为早期和晚期,Ellozy等[2]认为,术后早期肠梗阻主要发生在术后30d内,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腹痛、呕吐及影像学肠梗阻证据,这一概念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3,4]。
本病除可由肠麻痹、腹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肠壁血肿等机械因素造成,也可以是进行手术的患者,创伤重或有炎症,特别是手术操作范围广,腹腔内有广泛粘连,剥离后肠浆膜层有炎性渗出,肠袢相互粘着,后者即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EPISBO),二者有时较难区别。
但术后早期肠梗阻多数为EPISBO,约占90%[5]。
腹部术后肠梗阻诊治体会

肠 管 问 有 着 广 泛 的 炎 症 、 肿 和 紧 密 粘 水
资料 与 方 法
连, 再手术不 仅不能 有效地 解 除梗 阻 , 反 而会 因剥 离 而损 伤肠 管 , 加 肠管 粗 糙 增
连所致的梗阻 , 具有 多种原 因 , 因肠襻 间
紧 密 粘 连 成 团 或 固 定 于 腹 壁 , 肠 管 变 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窄、 折叠 、 曲 , 响 了肠 管 的蠕 动 或扩 扭 影 张 , 内容物瘀滞 不通 , 肠 然而 单有 粘连不
一
定发生梗阻 , 只有在一定诱 因作用下使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 临床症状有腹 痛、 腹胀 、 恶心 、 呕吐 、 烧 、 门停 止排 发 肛 气、 排便 , 主要 体 征 为腹 部 膨 隆, 可见 肠
无绞窄表现 , 查腹胀 轻重程 度不 一 , 体 无
肠 型及 蠕 动 波 , 腹 压 痛 , 明显 固定 点 , 全 无
置的时间缩短 , 粘连形 成便 自然 减少 ; 并 且肠蠕动使肠管不在膨胀 , 不易发 生曲 便 折压 迫。这些 均可 减少早期 粘连 性肠梗 阻的发生 , 术后 可 口服 活血化 淤 的中药 , 以软化粘连 , 使肠 管有一 定 的移动 度 , 亦
P F a的分 泌 , 清 除 机 体 内 自 由 基 , G2 能 从
病人一经 诊 断 即应 予 以下 指 施 : 纠正 ① 水、 电解 质 、 酸碱平衡失调 ; ②补充循环血 量 ; 降低肠 内张力 ; 使用抗 生素 防治 ③ ④
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 亦是腹部外 科一个 重要 的问题 。恰 当 的
手术后肠梗阻诊断标准

手术后肠梗阻诊断标准
手术后肠梗阻是指术后基于复层闭合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肠道部分或完全性阻塞,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期。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肠梗阻诊断标准,作为手术中有效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1.临床症状
手术后肠梗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胀和排气、排便困难等。
肠梗阻的症状通常在手术后24-48小时内发生。
2.生化指标
手术后肠梗阻还可以通过血液生化指标来检测。
肠梗阻患者血清电解质、尿素氮和肌酐水平通常会升高;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率可以下降,白细胞计数可以升高,这些指标可以帮助确诊肠梗阻。
3.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肠梗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常采用腹部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CT 扫描等来确定肠道梗阻的位置和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还可以发现梗阻的原因和其他合并症,并帮助医生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4.阳性压痛和肌紧张反应
由于肠梗阻会引起腹部压力增加,这会使肌肉收缩并引起腹部压痛和肌肉紧张反应。
因此,医生可以通过肌紧张反应和阳性压痛检查来确认肠梗阻的存在。
5.消化道造影
消化道造影是一种可靠的检测肠梗阻的方法。
消化道造影可以观察到肠腔狭窄、扩张和严重程度。
在消化道造影的过程中,医生还可以通过注入溶液或其他物质来检测肠道的通畅情况。
总之,诊断手术后肠梗阻的标准包括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阳性压痛和肌紧张反应和消化道造影。
全面综合利用这些标准可以确立“早期干预,快速诊断,精准治疗”的策略,从而有效提高手术后肠梗阻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腹部手术后并发肠梗阻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对策

腹部手术后并发肠梗阻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对策目的研究患者临床腹部手术后并发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总结术后并发脑梗阻病症合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对策。
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200例腹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200例腹部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探讨可能影响手术后并发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合理的临床治疗对策。
结果腹部手术患者并发肠梗阻受诸多因素综合影响,如患者年龄、患者手术类型和时间、手术前患者病情、并发症情况、手术前麻醉的类型、手术后患者体温、肠粘连范围等,且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其中手术时间、手术前患者麻醉类型、手术后患者体温以及术后白细胞计数是并发肠梗阻具备独立性的危险因素。
结论腹部手术后并发肠梗阻的发生和患者术前并发症、病情严重程度、手术时间等因素存在紧密的联系;尽早诊断确定患者患病类型,并严格控制术后并发肠梗阻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而有效降低手术后肠梗阻发生率,避免因术后并发肠梗阻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标签:外科手术;肠梗阻;文献因素;治疗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200例腹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2.636:1,年龄20~78岁。
200例患者腹部手术后并发肠梗阻共56例,肠梗阻并发率为28.0%,其中并发炎性肠梗阻42例(75.0%),机械性肠梗阻8(14.3%),麻痹性肠梗阻6例(10.7%)。
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者必须有腹部、经腹的膜后手术史;并发症肠梗阻出现在手术治疗后的1w~1月;患者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增强的腹痛、呕吐、腹胀且排气排便情况异常且逐渐趋于消失;患者患病初期听到肠鸣声。
排除标准:腹腔、盆腔部位有过放疗治疗史者;腹腔部位发生细菌或者病毒感染者;进行透析治疗者;腹壁不全且通过手术处理的患者;腹腔、盆腔部位有残留、且不能完全切除的患者。
符合以上条件的患者均要排除。
腹部术后肠梗阻的有效防治

腹部术后肠梗阻的有效防治腹部术后肠梗阻是一种术后并发症,是指在腹部手术后,由于肠道的各种原因导致肠腔内的食物、气体或液体不能正常通过,从而引起肠道梗阻的症状。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腹部术后肠梗阻的有效防治,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些预防措施,并且术后患者也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护理措施,以尽可能地减少肠梗阻的发生风险。
一、术后常规护理腹部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康复休息和恢复期,此时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如禁食、游泳等活动。
术后患者还需要留心观察自身情况,及时发现肠梗阻的早期症状。
如果出现腹痛、腹胀、呕吐、便秘或者无法排气等症状,就可能是肠梗阻的前兆,需要及时就医。
在术后的护理过程中,还需要重点关注患者的排气和排便情况。
因为术后患者的身体状况可能较弱,很容易出现排气和排便不畅的情况,这就容易导致肠道内存留物体,增加肠梗阻的发生风险。
对于排气和排便不畅的患者,可以采用一些方法进行促排气促排便,比如进行腹部按摩、腹部敲击等方法,以帮助患者顺利排出气体和粪便。
二、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腹部术后肠梗阻防治的重要环节。
术后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安排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以及难以消化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增加肠胃负担,容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加重肠梗阻的症状。
术后患者还需注意避免进食过多的富含纤维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在肠道中容易形成食物残渣,加重肠梗阻的程度。
在饮食调理方面,腹部术后患者还需要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帮助肠道排浊。
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食等,以减轻肠道的负担,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肠梗阻的发生。
三、规律运动术后患者需要适当进行一些规律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肠梗阻的发生。
常见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加速食物在肠道中的排泄,有助于减少肠梗阻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的影响因素与诊疗方法
发表时间:
2018-08-24T15:42:45.9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2期 作者: 周宇明
[导读] 分析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的影响因素与诊疗方法
潼南区中医院
402660
摘要:目的:分析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的影响因素与诊疗方法。方法: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的30例腹部手术后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
象,结合患者的实际病症进行干预治疗,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治疗后对效果评价。结果:对两组患者的
治疗总有效率分析,乙组的优势明显。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分析,乙组和甲组不良反应率分别是
13.3%和26.7%,乙组的不良反应率低
于甲组,对比后差异明显。结论:对腹部手术后肠梗阻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手术方式,能缓解不良反应,但依然存在异常现象,保守治疗方
式优势明显,如果不能缓解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部手术;肠梗阻;影响因素;诊疗方式
腹部手术炎性肠梗阻是当前常见的病症,多是由于肠壁出现水肿和其他异常现象,结合实际情况,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病症分
析工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提前对病例资料分析。如果医生对病症判断不到位,则可能存在延误治疗等现象,疾病发生后需要明确发病因
素,提前进行诊断和治疗。为了分析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的影响因素与诊疗方法,选择
30例腹部手术后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
的实际病症进行干预治疗,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治疗后对效果评价。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的30例腹部手术后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的实际病症进行干预治疗,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
用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治疗后对效果评价。两组都是
15例患者,甲组中男女比例为2:3,年龄区间在27-64岁,平均年龄(40.2±0.5)
岁。乙组的男女比例分是
3:2,年龄区间在28-65岁,平均年龄(42.9±0.8)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后差异不明显(p>0.05),信
息资料可以对比和分析。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采用的是手术方式治疗,对患者中转手术进行治疗,20例患者中手术方法为肠粘连松解10例,肠切除吻合5例,小
肠排列术
2例,肠短路手术3例,一般均同时行肠减压术。
乙组采用的是保守方式进行治疗,包括:胃肠减压、肥皂水低压灌肠等,治疗后合理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给予胃肠外营养
[1]。
1.3
效果评价
显效:患者不存在异常反应,治疗后,病情好转。有效:整体效果明显,能让患者尽快恢复。无效:整体效果不明显。总有效率指的
是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9.0对统计软件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整体效果对比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乙组有效人数14例,总有效率为93.3%,甲组的有效人数10例,总有效率为66.7%,乙组的优势明
显,如表一:
表一:两组患者整体效果对比
3.
讨论
腹部术后的肠梗阻不良反应比较多,对患者自身有一定的不良影响,针对实际情况必须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病症分析工作,根据当
前治疗的实际要求,需要明确注意事项,提前进行判断。结合实际治疗注意事项和形式等,在后续治疗中,按照实际要求进行,能提升稳
定性
[2]。
腹部术后的肠梗阻的影响因素多,腹腔内损伤、手术创伤、腹腔感染、组织缺血以及异物存留(手套上的滑石粉、线头、纱布、引流
管)、腹腔浆膜受损等都会造成影响,针对病理机制和实际情况等,需要医护人员提前对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干
预和分析,提升整体稳定性
[3]。
结合病症的特殊变化,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提前对病症分析,按照流程要求进行,手术治疗的优势明显,能解决出现的问题,但是在治
疗过程中可能存在不良影响,导致不良反应增加,恶化现象明显。保守治疗方式效果明显,在治疗过程中采用非手术治疗后,方式包括:
禁食、水,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等,此外在后续治疗后采用补液、抗感染和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方式,药物治疗主要以奥美拉唑和奥曲肽等
为主,经过有效的干预治疗后,能实现排气和排便,不良症状消失,避免进行二次手术
[4]。
腹腔内形成粘连的本质是缺血组织或者腹腔内异物等,结合实际病症和注意是相等,刺激性因素影响大,血管反应后容易出现其他现
象,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明确注意事项,提前进行诊断和治疗,让患者尽快恢复
[5]。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乙组总有效率为93.3%,甲组总有效率为66.7%,乙组的优势明显。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分
析,乙组和甲组不良反应率分别是
13.3%和26.7%,乙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甲组。说明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的发生几率比较高,对患者自身有
一定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腹部术后的肠梗阻患者需要结合影响因素采用保守治疗方式,避免炎症恶化。
参考文献:
[1]
林晖,章德昆,黄小靖,余江跃,李诚,滕辉.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79例诊疗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2016,38(05):49-51.
[2]
乔志勇.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诊治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5):103.
[3]
石帅,罗于海,文光瑞,雷乘强.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的影响因素与诊疗对策[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08):1041-1042.
[4]
郭俊英,张晓辉.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43例的诊疗与预防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5):146-147.
[5]
陈菊春.腹部手术后炎性肠梗阻58例诊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0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