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全解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全解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全解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总体发展战略与目标 (5)

第三章城市发展定位 (10)

第四章市域产业发展规划 (12)

第五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7)

第六章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21)

第七章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24)

第八章市域社会文化与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29)

第九章市域资源环境保护与空间管制规划 (38)

第十章市域公共安全与防灾规划 (47)

第十一章规划区规模 (49)

第十二章规划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49)

第十三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51)

第十四章规划区产业空间统筹规划 (53)

第十五章规划区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 (55)

第十六章规划区风景人文资源保护与发展规划 (57)

第十七章生态绿地系统统筹规划 (61)

第十八章规划区综合交通统筹规划 (62)

第十九章规划区市政工程规划 (65)

第二十章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78)

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81)

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85)

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住房与社区发展规划 (86)

第二十四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87)

第二十五章中心城区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 (90)

第二十六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92)

第二十七章旧城更新规划 (96)

第二十八章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97)

第二十九章中心城区基础设施规划 (100)

第三十章中心城区土地使用强度和建设控制 (111)

第三十一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114)

第三十二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115)

第三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118)

第三十四章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120)

第三十五章附则 (121)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了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新要求,深化落实《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全面对接《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年)》;为了构建区域和谐互动、资源集约利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新局面;为了进一步加强安顺市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有效指导城乡建设发展,特制定《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0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0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2006.4;

0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

04.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2005]146号);

05. 建设部《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规[2003]119号);

06. 建设部《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规[2005]145号);

07. 建设部《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规[2005]144号);

08.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规[2002]112号);

09. 《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1;

10. 《安顺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2002.1;

1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1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12]2号);

13.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2012.02;

14. 《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8号);

15.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

16.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06;

17. 《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

18. 《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

19. 《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

20.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1. 《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

22. 《安顺市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

23. 《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2014.2;

24.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25. 中央城镇化会议、贵州省省城镇化推进大会等国家、省域层面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相关指导意见。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依法建设安顺美丽城乡为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紧紧围绕实施新型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有序实现农业人口转移,加快脱贫致富,逐步实现城乡共融。立足安顺自身特色,以生态优先为第一原则,以资源综合承载能力为底线,因地制宜,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全面探索山地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径;达到提升城乡建设发展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和谐进步之目的。

1. 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原则。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移,稳步推进基础设施、社会资源、公共服务向全域覆盖,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事业,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服务均等化。

2. 四化同步,统筹城乡原则。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乡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以乡促城、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3. 优化布局,集约高效原则。依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合理的构建城乡空间格局;以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具有山地特色的组团式区域性中心城市新格局,优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内部结构,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合理控制城镇空间增长边界,严格划定基本农田保护范围,促进城乡紧凑发展。

4. 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原则。首先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其次着力推进城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5. 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原则。以安顺地域文化禀赋为基础,建设具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色的美丽城乡,彰显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逐步形成具有安顺地域特色的城乡总体形象。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4-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层次

1. 市域层次:包括三区五县,即西秀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果树风景区、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共辖11个街道办事处和77个乡镇(其中45个镇,32个乡),规划范围总面积9267.00平方公里。

2. 规划区层次:包括西秀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南街街道、东街街道、西街街道、北街街道、东关街道、华西街道、西航街道和宋旗镇、轿子山镇、蔡官镇、幺铺镇、宁谷镇、旧州镇、七眼桥镇、大西桥镇、刘官乡、黄腊布依族苗族乡十个乡镇;平坝县鼓楼街道办事处、安平街道办事处和乐平镇、天龙镇、白云镇、羊昌布依族苗族乡、夏云镇、高峰镇、马场镇(平坝)、十字回族苗族乡八个乡镇;普定县城关镇和坪上镇、白岩镇、马官镇三个乡镇以及龙场镇的新华村、平桥村、新中村、天桥村、新桥村、岩上村、牛角孔村、索桥村8个行政村等地域范围,规划区规划范围总面积为2365.77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层次:包括西秀区内的南街街道、东街街道、西街街道、北街街道、东关街道、华西街道、西航街道的全部区域和幺铺镇、宁谷镇、七眼桥镇、蔡官镇的部

分区域;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宋旗镇全部区域和普定的白岩镇部分区域。西至高速环线西段,南至沪昆高铁和宁谷镇,东至蔡官、七眼桥镇,北至高速环线北段和白岩镇。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控制范围总面积约为243.58平方公里。

第6条强制性内容规定

本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本文本中加粗字体部分)是对城乡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核心依据。包括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和管理要求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严格执行。

第二章总体发展战略与目标

第一节发展目标与指标

第7条总体发展目标

1. 都市安顺——由集中到分散,建设绿色生态城市。

2. 产业安顺——由低端到高端,构建开放创新城市。

3. 文化安顺——由碎片到体系,提升历史文化名城。

4. 休闲安顺——由局部到整体,创建宜居旅游城乡。

5. 美丽安顺——由安居到宜居,构筑山水田园城乡。

第8条经济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实施新型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以加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为推手,加速发展新型工业、生态旅游服务和现代商贸物流;重点以第二、三产业发展为主体,特色农业发展为补充。规划期末,GDP总量达到2250亿元,人均GDP达到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全面建设质效提升、结构优化、经济总量跨越式增长的新实力安顺。

第9条社会发展目标

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构建和谐新安顺。至规划期末,恩格尔系

数小于25%,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达到40个,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高中(含职业技术学校)升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养老机构总床位占老龄人口比例达到0.7,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服务均等化,重视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多更好地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建设一个社会保障更加充分、群众生活更加富裕、社会秩序更加安定、城乡环境更加美好、社会文明更加进步的幸福安顺。

第10条城乡建设发展目标

1. 宜居宜业幸福城乡。以人为本,创造优越的城乡生活居住环境,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和均等化的社会服务网络和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提高安顺社会保障和公共管理服务水平,把安顺市建设成为贵安都市圈内宜居宜业的幸福城乡。

2. 旅游休闲美丽城乡。彰显城乡生态环境特色,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乡旅游服务环境,把安顺市打造为全国闻名的、以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美丽城乡。

3. 绿色生态健康城乡。构建山、水、田、林、城相互辉映的城乡空间格局,逐步把安顺市建设成为绿色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健康城乡。

4. 交通畅达便捷城乡。依托现有综合交通网络,以“内通外连、网络构建”为交通发展总体目标,快速把安顺市建设成为贵安都市圈西部的交通枢纽和交通畅达的便捷城乡。

第11条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 按照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要求,倡导建设紧凑型城市,以保护资源环境为前提,重点保护山体、基本农田、林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努力建设闻名的绿色生态国家园林城市。

2. 加强区域空间管制,建立项目准入机制,严格控制环境污染总量。

3. 至规划期末,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0db,城市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1m2以上,全面建设一个天蓝、水清、山绿、城美的绿色安顺。

第12条规划指标体系详见附表1

第二节发展战略

第13条总体发展战略

总体发展战略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乡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协同五大战略。

第14条经济发战战略

1. 循环经济战略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在一个相当的发展周期中,实现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的上升与污染水平同步下降的双赢,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 东联西促战略

积极推动安顺区域性中心城市与贵安新区一体化发展,推动安顺区域性中心城市与贵阳同城化发展,推动安顺中心城区与平坝、普定县域经济融合发展,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增长极带动作用,努力向东融入贵安都市圈1.0小时经济交通圈,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发展优势,扩大对省外地区的产品输出与资本技术引进。进一步促进西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提升安顺市经济发展速度。

3. 城市优先战略

利用中心城区现有的基础,强化和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影响,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先发展为首要战略,带动城镇体系的整体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新格局。

4. 资源本地价值化战略

加强安顺资源高效化利用,重视资源本地价值化,强化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的初始拉动作用,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空间,促进农村人口快速转移,加快城镇化发展。

5. 区域旅游一体化战略

以黄果树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作为全省旅游龙头,整合旅游资源,构建全国闻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打造国际休闲观光旅游目的地;应强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安顺“泛黄果树旅游圈”和“大屯堡文化旅游圈”。同时与贵阳、遵义等地区组成区域旅游共同体,扩大旅游市场,提升旅游品位,强化旅游服务。

第15条社会发展战略

1. 变异地城镇化为本土城镇化

以贵安新区发展为契机,安顺应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制订相关政策,创造就业机会,改变人口外流和劳务输出的格局,有序推进本地人口就地转移和创业,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发展,变异地城镇化为本土城镇化。

2. 强化均等化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创造优越的城乡人居环境,强化均等化服务,加强社会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提高安顺公共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以宜居宜业环境吸引人口聚集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城市人居环境和绿色产业集聚平台,全面建设一个天蓝、水清、山绿、城美的生态安顺,吸引城镇人口聚集。

第16条城乡发展战略

1. 城乡统筹,重点突破战略

实施新型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科学构建城乡空间新格局;重点培育区域发展极核,先行建设城乡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目的,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2. 东连西拓,区域合作战略

以壮大安顺中心城区发展为目标,东连西拓,推进安顺中心城区与平坝、普定县城一体化发展,构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全面加快安顺与“黔中经济区”、“贵安都市圈”协调发展;重点推进安顺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与“贵安新区”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多层次区域协调发展。

3. 产城一体,体系优化战略

实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优化城镇体系,构建产业发展平台,强化产业集群集聚,多轮驱动,分工协作,以产促城,产城融合。

4. 差异有序,重点集聚战略

强化城市区域化发展战略,壮大中心城区,强化中心城区与平坝、普定县城一体化发展,凸显极化引领作用;东北部城镇应相对集聚,提升城镇密集带综合竞争力;西南部城镇相对分散,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

5. 保山护水,生态宜居战略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方向,保山护水,营造宜居宜业特色环境;构建全域生态空间网络化,重点加强西南生态保育;并建立补偿机制,实现区域平衡协调发展。

6. 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战略

优化城乡人口布局,创新改革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分工协作,创新区域协调机制;鼓励多方参与,创新投融资机制。

第17条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1. 贯彻落实《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保护要求。

应以安顺市域东北部为重点开发区域,即西秀区、平坝县、镇宁县北部和普定县东部为重点开发区域;其他区域为限制开发区域,即以普定县西北部为农产品生产区,以关岭县、紫云县和镇宁县南部为重点生态涵养区。

2. 区域生态格局协同保护战略。

全面落实贵安新区的生态空间框架,强化安顺与贵州省的生态空间格局全面对接,尤其是要统筹“贵安都市圈”的生态空间整体格局,共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资源。

3. 凸显安顺“安居”变“宜居”的保护战略。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建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城乡生态结构体系,强化对重要生态环境资源的空间管制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设安顺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特色。

第18条区域协调战略

1.协同化发展战略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立足安顺自身特点,“走有山地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努力协调安顺与东盟、珠三角、成渝地区、贵昆地区和贵州省的区域合作战略,建设成为“黔中城市群”的节点城市和内陆型开放创新的新区域,继续壮大和提升全国闻名的生态旅游城市,并将安顺由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努力提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示范性发展战略

以“贵安新区”发展为契机,积极落实国家新区发展相关政策与贵州省新型城镇化的相关发展要求,以开放创新为示范领域,把握区域协同发展态势,加强与“贵安新区”全面合作与对接,努力实现安顺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与“贵安新区”融合发展。

3.差异化发展战略

落实新时期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和《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借助“贵安新区”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形成以贵阳为中心,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为支撑的“黔中城市群”;并从产业发展、交通网络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采用差异化的协同发展战略,努力将安顺打造为“黔中经济区”具有重要战略性的新型工业基地。全面建设贵州省的“贵安都市圈”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4.同城化发展战略

上位规划及宏观政策的指导都提出“贵安一体化”、“贵安都市圈”的发展策略,安顺与贵阳的同城化发展将成为安顺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主导驱动力,并从产业分工与协作、交通网络建设、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格局整合、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协同化发展。全面建设“贵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努力实现区域性中心城市与贵阳同城化发展。

第三章城市发展定位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第19条城市发展目标

1. 创新发展,努力建设我国西南部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2. 优化资源,升级打造全国闻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3. 区域协调,全面建设贵安都市圈和黔中经济区的新型工业基地。

4. 文化引领,大力营造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

第20条城市发展战略

1. 新区驱动、两城互动

以贵安新区发展为契机,构建我国西南部开放创新的高地,建设高端服务平台,加快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同步推进贵阳-安顺同城化发展,实现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统筹对接,共同治理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贵州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2. 生态优先、区域协同

深化贵安都市圈区域生态空间结构,落实贵安新区生态空间框架,全面对接贵州省城乡生态空间规划,严格划定各类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区,制定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构建区域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网络。并从城市到乡村,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构筑城市

生态安全格局,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盲目扩张、破坏生态环境。

3. 以人为本、城乡协调

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新局面,推进农业人口有序转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围绕制约城市快速发展的瓶颈,全面深化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4. 均等服务、转型升级

以资源共享、分级配置、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城乡一体化为宗旨,依托城镇体系发展,大力发展均等化的城市社会服务,强化城市义务教育设施建设,构建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统筹建设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创新城市就业、管理服务、转移培训、扶持援助等机制体制,构建城市现代社会服务网络体系,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县城的服务功能升级。

5. 文化引领、特色彰显

确定城市遗产保护对象,强化保护利用的规范化和可持续性。对于遗产资源丰富、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潜在可申请重大遗产地的特定街区和文物古迹单位,依据相关政策应划定保护区。传承与发扬优秀历史文化和地域民族文化,保持传统风貌特色,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

第二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21条城市性质

1. 区域性中心城市

全国闻名的生态旅游城市和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贵安都市圈的副中心和黔中经济区新型工业基地,独特地域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

2. 县城

(1) 镇宁县城:贵州西部旅游服务重要城市,以发展精细化工、特色轻工为主导,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2) 关岭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黔中西部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聚散地;滇、黔、桂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生态、旅游、历史、文化复合的城市。

(3) 紫云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紫云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建材、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宜居城市;

第22条城市人口规模

1. 区域性中心城市

至2030年,安顺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7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100万人,平坝片区50万人,普定片区25万人。

2. 县城

(1)镇宁县城:至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8万以内;

(2)关岭县城:至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5万以内;

(3)紫云县城:至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5万以内。

第23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1. 区域性中心城市

至2030年,安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74.36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3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99.86平方公里,平坝片区49.78平方公里,普定片区24.72平方公里。

2. 县城

(1)镇宁县城:至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8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关岭县城:至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5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结合新型城镇化推进可以增大;

(3)紫云县城:至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5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结合新型城镇化推进可以增大。

第四章市域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节发展战略与目标

第24条经济发展目标

1. 近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价格总水平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详见附表2)

2. 远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力争三产结构调整为

3.6:48:3:48.1;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4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6万元;总人口达到400万,城镇人口280万,城镇化率达到7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4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0元。(详见附表2)

第25条产业发展战略

1. 努力建设全国知名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 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生产服务型综合物流园区。

3. 全面打造西部重要的生态旅游产业示范基地。

4. 大力构建黔中经济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第26条产业体系建构

安顺市产业体系是由农业、工业、服务业、辅助性产业、新兴产业五个板块组成,即:

1. 农业

以生态型现代农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发展为主。

2. 工业

构建“141工程”的工业体系。即:一个主导产业是指装备制造业;四个支柱产业是指能源化工、食品饮料、医药制造、原材料产业;一个特色产业是指航空航天高新技术产业——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3. 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商贸业。

4. 辅助性产业

是以辅助性轻工业(包装、印刷等)和生产性服务业(咨询、设计等) 发展为主。

5. 新兴产业

大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衍生、相关产业和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

第二节产业发展规划

第27条产业调整

以新型城镇化为拉动,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做强第二产业,做优第三产业,发展第一产业,加快三次产业升级转型,延伸、配套完善产业链,提高产品生产能力与服务水平,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形成多处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即:

1. 安顺中心城区

(1) 西秀工业园区:以贵阳市和贵安新区为依托,以规模化的特色轻工业和现代机械制造业为主,承接与贵阳市中心城市以及贵安新区的公司总部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相关联的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外迁,延伸、配套完善产业链,实现安顺中心城区产业升级,构建产城一体、职住平衡的新城区。

(2) 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理念,围绕飞机整机制造、航空航天专业化生产等高端产业,依托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发展,通过航空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和其它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聚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航空航天和汽车装备制造业,实现安顺市整个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和软化。与此同时,通过产业渗透和产业融合,培育电子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汽车零部件制造、无人机试训基地、航模比赛和展览、私人飞机培训和维修、制药、旅游文化创意等一批新型产业集群,重视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进而带动各相关产业的新发展。

2. 平坝和普定

强化平坝和普定对周边地区生活和生产的服务功能,形成安顺市域特色职能引领区。提高本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产业发展水平和环保门槛,预留产业未来转型升级空间,预留为周边园区提供服务和配套以及拓展保税物流的潜力空间,打造产城一体的综合新城。规划发展一般制造业和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其配套产业,以提高产品质量、功能以及服务水平为方向,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3. 县域经济

以小城镇为依托,依据资源禀赋,发展原材料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多种类型的产业化基地。形成不同的“圈层”(核心圈——中心圈——外围圈)经济之间的合理布局与专业化分工,并加强“圈层”间的经济流动,促进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和发展。

第28条产业发展方向

1. 第一产业

以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为目标,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稳定粮食生产,重点发展生态畜牧、蔬菜、茶叶、中药材、烤烟、优质粮油、精品水果等七大农业主导产业门类。

2. 第二产业

(1) 安顺中心城区以贵安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积极对接贵安新区的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承接相关联的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外迁,中心城区西秀工业园区规划发展以绿色食品研发和加工、航空机械配件等为主,相邻的蔡官特色轻工产业园区规划以民族制药、民族工艺和旅游产品、机械设备零配件为主,并在园区内整体打造以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教育培训等为主的安顺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城区安顺经济开发区在发展航空制造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培育航空航天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汽车零部件制造、无人机试训基地、航模比赛和展览、私人飞机培训和维修、制药、旅游文化创意等一批新型产业集群,重视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打造以商业服务、金融服务、旅游服务、生活服务、航空展览等为主的安顺综合服务中心。

(2) 平坝和普定区域将以形成特色职能引导区为目标,其中,乐平特色装备产业园区规划以航空航天和电力电器设备及其零部件等机械设备制造,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和市政用车、装载车等特种车及其配套加工为主。普定将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电力、航空航天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产业,积极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努力打造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并依托幺铺——黄桶打造服务于安顺市域的、在黔中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的以大宗物资物流为主的生产服务型专业物流园区。

(3) 其他县域以中心城区为依托,主要发展一般制造业和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其配套产业;周边广大地区主要建设各具特色、多种类型的农副特产业化基地和生态涵养区。

3. 第三产业

(1) 依托贵安新区及自身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包装、印刷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特色产业——航空制造产业以及其他装备制造业,发展包括航模比赛和展览、私人飞机培训和维修、咨询等高附加值的衍生服务业。

(2) 以旅游文化服务为引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改传统观光旅游(自然

风光、历史遗迹、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建筑艺术)为度假旅游、专项旅游、休闲旅游,集观光、娱乐、商务、会议、康体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业;建设发展与会展、商务等国际旅游相适应的房地产、住宿、餐饮、商贸等配套服务业。

(3) 立足安顺市域,面向黔中经济区,辐射云贵川三省及东盟自由贸易区,依托安顺普定循环工业基地、安顺航空产业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众多工业园区,以“一园两片”为特色,构建黔中地区领先,以大宗物资物流服务平台为目标,以公铁联运为基础,煤炭、钢材、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等行业高端供应链物流服务为重点,建设国内一流的生产服务型综合物流园区。

(4) 以现代金融、商贸、都市商务等为新的突破口,由传统小商品经济发展全国知名的“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建设相关产品专业市场,大力发展以金融服务、商贸服务等为主的其他现代服务业。

第三节产业空间布局

第29条产业空间布局

安顺市产业空间布局结构特点为“两区四带九基地”。即:

1. 两区:

(1)中部经济区:为安顺主要经济发展带。主要包括夏云现代制造产业园区、乐平特色装备产业园区、马场战略新兴产业园区、西秀工业园区(包括“安顺医药产业园”、“蔡官特色轻工产业园区”、“安顺装备制造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普定经济开发区、镇宁红星精细化工产业园、幺铺黄桶产业园八大园区。

(2)南部经济区:南部是安顺地区限制发展区。主要包括关岭工业园区、紫云工业园区。主要发展食品工业以及生态农业。

2. 四带:

(1)贵黄产业综合带:围绕中部工业经济区,以贵黄高速铁路为纽带,串联周边县城特色产业形成综合产业带。其中平坝、城区、镇宁、关岭四个节点,连接成以交通和资源为依托的综合产业带。

(2)两条农业特色产业带:“平坝—中心城区—普定—紫云”特色产业带是以发展蔬菜、茶叶、特色粮油基地、中药材、畜牧业等特色生态农业及观光农业为主,建设农副

产品深加工基地,形成沿贵昆交通廊道发展的名优特生态农业及加工产业区;“关岭—镇宁”特色产业带是以反季节蔬菜、香料、经济林果等种植为主,建设特色经济作物区。

(3)一条生态保护带:以黄果树景区——龙宫景区与旧州屯堡村寨群落形成郉江河文化生态发展带

3. 九基地:

(1)综合服务型基地:中心城区;

(2)区域物流基地:普定黄桶、西秀幺铺;

(3)旅游服务及现代物流业基地:平坝乐平;

(4)旅游服务业基地:镇宁-黄果树;

(5)特色畜牧业养殖加工基地:紫云;

(6)区域特色生态经济发展基地:关岭;

(7)东南粮油生产加工基地:以紫云县及周边猴场、四大寨、大营、水塘,关岭县八德、顶云、上关等乡镇为代表的质量效益型粮油生产基地;

(8)北部粮油生产加工基地:以西秀区旧州、刘官、双堡、黄腊、东屯,平坝县羊昌、高峰、马场、白云、夏云等万亩产粮大坝为主的北部规模效益型粮油生产基地;

(9)西部粮油生产加工基地:以普定县马关、化处,镇宁县马场、丁旗、江龙等乡镇为代表的西部粮油生产基地。

第五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乡人口与城镇化发展规划

第30条城乡总人口预测

至2020年,本规划预测安顺市域城乡总人口约为350万人;

至2030年,本规划预测安顺市域城乡总人口约为400万人。

第31条城镇化水平预测

至2020年,本规划预测安顺市域城镇人口18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为52%左右;

至2030年,本规划预测安顺市域城镇人口28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为70%左右。

第二节城乡空间协调发展

第32条城乡空间协调发展规划

本规划城乡空间组织结构特点为“一极三城一带两区”。

“一极”:是指安顺区域性中心城市(即由安顺市中心城区、普定片区、平坝片区组成的新增长极);

“三城”:是指镇宁县城、关岭县城及紫云县城;

“一带”:是指依托贵昆城镇走廊形成的城镇密集带;

“两区”:是指北部城镇重点发展区和南部生态保育涵养区。

第33条城乡生态空间协调保护规划

本规划城乡生态空间网络框架特点为“二区五廊多点”。

“二区”:是指北部生态环境重建区和南部生态环境涵养区;

“五廊”:是指苗岭-清水江区域、夜郎湖-三岔河-红枫湖、刑江河-红枫湖、格凸河、北盘江五条生态旅游走廊;

“多点”:是指多处生态保护核心区。

第三节城镇体系空间组织

第34条北部城镇发展区指引

本规划以落实《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的相关要求为重点,建立安顺市域城镇优先发展的重要区域;即以安顺市的中心城区、平坝县城、普定县城以及沿“贵昆城镇走廊”的若干城镇,形成安顺市的北部城镇发展区。

第35条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组织指引

以2010版的中心城区东扩为核心,以平坝县城和乐平镇为依托形成城市的东部片区,以普定县城为依托形成城市的西部片区,共同组成“一城两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36条城镇空间组织结构规划

本规划城镇空间组织结构特点为“一极三城一带多镇”。

“一极”:是指安顺区域性中心城市(即由安顺市中心城区、普定片区、平坝片区组

成的新增长极)。

“三城”:是指镇宁县城、关岭县城和紫云县城。

“一带”:是指依托贵昆城镇走廊形成的城镇密集带;

“多镇”:是指多个重点镇(绿色小城镇)和一般镇。

第37条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本规划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特点为“一城两区”。

“一城”:是指安顺市中心城区。

“两区”:是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外围东西两片城市发展区,即一片是以普定县城为依托的西部城市片区,另一片是以平坝县城和乐平组团为依托的东部城市片区。

第四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与职能结构

第38条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规划

本规划城镇体系等级划分为四级。即:

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含绿色小城镇)——一般镇。

第39条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

本规划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为:1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城镇人口17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为100万人,平坝片区为50万人,普定片区为25万人;3个县城,城镇总人口为48万人,其中镇宁县城城镇人口为18万人,关岭县城城镇人口为15万人,紫云县城城镇人口为15万人;24个重点镇,城镇总人口为45万人,每个城镇城镇人口控制在0.8-3.0万人之间,其中马场镇作为贵安新区马场科技新城的发展区,城镇人口为22.0万人;36个一般镇,城镇总人口为12万人,每个城镇城镇人口控制在0.3-0.5万人之间。(详见附表3)

第40条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1. 区域性中心城市

(1) 中心城区:内陆经济发展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航空、装备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区;以旅游服务提升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新兴的西南地区现

代物流业基地;以食品加工为主的规模化传统工业基地;(详见附表4)

(2) 平坝片区:对外开放引领区;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基地;贵州省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城乡统筹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坝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详见附表4)

(3) 普定片区:新兴的西南地区现代物流基地;贵州能源化工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普定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详见附表4)

2. 县城

(1)镇宁县城:贵州省西部旅游服务基地;贵州省精细化工、特色轻工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镇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详见附表4)

(2)关岭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黔中西部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聚散地;滇、黔、桂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生态、旅游、历史、文化复合的城市。(详见附表4)

(3)紫云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区;以建材、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基地;紫云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详见附表4)

3. 重点镇:

24个重点镇的发展职能分为六大类,主要是以新兴科技、历史古镇旅游、旅游服务、交通发展、工贸和商贸服务为主。(详见附表4)

4. 一般镇:

36个一般镇的发展职分为二大类,主要是以乡村生态旅游服务和生态农业生产服务为主。(详见附表4)

第41条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标准指引

本规划参照国家和贵州省关于城乡建设的相关标准和政策规定,以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目的,依据各类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的本阶段性人均指标及相关规定,确定安顺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城镇和美丽乡村的各类建设用地的标准指引,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规模。

1. 区域性中心城市与镇宁县城

区域性中心城市与镇宁县城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严格控制为≤100m2/人。

2. 关岭县城和紫云县城

县城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控制为≤100m2/人。结合新型城镇化推进可以增大。

3. 城镇(重点镇和一般镇)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千呼万唤始出来! 昨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正式公布,未来近20年,羊城如何发展,有了清晰脉络。 整个草案亮点颇多,赶紧来看看。 城市使命:“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 长极、独具特色,文化鲜明的国际一流城市;城市目标:至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兼具实力、活力、魅力的美丽宜居花城; 至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成为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宜居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城市水平的活力全球城市;至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 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富裕文明、安定和谐、令人向往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人口规模:2035年,常住人 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同时按照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区域协同:加强与香港、澳门全面深度合作;推进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化、优化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发展布局、强化与深圳、东莞的科技合作等。 城市结构:以山水城田海为基地、以珠江水系为发展脉络、

以生态廊道下相隔离、以交通骨架为支撑、聚焦航空、航运和科技创新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强化多点支撑、构建枢纽型网络空间结构。城乡空间网络体系: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 主城区: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是承担科技创新、文化交往和综合服务职能的核心区域。 副中心:南沙区全域。是广州副中心与功能完整的滨海新城,也是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门户。 外围城区:花都城区、空港经济区、知识城、番禺南部城区、从化城区和增城城区,是承接主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主要区域和外围综合性服务地区。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第一层级:城市级主公共服务中心,共2处。 第二层级:城市级次公共服务中心,共12处,分别是白云新城、白鹅潭、天河北部、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广州南站、市桥、蕉门河、新华、空港、知识城、荔城、街口。 第三层级: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共23处。 第四层级: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约80处。大美珠江 滨江绿化带面积增加40%,控制沿江建筑高度与开敞空间。实现主城区珠江两岸60公里滨江漫步道、骑行道、无障碍通道三类通道全线贯通。

2003—2020年菏泽城区规划文档_含图_

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2009年09月28日来源:网络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突破菏泽”战略,并结合撤地设市后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整合区域空间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2003年7月份以来,我市委托同济大学陈秉钊教授主持编制了《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于2004年2月和10月先后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纲要论证和专家评审,并通过《菏泽日报》、菏泽市城市规划展、市规划局规划网页、规划公示栏等形式进行了批前公示。2004年12月17日,菏泽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对《规划》进行了审议,并原则通过。2005年4月29日,省政府以鲁政字[2005]119号文件,对《规划》进行了批复。按照批复意见,2005年底,市规划局会同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组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并按法定程序进行了备案。 为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将规划落到实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山东省建设厅关于全省城市规划行业推行“阳光规划”的意见》(鲁建发 [2002]12号)、《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审批的通知》(菏政发 [2003]26号)等规定,经市政府批准,现将《规划》再一次进行公示,请认真遵守并进行监督。 菏泽市规划局 二〇〇六年三月 第一章 城市现状概况 菏泽古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下辖定陶、曹县、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东明八县和牡丹区、开发区,总面积为12228平方公里。 第二章 规划目标和期限 一、发展目标 把菏泽建设成为以能源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结构合理、商贸旅游繁荣、生活环境宜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三大基地”,即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商贸流通基地。 二、规划期限 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03年——2020年。 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预测 1、总人口预测 规划2010年菏泽市总人口为940万人,2020年总人口为1010万人。 2、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2010年菏泽市城镇人口330万人,城镇化水平35%;2020年城镇人口505万人,城镇化水平50%。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菏泽市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四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城市、重点建制镇、一般城镇。 2、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菏泽市的城镇职能分为四类:综合型、能源工业型、旅游商贸型、工业商贸型。 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以菏泽城区为中心,以定陶、巨野、曹县、郓城、东明、单县、鄄城、成武为二级城市,沿日东高速公路和新石铁路为东西发展轴,沿京九铁路为南北发展轴,辐射带动市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市域交通体系规划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 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分属8个地市。大庆市、绥化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兴安岭地区尚未建立风景区。16处风景区全部属于自然风景资源主导型,各风景区都有少量人文景观,但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价值较低。按主体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山林——湖泊景观类型:镜泊湖、莲花湖、卧牛湖、二龙山、龙凤山、吉兴河、四丰山、哈达河、延寿山庄9处风景区。其中,镜泊湖风景区拥有火山熔岩地貌、天然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等特色景观,风景资源价值较高。其它8处风景区都是因修建水库而形成的山水风光区。 ·火山地貌(矿泉)型:五大连池风景区,属于特色风景资源区,有较高的观赏、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价值。 ·山地森林型:桃山、丹清河2处风景区,北国山林特色,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天然湖泊型:兴凯湖风景区,中俄界湖,天然景色极为秀美。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修编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修编 有奖问卷调查 一、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了解程度及评价 1、您对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2、您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城市规划或城市建设的信息(可多选) A、报纸 B、电视 C、网站 D、政府文件 E、会议 F、从别人那里听说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觉得近年来菏泽市城市建设怎么样? A、很好 B、较好 C、一般D较差E、很差 4、您对菏泽市的工业布局一一菏泽市城东工业园(菏泽市经济开发区)、菏泽高新区(牡丹工业园区)的看法是? A、合理 B、不合理,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不好说 5、在您日常出行、工作、生活中,与哪个城市联系较为紧密? A、济宁 B、济南 C、郑州 D、商丘 E、徐州 F、濮阳 G、开封 H、其他______________ 6您到这些城市的主要目的: A、工作需要 B、探亲访友 C、购物休闲 D、交通换乘 E、其他 7、您觉得菏泽城区应重点向哪个方向拓展? A、向东 B、向西 C、向北 D、向南 E、主要致力于现有建成区的提升改造 8、您认为菏泽目前旧城改造进行得如何?

9、您认为菏泽目前新区建设进行得如何? A、好 B、不好,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不好说 10、您认为目前菏泽市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多选,限选三项) A、大力发展工业 B、加快住宅建设 C、改善城市交通 D、增加各种公共服务设施 E、加快新区建设 F、加快老城区改造 G、增加城市绿地和广场等开敞空间H、保留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I、保护生态环境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菏泽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看法 II、您认为近年来菏泽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周边城市相比发展速度怎样? A、最快 B、较快 C、一般 D、较慢 12、您认为菏泽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周边城市相比发展的优势有哪些?(可多选) A、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 B、全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发向上 C、石油化工基础较好 D、煤炭资源丰富 E、林业资源丰富 F、牡丹特色产业优势突出 G、农业基础较好 H、生态环境优越 I、城市建设品质较好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您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有关 政策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14、您对巨野-东明产业长廊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15、您认为巨野-东明产业长廊有哪些优势(可多选): A、煤炭资源丰富 B、石油化工 C、交通便捷 D、产业基础较好 E、农林业资源丰富 F、现有城镇发展基础较好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图(查看大图) 一、杭州市城市现状(2005年) 二、规划期限与目标 1、规划期限 近期:2001~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目标 杭州市发展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整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本轮规划的主要指标如下表:

三、城市规划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图 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07]19号),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一主三副:一“中心城区”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 ①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②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公建区和远景城市商务中心,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1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2平方千米。 ③临平城:由临平城区、运河镇等组成,是以城市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北部为工业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中部为公建区和居住生活区,南部为物流区。规划城市人口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6平方千米。 ④下沙城:由下沙、九堡、乔司组成,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北部为教育科研区,南部、西部为工业区,中部及东部临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4平方千米。 ●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良渚和余杭组团组成,南片由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组成。 六大组团的功能主要在于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020)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2) 1 回顾与挑战 (14)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4)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6) 1.3机遇与挑战 (24) 结语 (40) 2 目标与定位 (41) 2.1城市发展目标 (41)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1) 2.3城市规划目标 (43) 3 发展战略 (45)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5)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3)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68)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5)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0) 4 空间与特色 (98) 4.1城镇体系 (102) 4.2 空间结构 (106) 5 实施策略 (147)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1)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6)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1)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2)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截至2012年5月,中国共有6个省级城市、15个副省级城市、274个地级市、372个县级市和17个县辖市,共684个城市。 一、省级城市(6个) 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副省级城市(15个) 哈尔滨市( 黑龙江省) 长春市( 吉林省) 沈阳市( 辽宁省) 大连市( 辽宁省) 济南市( 山东省) 青岛市( 山东省) 西安市( 陕西省) 成都市( 四川省) 武汉市( 湖北省) 南京市( 江苏省) 杭州市( 浙江省) 宁波市( 浙江省)

厦门市( 福建省) 广州市( 广东省) 深圳市( 广东省) 三、地级市(274个) 黑龙江省(11个):黑河市、伊春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绥化市、大庆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牡丹江市 吉林省(7个):吉林市、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辽源市、白山市、通化市 辽宁省(12个):铁岭市、阜新市、抚顺市、朝阳市、本溪市、辽阳市、鞍山市、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营口市、丹东市 河北省(11个):石家庄市、张家口市、承德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郸市山东省(15个):德州市、滨州市、东营市、烟台市、威海市、淄博市、潍坊市、聊城市、泰安市、莱芜市、日照市、济宁市、菏泽市、临沂市、枣庄市 河南省(17个):郑州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三门峡市、开封市、洛阳市、商丘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周口市、漯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山西省(11个):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晋中市、吕梁市、长治市、临汾市、晋城市、运城市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 ——前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城市中远期发展的根本作用,响应中央宏观政策,落实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等国家相关规划政策,深化和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征求意见稿]、《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以及为了实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2010-2020年的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市规划基础信息材料的收集、研判。 1、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对工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厂址的选择、广房的设计,还是原料储存、制造、产品保管和运输等个环节,都受温度、湿度、降水、风、日射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工业项目,尤其是有废气污染排放的工业项目要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向。菏泽的主导风向是东南偏东。建议气象部门绘制菏泽市风向玫瑰图,市规划领导小组应仔细研判菏泽风向基础资料,吸收气象局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规划工作。 2、人口资料。市区人口的准确资料也很重要。建议人口部门、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市区人口资料。 二、主城区发展突出特色-花城水邑。提出并广为宣传城市口号-“牡丹之都幸福菏泽”。城市的居住、办公、金融、文化区应布置在牡丹园周边,重点发展赵王河沿岸。打通城区三大水系-赵王河、环城河、万福河,使之具备游船通航条件,赵王河上下游打通,与洙赵新河相连,可以直通运河。既可以使水体流动,又可以打造“江北水乡”旅游品牌。以赵王河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契机,打造赵王河风情带。水是城市的灵魂,凌解放(笔名二月河)说“水不仅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范围内的经济问题,更是国 民经济之大要,是国家和人民所拥有的最宝贵的经济资源、社会生活资源、民生资源和文化发展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幸福指数最核心的要素。”

在g220、g 327、日南高速、日东高速围成的长方形区域内构筑新市区-菏东新区。自庞楼至金星庙村,沿河建设高标准双向8车道观光公路和观光步道。公园建设向张集村以东继续延伸。为带动新市区发展,市行政中心迁移至上海路与赵王河下游交汇处,赵王河以北,张油坊村附近,此处依托赵王河道,开掘大型湖泊至黄河路。市开发区行政中心迁移至万福河北庄庄村附近,带动铁路南区域发展。拉大城市框架,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 大堤以内的老城区划为传统商贸区,突出老城传统特色。建议环城河以内区域统筹开发,建设曹州古城,发掘曹州古文化,汇聚非遗传承人,大力推出曹州古城游。西区-高新区重点发展三新产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 北区建设大学城,争取省教育厅支持,与省内各大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由各大高校在菏泽学院设立二级独立学院,扩大菏泽学院规模,建议菏泽学院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提升办学档次。 市开发区黄河路以南,重点发展汽车产业园、纺织服装工业园、创意产业园。关停或搬迁所有化工项目至主城 区下风向-西北区吴店镇北。市开发区原则上不再上化工项目。确保主城区空气质量为良达300天以上的优良传统能继续发扬。统筹发展市域内纺织服装项目,能搬则搬,统一规划在开发区纺织服装工业园,形成规模化集约经营,因其劳动力密集特点,提升市开发区人气。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送审稿)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第二条详细规划和技术规定的关系 第三条广州市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第四条密度分区 第五条实施性规定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管理 第六条城市规划层次 第七条“六线”控制体系 第三章城市规划勘察测量管理 第八条城市规划编制与城市勘察、测量 第九条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 第十条城市基础测量 第十一条城市规划工程测量 第十二条城市规划勘测资料管理 第四章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管理 第十三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第十四条建设用地分类 第十五条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 第十六条用地面积的最小规模 第十七条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 第五章详细规划管理 第十八条建设用地技术经济指标控制 第十九条居住用地公共设施配套要求 第二十条竖向标高 第二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二十二条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 第二十三条传统骑楼街的保护、更新和改造 第六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第二十四条建设项目使用功能的确定和建设用地适建范围 第二十五条建筑工程的高度控制 第二十六条建筑间距 第二十七条建筑退让 第二十八条建筑工程停车配建 第二十九条零星建(构)筑物和建筑物外部附属物 第三十条村民和城镇居民住宅 第七章市政工程规划管理 第三十一条城市道路交通 第三十二条城市轨道交通 第三十三条其它交通设施 第三十四条管线的布置 第三十五条河涌水系规划控制范围 第三十六条市政设施 第八章建设工程规划验收 第三十七条规划验收 第三十八条分期验收 第九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用语说明 第四十条溯及力 第四十一条生效日期 附表: 附表一: 居住用地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二:工业用地通用厂房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三:普通仓储用地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四:公园内部用地比例 附表五:居住建筑建筑间距表 附表六:建筑工程临规划道路边线、河道规划控制边线退让规定附表七:建筑工程临铁路边轨中线退让规定 附表八:建筑工程临架空电力线导线边线退让规定 附录:名词解释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46619449.html,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360docs.net/doc/f46619449.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46619449.html,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46619449.html, 州作为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努力将兰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兰州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 发挥兰州新区产业转移承接大平台、综合交通运输大枢纽、西向南向开放大门户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大数据、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及国际产能合作、生产加工贸易、服务外包等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人才集聚、资源集聚、要素集聚,打造支撑兰州—西宁城市群乃至甘青两省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和服务“一带一路”及中新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产业、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以科技体制改革、产业品质提升、人才资源集聚、产业合作发展为重点,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深化与中科院系统在兰院所和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等国家战略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大科学工程民用领域装置开发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建,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市规划基础信息材料的收集、研判。 1、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对工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厂址的选择、广房的设计,还是原料储存、制造、产品保管和运输等个环节,都受温度、湿度、降水、风、日射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工业项目,尤其是有废气污染排放的工业项目要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向。菏泽的主导风向是东南偏东。建议气象部门绘制菏泽市风向玫瑰图,市规划领导小组应仔细研判菏泽风向基础资料,吸收气象局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规划工作。 2、人口资料。市区人口的准确资料也很重要。建议人口部门、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市区人口资料。 二、主城区发展突出特色-花城水邑。提出并广为宣传城市口号-“牡丹之都幸福菏泽”。城市的居住、办公、金融、文化区应布置在牡丹园周边,重点发展赵王河沿岸。打通城区三大水系-赵王河、环城河、万福河,使之具备游船通航条件,赵王河上下游打通,与洙赵新河相连,可以直通运河。既可以使水体流动,又可以打造“江北水乡”旅游品牌。以赵王河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契机,打造赵王河风情带。水是城市的灵魂,凌解放(笔名二月河)说“水不仅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范围内的经济问题,更是国

民经济之大要,是国家和人民所拥有的最宝贵的经济资源、社会生活资源、民生资源和文化发展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幸福指数最核心的要素。” 在G220、G327、日南高速、日东高速围成的长方形区域内构筑新市区-菏东新区。自庞楼至金星庙村,沿河建设高标准双向8车道观光公路和观光步道。公园建设向张集村以东继续延伸。为带动新市区发展,市行政中心迁移至上海路与赵王河下游交汇处,赵王河以北,张油坊村附近,此处依托赵王河道,开掘大型湖泊至黄河路。市开发区行政中心迁移至万福河北庄庄村附近,带动铁路南区域发展。拉大城市框架,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 大堤以内的老城区划为传统商贸区,突出老城传统特色。建议环城河以内区域统筹开发,建设曹州古城,发掘曹州古文化,汇聚非遗传承人,大力推出曹州古城游。西区-高新区重点发展三新产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 北区建设大学城,争取省教育厅支持,与省内各大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由各大高校在菏泽学院设立二级独立学院,扩大菏泽学院规模,建议菏泽学院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提升办学档次。 市开发区黄河路以南,重点发展汽车产业园、纺织服装工业园、创意产业园。关停或搬迁所有化工项目至主城

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

乌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2020年城市人口500万 规划层次图 一、规划期限和范围 (一)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规划远景至2030年。(二)规划范围 规划区范围即市域范围,总面积13787.6平方公里,下辖七区一县。其中,中心城区总面积1507平方公里,包括安宁渠镇、古牧地镇、铁厂沟镇、芦草沟乡、头屯河农场、三坪农场、五一农场、西山农场、104农场和乌昌路街道办事处。 乌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2020年城市人口500万(2) 2011-03-2910:25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秩名

二、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一)城市发展目标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乌鲁木齐市建成:我国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 二、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乌鲁木齐市建成:我国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促进乌昌与兵地协调发展战略 强化乌昌之间、兵地之间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开发、城镇用地布局、产业分工定位、基础设施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之间、兵团和地方之间共同协调发展。 (2)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行低碳理念,走生态、循环型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依据绿洲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 (3)培育国际商贸中心战略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摘要: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全市辖城东、城中、城北、城西四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2000年市域总人口202万人,市区户籍人口71.17万人,总人口共95.8万。 城市景观轴:城市的主要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商务博览、民俗表演、市民活动,都集中在这条轴线上。 滨河景观带:主要通过“软质景观”体现城市自然风貌,结合带状城市特色,利用“三河六岸”,形成十字轴自然景观游览带,串联永久性生态绿地。城市开敞空间的创造:包括城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绿色空间和水空间。城市视线走廊的控制:通过对建筑高度的控制,在城郊公园—城市景观至高点之间,形成通透的视线走廊。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全市辖城东、城中、城北、城西四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2000年市域总人口202万人,市区户籍人口71.17万人,总人口共95.8万。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市区平均海拔2100米,气压低,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70%。 西宁市既是进出高原和省内联系的必经之地,又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这里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景观。境内多发生暴雨,历时短、强度大。暴雨洪水过程陡涨陡落,水土流失严重。市区紧邻的南北山地区多次发生崩滑、泥石流灾害。山岳挟持盆地的特殊的地形塑造了“错位十字”的特殊城市结构。 通过对青海省的区域特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总规”明确了西宁市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模式。通过对主要经济活动流向的研究,确定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和格局。 为进行全面、准确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总规”分析整个西宁盆地地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特征,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规律。在立足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议。 特殊的地形条件使西宁在冬季的静风频率高达64%(1998年)。大气污染问题是西宁市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总规”立足于区域发展的视角,与相关专业部门多次沟通,提出“建设西宁到张掖铁路,形成西宁市第二条外出铁路通道”的设想,并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认可。这条第二通道不仅大大提升了西宁的区域地位,也起到了加强了青海省的对外交通联系、完善欧亚大陆桥铁路通道功能的作用。 在本轮规划前,西宁市仅辖大通一县,出于明确区域城镇职能,提升西宁整体竞争力的考虑。“总规”建议将平安、互助作为西宁附属县整体考虑。 依据市域城镇分布特征,规划形成西宁市——总寨——鲁沙尔——甘河滩——多巴环状综合经济区。这种“大西宁”的结构有利于消除主城区“十”字结构的缺陷,加强城镇间的有机联系和良性互动,促进各自职能的充分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