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小说的死亡主题解读
幻梦与省思——爱伦·坡与狄金森死亡诗主题表达特色比较

生前 潦倒 寂 寞 的生 活 , 两 位 美 国文 学 史 上 最 为 独 这 特 的人 物用 炙热 的感 情 和 旷世 的才 华 , 为求 人 生 的 永恒 而 向诗 作 中求死 : 虚无 的境 界 中 , 亡成 就 了 在 死
和统一 所 产生 的 巨大 的感染 力所 形成 的 。爱伦 ・ 坡
同样 的主题 却 又 因 为 两人 不 同 的经 历 和 性 情 , 在他 们 的笔 下幻 化 出境况 迥 异 的乾坤 。爱 伦 ・ 以 坡 狂野 的想象 为我 们描 摹 出一 场 比死 亡 更为 恐怖 的梦 魇; 而狄 金森 则是 用 超凡冷 静 的诗 语解 读死 亡 , 对话 死神 。梦 的幻化 和 理 性 的 省思 , 们 以不 同 的 方 式 他 吟咏死 亡 的主题 , 写着死 亡 的梦 之 烈和 思之 静 。 谱
20 0 9年Βιβλιοθήκη 9月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Se 2 09 p. 0 Vo . 4 No. 12 3
第2 4卷第 3期
J U N LO E A N TT TO N I E RN ( O I LS IN EE II N) O R A FH N N I S IU FE G N E IG S CA CE C D TO
体” 进入 爱伦 ・ 极 度 热 情 描 摹 、 美 其 名 日 “ ” 坡 并 梦
收稿 日期 :09— 3—1 20 0 4
的死亡诗歌 , 无论是《 乌鸦》 《 、 丽诺尔》 还是《 , 尤拉 路 姆 》 《 娜 贝尔 ・李 》 是 美 丽 和恐 怖 的矛 盾 统 、安 都 美 是 由音乐 般 的诗 句 和诗作 中所 塑造 出的美人 所 带来 的 , 恐怖 是 由作 品 中心 思 亡 人 的主 人公 所 经 历 的残 酷 折磨 和充 斥作 品 的噩梦 氛 围所 营造 的 。爱 伦 ・ 呈 现给 我们 的死 亡真 相其 实是 一场 生者 的受 坡 难 图。《 鸦 》 他 最 有 名 的诗 , 以让 我 们 充 分 领 乌 , 可 略爱伦 ・ 美 丽 的动人 和死 亡 的恐 怖 。 坡 贯 穿 全诗 的正 是 爱 伦 ・ 认 为 最 有 诗 意 的 主 坡 题— — 一个 美 丽女 子 的死亡 。美 丽和 死亡 就像 味觉 中的甘 和苦 : 甜 凸显苦 的难 耐 , 甘 而苦 更衬 托 出甘甜 的绚烂 。然而 , 美丽 和死亡这两大造梦要素并不是 等 量表 现 出来 的 。美 丽 常常 点缀 在极 力 营造 的死亡 氛 围 中 , 着墨不 多 , 处 处 闪现 , 虽 但 让读 者 在 阅读 中 时时 略见 却 又 眨 眼不 见 , 而 表 达 着 美 丽 的 消 亡 。 从
埃德加·爱伦·坡写作风格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

埃德加·爱伦·坡写作风格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本文导读: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带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纵观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其故事主题大都“揭示了人类意识及潜意识中的阴暗面”,这一点显然迥异于同时代的其他浪漫主义作家。
爱伦·坡以恐怖小说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深入刻画与呈现了非现实状态下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试图“以非现实、非理性的表达方式来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因顿”。
他借助想象奇特、恐怖怪异的故事情节,通过夸张、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段表现人性的危机,激起读者浓厚阅读兴趣的同时,震撼心灵,发人深省。
爱伦·坡的创作原则是其“效果说”理论,他选择“死亡”作为其文学创作的主题是由他的这个创作原则决定的。
坡认为,无论是创作诗歌还是小说,作家必须讲究效果的统一,必须时刻想到预定的结局,要使每一个情节变得必不可少。
他在《评霍桑的“故事重述”》中曾经这样阐述自己的创作原则:“聪明的艺术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纳入他的情节,而是事先精心策划,想出某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效果,然后再杜撰出这样一些情节——他把这些情节联结起来,而他所做的一切都将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实现在预先构思的效果”。
使“每一事件,每一描写细节,甚至一字一句都收到一定的统一效果,一个预想的效果,印象主义的效果”。
他强调作品对读者所能唤起的情绪和产生的效果。
在“创作的哲学”中,他认为,故事的首要目的是要在情感上扣住读者的心弦,产生最激动人心的效果。
死亡主题是通过谨严紧凑的结构和作品的简洁而表现的。
爱伦坡的作品形式精美,技巧圆熟。
爱伦坡在《评霍桑的“故事重述”》里,强调了作品的简洁和统一效果。
在写作中,他还平萍理留情节和结构的高度简洁,小说中通常只有两个,最多三个人物,也没有离题的枝节和无关的装饰品。
在他看来,一位技巧高明的文学家在写作之前,必须成竹在胸,深思熟虑,为实现预期效果而选择和组织情节,并且不应该有一个词的意向直接或间接与预先的构思无关。
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叙事风格分析

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叙事风格分析【摘要】19世纪著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爱伦?坡在他四十岁离开人世前一共创作了六七十篇短篇小说,在这些短篇小说中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叙事风格,开创了诸多先河,达到了前无古人、后者难追的高度。
笔者将在本文对爱伦?坡短篇小说独特的叙事风格进行分析,探求厘清这种独特风格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同时解读出其中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爱伦?坡;叙事风格;恐怖;死亡文献标识码:A美国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是一位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与他生前不受待见相反的是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尊称他为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之一、恐怖小说大师、象征主义先驱之一以及唯美主义者等,肯定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
英国享负盛名的文学家萧伯纳曾这样说道:“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一一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
”爱伦?坡以开创性的文学风格为人类文学领域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后世影响极大,深刻地影响了全世界数代作家的文学风格。
爱伦?坡是一个文学全才,小说、诗歌和文学论著等都是他擅长的文学领域,并且在这些领域里都颇有建树。
其中,短篇小说最为后世所称道,他的短篇小说大致包括恐怖心理小说、推理小说、科幻小说和幽默讽刺小说四种类型,其中又以恐怖心理小说最为独特。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多数是恐怖心理小说,题材以死亡和奇幻灵异事件为主,偏好光怪陆离、邪魅阴森的哥特式风格。
他以恐怖心理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和独特的哥特式文学风格深入表现出人在非现实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从而呈现出当下现实社会中人们已经异化了的心理状态:孤独、恐惧、焦虑、烦恼、绝望等。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有着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方面:一、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因为第三人称叙事被绝大多数文字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与爱伦?坡一贯的小说题材是十分切合的。
《乌鸦》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乌鸦》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乌鸦》是美国诗人埃德加·爱伦·坡的一首著名诗作,主题
和象征意义是这首诗的重要内容。
首先,这首诗的主题之一是死亡。
诗中描述了一只孤独的乌鸦,它飞进了一位悲伤男子的房间,不断重复着“从未更多”这句话,
这种重复增强了死亡的意象。
乌鸦被视为死亡的象征,它的出现让
诗中的男子感到绝望和孤独。
另一个主题是悲伤和失去。
男子对已
故的恋人莉诺尔的思念和悲伤贯穿整首诗,乌鸦的出现更加强了这
种情感,使男子的悲痛更加深刻。
其次,乌鸦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
它可以被视为死亡的化身,
它的出现让诗中的男子感到绝望和无助。
乌鸦的黑色羽毛和沉重的
翅膀也增强了它作为死亡象征的意义。
此外,乌鸦的重复的叫声
“从未更多”也可以被视为对男子的回应,暗示着永远的失去和无
法挽回的悲伤。
总的来说,《乌鸦》通过乌鸦这一象征意义的动物,表达了死亡、悲伤和失去这些深刻的主题。
诗中的意象和象征都为诗歌的主
题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审美分析

埃德 加 ・ 伦 ・ 是 1世 纪 美 国文 坛上 一 位 具有 独 特 爱 坡 9 风 格 的 诗 人 、 说 家 和 文 学 评 论 家 。 的 恐 怖 小 说 一 般 以 小 他 梦幻 与死 亡 为主 题 , 过对 情 节 的细 腻刻 画 , 行 文 的精 通 对 心 设 计 , 读 者 的心 理 暗 示 等方 式 全 面地 将 恐 怖 之 美 展 对 示 出来 , 而显 示 出其 恐怖 小 说独 特 的艺 术 魅力 。 从
250 ) 1 0 9
为 当 客 体 的 形 式 超 越 了 主 体 能 够 接 受 的 范 围 ,就 会 对 主 体 产 生 非 常 大 的 震 撼 , 而 , 体 会 积 极 地 调 动 自 己 的 意 然 主
识 形 成 较 强 的抵 抗 力 来 抵 抗 压 力 . 当 主 体 的 抵 抗 力 战 胜
将 发 生 。悲剧 以恐 惧 或怜 悯 为媒 介 使 人 望 而 生 畏 , 涤 洗
罪 恶 的 思 想 和 欲 望 , 到 道 德 教 化 的 目 的 。 l 世 纪 法 国 达 8
恐 惧 , 者 从 他 精 心 制 造 的 恐 怖 中能 够 感 受 到 崇 高 、 读 悲
剧 、 诞 的美 。 荒 21 高 .崇
到 “ ” 感 觉 。例 如 《 吉 娅 》 《 尔 娜 》 死 尸 复 活 ,瓶 美 的 丽 、莫 中 《 中 手 稿 》 一 艘 鬼 船 ,麦 金 杰 斯 坦 》 匹 妖 马 , 等 。当 配 中 《 一 等 以忧郁 或 悲伤 基调 的美 在其 发展 到 最 高 阶段 时都 能 使 人
兴奋 得 掉 泪 。坡在 小 说 中 内化恐 怖 的 最终 目的是 实 现 人 性 的 回 归 与 提 升 。 欣 赏 他 的 恐 怖 小 说 ,可 以 使 人 心 态 平 静 , 获 人性 的激 动 。 重
美与恐怖的经典组合_评爱伦_坡的哥特小说_厄舍古屋的倒塌_

/2011.11下半月wai guo wen xue yan jiu外国文学研究美与恐怖的经典组合———评爱伦·坡的哥特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张丽红摘要:爱伦·坡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将美与恐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隐秘的内心世界以及扭曲的人类心理。
本文主要从阴森场景、恐怖意象、扭曲心理等方面解读坡的哥特小说所渲染的心灵恐惧,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体会故事带来的独特审美快感。
关键词:《厄舍古屋的倒塌》;哥特小说;爱伦·坡美国作家爱伦·坡是一位唯美主义者,他“开创了美国推理小说和科幻小说的先河”,“以夸张怪诞的方式渲染了讽刺幽默的效果”,并且“用演绎心灵恐怖的创作手法提升了哥特小说的艺术地位”。
[1]充满哥特式主题的痛苦、阴郁、恐怖的故事经过作者的精心构思创造了独特的恐怖美效果,实现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如《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泄密的心》等。
本文将从《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阴森场景、恐怖意象、扭曲心理等方面解读坡的哥特小说中的恐怖魅力,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体会到故事带给人的特殊审美快感。
一、阴森场景的营造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坡巧妙地将空间、光线、声音、色彩等元素结合起来渲染恐怖的氛围:古屋的第一印象让我心中充满不堪忍受的抑郁、一阵冰凉,一阵恶心。
古屋外“枯死的树木、灰暗的墙垣和水波不兴的小湖———是一种令人讨厌的神秘雾气”,[2]古屋表层覆盖了一层毛绒绒的苔藓、从正面屋顶到墙角有道几乎看不见的裂缝,古屋内“黑色的檀木地板”、“白色的裹尸布”和“灰墙”透出阴郁灰暗、沉重死寂的铅一般的恐怖色调,各处笼罩着阴森、万难弥补的郁郁气氛。
加之“隐士家的房门的破裂声”与“刺耳的拖得很长的、极其反常的尖叫声或摩擦声”交相呼应,带给读者视觉和听觉的强烈冲击和心灵的震撼,让人恐于展卷又欲罢不能。
二、恐怖意象的琢成坡善于运用意象使作品的精神内涵发挥至极点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爱伦坡作品及其视角分析

作者及作品简介埃德加.爱.伦坡,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短篇小说先驱,被誉为世界上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的鼻祖。
爱.伦坡于1809年1月19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
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年幼时父亲离家出走,母亲病故,之后被商人约翰.爱伦坡收养;爱.伦坡在养父母那得到过家庭温暖却最后被养父逐出家门;少年时受过良好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被弗吉尼亚大学退学;虽然是个天才作家,但以写作为生的他一生穷困潦倒。
他的死因就如同其小说一样是个谜,人们对于他的死因也有各种猜测。
他的短篇小说对现代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作家柯南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及今天广为流传的各种推理小说都深受其影响。
爱.伦坡主要作品有诗歌《乌鸦》《至海伦》等。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爱.伦坡共写了70多篇小说,其中主要作品有《莫格街凶杀案》《红死病的化妆舞会》《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等。
他的小说风格怪异离奇,充满恐怖气氛。
除短篇小说外,文学评论在他的创作中也占很重要的地位,评论霍桑《古老的故事》的论文以及评论狄更斯《老古玩店》的论文等作品至今被视为文学批评的典范之作。
接下来,我们主要从他的三部作品以及其特殊角度对小说和诗歌进行分析。
《乌鸦》《厄舍古屋的倒塌》《椭圆形画像》《乌鸦》爱伦坡对美好事物的凋零有着强烈的迷恋。
追根究底,这还源于他儿时的丧亲之痛,与中年的丧妻之痛。
而已逝女子的影子常在他脑海里盘旋,引领他在诗歌王国里翱翔。
哥特式风格又恰如其分地被其用于诠释他心底深处的恐惧与压抑。
众多作家在描写恐怖情节时,常对外部环境进行大力渲染,而他则更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雕琢。
他深信“诗歌的最好主题是死亡,尤其是美丽尤物的死亡,将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诗意的主题”。
他用诗歌践行了自己的写作原则,并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种哀伤的美丽。
为更清晰地展现爱伦坡的哥特式写作风格,下面以《乌鸦》为例并诠释其中所蕴含的死亡之美与哥特式元素。
爱伦·坡小说中的死亡与爱情世界——死亡与复活的心理研究

界 ,领略到坡给读者带来的不 同的爱情之 美—— 恣意哀怨的 美、颓败腐 朽的 美、绝望死 亡的美,同时也让读 者能够看清人性最真 实的一面。爱伦 - 善于描 写细微的心理 变化 ,时主人公濒 临死 亡时的 恐惧进 行 了入木 坡
三分的刻 画。但他作品 中的 “ 死亡”表现 的并不都是 消极的人生 态度 ,而是 超越人 生的渴望 以及 忠 贞而绝望
在坡创作 的小说 里 ,父 亲 的形 象是 缺 失 的 ,而 母亲的形象却不断地反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以 不 同的形象复 活 ,以补偿 幼年 时精神 世 界里母 爱 的 缺失。在 《 姬娅》 中 ,母 亲的形象 化 身 为亲密 的 丽 爱人 ,在 《 莫蕾 拉》 中,化 身为导 师兼爱人 ,在 《 厄舍古屋 的倒 塌 》 中,化 身为 亲人 兼 爱人 。但是 在 《 贝雷妮丝》 中,爱伦 ・ 坡直接抒 写 了主人公与 表妹兼未婚 妻 的病 态 爱情 。这 四部 作 品涉 及 的一个 共同主题便 是 阴郁 的死 亡与偏 执 的爱情 ,同时 这些 作 品也正是爱伦 ・ 本人 实际爱 睛生活 的真实缩影 。 坡 通过 阅读 爱伦 ・ 坡这 四篇最具 代表性 的 , 1理小 5 、 说 ,读者不难 发 现坡 的小说 中充 斥 着 死亡 与 轮 回, 诡异 与爱情 。古希腊 伟大 的哲 学家柏 拉 图关于死 亡 的基本命题是 “ 死亡 是灵 魂从 身体 的开释 ” ¨ 即 : 。 人原本是灵魂和身体的结合 ,可是人 的死亡却并不 意 味着人 的完 全 毁 灭 ,而仅 仅涵 指 身体 变 成 尸体 , 永恒 不死 的灵 魂摆 脱 肉体 的束 缚 而 重新 获 得 自由。 爱伦 ・ 坡显然 深信这 一理论 ,他在小 说 中进 一步采 用 了费希特 的泛神 论来 巩 固关 于 灵魂 不 死 的论 断。 爱伦 ・ 坡把死 亡视为 灵魂不死 ,他在 潜意识 中渴望 死去的爱人获得一种崭新的生命 ,他渴望爱情万世 不易 ,处于小说 与现 实癫狂状态 的坡让 读者深 深地 体验了一场轮 回一场爱,报复与救赎永无休止,而 爱与被爱交汇的转折则是死亡本身。爱伦 ・ 坡反复 调动读者内心的恐怖情绪,在小说 的结尾处把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伦·坡小说的死亡主题解读
一.死亡的奇异之美
坡十分注重美学效果,他强调作品对读者所能唤起的心情和发生的效果。
他以为,“那种最剧烈最高尚同时又最纯真的快乐存在于对美的凝神观照之中,美是灵魂的激动,或许说是灵魂愉悦的升华。
”[1]坡经过制造惧怕奥秘的气氛,怪诞新奇的情节来烘托死亡的奇异之美,让人的内心震撼,灵魂得以升华。
坡在小说的故事气氛方面承袭了传统哥特小说的梦境气氛,又大肆渲染暴力与惧怕,突出了封锁压制的共同效果。
故事大都发作在鬼魅的中央——幽闭的城堡、古宅、卧室、书房、地窖、藏尸所。
这些场景都有共同的特点,它们整天不见阳光、黑暗压制,给人以一种朦胧而惧怕骇人的气氛。
而作者也经过各种惧怕的词汇,如坟墓、阴霾、病态等,来渲染死亡的气息。
《厄舍府的倒塌》是最能表现这种惧怕气氛的短篇小说。
故事自始至终都弥漫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氛。
坡的小说惧怕不只体如今缜密的气氛营建上,还体如今精巧的故事情节布置上。
坡经过大胆奇异的想象设计了光怪新奇的故事情节,使惧怕的局面一步步延伸,让全文到达高潮。
《厄舍府的倒塌》中玛德琳死尸复生一段是这篇小说最为惧怕新奇的情节。
坡首先为死尸复生作了一系列铺垫,如叙事者总是尽力压制自己的惧怕心思,觉得玛德琳并没有真正死去,在那个灾难性的夜晚,他有一种难以忍受、十分剧烈的惧怕感。
于是,为了减轻这样的惧怕他末尾阅读《疯狂的特里斯特》,而故事中那啪啪啦啦的破门声、毒蛇临死前的惨叫声与理想中玛德琳棺材的劈开声、囚牢铰链的摩擦声和地下室的挣扎声交相辉映,使小说的惧怕抵达了高潮。
当披着血袍、“体无完肤”、“骨瘦如柴”的玛德琳站在门口,“摇摇晃晃……重重地摔倒在哥哥身上……他被拽到地上,成了具尸体,一个惧怕的牺牲品”,[2]小说到此惧怕的力气全部迸发了出来,随着古邸的轰然倒塌,读者的心灵也遭到了无比的震撼。
这篇小说每一个情节都旨在营建一个惧怕的效果,让读者真正体会到了“心灵的惧怕”,感遭到了惧怕的魔力,奥秘而梦境,充溢了奇异的美,震撼人的心灵。
二.死亡的忠爱之美
死亡不只仅只是惧怕而奥秘的,坡笔下的死亡同时也是忧郁而凄美的。
坡以为只要相思和悲伤折磨下的凄凉之美才是“美的开展的最高阶段,”“使敏感的心灵感动得落泪。
”[1]坡所描画的“忧郁之美”体如今了一个个灵魂不死、生死轮回的忠贞爱情故事中。
在诡秘、深不可测的生死轮回间,夹杂着一段段凄美而神伤的爱情。
由于有爱,灵魂才得以重生,死亡在给人惊悚与惧怕同时也带给人潸然泪下的感动。
小说《莫雷拉》和《丽姬娅》都充沛表现了生死轮回间忠贞凄美的爱情,坡经过死尸复生这一情节的塑造让人在感受惧怕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死亡即是爱。
在《莫雷拉》这篇小说中,坡描写了一个生死轮回的爱情故事。
坡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顽强而坚忍的灵魂——莫雷拉,她死而复生,生生世世只为一个男人,做他的妻子,做他的女儿。
她坚信灵魂不死,在她临终前曾说:“我就要死去,但我将失掉永生”,“我身体内有一个那种倾慕之情的结晶……我的灵魂离去之时就是这孩子降生之前。
”[3]孩子代表着重生,代表着灵魂的
重生。
死亡也无法中止灵魂复生的脚步。
莫雷拉将其灵魂赋予她的女儿,终于在她洗礼仪式时,在“我”叫出“莫雷拉”名字的同时,女儿面如死灰,匍匐在地,回答道:“我在这儿!”第二个莫雷拉的死让人惊慌万分,一切的一切都出乎读者的预料,“我”也只能接受这不可顺从的宿命。
柏拉图以为“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释放”[4],人是灵与肉的结合,而身体的死亡并不代表灵魂的丧失,灵魂能摆脱肉体而失掉永生。
莫雷拉凭着这不死的灵魂生生世世的爱着一个男人,即使一末尾没有失掉这个男人的爱,第二次也要失掉。
爱在亏欠与补偿,生死轮回间辗转反侧、永无休止,如宿命般让人感遭到死亡便是爱的重生。
三.死亡的超凡之美
坡笔下的死亡掩盖着惧怕奇异的美,也拥有悲怆决绝之美,而更为重要的是坡经过描写死亡的超凡之美将死亡真正的美学价值淋漓尽致的呈如今读者面前。
坡追求着的超凡之美是自由自在的穿越生死间的美,是人与鬼间超乎正常的凄美爱情,是罪恶与救赎间相互消融冰释的美。
坡以为:“生命自降生之日起,便处在回归寂灭的形状。
”[1]一切生命都将处于消灭,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下一个轮回,死亡是另一种方式上洗心革面的重生。
正如美学家杜夫海纳所言:“这种死亡能够成就一种洗心革面,成就一种超理想的来临,也成就一种新意义的发生”即更初级、更纯真、更美的东西———灵魂的发生。
“死亡之时就是一种崭新的、更绚丽的生命降生之时。
”[5]因此坡的作品内容总是围绕着生生死死这一亘古不变的循环。
死亡使灵魂摆脱肉体的约束,逃离人世的纷乱冗杂,回归到自然纯真的形状,因此坡说,人人都“向往死亡”。
小说《静——寓言一则》正是表现了坡憎恨漂亮的世界,盼望摆脱,让一切喧嚣停息,让灵魂得以安静自在的心境。
故事中魔鬼渐渐地讲述着一个漂亮而又奥秘的故事,那个中央“没有安宁,没有寂静”,“河中的水有一种令人作呕的番红花颜色”,“波浪永不停息地汹涌骚动”,“毒花在不安的睡眠中扭动”,一切都奇异而吵闹,意味着喧嚣和浮华的世界。
一个身形矮小的人出如今刻有“荒”字的石头上,“他身影的轮廓模模糊糊——但他的容颜却是一副神的容颜;”“他高高的额顶带着深思,他大大的眼睛充溢忧虑;从他脸上的几道皱纹,我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惋惜、厌倦和憎恨,看出了他对孤独的向往。
”[3]这团体的深思,焦虑,对人类的厌恶,孤独的向往都充沛表达了坡与这个世界水乳交融的疏离感,对这个躁动不安的世界的厌恶与心甘情愿,因此死亡无可防止地成为坡笔下最终的归宿。
于是作者用“静”来诅咒世界,一切一切中止了运动,荒原一片寂静,甚至“岩石上的字符也变成了…静‟字。
”[3]一切的喧哗骚动到最后都以“静”开头,死普通的寂静代表这篇故事里梦魇般的场景,魔鬼梦呓般安静的语调都预示着死亡的到来,死亡让人的内心无比安静并带有一丝兴奋,是逃离浮华世界的激动,是灵魂得以摆脱的酣畅,死亡的寂静表现了坡的美学理念,不论哪一种美都会使敏感的灵魂落泪,死亡让一颗孤独的灵魂不再惧怕,在俗世红尘中失掉污染和洗礼。
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绝望、痛苦、悲凉和惧怕,但这却恰恰暗示了他内心深处饱含着逾越人生的盼望与追求,对甜美爱情的向往。
这正是坡笔下的死亡如此震撼人心、震动心灵的真理。
坡的小说总是在极端的环境下夸张地表现灵魂的挣扎和无助,并以共同的表现手腕把死亡的惧怕奇异、凄然悲怆而又超凡脱俗之美出现出来,使读者在惊异与震撼中心灵失掉污染,在悲郁气氛中失掉灵魂的摆脱和升华,最终完成了美的最高规范。
坡以为:“艺术的宗旨和中心是超凡的美的理念,美是朦胧的、暗示性的和奇异的,悲伤的或优郁的,同时又是超凡的、空灵的、神妙的。
”[6]坡的终身正是对死亡之美的不时探求,经过死亡来到达一种圆满,失掉安静安宁的灵魂。
坡坎坷的终身也让他坚信死亡是“摆脱人类痛苦的最彻底的方式。
”[7]因此死亡在坡的笔下是对抑郁灵魂的救赎,是对忠贞爱情的向往,是洗心革面的重生与逾越。
死亡为孤寂的心灵找到了一个庇护之所、温顺之乡。
着坡对死亡的着迷与坚持。
只要死亡能让喧嚣停息,告别生的浮华,灵魂得以安宁。
爱伦坡及其作品中的哥特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