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教案
古文韵律教案诗经中的音韵美学

古文韵律教案诗经中的音韵美学古文韵律教案:诗经中的音韵美学导言:古代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诗歌作为一种精致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而在古代诗歌中,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更是被誉为“中华诗歌的源头”。
其中的音韵美学,通过精妙的押韵和平仄节奏,构建了具有独特韵味的古文诗歌。
本文将着重探讨诗经中的音韵美学,从押韵、平仄、声调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一、押韵:音韵饶有情趣诗经中的音韵美学首先表现在押韵的运用上。
古代文人善于运用音韵,使诗歌动听而饶有情趣。
例如诗经中《卫风·木瓜》中的“听我一言,爰口猗嗟”,以及《小雅·北山有台》中的“子之不曷”。
这些句子中的押韵不仅增加了音乐感,也让读者在朗诵中更加有节奏感,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
二、平仄:节奏的韵律之美除了押韵外,诗经中的音韵美学还表现在其平仄的运用上。
平仄在古代诗歌中十分重要,它指的是音节的轻重和声调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节奏。
诗经中的句子大多以四字为一句,通过平仄的组合,使句子的节奏感更强,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有规律的韵律之美。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通过诗句中的平仄变化,让整体听起来更加悦耳动听。
三、声调:音乐的律动之美诗经中的音韵美学还体现在声调的运用上。
声调指的是每个字的音高,通过声调的变化,诗经中的诗句更像是一段美妙的旋律。
例如《周颂·维受小子》中的“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中的声调递进,给人一种舒缓而协调的感觉。
这种旋律感使诗经的诗歌更加具有音乐性,增强了感染力。
四、艺术价值:美学的古代杰作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集之一,其音韵美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音韵美学的运用,诗经中的句子具有高度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使人们在朗读和听诵时获得音乐享受,也让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且易记。
同时,诗经中的音韵美学为后世的古文书写提供了范本和参考,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
语文教案古代诗词中的音韵格律解读

语文教案古代诗词中的音韵格律解读教案主题:古代诗词中的音韵格律解读引言: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感情。
诗词的美不仅在于其深刻的思想,更体现在其独特的音韵格律上。
本节课将以古代诗词为研究对象,带领学生们一起探索古代诗词中的音韵格律,领略古代诗词之美。
一、韵律之美1. 探索古代诗词的韵脚学生会从几首古代诗词中找出韵脚相同的诗句,并解读诗句的意义。
这样,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的韵律之美。
2. 学习古代诗词的押韵方式学生会学习到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押韵方式,如仄平声、押双韵等。
通过分析不同的押韵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古代诗词的韵律之美。
二、音韵之美1. 学习古代诗词的音韵规律学生会学习古代诗词中的音韵规律,如平仄、叠韵等。
通过分析不同的音韵规律,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古代诗词的音韵之美。
2. 感受韵律与意境的关系学生会通过分析古代诗词中的韵律与意境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古代诗词的艺术表达。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
三、格律之美1. 学习诗词的格式与节律学生会学习古代诗词的格式与节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通过学习不同格式与节律的诗词,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领略古代诗词的格律之美。
2. 理解格律与情感的关联学生会通过分析格律与情感之间的关联,来理解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情感之美。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诗词中的音韵格律,进而提高对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门古代诗词的学习,更好地领略古代诗词之美,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
附言:本教案中没有涉及与政治相关的内容,以确保课堂的纯净和学习的正常进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文明用语,并在讨论中倡导互相尊重和包容的观点。
诗词的音韵与意境教学案例

诗词的音韵与意境教学案例事例一:教学内容:五言绝句《静夜思》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静夜思》诗词,了解诗词的音韵特点及意境表达,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感悟和审美情趣。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前几堂课学习的诗词知识,例如:什么是五言绝句?它有哪些特点?2. 呈现:教师板书并朗读《静夜思》。
然后,让学生跟读一遍,注意掌握正确的朗读语调和韵律。
3. 解读:a. 音韵特点:解释五言绝句的定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静夜思》中的韵律和节奏。
指导学生发现诗句的押韵、平仄、句子长度等。
b. 意境表达:逐句解读《静夜思》的含义和意境,分析每句诗的意思和构思。
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悟和意象表达。
4.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五言绝句诗歌,进行分析和朗读。
小组间互相交流和分享,了解各种不同的音韵和意境。
5.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简单的五言绝句,要求他们注意掌握音韵和意境的表达。
鼓励学生通过写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6. 总结:结合学生的创作和讨论,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强调诗词的音韵和意境对于表达情感和观察自然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题目,继续创作一首五言绝句,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事例二:教学内容:七言绝句《登鹳雀楼》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诗词,了解七言绝句的音韵特点及意境表达,并培养学生对景色描写和历史文化的认识。
教学步骤:1. 导入:复习前几堂课学习的七言绝句知识,比如七言绝句的特点和韵律形式。
2. 呈现:教师板书并朗读《登鹳雀楼》。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诗歌,注意感受其中的韵律和意境。
3. 解读:a. 音韵特点:解释七言绝句的定义和特点。
指导学生分析《登鹳雀楼》中的音韵、句子的长度和平仄规律。
b. 意境表达:分析《登鹳雀楼》中作者对大自然和历史文化的描写和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4. 比较学习:让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分析比较《登鹳雀楼》与其他七言绝句的异同,合作讨论各自的感受和理解。
古代诗词的音韵与形象教案音韵的感受与意象的塑造

古代诗词的音韵与形象教案音韵的感受与意象的塑造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音韵和富有意象的塑造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在语言艺术表达中,音韵的选择和意象的塑造是古代诗词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诗词的音韵感受和意象的塑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之美。
一、音韵的感受古代诗词通过选择不同的音韵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音韵通常分为平仄和押韵两个方面。
1. 平仄平仄是指音节的发音音调,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声的音节发音平坦,仄声的音节发音需升降,形成音调变化。
不同的平仄组合能够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如悲凉、欢快、庄重等。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平仄的变换使诗歌生动有趣,表达了壮丽景色和伟大气魄。
2. 押韵押韵是指诗句中的音韵相同或相近,以产生和谐统一的效果。
不同的押韵方式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如自由、舒缓、奔放等。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押韵使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更加优美,表达了寂静的夜晚和诗人的忧思之情。
二、意象的塑造古代诗词通过意象的塑造来描绘出文字的形象和情感,使读者在阅读时可以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意境和感受。
1. 形象的描写形象描写是通过文字刻画出物体的形态、色彩、质地等特征,将其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例如,岳飞的《满江红》中,“铁血丹心照大江,东山再起身长剑”通过形象描写,将岳飞的形象塑造成英勇坚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不屈不挠的精神。
2. 感官的刺激感官刺激是通过文字描写出事物的声、光、色、香、味等感官体验,使读者通过阅读文字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通过感官的刺激,使读者在阅读时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到元夕夜晚的幽静和浪漫的氛围。
古代诗词的音韵与形象教案,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古代诗词的欣赏和创作中,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音韵的感受与意象的塑造。
古诗欣赏之《琵琶行》教案————借助音韵美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古诗欣赏之《琵琶行》教案——借助音韵美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唐寅和王昭君的悲恋故事。
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鲜明的历史文化内涵,形式美和内容美并存,是闻名于世的经典之作。
那么,如何通过《琵琶行》这首古诗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一、音韵美学的重要性音韵美学是诗歌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诗歌中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法之一。
在古代诗歌中,音韵往往被看作是诗歌的灵魂,诗人通过使用韵律、押韵、对仗等技巧,使得诗歌更加优美动听,妙趣横生。
审美情趣的培养与音韵美学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和欣赏古诗时,要能够准确感受、欣赏并运用韵律、押韵、对仗等技巧,从而提升自己的诗歌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学习《琵琶行》的方法1.阅读全文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琵琶行》全文,让他们体会到白居易运用韵律、押韵、对仗等技巧所创造出来的音韵美学的魅力。
2.分析押韵《琵琶行》押韵主要为“-an”、“-ang”、“-en”、“-eng”、“-i”、“-ian”、“-ie”、“-u”、“-uan”、“-ue”、“-un”等,以及“中间韵”、“头韵”等。
学生可以分析押韵的手法,列举不同的例子。
3.分析对仗《琵琶行》对仗手法主要为平仄对仗、平平仄仄对仗、前后对仗和点染对仗。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对仗手法,进一步领悟古诗的艺术魅力。
4.理解诗歌意境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学习诗歌技法,更为了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琵琶行》的词句语言描述,理解唐寅和王昭君的故事,体味古代诗歌的情感基调和意境表达。
三、通过《琵琶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1.提高学生的诗歌素养通过《琵琶行》这首古诗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诗歌韵律和押韵、对仗等技巧的认识,加深对古代诗歌的了解,提高其诗歌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并为其将来做好文学创作打下基础。
2.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在分析《琵琶行》时,老师可以引入古诗歌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诗歌语言的特点1.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韵律、节奏、意象等。
1.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一些典型的古代诗歌,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韵味。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法、示例法。
通过讲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具体的诗歌作品,让学生在示例中学习。
第二章:诗歌的韵律与节奏2.1 教学目标: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学会欣赏其音韵之美。
2.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分析一些典型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其音韵之美。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法、示例法。
通过讲解韵律与节奏的概念,分析具体的诗歌作品,让学生在示例中学习。
第三章:诗歌的意象与意境3.1 教学目标:理解古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学会欣赏其艺术之美。
3.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分析一些典型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其艺术之美。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法、示例法。
通过讲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分析具体的诗歌作品,让学生在示例中学习。
第四章:诗歌的语言风格4.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作品。
4.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分析一些典型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魅力。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法、示例法。
通过讲解语言风格的概念,分析具体的诗歌作品,让学生在示例中学习。
第五章:诗歌的修辞手法5.1 教学目标:理解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其艺术之美。
5.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分析一些典型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其艺术之美。
5.3 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法、示例法。
通过讲解修辞手法的概念,分析具体的诗歌作品,让学生在示例中学习。
第六章:诗歌的抒情手法6.1 教学目标:理解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学会欣赏其情感之美。
6.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分析一些典型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古诗中的音韵美教案

古诗中的音韵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意义;2. 掌握古诗中的音韵美特征;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诗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2. 古诗中的音韵美特征;3. 古诗的欣赏和鉴赏;4. 古诗的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歌的相关图片,或者引用一句有名的古诗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押韵、对仗、格律等。
可以通过展示例句、让学生齐唱古诗,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之美。
3. 掌握古诗中的音韵美特征(30分钟)教师讲解古诗中的音韵美特征,如平仄、押韵等。
可以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古诗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音韵美特征,并请学生模仿起韵和押韵的表达方式。
4. 古诗的欣赏和鉴赏(3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精美的古诗,带领学生欣赏和鉴赏。
可以结合古诗的音韵美特征进行解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意境。
5. 古诗的创作(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符合古诗格律和音韵美的诗歌。
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提示词语或主题,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示个性和想象力。
6. 总结与展示(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并挑选几位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分享和展示。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潜力。
四、教学资源:1. 古代诗歌相关图片;2. 选取的古诗作品;3. 学生的创作作品。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 评价学生对古代诗歌基本特点的掌握情况;3. 评价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鉴赏能力;4. 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是否符合古诗格律和音韵美。
语文教案:认识古代诗词的韵律之美

语文教案:认识古代诗词的韵律之美一、认识古代诗词的韵律之美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之美而被世人所推崇,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通过学习、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美感的感知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古代诗词的韵律之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结构;2. 感知古代诗歌中蕴含的韵律之美;3. 学习欣赏和朗读经典古代诗歌作品。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种经典古代诗歌作品(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电子设备或黑板;2. 学生准备: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导入】1. 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个温馨的诗意氛围,例如播放古代诗词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
【导入韵律】2. 教师以《静夜思》为例,向学生展示这首经典古代诗歌的文本,并引导学生朗读出来。
3. 引导学生观察《静夜思》的韵律特点:每个句子都是五言绝句,每句有十字、十二字或十四字,通过平仄和押韵形成明确的语音节奏。
4.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朗读《静夜思》,并让全班同学一起聆听,在朗读过程中感知这首诗歌给人带来的美感和韵律之美。
【认识五言绝句】5. 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五言绝句的特点:每组四个字为一个完整意义单元,后两个字为仄声;每两个完整单元构成一联,前后两联押韵。
6. 借助丰富多样的五言绝句进行实例教学,并让学生一起参与分析和欣赏。
例如《登鹳雀楼》、《竹石》等。
7. 引导学生观察每首诗歌中的韵律特点,包括押韵、平仄和语音节奏等。
8. 配合黑板或电子设备,教师将重要的内容和范例写出来供学生参考记忆。
【朗读与欣赏】9. 结合课堂上学习的五言绝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五言绝句,进行朗读和欣赏,并准备分享给全班同学。
10.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演示,在演示之前可以邀请同一个小组内其他成员共同商讨如何更好地朗读和表达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教案——诗歌是看得见的音乐树德中学尹德华初中课文<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是最清晰的语言,最严谨的语言。
”小弗朗士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也深深地震撼了我。
一个小学生可以惊叹祖国语言的美,哪怕是个小小的发音。
我还记得一个英国小孩自豪地给我朗诵一首小诗:I tryI try to do my best each day , 每天我都在尽最大的努力,In my work and in my play . 无论是工作还是嬉戏,And if I always do my best , 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I needn't worry about my test . 就不必为考试着急.听懂的部分我感受到了美,没听懂的部分我也觉得很美。
美在音节,美在唇齿之间。
可是,今天我要说,中国汉语言更美!不仅外型美,音域美,书法美,而且意境也美。
尤其是古诗词,读懂了,品味它的意境,研读它的词句, 读不懂也能够赏析它的外型美,聆听它的音乐美,感受那份读不懂的晦涩与朦胧之美,还有那令人销魂的音韵美,更有那停留在唇齿之间和满口的余香。
同学们:你们知道多少诗歌的知识?有关诗歌的音乐美你又知晓多少?老师有几个疑问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
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应该具备七种能力。
其中,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当然还有我们每天都在训练的不断学习的能力,你们的这些能力具备了吗?教学设想:由于学生对诗歌的知识了解甚少,对于诗歌的音乐美没有更真切的了解,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很难体会出诗歌的音韵美,所以在诗歌的鉴赏上没有真正的深入下去。
更重要的是没有了那份对诗歌的狂热的喜爱。
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的具体体现,激起对古典诗词的那份狂热。
2.运用这些诗歌知识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教学重点:1.关于诗歌语言美的几个关键问题。
2.双声、叠韵、平仄、押韵的音乐美。
3.高考试卷中怎样具体作答。
4.培养学生吟诵诗歌的浓厚兴趣。
一、引入:中国古代诗歌是世界上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之一,自它产生之日起就跟音乐有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
在后来的发展中,它虽然从音乐中分离出来,但它具有浓郁的音乐美质,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回环美、音调的抑扬美、声情的和谐美。
这种音乐美使得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长存不衰的魅力。
吟诗玩词。
古琴声具有平稳、宁静的精神,缺乏跌荡起伏的戏剧性。
琴是自娱,铮是娱人。
今天老师有几个有趣的问题,希望得到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
问题1:为什么古诗中以五言、七言的居多?而没有发展出较多的六八言诗歌?问题2:五言、七言的音乐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问题3:古诗的声调、节奏的美的具体体现又是什么呢?问题4:了解了这些知识对诗歌鉴赏有没有好处呢?二、诗歌与音乐的妙合关系看一段影音材料:(请同学们迅速记下相关信息词汇)三、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段有关诗歌的文字资料:并用红笔勾画出重要的信息。
注意黑体字的信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
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
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
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
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咏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
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而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诗歌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一种。
它和散文结合,成为散文诗;和戏剧结合,成为歌剧。
它和绘画所使用的工具虽然不同,但是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关系却显而易见。
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
”我国的张浮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苏东坡则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逸盈玮说:“朗诵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描述的画面里,谱写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想象的画面里。
”都指出了诗与画的密切关系。
至于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
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
《墨子•公益篇》里“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话可以为证。
《诗经》风。
雅、颂的区分也是由干音乐的不同。
诗和乐象一对孪生的妹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诗,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
既然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自然会注意声音的组织,既要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情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
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是怎样构成的呢,本文从汉语的特点入手,结合诗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节奏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
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当一次新的回环重复的时候,使人感到亲切、愉快。
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节奏本身就具有一种魅力。
语言也可以形成节奏。
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
各有固定的习惯,可以形成节奏感。
然而,诗歌过于迁就语言的自然节奏就显得散漫,不上口;过于追求音乐节奏,又会流于造作,不自然。
只有那既能损害自然节奏而又优于自然节奏的、富于音乐感的诗歌节奏才能被广泛接受。
这种节奏一旦被找到,就会逐渐固定下来成为通行的格律。
诗歌的节奏必须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
中国大量诗歌的节奏是由以下两种因素决定的。
首先是音节和音节的组合。
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
而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
一般是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顿。
顿,有人叫音组或音步。
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顿的划分既要考虑音节的整齐。
又要兼顾意义的完整。
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逗。
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
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逗,这个逗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
林庚先生指出这是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一条规律。
并称之为“半逗律”。
他说:“‘半逗律’乃是中国诗行基于自己的语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
”揭示了“半运律”,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句子凑成了四、五、七言却仍然不象诗,原因就在于音节的组合不符合这条规律。
揭示了“半逗律”,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六言诗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形式,就因为二二二的这种音节组合无法形成半逗,不合乎中国诗歌节奏的习惯。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读四言诗觉得节奏比较呆板,五七言则显得活泼,其奥妙也在于音节的组合上。
四言诗,逗的前后各有两个音节。
均等的切分,没有变出。
五七言诗,逗的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读起来就觉得活泼。
其次,押韵也是形成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要素。
中国古典诗歌是必须押韵的,因为汉语语音长短,轻重的区别不明显,不能借助它们形成节奏,于是押韵便成为形成节奏的一个要素。
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
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韵,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二、音调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
声音的组合受审美规律支配,符合规律的谐,违背规律的拗。
音乐中有协和音程与不协合音程。
中国古典诗歌有律句与拗句。
音程协合与否,取决于两音间的距离。
诗句谐拗的区别,在于平仄的搭配。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厌组织起来的。
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也可以形成节奏,但并不鲜明。
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成音调的和谐。
那么,平仄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音韵学家的回答并不一致。
有的说是长短之分,有的说是高低之别。
在诗句之中平仄的区别主要不在声音的长短上,而在声音的高低上。
可以说平仄律是借助有规律的抑扬变化,以造成音调的和谐优美。
除了平仄之外,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同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
双声调和叠韵词是由部分声音相同的字组成的词,声母相同的叫双声词。
韵母相同时叫叠韵词,叠合同是声音完全相同的词。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叠的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
”铿锵、宛转,荡漾、促节的细微区别,虽未必尽然,但双声、叠韵的音乐效果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叠音词的效果也是一样,它们的音乐效果可以这样概括;即在一连串声音不同的字中,出现了声韵部分相同或完全相闹的两个邻近的字,从而强调了某一个声音以及由此声音所表达的情绪,铿锵的越发铿锵。
婉转的益见婉转,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尤为促节。
至于象声词则是模仿客观世界的声音而构成的词,它只有象声的作用而不表示什么意义,象声词的效果在于直接传达客观世界的声音节奏。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
如“参差荇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课堂演练:课堂演练(07天津卷)16.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