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竞赛试题-测试题(一)及答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竞赛试题-测试题(一)及答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竞赛试题-测试题(一)及答案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竞赛试题测试题(一)及答案

一、填空: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3、《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领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标准》中除了“四基”以外,还提出的“四能”,具体是指: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7、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8、“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9、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0、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二、选择题(1-6 单项选择,7-10 多项选择)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3、《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

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4、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C)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5、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C)的过程。

A 组织者合作者

B 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6、推理一般包括(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

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BC)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8、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 )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

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C、兴趣

9、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A B C D )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

B、图形与几何

C、统计与概率

D、综合与实践

10、数学基本能力分为(ABC )

A 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B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 其它数学能力主要指观察、理解、记忆、运用的能力。

三、判断:

1、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评价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2、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最有效的学习活动就是单纯在模仿记忆。(×)

3、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全部。(×)

4、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5、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7、无论是新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应力求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8、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评价结果为主。(×)

9、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10、《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11、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实现教育政治功能的基础。(√)

12、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

13 、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四、名词解释:

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3、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4、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

5、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6、了解: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同类词有:认识,知道,说出,辨认,识别。

7、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类词:认识,会。

8、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同类词:能。

9、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同类词:证明。

10、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同类词:感受,尝试。

11、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同类词:体会。

12、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

五、简答题:

1、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①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需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②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③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2、数学学习评价改革的特点?

答:①评价主体的多元性。②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与开放性。③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3、数学教学中,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哪些?

答: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

4、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5、小学第一学段学习目标中,知识目标是什么?

答:(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2)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6、小学第一学段“解决问题”的目标是什么?

答:(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答: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8、简述《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

答: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9、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量;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10、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11、怎样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答: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启发式教学是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关系的有效途径。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论述题:

1、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为教师实施教学提出的总体建议是什么?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2、如何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学生获得知识,可以通过接受学习,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就起到了主导作用。(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好的教

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启发式教学是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关系的有效途径。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3、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应当注意哪些?

①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没有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就缺乏基础;没有同伴间的合作交流,个人的思考有时难以深入。此外,适当的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②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时间,给最终的归纳总结留有余地。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的能力,提高探索活动的实效。③给学生自主探索适当的空间。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结果固然重要,探索过程本身也是有价值的。④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示范的关系。对于学生的探索活动,教师不仅要给予启发、引导,而且应适时地进行归纳,示范阶段12 性结论,明晰进一步探索的思路。⑤对于进行自主探索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以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努力使他们也能参与探索活动并积极地思考。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竞赛试题测试题(二)及答案

一、选择题(1-10单项选择,11-15多项选择)(30%)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

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

A、成绩

B、目的

C、过程

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

A、一

B、二

C、三

D、四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C )。

A 组织者合作者 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10、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 BC )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AB )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

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C、兴趣

1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 ABC )。

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创新性

14、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ABCD )。

A、建立数感

B、符号意识

C、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D、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15、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BC)关系。

A、过程与结果

B、直观与抽象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二、填空题。(45%)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4、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6、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7、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8、“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9、《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0、《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25%)

1、简述《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

答: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2、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量;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4、怎样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答: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启发式教学是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关系的有效途径。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018新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2018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模仿和()转变为()、()与实践创新; 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理——()——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7、改变课程内容难、()、()的现状,建设浅、()、()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9、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 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11、“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以()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为主题。 12、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和客观世界中的()。 13、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和(),感受()、()、(),建立初步的()。 1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15、“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16、数学是人们对()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17、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 )、(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18、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小学数学毕业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一共22分) 1.250200890读作(),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是()万,省略“亿”后面的尾数写作()亿。 2. 2.5时=()分,2元4分=()元。3.把一个棱长4厘米的大正方体切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切成()个小正方体。 4.一间教室长12米,宽8米,画在比例尺是1︰400的平面图上,长应画()厘米,宽应画()厘米。 5.五年一班在上学期期末检测时,有2名学生不及格,及格率是95﹪,五年一班共有学生()名。 6.据调查,世界200个国家中,缺水的国家有100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有40个。缺水的国家占()﹪,严重缺水的国家占()﹪。 7.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长10厘米,宽5.7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8.将一个周长是16分米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分米。 9.在分数单位是的分数中最大的真分数是(),最小的假分数是()。 10.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4厘米和3厘米,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1.15、30和60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最大公因数是()。12.某家电商场“五?一”期间开展大酬宾活动,全场家电按80%销售,原价150元的电饭锅 ,现在售价是()元。 13.圆规两脚间距离为1厘米,画出的圆的周长是()厘米。14. 在3:a中,如果比的前项扩大3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加上()。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6分) 1.100克盐放入400克水中,盐和盐水的比是1︰5。() 2.四年一班同学栽了50棵杨树,活了49棵。杨树的成活率是49﹪()。 3.25比20多25﹪,20比25少20﹪() 4.一个梯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如果它的高是6厘米,那么它 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是6厘米。() 5.2016年的第一季度是91天。() 6. 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正方形的边长与它的周长成() A、正比例 B、反比例 C、不成比例 D、无法确定 2.一个圆柱体削去12立方分米后,正好削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 圆锥体,这个圆锥体体积是()立方分米。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毕业试卷附参考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小学数学毕业试卷 一、填空 (共26分) 1、一个数是由3个十万、6个百、9个一、9个0.1和5个0.01组成的,这个数写作( ),读作( ),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 2、5.05L=( )L ( )ml 2小时15分=( )小时 3、在未来的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这四个年份中,( )年有366天。 4、小明在期中测试中,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的平均分是a 分,语文和数学共得b 分,英语得( )分。 5、6 13的分数单位是( ),再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合数。 6、( )÷4= 75.0 9=) (=( )∶20=( )% 7、8 3与0.8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它们的比值是( )。 8、5是8的) ()( ,8比5多( )%。 9、一个3mm 长的零件画在图上是15cm ,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10、下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众数是( )。 8 10 6 4 10 21 4 32 17 4 11、在○里填“<”、“=”或“>” 1.5○1.50 -5○-1 1.3÷13 8○1.3 8.7×0.93○8.7 12、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有大小一样的红、白、黄三种颜色的小球各10个。至少要摸出( )个才能保证有两个球的颜色相同;至少要摸( )个才能保证有两个球的颜色不同。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共8分) 1、最小的质数是1。 ………………………………………………………………………………………( ) 2、小明看一本书,看过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成反比例。 ………………………………………………( ) 3、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 4、15 12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 ) 5、李师傅做了95个零件,全都合格,合格率是95%。 ………………………………………………………( ) 6、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情况。……………………………………( ) 7、如果+300元表示存入300元,则-500元表示支出500元。 ………………………………………………( ) 8、口袋里有3个红球和2个白球,一次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3 2。 …………………………………………( )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前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5分) 1、把5 4米长的绳子剪成4段,平均每段占全长的( ) A 5 1 B 4 1 C 51m D 4 1m 2、把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 ) A 1∶11 B 11∶1 C 1∶10 D 10∶1 3、一瓶矿泉水大约是550( ) A L B ml C m 3 D m 2 4、下面属于方程的是( ) A x+5 B x-10=3 C 5+6=11 D x ÷12>20 5、小明有4本不同的科技类图书和3本不同的故事类图书。在一次为贫困学校捐书的活动中,他准备捐科 技类和故事类图书各一本, 他有( )种不同的捐法。 A 3 B 4 C 7 D 12 四、计算(共32分) 1、直接写得数(4分) 9.9+9= 2.5×40= 6.1-2.01= 2.5-0.36-0.64= 1.8÷0.18= 13÷80 = 0.32 = 45÷1.25÷8= 2、能简算的要简算(8分) 1.2-0.5×1.8÷0.9 8×7×1.25 5 3×8.8+0.6×5 1+60% 3、解方程(比例)(8分) 35x 75= 43∶x=5 2∶24 9 16 388383?÷-)(

2011年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修改稿)

2011年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学过程促进了()本身的成长。 A、学生 B、教育 C、教学 D教师 2、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等四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A、情感与态度 B、合作与交流 C、经历与体验 D、技能与操作 3、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A、生活习惯 B、学习习惯 C、生活经验 D、分析习惯 4、在第二学段中,教学时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 A、学法多样化 B、教法多样化 C、算法多样化 D、作业多样化 5、“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次 A、一 B、二 C、三 D、四 6、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A、成绩 B、目的 C、过程 D、等级 7、推理一般包括()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8、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9、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A、运算 B、数据分析 C、模型思想 D、推理 10、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 A、教师 B、学生 C、家长 D、师生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题,每小题2分,多选、选错不得分,共10分) 1、数学基本能力分为() A、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B、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其它数学能力,主要指观察、理解、记忆、运用的能力。 2、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 A、数感 B、符号感 C、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考试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考试试题 A课程标准部分(35分) 一、填空题:(每空分,共15分) 1、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2、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7.在数学课标中,对总体目标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⑴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⑵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⑶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⑷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2、“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基本运算、简单的数量关系。 3、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4、简要说明第一学段的评价建议是什么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恰当评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四、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五、评价结果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 5、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堂上的一种学习方式,谈谈在哪些情况下适合进行小组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标考试试题(答案)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标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选择题。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③)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②)。 ①教教材②用教材教③自己创造教材 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③)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 容中,不再单独出现(①)的教学。 ①概念②计算③应用题 5、“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②过程与方法③解决问题 6、《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 数学活动水平的(①)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7、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③)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 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②相互评价③多样评价 8、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②)的过程。 ①单一②富有个性③被动 9、“用数学”的含义是(②)。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③了解生活数学 10、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④)。 ①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②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③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④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 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二、填空题 1、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

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2、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 学习)的指标。 3、《新课程标准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4、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5、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 性)(层次性) (发展性)(开放性)。 6、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 导者)和合作者。 7、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 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题 (1)

小学数学新课标考试试题 一、填空 1、数学是研究( 数量关系)和( 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将更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2、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 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将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将数学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与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大方面。 6、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7、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两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教学中应当注意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9、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依据是(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典型小学数学题精选(含答案)

典型小学数学题摘录(1-41)13.4.30整理 1 .一条公路,单独修,甲需10天完成,乙需12天完成,丙需15天完成,现有这样的A 、B 两条同样长的路,甲和乙分别在A 、B 两条路上同时开始修,丙开始帮甲修,中途转向帮乙修,最后同时修完两条路,丙帮甲修了多少天 (1+1)÷( 101+121+151)=8(天);101×8=54;1-54=51;51÷15 1=3(天) 2. 据了解,个体服装销售中要高出进价的20%标价便可盈利,但老板常以高出进价50%~100%标价,假如你准备买一件标价为200元的服装,应在什么范围内还价 最低价:200÷(1+100/%)×(1+20/%)=120(元);最高价:200÷(1+50/%)×(1+20%)=160(元) 应在120~160元之间 3 .两个相同容器中各装满盐水,第一个容器中盐与水的比3 : 2,第二个容器中盐与水的比为 4 : 3, 把这两个容器中的盐水都倒入另一个大容器,那么混合溶液中的盐与水的比是多少 ? 这两个容器相同,把这两个容器的容积看成“1” 第一个容器:盐占盐水233+(35 21 ,盐与水的比:21:14) 注意:解本题标准量要统一,即分母相同。 第二个容器:盐占盐水 344+(35 30 ,盐与水的比:20:15) 所以,混合后的大容器的盐与水的比:(21+20):(14+15)=41:29 4.有粗细不同的两支蜡烛,细蜡烛的长是粗蜡烛长的2倍,细蜡烛点完需1小时,粗蜡烛点完需2小时,有一次停电,将这样的两支未使用过的蜡烛同时点燃,来电时发现两支蜡烛所剩的长度一样,问:停电多长时间 假设粗蜡烛长为“1”,细蜡烛长为“2”

小学数学新课标考试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新课标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选择题。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③)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②)。 ①教教材②用教材教③自己创造教材 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③)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 容中,不再单独出现(①)的教学。 ①概念②计算③应用题 5、“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②过程与方法③解决问题 6、《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

数学活动水平的(①)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7、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③)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 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②相互评价③多样评价 8、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②)的过程。 ①单一②富有个性③被动 9、“用数学”的含义是(②)。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③了解生活数学 10、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④)。 ①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②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③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④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 学实践 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二、填空题

1、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基础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 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态度 )、( 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2、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 学习)的指标。 3、《新课程标准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4、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5、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性)(层次性) (发展性)(开放性)。 6、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 导者)和合作者。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39717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学校姓名总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6分)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 )的、( )的、( )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 )与( )。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地发展。 6、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与()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和()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8、《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 ()等四个学习领域。 二、选择(1-10题为单选题,每小题1.5分,11-15题为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5分)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联系生活学数学 B.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C.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 ) A. 知识与技能 B. 过程与方法 C. 教师成长 D. 情感、态度、价值观 3、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 B. 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 C.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 1 D.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 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过程。 A. 交往互动 B. 共同发展 C. 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5、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A. 教教材 B. 用教材教

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3 )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2)。 ①教教材②用教材教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2)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要求②不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3)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爱好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3)的教学。 ①概念②计算③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数学思考②过 程与方法③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1)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3 )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②相互评价③多样评价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2)的过程 ①单一②富有个性③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2)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③了解生活数学 11、下列现象中,(D)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天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天天都在转动 1 2、《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 A)三个B)四个C)五个D)不确定 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个阶段。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一一建立模型一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

小学数学理论试题(含答案)

4、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 5、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6、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 三、选择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2、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 知识的现状 3、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课程,自小学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课时。() A、必修33 B、必修11 C、选修33 D、选修3 4 4、“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5、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 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四、简答题 1,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这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这里,“关注人”的含义是什么? 答: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6分) 2、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案例分析题 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 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 1 / 14

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 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11、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评价相结合

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检测试题 单位:姓名: 一、填空(每格1分,共60分)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理——()——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模拟和()、转变为()、()与实践创新; 7、改变课程内容难、()、()的现状,建设()、()、( )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和客观世界中的()。

10、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熟悉简单的()(),感受()、()、(),建立初步的()。 1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的有关知识,()的有关内容(),( )()的初步应用等。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和合作者。 13、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16 、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四个学习领域。 二、选择题(1-5为单选,6-10为多选,每题2分,共20分)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测试卷含答案)

《数学课程标准》考核试卷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30 分)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11、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二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2、“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一、选择题(1-5题单选,6-10题多选,每题3分,共30分)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C ) A.联系生活学数学 B.培养学习数学的爱好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C)的教学。 A.概念 B.计算 C.应用题】 3.下列现象中(D)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天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天天都在转动 4.《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5.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6.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ACD)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 7.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ABC)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ABC)。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9.符号感主要表现在(ABCD)。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10.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ABCD)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实践与综合应用 二、是非题(每题2分,共20分)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X)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毕业模拟试题及答案(共3套)

最新人教版数学精品教学资料 小学数学考试试卷 (一) 一.填空(每空1分一共22分) 1.250200890读作( ),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是( )万,省略“亿”后面的尾数写作( )亿。 2. 2.5时=( )分 , 2元4分=( )元。 3.把一个棱长4厘米的大正方体切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切成( )个小正方体。 4.一间教室长12米,宽8米,画在比例尺是1︰400的平面图上,长应画( )厘米,宽应画( )厘米。 5.五年一班在上学期期末检测时,有2名学生不及格,及格率是95﹪,五年一班共有学生( )名。 6. 据调查,世界200个国家中,缺水的国家有100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有40个。缺水的国家占( )﹪,严重缺水的国家占( )﹪。 7.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长10厘米,宽5.7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8.将一个周长是16分米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分米。 9.在分数单位是9 1 的分数中最大的真分数是( ),最小的假分数是( )。 10.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4厘米和3厘米,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1.15、30和60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 12.某家电商场“五·一”期间开展大酬宾活动,全场家电按80%销售,原价150元的电 饭锅 ,现在售价是( )元。 13.圆规两脚间距离为1厘米,画出的圆的周长是( )厘米。 14. 在3:a 中,如果比的前项扩大3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加上( )。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6分) 1.100克盐放入400克水中,盐和盐水的比是1︰5。( ) 2.四年一班同学栽了50棵杨树,活了49棵。杨树的成活率是49﹪( )。 3.25比20多25﹪,20比25少20﹪( ) 4.一个梯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如果它的高是6厘米,那么它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是6厘米。( ) 5.2016年的第一季度是91天。( ) 6. 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 )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正方形的边长与它的周长成( ) A 、正比例 B 、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D 、无法确定 2.一个圆柱体削去12立方分米后,正好削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体积 是( )立方分米。 A, 24 B, 12 C, 6 3.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30°,其余两个内角的比是3︰2,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A, 锐角 B, 直角 C,钝角 4.如果a=2a,那么a=( ) A, 0 B, 2 C, 4 5.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择( ) A, 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6. 有两根铁丝,第一根用去52米,第二根用去5 2 ,剩下的一样长,两根铁丝原来相比( )。 A 、第一根长 B 、第二根长 C 、一样长 D 、无法确定 7. 40. 用一个张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纸,剪一个面积尽可能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 A 、3.14 B 、12.56 C 、6.28 8. a c 是一个最简分数,a 和c 一定是( ) A 、质数 B 、合数 C 、互质数 9. 过直线外一点,能画( )条与直线垂直的线。 A .1 B .2 C .无数 10. 周长相等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圆,( )的面积最大。 A 、正方形 B 、长方形 C 、圆 D,无法确定 四.计算(21分) 1.直接写得数。(3分) (1)43×12= (4)2.5-1.7= (7)7 6÷3= (2)0.5×(2.6-2.4)= (5)2.2+3.57= (8)21-5 1 = 2.能简算得要简算。(12分) 410-71-72-74 8×53 + 8×52 + 8 5+0.45÷0.9-1.75 1110÷﹝56×(73-8 3 )﹞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 一、选择题(1-10单项选择,11-15多项选择)(30分)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 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A、成绩 B、目的 C、过程 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次。 A、一 B、二 C、三 D、四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A 组织者合作者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10、推理一般包括()。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 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C、兴趣 1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 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创新性 14、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 A、建立数感 B、符号意识 C、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D、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15、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关系。 A、过程与结果 B、直观与抽象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二、填空题。(45%) 1、数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与的统一,应体现“”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4、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与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等活动过程。 6、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注重培养学生的与。 7、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观念,了解。 8、“综合实践”是一类以为载体、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培养学生与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