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基础复习辅导材料

交通工程基础复习辅导材料
交通工程基础复习辅导材料

《交通工程基础》复习辅导材料

第一章绪论

主要讲述的内容:

一、交通工程学的定义

简单定义:对所有与道路交通有关的内容(人、物、现象、规律等)进行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解决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问题的一门学科。

交通工程学是把人、车、路、环境、能源等与道路交通有关的几个方面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个系统中进行研究,以寻求道路通行能力最大、交通事故最小、运行速度最快、运输费用最省、环境影响最小、能源消耗最低的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案,达到安全、迅速、经济、方便、舒适、节能及低公害的目的。

交通工程是一门由多门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

二、交通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

1、交通特性分析

2、交通调查方法

3、交通流理论

4、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5、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理论

6、交通管理与控制技术

7、交通安全技术

8、静态交通系统规划

9、公共交通

10、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11、交通工程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三、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

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社会性、超前性、动态性

四、交通工程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930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交通工程师协会,并正式提出了交通工程学的名称,因此,一般以此作为交通工程学科诞生的标志。

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基础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40年代末)

2、交通规划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

3、交通管理技术形成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90年代初)

4、智能化交通系统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五、我国交通工程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973年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建立交通工程研究室;70年代末,交通、城建、公安等部门开展交通工程理论学习和交通调查工作;1978年美籍华人张秋先生来华讲学;1980年上海率先成立交通工程学会,1981年中国交通工程学会成立。

一般认为,我国的交通工程学科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

六、我国交通工程学科近期研究的重点问题

1、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2、区域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3、适应我国交通特点的交通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

4、交通流理论方面的基础研究

5、交通综合治理方面的理论、方法与措施

6、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研究

7、智能交通系统(ITS)基础理论研究

重点内容:交通工程学的概念,学科的研究内容、产生时间及发展经历阶段,我国交通工程学科近期研究的重点问题。

难点内容:交通工程学的概念

第二章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

主要讲述内容: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1、信息处理过程(三个阶段)信息感知→分析判断→操作反应

2、视觉特性

信息的感知80%来自视觉

<1> 视力:是眼睛辨别物体大小的能力,分静视力、动视力、夜间视力

夜间视力与光照度、背景亮度有关,光照度越大,夜视力越好。黄昏时间对行车最为不利。

<2> 视觉适应

是眼睛对光亮程度突然变化而引起的感受适应过程。分暗适应、明适应。

针对视觉适应的特点,道路照明设置应予以考虑。

<3> 眩目为防止眩目,可采取交通工程措施:防眩板、植树等。

<4> 立体视觉

<5> 视野

<6> 色视觉

不同颜色对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心理作用。红色刺激性强、有危险感、易见性高,多用于禁令标志;黄色明亮度最高,易引起人的注意,多用于警告类标志;蓝色、绿色使人产生宁静和平、舒适感,多用于指路、指示标志。

<7> 视差(错觉)

4、反应特性制动反应时间与事故率成正比关系。

5、疲劳与饮酒

6、注意特性

7、动态判断

8、驾驶员的差异

在进行道路设计、车辆设计、交通安全设施、标志标线设计、交通法规的制定等方面要照顾到绝大多数人,其标准(设计)取值一般根据满足85%驾驶员的

需要为度,对其余的15%只予以适当考虑。

二、行人的交通特性

1、行人的交通需求:要求省力、省时、独立、安全等。

2、心理特性

多数人喜欢走捷径;为与人保持一定距离而避开走,并保持一定速度;有从众心理,受别人影响而产生强行斜穿和闯红灯等行为。

3、行人对过街设施的使用特性:

对天桥和地道:当走人行横道和天桥、地道需用相同时间时,80%乐于使用天桥、地道。当走天桥、地道所需时间超过人行横道时间的一倍时,则无人利用。

对人行横道线:人行横道线在20m以内,人们才乐于使用。由于种种原因,50%以上的人不愿走人行横道线。

三、乘客乘车反应

1、对线形条件的反应

在弯道上有不稳定感,需对最小半径进行限制;由直线进入曲线(或反之),横向力有一个变化过程,需设缓和曲线,并对其长度进行限制。

2、对路面状况的反应要求路面平整

3、对道路横断面情况的反应

在高路堤、陡边坡的道路上,乘客看不到坡脚,易产生恐惧心理,应设置护栏或放缓边坡。

4、对沿路两侧环境的反应

5、对心理空间的要求

6、对乘车时间的要求

一般市内出行时间不宜超过45min,郊区出行不宜超过70min。

7、对乘车旅程的了解要求

四、机动车特性

1、动力性能

汽车行驶方程: P

t =P

f

+P

i

+P

j

+P

w

w

Pt-Pw=W(f i)+ a

g

δ

±

Pt-Pw

D==(f i)+ a=+a W g

g

δδ

?

±

对某一汽车,由P t ~V 、P w ~V 可得D ~V 关系曲线,称为动力特性图。 (1) 汽车的最高行驶速度

由D ~V 关系图,可得D=f 时的速度,称为最高行驶速度。 各种车型的最大速度是确定设计车速的依据。 (2)加速性能

取i=0,则D=f+

a g

δ

? 所以g

a=

(D-f)δ

低速加速度大,牵引力大;高速牵引力小,加速度小。

加速性能影响超车视距、变速车道长度、最大纵坡度等技术指标的选定。 (3)爬坡能力

爬坡能力常用满载时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度表示。 Ⅰ档的最大动力因数D Ⅰmax - f 即为某车的最大爬坡度i max 。 2、制动性能

常用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反映制动性能的优劣。其中,制动距离更重要。

制动距离:22

v S=254()

μ?ψ-+

3、通过性 轮廓通过性、支承通过性

4、机动性 指车辆转弯、转向的能力,常用最小转弯半径表示。 五、自行车交通特性

1、短程性 一般在5~6km 以内(或20min 行程左右)。

在出行方式预测时应考虑其比重。

2、动力递减性 自行车出行一般不宜超过10km 。

3、爬坡性能

由于动力递减,一般不能爬长坡、大坡,更不易爬陡坡。因此,对陡坡不易大于5%,长坡不易大于3%。对3%、4%、5%的坡长限制分别为500m 、200m 、100m 。 六、道路特性

道路特性主要体现在量、质、形三个方面,而形又体现在点、线、面三方面。 1、道路的分类、等级

公路:分五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公路。

城市道路:分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Ⅰ、Ⅱ、Ⅲ。

2、路网密度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面积的比值,单位:km/km2。反映道路数量的多少。

3、路网布局

(1)公路网布局

三角形一般用于规模相当的城镇间的直接联系,通达性好,但建设量大。

并列形是一种不完善的路网。

放射形一般用于中心城市与周围城镇间的交通联系。

树叉形一般用于公路的最后一级,是干线公路的支线。

(2)城市道路网布局

棋盘形非直线系数大,通达性差,过境交通不易分流;交通量分布均匀、方向性好,有利于建筑布局。

带形不易形成市中心,容易造成干道交通压力;有利于公交布线。

放射形具有带形布局的优点,到市中心的距离短;中心区交通压力大,边缘区相互间交通联系不方便,过境交通无法分流。

放射环形通达性好,非直线系数小,有利于城市发展和过境交通分流,一般用于大城市;但不宜将过多的放射线引向市中心,以免造成中心区交通过分集中。

4、道路几何线形

(1)平面线形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2)纵断面线形直线、竖曲线,有坡度、坡长限制

(3)横断面线形横断面形式、超高、加宽

(4)行车视距

行车视距的定义: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应能随时看到前方足够远的距离,一旦发现前方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这一必须的最短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分: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对不同的道路应采用不同的设计视距。

视距的保证:纵断面:应采用足够大的竖曲线半径

平面:

平曲线处

交叉口视距三角形

5、平面交叉

交通特征点:合流点、分流点、冲突点

冲突点最危险,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车辆。

冲突点个数:

2

n(n-1)(n-2)

P=

6

n---交叉口进口道个数

因此,交叉口规划、设计中,必须力求减少或消灭冲突点。方法是:

①减少相交道路条数;

②渠化交叉口,正确处理和组织左转车辆;

③进行交通管制,在时间上分离交通流线(设信号),或禁止左转;

④修建立体交叉(从空间上分离交通流线)。

重点内容:驾驶员的视觉特性,乘客乘车反应特性,机动车的动力性能、制动性能,自行车交通特性,路网密度,公路网、城市道路网布局形式及特点,行车视距,平面交叉口特性。

难点内容:理解和总结驾驶员、乘客、行人的特性对道路规划、设计提出的要求,机动车、非机动车特性对道路规划、设计提出的要求,公路网、城市道路网布局形式及特点,行车视距的概念、分类及其保证,平面交叉口交通特性分析。

第三章交通流特性

主要讲述内容:

一、交通量的有关概念

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的数量。

流率:指把不足1小时的时间段内(通常是15min),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等效转换为1小时的车辆数。

交通量是实测值或预测值,流率是转换后的等效值。

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天内,连续60min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第30位高峰小时交通量:指将一年中8760个小时的交通量观测值依大小顺序排列,排在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

常将第30位高峰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设计小时交通量(DDHV):

一般由下式计算:DDHV=AADT×K×D'

其中:K---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其值常取第30位小时交通量系数K

30

K

30=

30

AADT

第位高峰小时交通量

D' ---高峰小时内重方向交通量占双向交通量的比例。

二、交通量的时间分布特性

1、季节、月份变化反映交通量在一年内的变化

2、日变化反映交通量在一周内的变化

3、小时变化反映交通量在一日内的变化,有早、晚高峰

反映交通量在一天内集中程度的参数是高峰小时流量比:

=高峰小时交通量

高峰小时流量比

日交通量

4、交通量在1小时内的变化

反映交通量在1小时内集中程度的参数是高峰小时系数:

高峰小时交通量

高峰小时系数(PHF)=

高峰小时的高峰流率

三、交通量的空间分布特性

1、方向分布 用方向不均匀系数K D 表示,反映交通量的方向不均匀性。

100%D K =

?重方向交通量

双向交通量

2、车道分布

3、路段分布

4、城乡分布 四、速度的有关定义

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距离。

地点车速:车辆通过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瞬时速度。L →0 行驶车速:车辆通过某段里程与有效行车(驶)时间之比。

有效行车(驶)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

行程车速:又称区间车速。指车辆通过某段里程与行程时间之比。 行程时间为通过该段里程所需的总时间。总时间中包括停车时间、延误时间和正常行驶时间。

临界车速:指道路交通量达到最大值(通行能力)时的车速,又称最佳车速。 设计车速:指道路、交通和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物理条件限制

时,车辆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车速。

五、速度的统计分布特性

车速的统计分布特性常用速度频率分布曲线和累积频率分布曲线来表示。

表征车速分布特性的特征值有:

1、最常见车速:出现频率最多的速度值。

2、中位车速:又称50%位车速,在该速度以下的车辆数与在该速度以上行

驶的车辆数相等。

3、85%位车速:指所有车辆中,有85%的车辆在该速度以下行驶。

一般用作最高车速限制标准。

4、15%位车速:指所有车辆中,只有15%的车辆在该速度以下行驶。

一般用作最低车速限制标准。

5、速度观测值的标准差σ(均方差)

σ=

均方差反映车速分布的离散情况,σ值越大,车速越离散,表明车辆行驶有很大的自由度。

六、时间平均速度与区间平均速度

时间平均速度t V :指某一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所有车辆的地点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区间平均速度(又称空间平均速度)s V :指某路段的长度与通过该路段的所有车辆的平均行驶时间之比。

二者之间的关系:

2

s t s s

V V V σ=+

2

t t t

Vs V V σ=-

七、密度的有关定义

密度:指某一瞬间,单位道路长度上存在的车辆数(实体数)。

密度是一个瞬间值,它随观测的时刻和观测路段长度而变化,通常用某一观测时间段内的平均值表示。

最佳密度K m :流量达到最大值时的密度。 阻塞密度K j :车辆很多,车速为零时的密度。

空间占有率R s :指某一瞬间,在一特定路段上,车辆总长度占该路段长度的比例。

时间占有率R t :指在某一观测时间段内,车辆通过某一断面的累计时间占该观测时间段的比例。

车头时距h t :指一条车道上,前后两辆车通过同一断面的时间差。

所有车辆的车头时距平均值称为平均车头时距t h ,其与流量的关系:

3600

t

Q h =

车头间距h s :指一条车道上,前后两辆车(相邻)之间的距离。 所有车辆的车头间距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车头间距s h 。

s h 与K 的关系:互为倒数关系, 1000

s h K

=

3.6

s

s t

h V h = (km/h) 八、连续流特性

连续流指没有外部固定因素影响的不间断交通流。连续流的特性可用交通量Q 、平均车速s V (常写为V )、密度K 三个参数来描述。

1、三参数间的基本关系

对某一路段AB ,其长度为L ,在某一瞬间其上存在n 辆车,车辆驶过该路段的平均行驶速度为V (实际为s V ),这n 辆车都驶过B 断面所用的时间

为t=L/V ,则交通量Q 为:n nV Q===K V t L ?,即Q=K ·V

2、速度与密度的关系

基本呈密度越大,速度越低的趋势。

在通常的交通密度下(密度不太大,也不太小),两者基本呈线性关系:

f f f j j

V K

V=V -K=V (1-) K K 其中:K j 为阻塞密度,V f 为畅行速度。 当交通密度很大时,采用对数模型:j m K V=V ln(

)K

式中:V m 为临界车速。

当交通密度很小时,采用指数模型:m k

-k f V=V e

式中:K m 为最佳密度(临界密度)。

3、交通量与密度的关系

由Q=K ·V 和2

f f j j

K K V=V (1-)Q= V (K-)K K ?

说明Q ~K 呈二次函数(抛物线)关系,其图形为:

对上式进行求导,并令Q K

d =0d ,则有:

j Q

f m K j K d 2K

= V (1-)=0 K =d K 2? ∴2

j j j f m f j K K K V 2Q =V [-]=2K 4

??

???

另外,有j f f f

f m f j j K V V V V=V -

K V = V -= K K 22

?? 4、交通量与速度的关系

j 2j f

K Q=V K -

V V ??

其曲线为:

由以上分析可知,Q 、K 、V 可表征车辆的运行状态: 对Q ,总有Q

当K≤K m ,V≥V m 时,车辆处于不拥挤状态, 当K >K m ,V <V m 时,车辆处于拥挤状态。 九、间断流特性

间断流是指有外部固定因素影响的周期性中断交通流。主要指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流。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流特性常用饱和车头时距、饱和流率和损失时间来描

述。

稳定行驶的连续流的车头时距称为饱和车头时距(h t ),则饱和流率S 为:

3600

t

S h

(辆/h ·车道) 信号交叉口处的车辆不可能以饱和流率通过,它有红灯时的停车时间和红灯变绿灯的启动损失时间及清尾时间。

下图表示了车辆启动时的车头时距分布情况:

启动损失时间为:l 1=∑t i

清尾时间l 2指本方向最后一辆车进入交叉口的时刻与下一行驶方向变为绿灯的时刻之间的时间差。

对一个信号交叉口的某一进口车道而言,其在一个信号周期内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应为饱和流率与有效时间的乘积。

有效时间=信号周期 - 本方向红灯时间 - l 1 - l 2

重点内容:交通量、速度、密度的有关概念,交通量的时间、空间分布特性,

车速的统计分布特性,时间平均速度、区间平均速度的定义及二者的关系,交通流三参数间的相互关系,间断流特性。

难点内容:交通量与流率的区别,设计小时交通量的取值方法及原理,高峰小

时流量比、高峰小时系数的作用,车速的统计分布特性,时间平均速度、区间平均速度的计算,交通流三参数间的关系及如何判断交通流运行状态,间断流的启动损失时间和清尾时间。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

主要讲述内容:

一、离散型概率统计模型

离散型模型描述一定时间间隔内到达车辆数的波动情况,或分析一定长度路段内存在车辆数的分布情况。常用的离散型分布模型有以下三种:

1、泊松分布

基本公式:

k

-t

(k)

(t)

P=e

k!

λ

λ

k=0、1、2、3 …

令:m=λt,为计数间隔t内平均到达的车辆数则:

k

-m

(k)

P=e

k!

m

递推公式:P

(0)= e-m,

(k+1)()

P=

k+1K

m

P

适用条件:车辆密度不大,车辆间相互影响小,没有外界干扰因素的车流,即车流是随机的。

判断条件:泊松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均等于λt。当观测数据的均值m与方差S2的比值明显不等于1时,就是泊松分布不适合的表示,

当近似等于1时,可用泊松分布。

2、二项分布

基本公式:P

(k) =C

n

k(

t

n

λ

)k(1-

t

n

λ

)n-k k=1、2 …n

C

n

k =

!

!()!

n

k n k

-

令:P=

t

n

λ

,有0

则:P

(k)

=C

n

k P k(1-P)n-k

式中:n为正整数,是t时间内到达车辆数的最大值,或一定路段长度上存在车辆数的最大值,是一个分布参数。

递推公式:P

(0) =(1-P)n ,

(k+1)(k)

n-k P

P =P

k+11-P

?

适用条件:车流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

判断条件:其均值M=nP,方差D=nP(1-P),所以有M>D,即当观测数据的S2/m明显大1时,就说明不属于二项分布,即S2/m应小于1。

3、负二项分布

基本公式:P

(k) =C

k+n-1

n-1P n(1-P)k ,k=0、1、2、3 …

递推公式:P

(0) =P n ,

(k)(k-1)

k+n-1

P =(1-P)P

k

适用条件:适用于车辆达到的波动性很大的车流。

判断条件:当S2/m>1时(明显大于1),可采用负二项分布(车辆到达的离散性比较大)。

二、离散型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χ2检验

1、建立原假设

2、计算统计量χ2:

()22

g g

i i

2i

i=1i=1

i i

f-F f

= =()-N

F F

χ∑∑

且有:∑f

i =N,∑F

i

=N

3、确定统计量的临界值χ2

a

与置信水平α和自由度DF有关,α通常取0.05。DF=g-q-1,式中,q为约束数,指原假设中需确定的未知数的个数,对泊松分布q=1(只有m需确定),对二项分布和负二项分布q=2(需确定P、n两个参数)。

4、判断统计检验结果

若:χ2≤χ2

a

,原假设被接受(成立)

χ2>χ2

a

,原假设不成立

进行χ2检验的注意事项:

<1> 总频数N应较大,即样本容量N应较大;

<2> 分组(段)应连续,各组发生的概率应较小,意味着分组数g应较

大,通常要求g不小于5;(分组应连续,分组数g不小于5)

<3> 各组内的理论频数F

i 不小于5,若某组内的F

i

<5,则应将相邻若

干组合并,直至合并后的F

i

>5为止。

三、连续型概率统计模型

连续型概率统计模型描述车辆达到时间间隔的分布规律。

1、负指数分布

基本公式: P (h ≥t) =e -λt

适用条件:适用于车辆到达是随机的。交通密度较小,有充分超车机会的单列车流。一般认为交通量小于500辆/h 车道的车流服从负指数分布。

负指数分布的局限性:

由P (t)= λe -λt 可知,P (t) 是随t 单调递减的,即越小的车头时距发生的概率越大。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车辆间总会有一个最小的车头时距τ,因此,当t<τ时的P (t) 是不正确的,为了消除这一影响,提出了移位负指数分布。

次要道路车辆穿越主要道路车辆数的计算:

设:a 为次要道路车辆穿越主要道路车流需要的最小车头时距(s ); a 0为次要道路车辆连续穿越主要道路车流时的最小(饱和)车头时

距(s );

λ为主要道路车辆的平均到达率(辆/s ); 主要道路车辆到达的车头时距服从负指数分布。 (1)当次要道路上有足够多车辆等待时: 0

1a a

e e Q λλλ---=

次(辆/s)

(2)当主要道路上每次出现可穿越空挡时,只有一辆车等待时:

Q 次 =λe -λ a (辆/s )

(3)当每次出现可穿越空挡时,有n 辆车等待:(辆/s )

2、移位负指数分布

基本公式: P (h ≥t) =e -λ(t-τ) , t ≥τ 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λe -λ(t-τ)

t ≥τ

P (t) =

0 t <τ

适用条件:用于描述不能超车的单列车流和车流量低的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

移位负指数分布的局限性:

1)

1(a na a e e e Q λλλλ-----=

由移位负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知,越接近τ的车头时距出现的概率越大,τ是为保证行车安全的最小车头时距,而实际行车时,大部分司机所保持的车头时距并不是一个最小值,即要比τ大一些,只有个别司机才会用τ甚至是比τ短的车头时距,因此车头时距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一般是先升后降的。为克服这一局限性,可采用爱尔朗分布、韦布尔分布、对数分布、复合指数分布、皮尔逊Ⅲ型分布等。

可穿越车辆数的计算:

有足够车辆排队:Q

次=

()

1

a t

a

e

e

λ

λ

λ--

-

-

(辆/s)

仅有一辆车排队时:Q

=λe-λ(a-τ)(辆/s)

有n辆车排队:Q

次=0

()(1)

1

na

a t

a

e e

e

λλ

λ

λ---

-

-

-

(辆/s)

3、韦布尔分布

基本公式: P

(h≥t) =exp-[

βλ

-

-

]α,γ≤t

当γ=0,α=1,β≠0时,为负指数分布;

当α=1,γ≠0,β≠0时,为移位负指数分布。

概率密度函数为:

()

1

(t)

1

P=()

t

t

e

α

γ

αβγ

γ

βγβγ

-

-

--

-

?

--

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广泛,当负指数分布、移位负指数分布不能拟合实测的车头时距时,可选用该分布。另外,速度的分布也可用韦布尔分布来描述。

参数确定:

<1> 计算所观测车头时距t的样本均值m和方差S2,并计算样本分布的

偏倚系数C

s :

3

1

3

3

1

3

)3

(

)

(

)3

(

)

(

S

n

f

m

t

S

n

m

t

C

g

i

i

i

n

i

i

s-

-

=

-

-

=

=

=

↖分组统计时

<2> 由C

s

查韦布尔分布拟合用表,得1/α、B(α)、A(α),可计算出α;

<3> 由β=m+S·A(α),γ=β- S·B(α) 得出β、γ的估计值,即可

建立韦布尔分布。

4、爱尔朗分布

基本公式: -1

i=0

P(h t !) =)(lt

l i

e lt i λλ-≥∑

概率密度函数: P(t)=λe

-λt

·1

()(1)!

l t l λ-- ,l=1、2、3 … l 的取值大小可以反映从畅行车流到拥挤车流的各种车流运行状态,l 越大,表明车流越拥挤,车辆的自由度越小,车流的随机达到程度越小。 四、排队论模型

1、排队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

(1)输入过程:指车辆或人是按怎样的规律到达。 (2)排队规则:指到达的车辆按什么样的次序接受服务。

(3)服务方式(输出过程):指有多少个服务台服务,为每个顾客服务的时间多长及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

2、排队系统的表达参数

(1) 等待(排队)时间:从到达起至接受服务时止的时间。

(2) 忙期:服务台连续繁忙的时间长度,关系到服务台的工作强度。

常用系统中无车辆或人的概率表达。

(3) 队长:排队车辆数或系统中车辆数。 3、M/M/1系统

设车辆的平均到达率为λ,平均服务率为μ,则1/λ为平均车头时距,1/μ为平均服务时间。

令:ρ=λ/μ 称为服务强度、交通强度或利用系数 排队车辆能够消散的条件是:ρ<1,λ<μ (1)系统中没有顾客的概率:(0)P 1ρ=- (2)系统中有n 个顾客的概率:()(1)n P n ρρ=- (3)系统中的平均顾客数:1n ρ

ρ

=

-

(4)系统中顾客数的方差:2

(1)ρ

σρ=

-

(5)平均排队长度(平均排队车辆数):

2

1

q n n

ρ

ρρ

ρ

==?=-

-

(6)非零平均排队长度:

1

1

w

q

ρ

=

-

(7)排队系统中的平均消耗时间:

1n d

μλλ==

-

(8)排队中的平均等待时间:

1

()

w d

λ

μμλμ==-

-

4、M/M/N系统

(1)多路排队多通道服务:相当于N个M/M/1系统

(2)单路排队多通道服务:

定义:车辆的平均到达率为λ,每个服务台的平均服务率为μ,并仍计算

ρ=λ

μ

,则系统稳定的条件应为:ρ/N<1,或λ

系统中没有顾客的概率:

(0)1

1

!!(1/)

k N

N

k

P

k N N

ρρ

ρ

-

=

=

+

-

系统中有k个顾客的概率:

(0)

()

(0)

()

!

()

!

k

k k

K N

P K N

k

P

P K N

N N

ρ

ρ

-

?

?<

??

=?

??≥

??

系统中的平均顾客数:

1

(0)

2

!(1/)

N P

n

N N N

ρ

ρ

ρ

+

=+?

-

平均排队长度:q nρ

=-

系统中的平均消耗时间:

1

q n

d

λμλ

=+=

排队中的平均等待时间:

q

w

λ

=

【例】有一个收费站有4个收费口,车辆以2400辆/h的流量到达,服从

泊松分布,平均每辆车收费需要5s,服从负指数分布。试分别按多路多通道系

统和单路多通道系统计算相应指标,并进行比较。

解:(1)4个M/M/1系统

对每个收费口:λ=2400/4

3600

=1/6 (辆/s) μ=

1

5

(辆/s)

ρ=

5

6

λ

μ

= <1 (稳定)

n=5辆q=4.17辆d=30s/辆w=25s/辆对整个收费站:n=5×4=20辆q=4.17×4=16.68辆

d=30s/辆w=25s/辆

(2)单路排队M/M/4系统

λ=24002

36003

= (辆/s) μ=

1

5

(辆/s)

ρ=

10

3

λ

μ

=ρ/N=

5

6

<1 (稳定) P

(0)

=0.0213

n=6.6辆q=3.3辆d=10s/辆w=5s/辆

比较两种排队模型可知,单路的M/M/4系统明显优于多路多通道(4个M/M/1)系统,这是因为前者较后者要灵活的多,后者受一一对应的限制,各服务台之间不能调剂使用,没有充分发挥各服务台的服务能力。

5、简化的排队延误分析

例:一铁道路口,火车通过时关闭时间t

r

=0.1h,车辆以均一的到达率λ=900辆/h到达,开启后排队车辆以均一的流率μ=1200辆/h离去,试求:

<1> 单个车辆的最长延误时间t

m

; <2> 最大排队车辆数Q;

<3> 排队疏散时间t

0; <4> 排队持续时间t

j

<5> 受阻车辆总数n; <6> 平均排队车数Q;

<7> 单个车辆的平均延误d; <8> 车辆总延误D。

解:t

m =0.1h Q =λ·t

r

=90辆

t0 =

Q

μλ

-

=0.3h t

j

= t

+ t

r

=0.4h

n= t

0·μ= t

j

·λ=360辆

(完整word版)道路工程材料知识点考点总结

道路工程材料知识点考点 绪论 ● 道路工程材料是道路工程建设与养护的物质基础,其性能直接决定了道路工程质量和服务寿命和结 构形式。 ● 路面结构由下而上有:垫层,基层,面层。 ● 面层结构材料应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和良好的表面特性。 第一章 ● 砂石材料是石料和集料的统称 ● 岩石物理常数为密度和孔隙率 ● 真实密度:指规定条件下,烘干岩石矿质实体单位真实体积的质量。 ● 毛体积密度:指在规定条件下,烘干岩石矿质实体包括空隙(闭口、开口空隙)体积在内的单位毛 体积的质量。 ● 孔隙率:是指岩石孔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开口空隙和闭口空隙)的百分率。 ● 吸水性:岩石吸入水分的能力称为吸水性。 ● 吸水性的大小用吸水率与饱和吸水率来表征。 ● 吸水率:是岩石试样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最大的吸水质量占干燥试样质量的百分率。 ● 饱和吸水率:是岩石在常温及真空抽气条件下,最大吸水质量占干燥试样质量的百分率。 ● 岩石的抗冻性:是指在岩石能够经受反复冻结和融化而不破坏,并不严重降低岩石强度的能力。 ● 集料:是由不同粒径矿质颗粒组成的混合料,在沥青混合料或水泥混凝土中起骨架和填充作用。 ● 表观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烘干集料矿质实体包括闭口空隙在内的表观单位体积的质量。 ● 级配:是指集料中各种粒径颗粒的搭配比例或分布情况。 ● 压碎值:用于衡量石料在逐渐增加的荷载下抵抗压碎的能力,也是石料强度的相对指标。压碎值是对石料的标准试样在标准条件下进行加荷,测试石料被压碎后,标准筛上筛余质量的百分率。1000 1?='m m Q a (1m :试验后通过2.36mm 筛孔的细集料质量) ● 磨光值:是反映石料抵抗轮胎磨光作用能力的指标,是决定某种集料能否用于沥青路面抗滑磨耗层 的关键指标。 ● 冲击值:反映粗集料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由于路表集料直接承受车轮荷载的冲击作用,这一指标 对道路表层用料非常重要。 ● 磨耗值:用于评定道路路面表层所用粗集料抵抗车轮磨耗作用的能力。 ● 级配参数: ?? ???分率。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是指通过某号筛的式样通过百分率和。筛分级筛余百分率之总分率和大于该号筛的各是指某号筛上的筛余百累计筛余百分率率。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是指某号筛上的筛余质分级筛余百分率i i i A a ρ 沥青混合料 水泥混合料 粗集料 >2.36mm >4.75mm 细集料 <2.36mm <4.75mm

厦门自考交通工程学简答题1

厦门自考《交通工程学》练习题:简答题(1) 四、简答题 1.交通需求预测的四阶段法包括哪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交通规划的四阶段模型:交通生成预测;交通分布预测;交通方式划分预测;交通分配预测。 各阶段的工作:交通生成预测阶段确定规划对象区域的生成交通量及各交通小区的发生交通量和吸引交通量;交通分布预测阶段确定各规划特征年份的OD 矩阵;交通方式划分预测阶段确定各种不同交通方式的分担率大小并计算分担交通量;交通分配预测阶段确定规划特征年份各路段以及各交叉口的流量流向。 2.机动车在停车场地有哪些停放方式,说明各种停放方式的特点。 机动车停放方式包括:平行式,垂直式和斜列式。 平行式是指车辆平行于通道方向停放;垂直式是指车辆垂直于通道方向停放;斜列式是指车辆与通道成一夹角停放,夹角一般为30°、45°和60°三种。 平行式较方便车辆进出,适应性强,但停放车辆少;垂直式用地紧凑,进出可以从各个方向,但车辆进出受到一定限制,较容易发生碰撞事故;斜列式可使车辆进出迅速,但用地不经济。 3.人工测定地点车速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人工测定地点车速时,只有选定的路段不长,且车辆可以匀速通过该路段时,所测得的平均速度才可以作为该路段内任一断面处的地点车速; 为使测量记录方便、迅速,事先应制好记录表格; 为提高测量精度,所选路段不能过短,一般以车辆通过时间2-3秒为宜。 4.简述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 ①道路条件:如道路的几何尺寸、交通设施、车道数、侧向净空、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等; ②交通条件:主要指车种构成,车道流量,交通量在不同车道或不同方向上的分布; ③管制条件:主要指道路管制设施类型、管理体制、交通信号、标志的配置等;

爆款《交通工程基础》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交通工程基础》 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交通工程学的定义是什么? 简单讲,是对所有与道路交通有关的内容(人、物、现象、规律等)进行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解决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问题的一门学科。 是把人、车、路、环境、能源等与道路交通有关的几个方面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个系统中进行研究,以寻求道路通行能力最大、交通事故最小、运行速度最快、运输费用最省、环境影响最小、能源消耗最低的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案,达到安全、迅速、经济、方便、舒适、节能及低公害的目的。 2、交通工程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交通特性分析,交通调查方法,交通流理论,道路通行能力分析,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理论,交通管理与控制技术,交通安全技术,静态交通系统规划,公共交通,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交通工程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3、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 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社会性、超前性、动态性。 4、交通工程学科是哪年诞生的?其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930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交通工程师协会,并正式提出了交通工程学的名称,标志着交通工程学科的诞生。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基础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40年代末) (2)交通规划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 (3)交通管理技术形成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90年代初) (4)智能化交通系统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第二章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 1、道路交通的三要素是什么? 人、车、路。 2、驾驶员的信息处理包括哪几个过程? 信息感知→分析判断→操作反应 3、驾驶员的交通特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它与交通安全有何关系? (1)视觉特性。信息的感知80%来自视觉;视力的大小决定看清事物的能力,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立体视觉良好是安全行车的重要条件;错觉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红绿色盲患者不能驾驶车辆。(2)反应特性。反应特性用反应时间度量,制动反应时间与事故率成正比关系。(3)疲劳与饮酒。疲劳可引起反应时间显著增长、操作能力下降、判断失误增多;饮酒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4)注意特性。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和分配能力不强容易引起交通事故。(5)动态判断。在运动中正确判断距离和速度对保持行车安全、保持车辆顺畅行驶非常重要。 4、驾驶员的交通特性对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哪些要求? 针对视觉适应的特点,道路照明设置应予以考虑;为防止眩目,可在道路中央设置防眩板、植树等;为驾驶员提供足够开阔视野范围;利用不同颜色对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心理作用的特点,不同的标志、标线采用不同的颜色;利用错觉产生机理来进行交通管理;在道路规划设计时,各项规范标准的取值至少应满足85%驾驶员的需要;道路沿线的各种交通和非交通信息不应过于复杂。 5、行人的主要交通特性是什么? 要求省力、省时、独立、安全。多数人喜欢走捷径;为与人保持一定距离而避开走,并保持一定速度;有从众心理,易受别人影响而产生强行斜穿和闯红灯等行为;因绕行距离远,而不愿意走过街地道、天桥、人行横道线。 6、乘客的交通特性对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哪些要求? 需对平曲线最小半径进行限制;由直线进入曲线(或反之),需设缓和曲线,

北京市交通工程中级职称考试《交通工程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试题

一、简答题 1、智能交通系统的构成 智能交通系统的前身是智能车辆道路系统(Intelligent Vehicle highway system, IVHS),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或者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 2、边坡防护与边坡加固的区别,边坡防护的类型以及适用范围。 边坡防护: 主动防护系统是以钢丝绳网为主的各类柔性网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斜坡或岩石上,以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及危岩崩塌(加固作用),或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围护作用)。 工程护坡有坡面防护和支挡结构防护两类,坡面防护常用的措施有灰浆或三合土等抹面、喷浆、喷混凝土、浆砌片石护墙、锚喷护坡、锚喷网护坡等。此类措施主要用以防护开挖边坡坡面的岩石风化剥落、碎落以及少量落石掉块等现象。所防护的边坡,应有足够的稳定性,对于不稳定的边坡则先支挡再防护。支挡结构的类型较多,如挡土墙、锚杆挡墙、抗滑桩等。这些支挡结构既有防护作用,又有加固坡体的作用。采用工程措施护坡,

往往过分追求强度功效,破坏了生态自然,景观效果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面、浆砌片石面会风化、老化,甚至造成破坏,后期整治费用高。 植物护坡:采用植物群落固坡、保持土壤的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它不能涉及到深层土壤的坍塌或极其厚重土层的滑动。对于高陡边坡,若不采取工程措施,植物生长基质则难以附于坡面,植物便无法生长。因此,植被护坡技术必须是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才能有效地解决边坡工程防护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矛盾,既保证了边坡的稳定,又可实现坡面植被的快速恢复,达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边坡加固:为保持边坡坡体稳定而采取的人工补强的工程措施。边坡加固方案是根据对边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加固工程的技术经济条件以及工程的预期效果综合分析后作出的。如注浆加固、锚杆加固、土钉加固、预应力锚索加固。 3、浮动车法的内容及特性; 由英国道路研究试验所的Wardrop和Charlesworth于1954年提出,它可以同时获得某一路段的交通量、行驶时间和行驶车速等数据,是一种较好的综合调查技术。 调查时需要一辆测试车,应尽量避免使用警车等有特殊标志的车辆。调查时,一名调查人员(除驾驶员外)记录对向开来的车辆数量,另一名调查员记录与测试车同向行驶的车辆中,被测试车超越的车辆和超越测试车的

道路工程材料复习总结

真实密度:在规定条件下烘干石料矿质单体真实体积(含开口闭口孔隙)的质量。 毛体积密度:规定条件下烘干石料包括孔隙在内的单位体积固体材料的质量。 孔隙率:开口和闭口孔隙体积和占岩石式样总体积的百分比。吸水率:在规定条件下试件最大吸水质量与烘干试件质量之比。 饱和吸水率:在强制条件下试件最大吸水质量与烘干试件质量之比。 单轴抗压强度:将石料制成规定的标准试件经保水处理后在单轴受压并按规定加载条件下达到极限破坏时的单位承压面积的强度。 耐久性:在承受干湿冻融等环境条件,交通条件的变化而不老化不劣化的抵抗能力。 表观密度:在规定条件下烘干石料矿质单体单位表观体积(包括闭口空隙在内的矿物实体的体积)的质量。 堆积密度:单位体积(含物质颗粒固体及其闭口开口孔隙及颗粒间空隙体积)的质量。 压碎值:集料在连续增加的荷载作用下抵抗压碎的能力 磨光值:反映集料抵抗轮胎磨光作用能力的指标 冲击值:反映集料抵抗多次连续重复冲击荷载作用的能力 磨耗值:反映集料抵抗车轮撞击及磨耗的能力 集料的级配:集料中个组成颗粒的分级和搭配 水化:块状生石灰与谁相遇后迅速崩解成高度分散的氢氧化钙细粒并放出大量热量。 过烧:由于加水过慢水量过少而消解速度比较快时已经消化的石灰颗粒生成氢氧化钙包裹住没有消化的石灰使其不易消化的现象。 过冷:由于加水速度过快或水量过多而消化速度又比较慢时,则发热量较少水温过低,使其未消化颗粒增加的现象。 硬化包括:干燥硬化(滞留在空隙中的水产生毛细管压力,形成附加强度,氢氧化钙在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产生结晶强度)和碳酸化(在有水的条件下,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晶体) 水泥按水硬性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硫酸盐水泥,铁铝酸盐水泥 按性质用途分:通用水泥,专用水泥,特种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的主要成分: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铝 主要矿物组成及特性:硅酸二钙,硅酸三钙,铝酸三钙和铁铝酸四钙。硅酸三钙遇水反应速度快。水化热高,对早期和晚期的强度其主要作用。硅酸二钙遇水反应较慢水化热低,主要对后期强度起作用,耐化学腐蚀性和干缩性好铝酸三钙遇水反应最快水化热最高,对早期强度有一定作用,耐化学腐蚀性差,干缩性大铁铝酸四钙对水泥抗折强度有重要作用,耐磨性耐化学腐蚀性好,干缩性小 水化过程:诱导前期:迅速水化放出大量热量;诱导期:水化反应相对减弱,放热速度显著降低;加速期:水化反应重新加快,出现第二个放热高峰;减速期:在硅酸三钙周围形成水化物微结构层阻碍水化反应,水化速度降低;稳定期:形成密实结构,水化速度降低,水泥石强度增大;水泥凝结硬化:随时间推移水泥浆逐渐失去塑性形成坚硬水泥石的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初始反应期,诱导期,凝结期,硬化期 技术性质:氧化镁:引起水泥安定性不良的重要原因,含量不宜超过0.5%;三氧化硫:引起水泥石体积膨胀,不宜超过3.5%;烧失量:指的是水泥在一定温度时间内加热后烧失的数量;不溶物:会影响到水泥的活性 碱:与某些集料反应使混凝土产生膨胀开裂甚至破坏,含量不宜超过0.6% 细度:水泥颗粒的粗细程度。越细则与水接触面积越大,水化速度越大,早期强度越高,但过细会导致硬化后收缩变形大,水泥石发生裂缝的可能性增加。 标准稠度:用标准法维卡仪测定,以试杆沉入净浆距底板6mm 加减1mm时的稠度,而此时的用水量为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水泥从加水开始到水泥浆失去可塑性所需的时间。体积安定性:反应水泥浆在凝结硬化、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变形的均匀程度。引起安定性不良的原因:水泥中含有过量的游离氧化钙,游离氧化镁或掺入的石膏过量 技术标准:凡是氧化镁,三氧化硫,初凝时间,安定性中的任何一项不符合标准规定的均为废品,凡是细度,烧失量,终凝时间和混合财掺量超过最大限度或强度低于商品强度等级的指标时,均为不合格产品。废品严禁使用。 水泥石的腐蚀:淡水腐蚀,硫酸盐腐蚀,镁盐腐蚀和碳酸盐腐蚀。腐蚀的防止:选用硅酸二钙含量低的水泥,可提高耐淡水侵蚀能力。选用铝酸三钙含量低的水泥,可提高抗硫酸盐侵蚀能力。选用掺混合材的水泥,可提高水泥石抗腐蚀能力。在施工中合理选择水泥混凝土配合比,降低水灰比,改善集料级配等措施提高其密实度以减少腐蚀。在混凝土表面敷设一层耐腐性强且不透水的保护层。 其他水泥: 道路水泥:抗折强度好,耐磨性好,干缩性好,抗冲击性好,适用于道路路面,机场跑道,城市广场等。可减少裂缝磨耗病害,延长使用寿命。 三组分分析法:油份,树脂,沥青质 四组分析法: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胶质 化学组分对其性质的影响 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越高,针入度值越小,稠度越大,软化点

(交通运输)年月浙江自考交通工程试卷精编

(交通运输)年月浙江自考交通工程试卷

(交通运输)年月浙江自考交通工程试卷

浙江省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交通工程试题 课程代码:06078 壹、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壹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城市化,特别是特大城市,使得交通紧张成为大城市的最突出问题之壹,其中城市交通最难解决的问题是() A.交通事故 B.停车困难 C.噪声危害 D.交通拥挤 2.在非机动车辆中,我国最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是() A.自行车 B.兽力车 C.板车 D.三轮车 3.用浮动车测速法测定B→A方向通过A断面的流量Q a时,不需要进行相应计算公式修正的情况是() A.在B返回A途中测试车超越其它车 B.在B返回A途中测试车未超越其它车也未被其它车超越 C.在B返回A途中测试车被其它车超越 D.在B返回A途中测试车超越其它车也被其它车超越 4.关于二项分布适用条件的正确说法是() A.车流密度不大,车辆间相互影响微弱 B.车辆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 C.车流密度不大,车辆间相互影响很强

D.车辆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较多的车流 5.设交通流到达统计特性服从泊松分布,则该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的关系为() A.MD D.M≠D 6.设交通流车头时距h服从负指数分布,已知车流平均到达率为4辆/秒,计数间隔时间t=1秒,则h>t的概率为() A.0.0183 B.0.0366 C.0.0733 D.0.1465 7.壹队汽车在加油站排队等候加油,其中尚未轮到加油的汽车数为6量,而正在接受加油服务的汽车数为4辆,则排队车辆数W和排队系统中的车辆数S分别为() A.W=4,S=4 B.W=6,S=6 C.W=6,S=10 D.W=10,S=6 8.排队论中排队系统记号M/M/N的含义是() A.泊松输入,负指数分布服务,N个服务台 B.定长输入,负指数分布服务,N个服务台 C.泊松输入,定长服务,N个服务台 D.定长输入,定长服务,N个服务台 9.车流通过道路上某壹检查站形成的排队系统为M/M/1排队系统,单向车流量为800辆/小时,工作人员平均每4秒钟检查完1辆车,则该排队系统中没有车辆的概率P0为() A.0B.0.11 C.0.89 D.1.00 10.土地利用调查中,当土地利用布局分散和运输条件很好时,则可达性()

交通工程基础考试大纲

《交通工程基础》课程考试大纲 一、指导思想 为了真实反映交通土建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交通工程基础》学科成绩,促进教学手段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指导学生学好本门课程,使学生顺利通过本课程的考试,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本考试大纲依据 本考试大纲依据《交通工程基础》教学大纲(修订版)。 三、考试方式及考试时间 1、本课程考试采用书面笔答闭卷形式,试卷满分为100分。 2、本课程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两部分合成,其中平时成绩(课堂考核和平时作业)占30%,期末试卷成绩占70%。 3、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考试内容 交通工程学的定义,发展及研究对象,交通工程学的特点 考试要求 1.掌握交通工程学的定义,发展及研究对象. 2.理解并掌握交通工程学的特点有哪些.

(二)、人和车辆的交通特性 考试内容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行人交通的交通特性,汽车的行驶条件,汽车动力性能的评判指标 考试要求 1.掌握驾驶员的交通特性,行人交通的交通特性 2.理解并熟练掌握车的行驶条件,汽车动力性能的评判指标 (三)、交通量调查 考试内容 交通量的定义、分类,交通量调查的方法,交通量时间分布特性 考试要求 1.理解交通量的定义、分类 2.掌握交通量调查的方法. 3.理解交通量时间分布特性 4.了解了解交通量资料的应用 (四)、车速调查 考试内容 表征车速统计分布特性的特征车速,地点车速调查的方法,行驶车速及区间车速的调查方法,车速资料的数学分析及整理考试要求 1.理解并掌握表征车速统计分布特性的特征车速

2.理解并掌握地点车速调查以及行驶车速及区间车速的调查方法 3.了解车速资料的数学分析及整理 (五)、交通密度 考试内容 交通密度的概念,交通密度调查的方法 1.了解交通密度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交通密度调查的方法 (六)、延误 考试内容 延误的概念,路段行车延误调查方法,交叉口延误调查方法 考试要求 1.了解延误的概念. 2.掌握路段行车延误以及,交叉口延误调查方法 (七)、交通量、速度和密度之间的关系 考试内容 交通流量、速度和密度三参数之间的关系 考试要求 1.掌握交通流的基本关系式 (八)、交通流理论 考试内容

交通工程学考研试题

历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编号:51 试题名称:交通工程学基础 1992年: 一.在一条长度为24公里的干道起点断面上,于6分钟内观测到汽车100辆通过,设车流是均匀连续的且车速V=20公里/小时,试求流量(q)、时距(h t)、空距(h d)、密度(K)以有第一辆汽车通过此干道所需时间(t)[以分钟或小时计均可]。(15分) 二.某路段10年的统计,平均每年有2起交通事故,问此路段明年发生事故5起的概率是多少?又某交叉口骑自行车的人,有1/4不遵守红灯停车的规定,问5人中有2人不遵守交通规定的概率是多少?(15分) 三.某交叉口信号周期为40秒,每一个周期可通过左转车2辆,如左转车流量为220辆/小时,是否会出现延误(受阻),如有延误,试计算占周期长的百分率,无延误则说明原因(设车流到达符合泊松分布)。(20分) 四.试说明区间平均车速、时间平均车速,行驶车速、设计车速的定义及区间平均车速与时间平均车速的关系。(15分) 五.简述交通事故的定义与主要指标并就其是否合理予以简评。(15分) 六.简述城市交通规划的类型、内容、程序与主要作用。(20分) 1993年: 一.何谓行车延误、固定延误、停车延误、行驶延误、排队延误、引道延误?影响延误的因素是什么? 二.简述起讫点调查的目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三.我国的自行车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可采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各有何特点? 四.某高速公路拟建立收费站。已知车辆是随机到达收费站的,其到达率为2000辆/小时,每辆车交费所需时间符合平均时间为6秒的指数分布。在采用多路排队多通道服务情况下,请用具体计算指标比较说明在应该收费站设2个、4个及6个收费口的效果。五.已知某十字交叉口,其东西干道一个方向有3条车道分别供左转专用、直行和直右混行; 南北干道一个方向有2条车道,分别供直左混行和直右混行。车种比例,大车:小车=2:8,车头时距为2.65秒。信号灯周期为125秒;绿灯时间,东西向为70秒,南北向为50秒。路口折减系数取0.9。东西方向的左转车与右转车分别占该进口交通量的15%和10%;南北方向的左转车与右转车各占该进口交通量的15%。设该交叉口不影响对向直行车的左转交通量为134辆/小时;直右车道上允许的右转交通量为185辆/小时。 请按停车线法计算应该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 1994年: 一.简述交通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何谓“交通量“、”年平均日交通量“、”平均日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第30小时交通量“?请扼要阐明交通量的分布特性。 三.某停车场,到达车辆数是50辆/小时,停车场的服务能力为80辆/小时,其单一的出入道能容纳5辆车,问此出入道是否合适? 四.若在5公里长的公路上随机40分布辆汽车,求任意500米路段上有5辆以上的概率。五.何谓高速公路合流部分、分流部分的通行能力?应如何计算? 1995年: 一.试述交通量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特性。 二.何谓“地点车速”、“区间车速”、“行驶车速”、“设计车速”?“时间平均车速”与“区

道路工程材料

道路施工材料 道路施工材料泛指用于道路和桥梁工程及其附属造物所用的各类建筑材料,主要包括土、砂石、沥青、水泥、石灰、工业废料、钢铁、工程聚合物、木材等材料及它们组成的混合料。道路工程材料是道路工程建设于养护的物质基础,其性能直接决定了道路工程质量和服务寿命。 1.砂石材料 砂石材料是石料和集料的统称,石料和集料是道路与桥梁工程结构及其附属物中用量最大的一类才材料,石料制品课直接用于砌筑结构物或用于道路铺面,集料也可直接用于铺筑道路路面基层或垫层,但更多的是制备成沥青混合料、水泥混凝土和基层混合料,用于铺筑沥青路面面层或路面基层。 岩石质量主要取决于其造岩矿物和成岩条件,在道路工程中常用岩石品种为石灰岩、花岗岩,玄武岩,辉绿岩等;岩石的主要理学指标为单轴无侧限抗压强度,物理常数为密度,含水率和吸水率,在季节性冰冻地区应考虑所用岩石的抗冻性。 集料是不同粒径矿物组成的混合物,集料的密度对其物理理学性能有这重要的影响,而且是混合料组成设计的重要参数。用于道路路面结构的粗集料应具备足够的抗压碎性,抗磨耗性和抗冲击性,用于表层的粗集料还应具有足够的抗磨光性,集料的理学性能分别用压碎性磨耗性,磨耗值,冲击值和磨光值等指标表示。

集料的颗粒组成用级配表示,集料级配与集料的密实度和内摩擦阻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进行矿质混合料组成设计的主要依据。矿物混合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集料按一定比例组成的,确定这个比例关系的过程称为配合比设计。矿质混合料的配合比的计算方法有数解法(计算法,规划求解法)和图解法。 用于建造基础的水泥混凝土拌合料制备用碎石或le石颗粒的最大尺寸不应大于70mm,而用于路面铺筑不能大于40mm。用于水泥混凝土拌合料制备的碎石或le石不应含有多于25%的板状与针状粒料,二粉状及粘土粒料也不应超过1%。 2.水泥和石灰 水泥和石灰石是道路工程建筑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无机胶凝材料。该类材料经物理化学过程能产生强度和胶凝能力,将砂石等散装材料胶凝成整体,或将构件结合成整体。 水泥属于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水泥按化学充分可分为硅酸盐水泥、绿色盐水泥、硫酸盐水泥、铁铝酸盐水泥等。 硅酸盐水泥是一种水硬性胶凝材料,其基本成分是硅酸盐孰料,孰料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和铁铝酸四钙,其中硅酸三钙和硅酸二钙对水泥的强度起主要作用,硅酸三钙和铝酸三钙对水泥的水化热贡献较大,而铁铝酸四钙有助于提高水泥的抗折强度,改变矿物组成比例会显著影响水泥的技术性质,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普通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一起统称为通用硅酸水泥,

2009年10月浙江自考交通工程试卷

06078# 交通工程试题 第 1 页 共 5 页 浙江省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交通工程试题 课程代码:0607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自行车的单位停车面积一般取为( ) A.4m 2/辆 B.2m 2/辆 C.6m 2/辆 D.0.5m 2/辆 2.关于交通事故,正确的说法是( ) A.交通事故与车速无关 B.交通事故随车道数的增加而增加,较宽的车道可减少事故 C.交通事故与交通量的大小无关 D.与路段相比,交叉口的交通事故少 3.设车流的流量为q ,密度为k ,则车流的连续性方程为( ) A. 1=??+??x q t k B. 1=??-??x q t k C. 0=??+??x q t k D. 0=??-??x q t k 4.关于高峰小时系数PHF ,正确的是( ) A.PHF ≤1 B.PHF>3 C.PHF>2 D.PHF>1 5.关于驾驶员视野与车速大小的关系,正确的是( ) A.车速愈高,视野愈窄 B.车速愈低,视野愈窄 C.车速愈高,视野愈大 D.车辆静止时,驾驶员视野范围最小 6.关于SCOOT 和SCATS 系统,正确的说法是( ) A.SCA TS 是定时控制系统 B.SCATS 是英国开发的 C.SCOOT 是澳大利亚开发的 D.SCOOT 是自适应交通控制系统 7.OD 调查中,小区形心指的是( ) A.小区内某一出行端点 B.小区内任意一点 C.小区几何面积的重心 D.小区内所有出行端点的某一集中点

交通工程基础复习思考题答案(汇编)

第一部分:交通工程学课后思考题解答 第一章 :绪论 ●1-1简述交通工程学的定义、性质、特点、与发展趋势 定义: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发生、发展、分布、运行与停住规律, 探讨交通调查、规划、设计、监管、管理、安全的理论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与法规。协调道路交通中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校、快捷、舒适、方便、经济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性质: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 特点: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社会性、超前性、动态性 发展趋势:智能化和系统化 ●1-2简述我国的交通现状与交通工程学科面临的任务 现状:综合运输六点;公路交通三点;城市交通四点 任务:即重点研究的那些领域 ●1-3简述城市交通畅通工程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目标:提高城市交通建设与管理科学化水平。 重点任务:改善道路条件,优化交通结构,强化科学管理,规范交通行为 ●1-4简述交通工程学科的研究范围、重点及作用。

范围:交通特性分析技术、交通调查方法、交通流理论、道路通行能力分析技术、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理论、交通安全技术、道路交通系统管理技术与管理规划、静态交通系统规划、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交通工程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作用:良好的交通条件与高效的运输系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以及城市各项功能的发挥、山区开发、旅游开展。经济方面能扩大商品市场与原材料的来源, 降低生产成本与运输费用, 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与区域土地的开发,提高土地价格与城市的活力,交通的发展还可实现运输的专业化、便捷化、批量化与运费低廉化。从而有可能更大的范围内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同时也可促进全国或地区范围内人口的合理流动。 第二章:交通特性 ●2-1交通特性包括那几个方面?为什么要进行分析?意义如何?分析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特性:人 -车 -路基本特性、交通量特性、行车速度特性、交通密度特性、交通流基本特性及其相互关系、交通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 分析原因: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部分,是进行合理的交通规划、设计、营运、管理与控制的前提。 ●2-2略 ●2-3交通量的类型、定义及表示方法。交通量有哪些交通特性?研究这些特性有什么意义? 类型: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行人交通量、年平均日交通量、月平均日交通量、周平均日交通量等 特性:时间分布特性、空间分布特性、构成特性

道路工程材料习题册参考答案全1

《道路工程材料》习题册参考答案 绪论及第一章岩石 一、填空题 1、密度、孔隙率 2、常温常压煮沸真空抽气 3、直接冻融法质量损失百分率耐冻系数 4、耐冻系数抗冻性 5、抗压强度磨耗率 6、分计筛余百分率累计筛余百分率通过百分率 7、细度模数 8、吸水率饱和吸水率 9、自由吸水煮沸真空抽气 10、酸性碱性中性 11、4.75mm、2.36 mm 12 国家标准、部委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GB , QB 13 标准名称,标准分类,标准编号,颁布年份 14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5 3% 二、选择题 1、C 2、B 3、A 4、B 5、D 6、B 7、B 8、D 9、D 10、D 11、C 12、D 13、A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10、× 四、术语 1、碱-集料(骨料)反应 ——胶凝材料(如水泥)中含有碱性氧化物(Na2O,K2O),与集料中含有的活性成分(如Si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物导致结构破坏的现象。 2、密度 ——在规定条件下,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单位体积的质量。

3、表观密度 ——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4、毛体积密度(岩石) ——在规定条件下,烘干岩石矿质实体包括孔隙(开口和闭口孔隙)体积在内的单位毛体积的质量。 5、孔隙率 ——是指岩石孔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包括开口和闭口孔隙)的百分率。 6、比强度 ——材料强度与其密度的比值。 7、抗冻性(岩石) ——是指岩石能够经受反复冻结和融化而不破坏,并不严重降低岩石强度的能力。 8、级配 ——是指集料中各种粒径颗粒的搭配比例或分布情况。 五、计算 1、烧结粘土砖进行抗压试验,干燥状态下的破坏荷载为207KN,饱和水状态下的破坏荷载为172.5KN,砖的受压面积均为115×120mm2。试问该砖能否用于水中结构。 解:软化系数 172.5/172.5 0.8330.85 207/207 R A K A ===<该砖不能用于水中结构。 2、某混凝土配合比中,需干砂660kg,干石子1240kg,施工现场砂含水率为4%,石子含水率为1%。计算施工中砂、石子的用量。 解:砂:m s=660×(1+4%)=686.4Kg 石子:m g=1240×(1+1%)=1252.4Kg 3、已知碎石的表观密度为2.65g/cm3,堆积密度为1500kg/m3,砂子的堆积密度为1550kg/m3,求2.5m3松散状态的碎石至少需要多少重量的砂子才能填满其空隙。 解:空隙率p=1-1.5/2.65=43.4% 2.5m3碎石中空隙体积V=4 3.4%×2.5=1.085m3 砂质量m s =1.085×1550=1681.75Kg 4、已知某岩石的密度为2.65g/cm3,干表观密度为2.56 g/cm3,吸水率为1.5%,试计算该岩石中开口孔隙与闭口孔隙所占的比例。 解:密度ρ=m/v 表观密度ρ0=m/v0 孔隙率P= v0- v / v0=1-ρ0/ρ= 3%

交通工程复习资料

交通工程学的定义: 交通工程学是研究发生、发展、分布、运行与停驻规律,探讨交通调查、规划、设计、监控、运营、管理、安全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协调交通中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级、快捷、舒适美观、方便、经济的一门工程技术科学。 交通工程学发展经历了那五个阶段: 经历了步行时代、马车时代、汽车时代、高速公路时代、智能运输时代。 交通工程学与运输工程学的区别: 运输工程学更具广泛的含义,涵盖了多种交通方式(陆海空等) 交通工程学只局限于道路(城市道路与公路)交通,但也涉及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交通工程学性质与特点: 其性质即从自然科学方面研究交通的发生 发展、时空布局、分配、车辆运行、停驻的客观规律,并作定量的分析计算、预测、规划、设计等,又从社会科学方面研究交通的有关法规、教育、心理、政策、体制与管理等。因此交通工程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 其特点是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或复合性、社会性、前瞻性、动态性。 驾驶员的视觉有哪些特性?在交通工程设计中如何应用? 1、视力眼睛辨别物体大小的能力。视力分为静视力和动视力。我国驾驶人要求视力两眼各为0.7以上,或两眼裸视力不低于0.4,矫正视力必须达到0.7以上,无红绿色盲。静视力及人体静止时的视力。动视力是汽车运动过程中驾驶人的视力。视力还与亮度、色彩等有关,视力从暗处到亮处或亮到暗都需要有一个过程适应。 2、视野两眼注视某一目标,注视点两侧可以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视野受视力、速度、体质、颜色等多种因素影响。静视野范围最大。随着车速增大,驾驶人视野变窄,注视点随之远移,两侧景物变模糊。 3、、色感驾驶人对不同颜色的辨认和感觉不一样。红色光刺激性最强,易见性高,使人产生警觉、兴奋。黄色光亮度最亮,发射光强度最大,以唤起人们的注意;绿色光比较柔和,给人以平静、安全感。 应用:交通工程学将红色作为禁行信号,黄色光作为警告信号,绿色光作为通行信号。交通标志的色彩配置也是根据不同颜色对驾驶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心理及反应而确定的。 车辆的制动性能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动力性能包括:最高车速、加速度和加速时间、最大爬坡能力。 制动性能主要体现在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上,还体现在制动效能的稳定性和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上。 典型的城市道路网布局及其性能: 典型的城市道路网有棋盘形、带形、放射形、放射环形。 棋盘形:布局严整、简洁,有利于建筑物布置,方向性好,网上交通分布均匀,交叉口交通容易布置,但非直线系数大,通达性差,过境交通不易分流,对大城市进一步扩展不利,改进的方法是增加对角线道路,有时亦加环形线路。 带形:建筑物沿交通轴线两侧铺开,公共交通布置在主要交通干路范围内,横向靠步行或非机动车,有利于公共交通布线和组织,但容易造成纵向主干路交通压力过大,不易形成市中心,有时可布置几条平行线,在功能上适当分工。 放射形:交通干线以市中心为心形向外辐射,城市沿对外交通干线两侧发展,形成“指状”城市,这种布局具有带形布局的优点,同时缩短了到市中心的距离,缺点是中心区交通压力过大、边缘区相互交通联系不便,过境交通无法分流,改进是布局增加环形线并使各放

交通工程基础知识大全

1.什么是排队论?排队论在交通工程中有何应用?试比较常用的M/M/N排队系统和N个平行的M/M/1排队系统其优越性,并简要说明理由? 是研究系统随机聚散现象和随机服务系统工作过程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以概率论为基础,又称随机服务系统理论,为运筹学的一个分支。 交叉口的排队分析,停车场规划研究等。M/M/N更好,原因如下: N个平行的M/M/1排队系统表面上到达车流量被分散,但实际受着排队车道与服务通道一一对应的束缚,如果某一通道由于某种原因拖长了为某车的服务时间,显然要增加在此通道后面排队车辆的等待时间,甚至会出现邻近车道排队车辆后来居上的情形。而M/M/N更加灵活,排在第一位的车辆可看哪个服务台有空就到哪个服务台。 2.谈谈公交优先的措施有哪些? (1)规划优先: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调整和城市道路建设,以超前的思路、全新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调整、完善、优化公交优先的道路网,改善和提高公交服务薄弱地区的服务水平,充分尊重民心、体现民意,更好地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2)建设上的优先: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指导,进一步加大城市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按照有利于优化公交网布局、有利于场站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场站功能与人性化服务相一致和场站风格与城市景观相协调的原则,在交通设施建设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对公交车辆和基础设施、装备的配置、更新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要坚持以公共交通为核心,科学配置和利用交通资源,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3)政策优先:城市公共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益事业。政府应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给予公交企业优惠政策,并可协调利用其他的交通方式来补贴公交发展。如北京实行“公交优先”战略的政策包括:公交月票取消,实行刷卡4折优惠,学生2折;大幅度增加公交专用道;财政每年投入公交40个亿。通过政府的扶持、市场的监管、经营权的特许等措施系统地进行体制创新,进一步放开搞活公共交通行业,完善支持政策,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 (4)理念优先:公共交通是一个“公共的品牌”,也是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提到伦敦就会想到它与众不同的地铁,提到苏黎世就会想到它鲜明的蓝色优质电车和巴士。要营建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外交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理念的指引下,进一步转变观念,拓宽服务领域,创优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树立品牌意识,赢得市场。 (5)可采用的具体措施:主要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予公共交通优先行驶的特权,提高运输速度和效率,节省运行时间,达到吸引乘客的目的。时间优先是指高峰期间道路优先通行权,如在高峰时期不允许小汽车左转,只给公共汽车左转的特权;空间优先包括设置专用车道、专用路等。 3.简述流动车法调查交通量的原理及数据处理过程? 测试车需沿着调查路线往返行驶12-16次,(6-8个来回) 逆测方向行驶时,顺测方向行驶的车数;顺测方向时,快减去慢的 逆测向的时间;顺的时间 4.何谓停车延误、排队延误和引道延误?三者的关系又怎样?

交通工程学复习资料整理完全版

一、填空题 (1)、我国道路交通标志按其含义分: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之路标志 (2)、排队规则指到达的顾客按怎样的次序接受服务,它包括三种形式:损失制、等待制、混合制。 (3)、交通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出入量法、摄影法两种。 (4)、交通工程学是一门发展中的交叉学科。其内容包含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分,且不断丰富。 (5)、交通工程学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使交通运输安全、迅速、舒适、经济 (6)、驾驶员的视野与行车速度有密切关系,随着汽车的行驶速度的提高,注视点前移,视野变窄,周界感减少。 (7)、汽车动力性能注意可以用三方面指标评定:最高车速、加速时间或加速度、最大爬坡能力 (8)、描述交通流特性的三个参数是交通量、车速和交通密度。 (9)、泊松分布理论适用于交通流量小,驾驶员随意选择车速,车辆到达时随机的判断依据是()() 1=x E x D (10)、高速公路是自成系统的一种公路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交织区、匝道 (11)、构成交通三要素是指人车路 (12)二项分布理论适用于拥挤交通流,驾驶员自由行驶机会少,车辆到达数在均值附近波动。判断依据为()() 11<-=P x E x D 13、交通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驾驶员、行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 14、人们把1930年美国成立的交通工程师协会作为交通工程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15、根据延误发生的原因可以把延误分为固定延误、停车延误、行驶延误、排队延误、引道延误和控制延 误。 16、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有空气阻力、滚动阻力、惯性阻力、坡度阻力。 17、通行能力按作用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 18、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技术科学。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安全、迅速、舒适、经济 地完成交通运输任务;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交通规划、交通设施、交通运营管理;它的探索对象是驾驶员、行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 19、驾驶疲劳:是指作业者在连续作业一段时间以后,劳动机能的衰退和产生疲劳感的现象。驾驶人员在连续驾驶车辆后,产生生理、心理机能以及驾驶操作效能下降的现象称为驾驶疲劳。 20、第30位小时交通量 将一年当中8760个小时的小时交通量,按大小次序排列,从大到小排列序号为 第30位的那个小时的交通量,称为第 30位小时交通量。 21、85%位速度:表示在该路段上行驶的车辆中有85%的车辆低于该速 度,即是说大于85%位车速的车辆 其速度值大大超过85%位车速,离散性高,使交通流不稳定,所以在交通管理工作中应以85%位速度作为制定最大限制车速标准的参考值。 22、道路服务水平:指道路使用者根据交通状态,从车速、舒适、方便和经济等方面所能得到的服务程度 23由于法规、教育、工程、环境和能源这五词的英文开头都是E ,交通工程学简称五E 科学 24、驾驶员反应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反应的复杂程度、驾驶员训练情况。心理生理状况、疲劳影响、疾病或酗酒等。 25、汽车的性能参数主要包括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最小转弯半径、通过性、操纵稳定性、制动性和舒适性等。 26、交通量的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特性叫交通量的分布特性 负指数分布应用于车流密度不大。车辆到达随机性较大的情况。

道路工程材料知识点整理总结

都是自己整理的,不全,大家尽量看书复习 道路工程材料知识点考点 绪论 道路工程材料是道路工程建设与养护的物质基础, 构形式。 路面结构由下而上有:垫层,基层,面层。 面层结构材料应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和良好的表面特性。 我国建筑材料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常用道路工程材料类型:石料与集料,结合料和聚合物类,沥青混合料,水泥混凝土与砂浆,无机 结合料稳定类混合料,其他道路工程材料 第一章 吸水性的大小用吸水率与饱和吸水率来表征。 吸水率:是岩石试样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最大的吸水质量占干燥试样质量的百分率。 饱和吸水率:是岩石在常温及真空抽气条件下,最大吸水质量占干燥试样质量的百分率。 岩石的抗冻性:是指在岩石能够经受反复冻结和融化而不破坏,并不严重降低岩石强度的能力。 集料:是由不同粒径矿质颗粒组成的混合料,在沥青混合料或水泥混凝土中起骨架和填充作用。 表观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烘干集料矿质实体包括闭口空隙在内的表观单位体积的质量。 级配:是指集料中各种粒径颗粒的搭配比例或分布情况。 力学性质如下 压碎值:用于衡量石料在逐渐增加的荷载下抵抗压碎的能力, 也是石料强度的相对指标。 压碎值是 对石料的标准试样在标准条件下进行加荷,测试石料被压碎后,标准筛上筛余质量的百分率。 磨光值:是反映石料抵抗轮胎磨光作用能力的指标, 是决定某种集料能否用于沥青路面抗滑磨耗层的关 键指标。 其性能直接决定了道路工程质量和服务寿命和结 砂石材料是石料和集料的统称 岩石物理常数为密度和孔隙率 真实密度:指规定条件下,烘干岩石矿质实体单位真实体积的质量。 书10页公式 毛体积密度:指在规定条件下,烘干岩石矿质实体包括空隙(闭口、开口空隙)体积在内的单位毛 体积 的质量。 孔隙率: 好累) 含水率: 吸水性: 是指岩石孔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开口空隙和闭口空隙)的百分率。 w=100* ( m1-m )/m 详见书 11 页 岩石 吸入水分的能力称为吸水性。 (看书上公式,打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