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整合的理念引领医学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促进全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

促进全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

促进全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精神,全面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结合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服务人民健康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市场导向、协调发展、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原则,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重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立足市情,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创新模式,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健康城市、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目标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融健康管理与健康服务为一体的新型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

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发展环境优化完善、产业规模大幅提升。

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重点项目,完成医院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评审验收,市、县两级综合医院均设有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妇幼保健机构规范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公立二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全部完成治未病科室设置,城乡居民对治未病的知晓率达到92%以上基层中医馆建设实现全覆盖,中医建设覆盖率达到80%,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培育发展1-2家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打造中医药康体养生旅游、健康推出一批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文化宣传平台。

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主要任务(-)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1加快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

健全以中医药医院为医学中心,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区域医疗中心,区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诊所为网底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将市中医医院建设成为一所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养生养老为一体,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引领大健康产业协调发展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案例的整合与教学实施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案例的整合与教学实施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案 例的整合与教学实施
01 引言
03 案例分析
目录
02 整合案例 04 思政教育
05 教学实施
07 参考内容
目录
06 总结
引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其研究对象是生命体 内的化学组成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该课程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还注 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在当前形势下,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整合一个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案 例,并探讨其教学实施方法。
未来研究方向
虽然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如何针对不同专 业背景的学生,定制符合其发展需求的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映射点?如何加强生 物化学课程思政映射点与实践活动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效性?如何在全 球化背景下,引入跨文化视角的思政元素,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谢谢观看
1、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深入剖析事件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强调团队协作、数据分析和科学报 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同时,小组间可以互相交流、分享研究成果,促进 学术氛围的形成。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教师引导等多种方式实施思政教育,可以有效地融 入价值观引导到专业知识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的优秀人才。 对于未来发展而言,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和教育理念创新是必要的,只有不断调 整和完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内容
引言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学》理论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4204072适用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课程类别:公共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64学时总学分数:4学分一、课程定位1.课程地位与作用课程的地位:《中医护理学》课程是我院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对患者提供有效的整体护理。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并认真完成个案护理计划。

2.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护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任务引领为课程设计基础,以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护理岗位能力需求和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对应护士执业资格标准和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为核心,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整合《中医护理学》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理念。

以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护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

在古代中医是医护不分的,随着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中医护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开始建立。

中医护理除了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之外,还要介绍针灸、推拿、情志护理、饮食疗法、常见病的中成药应用、预防与护理等。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体现中医护理基础操作。

课程着重体现辩证施护和整体护理,将传统医学的化内容充实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和整体护理,将传统医学的精化内容充实于临床护理之中,使中医护理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护理的人员在工作中拓宽思路、提高临床工作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并认真完成个案护理计划。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正确解释和理解中医名词术语。

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在儿科学专业中的应用

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在儿科学专业中的应用

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在儿科学专业中的应用霍开明,古裕鸟,颜海峰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学院)儿科,海南海口570311【摘要】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沿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不少院校开展了以器官-系统整合课程(OSBC)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

本文概述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并以儿科学专业为例就OSBC 在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学教育;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儿科学专业【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24)04—0600—04Application of organ-system based curriculum in Pediatrics major.HUO Kai-ming,GU Yu-niao,YAN Hai-feng.Department of Pediatric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the Second Clinical College),Haikou 570311,Hainan,CHINA【Abstract 】Most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follow the traditional three-stage teaching model of"subject-centered"for major of clinical medicine.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launched a medical teaching mod-el centered on the “organ-system based curriculum (OSBC)”.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teaching modes,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OSBC in teaching of clinical medicine majors,taking Pediat-rics major as an example.【Key words 】Medical education;Organ-system based curriculum (OSBC);Pediatrics major ·综述·doi:10.3969/j.issn.1003-6350.2024.04.030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0ZD-26)。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浙江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浙江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浙江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4.27•【字号】浙发改规划〔2021〕141号•【施行日期】2021.04.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浙江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浙发改规划〔2021〕14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有关单位: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浙江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浙江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4月27日附件浙江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基础,也是浙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重要内容。

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实现健康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浙江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一)现实基础在“八八战略”持续引领下,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扎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的重要论述在浙江生动实践。

“十三五”期间,围绕全面建成卫生强省、全力打造健康浙江总体目标,聚力推进“1+5”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攻坚战,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数字化治理水平快速提高,“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健康浙江建设大格局基本形成,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率先推进健康浙江考核,深入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率先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全覆盖。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的“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的“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成果导向教育是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设计与组织教学。

分析“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运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确定预期学习成果,优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改良考核方式,并持续改进教学中的问题。

实践证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学习成果[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2)03-0064-03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的“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教学改革与实践①陈万灵(厦门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福建厦门361023)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 ,简称OBE )又称能力导向教育、产出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于1981年由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 )率先提出[1,2]。

OBE 是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设计课程和组织教学活动[3]。

经过许多国家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模式,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正确方向[1]。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成为从事医学及其相关领域工作的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

课程本身是使学生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为实现培养目标课程建设至关重要。

“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对学生今后学好“临床检验基础”“检验医学与临床”“临床血液学检验”等专业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OBE 理念探讨“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课程改革,以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

一、“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教学现状从OBE 角度看,这门课程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一)重视教学内容,忽视学生能力培养这门课程授课时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师重视讲解知识,学生的能力培养处于次要地位。

新时代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究

新时代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究

新时代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时代要求医学院校不仅要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医学人才,更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成为当前医学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新时代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如何更好地融合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已经成为医学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只有在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中找到平衡点,才能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为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1.2 研究意义随着新时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学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探究变得愈发重要。

这不仅是因为医学院校学生在接受临床医学知识的同时也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更是因为医学人才需要具备全面发展的素养,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研究新时代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探究,可以促进我国医学院校教育的不断创新和提高,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

同时,探讨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和特点,可以帮助医学院校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体系。

此外,对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合的理解和探讨,可以帮助医学院校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提供更好的保障。

2. 正文2.1 新时代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内涵思政课程要注重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医学领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对于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至关重要。

医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也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深化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深化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深化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4.06•【字号】宁政办发〔2021〕18号•【施行日期】2021.04.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深化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宁政办发〔2021〕18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关于加快深化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4月6日关于加快深化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精神,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建立高质量医学教育体系,提升我区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健康中国、健康宁夏,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新理念谋划医学教育发展,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医学人才,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到2025年,新医科建设任务全面落实,医学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管理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医教协同深度融合,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高质量医学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更加健全。

到2030年,建成西部一流,具有宁夏特色、更高水平的医学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能力显著增强。

三、主要任务(一)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

1.提升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整合的理念引领医学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整合需要解决教学组织、改革动力、师资与实施办法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介绍并梳理了医学院“从树到叶”的整合式课程改革思路,探究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介绍了组织架构、科研、医疗教学的整合改革等经验,为国内外医学院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标签:整合理念;课程改革;医学院校
2009年11月,由全国众多的医学院和医学、哲学杂志社共同发起并举办的以“医学整合”为主题的医学发展论坛,提出了医学整合理念的基本内容,使该理念成为医学新形势、新挑战下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整合”一词起初源自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改革,以及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实行的“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改革模式,这为各国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1984年美国医学协会在GPEP报告中提出PBL教学法,注重整体医学观念在医学发展和教育中的重要性,重视学生在学习中对医学观念进行整体的把握,建议医学课程更应融入人文教育、经济学及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以深化医学教育的意义,增强教育体系的连续性。

2003年我国台湾地区颁布了《医学教育白皮书——台湾医学教育之改进方向》。

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的其他高等教育学院在吸取国内外经验后逐步加强整合式课程改革。

一、整合理念的教改实践
1.整合课改的问题与挑战
在整合教改实践中,医学院校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实施多年,而实行整合教学改革是一项彻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的系统工程,改革过程的首要问题是改革的动力问题,在教学组织方面,如何做到跨科室、跨学科、跨学院地进行教学团队组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的整合操作中,整合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关系到整合教改的效果以及后期课改的成果,是课改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最后是整合课改的师资问题,一线医生长期负有工作的重任,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一线医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是影响教学改革的根本问题。

2.“院院合一”管理,保障教学
在整合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各个院校的教育体制融合和相互借鉴很是关键,需采取统一的管理体制,同时将医院与医学院、各临床科室与教研室均按照“室科合一”的模式进行管理,该模式有利于医学科研、教学以及医疗内容的全方位整合,促进其科学地集约配置,不断发展医学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能力及课改效
果。

3.医疗、科研整合先行,奠定教改基础
医疗资源整合包括组建综合的病房楼、组建多个学科的诊疗团队、成立集中疾病诊疗中心等。

科研资源的整合包括实验室空间、人员和设备的统一管理,不同临床学科相应的科研平台的开发,促进学科之间的交融与相互合作。

目前我国各大医学院的整合战略思路在科研及医疗方面已初具规模,为整合式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动力。

4.隐蔽课程融入教学环节
高度重视隐蔽课程的研究和实施。

物质空间类的隐蔽课程,充分运用学院的建筑群和花园式的医疗区,培育学生在医学人文底蕴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组织制度类的隐蔽课程,包括学分制、长学制、分流淘汰制、学生素质教育规划等,健全的组织制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与教师期望保持一致。

文化心理类的隐蔽课程,通过悬挂名言名句、院风院训,开展各类医学文化、学术的知识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基层调查与志愿服务,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讨论
医学课改中的“学科细分”和“课程整合”并不矛盾,课程的整合是要消除学科教师之间的壁垒和隔膜,促进学术的交流、合作是整合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院院合一”整合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推行课程整合前都要经过严密的论证、周密的设计、试点的推行与后续的改进等步骤,其中教学组织、运行方式、教师的积极性、师资的培养管理是课程整合改革的主要部分。

就目前来看,学科模式对学生整合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更应根据实际情况推进改革。

医学院不仅要把“基础—临床”“医学—人文”“公卫—临床”考虑在内,更要高瞻远瞩、放眼未来。

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医师的培养模式、教学的内容方法、培养的目标都要系统地考虑到管理、公共卫生的内容,建立起完善的评估制度体系,培养出能适应未来医学模式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田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14.
[2]李辉,付译节,罗洪林.探讨临床专业医学课程改革的关键[J].卫生软科学,2015(02):106—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