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028-2017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输规范.pdf

DB44T 2028-2017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输规范.pdf
DB44T 2028-2017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输规范.pdf

ICS

备案号:56270-2017

DB44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 2028-2017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输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Data Transmission of Surface Water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

2017-07-11发布 2017-10-11实施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

发布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44/T 2028—2017

目次

前言 (ii)

1适用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系统结构 (2)

5协议层次 (2)

6数据传输协议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CRC校验 (7)

附录B(规范性附录)监测项目代码 (8)

附录C(规范性附录)数据标识 (11)

附录D (资料性附录)数据包示例 (13)

DB44/T 2028—2017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规范和指导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输工作,提升我省水环境自动监测能力,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归口管理单位:广东省环境保护厅。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京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黎如昊、武军贤、黄云生、吕小明、向运荣、肖文、鲁言波、郭庆荣、张苒、蒙良庆、郭峰、瞿强、王强、周纯、陈斐、李晓芳、陈婷婷、刘泽铿。

本标准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ii

DB44/T 2028—2017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输规范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和数据监控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传输。

本标准规定了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的系统结构、数据传输过程和系统的数据格式及代码定义,本标准不限制系统扩展其他的信息内容,在扩展内容时不得与本标准中所使用或保留的控制命令相冲突。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HJ 525-2009 水污染物名称代码

HJ 660-2013 环境监测信息传输技术规定

SL 651-2014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

HJ/T 212-2005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由地表水自动监测站、传输网络和数据监控平台组成。

3.2 地表水自动监测站

地表水自动监测站是由采样单元、预处理单元、控制单元、分析单元、数据采集和传输单元及站房单元组成。本标准中简称“水站”。

3.3 数据监控平台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监控平台,负责水站的数据存储、管理、共享和可视化,并向水站下达传输和控制命令。本标准中简称“平台”。

3.4 监测数据类型

3.4.1 周期数据

周期数据指监测周期内获取的监测数据,本标准中监测周期是由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划定的具体时间段(流量的周期数据取监测周期时段内的监测值总和)。

3.4.2 实时数据

DB44/T 2028—2017

实时数据指监测仪器当前的监测值。

3.4.3 分钟数据

分钟数据指在一个监测周期内,以分钟为单位的均值。

3.4.4 小时数据

小时数据指在一个监测周期内,以小时为单位的均值(流量取该小时时段内的监测值总和)。

3.4.5 日均值

一个自然日24小时周期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流量取当天监测值总和)。

4系统结构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从底层逐级向上可分为地表水自动监测站、传输网络和数据监控平台三个层次。水站和平台可通过传输网络交换数据、发起和应答指令。

图 1 系统结构图

5协议层次

水站与平台通讯接口应满足选定的传输网络的要求,本标准不作限制。

本标准规定的数据传输通讯协议对应于ISO/OSI定义的7层协议的应用层,在基于不同传输网络的水站与平台之间提供交互通讯。

DB44/T 2028—2017 本标准基于TCP/IP 协议,此方式的使用建立在TCP/IP 基础之上。常用如:

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缩写GPRS)

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oop 缩写ADSL)

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缩写CDMA)

宽频分码多重存取(Wideband CDMA 缩写WCDMA)

时分同步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DMA 缩写TD-SCDMA)

宽带CDMA 技术(CDMA2000)

电力线通讯(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缩写PLC)

时分长期演进(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 缩写TD-LTE)

频分双工长期演进(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Long Term Evolution 缩写FDD-LTE)

微波存取全球互通(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缩写WIMAX)应用层依赖于所选用的传输网络,在选定的传输网络上进行应用层的数据通讯,在基础传输层已经建立的基础上,整个应用层的协议和具体的传输网络无关。本标准体现通讯介质无关性。

6数据传输协议

6.1 通信流程和应答机制

6.1.1 登录与心跳检测

水站主动向平台发起TCP连接请求,连接成功后发送心跳检测登录包,平台对登录包进行用户名与密码验证,如验证通过,发送验证成功的应答包,否则关闭连接。

登录成功后,水站应每2分钟发送一次心跳检测登录包,以维持TCP连接。

6.1.2 应答机制

6.1.2.1 平台主动请求模式

(1)平台向水站发送请求命令。

(2)水站收到命令后,向平台返回应答指令,平台收到指令认为连接建立成功。

(3)水站执行命令,并将执行结果返回给平台。

(4)平台根据Flag字段(见6.2.2)内容决定是否应答。

6.1.2.2 水站主动请求模式

(1)水站主动发送数据。

(2)平台根据Flag字段内容决定是否应答。

6.1.2.3 超时重发机制

(1)一个请求命令发出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收到回应,认为超时。

(2)超时后重发,重发规定次数后仍未收到回应认为通讯不可用,通讯结束。

(3)超时时间根据具体的通讯方式和任务性质可自定义。

DB44/T 2028—2017

(4)超时重发次数根据具体的通讯方式和任务性质可自定义。

6.1.2.4 执行超时

请求方在收到请求回应后规定时间内未收到返回数据或命令执行结果为超时,命令执行失败。

缺省超时定义表(可扩充):

6.2 数据传输协议数据包结构

所有的通讯包都是由ACSII码字符组成,标点符号为英文半角,且通讯包中不含空格。

6.2.1 通讯包结构

其中,长度为最大长度,不足位数按实际位数。

6.2.2 数据段结构

其中,长度为最大长度,不足位数按实际位数。

6.2.3 数据区定义

6.2.3.1 结构定义

字段与其值用“=”连接;在数据区中,同一项目的不同分类值间用“,”(逗号)来分隔,不同项目之间用“;”(分号)来分隔。

6.2.3.2 字段对照表

备注:xxx代表监测项目代码(见附录B)

6.3 命令编号(可扩充)

反控命令、状态和模式等命令编号的使用可根据所辖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的具体情况和能力作相应扩充。

CN代码:

6.4 系统编号

ST代码:

6.5 数据类型及上传时间间隔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输的数据类型及上传时间间隔如下表定义:

*包括固定式水站和移动式水站

DB44/T 2028—2017 附录A (规范性附录)CRC校验

CRC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是一种数据传输错误检查方法,CRC 码两个字节,包含一16 位的二进制值。它由传输设备计算后加入到数据包中。接收设备重新计算收到消息的CRC,并与接收到的CRC 域中的值比较,如果两值不同,则有误。

具体算法如下:

CRC是先调入一值是全“1”的16位寄存器,然后调用一过程将消息中连续的8 位字节各当前寄存器中的值进行处理。仅每个字符中的8bit 数据对CRC 有效,起始位和停止位以及奇偶校验位均无效。

CRC校验字节的生成步骤如下:

①装一个16位寄存器,所有数位均为1。

②取被校验串的一个字节与16位寄存器的高位字节进行“异或”运算。运算结果放入这个16位寄存器。

③把这个16寄存器向右移一位。

④若向右(标记位)移出的数位是1,则生成多项式1010000000000001和这个寄存器进行“异或”运算;若向右移出的数位是0,则返回③。

⑤重复③和④,直至移出8位。

⑥取被校验串的下一个字节

⑦重复③~⑥,直至被校验串的所有字节均与16位寄存器进行“异或”运算,并移位8次。

⑧这个16位寄存器的内容即2字节CRC错误校验码。

校验码按照先高字节后低字节的顺序存放。

VC++代码示例:

CString CRC16(char* pBuf, int nLen)

{CString str = pBuf;

DWORD code=DWORD(0xFFFF);

char* bt = (LPTSTR)(LPCTSTR)str;

for(int i = 0;i

{code=HIBYTE(code)^str.GetAt(i);for(int n=0;n<8;n++)

{if(code & 1)

{code>>=1;code^=0xA001;}else{code>>=1;}}

}CString tmp;tmp.Format("%04X",code);return tmp;}

DB44/T 2028—2017

附录B(规范性附录)监测项目代码

水站监测项目数据的有效位数不作限定,按仪器实际测得值上传到数据监控平台,数值修约按规范要求统一在数据监控平台完成。

*相应毒性单位

DB44/T 2028—2017

B.2 编码扩展方法

对于代码表中未列出的污染物或污染指标,可依据《HJ 525-2009 水污染物名称代码》分类原则对其进行归类,在其相应类别中已有编码的基础上顺延赋码。

DB44/T 2028—2017 附录C(规范性附录)数据标识

监测数据异常则标上相应的数据标识,数据标识不区分大小写。

C.1监测数据状态标识

C.2质控任务标识

C.3故障标识

C.4来源标识

C.5数据标识使用方法及示例:

数据标识可组合使用,用“/”隔开,来源标识放最后,其他数据标识没有顺序要求。

一般使用组合格式为:工作内容/自动或手工判断/来源标识

使用示例:

(1)平台端人工审核数据无效:DEL/nt

(2)平台端反控水站做加标回收:ra/nt

(3)平台端人工录入加标回收数据:ra/mo/nt

(4)移动端人工审核数据无效:DEL/mt

(5)移动端反控水站做加标回收:ra/mt

(6)移动端人工录入加标回收数据:ra/mo/mt

(7)现场手动控制监测仪器做加标回收并人工录入数据记录:ra/mo

(8)现场自动控制监测仪器做加标回收:ra/hd

(9)现场无人值守的情况下按任务计划自动控制监测仪器做加标回收:ra

DB44/T 2028—2017 附录D(资料性附录)数据包示例

D.1 登录注册/心跳检测(9021)

D.2 实时数据(2011)

D.3 分钟(2051)、小时(2061)、日(2031)等3类数据的通信过程及格式完全一致,下表以2051为例进行说明

DB44/T 2028—2017

D.4 周期数据(8051)

标样数据(3016)

D.5

D.6 加标回收数据(3005)

D.7 日志(2091)

D.8 经纬度(3003)

D.9 太阳能相关数据(3004)

D.10 取水紧急监测(3012)、平行样测试(3019)、标样测试(3015)、空白校准/校零(3011)、标样校准(3021)等共5类命令过程及格式一致,下表以3012为示例进行说明

D.11 加标回收(3018)

3017)

D.12 远程重启(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第一部分:术语 1、高层建筑 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 注:建筑高度的计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2、裙房 在高层建筑主体投影范围外,与建筑主体相连且建筑高度不大于24 m的附属建筑。 3 、重要公共建筑 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的公共建筑。 4、商业服务网点 设置在住宅建筑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每个分隔单元建筑面积不大于300m2的商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 5、高架仓库 货架高度大于7m且采用机械化操作或自动化控制的货架仓库。 6、半地下室 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1/3,且不大于1/2者。 7、地下室 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1/2者。 8、明火地点 室内外有外露火焰或赤热表面的固定地点(民用建筑内的灶具、电磁炉等除外)。 9、散发火花地点 有飞火的烟囱或进行室外砂轮、电焊、气焊、气割等作业的固定地点。 10、耐火极限 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至失去承载能力、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所用时间,用小时表示。 11、防火隔墙 建筑内防止火灾蔓延至相邻区域且耐火极限不低于规定要求的不燃性墙体。 12、防火墙 防止火灾蔓延至相邻建筑或相邻水平防火分区且耐火极限不低于的不燃性墙体。 13、避难层(间) 建筑内用于人员暂时躲避火灾及其烟气危害的楼层(房间) 14、安全出口 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和室外楼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 15、封闭楼梯间 在楼梯间入口处设置门,以防止火灾的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 16、防烟楼梯间 在楼梯间入口处设置防烟的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统称前室)等设施,且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为防火门,以防止火灾的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 17、避难走道 采取防烟措施且两侧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的防火隔墙,用于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的走道。 18、闪点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可燃性液体或固体表面产生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或固体的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

地面气象观测中云记录方法论文

浅谈地面气象观测中云的记录方法摘要:云的观测和记录在地面测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地面气象业务正处在改革中,但目前还在使用计算机编报,云还是需要观测员目测、记录,对于经验不足的观测员在云的记录和编报时也是最容易出错的,规范中关于云的观测很清楚,现将云的记录和编报进行总结,希望对参加测报工作有所帮助,尽量避免错情,以此来提高业务质量。 关键词:云记录输入编报 abstract: the clouds in the ground observation and record of telemetry has a pivotal role, although the ground meteorological operations are in reform, but there is still in use computer prepare, cloud or need the spotter visual, records, for lack of experience in the cloud of records and operator is the most easy to make a mistake ones, code of the observation about cloud is clear, now will cloud of records and prepare to carry on the summary, hope to attend work, including help, try to avoid feeling wro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business. keywords: cloud record prepared input 中图分类号:s71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云量 云量的记录主要是记录总云量、低云量。以分数形式记载,总

水泵技术规格书

1.设计标准 设备所涉及的产品标准、规范;工程标准、规范;验收标准、规范等完全满足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条例及规范,包括但不仅限于此。 (1)G B/T3216-1989《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和旋流泵试验方法》 (2)G B/T5660-1955《轴向吸入离心泵底座尺寸和安装尺寸》 (3)G B/T5656-1994《离心泵技术条件》 (4)G B/T13006-91《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汽蚀余量》 (5)G B/T13007-91 《离心泵效率》 (6)J B/《管道式离心泵型式与基本参数》 (7)G B10889-89《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 (8)G B10890-89《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9)J B4127-85 《机械密封技术条件》 (10)JG/T3009-1993《微机控制变频调速给水设备标准》 (11)GA30—92 《消防气压给水设备性能要求和实验方法》 电气部分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 所有与设计、制造、使用本次招标采购设备有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深圳市地方标准及规定。 上述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有不涉及之处或未能达到国际和国家最新标准时, 供货商应使本次招标采购设备所选用的材料、零部件符合最新版本的国际 和国家标准、规范,并提供所采用的国际和国家标准、规范以及所采用版 本的有关技术资料。 供货商使用上述以外的标准和规范时,应加以说明。应清楚地说明并提交 用于替代的标准或规范,明显的差异点要特别说明。当推荐的标准和规范 等效于或优于本规格书的要求时,才可能为业主接受。 2.定义

2.1“货物”系指供货商根据合同规定须向业主提供的一切设备及其附属设施、机械、备品备件、消耗性材料、专用工具和测试设备,以及满足合同设备组装、检验、培训、调试、性能测试、正常运行及维修等所必须的手册、技术文件、图纸和资料。 2.2“服务”系指根据合同规定供货商承担与供货有关的辅助服务,如调试、提供技术援助、培训和合同中规定供货商应承担的其它义务。 2.3“业主”指接受合同中货物及服务的单位。 2.4“供货商”指为本合同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公司或实体。 2.5“现场”指将要进行设备安装和运转的地点。 2.6“验收”指业主依据技术规格及要求规定,接受合同货物所遵循的程序和条件。 2.7“业主”指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2.8“供货商”是指与业主签订供货合同的公司或实体。 2.9“用户方”是指接受合同货物及服务的最终用户。 2.10“原产地”是指设备的生产地或提供辅助服务的来源地。 2.11“天”是指自然天。 2.12TN-S: 电源端有一点直接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或保护导体连接到此接地点,整个系统的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是分开的。 2.13BAS: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2.14FAS: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3.工作条件 3.1海拔高度﹤1000米。 3.2环境温度: 最高日平均温度+40oC 最高月平均温度+35oC 最低温度:-25oC 3.3相对湿度:25oC时相对湿度不超过90%,投入运行前和运行初期可达到95%。 3.4地震烈度:8度。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附件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2016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6年2月

编写说明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自2004年以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在观测时次、观测方法和观测仪器等方面先后进行了较大调整,并印发了一系列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为加强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规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发挥其对地面观测业务的技术指导作用,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有关省局对2004年以来的业务技术规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整编完成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本技术规定是对近年来的印发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的系统性归纳整编,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中有争议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内容涵盖地面观测业务调整规定、《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与现行业务不一致之处的完善补充、自动观测相关业务规定及异常记录的处理、重要天气报告和应急加密观测规定等。 本技术规定参加编写的人员包括:王柏林、宋树礼、施丽娟、张振鲁、伍永学、祁生秀、周林、李莉、曹铁、刘立群、杨晓丽、杨金花、王力、陈冬冬、周媛、张帆、刘为一、汪武锋、陈虎胜、胡天洁、王磊。 编写组 2016年2月

目录 一. 观测业务要求 (1) (一) 观测时次 (1) (二) 观测项目 (1) (三) 观测任务与流程 (2) (四) 校时 (4) 二. 观测与记录 (4) (一) 云 (4) (二) 能见度 (5) (三) 天气现象 (5) (四) 湿度 (8) (五) 降水 (8) (六) 蒸发 (9) (七) 雪深雪压 (10) (八) 电线积冰 (10) (九) 辐射 (11) (十) 数据文件格式变更 (11) (十一) 异常记录处理 (12) 三. 气象报告 (18) (一) 天气现象电码 (18) (二) 重要天气报 (19) 四. 应急加密观测 (24)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摘要

吴宏钢2006/09/18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 00分,正点数据采样。 00-01分,完成自动项目的观测。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人工仪器设备。 45~60分观测云、能、温、湿、降水、风、压、地温、雪深等,连续观测天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 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

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地平时 每小时20时每小时24时 观测项目气压、气温、湿度、风 向、风速、地温及其极 值和出现时间 时降水量、时蒸发量 日蒸发 量 辐射时曝辐量 辐射辐照度及 其极值、出现时 间 时日照时数 辐射日曝辐量 辐射日最大辐 照度及出现时 间 日照总时数 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真太阳时02、08、14、20 时 08时14时20时 日落后 观测项目云 能见度 气压 气温 湿度 风向、风速 0-40cm地温 降水量 冻土 雪深 雪压 80~320cm 地温 地面状态 降水量 蒸发量 最高、最低 气温 最高、最低 地面温度 日日照时 数 说明: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基准站除02、08、14、20时外,其它正点时次还需观测压、温、湿、风。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场25m325m;条件限制16m(东西向)320m(南北向)。 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稀疏围栏约1.2m高。 草高不能超过20cm。 小路0.3~0.5m宽。 仪器东西间隔不小于4 m,南北间隔不小于3 m,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 m。 旧站址的观测记录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从1月1日开始。 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m、或拔海高度差在100m以上要对比观测,时间基准站为1年(1~12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1、4、7或7、10、1月,对比观测的时次为02、08、14、20时(80cm、160cm、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14时)4个时次,夜间不守班站02时可用自记记录代替。

一体化泵站技术规格要求内容

一种可搬运集成化污水收集输送一体化装置技术要求一种可搬运集成化污水收集输送一体化装置简称一体化预制泵站 发明专利号:ZL 2012 1 0097358.1 一、工程概况 一体化预制泵站包含一体化预制泵站的设备、指导安装、调试运行后期技术指导。一体化泵站厂区地面设计标高为m。进水总管管径为DN ,进水管设计管内底标高为m;出水压力管管径为DN ,设计管中心标高为m。一体化泵站设计规模为万m3/d,总变化系数为,泵站内共设台泵,用一备。水泵设计参数为m3/h,H= m,N= kw。 二、一体化预制泵站总体要求 1、※一体化预制泵站为交钥匙工程,泵站主体由井筒、潜水泵、粉碎格栅、提升链、管道、阀门、液位传感器、控制系统和排风系统等部件组成。水泵、泵站控制系统、粉碎型格栅须是同一个制造商生产,并提供运输、安装指导、调试和售后服务。所提供的产品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标准。 2、※供货方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二次设计,使一体化预制泵站满足招标人的整体运行要求。 三、一体化预制泵站性能技术参数 1、具体设计参数详见设计院设计图纸和工程概况 2、使用条件: 液体:城市污水,雨水、排水、废水和源水。 液体温度低于40℃,液体PH介于6~9之间。

四、预制泵站设计、制造 1、模块化湿井泵站:水泵采用自耦立式湿式安装,均集成在同一个井筒内,带内部维修平台和地面控制面板。要求操作及维护简单,在运输前进行预装和工厂测试,使现场安装时间最小化,提高系统可靠性。 2、※预置式泵站须为整体在工厂制造完成(含泵体、水泵、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设备),现场提供的条件只是开挖和提供380V电源。 五、预制泵站构造 1、顶板 顶板材料由GRP制成。 顶盖板内外表面平整,不允许有深度2mm以上的裂纹,不允许有分层脱层,纤维祼露、树脂结节、异物夹杂、色泽明显不匀等现象。 GRP材料外保护层加抗紫外线材料,防止长时间裸露在太阳光下面老化。 2、泵站上盖 采用不锈钢制成,带安全格栅、通风排气管和扶手。必须加气压弹簧,轻松打开。 3、玻璃钢筒体 ※筒体以无碱玻璃纤维无捻粗纱及其制品为增强材料,热固性树脂为集体,采用计算机控制缠绕工艺,确保厚度均匀并达到设计要求,结构层厚度由结构设计确定,其刚度经过CAE(利用ANSYS static structure 模块对模型进行静力分析以及静强度校核)技术校核。筒体巴氏硬度达到40Ba以上,抗压强度达到120MPa,环向拉伸强度达到150MPa,轴向拉伸强度达到60Mpa。出厂前须进行100%防渗漏试验,确保无泄漏。 4、吊耳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

附件3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 (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9月

前言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本规范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张世昌、张向荣、张晓妮、于进江、毛峰、李晓冬、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 1 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适用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规范引用文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备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完好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资料错误!未定义书签。 运行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设备维护错误!未定义书签。 维护时间错误!未定义书签。 维护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测试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维护记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注意事项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A: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记录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B:维护工具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概要

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一、总体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各省(区、市)气象局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建设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则实施相关建设。 本规范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细化,地面气象观测场地建设和仪器布设安装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未作要求部分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准。 新建或改造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应按本规范执行。已建气象观测场,应按本规范调整。 观测站址一般需建设围墙或围栏,当围墙与观测场围栏的距离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所规定的障碍物距离标准时,应将围墙改为通透式的围栏以改善气象探测环境。 站内建设应环保,尽量减少硬化的水泥地。 各类仪器的支架(支柱,包括地温表支撑架)、踏板应牢固、美观,用油漆涂刷为白色(除自动气象站配套风杆、观测仪器及出厂配套设备外),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观测场内地沟、小路、底座、踏板等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不得自行设置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各种装置。 各种电缆线应使用线管与地沟相连,线管要垂直、水平,与传感器相连处,尽可能少的使电缆线暴露在外。为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 在气象台站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标牌,告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 要设置地面气象观测环境评估的公示牌,按照中国气象局统一要求公示观测环境状况证书的内容。 测站警示标志标牌和公示牌由各省按照有关要求统一制作。 有条件的台站观测值班室可以与现代气象业务综合室合并,单独设立时,要求总体美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修。值班室应有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

潜水泵站的技术规范

潜水泵站技术规范 《潜水泵站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潜水泵站技术规范》编写组 (主编单位: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广东省水利厅) 编者按:根据水利部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的要求,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会同广东省水利组织有关单位制定了《潜水泵站技术规范》。本规范制定过程中,吸收了近年来我国潜水泵站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工作取得的经验,针对生产中提出的新要求,在重点分析研究潜水泵站与常规泵站在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等方面不同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规范的征求意见稿。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设计、施工、安装及验收、管理设施、更新改造、运行管理等六章及有关附录,现分期予以登载,希望提出修改意见。 1 总则 1.0.1为规范潜水泵站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安全保证、高效、经济运行,充分发挥效益,制定本规范。 (条文说明)潜水泵站与传统的泵站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在泵的性能对比方面,机组装置效率高。在低扬程(2~4m)范围内,其效率比相同比转速的轴流式水泵高出约2%~5%。扬程越低,装置效率的优势就越明显。在高效率区范围内,潜水水泵比轴流式水泵具有较大的过水流量。适用于平原地区及低洼地区的低扬程的抗旱排灌泵站。 (2)进出水流道顺直,潜水贯流泵站的进水流道和出水流道都不拐弯,形状简单,施工方便,水流进出流态好,流道水力损失小。 (3)载荷分散,单位面积地基上的荷重小,适用于地基不良的场地。 (4)潜水式泵站一般比立轴式的轴流式泵站建设周期短,水工建筑物简单,土建工程量 小,泵站投资低,收效快,运行时间长,年运行成本低,综合性能和综合投资比较好。 国内潜水水泵技术的迅速发展,其设备制造投资降低,稳定性和检修维护方便性大大提高。潜水泵成功运用于国内多处成功运用的范例。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荟萃内容)

第一编总则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 1.1.1 观测站分类 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一、单选 1、________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A:地面气象观测B:地面气象观测记录C:地面气象资料 2、除日照外,其他各类自记仪器的换纸时间应根据_____________而定。 A: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B:台站的规定C:自记纸上的开始时间 3、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为________年。 A:1 B:2 C:3 4、需要记录最小能见度的天气现象分别有____种。 A:5 B:6 C:7 D:8 5、计算海平面气压时,我国以________海面平均高度为海平面基准点。 A:渤海B:黄海C:东海 6、干湿球温度表不适用在低温下测定湿度,这是因为相对湿度由0变化至100%,湿球温度__________。 A:变化太大B:变化太小 C:不易溶冰 7、调整最高温度表时,用手握住表身,感应部分向下,手臂向外伸出约________度,用大臂将表前 后甩动。 A:20 B:30 C:40 8、地面三支温度表须水平地安放在地温场地段中央偏东的地面,按________的顺序自北向南平行排 列。 A:0cm、最低、最高B:0cm、最高、最低C:最低、最高、0cm 9、出现浮尘时,水平能见度________。 A:在1.0~10.0千米之间B:<10.0千米C:<1.0千米D:≤1.0千米 10、人工日照观测使用的时间是_______。 A: 北京时B: 世界时C: 真太阳时D: 地方平均太阳时 11、若A代表干球,B代表湿球,C代表最低气温,D代表最高气温,E代表最低温度表酒精柱,则 5日20时的观测顺序为_______。 A:ABCDE B:ABEDC C: ABECD D: BAECD 12、某日20时观测前和观测时有降水,降水量观测之后,在19点59分降水停止,而后20点05分 降水又重新开始。这时____________。 A:应在20时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记入当日20时降水量栏。 B:不必进行补测待次日一并处理。 C:应在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仅作编报用。 D:是否补测降水量由观测员自行确定。 13、《规范》规定:湿球温度表下面的水杯杯口距湿球球部应约____________cm,水杯中的蒸馏水一

一体化预制泵站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 批准: 审核: 校核: 编制:

目录 1. 概述 (3) 2. 标准规范 (3) 2.1设计标准 (3) 2.2检验、验收标准 (3) 3. 采购设备清单 (4) 4. 技术要求 (4) 4.1工作环境 (4) 4.2 一体化截污设备技术要求 (4) 4.3 一体化预制泵站技术要求 (6) 5. 试验检验 (11) 6. 资料及其它 (11) 6.1 资料 (11) 6.2 外协件 (11) 6.3 现场技术服务 (12) 6.4. 性能考核试验 (12) 6.5. 监造和出厂试验 (12) 6.6. 包装运输的特殊技术要求 (13) 6.7设备铭牌 (14) 7. 其它附件 (14)

1. 概述 一体化泵站由无动力除渣装置及提升泵站组成,其中无动力除渣装置是对初期雨水的所含污染物进行截流的系统,主要去除初期雨水中的颗粒物和漂浮物等,由玻璃钢外腔、高效涡流分离器等部件组成。提升泵站与初期雨水截污装置均采用一体化设计,并成套提供,供货方需整体制作、运输运输、指导安装、指导调试和售后服务。 2. 标准规范 卖方对产品的设计、制造、检验、试验等应符合下列标准和规范以及有关的法规要求。 2.1设计标准 HG21504.1-92 《玻璃钢储槽标准系列(VN0.5m3~VN100m3)》 JC/T587-1995 《纤维缠绕增强塑料储罐》 JB2923 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条件 ZBJ98003 水处理设备油漆、包装材料技术条件 GB50017-2003 钢结构设计规范 机械行业标准类 其它相关标准类 2.2检验、验收标准 GB50205―1995 钢结构施工及验收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第一号)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 (第1号) 1、国家基本站和一般站,在人工和自动站平行观测期间,定时观测记录缺测时的处理方法是否可参照基准站的规定处理? 答:可以。即人工观测记录和自动气象站的同类观测记录可相互代替。 2、自动气象站2分钟与10分钟平均风有缺测时,是否可以相互代替? 答:不能。自动站记录用人工站记录代替时,也遵循此原则。 3、人工观测站,湿度记录缺测,水汽压、露点温度如何用自动站记录代替? 答:当有人工观测的相对湿度和气温时,则用人工观测值反查求得水汽压和露点温度;若相对湿度缺测,则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全部用自动站记录代替,若气温缺测,相对湿度不缺测,则水汽压和露点用自动站记录代替,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此时允许气温与相对湿度反查不一致的现象。 4、自动气象站中,因时极值不正常,影响日极值挑取,如何进行处理? 答:若某时时极值出现异常,而影响日极值挑取时,则将该时时值作缺测处理,如果能够判断该日极值不会出现在该时内,则该日日极值从其它正常时次记录中挑取;不能判断是否出现在该时内时,则改从已有的自动站时极值和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日极值挑取,若此时日极值为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值,则出现时间作缺测处理,若无人工观测记录,则从实有的自动站时极值中挑取日极

值,这些情况需在备注栏中注明。时极值可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OSSMO 2004)中,通过“逐日地面数据维护”和“逐日辐射数据维护”处理。 5、总辐射、净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的值相互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何处理? 答:目前自动气象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 若在日出第2个小时至日落前2个小时之间(当为阴天或地面有积雪反射辐射很强时除外)净辐射值出现负值,或日落后至日出前净辐射出现正值,当时曝辐量的绝对值>0.10时,可将该时的值作缺测处理,再用内插法求得该时值;若在日落之后和日出之前有总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则将其作0处理;日极值不正常时,按照第4条解答处理。 若记录之间有矛盾,但不是很突出或不能判断是何要素有明显错误,则维持原记录;若能判断某要素有明显错误时,则先将该要素的记录值按缺测处理,再按记录缺测时的处理规定对该记录进行处理,此时在备注栏中注明。当出现水平面直接辐射等于或大于垂直于太阳面的直接辐射时,维护原记录。若水平面直接辐射较大,应检查直接辐射表跟踪是否正常。 6、内插是否可以跨日界? 答:可以。 7、辐射记录的时曝辐量缺测时,若无正点辐照度值,如何处理? 答:可用内插法求得,此时对于跨日出、日落的时次(包括前后两时次),应按梯形法进行内插。 8、对于风、湿度记录,如何进行内插?

GB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 B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建筑内的电梯井等竖井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梯井应独立设置,井内严禁敷设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不应敷设与电梯无关的电缆、电线等。电梯井的井壁除设置电梯门、安全逃生门和通气孔洞外,不应设置其他开口;? 2电缆井、管道井、排烟道、排气道、垃圾道等竖向井道,应分别独立设置。井壁的耐火极限不低于,井壁上的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 3建筑内的电缆井、管道井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材料或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防烟、排烟、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中的管道及建筑内的其他管道,在穿越防火隔墙、楼板、和防火墙处的孔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风管穿过防火隔墙、楼板及防火墙处时,风管上的防火阀、排烟防火阀、两侧各范围内的风管应采用耐火风管或风管外壁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且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该防火分隔体的耐火极限。 甲、乙类厂房内的空气不应该循环使用。 丙类厂房内含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粉尘、纤维的空气,在循环使用前应经净化处理,并应使空气中的含尘浓度低于其爆炸下限的25%。 为甲、乙类厂房服务的送风设备与排风设备应分别布置在不同通风机房内,且排风设备不应和其他房间的送、排风设备布置在同一通风机房内。 民用建筑内空气中含有容易起火或爆炸危险物质的房间,应设置自然通风或独立的机械通风设施,且其空气不应循环使用。 甲、乙类厂房(仓库)内严禁采用明火和电热散热器供暖。 下列厂房应采用不循环使用的热风供暖: 1 生产过程中散发的可燃气体、蒸汽、粉尘或纤维与供暖管道、散热器表面接触能引起燃烧的厂房; 2 生产过程中散发的粉尘受到水、水蒸气的作用能引起自燃、爆炸或生产爆炸性气体的厂房。 厂房内有爆炸危险场所的排风管道,严禁穿过防火墙和有爆炸危险的房间隔墙。 含有燃烧和爆炸危险粉尘的空气,在进入排风机前应采用不产生火花的除尘器进行处理。对于遇水可能形成爆炸的粉尘,严禁采用湿式除尘器。 净化或输送有爆炸危险粉尘和碎屑的除尘器、过滤器或管道,均应设置泄压装置。 净化有爆炸危险粉尘的干式除尘器和过滤器应布置在系统的负压段上。 排除有燃烧或爆炸危险气体、蒸汽和粉尘的排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排风系统应设置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 2 排风设备不应布置在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内; 3 排风管应采用金属管道,并应直接同乡室外安全地点,不应暗设。 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在下列部位应设置公称动作温度为70℃的防火阀: 1 穿越防火分区处; 2 穿越通风、空气调节机房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 3 穿越重要或火灾危险性大的场所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 4 穿越防火分隔处的变形缝两侧;

浙江省泵站运行管理规程(试行)

附件4 浙江省泵站运行管理规程 (试行) 浙江省水利厅 2016年3月

浙江省水利厅文件 浙水农〔2016〕1号 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山塘运行管理 规程(试行)》等4项规程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水利(水电、水务)局: 为全面推行我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意见》(浙政办发〔2016〕4号)要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等规定,我厅制定了《浙江省山塘运行管理规程(试行)》、《浙江省大中型灌区运行管理规程(试行)》、《浙江省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规程(试行)》和《浙江省泵站运行管理规程(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试行中如有修改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厅。 联系人:曹红蕾(山塘) 0571-******** 严雷(灌区) 0571-******** 林锐(农村供水) 0571-******** 王恺(泵站) 0571-******** 附件:1. 浙江省山塘运行管理规程(试行) 2. 浙江省大中型灌区运行管理规程(试行) 3. 浙江省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规程(试行) 4. 浙江省泵站运行管理规程(试行) 浙江省水利厅 2016年3月1日— 2 —

前言 为全面推行浙江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求,编制本规程。 本规程共分13章和8个附录,主要内容有: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组织管理、运行一般要求、主机组的运行与维护、主要电气设备的运行与维护、断流设施及清污设备的运行与维护、泵站建筑物的管理与养护、信息化管理、泵站安全管理和综合管理等,另有泵站巡查记录表、泵站技术经济指标等资料性和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自2016年3月31日起试行。 本规程由浙江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规程起草单位:浙江省农村水利局、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等。 本规程解释单位:浙江省农村水利局。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项春、钱银芳、崔梁萍、王亚红、施高萍、江锦红、 王恺、包志炎、董宏纪等。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环境条件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 气象观测场 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硬件设施要求

(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 气象观测场 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5) 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 (6) 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场内仪器布置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具体要求: (1)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边;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前言 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和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编写,自2015年5月1日起实施。原《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同时废止。 强制性条文 1.2.2高层厂房,甲、乙类厂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建筑面积不大于300m2的独立甲、乙类单层厂房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 1.2.3单、多层丙类厂房和多层丁、戊类厂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 使用或产生丙类液体的厂房和有火花、赤热表面、明火的丁类厂房,其耐火等级均不应低于二级,当为建筑面积不大于500m2的单层丙类厂房或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m2的单层丁类厂房时,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 1.2.4使用或储存特殊贵重的机器、仪表、仪器等设备或物品的建筑,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1.2.7高架仓库、高层仓库、甲类仓库、多层乙类仓库和储存可燃液体的多层丙类仓库,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单层乙类仓库,单层丙类仓库,储存可燃固体的多层丙类仓库和多层丁、戊类仓库,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 1.2.9甲、乙类厂房和甲、乙、丙类仓库内的防火墙,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4.00h。 1.2.15一、二级耐火等级厂房(仓库)的上人平屋顶,其屋面板的耐火极限分别不应低于1.50h和1.00h。 1.3.1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厂房的层数和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应符合表3. 1.1的规定。 表3.3.1厂房的层数和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

注:1 防火分区之间应采用防火墙分隔。除甲类厂房外的一、二级耐火等级厂房,当其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大于本表规定,且设置防火墙确有困难时,可采用防火卷帘或防火分隔水幕分隔。采用防火卷帘时,应符合本规范第6.5.3条的规定;采用防火分隔水幕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的规定。 2 除麻纺厂房外,一级耐火等级的多层纺织厂房和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多层纺织厂房,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本表的规定增加0.5倍,但厂房内的原棉开包、清花车间与厂房内其他部位之间均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50h的防火隔墙分隔,需要开设门、窗、洞口时,应设置甲级防火门、窗。 3 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多层造纸生产联合厂房,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本表的规定增加1.5倍。一、二级耐火等级的湿式造纸联合厂房,当纸机烘缸罩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完成工段设置有效灭火设施保护时,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工艺要求确定。 4 一、二级耐火等级的谷物筒仓工作塔,当每层工作人数不超过2人时,其层数不限。 5 一、二级耐火等级卷烟生产联合厂房内的原料、备料及成组配方、制丝、储丝和卷接包、辅料周转、成品暂存、二氧化碳膨胀烟丝等生产用房应划分独立的防火分隔单元,当工艺条件许可时,应采用防火墙进行分隔。其中制丝、储丝和卷接包车间可划分为一个防火分区,且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工艺要求确定,但制丝、储丝及卷接包车间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1.00h的楼板进行分隔。厂房内各水平和竖向防火分隔之间的开口应采取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及答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及答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及答案1、地面气象观测获取的资料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2、观测程序的具体安排,台站可根据观测项目的多少和观测时的天气状况确定,但气压观测时间应尽量接近正点,全站的观测程序必须统一,并且尽量少变动 3、值班员每天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相差大于30 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集器的内部时钟。 4、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5、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米宽的小路,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6、各仪器设施东西排列

成行,南北布设成列,相互间东西间隔不小于4米,南北间隔不小于3米,仪器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米。7、为取得全年完整的观测资料,在旧站址的观测记录应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应从1月1日开始。 8、凡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米、或海拔高度差在100米以上、或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者,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9、对比观测项目为:气温、湿度、风向、风速、深层地温。10、当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或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进行观测时,为了解取得的资料序列的非均一性,必须进行平行观测。当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时,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为2年。当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时,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不得少于3个月。11、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12、积雨云常产生雷暴、阵雨,或有雨旛下垂。有时产生飑或 1 降冰雹。云底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的耐火等级分为() 二 三 四 五 2.排烟防火阀应当烟气温度超过()℃时能自动关闭 3.一类高层建筑内自备发电设备,应设有自动启动装置,并能在()秒内供电 . 泡沫灭火系统在泡沫消防泵启动后,将泡沫混合液或泡沫输送到最远保护对象的时间不宜大于() 5.防火水幕带的有效宽度不应小于() 6.《人防》规范要求火灾疏散照明和火灾备用照明可采用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其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 7.建筑面积不大于㎡的人防工程,其火灾备用照明的的照度值不宜低于正常照度值的() 8.《高规》要求走到疏散标志灯的间距不应大于() 米 米 米 米 9.当采用穿管敷设绝缘导线时,按机械强度要求选择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传输线路的最小截面积不小于()平方毫米

10.高层建筑中的自备发电机的应急照明的照度应为() 正常照明照度 不要求 11.散发可燃气体、可燃蒸汽的甲类厂房和场所,应设置() 感烟探测器 感光探测器 可燃气体浓度检漏报警装置 防爆探测器 12.在走道内设置火灾应急广播时,走到内最后一个扬声器至走道末端的距离不应大于()米 米 米 米 13.应急广播的备用扩音机,其容量不应小于火灾时需同时广播的范围内后再应急广播扬声器最大容量总和的() 倍 倍 倍 倍 14.红外线束线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探测区域长度不宜超过() 米 米 米 米 15.对火灾发展迅速,有强烈的火焰辐射和少量的烟、热场所,应选择()探测器 火焰 感光 感烟 紫外 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的显示器和()等设备的电源,宜由装置供电 消防广播 声光报警 报警控制器 消防通讯 17.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边的的水平距离不应(),至多孔送风顶棚孔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一米大于一点五米 大于零点五米大于两米 小于一点五米小于零点五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