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三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三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中篇经络腧穴各论

第三章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第一节为经络,包括手太阴经脉、手太阴络脉、手太阴经别和手太阴经筋。经脉分布于胸前、上肢内侧前缘、拇指桡侧。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中府,末穴是少商,左右各11穴。

第一节手太阴经络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始发经,联系的脏腑器官有胃、喉咙和气管,属肺,络大肠,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络脉别于列缺,散入鱼际。经别入腋下,出缺盆,循喉咙。经筋结于鱼后、肩前髃,散贯贲。

一、手太阴经脉

(一)经脉循行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孺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灵枢·经脉》)。

【注释】

[1]络:联络、网络、散络的意思。用如动词,意为网络样分布。

[2]还循:还,回来;循:顺沿,意为顺着走。

[3]胃口:指贲门部。

[4]属:隶属、统属。

[5]肺系:指气管、喉咙。系,系带、悬系的意思。

[6]腋下:此处所说“腋下”当是指腋前方,其穴为中府、云门。

[7]臑:音闹,指上臂部。

[8]少阴、心主:指手少阴、手厥阴二经。

[9]臂内上骨下廉:臂内上骨,指桡骨。廉,指侧边,棱角部。上边应称“上廉”,下

边应称“下廉”。

[10]寸口:桡动脉搏动处。

[11]鱼:指大鱼际部,又称“手鱼”。

[12]支者:指支脉,仍属经脉部分。

手太阴肺经,①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②穿过膈肌,属于肺脏。③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④下循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

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⑤下过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⑥进入

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其支脉,⑦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灵枢·经脉》)。

【注释】

[1]是动则病:原意指经脉变动异常,此指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出现有关病

症。

[2]缺盆:指锁骨上窝。缺盆中,指两侧缺盆之间,当天突穴部,深部为喉咙。

[3]瞀:音茂,指心胸闷乱,视力模糊。

[4]臂厥:指前臂经脉所过处发生气血阻逆的见症。

[5]是主肺所生病:指这一经脉(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各经仿此。

[6]喘喝:气喘声粗。

[7]欠:原指呵欠。后人有作小便量少解,不合古义。此处属实证,当是指张口出气。

[8]溺色变:指小便颜色异常。

本经异常就出现下列病症:肺部胀闷,膨膨而咳喘,咽喉肿痛,严重时交捧双手,心胸闷乱,视物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穴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咳嗽,气急,喘息,心烦,胸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缘酸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当气盛有余时,可见肩背酸痛,感受风寒而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而气虚不足时,则见肩背冷痛,气短,小便颜色异常。

二、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欪,小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灵枢·经脉》)。

【注释】

[1]别:分支,此即指络脉。从本经分出的络脉,由此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2]分间:分,分肉。分间,即分肉之间。

[3]并:指与经脉并列而行。

[4]手锐:手的锐骨部,在鱼际后方。

[5]欠欪:欠,呵欠;欪,同唼,张口的样子。欠歇,指张口出气,肺气不足所致。

[6]遗数:遗,小便不禁;数,小便频数。此属虚证,经脉“小便数而欠”属实证。

手太阴络脉,名列缺,起于腕关节上方一寸半处的分肉之间,走向手阳明经脉;与手太阴经并行,直走入手掌中,散布在大鱼际部。

其病:实证,手腕和手掌部灼热;虚证,张口出气、尿频、遗尿。可取手太阴络穴治疗。

三、手太阴经别

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入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灵枢·经别》)。

【注释】

[1]正: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意指从十二经脉分出。

[2]别入渊腋:指分支进入腋窝。“渊腋”不宜作穴名解。

[3]复合阳明:又合于手阳明经,约当扶突穴部。经别无所属穴,为说明其出入所在,结合穴位表示。

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脉分出,进入腋下,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入体腔后走向肺脏,散到手太阴、手阳明经别循行示意图大肠,上方通过缺盆部,沿喉咙,在约当扶突穴处又合于手阳明经脉。

四、手太阴经筋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膈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

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其成息贲者,胁急、吐血(《灵枢·经筋》)。

【注释】

[1]鱼后:鱼际的后边。

[2]肩前髃:即肩髃部,肩峰前方。

[3]贲:膈肌。

[4]支转筋痛:支,支撑、牵拉不适;转筋,肌肉拘紧痉挛。

[5]息贲:贲,音奔。息贲,古病名,为五积之一,属肺之积。主要症状为胁下有积块而气逆上奔。

手太阴经筋,起于大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动脉外侧,上行沿前臂,结于肘中;向上经过臂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部,结于肩峰前方;其上行结于缺盆,向下内行结于胸里;分散通过膈部,会合于膈下,到达季胁。

其病症:当经筋循行所过处出现强滞、痉挛和酸痛,若成为“息贲”病,可见胁肋拘急,上逆吐血。

第二节手太阴腧穴

本经一侧11穴,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胸前外上部。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喉、胸、肺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疗咳喘常用中府、太渊、鱼际;治疗咯血常用孔最、太渊;治疗咽喉痛常用少商、鱼际;治疗热病常用尺泽;治疗头

项痛常用列缺。针刺中府应注意角度与深度,太渊应注意避开桡动脉。

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前臂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取法: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穴,当云门直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取之。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胸腔。浅层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第→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头静脉等。深层有胸肩峰动、静脉和胸内、外侧神经。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痛,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脏器。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手足太阴之会。”

《千金方》:“中府、阳交,主喉痹,胸满塞,寒热。”

2.云门

【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锁胸筋膜→喙锁韧带。浅层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头静脉。深层有胸肩峰动、静脉支和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痛,肩痛。

【操作】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侧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3.天府

【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肱肌。浅层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等。深层有肱动、静脉的肌支和肌皮神经的分支。

【主治】①鼻衄,咳嗽,气喘。②肩及上肢内侧疼痛。

【操作】直刺0.5~1.0寸。

4.侠白

【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处,或肘横纹上5寸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肌。浅层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等。深层有肱动、静脉的肌支和肌皮神经的分支。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上臂内侧痛。

【操作】直刺0.5~1.0寸。

5.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神经→肱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等。深层有桡神经,桡侧副动、静脉前支,桡侧返动、静脉等。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②急性腹痛吐泻。③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 ~1.2寸,或点刺出血。

【古代文献摘录】

《肘后歌》:“鹤膝肿劳难移步,尺泽能舒筋骨疼。”

《玉龙歌》:“筋急不开手难伸,尺泽从来要认真。”

《灵光赋》:“吐血定喘补尺泽。”

【现代报道摘录】

调节微血管自律运动针刺尺泽穴可使少商穴局部皮肤微血管自律运动在频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振幅增加60%以上,提示针刺能调节微血管的自律运动。

6.孔最郄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图3—7)。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指浅层肌与旋前圆肌之间→拇长屈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等。深层有桡动、静脉,桡神经浅支等结构。

【主治】①咳血,鼻衄,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热病无汗。②痔血。③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0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臂)厥头痛。”

《千金方》:“孔最,主臂厥热痛汗不出,皆灸刺之,此穴可以出汗。”

【现代报道摘录】

咯血将鱼腥草注射液于孔最穴注射,每穴2ml,1日1次,可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及肺癌所致的咯血。一般咯血停止后,继续治疗7一10天,以巩固疗效。另有将垂体后叶素2~5U于孔最穴注射,每日1次,治疗咯血(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还有在此穴注射止血敏治疗中、晚期肺癌出血,取癌灶同侧手臂,用5号注射针刺入孔最穴0.5~1.0寸。得气后缓注止血敏0.25g,每日1次,效果优于静脉滴注。

哮喘治疗哮喘发作期患者,电针孔最、鱼际穴,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60分钟。针刺孔最对过敏性哮喘亦有较好的平喘作用,起效时间约0.5~15分钟。

戒烟针刺孔最穴后,能及时改善因吸烟而导致的肺部血流改变,具有良好的调节性效应,起到保护心和肺脏的作用。故可将孔最作为戒烟之常规腧穴。

7.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长展肌腱→肱桡肌腱→旋前方肌。浅层布有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深层有桡动、静脉的分支。

【主治】①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口,齿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主汗出,四肢暴肿。”

《千金方》:“男子阴中疼痛溺血,精出,灸列缺五十壮。”

《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

【现代报道摘录】

止痛在列缺穴埋针,每日1次,5次为1疗程,可用于治疗血管性头痛。也有认为列缺最适用于C6及周围软组织病变导致的“项痛”。亦有在此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

者。

尿潴留取双侧列缺,用1.5寸毫针,针尖沿经脉向心性斜刺1~1.5寸,逆时针单向搓2—3分钟,至患者感觉咽喉部痒胀不舒,继之咳嗽时停止,可用于治疗外伤性截瘫尿潴留。对于小儿遗尿,可在该穴皮内埋针,左右两侧交替进行。每周2次。

脑血流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观测针刺列缺穴前后脑动脉血液流速的变化。结果表明,针刺后高流速和低流速血流峰速度均有显著变化。

8.经渠经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腱尺侧缘→旋前方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深层有桡动、静脉。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②手腕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和桡动脉掌浅支。深层有桡动、静脉等。

【主治】①外感,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胸痛。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

《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

《金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疼等症。”

【现代报道摘录】

支气管造影以太渊、合谷、列缺针麻时,造影剂能充盈终末细支气管而不进入肺泡,并有双重对比气管、支气管轮廓像等优点,其成功率和诊断率均较药麻、碘油等造影为高。

早搏在左太渊穴向上斜刺0.3寸,捻转30秒,使患者有酸胀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检测针刺哮喘病人太渊穴可使患者二氧化碳释放量失衡度(ICEA)显著降低。

10.鱼际,荥穴

【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短屈肌。浅层有正中神经掌皮支及桡神经浅支。深层有正中神经肌支和尺神经肌支等结构。

【主治】①咳嗽,哮喘,咳血。②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操作】直刺0.5~0.8寸。

【现代报道摘录】

咳嗽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5分钟提插捻转1次。每日1次,5次为1疗程。又治疗咳引尻痛,每次只刺一侧穴位,针尖斜向掌心,深度为5~8分,用提插捻转手法,留

针20~30分钟。

哮喘配天突、大椎、肺俞等穴可用于哮喘发作期的治疗。单针鱼际穴对哮喘而伴有口干舌燥者亦有良效。

特异性研究豚鼠诱发哮喘后,肺脏cAMP含量和cAMP/cGMP比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针刺鱼际穴后,肺脏cA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较针刺非穴点和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当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鱼际穴部位后再针刺,则无此效应。

11.少商井穴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之指背支和拇主要动、静脉与第→掌背动、静脉分支所形成的动、静网。

【主治】①咽喉肿痛,发热,咳嗽,失音,鼻衄。②昏迷,癫狂。③指肿、麻木。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古代文献摘录】

《千金方》:“少商、大陵主咳逆喘。”

《大成》:“咽喉肿痛,少商、天突、合谷。”

《图翼》:“泄诸脏之热”;“项肿”;“雀目不明”;“中风”。

【现代报道摘录】

高热以毫针或三棱针点刺治疗重症肺炎所致的高热、惊厥、呼吸急促患者,有较快的退热作用。亦有用三棱针点刺少商、少泽治疗痄腮,针1~2次即可见热退痛减。上肢麻木可用三棱针点刺治疗中风后遗症之上肢或指端麻木,每日1次。

经络与腧穴期末题库完整

第七节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一、选择题 1. 与眼眦有关的经脉是() A. 足太阳膀胱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阴脾经 2.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二侧线位于() A. 脊柱椎体横突外侧缘 B. 肩胛骨缘线上与脊柱平行 C. 脊柱正中与肩胛骨缘连线的中点处 D. 肩胛骨下角与脊柱正中连线中点处 E. 肩胛骨下角缘垂直线上 3. 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是() A. 委阳 B.委中 C.昆仑 D.丰隆 E.飞扬 4. 关于风门穴,下列正确的是() A. 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B. 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C. 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1.5 寸 D. 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3 寸 E.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5. 命门穴旁开 3 寸为() A. 腰阳关 B.关元俞 C.肾俞 D.志室 E.秩边 6. 与命门穴相平的穴位是() A. 大肠俞 B.肾俞 C.小肠俞 D.秩边 E.腰阳关 7. 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 2.5 寸,旁开 1.3 寸,平枕外隆突上缘凹陷处是() A.凤池 B.脑户 C.玉枕 D.风门 E.风府 8. 阳跻郄穴附阳为何经穴位?()

A. 膀胱经 B.肾经 C.脾经 D.肝经 E.小肠经 9. 次髎穴主治下列何种病症() A.月经不调 B.腹泻 C.便秘 D.痔疮 E.头痛 10. 下列足太阳膀胱经穴不位于背部第一侧线的是() A.膈俞 B.督俞 C.膏肓 D.厥阴俞 E.气海俞 11. 第 2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的穴位是() A.附分 B.风门 C.魄户 D.肩中俞 E.肝俞 12. 第 5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的穴位的是() A.气海俞 B.大肠俞 C.关元俞 D.小肠俞 E.三焦俞 13. 天柱穴主治除下列什么证以外的各证() A.项强 B.后头痛 C.鼻塞 D.癫狂 E.手痛 14. 膈俞穴除下列什么证以外的各证() A.呃逆 B.瘾疹 C.潮热盗汗 D.气喘 E.牙痛 15. 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腿部循行的部位是() E.侧中间 A.外侧前缘 B.外侧中间 C.外侧后缘 D.胫骨与腓骨之间 16. 足太阳膀胱经入合腘窝的穴位是() A.会阳 B.浮郄 C.委阳 D.阴谷 E.委中 17. 不位于小腿部的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是() A.承筋 B.承山 C.昆仑 D.飞扬 E.束骨 18. 下列治疗眼病的穴位位于目眦的是() A.瞳子髎 B.攒竹 C.承泣 D.丝竹空 E.睛明 19. 承山穴主治除下列什么证以外的各证() A.癫痫 B.便秘 C.阳痿 D.痔疮 E.腰腿疼痛 20. 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是() A.京骨 B.委中 C.昆仑 D.飞扬 E.束骨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意义、分类,以及特定穴的内容。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了解腧穴的命名。

手太阴肺经穴位讲解

手太阴肺经穴位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肺经的功效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胀气喘,咳嗽,两锁骨上窝(缺盆)之中(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时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见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腧穴主治“肺”方面所发生的病证:咳嗽,气上逆,喘息气粗,心烦,胸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酸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经气盛有余(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口鼻嘘气;本经气虚不足(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肺经乃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经脉。呼吸系统受到伤害时,寻找位于此经脉的各穴位,并利用这些穴位加以治疗便能产生疗效。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将空气吸入体内,并将其连送分配至五脏(内脏),以维持生存。若此机能发生异常时,会有上火、口干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症状出现。此外,尚会产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随著身体机能降低,皮肤呈现干燥、没有光泽的现象、脸色苍白、声音微弱、元气丧失,并连带地失去耐性。精神上也常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导致心情暗淡。呼吸系统的疾病,在秋冬之际会有恶化的倾向,故请提高警觉。食物方面会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腻的食物。当身体呈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请刺激肺经上的穴位,使气血流通顺畅,身体便能迅速恢复轻松愉快。肺经的主要穴位有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等。 如何保养肺经 肺经位于上肢内侧,平常看电视、等车等空闲时间都可以用手掌拍一拍该经所循行的位置,不过力度一定要轻。因为人的肺气是永远都不会多,只会变少,因此轻度拍打是补气,而用力过重的话,就会“泻”气。因此,每次轻轻拍打1~3分钟即可。 肺经不通怎么办 《黄帝内经》中说,寅时(3:00~5:00)经脉气血循行流注至肺经,肺有病的人经常会在此时醒来,这是气血不足的表现。保养肺经此时按摩最好,但此时正是早上睡眠的时间。因此,可在同名经上,也就是足太阴脾经当令的时段(上午9: 00~11:00),对肺经和脾经进行按摩。 ①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散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②穿过膈肌,属于肺脏。③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④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⑤下向肘内(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⑥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腕后一支:⑦从腕后(列缺)分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于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穴位: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 (1 中府穴LU1 Zhōng Fǔ [定位]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试题与答案

第六章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一.选择题 (一)A型题(依题意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入上齿中”的经脉是: A 足阳明胃经 B 手阳明大肠经. C 手太阳小肠经 D 足少阳胆经 E 督脉2.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为: A 迎香 B 睛明 C 承泣 D 四白 E 瞳子髎 3.根据《灵枢·经脉》,足阳明胃经: A 主胃所生病 B 主血所生病 C 主气所生病 D 主津所生病 E 主液所生病 4.足三里穴五行属性为: A 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 5.具有祛痰作用的穴位是: A 天枢 B 解溪 C 下巨虚 D 梁丘 E 丰隆 6.足阳明胃经的郄穴是: A 阴市 B 解溪 C 条口 D 梁丘 E 地机 7.足阳明胃经在腹部距前正中线旁开: A 0.5寸 B 1寸 C 2寸 D 3.5寸 E 4寸 8.足阳明大肠经经穴单侧共有: A 44个 B 45个 C 46个 D 47个 E 48个 9.针灸治疗面瘫经常采用地仓透: A 颊车 B 迎香 C 水沟 D 下关 E 大迎 10.足阳明络脉名: A 条口 B 偏历 C 丰隆 D 飞扬 E 光明 11.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是: A 大迎 B 颧髎 C 四白 D 迎香 E 巨髎 12.下关穴治疗牙痛属于腧穴的: A 近治作用 B 远治作用 C 双向作用 D 相对特殊作用 E 双向良性调节作用13.上巨虚位于胫骨前缘一横指,当足三里穴下: A 6寸 B 5寸 C 4寸 D 3寸 E 2寸 14.治疗肩臂痛常选足阳明胃经的: A 冲阳穴 B 条口穴 C 伏兔穴 D 下巨虚穴 E 厉兑穴 15.《灵枢·经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描述的是: A 手阳明络脉 B 手太阳络脉 C 足阳明络脉 D 手阳明经脉 E 督脉 16.以下是《灵枢·经脉》对足阳明胃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入上齿中,还出挟口 B 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 C 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D 下挟脐,入气街中 E 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大指间 17.以下是《灵枢·经脉》对足阳明胃经病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 B 狂,疟,温淫 C 颈肿,喉痹 D 口苦,善太息 E 骭厥18.下列那项可以选用四白穴治疗: A 面痛 B 耳聋 C 瘰疬 D 喉痹 E 牙痛 19.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是:

第四节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四节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足太阴经脉 (一)循行: 1、原文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2、示意图 起于大趾末端(隐白)—→脚内侧—→内踝前—→胫骨内侧后缘交出厥阴—→膝—→大腿内侧前缘—→腹部(第三侧线) (大包) —→属脾—→络胃—-…→挟食道…→舌根…→舌下 支者└…→膈…→心中 3、联系脏器:脾,胃,膈,咽,舌本,心 (二)病候 1、《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 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2、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1)外经病候:舌根痛、僵硬、大腿及膝关节内侧肿胀,发冷、足大 趾活动不灵活。 2)内脏证候:吃不下食物,喛气、腹胀、腹部痞块,身体沉重,大 便溏泄,水肿、黄疸——此为脾病; 呕吐、胃病——胃病 心烦、失眠——心病 (三)足太阴络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支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1)络穴:公孙 2)循行部位:①别走阳明;

②入络肠胃。 3)病候: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 (四)足太阴经别:离:至髀,合阳明 入:与别俱行、络咽、贯舌本 出:出于口 合:足阳明 二、足太阴腧穴 (一)主治概要 1、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 如呕吐、腹胀,便溏,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痛经,遗尿,水肿,心烦, 失眠等。 2、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如下肢瘫痪,膝关节痛等。 (二)穴位分布 一名2穴,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左右各21穴 分布于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及胸腹部第三侧线。 (三)取穴标志 足大趾、第一跖趾关节、舟骨结节、内踝、胫骨内侧后缘,胫骨内侧踝、髌骨、耻骨联合、脐、肋骨 (四)经穴分寸歌 大趾内侧端隐白,节前陷中求大都,太白节后白肉际,节后一寸公孙呼, 商丘踝前陷中遭,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机朝, 膝下内侧阴陵泉,血海膝膑上内廉,箕门穴在鱼腹取,动脉应手越筋间, 冲门横骨两端同,去腹中行三寸半,冲上七分是府舍,舍上三寸腹结算, 结上寸三是大横,却与脐平莫胡乱,建里之旁四寸取,便是腹哀分一段, 中庭旁六食窦穴,膻中去六是天溪,再上寸六胸乡穴,周荣相去亦同然, 大包腋下有六寸,渊腋之下三寸绊。 (五)具体腧穴 足部 1、隐白* (SP1) [类别] 井穴 [命名] 隐,隐蔽,白为金色;穴为足太阴之井。足太阴属土,土为金之母,足太阴脉气所起,手太阴金气所隐,故名 [定位] 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 (1)脾胃病:腹胀、暴泻、善呕 (2)出血证: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脾统血) (3)神志病:癫狂,多梦,慢惊风,昏厥(脾脉贯心)

手太阴肺经——感悟十二经脉之一

手太阴肺经——感悟十二经脉之一 手太阴肺经——感悟十二经脉之一 肺经走向:(如下图)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 回绕过来沿着胃上口; 向上穿过膈肌; 属于肺脏; 从“肺系”(肺与气管、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云门); 向下沿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之前;向下到肘中(尺泽), 沿前臂内侧桡骨下面的边缘; 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 向上到大鱼际; 沿着鱼际的边际; 出大指的内侧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一直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接。 每本书都会介绍每条经络的走向,看字闲乱就看图,一眼就看明白了。能不能背下来无所谓,不过这里要强调很重要的一点:肺与大肠相表里。什么叫相表里呢?说的白一点,就

是肺与大肠关系非比寻常,有经络相连,它俩在五脏六腑里面最亲,是亲哥俩。记住这一点就足够了。 肺经这条经络共11个穴位。手外翻取手内侧外线即为肺经,中医理念讲求离穴不离经,先把这条经络的位置找到,穴位找不准也没关系,从上往下缕,哪疼摁哪,绝对不会出错,有人会问,我疼的这个地方对比穴位图怎么没穴位?这没关系,没有穴位的地方中医给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阿是穴。意思就是:阿-叫的疼,是-是这里疼。只要是痛点,就把它揉到不痛了,经络就通了,俗话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疼嘛。会找经络了,也能找到痛点了,下一步就需要知道治什么病了。既然是肺经,那就跟肺有关的病都可以找这条经络,如:咳嗽、支气管炎、咽喉炎、鼻炎、胸闷、哮喘等等。还有肺主皮毛,这点也需要注意,皮肤问题也可以来找肺经。大肠有一些疾病有时也要求助肺经,因为它俩是亲哥俩嘛,肺经是哥哥如果有事了,自己解决不了,只能找大肠弟弟来解决了,其他器官跟自己不是亲戚,想管也没那份闲心。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经络啥病都治了,那要穴位干啥用的。这个问题问的好。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比喻,拿一个房子中的电路来说,整个电路就相当于身体的经络,如果有电路出现问题,比如电灯不亮了,肯定要缕通过电灯的电线了,从头缕到尾,累得要命,不过也可以找到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而解决问题,而穴位就像是电路中每个节点的开关,电灯不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手太阴经脉 (一)循行 1、原文:《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 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经脉循行常见名词解释 1) 起:经脉之开始,如起于中焦; 2)络:联络之意,经脉绕行于其相表里的脏腑; 3)还:经脉去而复回; 4)属:归属; 5)循;沿着行走; 6)横:经脉非上下行走而平行; 7)行:行走经过其他经脉附近,如行少阴、心主之前; 8)上:自下而上; 9)下:自上而下; 10)出:由深部而浅出; 11)系:连属之意。 摘自《内经》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教学参考资料。 3、示意图:中府 起于中焦…→大肠…→胃…→膈…→肺…→喉………→腋下→上臂内侧→肘→前臂→寸口→鱼际→拇指(少商) 支者┖…→腕…→食指(手阳明) 4、联系脏器:大肠、胃、肺、膈、喉 (二)病候 1、《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 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2、关于“是动”“是主……所生病”的各家见解 1)从《内经》原文分析来看: ①“是动病”是经络诊断的重要依据 “是”是指示代词,指十二经脉之各经,“动”为经脉之经气发生变动,即经

脉的生理功能活动发生了变化,“病”则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作“患……病”解释,是动则病可译为,该经脉经气(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就会患……一系列的有关病候,这些即是“是动病”,由此可知,“是动病”的本意是指本经脉(包括脏腑)的功能发生病理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病候。 ②“所生病”是经络治疗的主治范围 “是”指代相应的经脉,“主”即主治之意,“所生病”的“病”即指所产生的疾病。此句译为“某经脉(经穴)主治某所产生的疾病。”故此,经脉(或经穴)所主治的疾病,它为本经经脉经穴提供了主治范围。 所生病说明该经腧穴能主治本经经气异常所出现的病证。 2)《难经·二十二难》以“是动为气病,所生病为血病。” 3)《十四经发挥》以“是动”为经络的病;“所生病”为脏腑的病。 如;外经证候:胸内满闷、锁骨上窝痛、肩背痛而冷、上肢内侧前缘痛、手掌心灼热、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 脏腑证候:咳喘、呼吸短促、肺胀满(肺病),心烦(心病),小便黄赤,频数而量少(肾病),大便遗泄(肠病) 3、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面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 (三)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肉,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于鱼际。 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频数。 1)络穴:列缺 2)循行部位:①别走阳明; ②直入掌中,散于鱼际。 3)病候: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频数 (四)手太阴经别:离:别入渊液 入:入走肺,散大肠 出:出缺盆 合:手阳明 二、手太阴腧穴 (一)主治概要 主要治疗肺、胸、咽喉、头面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二)穴位分布 胸部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 一名2穴,左右各11穴,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三)体表标志 肋骨、锁骨、腋前皱襞、肱二头肌、肘横纹、桡骨茎突、桡动脉、腕横纹、赤白肉际。

中医十二经络图

人体十二经络图十二经脉图 人体十二经络图十二经脉图 人体十二经络图十二经脉图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抉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人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辟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附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人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隔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臂臑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隔,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选择题 (一)A型题(依题意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手太阴肺经起于: A肺 B肺脏 C 拇指桡侧指甲缘 D 拇指桡侧指甲根部 E 中焦 2.手太阴肺经在臑内行于: A 少阴心主之前 B少阴心主之间 C少阴心主之后 D少阴心主之内 E少阴心主之外 3.手太阴支脉直出次指: A前缘 B后缘 C 内廉 D外廉 E 以上都不是4.手太阴之别名曰: A通里 B列缺 C内关 D太渊 E 以上都不是5.手太阴肺经发生的“厥”为: A骨厥 B骭厥 C 踝厥 D臂厥 E 阳厥 6.肺经的募穴为: A侠白 B天府 C中府 D 云门 E 太渊 7.肺经的郄穴为: A尺泽 B鱼际 C中府 D孔最 E 以上都不是 8.手太阴肺经在上肢的循行路线是: A上肢内侧前廉 B上肢内侧后廉 C上肢外侧前廉 D上肢内侧中行 E上肢外侧后廉 9.肺经的原穴为: A 中府 B 太渊 C鱼际 D少商 E 列缺 10.肺经的荥穴为: A 中府 B 太渊 C鱼际 D少商 E 列缺 11.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腧穴是: A天井 B曲泽 C 尺泽 D曲池 E列缺 12.针刺时应注意避开血管的是: A 列缺 B 合谷 C血海 D太渊 E鱼际 13.不属于手太阴腧穴的是:

A 鱼际 B侠白 C阳白 D少商 E 云门 14.天府穴所在经脉的经穴是: A 列缺 B 鱼际 C尺泽 D太渊 E 经渠 15.云门穴所在经脉的合穴是: A 列缺 B鱼际 C尺泽 D太渊 E 经渠 16.属于手太阴经的腧穴是: A 少泽 B少冲 C少商 D少海 E 小海 17.与侠白位置最近的本经腧穴是: A 中府 B天府 C太渊 D列缺 E鱼际 18.不宜直刺的是: A侠白 B鱼际 C尺泽 D 太渊 E 中府 (二)X型题(依题意选择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1.手太阴肺经联系的部位包括: A 大肠 B胃 C肺 D咽喉 E 乳中 2.下列穴位除……外皆是荥穴: A鱼际 B涌泉 C少府 D劳宫 E 陷谷 3.下列属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是: A云门 B列缺 C偏历 D太渊 E少商 4.根据《灵枢·经脉》,以下属于手太阴肺经病候的是: A咳 B上气 C喘喝 D胸满 E肩背痛 5.手太阴肺经腧穴主治下列哪些病症: A 喉 B 胸 C 肺 D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E 目 6.下列腧穴定位准确的有: A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泽凹陷中。 B孔最在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 寸处。 C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D鱼际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E少商在手拇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寸。 7.下列属于尺泽主治的是: A急性腹痛吐泻 B咳嗽 C肘臂挛痛 D咽喉肿痛 E咳血二.判断题

中医-经络-手太阴肺经-推拿按摩手法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經筋圖手太陰肺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1.起於中焦 2.下絡大腸 3.還循胃口 4.上膈屬肺系 5.出腋下 6.至肘中 7.入寸口 出大指之端

手太陰肺經 肺乃主氣,司呼吸,主皮毛,肅降,通條水道,主節制。刺激此穴,氣(能量)能透過經絡(氣走的路線)傳入肺產生止咳的作用。因為它又主皮毛,所以又是有名的保健美容四大名穴之一。經常揉壓或艾灸本穴,可以美容肌膚潤毛髮,更能提高免疫抵抗力,比較不容易得外感疾病(例如感冒)。 現代醫學常治疾病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府,止於少商,左右各11穴位。

中府穴(氣喘/氣管炎/肩背痛) 治療:及喘息的特效穴。 【取穴】 1. 乳頭外開2寸上按取第三第四肋骨之間是穴。 2. 鎖骨外端凹陷處向下移2寸位置。

雲門穴(胸痛/胸悶) 位於鎖骨正下方的凹陷中,也就是鎖骨和上臂骨頭的交界。 取第一第二肋骨之間是穴,鎖骨下方,與肩部關節間凹陷處 「雲門」跟下方一指寬的「中府」穴是強化呼吸系統的重要穴道,再順便說,此兩穴也是淋巴聚集之處,女性朋友請切記,這是預防乳癌的重要穴道。 天府穴(腻充血/嘔吐/鼻出血)---腋窩橫紋頭直下四橫指處。 俠白穴(心痛/喀血)--伸臂仰掌,從肘橫紋(尺澤穴)上量5吋處取之 天府穴下一指寬處 尺澤穴(咳嗽/肘關節痠痛)-在肘窩橫紋上,大筋外側之大凹陷處 尺澤穴位於手肘內側橫紋外三分之一點上

孔最穴(痔瘡/頸痛)--位置在手肘窩紋靠拇指的外側往下四個手指寬 (也就是一個巴掌)處。 列缺穴(頭痛/顏 面神經麻痺/鼻 塞) 將雙手的拇指和食指都伸開,兩手虎口自然平行交叉, 食指盡端,找到在骨的縫細中就是列缺穴。 經渠穴(喉痛/胸痛/嘔吐)--取穴法:伸臂仰掌從腕橫紋上量一寸,與尺澤穴相對 太淵穴(牙疼/感冒)—位於手掌下,手腕之拇指側的橫紋頭,大指立起時有大筋豎起,在筋內側凹陷處,摸起來有脈搏跳動之處。

第六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六章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第一节为经络,包括足太阴经经脉、足太阴络脉、足太阴经别和足太阴经筋。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任脉旁开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及足大趾内侧。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隐白,末穴是大 包,左右各21穴。 第一节足太阴经络 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舌,属脾,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络脉从本经分出,走向足阳明经,进入腹腔,联络肠胃。经别结于咽,贯舌本。经筋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散于胸中。 一、足太阴经脉 (一)经脉循行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灵枢·经脉》)。 【注释】 [1]白肉际:指足底或手掌面的边界,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即指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的圆形突起。 [3]内踝前廉:内踝前边。 [4]腨:通作“踹”,俗称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5]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6]咽:指食道。 [7]舌本:指舌根部。 足太阴脾经,①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跖骨基底粗隆部)后(太白、公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再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⑥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⑦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⑧连舌根,散布舌下。 其支脉,⑨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腋穴下三寸,分布于胸胁。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灵枢·经脉》)。 【注释】 [1]得后与气:“后”,指大便;“气”,指矢气。 [2]快然如衰:感到病情松解。

经络腧穴学电子书第四章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四章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第一节为经络,包括手阳明经脉、手阳明络脉、手阳明经别和手阳明经筋。经脉分布于食指、上肢外侧前、肩前、颈、颊、鼻旁。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商阳,末穴是迎香,左右各20穴。 第一节手阳明经络 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与手太阴肺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口、下齿、鼻,属大肠,络肺,在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络脉别于偏历。经别入柱骨,循喉咙。经筋结于肩前,绕肩胛,挟脊,上额角,散络头部。 一、手阳明经脉 (一)经脉循行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膈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一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经脉》)。 【注释】 [1]大指次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 [2]指上廉:食指的桡侧边。此按曲肘立拳位描述,故称上廉。 [3]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因其分歧,合称歧骨。中间为合谷穴,即以其开合凹陷如谷而得名。 [4]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 [5]臂上廉:前臂桡侧,此按曲肘立拳体位,故称上廉,即阳溪至曲池穴之间。 [6]肘外廉:肘横纹外侧,约曲池穴部。 [7]髑骨:肩胛骨肩峰部。 [8]柱骨之会:柱骨,指颈椎,或指锁骨;会,此指大椎穴。 [9]缺盆:锁骨上窝部;缺盆骨即锁骨,其上有缺盆穴。 [10]交人中:经脉在人中左右交叉。 手阳明大肠经,①从食指末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第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部(锁骨上窝),⑥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颈部支脉,⑦从缺盆部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夹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口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灵枢·经脉》)。 【注释】 [1]颈肿:据《脉经》、《太素》、《铜人》和《素问》林亿新校正引文及《脉书》文字应 作“出页肿”。

经络与腧穴半期题库完整

第一章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节经络总论 一.选择题 1.十二经循行中,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头面部 B.腹部 C.胸部 D.四肢末端 E.经颈部 2.十二经脉中,在头面部交接的是() A.足三阳经 B.同名阳经 C.阴经 D.同名阴经 E.手三阳经 3.命名以“手足阴阳脏腑”的是() A.十二经别 B.十五络脉 C.十二经脉 D.奇经八脉 E.十二皮部 4小肠经和心经衔接与() A.无名指 B.小指 C.中指 D.食指 E.拇指 5.十二经主要以何而命名() A.阴阳.五行.脏腑 B.手足.阴阳.脏腑 C.五行.手足.阴阳 D.脏腑.手足.阴阳 E.以上均非 6.在躯干足三阳经的分布规律是() A.太阳在前,阳明居中,少阳位后 B.阳明在前,太阳居中,少阳位后 C.少阳在前,太阳居中,阳明位后 D.太阳在前,少阳居中,阳明位后 E.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位后 7.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 A.肝与大肠 B.心包与小肠 C.肾与膀胱 D.胆与心包 E.脾与肾

8.下列有离.人.出.合的循行特点是() 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C.十二皮部 D.十五络脉 E.十二经筋 9.十二经循行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胸部 B.头面部 C.上肢部 D.手足部 E.下肢部 10.同名经在何处连接() A.背部 B.头面 C.手足 D.腹 E.胸 11.三焦经与胆经衔接于() A耳旁B.耳中C.外眦D.眦E.目中 12.在食指衔接的经脉是() A.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B.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C.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D.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E.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少阴心经 13.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衔接于() A.心中 B.小指 C.肺中 D.大趾 E.面 14.从足阳明经运行到下一条经是() A.胃经的同名经 B.胃经的表里经 C.足少阳胆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阳明大肠经 15..在鼻旁衔接的经脉是() A.一对同名阴经 B.一阴一阳经 C.一对表里经 D.一对同名阳经 E.以上都不对 16.下列哪个的特点是“联系脏,沟通表里”()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试题与答案

第十一章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一.选择题 (一)A型题(依题意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太溪穴下1寸的穴位是 A 复溜 B 大钟 C 然谷 D 水泉 E 交信 2.下列哪组穴不是经脉的起止穴 A 涌泉、俞府 B 长强、兑端 C 睛明、至阴 D 天池、中冲E少泽、听宫 3.下列穴位中,与脐下4寸相平的是 A 大赫 B 气穴 C 四满 D 横骨 E 水道 " 4.足少阴经的络穴是 A 水泉 B 大钟 C 太溪 D 照海 5.照海穴的取穴法是 A 骨度分寸法 B 手指比量法 C 体表标志法 D 简易取穴法E以上都不是 6.下列腧穴定位正确的是 A 阴谷穴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 B 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3寸,跟腱的前方 C 四满穴当脐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寸 D 神封穴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 E 俞府穴当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7.下列腧穴定位不正确的是 A 梁门穴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B 肓俞穴当脐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寸 C 下脘穴在前正中线,当脐中上2寸 D 子宫穴当脐中下4寸,胶正中线旁开3寸 E 灵墟穴当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8.下列腧穴主治不正确的是 A 风池穴主治眩晕 B 太渊穴主治无脉症 C 少泽穴主治无乳症 D 太溪穴主治盗汗 } E 至阴穴主治胎位不正 9.有关复溜穴的内容,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太溪穴直上2寸 B 足少阴经经穴 C 主治热病无汗或汗出不止 D 孕妇禁用 E 主治水肿 10.肾经上行至胸部的经脉循行线,旁开任脉的距离是 A 1寸 B 寸 C 2寸 D 寸 E 寸 11.“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的经脉是 A 膀胱经 B 肾经 C 肝经 D 肺经 E 胃经12.根据《灵枢·经脉》篇,下列不属于足少阴经循行的是 / A 邪走足心 B 贯脊属肾,络膀胱 C 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D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E 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 13.“是主肾所生病者”的经脉是 A 肾经 B 膀胱经 C 三焦经 D 肝经 E 脾经14.十二经脉中出现“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病候的是 A 肝经 B 胆经 C 肾经 D 膀胱经 E 脾经 15.下列症状中不属足少阴经病候的是 A 饥不欲食 B 面如漆柴 C 喝喝而喘 D 冲头痛E嗜卧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足太阴经络 一、足太阴经脉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二)病候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三)主要病候 (四)主治概要 1、隐白*(SP1)井穴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指寸)。 [主治](1)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 (2)狂,多梦惊风,昏厥。 (3)胸痛,腹胀。 [刺灸法]斜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大都(SP2)荥穴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1)腹胀,胃痛,消化不良,泄泻,便秘。 (2)热病,汗不出,体重肢肿。 (3)心痛,心烦。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3、太白*(SP3)输穴;原穴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2)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1)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 (2)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主治腹胀。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4、公孙*(SP4)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节后一寸公孙呼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2)心烦失眠,发狂妄言。 (3)嗜卧,水肿。 (4)足痛,足肿,脚气。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5、商丘(SP5)经穴 [定位]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内侧(三角)韧带、胫骨内踝。浅层布有隐神经,大隐静脉。深层有内踝前动、静脉分支或属支。 [主治](1)腹胀,肠鸣,泄泻,便秘,饮食不化,痔疾。 (2)黄疸,倦怠嗜卧,咳嗽。 (3)癫狂,小儿癫痫。

经穴复习题7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名词解释 1、核骨 2、踹 3、舌本 4 、快然如衰 5、水闭 二、填空题 1、大包穴位于上,当处。 2、足太阴脾经的其始穴是,终止穴是。 3、在特定穴中,公孙穴是,又是。 4、足太阴脾经的循行中,“其支者,复从别,上膈,注” 5、三阴交穴是与,经脉相交会的穴。 6、足太阴之正,上至,合于。 7、内着于脊的经筋为,。 三、选择题 1、在八脉交会穴中,通于冲脉的穴位是() A列缺B公孙C内关D商丘E后溪 2、足内踝前下方,当舟骨结节与内踝连线中点的穴位是() A中封B然谷C商丘D解溪E太白 3、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三寸的穴位是() A漏谷B阴市C地机D石门E冲门 4、在腹部,距前正中线四寸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B手太阴肺经C足太阴脾经D足阳明胃经E足劂阴肝经5、以下穴位中,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前谷B足临泣C丰隆D后溪E公孙 6、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穴是() A隐白B公孙C大敦D至阴E至阳 7、在胸部,距前正中线四寸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B手太阴肺经C足太阴脾经D足阳明胃经E足劂阴肝经8、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的穴位是() A章门B期门C府舍D大包E极泉 9、下列穴位中属于土的经脉,属于水的穴位() A冲阳B解溪C太白D大都E阴陵泉 10、下列井穴中距趾(指)甲角内侧0.1寸的穴位是() A隐白B大敦C至阴D窍阴E厉兑 11、属于足太阴脾经的穴位是() A箕门B髀关C中渎D膝关E阴包 12、属于足太阴脾经的穴位是() A大巨B水道C腹哀D阴郄E维道 13、足太阴脾经的终止穴是() A周荣B大包C隐白D俞府E天池 14、与神阙穴相平的穴位是() A外陵B大巨C大横D腹哀E日月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试题与答案

第五章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一.选择题 (一)A型题(依题意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入下齿中”的经脉是: A 足阳明胃经 B 手阳明大肠经. C 手太阳小肠经 D 足少阳胆经 E 督脉 2.手阳明大肠经的终止穴为: A 迎香 B 口禾髎 C 龈交 D 水沟 E 听宫 3.根据《灵枢·经脉》,手阳明大肠经: A 主大肠所生病 B 主血所生病 C 主肺所生病 D 主津所生病 E 主液所生病 4.曲池穴五行属性为: A 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 5.二间穴位于: A 食指指间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B 食指掌指关节前,尺侧凹陷处缘 C 食指掌指关节后,尺侧凹陷处 D 食指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E 食指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6.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 A 阳溪 B 合谷 C 三间 D 二间 E 上巨虚 7.大肠的下合穴是: A 委中 B 委阳 C 下巨虚 D 上巨虚 E 足三里 8.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单侧共有: A 20个 B 21个 C 23个 D 18个 E 19个 9.孕妇禁针的穴位是: A 迎香 B 曲池 C 合谷 D 手三里 E 扶突 10.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是: A 外关 B 偏历 C 支正 D 飞扬 E 光明 11.手三里穴位于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 A 2.5寸 B 1.5寸 C 4寸 D 3寸 E 2寸 12.合谷穴治疗面瘫属于腧穴的: A 近治作用 B 远治作用 C 双向作用 D 相对特殊作用 E 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13.手拇指向上翘起,当腕横纹上,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阳溪穴属于: A 简便取穴法 B 固定标志取穴法 C 活动标志取穴法 D 骨度分寸取穴法 E 综合取穴法 14.治疗皮肤疾病应首选: A 商阳 B 偏历 C 臂臑 D 曲池 E 迎香 15.《灵枢·经脉》:“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描述的是:

经络与腧穴

经络与腧穴 手太阴肺经: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中府云门天府地,侠白尺泽到孔最。列缺经渠都属肺,太渊鱼际少商毕。 手阳明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颙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足阳明之脉,畏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隔,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下气衔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衔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附,入中指内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之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髁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手少阴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隔,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