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椎体骨密度变化特点临床

合集下载

骨质疏松症科普

骨质疏松症科普

骨质疏松症科普骨质疏松主要指的是,患者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骨密度,以及骨质量的下降,这些因素会导致患者的骨微结构发生破坏,使其骨脆性增加,致使全身容易发生骨折性的疾病。

骨质疏松主要有两个大类,具体有原发性,以及继发性的类型。

其中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症区分为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或者是老年性的骨质疏松症以及特发性的骨质疏松症。

女性患者在绝经后的10年内所患的骨质疏松称为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

7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的骨质疏松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疾病。

青少年患有的骨质疏松称为特发性骨质疏松,这类疾病的病因至今没有明确的表示。

骨质疏松的病因有哪些?常见可以引起骨质疏松的疾病有以下9类:①当患者有内分泌的疾病时,就会导致患有骨质疏松,内分泌类的疾病有糖尿病,糖尿病的类型有两种,主要是Ⅰ、Ⅱ两种类型的糖尿病,以及甲状腺类疾病等。

②结缔组织类的疾病,主要指的是患者患有系统性的红斑狼疮、或者是类风湿性的关节炎都会导致患有骨质疏松。

③当患者患有慢性的肾脏类疾病时,这类疾病的发生影响患者的肾骨有营养不良的情况发生。

④患者患有血液系统性的疾病,主要指的是白血病或是患有淋巴瘤,以及骨髓类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会增加患者患有骨质疏松的几率。

⑤当患者患有神经肌肉性系统疾病时,这些疾病会造成患者的偏瘫等肢体功能的影响,使患者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加强。

⑥患者具有胃肠疾病时,主要是由于患者胃肠吸收受到一定的影响。

营养不良时都会导致患者患有骨质疏松。

⑦长期卧床⑧器官移植手术后。

⑨长期使用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类的药物或是患者有肾衰需要进行透析液时。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有哪些?需要做什么检查?临床诊断?患者患有骨质疏松疾病的相关具体症状主要有三种类型,包含疼痛、患者脊柱发生变形、患者极易发生骨折。

当患者发生疼痛时,疼痛的主要部位在患者的腰背处主要以酸痛的形式出现。

或者患者整个身体出现酸痛,当疼痛逐渐加量时,就会使患者出现活动受到限制的情况,当患者起身或者翻身受到影响后,其骨质疏松的情况就变得非常严重。

骨质疏松的常见症状及表现

骨质疏松的常见症状及表现

骨质疏松的常见症状及表现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它会使骨骼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了解骨质疏松的常见症状及表现,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非常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疼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这种疼痛可能是全身性的,也可能集中在腰部、背部、颈部等部位。

患者常常描述为一种隐隐的酸痛,在劳累、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后会加重。

有时候,疼痛还会在夜间加重,影响睡眠质量。

疼痛的原因是由于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的承受能力下降,肌肉和韧带为了维持身体的平衡而过度紧张和疲劳。

其次,身高变矮和驼背也是骨质疏松的显著表现。

随着病情的进展,脊柱中的椎体容易发生压缩性骨折。

每个椎体轻微的压缩可能并不明显,但多个椎体累积起来,就会导致身高逐渐变矮。

同时,椎体的压缩还会使脊柱向前弯曲,形成驼背。

这种身高和体态的改变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影响心肺功能和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

再者,容易发生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为严重的后果。

即使是轻微的外伤,如咳嗽、打喷嚏、弯腰提重物等,都可能导致骨折。

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髋部、手腕、脊柱等。

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因为它的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手腕骨折则会影响手部的功能和日常生活。

脊柱骨折除了引起疼痛外,还可能导致脊髓损伤,造成严重的后果。

另外,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功能下降的症状。

由于脊柱的变形和胸廓畸形,胸腔的容积会减小,从而影响肺部的扩张和收缩,导致呼吸功能减弱。

患者可能会感到气短、呼吸困难,尤其是在活动后更为明显。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自己有牙齿松动、掉牙过早的情况,也可能是骨质疏松的信号。

牙齿的健康与骨骼密切相关,骨密度降低会影响牙槽骨的稳固性,导致牙齿松动和脱落。

对于女性来说,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这会加速骨量的丢失。

因此,绝经后的女性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更应该警惕骨质疏松的可能。

骨质疏松ct值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ct值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ct值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它会导致骨骼变薄、变弱,
增加骨折的风险。

骨质疏松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骨密度测量,其中
CT扫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CT值(CT number)的测量,可以
帮助医生判断骨骼的密度和质量,从而诊断骨质疏松。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骨质疏松的诊断主要依据骨
密度测量T值(T-score)和Z值(Z-score)。

T值是患者的骨密
度与年轻成年人平均骨密度的比较值,而Z值是患者的骨密度与同
龄人平均骨密度的比较值。

根据WHO的标准,T值在-1.0以下表示
骨质疏松,而在-2.5以下则表示骨质疏松症。

在CT扫描中,骨质疏松的诊断也是基于CT值的测量。

CT值是
通过CT扫描获得的数字,反映了组织的密度。

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通常会测量骨密度区域的CT值,根据不同的CT值范围来判断骨骼
的密度状态。

一般来说,骨密度越低,CT值越低,反之亦然。

除了单纯的CT值测量外,还可以通过CT图像来观察骨骼的结
构和形态,从而更全面地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和风险。

例如,骨质
疏松患者的骨骼可能呈现出骨小梁稀疏、骨小梁间隔增宽等特征。

总之,骨质疏松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骨密度测量、CT值和CT
图像等多方面的信息。

通过科学准确地测量和评估,可以帮助医生
更好地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降低骨折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正确知晓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查其意义

正确知晓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查其意义

正确知晓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查其意义?发布时间:2022-06-07T03:44:47.66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8期作者:周彤[导读]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骨退行性疾病周彤八一骨科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骨退行性疾病,这一疾病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例如患者的内分泌变化会影响骨质疏松的发展,同时与患者的遗传和钙营养缺失也有密切的关联。

骨质疏松症会引发患者出现骨关节疼痛,属于临床上的骨科多发疾病,在患者发病后会引发患者出现腰背椎骨变形和椎间盘病以及颈椎病影响患者的机体功能,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极大的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

骨质疏松病属于一种症状不明显,并且患者病情不断发展的一种全身骨骼性疾病,而骨质疏松又可被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在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疾病后患者的骨密度会减低,并且其骨脆性增加严重的后果就是引发患者出现骨折的情况。

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1.5亿,而其中骨质疏松患者的数量超过9,000万,骨质疏松的有效诊疗和预防,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这也是保障老年人日常生活质量的关键。

中老年人群应当定时进行相应的骨密度检测,已确认患者的个体状况,保障患者的骨质疏松能够及早发现并且及早治疗。

导致骨质疏松出现的原因有哪些?首先不热爱运动是导致骨质疏松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患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少去户外运动时常,在家中坐着或者躺着,甚至有部分患者认为坚持运动就有可能导致骨骼受到磨损进而增加骨丢失的状况,往往在家里一坐或者一躺就是一整天,这对于骨骼其实是有一定害处的,十分容易导致骨骼脆化的情况,引发患者出现骨密度降低和骨骼疾病。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很不对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多运动,可以选择慢跑或者游泳等活动,如果是老年人则可选择慢走或者太极拳等,也可以选择现代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只要每日具有一定的运动时间,就能够有效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但是在运动时一定要注意避免不恰当的运动形式,或者在运动过程中超负荷的运动量,否则会引发运动损伤的产生运动的强度,一定要因人而异,以患者能够耐受为主,患者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过量的运动,否则有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机体功能。

dxa诊断骨质疏松的t值标准表

dxa诊断骨质疏松的t值标准表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降低、骨质稀疏和易骨折。

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DXA(双能X射线吸收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DXA测定的骨密度T值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T值的数值大小可以分析患者骨密度的状态,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1. DXA是如何诊断骨质疏松的DXA是一种通过测定骨骼部位X射线吸收量的技术,利用不同能量的X射线经过骨骼组织时的吸收量差异,来测定骨密度。

DXA测试的结果会用T值来表示,T值是患者骨密度与年轻成年人平均骨密度的标准差数。

根据T值的大小范围可以判断患者的骨密度状态,T值越低表示骨密度越低,越接近-2.5则表示患者可能患有骨质疏松。

2. DXA骨密度T值标准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骨质疏松可以分为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前期)和骨质疏松三个阶段。

根据WHO制定的标准,T 值的范围如下:- 正常:T值≥-1- 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前期):-2.5<T值<-1- 骨质疏松:T值≤-2.5通过上述T值的标准范围,可以清晰地判断患者骨密度的状态,指导医生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3. T值标准表的临床意义骨密度T值标准表是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T值的数值可以判断患者骨密度状态,进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对于处于骨量减少阶段的患者,医生可以通过早期干预措施,有效延缓骨质疏松的进展,提高骨密度。

而对于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医生可以根据T值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运动锻炼等,有效预防骨折。

4. DXA骨密度T值标准表的局限性虽然DXA骨密度T值标准表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T值标准是针对年轻成年人建立的,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的适用性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

T值标准表无法全面评估患者骨骼质量和骨骼微结构,不能完全反映患者骨骼的整体状态。

骨密度基础及临床操作

骨密度基础及临床操作

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
T值 ≤ -2.5
严重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伴有原发性骨折
1994 JBMR 9(8)
如何诊断?
绝经后(包括围绝经期)女性和年龄大于等于50岁的男性
≥ -1.0,
➢ 使用T 值
正常骨密度
-2.5 < T < -1.0
骨量减少
≤ -2.5,
骨质疏松
绝经前女性和50岁以下的男性BMD报告原则(尤其是儿童)
同龄正常人群平均骨密度的标准差
➢ 判断骨质疏松危害程度(尤其是老年人)
➢ 青少年成长评估
如何使用T值、Z值?
绝经后女性(包括围绝经期)和50岁以上男性的BMD报告
原则
使用T 值
使用WHO 骨密度测量的分类标准
绝经前女性和50岁以下的男性BMD报告原则
使用Z 值,不能使用T 值, 尤其是儿童。
质含量等。
➢BMI指数——体重身高指数
➢A/G比率——腹臀脂肪比
➢Core Scan——VAT(内脏脂肪重量与体积)
➢新陈代谢——RMR(静止基础代谢率),RSMI(相对骨骼肌肉
指数)
➢儿童骨密度诊断—全身扫描,看TBLH(除去头颅部分)结果
全身扫描用途
➢脂肪代谢异常的疾病,比如肥胖症、高脂蛋白血症等;
Z 值≤ -2.0,表示:“骨密度低于同龄人”
Z 值 > -2.0,表示:“骨密度在同龄人范围内”
骨质疏松WHO诊断标准(T值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ategory
T-Score
-1.0 SD
正常
T值
NORMAL
≥ -1.0
骨量减少OSTEOPENIA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特点是骨组织的质量和密度下降,易于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对于预防骨折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因此,建立科学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症状。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常表现为骨折、背部疼痛、身高减少、驼背等症状。

其中,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表现之一,尤其是髋部、腰椎和桡骨骨折。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骨痛、关节疼痛和运动障碍等症状。

2. 影像学检查。

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

X 线检查可以观察骨质密度和骨小梁的状况,CT和MRI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骨骼结构和骨质疏松的情况。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患者骨骼的状况,进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3. 骨密度测定。

骨密度测定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之一。

常用的方法包括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和量子计算机断层扫描(QCT)。

通过测定患者的骨密度数值,可以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症。

4. 临床实验室检查。

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雌激素、甲状腺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对于诊断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骨代谢情况,判断骨质疏松的原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5. 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和世界骨质疏松症研究基金会(ISCD)的共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包括,1)骨折史;2)骨密度测定T值≤-2.5;3)骨密度测定T值介于-1和-2.5之间,且存在骨折危险因素。

符合以上任一条件者,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总结。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测定和临床实验室检查。

综合运用各项检查手段,可以准确诊断骨质疏松症,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量的运动,对于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骨质疏松分度标准

骨质疏松分度标准

骨质疏松分度标准
一、骨密度
骨密度是评估骨质疏松程度的重要指标,主要通过骨密度仪进行检查。

根据骨密度的T值,可将骨质疏松分为三个程度:
1.正常范围:T值≥-1.0,表示骨密度在正常范围内。

2.骨量减少:T值在-1.0~-2.5之间,表示骨量减少,存在骨质疏松的风险。

3.骨质疏松:T值≤-2.5,表示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增加。

二、骨折风险
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并发症,根据骨折风险的高低,也可将骨质疏松分为三个程度:
1.低风险:骨折风险较低,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2.中风险:骨折风险中等,需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

3.高风险:骨折风险高,需要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降低骨折的发生率。

三、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疼痛、身形变矮、骨折等。

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也可将骨质疏松分为三个程度:
1.轻度:仅表现为轻微的疼痛或不适感,身形无明显变化。

2.中度:疼痛较为明显,身形开始变矮或出现其他明显的临床表现。

3.重度:疼痛严重,身形明显变矮或出现骨折等严重并发症。

四、年龄
年龄是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逐渐减少,骨折风险逐渐增加。

一般来说,女性在绝经后、男性在70岁以后,骨质疏松的风险逐渐增加。

五、性别
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

因此,在评估骨质疏松程度时,性别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椎体骨密度变化特点临床研究【摘要】目的:研究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椎体骨密度(bmd)变化特点。

方法:4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并发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年龄>50岁)进行腰椎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测定椎体包括l2-l4椎体,以bmd值为标准,研究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病变椎体bmd与非病变椎体的差异。

结果:40例患者中病变节段椎体bmd值高于紧邻的非病变节段(p50) for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lumbar vertebral bone mineral density determination, including l2-l4,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generative disease lumbar bmd and non-disease lumbar bmd,as vertebral bodies bmd value for the standard,results: degenerative disease lumbar bmd is higher than non-disease lumbar bmd in 40 patients (p0.05)。

见表2。

分别对病变组与相邻组进行配对t检验,显示病变组与相邻组椎体bmd值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结果见表3。

表1 年龄及其腰椎各段平均bmd间的比较
年龄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腰椎各段平均bmd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 l2、l3、l4 各椎体bmd值比较
表3 病变组与相邻组进行配对t检验
3 讨论
腰椎骨密度变化直接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发现腰椎骨密度降低,骨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腰椎病理性压缩性骨折[5]。

以往研究显示,腰椎骨密度的检测通常以腰椎椎体骨密度的变化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6]。

本组研究资料显示4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老年患者(年龄>50岁),病变组bmd高于相邻组(p0.05),因此可以排除椎体骨密度本身存在差异的影响。

由此可见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病变椎体bmd 与其邻的非病变椎体骨密度bmd值相比有所增高。

腰椎退行性病变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腰椎椎小关节退变、腰椎间盘钙化[7-8]。

通过研究发现,脊柱退变部位椎体bmd有所增加,这与国外的研究一致[9]。

腰椎病变的部位的腰椎骨密度值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健康中老年人bmd随年龄增长而明显降低[10-11],腰椎bmd测定会掩盖骨量丢失的实质,因此在对老年患有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腰椎骨密度检测时可以加做髋部bmd测定或者全身多处bmd检测,同时根据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以免造成骨质疏松症的漏诊。

参考文献
[1] nippon ronen igakkai zasshi. osteoporosis.japa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s[j]. 2010,5(47): 406-408
[2] 李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中国全科医学杂
志,2010,12(18):115-116
[3] li hebei,zhangyanqiu,gou shuqin,et al clinical study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by lateral view of lumber spinal vertebrate using dexa method.chin j osteoporos,april 2006,12(2):162-188
[4] 刘忠厚, 杨定焯等.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j].1999年1(5):1-3
[5] li qiao-yu,su tao,cai xiao-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ure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elderly women .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2010,17(3):539-540
[6] yan jing; zhang ying; yan shi; et 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n mid-aged and older females op in chengde heber province. medical journal of west china.2009,21(4):647-648
[7] 董淑霞. 腰椎退行性病变ct分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8,17(28):4462-4463
[8] ouyang lin,zhou shui-tian,xiao yu-hui,etal. ct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lumbar spine degenerative disease: 1180 cases. journal of practical radiology. 2007, 23(8):1074-1082
[9] w. yu, c. -c. glüer, t. fuerst,etal.influence of
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 on spinal bone mineral measurement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calcified tissue international.1993, 57(3):169-174
[10] 黄昌盛; 黄何华; 浦洪琴. 年龄、体重、体重指数对广西京族中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7
(14):2045-2046
[11] nevittmc, cummings sr, stone kl,et al.risk factors for a first-incident radiographic vertebral fracture in women>/65 years of age: the study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j].bone miner res, 2005; 20 (1):131-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