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领会诗歌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变化入手,欣赏古典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敬重和思念之情。

(3)启发学生关注自然,珍惜友情,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

(2)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

(3)诗歌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解析和意境的领会。

(2)诗人情感变化的把握和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语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洞庭湖、湖光、秋月等。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如欣喜、敬重、思念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歌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全班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选取一首古典诗歌,按照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中学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





节奏感
针对以上特点

教学 中应 如 何抓 住 诗
有吏 / 夜捉 人

, ”
” 。
而 七言 诗 多是

歌 的特点
引导 学 生 较 好 地 领 会 诗歌 的 内涵 及






的 节奏来停 顿 的 千里 / 江 陵 /




朝辞 /

意境呢 ? 下 面谈 谈 笔 者 在课 堂 教 学 中的 几 点 体
必 学 生 热 爱 祖 国 大 好 河 山 的 感 情 , 与 作 “ 需的药品、植物 生长必 需阳光和水 、这些生活用 品 , 必 者 的 感 情 产 生 共 鸣 ,并 从 中 受 到 熏 陶 、 都 是 日常 所 必 需 的 ” 还 可 组 成 “ 需 品 、 必 需 元 素 ”
必须参加 、必须早 点来 ” “ 。 必需”是动词 . 如 此 一 来 , 学 生 便 能 从 总 体 上 把 握 此 状 语 ,如 “ 一 ,没 有 这 种 东 西 不 行 , 多用 在 名 词 诗开 阔 、辽远 、壮丽 的意境 , 自然而 然 侧 重 于 “ 定 得 有 ”
地 产 生 “ 山 如 画 ” 的 感 叹 ,从 而 激 发 性词语前 ,可作定语、谓语和 宾语 ,一般不作状语,如 江

失败 后

再遭 贬


唐敬 宗宝历二 年



我们在学 习的时候

刘 禹锡 被 罢 去 和州 刺 史
北 归京 师
途 经 扬 4 1f
'

要想较 好地 领略诗歌 的 内涵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激趣·审美·入情·迁移——浅谈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

激趣·审美·入情·迁移——浅谈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
把李 清照 的《 花 阴 》 杂在 这 十五 首词 中 , 后 拿给 朋友 看 , 醉 混 然 要 心深处 , 握李 白的情感 波 澜 , 这 首诗 , 李 白此 时 的“ ” 把 学 把 情 参
朋友 评选 哪首写 得 最好 , 友欣 赏 了半 天 , 朋 说道 :只有 莫 道不 销 透了 , 他 的 问题 就迎 刃而 解 。结合 时代 背景 以及李 白的经 历 , “ 其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 ] 0 9 5 7 ( 0 1 0 —0 9 -0 10 — 012 1 )7 18 2
古 典诗 歌在 语文 教 学 内容 中 占据 着一 定 的 比例 , 习古 典 的 意境 , 学 在教 学 中我们 可 以 启发 学 生在 深 刻理 解 本 诗 意 境 的基 诗歌能 够让 学生 认识 到 中华 文 化 的 丰 富博 大 , 能够 让 学 生吸 收 础 上 , 用 多 种 艺 术 形 式 进 行 合 理 的 发 挥 , 度 创 造 优 美 的 利 再 民族 文化智 慧 。但 由于 古典 诗 歌 距 离 学生 时 代 久远 , 学生 的 意境 。 与 生活 、 经历相 差很 大 , 生对 此 比较 陌生 , 学 加上 传统 教学 , 一些 老 在教 韦 应物 《 州西 涧 》 首诗 时 , 分析 了诗 歌 的 内容 , 滁 这 在 把 师采用 “ 字字 解 释 、 句 翻译 ” 字真 经教 学法 , 大破 坏 了诗 歌 握 诗歌 的意 境 , 句 八 大 学生 对此 诗 掌 握差 不 多 的时 候 , 课 堂 结尾 , 在 我 的美 , 一篇 篇 充满 灵性 的古 典 诗 歌变 得 索 然 寡 味 , 使 毫无 生 机 , 来 了个 画蛇 添足 : 同学 们 拿 起 自己的 彩 笔 以 “ 请 野渡 无 人 舟 自 因而 一些学 生对 古 典 诗 歌 不 免 敬 而 远 之 。 因此 要 调 动 学 生 学 横 ” 为题 , 画一 幅 山水 画 , 同学们 要 把握 意 境 , 行 合 理 想像 , 请 进 习古 典诗歌 的积 极性 , “ 读精 思” 在 熟 的基 础上 , 师要 采取 一些 画 出 自 己 的 “ 渡 无 人 ”图 来 。 这 一 下 可 谓 是 一 石 激 起 千 层 浪 , 教 野 行之 有效 的方法 , 教师 教 得很 活 , 生 学得 有味 。下 面笔 者结 激 发 了学生 的创 作 欲 望 , 后 他 们 交来 很 多 作 品 : 画 一 只孤 使 学 课 有 合教 学实践 就古 典诗 歌 的教 学方 法谈 四点看 法 , 以就 正于 方家 。 舟 , 一个 渔 人在 上面 抽烟 的 ; 画 一 只船 , 桨 上停 息 一 只 小 鸟 有 船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 1 -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一: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 - 2 -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四课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乡思鉴赏知识古典诗歌的起承...》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四课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乡思鉴赏知识古典诗歌的起承...》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诗歌结构之起承转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

2.了解”起承转合”的几种常见方式,明确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借助“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读懂诗歌,体会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如何读懂诗歌(内容上)提问标题:通向诗歌主旨作者:知人论世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注释:出现即是关键今天学习的是结构上分析---起承转合二.定义阐释“起”,即起句。

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

“承”在“起”后,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

“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合”就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

(二)具体分析1.“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

常见的作用有:交待人、时、地、事、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统领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起的方式:明起、暗起、兴起、反起例如: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茅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试题1.】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渲染气氛,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试题2】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问: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知愁”,是否违反了题意?明确:没有违反题意,用了反起的手法。

2.“承”“起”续境“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转”开生面元人杨载在谈到绝句的结构安排时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高中语文:《式微》《子衿》教案

高中语文:《式微》《子衿》教案

高中语文《式微》《子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式微》和《子衿》两首诗;(2)理解《式微》和《子衿》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主题;(3)分析《式微》和《子衿》的诗歌形式、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式微》和《子衿》;(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式微》和《子衿》所传达的美好情感;(2)理解诗歌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式微》和《子衿》的诗意内涵;2. 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式微》和《子衿》中的生僻字词;2. 诗歌的深层寓意及时代背景。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式微》《子衿》的相关资料、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式微》《子衿》,了解诗歌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2)简介《式微》和《子衿》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式微》和《子衿》,理解诗歌大意;(2)学生结合注释译文,疏通文字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式微》和《子衿》的诗意内涵;(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式微》和《子衿》的诗意、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2)解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式结构。

5. 赏析与拓展:(1)引导学生欣赏《式微》和《子衿》的音乐美、意境美;(2)拓展学习,介绍类似风格的诗歌。

6. 课堂练习:(1)学生背诵《式微》和《子衿》;(2)填写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分享收获。

8. 作业布置:(1)背诵《式微》和《子衿》;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感受 想象 诵读——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

感受  想象  诵读——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

缀融 合 而 创 造 出 的诗 的 意 境 是 一 种 宁 静 、 远 、 和 、 宁 的艺 幽 平 安
术境 界 。所 以有 人 说 , 歌 鉴 赏 是 一 种 富 于 创 造性 的艺 术 活 动 。 诗
下 。 经过 这 番想 象 , 个胸 怀 大 志 , 因 报 国 无 门 而感 到孤 独 悲 一 却 伤 的 诗人 形 象 兀立 在 我 们 面 前 . 深 深 为 之 激 动 。 再 如 , 维 的 并 王 《 山居 秋 暝 = 空 山 新 雨 后 , 气 晚 来 秋 。 明 月 松 问 照 , 泉 石 上 》 . ‘ 天 清
流 。竹 暄归 浣 女 , 动 下 渔 舟 。” 里 写 了 山 村 中 的几 种 景 象 : 莲 这 雨 后 空 山 、 照 清 泉 、 问 浣 女 、 中渔 舟 。 几 种 景 象 都 是 客 观存 月 竹 莲 这
每 一首 诗 . 有 它 产 生 的社 会 根 源 和 性 格 根 源 。 自居 易说 : 都 “ 章 合 为 时 而作 . 诗 合 为 事 而作 。 ” 何 一 部 文学 作 品 , 包 文 歌 任 都
( 四川 省 雷 波 中 学 四 川 雷波 665 ) 15 0
摘 要 : 歌 教 学历 来 是 阅读 教 学 的 重 点 、 点 , 果 只 是 枯 燥 的讲 解和 乏 味 的 分 析 , 来 越远 。 改 变 这 一 状
况 . 需要 我 们 重 新 审视 传 统 的教 学 习惯 和 方 式 。 在 教 学 过程 中 需 以理 解 诗 歌 内容 和 思 想 感 情 为基 础 , , 复吟 诵 为 手段 , 时 , 就 v反 J 同 再 引导 学生展 开 想 象 . 分调 动 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 养其 自学能 力 和 诗歌 鉴 赏 能 力 。 充 培 关键词 : 歌教学 诗 理解 吟诵 想 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
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
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
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
01-0147-02
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三:抒情性、形象性与音乐性,此外
还有凝练、含蓄等特点。一般来说,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
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我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可以通过对节奏
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来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
先谈一下诗歌节奏和韵律方面的。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
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佚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
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
诗歌的情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
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1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
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
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
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
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
我做了如是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
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
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
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
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寻”句,“移”句,“添”句,“千”句都应快
读,以表达诗人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半遮面”应用延长音,
应慢读,以表示琵琶女的犹疑和顾虑。
2读出韵律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
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
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
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老师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
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具体分析如
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
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
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
韵和入声韵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
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
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
渐开浩荡景象;仙人再现和梦乍醒时均用下平七阳韵连承,既有诗
人的惊奇欣羡的内心活动。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
叹息不已;再以微部韵的“水”韵照应同用微部韵描写的仙境美景,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作者有阴声韵上平十三元的“颜”韵,尽
吐心中的气闷,将诗歌推上了愤激的高潮。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
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情绪流动不就
了然于胸了吗?
古典诗词诵读的轻重音节的标识,一般是凝重鲜明、表明情感态
度的词,需重读;而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则需轻读。如《琵
琶行》中的第二诗段首句“寻声”应轻出,表示情节由此开端;“暗”
字轻声,表示诗人尚存顾虑的心绪。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
声如----裂一帛”后三字应重读,一字一顿,有力地表现琵琶女用
激昂雄壮乐曲进行束尾。同时还要注意停顿,调整语气长短等。如
此才能体现诗歌的情感跌宕,摇曳多姿之美。
古人有言曰:“立象以尽意”,象即客观的物象,它是为表现思想
感情服务的。而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被注入了作者的浓郁的情思,带
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意象。丰富生动的意象经
过诗人的妙笔,就会营造出种种令人心醉神迷意境。因此我们可以
借助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来挖掘和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中固然要理解诗意,这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但
分析不能过于理性,否则就会流于琐碎,解掉诗歌的神韵。“倾国
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保持诗歌意境
的完整性。具体方法如下:
2.1风景再造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
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
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
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
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
辞《陌上桑》等。
2.2创设意境法。古典诗歌有优美的意境。教学中,我有意识地
引导学生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
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找出全诗的意象,这不难找出,
我又引导学生:作者是用什么把这九个意象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
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
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
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诗化的语言,把本
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沉浸在这首诗的氛围之中,并用自己的语
言把诗的意境表达了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诗歌中所蕴蓄的情
感就会有较为深切的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