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水龙吟说课稿

水龙吟说课稿.《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一、说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后面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作,所以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特别是用典的抒情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
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
依据:形象是诗词的核心,品味形象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而品味形象要依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而非教师机械灌输;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而抒情的技巧灵活多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好这一特点对学好其他诗词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教学难点: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难点的依据: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需要在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词人人生经历的基础才能有深入理解,而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四、说教法和学法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
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赤城一中李霞一、说教材(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
(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宋代词的发展概况。
(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词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词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2. 词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掌握。
3. 作者生平背景及宋代词的发展概况。
三、教学难点:1. 词中较为生僻的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的背景、内容、修辞手法等。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分析词中的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进步。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词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概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理解词的内容。
3. 讲解:讲解词中的生僻字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进步。
5.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词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词的美。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通用5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通用5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鉴赏;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包含诗歌全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2. 相关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全文,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作者和。
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诗歌解析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进行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5. 情感共鸣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微课说课稿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微课说课稿高二语文郭莎《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微课说课稿高二语文郭莎一、说教材学生已经在人教版必修二、必修三学习了诗词鉴赏的相关常识,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已经初步具备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且在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学习柳永的婉约词和苏轼豪放词,已经初步感知了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同时也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
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
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把握词中的人物形象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词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用典手法,分析对人物形象。
四、说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的鉴赏能力。
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形象2、提问讨论:设计问题,师生互动。
3、点拨法:指点迷津,拓展思路。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幻灯片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辛弃疾的名字导入辛弃疾名弃疾,就是丢弃疾病的意思,但从之前我们学过的辛弃疾的诗词中,我们了解到,辛弃疾行伍出身,以武起事,后以文业,那么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有的是一块心病,那么他的心病是什么?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来了解一下。
(二)、解题1、作家及创作背景(1)提问:让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2)教师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充(幻灯片展示)(三)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①播放朗读视频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③指名学生朗读④全体学生齐读2、理解词意,概括内容,把握形象(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2)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幻灯片展示)同桌讨论后,教师提问并确定答案;①、在上片中,作者登亭看到了什么?明确:楚天、江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②、“楚天、江水、远山”这几个词描写出了什么?“游子”又有什么动作?他的心情可以用诗词中的那几个字表现出来?明确:描写出了祖国的壮美河山;“游子”拍栏杆,他的心情可以通过“献愁供恨”、“无人会”表现出来。
水龙吟高中语文说课稿

水龙吟高中语文说课稿《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一、说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后面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作,所以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特别是用典的抒情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
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
依据:形象是诗词的核心,品味形象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而品味形象要依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而非教师机械灌输;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而抒情的技巧灵活多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好这一特点对学好其他诗词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教学难点: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难点的依据: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需要在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词人人生经历的基础才能有深入理解,而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四、说教法和学法: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
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说课稿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2、提问讨论:设计问题,师生互动。 3、点拨法:指点迷津,拓展思路。 4、想象鉴赏法: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5、讲练结合法:精讲多练,知识延伸。
(二)学法
1、自主研究法:课前预习,独立疏通本词词意。
2、积极入词感同身受法:调动想象,进入词的意境,
二、说学情
此前已学过魏晋南北朝诗歌和唐诗,也在练习册上 接触过词,对古诗词常用的抒情方法和词的结构有一 定的了解,能够结合课本注释和练习册解读词意,对 作者所抒的感情也能了然于心,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语 言储备,在表达上容易乏力,流于庸常化,因此在教 学时,要在讨论和思考环节,动笔写下个人感悟,分 享中提炼词句。 除此,高一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相对 较弱,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要引导学生进 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五、说板书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及其在单元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整体而详细的把握本词的结构和内容
2、理解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的艺术手法 难点:充分调动想象力,进入词的意境,体悟作者的复
杂情感,并能用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充分理解 本词的语言美、情感美及透露出的作者的思想美。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语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三)整体感知 (四)深入学习 (五)小结 (六)拓展训练 (七)布置课后作业
(五)小结 写作技巧:情景交融,借典抒情
内容小结
上阙 景: 壮阔悲凉 情:思乡与不得志的悲愤
下阙 典 季鹰归未 情:思念故土和报国无门
故 求田问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相关推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
分析并掌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了解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讲解建康赏心亭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2.2 诗词结构分析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
解释诗词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诗词导入引导学生朗读诗词,感受其音韵美。
提问学生对诗词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3.2 诗词分析逐句解析诗词,解释难点词语和句子。
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体验诗词中的情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观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背诵和理解诗词的能力。
检查学生对诗词的背诵情况。
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测试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4.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设计相关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受和观点。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和教案。
提供多媒体课件和详细的教学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
5.2 相关诗词资料和参考书。
提供相关的诗词资料和参考书,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修辞手法进行分享。
6.2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以绘画、表演或写作的方式,表达对诗词的感受。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第七章:家庭作业7.1 背诵诗词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家长监督并签字确认。
《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公开课课件说课讲解
题目解说
从这首词的题目, 你能得出哪些有关
词内容的信息?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整体感知
思考:
1、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 2、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公开 课课件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课文学习目标
❖ 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 和内容。
❖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 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 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 心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 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距离他二十三 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 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 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 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 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 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 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 想而知了。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 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那我们知道了这样 的写作背景以后我们再读文章时就应该注意情感的表达, 应该是一种悲愤情感。那么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 遍。······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才武略换来 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于 是他只好笑傲山林、诗酒余生。他常常将 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的长 歌。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能品味出他对 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 特定的遭遇,使他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 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这首词在整个诗歌单元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⑴指导朗读,朗读— 情读— 美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在朗读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正字音 岑 簪 鲈鱼 脍炙人口 搵 (2)诵读提示①把握韵脚,际 、簪、意、未、气、泪,韵脚为入声,应读深重有力一些。 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应注意把握。 (3)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 本词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议参官时。这时距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作者登上赏心亭看到的景物是鉴赏此词的切入点。 2教学难点①诗歌的内容、情感(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②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运用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尤其是对典故的反用,更增加了理解诗词的难度。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与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个层面的内容:作者登亭之后看到了什么景?做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学法:①学生自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找出词中的景、事、情。引导学生分析意象,欣赏佳句,掌握鉴赏技巧(寓情于景、化用典故、拟人、比喻、双关等)采用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方法来提升诗词的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读出诗词的趣味。 五说学情 1、 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学生对辛弃疾和《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介绍。 针对诗词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诗词的能力,对诗歌鉴赏中常见的的借景抒情、双关、拟人、比喻等表达技巧有一定的积累,这些都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词义、渗透解读诗词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词的下片涉及到三个典故,晦涩难懂,学生不甚了解,老师要做简要介绍。诗词中体现的愤懑与无奈之情,需要教师点拨引领。 六、说教学过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一导入通过《登鹳雀楼》《登幽州台歌》《登高》《登岳阳楼》登诗词导入本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引出“登临类”诗歌,并简要介绍登临诗的特点。登临诗,就是作者登到高处所作的诗词。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事。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文学常识填空ﻭ(1)辛弃疾字 ,号 ,山东济南人, 时期爱国词人,其词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 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收复中原,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21岁参加抗金义军曾经是踌躇满志的意气风发少年,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2)文武双全辛弃疾ﻭ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21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3)写作背景ﻭ《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ﻭ三文本学习,结合课下注释梳理文意,在大致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找出上片中描写的景色并分析这样的景色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一部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因为在前面的教学中设计过这一知识点,即“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能力强的同学还会说出拟人、双关、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分析完景色描写以后,上片还有几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看”“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会”“登”。引导学生体会词人那苦闷、悲愤、孤寂的心情。 具体过程 (1)直译上片。 (2)思考: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ﻭ哪些意象?有哪些特点? 长天 秋水 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ﻭ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千里弥漫清爽秋气,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 (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抒发内心负担。 (4)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深意? 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ﻭ “落日” 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 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ﻭ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ﻭ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ﻭ(5)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ﻭ登临意。 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ﻭ“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上片小结 上片:景色: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ﻭ动作:看、拍、会、登 主要表现手法:ﻭ寓情于景ﻭ比喻 下片赏析(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 ﻭ ——《晋书·张翰传》 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ﻭ(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 《三国志·陈登传》ﻭ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