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摄影技术

X线摄影技术
X线摄影技术

1 在X线的产生中,哪一个是无须具备的条件( )A.电子源

B.高真空

C.阳极旋转

D.电子的高速运动

E.电子的骤然减速

2 在X线管中,电子撞击阳极靶面的动能,决定于( )

A.管电流大小

B.管电压大小

C.灯丝电压大小

D.靶物质的性质

E.以上都不是

3 只用X线的微粒性不能作出完善解释的现象是( )

A.X线激发荧光现象

B.X线反射现象

C.X线负气体电离现象

D.X线衍射现象

E.X线散射现象

4 X线摄影利用的X线特性是( )

A.折射作用

B.生物效应

C.感光作用

D.反射作用

E.着色作用

5 X线透视利用的X线特性是( )

A.折射作用

B.荧光作用

C.感光作用

D.生物效应

E.着色作用

6 关于X线产生原理,错误的叙述是( )

A.高速电子和阳极靶物质的相互能量转换的结果

B.利用靶物质轨道电子结合能

C.利用原子存在于最低能级的需要

D.利用阳极靶的几何外形和倾斜角度

E.利用靶物质的核电场

7 关于连续放射,正确的叙述是( )

A.高速电子在改变方向时因能量增加而增速

B.是高速电子击脱靶物质原子内层轨道电子的结果

C.只服从靶物质的原子特性

D.产生的辐射波长呈线状分布

E.以上都是错误的

8 关于特性放射,正确的叙述是( )

A.是在靶物质的原子壳层电子的跃迁中产生的

B.产生的X线光子能量与冲击靶物质的高速电子的能量有关

C.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原子核相互作用的结果

D.产生的辐射波长呈分布很广的连续X线谱

E.以上都是正确的

9 不属于电磁辐射的是 ( )

A.可见光

B.紫外线

C.X线

D.β射线

E.γ射线

10 诊断用X线的波长范围是( )

A.0.01~0.0008cm

B.750~390nm

C.390~2nm

D.0.01~0.008nm

E.0.001~0.0008nm

11 X线剂量丈量、X线治疗、X线损伤的基础是( )

A.穿透作用

B.荧光作用

C.电离作用

D.感光作用

E.反射作用

12 X线强度的错误理解是( )

A.指垂直于X线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X线光子数目与能量之总和

B.指X线束光子数目乘以每个光子的能量

C.X线质与量的乘积

D.X线曝光量

E.X线的硬度或穿透力

13 X线强度的影响因素,正确的叙述是( )

A.靶物质、管电压、管电流是决定X线强度的三个因素

B.靶物质的原子序数越高,X线产生的效率越低

C.管电压与冲击阳极靶面的电子数目有关

D.管电流决定着高速电子的能量大小

E.以上都是错误的

14 在X线诊断能量范围内不发生的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形式是( )

A.相干散射

B.光核反应

C.康普顿散射

D.不变散射

E.光电效应

15 在X线诊断能量范围内,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是( )

A.相干散射

B.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

C.不变散射

D.电子对效应

E.光核反应

16 关于光电效应的正确叙述是( )

A.它是以光子击脱原子的外层轨道电子而产生

B.光电效应对胶片产生灰雾

C.光电效应降低射线对比度

D.光电效应中病人接受的辐射剂量相对较少

E.以上都是错误的

17 关于X线检查的限度,错误的叙述是( )

A.受病变密度的限制

B.受病变反应时间的限制

C.受病变部位的限制

D.受发育方面的限制

E.以上都是错误的

18 透视检查的缺点是( )

A.可转动病人体位,改变方向观察

B.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

C.不留客观记录

D.操纵方便,用度低

E.可立即得出结论

19 关于X线摄影检查的优点,错误的叙述是 ( )

A.对功能观察优于透视

B.成象清楚

C.对比度良好

D.有客观记录

E.密度、厚度差异小的部位能显示

20 关于造影检查的错误叙述是( )

A.将造影剂引进器官或四周间隙,使之产生对比

B.造影检查方式有直接引进和间接引进两种方法

C.直接引进法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进法

D.口服胆囊造影是间接引进法

E.静脉肾盂造影属直接引进法中的穿刺注进法

21 目前仍使用的特殊检查方法不包括( )

A.体层摄影

B.钼靶乳腺摄影

C.静电摄影

D.荧光缩影

E.放大摄影

22 在X线摄影中,病变的发现与显示取决于( )

A.具有使病变显示出来的对比度和适当体位

B.病变外形

C.临床资料

D.诊断医生的诊断水平

E.病变器官的功能状态

23 显示病变的最佳体位的含义,错误的是( )

A.常规体位是最标准、最易发现和显示病变的体位

B.遵循X线摄影的常规体位、中心角度和投射方向

C.当病变部位与常规体位不一致时,可利用荧光透视转动不同体位,找出其病变显示的特异征象

D.对处于边沿部位的病变,只有采取切线位才能显示

E.以上都是错误的

24 解剖学的基准线不包括( )

A.垂直线

B.水平线

C.正中矢状线

D.听鼻线

E.冠状线

25 RBL 是指( )

A.听眶线

B.听眦线

C.听鼻线

D.听眉线

E.眶下线

26 形成关节的两块骨骼之间,作增大角度的运动的肢体位叫做( )

A.外展位

B.内收位

C.外旋位

D.屈曲位

E.伸展位

27 关于颈部的体表解剖,错误的是( )

A.舌骨相当于第四颈椎水平

B.甲状软骨是喉与气管、咽与食管的分界点

C.甲状软骨其后方正对第五颈椎

D.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下方

E.胸骨颈静脉切迹相当于第二、三胸椎水平

28 关于胸部的体表标志,错误的是( )

A.胸骨角相当于第四、五胸椎水平,后方对着气管分叉处

B.胸骨柄中分处相当于主动脉弓的最高点

C.剑胸关节相当于第九胸椎水平

D.女性乳头对第四肋骨,相当于第七、八胸椎水平

E.肩胛骨下角对第七后肋

29 胸部的径线中,前正中线是指( )

A.通过胸骨两外侧缘中点的垂线

B.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

C.通过腋窝中点的垂线

D.相当于各椎体横突尖真个连线

E.相当于各棘突的连线

30 位置不恒定的腹部体表标志是( )

A.剑突

B.肋弓

C.耻骨联合

D.髂嵴

E.脐

31 X线摄影产生影像不对称的原因是( )

A.焦~片距过大或过小

B.管电压过高或过低

C.毫安秒过大或过小

D.中心射线束倾斜或物体旋转

E.化学冲洗过度或不足

32 关于X线影像的重叠,错误的说法是( )

A.人体投影到胶片所形成的平面影像,各组织的相互重叠是可以避免的

B.假如大物体的密度小于小物体,重叠的影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小物体

C.假如大小物体的密度相等,重叠的影像中可以隐约地看到小物体

D.假如大物体的密度大于小物体,重叠的影像中看不到小物体

E.若想观察重叠影中的密度低的物体的影像,最好的是利用体层摄影

33 关于切线效果,错误的说法是( )

A.被照体局部的边沿部分与X线束垂直时形成

B.胸片上锁骨伴随阴影是切线效果

C.胸片上女性乳房阴影是切线效果

D.胸片上叶间裂显示的线状阴影是切线效果

E.摄影时要充分留意切线效果的临床意义

34 关于X线防护的目的,错误的叙述是( )

A.进步有关职员的辐射防护知识水平

B.保障X线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

C.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限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D.保障受检者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

E.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性效应

35 不正确的X线防护的原则是( )

A.辐射实践的正当化与辐射防护的最优化

B.遵循防护外照射的三原则:缩短照射时间、增大与X线源的间隔、设置屏蔽防护

C.固有防护为主与个人防护为辅

D.X线工作者防护为主与被检者防护为辅

E.公道降低个人受照剂量与全民检查频度

36 不属于X线摄影操纵中留意的病人防护措施是( )

A.适当的检查方法和正确的临床判定

B.采用恰当的X线照射量和质

C.认真控制照射野范围

D.留意非摄影部位的屏蔽防护

E.避免操纵失误,减少重拍率

37 不属于X线工作者防护的项目是( )

A.工作期间必须接受辐射剂量的监控与监测

B.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C.X线设备的操纵必须在屏蔽防护合格的情况下进行

D.进步图象接受介质的灵敏度

E.严格进行剂量限制控制,一年内不超过50mSv(H1cm)

38 关于摄影的基本概念,错误的是( )

A.摄影是利用光或其他能量表现被照体信息状态,并以可见光学影像加以记录的一种技术

B.像是用能量或物理量,把被照体信息表现出来的图案

C.信息信号是由载体表现出来的单位信息量

D.将载体表现出来的信息信号加以配列,就形成了表现信息的影像,此配列称成象系统

E.摄影程序:光或能量→检测→信号→图象形成

39 X线信息影像的形成与传递中,错误的叙述是( )

A.第一阶段形成的X线信息影像可以为肉眼识别

B.第二阶段是把X线信息影像转换成为可见密度影像的中心环节

C.第三阶段要借助观片灯,将密度分布转换成为可见光的空间分布,传递到视网膜

D.第四阶段要通过视网膜上明暗相间的图案,形成意识上的影像

E.第五阶段通过识别、判定作出评价或诊断

40 X线摄影的目的是( )

A.把握X线机的性能

B.正确使用摄影条件

C.在答应的辐射剂量内,获得最有效的影像信息

D.发挥增感屏~胶片体系的信息传递功能

E.把握显影加工技术

41 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过程中,不起作用的是( )

A.X线的穿透作用

B.X线的荧光作用

C.X线的散射线

D.X线的感光作用

E.被照体对X线的吸收差异

42 构成X线照片影像的四大要素不包括( )

A.密度

B.厚度

C.对比度

D.锐利度

E.失真度

43 关于密度的定义,错误的叙述是( )

A.密度为胶片乳剂膜在光的作用下致黑的程度

B.密度是由胶片乳剂曝光后,经冲洗还原出来的银颗粒沉积而形成的

C.银颗粒沉积越多的地方,照片越黑,密度越高;反之亦然

D.密度值用照片阻光率的常用对数表示

E.以上都是错误的

44 假如透过照片某点的光为观片灯光强的1/100,则该点的密度值为( )

A.0.01

B.0.1

C.1.0

D.2.0

E.10.0

45 一般地说,适合诊断的密度范围在( )

A.0~0.15

B.0.15~0.25

C.0.25~0.5

D.0.25~2.0

E.2.0~3.0

46 与胶片感光效应无关的因素是( )

A.X射线的因素

B.显影时间、温度

C.定影时间、温度

D.胶片的感光度

E.被照体的厚度、密度等因素

47 关于影响密度的因素,错误的叙述是( )

A.管电压对照片密度有一定的效应

B.在正确曝光下,照射量与密度是成比例变化的

C.X线作用在胶片上的感光效应与焦~片距的平方成正比

D.照片密度随被照体的厚度,密度增高而降低

E.胶片感光度、增感屏性能及暗室冲洗因素均影响照片密度

48 照片密度的控制因素是( )

A.管电压

B.毫安秒

C.焦~片距

D.物~片距

E.中心射线进射点

49 X线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称为( )

A.射线对比度

B.胶片对比度

C.照片对比度

D.物体对比度

E.X线信息影像

50 除了被照体本身的因素外,对照片对比度影响最大的是( )

A.线质和散射线

B.X线量

C.胶片对比度

D.增感屏特性

E.冲洗技术

51 照片对比度的控制因素是( )

A.管电压

B.毫安秒

C.焦~片距

D.物~片距

E.中心射线进射点

52 关于X线照片影像的锐利度,错误的叙述是( )

A.锐利度建立在对比度的基础之上

B.照片上相邻两部分密度移行间隔越短,锐利度越高

C.分辨率就是锐利度

D.胶片分辨记录被照体细微结构的能力叫分辨力

E.分辨率是胶片本身具有的性能

53 影响锐利度的因素,错误的叙述是( )

A.几何模糊影响照片锐利度

B.移动模糊影响照片锐利度

C.物体吸收模糊影响照片锐利度

D.屏~片体系照相模糊影响照片锐利度

E.以上都是错误的

54 不属于减少影像模糊度的摄影技术要求是( )

A.被照体尽可能靠近胶片

B.尽可能使用大的焦~片距

C.使用最小的焦点

D.留意对准中心射线的进射点

E.缩短曝光时间

55 关于影像的放大,正确的叙述是( )

A.在X线投影中,影像只有几何尺寸的改变时,称为影像的放大

B.物~片距越小,放大率越大

C.焦~片距越大,放大率越大

D.有效焦点越小,放大率越大

E.以上都是正确的

56 关于影像的变形,错误的说法是( )

A.影像的变形,是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产生不等量放大的结果

B.被照体平行胶片时,放大变形最小

C.接近中心线并尽量靠近胶片时,影像的位置变形最小

D.中心射线射进点应通过被检部位,并垂直于胶片,此时影像的外形变形最小

E.以上都是错误的

57 X线摄影能量范围内的散射线,几乎全部来自( )

A.光电效应

B.康普顿散射

C.不变散射

D.电子对效应

E.光核反应

58 关于散射线含有率,错误的叙述是( )

A.散射线含有率随管电压的升高而加大

B.散射线含有率随管电流加大而减小

C.照射野是产生散射线的最主要的因素

D.散射线含有率随被照体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E.照射野增大时,散射线含有率大幅度上升

59 不能消除或减少散射线影响的是( )

A.使用遮线器

B.使用滤线器

C.使用增感屏

D.加大物~片距

E.加大焦~片距

60 有关滤线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滤线栅铅条高度与充填物幅度的比值称为栅比

B.单位间隔内,铅条与其间距形成的线对数称为栅密度

C.栅铅条纵轴排列的方位是相互平行的称为线形栅

D.栅铅条均呈倾斜排列,半径相同并聚焦于空间的称为聚焦栅

E.以上都是错误的

61 不会产生滤线栅切割效应的情况是( )

A.中心射线倾斜方向与铅条方向平行

B.中心射线倾斜方向与铅条方向垂直

C.X线管上下偏离栅焦距

D.中心射线左右偏离栅中线

E.聚焦栅反置使用

62 投照某一部位,原用100mAs,70Kv,100cm。现改用50cm,若管电压不变,应该用的毫安秒(MAS)是( )

A.200

B.50

C.25

D.100

E.400

63 有关摄影条件之间的换算关系,正确的是( )

A.管电流与摄影时间成正比

B.毫安秒与焦~片距的平方成正比

C.管电压的N次方与管电流量成正比

D.屏~片体系的感度与毫安秒成正比

E.以上都是正确的

64 需要降低摄影条件的病理改变是( )

A.骨硬化

B.骨囊肿

C.肺不张

D.胸腔积液

E.胸廓成形术

65 需要增加摄影条件的病理情况是( )

A.脑积水

B.关节炎

C.骨囊肿

D.骨萎缩

E.水气胸

66 骨骼系统摄影条件的选择,错误的考虑是( )

A.选用小焦点,以求得最小的几何模糊

B.同一部位不同厚度,采用固定毫安秒和间隔而调整管电压的方法

C.厚度超过10cm,选用滤线栅

D.慢性骨髓炎、骨结核等摄影条件要减少

E.石膏固定照片要增加管电压5~8KV

67 不属于胸部高电压摄影技术优越性的是( )

A.诊断细节的可见度增大

B.摄影条件的宽容度增大,易于把握

C.轻易连续追踪气管、支气管影像以及末梢肺纹理

D.照射量减少,可使用小焦点、短时间曝光

E.散射线增多,照片对比度下降

68 纵隔气肿X线摄影体位的选择,除常规正位外,必须加照( )

A.前弓位

B.侧位

C.侧卧水平正位

D.仰卧前后位

E.切线位

69 先天性肛门闭锁,X线摄影采用( )

A.仰卧前后位

B.俯卧前后位

C.倒立正位

D.侧卧侧位

E.侧卧水平正位

70 肢端肥大症的X线摄影采用( )

A.头颅前后位

B.头颅侧位

C.颅底位

D.斯氏位

E.许氏位

71 不能显示先天性耳道畸形的摄影位置是( )

A.瓦氏位

B.许氏位

C.梅氏位

D.斯氏位

E.颅底位

72 颅骨凹陷骨折的X线摄影体位是( )

A.头颅后前正位

B.头颅侧位

C.瓦氏位

D.颅底位

E.以上都不是

73 胸部后前正位片标准所见不包括( )

A.照片中无组织遮盖部分呈漆黑

B.全部胸椎清楚可见,骨纹理能辨认

C.肋骨骨纹理能够辨认,心脏边沿锐利

D.膈肌以上肺野及两侧膈肋角均应包括在照片内

E.左右胸锁关节对称,肺尖显示充分,肩胛骨投影于肺野外

74 观察外耳道闭锁的最佳摄影体位是( )

A.许氏位

B.头颅正位(经眶位)

C.颅底位

D.汤氏位

E.梅氏位

75 碘油剂不能用于( )

A.瘘管、窦道造影

B.子宫、输卵管造影

C.心血管造影

D.支气管造影

E.椎管造影

76 常规口服法胆系造影所用的造影剂是( )

A.胆影葡胺

B.碘番酸

C.泛影葡胺

D.碘化钾

E.碘化油

77 医用X线摄影用感绿胶片的吸收光谱的峰值为( )

A.250nm

B.370nm

C.420nm

D.480nm

E.550nm

78 医用X线胶片保存,错误的是( )

A.标准状态(高温保湿)下储存

B.防辐射线照射

C.防止压力效应的产生

D.避免有害气体接触

E.有限期内使用(标准储存条件下)

79 医用X线胶片结构不包括( )

A.保护层

B.乳剂层

C.发光层

D.结合层

E.片基

80 医用X线胶片的感光性能不包括( )

A.感光度

B.增感率

C.反差系数

D.宽容度

E.最大密度

81 X线胶片上产生密度1.0所需曝光量的倒数定义为( )

A.感光度

B.最小密度

C.反差系数

D.宽容度

E.最大密度

82 产生诊断密度(0.25~2.0)所对应的曝光量范围称为( )

A.感光度

B.反差系数

C.均匀斜率

D.宽容度

E.最大密度

83 胶片感光特性曲线的组成不包括( )

A.足部

B.平坦部

C.直线部

D.肩部

E.反转部

84 X线摄影中力求应用的部分是特性曲线的( )

A.足部

B.足部至肩部

C.直线部

D.肩部

E.反转部

85 关于增感屏的性能,错误的叙述是( )

A.降低X线照射剂量

B.增加影像对比度

C.降低影像清楚度

D.使影像颗粒性变差

E.以上都是错误的

86 以下哪项不是自动冲洗机应用的优点( )

A.能保持恒定的显影效果,影像质量进步

B.处理速度快,工作效率高,有利于及时诊断

C.操纵中不接触药液,干片装卸,避免污染

D.减少暗室工作部分,改善工作条件

E.价格高,治理与质量控制水准要求高

87 不包括在显影体系设计思想之中的是( )

A.选用硫代硫酸胺

B.显影坚膜剂的启用

C.加强显影促进剂的作用

D.有机防灰雾剂的使用

E.增加保护剂含量

88 自动冲洗机显影的治理内容不包括( )

A.启动液添加量

B.显影液温度控制

C.照片残留海波和残留银的控制

D.补充量的治理

E.显影液空气氧化影响

89 照片干燥不良的原因不包括( )

A.显影温度过高

B.干燥温度设置过低

C.风量不足

D.定影液疲惫

E.水洗不足

90 激光打印机的基本结构不包括( )

A.激光打印系统

B.胶片传递系统

C.温度控制系统

D.信息传递与存储系统

E.控制系统

91 要显示头颅骨凸出或凹陷性病变,需要拍摄( )

A.头颅局部切线位

B.颅底位

C.汤氏位

D.头颅正位

E.头颅侧位

92 非离子型造影剂是( )

A.泛影钠

B.泛影葡胺

C.胆影葡胺

D.优维显

E.碘苯酯

93 相对可靠的碘过敏试验方法是( )

A.口含试验

B.皮内试验

C.静脉试验

D.口服试验

E.结膜试验

94 与X线照片影像密度、对比度、清楚度都有关的因素是

A.曝光时间

B.增感屏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机的使用原则: 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器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按钮固定。 7. X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使用。 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 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流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臵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合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mA值和曝光时间,在调节仟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摄影原则: 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胶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量缩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通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 5.虑线设备的应用: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管电压超过60仟伏时,一般需加虑线板、虑线器。 6.肢体摄影时,必须包括上下两个关节或邻近一端的关节。 7.在同一张胶片上同时摄取两个位臵时,肢体同一侧放在胶片同一侧。 X线摄影步骤: 1.阅读会诊单:仔细阅读会诊单内容,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了解患者病史,明确投照部位和检查目的。 2.确定摄影位臵:一般根据医嘱用常规位臵投照,如遇特殊病例,

X线摄影技术篇

X线摄影技术篇(1) 第Ⅰ章概述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康·伦琴(W·C·Rontgen)发现了X射线,当年12月22日伦琴利用X线拍摄了夫人手的照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揭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 1896年X线就开始应用于医学,至今它经历X线的医学应用、X线诊断学的建立以及医学影像学的逐步形成三个阶段。 1.X线的产生 1.1 X线的产生 X线的产生是能量转换的结果。当X线管两极间加有高电压时,阴极灯丝发散出的电子就获得了能量,以高速运动冲向阳极。由于阳极的阻止,使电子骤然减速,约98%的动能产生热量,2%动能转换为X线。 1.2 X线产生的条件 X线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电子源:X线管灯丝通过电流加热后放散出电子,这些电子在灯丝周围形成空间电荷,即电子云。 ·高速电子的产生:灯丝发散出来的电子能以其高速冲击阳极,其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X线管的阴极和阳极之间施以高电压,两极间的电位差使电子向阳极加速;二是为防止电子与空间分子冲击而减弱,X线管必须是高真空。 ·电子的骤然减速:高速电子的骤然减速是阳极阻止的结果。电子撞击阳极的范围称靶面,靶面一般用高原子序数、高熔点的钨制成。阳极作用有两个,一是阻止高速电子产生X线;二是形成高压电路的回路。 2.X线产生的原理 X线的产生是高速电子和阳极靶物质的原子相互作用中能量转换的结果。X线的产生是利用了靶物质的三个特性:即核电场、轨道电子结合能和原子存在于最低能级的需要。 诊断使用的X线有两种不同的放射方式,即连续放射和特性放射。 2.1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又称韧致放射,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原子核作用的结果。当高速电子接近原子核时,受核电场(正电荷)的吸引,偏离原有方向,失去能量而减速。此时电子所丢失的能量直接以光子的形式放射出来,这种放射叫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产的X线是一束波长不等的混合线,其X线光子的能量取定于:电子接近核的情况;电子的能量和核电荷。 如果一个电子与原子核相撞,其全部动能丢失转换为X线光子,其最短波长(λmin)为 λmin=hc/kVp=1.24/kVp(nm)(1) 可见连续X线波长仅与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的X线波长愈短。 2.2特征放射 特征放射又称标识放射,是高速电子击脱靶物质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而产生的一种放射方式。一个常态的原子经常处于最低能级状态,它永远保持其内层轨道电子是满员的。当靶物质原子的K层电子被高速电子击脱时,K层电子的空缺将由外层电子跃迁补充,外层电子能级高,内层电子能级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多余的能量作为X线光子释放出来,产生K系特性放射。若是L层发生电子空缺,外层电子跃迁时释放的X线,称L系特性放射。 特征放射的X线光子能量与冲击靶物质的高速电子能量无关,只服从于靶物质的原子特性。同种靶物质的K系特性放射波长为一定数值。管电压在70kVp以上,钨靶才能产生特征X 线。特征X线是叠加在连续X线能谱内的。 3.X线的本质与特性 3.1 X线的本质 X线是一种能,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微粒辐射,二是电磁辐射。X线属电磁辐射的一种,具有二象性、微粒性和波动性,这是X线的本质。 ·X线的微粒性:把X线看作是一个个的微粒—光子组成的,光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和一定的动质量,但无静止质量。X线与物质作用时表现出微粒性,每个光子具有一定能量,能产生光电效应,能激发荧光物质发出荧光等现象。 ·X线的波动性:X线具有波动特有的现象—波的干涉和衍射等,它以波动方式传播,是一钟横波。X线在传播时表现了它的波动性,具有频率和波长,并有干涉、衍射、反射和折射现象。 3.2 X线特性 X线特性指的是X线本身的性能,它具有以下特性: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之上肢X线摄影 1肘关节——前后正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 2.尺骨鹰嘴突置于暗盒中心并紧贴暗盒。肩部应略向被检侧外旋,且肩部下移, 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4.中心线经肘关节(肘横纹中点)垂直射人暗盒。 【注意事项】 1?照片影像应包括肱骨下段和尺骨、桡骨上段。 2.为防止病人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手掌。 3.肘关节正、侧位在同一片中分格摄影时,远、近端方向保持一致,且关节间隙处于同一水平。 【评价标准】 1.关节间隙呈“一”字样阴影,肱挠关节面无骨性重选; 2.肱尺关节面有尺骨鹰咀重迭但关节间隙仍清晰; 3.挠骨粗隆少许与尺骨重选,尺挠关节间隙界限不清晰; 4.肱骨纵轴线与尺骨纵轴线在外方构成165° -170 ° (女多为165°,男多为170° )。 【质控要点】 1.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 2.中心线垂直肱骨内、外上髁。 肘关节 ---侧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侧坐,曲肘成90°。 2.拇指在上,尺侧朝下,肘关节内侧紧贴暗盒呈侧位,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4.中心线经肘关节间隙,垂直射人暗盒。 【注意事项】 1.照片影像应包括肱骨下段和尺、桡骨上段。 2.为防止病人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3.肘关节正、侧位在同一片中分格摄影时,远、近端方向保持一致,且关节间隙处于同一水平。 【评价标准】 1.肱骨内外髁重迭构成圆形致密影; 2.鹰嘴呈切线投影,肘关节间隙呈半圆形透亮影; 3.桡骨头与尺骨喙突呈“△”形重迭显示。 【质控要点】 1.前臂与上臂成90°弯屈,且在同一平面放置; 2.掌呈半握拳,腕肘关节呈侧位; 3.中心线垂直肱骨外上髁。 肩关节 -- 前后正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仰卧于摄影台上,肩胛骨喙突置于暗盒中心。对侧躯干略垫高,使被检侧肩部紧贴床面。被检侧上肢向下伸直,掌心朝上。 2.暗盒上缘超出肩部,外缘包括肩部软组织。 3.使用滤线器或滤线栅摄影。 4.摄影距离为100cm 5.中心线经喙突,垂直射入暗盒。 6.屏气曝光。 【注意事项】 对肩部骨折或脱位的病人,仰卧困难,可采用前后立位摄影。 【评价标准】 1.肱骨头与肩胛盂有1/3呈“纺锤状”重迭面; 2.肱骨头与肩峰分离约4mn不应重迭,肱骨大结节显示; 3.肩峰与锁骨远端相邻形成约2-5mm的肩锁关节面。 【质控要点】 1.肩部自然下垂,不应抬肩; 2.中心线应垂直通过喙突; 3.为使肩关节无肱骨头重选呈切线显示,应取15°斜位设置。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机的使用原则: 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与各部件的使用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器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就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按钮固定。 7、X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使用。 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 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流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合中心就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mA值与曝光时间,在调节仟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

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与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摄影原则: 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胶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量缩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通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 5、虑线设备的应用: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管电压超过60仟伏时,一般需加虑线板、虑线器。 6、肢体摄影时,必须包括上下两个关节或邻近一端的关节。 7、在同一张胶片上同时摄取两个位置时,肢体同一侧放在胶片同一侧。 X线摄影步骤: 1、阅读会诊单:仔细阅读会诊单内容,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了解患者病史,明确投照部位与检查目的。 2、确定摄影位置:一般根据医嘱用常规位置投照,如遇特殊病例,可根据患者情况加照其她位置,如切线、轴位等。

X线摄影技术模拟试题(3)

X线摄影技术模拟试题(3) 1. 与X线的产生条件无关的因素是 A. 电子源 B. 高真空度 C. 高压电场 D. 电子的骤然减速 E. 阳极散热 正确答案:E 2. 在管电压与管电流相同时,与连续X线强度有关的是 A. 靶面的倾角 B. 管内真空程度 C. 靶物质的厚度 D. 靶物质的原子序数 E. 阳极和阴极之间的距离 正确答案:D 3. 决定X线性质的是 A. 管电压 B. 管电流 C. 毫安秒 D. 曝光时间 E. 摄影距离 正确答案:A 4. 又被称为“散射效应”的是 A. 相干散射 B. 光电效应 C. 康普顿效应 D. 电子对效应 E. 光核反应 正确答案:C 5. X线摄影中,使胶片产生灰雾的主要原因是 A. 相干散射 B. 光电效应 C. 光核反应 D. 电子对效应 E. 康普顿效应 正确答案:E 6. 关于X线强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 X线管电压增高,X线波长变短 B. 高压波形不影响X线强度 C. X线质是由管电压决定 D. X线量用管电流量mAs表示 E. X线质也可用HVL表示 正确答案:B 7. 导致X线行进中衰减的原因是 A. X线频率 B. X线波长 C. X线能量 D. 物质和距离 E. X线是电磁波 正确答案:D 8. 腹部X线摄影能显示肾轮廓的原因,与下列组织有关的是 A. 尿 B. 空气 C. 血液 D. 肌肉 E. 脂肪 正确答案:E 9. 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阶段是 A. X线透过被照体之后 B. X线透过被照体照射到屏/片体系之后 C. X线光学密度影像经看片灯光线照射之后 D. X线→被照体→屏/片体系→显影加工之后 E. X线影像在视网膜形成视觉影像之后正确答案:D 10. 关于被照体本身因素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原子序数越高,射线对比度越高 B. 组织密度越大,造成的对比越明显 C. 原子序数、密度相同,对比度受厚度支配 D. 被照体组织的形状与对比度相关

X线摄影技术篇

X线摄影技术篇 第Ⅰ章概述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康·伦琴(W·C·Rontgen)发现了X射线,当年12月22日伦琴利用X线拍摄了夫人手的照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揭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 1896年X线就开始应用于医学,至今它经历X线的医学应用、X线诊断学的建立以及医学影像学的逐步形成三个阶段。 1.X线的产生 1.1 X线的产生 X线的产生是能量转换的结果。当X线管两极间加有高电压时,阴极灯丝发散出的电子就获得了能量,以高速运动冲向阳极。由于阳极的阻止,使电子骤然减速,约98%的动能产生热量,2%动能转换为X线。 1.2 X线产生的条件 X线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电子源:X线管灯丝通过电流加热后放散出电子,这些电子在灯丝周围形成空间电荷,即电子云。 ·高速电子的产生:灯丝发散出来的电子能以其高速冲击阳极,其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X线管的阴极和阳极之间施以高电压,两极间的电位差使电子向阳极加速;二是为防止电子与空间分子冲击而减弱,X线管必须是高真空。 ·电子的骤然减速:高速电子的骤然减速是阳极阻止的结果。电子撞击阳极的范围称靶面,靶面一般用高原子序数、高熔点的钨制成。阳极作用有两个,一是阻止高速电子产生X线;二是形成高压电路的回路。 2.X线产生的原理 X线的产生是高速电子和阳极靶物质的原子相互作用中能量转换的结果。X线的产生是利用了靶物质的三个特性:即核电场、轨道电子结合能和原子存在于最低能级的需要。 诊断使用的X线有两种不同的放射方式,即连续放射和特性放射。 2.1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又称韧致放射,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原子核作用的结果。当高速电子接近原子核时,受核电场(正电荷)的吸引,偏离原有方向,失去能量而减速。此时电子所丢失的能量直接以光子的形式放射出来,这种放射叫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产的X线是一束波长不等的混合线,其X线光子的能量取定于:电子接近核的情况;电子的能量和核电荷。 如果一个电子与原子核相撞,其全部动能丢失转换为X线光子,其最短波长(λ min)为 λ min=hc/kVp=1.24/kVp(nm)(1) 可见连续X线波长仅与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的X线波长愈短。 2.2特征放射 特征放射又称标识放射,是高速电子击脱靶物质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而产生的一种放射方式。一个常态的原子经常处于最低能级状态,它永远保持其内层轨道电子是满员的。当靶物质原子的K层电子被高速电子击脱时,K层电子的空缺将由外层电子跃迁补充,外层电子能级高,内层电子能级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多余的能量作为X线光子释放出来,产生K系特性放射。若是L层发生电子空缺,外层电子跃迁时释放的X 线,称L系特性放射。 特征放射的X线光子能量与冲击靶物质的高速电子能量无关,只服从于靶物质的原子特性。同种靶物质的K系特性放射波长为一定数值。管电压在70kVp以上,钨靶才能产生特征X线。特征X线是叠加在连续X线能谱内的。 3.X线的本质与特性 3.1 X线的本质 X线是一种能,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微粒辐射,二是电磁辐射。X线属电磁辐射的一种,具有二象性、微粒性和波动性,这是X线的本质。 ·X线的微粒性:把X线看作是一个个的微粒—光子组成的,光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和一定的动质量,但无静止质量。X线与物质作用时表现出微粒性,每个光子具有一定能量,能产生光电效应,能激发荧光物质发出荧光等现象。 ·X线的波动性:X线具有波动特有的现象—波的干涉和衍射等,它以波动方式传播,是一钟横波。X线在传播时表现了它的波动性,具有频率和波长,并有干涉、衍射、反射和折射现象。 3.2 X线特性

X线摄影技术

X线投照技术 手正位 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手后前斜位 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将小指和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外缘,手放成侧位。然后将手内转,使手掌与暗盒约成45度角。各手指均匀分开稍弯曲。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第二、三和四掌骨互相分开,第四、五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手前后斜位 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将

小指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内缘,手放成侧位。然后将手外转,使手与暗盒约成45度角。各手指均匀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第三、四、五掌骨互相分开,第二和第三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拇指前后位 位置:(1)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肘部垫高。手和前臂极度外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2)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前用沙袋垫高。手和前臂极度内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其他四指伸直,也可用对侧手将其扳住,避免与拇指重叠。 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掌指关节,与暗盒垂直。显示部位:(1)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和其周围结构也都能清晰显示。(2)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常被遮蔽,显影不清。

拇指侧位 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或侧坐于摄影台旁,肘部弯曲。拇指外侧缘紧靠暗盒,其余四指握拳,用以支持手掌,防止抖动。 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指掌关节,与暗盒垂直。显示部位: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侧位影像。 腕关节后前位 位置:患者侧坐摄影台前,肘部弯曲。腕关节放于暗盒中心,手指握拳,使腕部掌面易与暗盒靠紧。 中心线:对准尺骨和令人满意的骨茎突联线的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腕骨、尺桡骨下端与掌骨近端的后前位影像。 腕关节侧位 位置:患者侧坐摄影台前,肘部弯曲。手和前臂侧放,将第五掌骨和前臂尺侧紧靠暗盒。尺骨茎突放于暗盒中心。

X线摄影技术

1 在X线的产生中,哪一个是无须具备的条件( )A.电子源 B.高真空 C.阳极旋转 D.电子的高速运动 E.电子的骤然减速 2 在X线管中,电子撞击阳极靶面的动能,决定于( ) A.管电流大小 B.管电压大小 C.灯丝电压大小 D.靶物质的性质 E.以上都不是 3 只用X线的微粒性不能作出完善解释的现象是( ) A.X线激发荧光现象 B.X线反射现象 C.X线负气体电离现象 D.X线衍射现象 E.X线散射现象 4 X线摄影利用的X线特性是( ) A.折射作用 B.生物效应 C.感光作用 D.反射作用 E.着色作用 5 X线透视利用的X线特性是( ) A.折射作用 B.荧光作用 C.感光作用 D.生物效应 E.着色作用

6 关于X线产生原理,错误的叙述是( ) A.高速电子和阳极靶物质的相互能量转换的结果 B.利用靶物质轨道电子结合能 C.利用原子存在于最低能级的需要 D.利用阳极靶的几何外形和倾斜角度 E.利用靶物质的核电场 7 关于连续放射,正确的叙述是( ) A.高速电子在改变方向时因能量增加而增速 B.是高速电子击脱靶物质原子内层轨道电子的结果 C.只服从靶物质的原子特性 D.产生的辐射波长呈线状分布 E.以上都是错误的 8 关于特性放射,正确的叙述是( ) A.是在靶物质的原子壳层电子的跃迁中产生的 B.产生的X线光子能量与冲击靶物质的高速电子的能量有关 C.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原子核相互作用的结果 D.产生的辐射波长呈分布很广的连续X线谱 E.以上都是正确的 9 不属于电磁辐射的是 ( ) A.可见光 B.紫外线 C.X线 D.β射线 E.γ射线 10 诊断用X线的波长范围是( ) A.0.01~0.0008cm B.750~390nm C.390~2nm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