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程分析

《古代汉语》课程分析
《古代汉语》课程分析

《古代汉语》课程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

1、课程教材的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2大部分:一是文选:此为感性认识部分,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文学体裁的古文代表作品,帮助自学者辨析、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常用词词义;一是常识:此为理性认识部分,通过讲述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规律以及一些其它的基本知识如修辞、古注、标点、今译、诗词格律、工具书等,使读者最终能够达到阅读、理解浅近文言文和正确分析相应文言语法现象和阅读材料的水平。除此,教材篇首的3篇文章:《序》、《凡例》、《绪论》,提纲立领,切中肯絮,弥足读者细心阅读体会。

2、文选部分除唐诗宋词13首外,共53篇。其中,精读篇目25篇,教材目录在篇目前以“〇”标示;背诵篇目10篇,教材目录在篇目前以“*”标示。从自学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除背诵篇目务必精熟之外,其它篇目,由于同样皆为古文中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著名佳作,因此,精读和泛读篇目,其实不宜再分,自学者一定要认认真真,全部吃深读透,做到字词能详,句段能析,篇章能译。

3、常识部分共有22节,份量颇足,学习记忆上可以和《语言学概论》联系起来,借助语言学理论的大背景来看待和解析这22节文言常识的逻辑架构。我们知道,从大的角度来讲,语言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大版块:语言本体、语言和社会、语言和思维;语言本体之中,又包括了语音、语汇、语法、语义、文字等子系统;子系统之中,词和句子又是2个最重要的单位,承载着语法和语义系统不同层面上的功能意义。22节常识,基本涵盖和体现了前2大版块的内容,并且,显而易见,词和句子的功能地位,非常突出。我们不妨将古代汉语常识部分按语言学本体的有关知识,分列检视如下(注:“()”内数字表示常识的第几节数、“【】”内注脚表示相应的语法单位):

①语音:古今语音的异同(19)、古音通假(20)、诗律(21)、词律(22)

②语汇: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古书中的用字(3)

③语法:古代汉语的判断句(7)、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8)、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9)、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0)【句子层面】;代词(11)、副词(12)、介词和连词(13)、语气词(14)【词层面】;几种修辞表达方式(15)、古书的注解(16)、古书的标点(17)、古文今译(18)【语篇层面】

④语义:古今词义的异同(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5)、同义词的辨析(6)

⑤文字:汉字的结构(2)

至于语言和社会,自不待言:古代汉语之所以为古代汉语,正是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最好例证。中国社会的变迁,人文观念的发展,铸就了古代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的分水岭。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无一不体现在语言本体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

1、经过上述思路梳理之后,课程知识的学习线索,也就相应清晰:对于文选部分,没有任何捷径花招可言,逐篇逐段逐句逐字理解辨析即是;对于常识部分,可在理解上述逻辑架构分析的基础上,参照课材最后【附录】部分的考试大纲进行。该考试大纲非常精湛,是站在一个总体的制高平台上,对教材文选、常识2部分知识以及与学习考试相关的古文阅读、句读、分析、翻译等考核要求的有力归纳,足以帮助自学者透过53篇古文文选和22节文言常识的纷繁点面,厘清和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因此,笔者将其整理如表3-2-1所示。其中,在编排次序方面,兼顾上述语言本体的知识分类和实际的内容要点,笔者作了某些调整和归并,相信并不妨碍而是更加有助于读者的记忆理解。附带说明的是,该学习线索表中的第壹大部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也是本课程【笔记】栏目的目录。通过这种统一的方式,希望可以让读者沿着清晰的学习线索,逐一掌握教材中的相应知识点。

2、各相应知识要点,罗列如表3-2-2所示。

表3-2-1 《古代汉语》学习线索概览表

表3-2-2 《古代汉语》知识要点概览表

一、文字

1、汉字的形体结构:①象形

(六书“四体”“二用”)②指事

③会意

④形声:-形符和声符的结构关系:-左形右声

-右形左声

-上形下声

-下形上声

-外形内声

-内形外声

-形符和声符的特殊结构:-合成字作为声符或形符

-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

-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

-声符和形符互相穿插

-省形和省声

⑤假借

⑥转注

2、汉字的结构与本义的探求:①本义:

结合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具体文献用例

3、汉字书体的演变:①大致演变历程:商代金文、甲骨文→周代金文、史籀大篆→秦代小篆、秦隶→汉代隶书→魏晋楷书→沿用至今

-西周后期宣王幽王时代,金文中基本不用肥笔,汉字由图画性向符号性过渡,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秦汉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与篆文相比,发生两方面的变化:-大量出现偏旁简化和形体省并,使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致许多隶书破坏篆文原有的“六书”结构

-彻底改变古文字以圆转为线条特征的书写风格,篆书所遗留的象形意味被完全破坏

4、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歧异现象:

③异体字:-狭义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通常包括古音、本义、各个义项)而形体不同的文字

-广义异体字:包括狭义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

④繁简字:-同形字

(注意区别)-同音替代字

-两字共简为一形

二、词汇

1、一字多义现象:①词的义项:-词的原始义

-词的本义

-词的引申义:-直接引申义

-间接引申义

②引申义的引申方式:-连锁式引申

-辐射式引申

③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相似类比

-相关借代

-相因推导

2、古今词义的变化:①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基本类型)②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转移

-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3、同义词及其辨析:①同义词概念辨析:

-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讲的

-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叫等义词或绝对同义词

-范围广狭不同

-性状情态不同

-程度深浅轻重不同

-侧重方面不同

-考察词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

-互训

-递训

-同训

-古注或字书中对同义词的直接辨析

三、语法·词类

1、古代汉语词类:①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

②虚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2、古代汉语实词的语法特点:①词类活用:-动词活用:-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活用:-名词的使动

-名词的意动

②代词:-疑问代词:-指代人:

何、胡、曷、奚、胡为、曷为、奚以

安、恶、焉

此、是、斯

尔、若、然

吾、我、余、予

、尔、若、而、乃:

彼、之、其

侪、属、曹、辈

-或:表肯定

-莫:表否定

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构成者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或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

3、常用文言虚词及其语法功能:①副词:-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向(嚮、郷)、既、已、业、尝、曾等

-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方、正、适、会等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行、将、且等

-表示动作行为时间的久暂:俄、暂、姑、常、雅、素等

-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

-表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但、特、只、直、止、弟(只管的意思)、独、徒、仅、唯等

-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的副词:最、至、极、绝、大、太、殊、特、尤、良、甚等-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少、稍、略、微、颇等

-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加、更、愈(俞)、益、弥、兹(滋)等

-情态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俱、并、闲(间)、微、窃、故、固等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速度: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等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复等

-否定副词:-表示一般的否定:不、弗

-表禁止性的否定:毋、勿(无)

-表已然性的否定:未

-特殊用法的否定:非(先秦又写作匪)、微、否等

-指代性副词:-相

-见

-谦敬副词:-表敬副词:敬、请、谨、幸、惠、辱、垂、蒙等

-表谦副词:敢、窃、忝、伏等

-表示确认语气:乃、即、必、定、诚、信、果等

-表委婉测度、商榷或议论语气:其、盖、殆等

-表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曾

-表祈使语气:其

-表反诘语气:岂、其、庸、巨(讵)、宁等

②介词:-组成介宾结构,多用作补语

-表示关于、对于的意义用作状语

-原是动词,义同“用”,由此虚化成介词

-“以”字结构独立作谓语,即为动词(少见);作状语或补语,即为介词

-本义是茵席(坐垫),名词。引申为依靠、凭藉的意思,动词。介词“因”即由动词“因”虚化而来

-介词“因”组成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状语

i,常用基本义是“做”。虚化为介词,读wèi。

-动词“为”带宾语在句中作谓语中心语,介词“为”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与:-原来也是动词,基本意义是帮助、给予、参与。由此虚化为介词

-基本用法主要有3种: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引进比较的对象

③连词:-与:-用在联合关系的成分中,构成名词性或动词性词组

-连词“与”字本身不充当语法成分

-且:只起连接作用,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以:-连词“以”从介词“以”虚化发展而来

-通常后接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构成联合或偏正语法关系

-而:-连接谓语(动词、形容词)、谓词性词组或分句,表示两种行为、性质或事件的联系

-连接的前后两项的意义关系情况很复杂,总的可分为顺接和逆接2类

-则:连接谓词性成分,表条件、推论、层递等语义关系

-用在句首或句中,其中有的还能用在句尾

-现代汉语没有这类词,因此没有办法对译出来

都可用于句尾,用于句中语气词,一般表提顿语气、提示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

-古代汉语中句尾语气词可以连用

-语气词连用,各自表达特定的语气,给句子组合成一种

但语气重心一般都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三、语法·句类

1、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次序:①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②谓语前置:-表示疑问的句子

(常见句型)-表示感叹的句子

③动量成分:-数词+动词

-动词性成分+者+数词

2、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省略:①主语省略:-承上省略

-蒙下省略

-暗换主语

-宾语省略

②宾语省略:-及物动词宾语省略

-介词宾语省略

3、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特殊结构格式:①特殊结构格式:

②复合关联固定词语:

因此

“然”引起下文的转折

“而”引起下文的转折

-然则:-“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

-既然如此,那就

4、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常见格式:①判断句:-6种基本格式:-主语+(名词性)谓语+也

-主语+者+谓语+也

-主语+者+谓语

-主语+(名词性)谓语

-主语+副词+谓语+(也)

-主语+为+宾语

-2种基本表达功能:-表示类属关系

-表示等同关系

-表示比喻

-表示主谓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②被动句: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

-“于”字句:及物动词+介词“于”+名词(施事者)

-“为”字句:介词“为(wéi)”+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见”字句:助动词“见”+及物动词;“见”+及物动词+介词“于”+名词(施事者)

“为…所…”句:介词“为(wèi)”+名词(施事者)+所+及物动词

-“被”字句:介词“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四、修辞

1、修辞手法:①用典

②委婉:-谦敬语

-避讳语

-迂回语

③分承/并提

④共用

⑤复合偏义

⑥互文见义

五、古注

1、基本体例:①传注体

②义疏体

③集解(集注、集释)体

2、主要内容:①解释词义

②串讲文意

③分析句读

④提示语法

⑤说明修辞表达方式

⑥诠释典故成语

⑦校勘文字

3、常用术语:①曰、为、谓之:一般性释义或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

②谓:具体说明被解释的词语的特定意义

③犹:被释词语在前,解释语在后,用于义训

④貌、之貌:相当于“……的样子”

⑤之言、之为言:声训

⑥读曰、读为、之言: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

⑦读若、读如、如字:注音

⑧当为、当作:改正古书中的误字

⑨衍、脱:指明古书中多出或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六、音韵

1、古音基本常识:①古韵今韵变化:-古诗押韵,今音无韵

-连绵词读音变化

②古今声母变化

③古今声调变化

2、古音通假:-通假原理:-实质上是汉字使用中写了别字的问题

-主要出现在先秦典籍中,包括后代沿用的通假字

-通假条件:-前提是借字的读音与本字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并非只要音同或音近就可以自由通假,而是有一定规范性,是一种约定成俗的社会现象

-以同音通假占大多数,音近通假的现象相当罕见

七、诗词格律

1、诗律:①诗歌体式:

②律诗特征:-句数

-押韵

-平仄

-对仗

八、工具书使用

1、使用方法:①编排体例

②注音方法

2、常用辞典:①《说文解字》: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

②《汉语大字典》: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

③《汉语大词典》:迄今为止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文辞典

④虚词辞典类:-《经传释词》

-《助字辨略》

-《词诠》

⑤古典诗词曲辞典类:《诗词曲语辞汇释》

⑥古音辞典类:-《汉字古音手册》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古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的新开拓

古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的新开拓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集体完成的“古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的新开拓——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和前沿创新的专业课程训练为核心”荣获2005年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是本届59项国家级一等奖获奖项目中唯一的一门人文学科的课程。 由5位全国知名专家组成的成果鉴定委员会给予本课程很高的评价: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以深厚的历史积淀为背景,积50年光阴和三代著名学者之努力,以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同时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我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萎缩的大环境之下,坚持守正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课程,以它的原创性和持之以恒的改革创新,使课程始终保持了高度的学术品位,对全国高校古汉语课程的建设具有示范性、辐射性,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们认为,要培养一流的中文专业基础人才和古代汉语专业人才,必须要给学生全面系统和前沿创新的课程训练——全面和系统是指要给学生以从共时到历时的全面的和系统的训练,重点打好学生的古代汉语知识基础;前沿创新是指要通过教师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性课程,重点实现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努力,我们逐步建立了一个由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子体系构成的古代汉语的专业课程系统。近五年以来,我们面向本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共开出古代汉语类的基础课、选修课近50门,既有在内容上得到不断更新的传统课程,又有反映学科最新发展的创新课程,将学科的基础与前沿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多层次的完整而规范的古代汉语专业课程体系,为中文专业的基础人才培养和古代汉语专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得到学生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在具有指标意义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已有两篇论文先后获奖;另在北京大学的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每年都有古代汉语专业的论文获奖。 二、系列课程的体系和特色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和答案讲解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的是下列哪位将军的伟大事迹()。 [A]项羽 [B]韩信[C]李陵 [D]李广 2、管夷吾字仲,字与名的关系是()。 [A]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 [B]是同义词 [C]是反义词 [D]以排行为字 3、下列同义词中,感情色彩上不同的是()。 [A]耻和辱[B]恭和敬 [C]杀和弑 [D]饥和饿 4、下列句子中的“问”字用其本义的时()。 [A]既而羁留京师,久无家问。 [B]伯牛有疾,子问之。 [C]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5、下列句子中,“讽”字用其本义的是()。 [A]优孟尝以谈笑讽谏。 [B]玉之言盖有讽焉。 [C]谢眺每篇堪讽咏。 [D]杂以嘲讽穷诗骚。 6、下列句子,“是”用作指示代词的是()。 [A]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生所谓立言者,是也。 [C]此必是豫让也。 [D]是谷也,宅幽而势险,隐者之所盘旋。 7、“孰为夫子”中“夫”和下列哪句话中的“夫”同义()。 [A]由与求也,相夫子。 [B]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C]夫君子之所取者远。 [D]逝者如斯夫。 8、下列句子中的“寄”,有“寄托”之意的是()。 [A]君何淹留寄他方。[B]老妻寄异县。 [C]未有第宅,寄居丘亭。[D]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9、“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句中“幽”的意思是()。 [A]深暗 [B]监禁 [C]拘囚[D]古代地名 10、下列工具书中,最适合初学古汉语者掌握古书中常用字的常用义的一本是()。 [A]《词诠》[B]《经传释词》

古代汉语试卷1

古代汉语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现在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的时代是()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新石器时代 2. 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 A.又、及、取、行 B.犬、下、益、伐 C.口、甘、莫、菽 D.目、耳、嵩、嶺 3.下列各组形声字中声符都相同的一组是()A. 濉J、銅、鐵 B. 馮、凋、凌、冰 C.祖、福、祁、視 D. 條、倏、脩、修 4.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成熟的隶书产生于秦代。 B.行书是由楷书发展而成的。 C.小篆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D.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5.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A.亦、寸、甘、下 B.犬、上、本、州 C.夕、末、刃、及 D.未、又、曰、目 6.“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中,“兵”的词义保留在下列成语中的是() A.先禮后兵 B.窮兵黷武 C.短兵相接 D.兵不厭詐7.以下各项关于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一项是() A.獄:原义为“案件”,引申为“监狱”。 B.丈夫:原义为“成年男子”,引申为“女子的配偶”。C.臭:原义为“气味”,引申为“难闻的气味”。D.裁:原义为“裁衣”,引申为“裁断,裁决”。 8.在“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句中,“股”的词义发展为今义,它的词义范围的变化属于()A.扩大了B.缩小了C.转移了D.没有变9.《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其中“狐狸”属于() A.联绵词B.单纯词C.合成词D.词组10.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 A.無乃爾是過與?B.先生不知何許人也。C.是社稷之臣也。D.客果有能也。11.在“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句中,“山”、“水”充当的语法成分是() A.作主语B.在主谓谓语中作小主语 C.作状语D.作定语 12.下列句子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A.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C.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D.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 13.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許子奚爲不自織?B.沛公安在? C.且焉置土石?D.臣實不才,又誰敢怨?14.下列句子中,“所”字专门表示被动的一句是()A.所殺大臣,多吕后力。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C.諾,恣君之所使之。D.大月氏王已爲胡所殺。 15、下列复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并列 B.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王——递进C.由也兼人,故退之——条件 D.虽悔之,亦无及己——选择 16、下列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B.郑人军.其郊必不诫。 C.左右欲刃.相如。 D.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17、下列各句中的“直”字用的是本意的一项是()A.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B.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 C.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D.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18、古书中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童音进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叫做() A.异体字B.通假字C.古今字D.同源字 19、下列各项中的“而”字属于并列关系的是()A.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B.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 C.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D.任重而道远。 20、下列各项中的“则”字属于条件关系的是 A.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B.治则治矣,未可以战也。 C.年十岁,则诵古文。 D.入者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A.纷缊B.愤懑C.匍匐D.薛荔E.囫囵2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正确的是()A.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憐:可憐] B.子爲父死亡所恨。[恨:遗憾] C.下流多謗議。[謗:从旁公开批评某人的短处] D.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丈夫:女子的配偶] E.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憤:愤怒] 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第一人称代词的有() A、朕.在位七十載, B、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C、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D、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E、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2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属于使动用法的有() A、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C、(云)讬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 D、吾是以务全.之也。

古汉语

句子成分分析法在倒装句句式教学中的作用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中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一项要求,虽然现在高考试题一般很少直接考查句式,但掌握一些基本的句式知识,在做文言文试题时,有益于学生对于文段的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而句式又属于教学中的难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从概念出发讲解有关句式知识,学生只知皮毛,难有深入的理解,我想,句式教式教学应追本溯源,它属于语法的范畴,我们应从语法角度入手,让学生深刻理解其内在联系,这样便会在教学上事半功倍,产生良好的效果。 但目前初中教学淡化语法,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学会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代汉语常式句是先期要做的工作,了解这些知识,不仅对掌握文言句式有帮助,对于文言文翻译,辨析词类活用,辨析病句,仿用、改写句子,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等都大有裨益。 所谓句子成分分析法(也叫中心词分析法)就是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可以用句子成分划分符号在句子中标示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同时可以让学生懂得中心语和修饰语的概念。所谓中心语包括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和补语中心语。修饰语是中心语前面或后面的修饰成分。修饰语包括定语、状语、补语三种。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语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补语是谓语中心语后面的补足语。 句子成分的划分符号: 句子成分说明符号举例 主语部分定语 修饰限制名词所做的主语的中心语。()(刚下课)的同学们涌出教室。 主语表示句子陈述的对象。回答“谁”或“什么”。 1. 刚下课的同学们涌出教室。 2.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 谓语成分状语在动词性谓语或形容词性谓语之中,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作用。[ ] 1.他[昨天]没来上学。 2.这束花[的确][很]美。 谓语表示句子陈述的内容。回答“怎样”“什么样”的。 1.他教这个班语文。 2. 这个人很好。 补语在动词性谓语或形容词性谓语之中,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作用。< > 1.我要学<好>语法知识。 2.他饿<极> 了。 宾语定语限制修饰名词所做的宾语的中心语。()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 宾语动词性谓语中被动词支配的对象。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 主谓之间用“‖”隔开。 例如: (年轻)的我们‖[一定][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昨天],(全班) 同学‖〔都〕做〈完〉了(语文)作业。 由上所述,我们把汉语常式句的语序简单归纳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状语有时可以放在主语前,也可以放在主谓之间。如“他昨天没来。”和“昨天,他没来。”除了强调内容不同外,意思变化不太大。 划分句子的口诀: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着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诸: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 7.贼民之主,不忠。 贼: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 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 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 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 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

古代汉语试题

二、用六书分析下列汉字的结构(10%): 1豕;象形:象猪形 2字;会意:从从子 3荆;形声:从刑声 4刃;指事:刀上加一点指示此处是刃口 5牧;会意:从攴从牛 6闽;形声:从虫门声 7车;象形:象车形 8豫;形声:从象予声 9本;指事:木下加一短横,指示此处为根部 10集;会意:从雥(省)从木 1、行:象形:象道路形 2、颍:形声:从水顷声 3、逐:会意:从辵从豕 4、豫:形声:从象予声 5、寸:指事:下加一短横,指示此处为寸关节 6、集:会意:从雥(省)从木 7、益:会意:从水从皿 8、本:指事:木下加一短横,指示此为根部 9、好:会意:从女从子 10、鱼:象形:象鱼之形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字,并写出其今字 1、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2、公赐之食,食舍肉。舍捨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共供 4、闲于兵甲,习于战攻。闲娴 5、宋人有酤酒者……为酒甚美,县帜甚高。县悬 6、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反返 古代汉语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1×10) 1、下列各组中的汉字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A信武果 B 取尖安 C从休亡 D 朝高回 2、下列定义是许慎为“形声”所下的是() A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B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C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D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3、下列汉字属于“肉”部的是()A肖 B服 C 期 D朔 4、下面全为异体字的一组是()A 阙掘咏詠 B沽酤预豫 C賸剩笋筍 D陈阵泪淚 5、“庄子持竿不顾”中的“顾”用的是()A引申义 B 本义 C 假借义 D 比喻义 6、下列词语中属于联绵词的是()A恭敬 B动静 C恐惧 D逶迤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属于词组的是()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C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8、《方言》的作者是()A王念孙 B许慎 C 段玉裁 D扬雄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 A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B遂置姜氏於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C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佣未反。D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10、下列属于双宾语的是()A生庄公及共叔段。 B公赐之食。C姜氏何厌之有? D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二、填空题(1ⅹ15) 1、《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通过系统分析字形来确定本义的专著,共()部首。 2、词义引申主要有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和()。 3、如果一个形声字有多项意义,我们可以根据()来辨认本义。 4、对汉字来说,跟图画有着明显界限的()和()的出现,是汉字体系形成的标志。 5、“知、智”是一对()字,“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中“由”通()。 6、“隄”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媵”的声符独立成字是()。 7、采取()或()两种构形模式所造成的字都属于象形字。 8、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 四、名词解释(3×4)1、金文2、四体二用3、词的引申义4、同源词五、简答题(23) 1、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6) 2、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明。(6) 3、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最重要的变革?(11)六、短文阅读(20)(一)给下面这段古文加上标点(10)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2012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适用专业:语文教育专业 教学模式:“讲授、训练”一体化教学 计划时数:《古代汉语》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又是基础课、工具课,本课程共108学时。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既是专业课,又是基础课、工具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扎实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学会科研方法,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使学生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使他们有能力自主地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并为他们今后从事人文科学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一定数量的典范文言文的阅读学习,积累古代汉语文言作品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背景常识。 2、通过古汉语各项基本知识的学习,积累古代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音韵、古汉语工具书等层面的语法知识和常见的古代汉语特有语言现象知识。 3、积累与文选相关的古典文学、古代社会文化知识。 (二)素质目标 1、学史明理,养成善于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客观态度。并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古为今用。 2、培养客观认识文选所反映的古代哲学思想的辩证分析能力。 (三)能力目标

1、掌握古代汉语常用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能够运用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分析文选中的文字、词汇、语法层面的古代汉语特有语言现象。 2、能够对照注释阅读其他一般难度的文言文材料。培养和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以及讲授中学文言文语言知识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独立解决在教学中新出现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三、课程设计与定位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古代汉语》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专业知识涉及面广,内容艰深,承担者培养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的教学任务。基于对学生阅读古书的主要困难是词汇问题而不是语法问题的认识,本课程形成了把学习内容处理为以“文选”为核心,在讲读文选的过程中,结合文选中的语言现象讲解古代汉语语法常识、简要对比古今汉语常用词词义变化的课程知识体系。 (二)本课程在实现所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责任 古代汉语是语文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它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既是专业课,又是基础课、工具课。培养、训练、提高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和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读懂一般难度的、没有今人注释的文言文;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讲授文言作品的能力;使学生比较扎实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学会科研方法,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 (三)与前后左右课程的联系 1、与前导课程的联系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古代汉语经过长期的发展,孕育出了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二者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学习了现代汉语可以为古代汉语做铺垫,毕竟古今语法差别不大,差异主要在词汇上。而学好了古代汉语,可以加深对现代汉语的了解。 2、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古代汉语 学习指南

“古代汉语”学习指南 “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是文言文及相关的理论知识。文言文是指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上古书面语以及汉代以后模仿这种书面语的语言,诸如《尚书》《周易》《诗经》《礼记》《左传》《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言,《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著作的语言,《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的语言,唐宋八大家作品的语言,等等。文言文的使用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以前。理论知识包括工具书、词汇、文字、语法、修辞、音韵、诗律、词律、文体以及天文、历法、地理、名物、典制等文化知识。 由于这门课的难度相对较大,故学好这门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端正态度,刻苦用功 所谓端正态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古汉语 的重要性,充分估计到古汉语的难度,并且能从内心热爱古 汉语。古汉语学习大则关乎到继承祖国古代优秀文化、保持 民族传统、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小则关乎到完善个人知识结 构、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 古代汉语是中华民族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祖 先思想和智慧的所在,我们的思想情操、文化心理、语言行 为、审美情趣、传统习惯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古代汉语, 故我们从感情上要热爱它,维护它,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热爱古代汉语对于保持我们的民族传统来说更有着特殊的意 义。很难设想,一个不热爱古汉语的人能够将古汉语学得很 好。如果在津津乐道西方管理思想和科学技术时却对自己国 家的历史和文化不甚了了,那就是数典忘祖了。 古代语作为书面语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其中有许多词语被现 代汉语继承了下来,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成语的 情况就是这样。古汉语突出的特点是典雅凝练,含蓄有致,其表 现力用白话往往是无法代替的,例如“述职”、“履新”、“对质”、 “伊始”、“阙如”、“不可或缺”、“节哀顺变”这类词语至今还找不到合适的白话词语去代替。又如假若把“走马上任”说成“乘车上任”、把“拂衣而喜,奋袖

《古代汉语》期中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二) 一、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十指步鼎鱼视帛下至末载牧寸防舂网甘朝手莫徒问既采马础鹿本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二、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2、每闻琴瑟之音,则应节起舞。

3、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4、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6、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 7、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8、其御之妻自门间而窥其夫。 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0、不愤不启,不诽不发。 11、吾力足以举百钧。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6、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7、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8、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9、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10、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11、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8、驴不胜怒,蹄之。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0、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11、齐威王欲将孙膑。

现代汉语课程标准

目录 一、课程基本情况 (2)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设计理念 (2) 1、课程性质和地位 (2) 2、课程设计理念 (2) 三、课程目标 (2) 1、知识目标 (2) 2、能力目标 (3) 3、素质目标 (3) 四、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和考核标准 (3) 1、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3) 2、课程教学设计 (4) 3、课程考核标准 (15) 五、课程实施建议 (15) 1、师资条件 (15) 2、教学设施 (16) 3、教学资源 (16) 六、其他说明 (16)

《现代汉语》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设计理念 1、课程性质和地位 现代汉语课程为初等教育(文)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它是进一步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与技能培训》、《古代汉语》、《基础写作》课程的基础。 2、课程设计理念 该课程的设计理念以语文教育专业“就业面向岗位”的需求为中心,以强化学生语言文字技能训练为特色,以培养学生教师职业能力为依据设计的。该学习情境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语文教育专业岗位的特点,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兼顾学生就业后持续发展的可能,力求符合“注重基础,突出适用,增加弹性,精选内容”的要求,培养学生分析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具备娴熟的语言文字处理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熟练地发音和分析语音现象,说好普通话;分析和正确运用现行汉字;掌握词汇学、语义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正确地辨析和解释词义;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体系,掌握用词造句的规律,具有辨别词性、短语和句子的类型,析句、造句以及分辨句子正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在表达中注意选词炼句,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原则、方法和规律,不断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逐步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精练、连贯、得体的要求。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与人进行良好沟通与协作的能力;进行敏锐观察发现问题,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正确分析与解释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与学生语言运用中出现的语言问题与语言现象的能力;结合日常阅读评优指瑕,具有从语言的角度分析短文的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并学好祖国的语言,为现代汉语的纯洁规范作出努力,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及教师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素质。 四、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和考核标准 1、课程的专题对知识能力的要求

《古代汉语》课程建设

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https://www.360docs.net/doc/f515058018.html,搜集整理。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 古代汉语课程建设 自评报告 古代汉语课程组 古代汉语课程是中文系学生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工具课。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古代汉语文选及常识的教授,使学生能够熟读一定数量的古文,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训诂、音韵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学完本课程后,能运用这些知识,借助工具书和必要的注释,阅读一般的文言文。对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尤其要使其能准确地解决中学语文教材所收文言作品中的有关问题。我们整个课程建设都是围绕这一教学目的进行的。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1.师资结构 担任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师三人,其中副教授一名(于2000年1月退休,2001-2002年被反聘为本科生讲授古代汉语课程),讲师两名,其中杨泽林老师于2004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并且担任了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主任;赵献春老师正在攻读硕士学位,职称结构合理,师资配置完整,教师学历、学位进修有计划、有成效。(教师的毕业证、学位证、职称证、教师证、获奖证书等见附件三) 2.教学情况及教学能力 三位任课教师始终坚持业务进修,以提高教学水平。多次到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参加研讨班、进修班,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都能以最好的状态完成古代汉语的教学任务。同时每一位教师均能开上公共基础课普通话、汉字字型常识及英语系的必修课大学语文课,并为中文系学生开设了专业必修课现代汉语以及中文专业深化课程语言学概论、训诂学基础,而且还为全校学生开设了古代诗词赏析、名作欣赏、民俗学以及文献阅读与常识、汉字与文化趣谈等选修课。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A《经传释词》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C假借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孟尝君顾谓冯谖。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无”与“勿”是古今字。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许慎__。这是中国_文字学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93532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张相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特殊语辞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衣___,声符为__“裁”无“衣”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字形___,如“叔”的本义是__手拾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劝勉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转注:建类一首,同类相受。 偏义副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意作用,另一个词不表意,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副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该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成熟)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屡次)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安抚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放松警惕)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外交使节)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咨询,征求意见)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劳苦) 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拜访) 9、师进次于陉。(临时驻扎) 10、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向后退) 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 1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误 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通“馈”赠送,窥探)1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于三子者之撰。”(站起来,才干) 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语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走向,接近) 16、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遭受)17、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胸襟宽大) 18、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言语真实) 五、简答(每题3分,共9分) 1、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有何特点?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数词置于整个句子后,在其他部分上加上动词“者”。 2、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表比喻;表复杂内容;表原因(加举例) 3、介词“于”有哪些用法?(1)引进处所,涉及对象;(2)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施事者;(4)引进时间; 六、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说明 其活用情况和意义(每题2分,共10分)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章甫:名词用 作动词;戴上礼帽 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药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亡:动词 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生:动词的 使动用法;使……产生 5、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剑:名词作状 语;表示工具,用剑 七、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并分析其特点(每题2 分,共10分) 1、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判断句,“此 “作主语;”“谁”作谓语。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表被 动,“于”引出主动者。 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宾语前置句, 用“实”复指否定句中。 4、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双宾语句,“夺” 带双宾语,“之”作间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 5、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宾语前置句,否定 句中代词宾语“之”前置。 八、解释加点的虚词的词性、语法意义,能释出 的要释出。(每题2分,共10分) 1、太后盛气而揖之。 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3、宣子未出山而复。 4、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5、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大事。 1、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 2、介词,用在 主谓之间,表示寓意未完,让读者等待下文。3、 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否定4、疑问代词,表 处所“哪里”5、代词,表说话人自称“我” 九、给下面的短文加标点,并翻译。(15分) 陈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 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详为缚 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见狄 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 “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 ‘儋,田氏,当王。”遂自立为齐王, 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 因率兵东略定齐地。也,地,狄,奴, 廷,奴。令,令,曰:“立,齐,国‘儋,氏, 王。”王,市。去,地。 陈胜刚刚起义称王楚地的时候,让周市攻取平定 魏地,向北到达狄地。狄城守官田儋假装捆绑了 他的仆从,带领青年人到廷堂,想拜见令,杀死 了仆从,得以拜见令,趁机杀死令,于是召见豪 强子弟,说:“诸侯都叛秦,自立为王。齐国, 是古代建的国;儋,是田姓,应当称王。”于是 自封为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军队返回了狄, 田儋于是率领军队向东攻取平定齐地。 一、单项选择题(1×10) 1、下列各组中的汉字全是会意字会意是用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 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 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 字。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 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 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 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 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 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的一组是(B) B 取尖安 2、下列定义是许慎为“形声”所下的是C 以事 为名,取譬相成 3、下列汉字属于“肉”部的是(A )A肖 4、下面全为异体字(异体字,一个字的正体之 外的写法,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的一组是(C ) C賸剩笋筍 5、“庄子持竿不顾”中的“顾”用的是(B ) B 本义 6、下列词语中属于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 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联绵词是一个古老而又常 新的词类,上到经书传书,下到现当代作品,联 绵词都很活跃。而中学生又常在联绵词上犯一些 错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拓 宽对联绵词的再认识。)的是(D )A恭敬 B动 静 C恐惧 D逶迤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属于词组词组,又称短句、 短语,在文法概念中是指完整句语中的片段。在 日常的语言中,一个词组可以指的是单词的任何 聚合。在语言学当中,一个词组是单词的一个群 组(有时是一个单词),在句子的语法中,它作为 一个单个的单元而起作用。从语法层级的角度上 看,词组要比字句的等级更低。的是(A )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8、《方言》的作者是(D ) D扬雄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D )D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10、下列属于双宾语的是(B ) B公赐之食。 二、填空题(1ⅹ15) 1、《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通过系统分析字 形来确定本义的专著,共( 540 )部首。 2、词义引申主要有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辐 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和(综合式引 申)。 3、如果一个形声字有多项意义,我们可以根据 (形符)来辨认本义。 4、对汉字来说,跟图画有着明显界限的(假 借字)和(形声字)的出现,是汉字体系形成 的标志。 5、“知、智”是一对(古今)字,“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中“由”通(犹)。 6、“隄”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 “媵”的声符独立成字是(朕)。 7、采取(绘形象物)或(烘托象物)两种 构形模式所造成的字都属于象形字。 8、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同音替代)。 三、解释加点的词或解释其语法作用。(20) (一)解释加点词的词义。(1ⅹ10)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亟请于武公,公 弗许。3、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 4、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5、凿户牖以为室。 6、 于予與何诛?7、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8、 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9、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10、夏,楚子使屈完 如师。 (二)指出下列句中特殊的语法现象。(2×5) 1、宋何罪之有? 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 池。3、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4、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5、使民重死而 不远徙。 四、名词解释(3×4)1、金文2、四体二用3、 词的引申义4、同源词 五、简答题(23) 1、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6) 2、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 明。(6) 3、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 最重要的变革?(11) 六、短文阅读(20)(一)给下面这段古文加上 标点(10)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 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 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 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 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 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 人 (二)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5)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 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1)余姑 翦灭此而朝食!”(2)不介马而驰之。(3)郤克 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 张侯曰:“(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以 折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 “自始合,(5)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 答案: 三、(一)1、城墙;2、屡次;3、跌倒,比喻失 败;4、武器;5、房门;6、谴责、责备;7、渡 口;8、出卖;9、吝惜、舍不得;10、往、到…… 去。答错1个扣1分。 (二)1、“何罪”作动词“有”的宾语,依靠“之” 前置。(2分) 2、“方城”、“汉水”分别作介词“以”的宾语, 前置。(2分) 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自”的宾 语,前置。(2分)

最新 语言学概论课程标准

《语言学概论》课程标准教案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语言学概论课是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它解决的是语言的共性问题,所以不同于以具体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 本课程以现代语言理论为指导,论述人类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结构、功能、发展,以及文字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这一门课之后,要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获得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且初步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定位

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奠定基础、提供方法的作用,主要对接基础教育、汉语国际教育、语言管理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是提高相关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提供进行社会调查需要的某些语言学知识和能力,比如用国际音标的识读、标写能力的培养,为方言调查提供前提条件。与学生未来从事基础教育、对外汉语教育的职业岗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关系密切,对师范生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有一定作用,可以跟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相配合,为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语音教学专题、词汇教学专题、语法教学专题等后续的专业选修课和技能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前导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概论。 后续课程: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语音教学专题、词汇教学专题、语法教学专题。 (三)课程设计思路 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创建延续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规范、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我们既要坚持固有的优良传统,又要根据现在的形势和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变化。 首先必须承认,语言学概论就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它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语言学的入门知识,包括一些基础的概念、基本的方法。与此同时,也需要进行语言分析手段和技能的训练,包括观察点的选择、分析手段的把握等。另外,经过训练的学生应该建立起一定的观察语言生活的意识和分析、解释语言现象的素养。 具体课程设计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汉语《学习古代汉语地诀窍》(南京大学高小方)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 学习古代汉语的诀窍(一) 一、四多 多读:精读100篇(章);多记: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多查:严谨查字典辞典; 查史料、语料:《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汉语史语料学》 多译; ◇字典辞书 世界上的书可分为两类:·阅读书:供阅读;·工具书:供查检; 工具书包括: ·字典、辞书 ·综合性辞典 ·专门辞典(如成语辞典、俗语辞典、人名辞典、地名辞典); ·索引 ·目录 ·年鉴 ·手册 ·图谱 二、最常用的字典辞书分类: (一)查文字 1、《新华字典》:随身带(周祖谟),万千余字,兼顾一些文言音义; 2、《康熙字典》:案头摆,四万九千余字,可解决冷僻字,反切法; 推荐上海书店影印本(附四角号码); 3、《说文解字》:放枕边,经常翻。(东汉)许慎,以六书的条例分析九千余汉字的本义,首创部首法(五百四十部首),反切由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切语; 推荐影印大徐本(徐铉)/ 小徐本(其弟徐锴); 4、《经籍籑诂》(籑zhuàn/纂zuǎn)(清)阮元,主持收录清以前各种古字义字典,万三千余字; 5、《古代汉语字典》,张双棣(王力弟子)、陈涛; 6、《经典释文》(唐)陆德明,黄焯校勘;易、书、诗、三礼、三传、孝、论、老、庄、尔雅共十四部难字难词的注释书; 7、《汉语大字典》五万四千余字;

学习古代汉语的诀窍(二) (二)查词语(包括查人名、地名、书名、事件名、查百科词语、自然科学名词) 1、语词 《辞源》1840年前的语词和百科词语; 《辞海》语词偏于古,百科词语偏于今; 《现代汉语词典》1840年以来→还在使用着的、新出现的语词; 以上三本构成了一个互补的小系统。 《汉语大词典》十二巨册、三十七万条,古今打通的语词词典;通过汉语大词典可以找到某个词最早的踪迹,但其溯源工作做的并不好。 2、单音虚词 《助字辨略》(清)刘淇;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疑难虚词六百个; 一声之转,清代学者用的术语,两个字或几个字声母相同、意思相通,例:但、徒、特,声母相同(定母d)、意思相通(只); 《词诠》杨树达,特点是标出词性; 《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又总结并补正刘、王、杨诸书; 如“以啮人,无愈之者。”以,(假设连词)如果; 3、复式虚词 邱永安《文言复式虚词》; 4、唐诗宋词元曲特殊词语的: 《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五百余条; 5、人名《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龢上海商务 1921年出版首上古至清末中国人名四万余条,但缺点是不注生卒年。 6、地名《中国历史地名辞典》 7、书名《简明中国古籍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