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批评教育的问题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批评教育的问题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批评教育的问题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批评教育的问题

发布者:叶莉霞发布时间: 2011-11-29 17:00:28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批评教育所出现的问题,结合本人见习、实习以及教学期间所见到的教师对学生的批评的实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唯物辩证法,探讨分析如何切实运用批评教育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批评教育教育效果

“我们都熟悉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笔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批评不是辱骂,不是讽刺挖苦,不是打击报复。批评的目的是为了终止一种错误倾向,改正一种错误行为,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为了做到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掌握批评教育的艺术,让我们教师的批评变得易于接受,甚至于可以说,让我们的批评变得可爱起来。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从内心深处不愿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真要和老师“较劲”和“对着干”的是极少数极个别的。作为老师,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善于批评学生,是能够收到满意效果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运用教学批评教育学生呢?让我们试着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进行我们的探讨。

一、要分析调查原因,不能不问青红皂白。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现象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任何现象的发生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发生,换句话说,任何现象的发生都会有它的原因和结果。学生不论是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缺点和错误,都有其原因。家庭因素、个人心理、性格特点、社会因素和他人影响等原因不一而足。老师在批评学生时,要作相关调查,做到心中有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目的的针对性批评,就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在听了老师的批评后,会微笑地感激老师,带着悔恨的心情很快地改正。

小森是班上出名的“肇事学生”,上课翘起二郎腿、上课开小差、上课说话,在课堂上捉弄同学,不听老师的指令……用班上孩子的话来形容就是:“小森又犯错了,又被批评了”。似乎在别的孩子的眼中,小森已经成了“肇事者”。一天,放学后,值日的孩子们在班上打扫卫生,我一走进教室门口就发现桌子还是歪七扭八的,心想:放学到现在十五分钟已经过去了,怎么到现在还不能摆好,我心里突然来了气,脸黑了下来。孩子们看我不高兴,孩子们此时七嘴八舌嚷嚷开,值日班长小戴振振有词地指控着负责摆桌子的小森,说他不摆桌子,孩子们听小戴这么说也一下子把矛头都指向了小森。心想:这孩子上课不听讲,下了课还不劳动,难道真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了?我刚想发火,却发现小森拿着扫把和垃圾斗在教室的角落默默地看着我。而我走过来发现第四组的座位底下都被扫得颇为干净,我稍稍压制了火气,低声问道:小森,你不是负责摆桌子的吗?大家说你不摆桌子……小森低着头说:老师,我不会摆桌子,所以……所以我自己拿了扫把扫地。我没有不劳动……此时,我意识到是其他孩子们的“定向意识”犯错误了,我让小森把手中的扫把放回劳动柜,一字一句地强调:小森,从劳动安排上,摆桌子是你的本职工作,没能摆好就是你失职,但是念在你认真扫地的份上,老师愿意教你怎么摆好桌子,今天比较晚了,老师和你一起摆,学会了,下次,你必须自己完成任务,不可假手于人,更不可以自行更换工作任务,明白吗?小森的脸上慢慢地绽开了笑脸,淡淡的、浅浅的。

二、要分析对象,不能“一视同仁”。

世界上的事物都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特点,每个学生心理素质、性格特点等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倔

犟;有的性情温和;有的抗挫折能力强,有的则较弱;有的性格开朗,有的性格孤僻等等。另外,学生在班里充当的角色不同,性别也有差异。凡此种种,老师要对各种对象认真分析,采取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方式甚至不同的语气批评学生,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不分对象,“一视同仁”地进行批评,尽管老师的心愿很好,在学生中有“公平”形象,但却使受批评的学生觉得是老师有意跟他过不去。因而,虽经老师批评,却在心里跟老师赌气,有的甚至破罐破摔。

三、要全面看待学生,切忌挖苦讽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在分析事物、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师徒关系。学生犯了错误,理应诚恳接受老师的批评,但老师在批评学生时,一定要尊重学生人格,尤其是后进生,切忌挖苦讽刺。任何一个学生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即使是后进生,同样有他的闪光点。一位教育家曾说:“爱优生的老师是人,而爱差生的老师则是神。”后进生的缺点、错误更多,他们需要老师更多更耐心的批评教育。如果老师在批评学生时,既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又方式得当,言辞诚恳,那么,他们在接受老师批评时,会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对自己所犯错误追悔莫及。如果老师批评学生时,不尊重其人格,挖苦讽刺,那么,学生不但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使老师难以收场。

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切忌一棍子打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时,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不可静止地看待每个学生,不可因学生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缺点或不足而否定他(她)的全部,否定其将来。

当然,老师教育学生的手段、批评学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受教育者的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和缺陷,这些弱点或缺陷包括思想、性格、行为、习惯、心理、生理等诸多方面,需要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塑造,使之成为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学生首先是社会之人,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和社会、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学生又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身心在不断变化,他们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之所在,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就在他们之中。因此,老师教育学生要带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即使是批评学生也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这样才不至于伤害学生,同时又达到批评的目的,收到批评的效果。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 联系观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知识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区分“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和“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3、联系的客观性①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含义)②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辨析“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4、联系的多样性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②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

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①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系统含义,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②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要求: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不完全一样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感想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感想 我通过半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我对它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更真实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不但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这也使得它必定会随社会的变化和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因为它产生于实践,发展于实践,检验于实践。正是这种深深扎根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性质,它才得以成为最受人们认可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可以说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个相对的真理。 唯物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而实践于社会的概念是它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的哲学原理。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它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又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形成的结构组成的纽带。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则是辩证法。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永远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着。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以至无穷。它是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因此它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唯物辩证法认为: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两个总特征),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又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 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联系概念/联系的观点 (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要求)它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方法论要求)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之是诡辩论)。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要求(指导意义):部分离不开整体要求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整体离不开部分要求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系统优化的方法。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综合与分析相结合)。 5、发展观(1)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趋向性),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3)发展观的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6、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方法论(坚持发展观的一种要求):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7、量变质变辨证关系原理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讲义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考试要求] 事物发展的前途、道路及其要求(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要求(c) 目题(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从新旧事物自身特点来看: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会走向灭亡。 (2)从人民群众的态度看: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为何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3.事物发展趋势的方法论要求有哪些? (1)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2)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2015·浙江10月选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T) 点拨: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2.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F) 点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正确理解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但不能说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新旧事物有着历史联系,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旧事物的“扬弃”,是辩证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 (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不能说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前进。事物发展的方向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方向”“总趋势”,不是指事物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某一时间、某一点的趋势和方向。事物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某一时间、某一点的趋势和方向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正因为如此,事物发展的道路才表现出曲折性。 (3)发展的总趋势不等于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是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方向和总趋势,即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不是指每个具体阶段的方向和趋势。但二者也有联系,发展的实质构成发展趋势,发展趋势包含着发展的实质。

用唯物辩证法看待事物

用唯物辩证法看待事物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本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它的内容。用唯物辩证法看待事物是非常重要的。 鲁迅曾在中国处于危难时期时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拿来主义》。文章通过一个“宅子’’的例子巧妙详细的阐述了继承外来文化遗产的规则和道理,一些例子也运用的非常生动。对于外来文化,我们或拿来利用或存放或毁灭,但更重要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大胆接受但也要批判吸收,不应该盲目接受。我们要根据文化或事物的性质,来判断我们是否要接受或拒绝,排除盲目排外。当时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霸占中国的财物、甚至文化,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鲁迅在这一时期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拿来主义》就在其中。他巧妙并灵活的运用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生动而深刻的阐述了拿来主义,并批判了排外主义,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待外来文化的规则和基本原则。就是对待外来文化,首先就要“拿来”,然后“挑选”,最后更新利用。鲁迅在这一时期也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因为这种文章对中国的革命真的有很大的作用。不只是对待文化,对待其他的事物我们也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相信我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收获。 唯物辩证法同样也包括很多内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也在其中。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所谓的社会存在就是指物质生活,而社会意识则是指精神上的满足。就像材料中统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样,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所导致的。以前的大学生会包分配,而随着越越多的大学生,改变了大学生在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平衡关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没有工作而选择创业。另一方面,我国在实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也不单单追求物质上的满足。物质生活上的改变也使中国青年的就业心理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满足为别人工作,甚至有的人没有工作,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而比比皆是的成功创业者又为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做足了榜样,又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相信中国的发展将在新一代年轻人的努力下有一个大的飞跃。 对于鲁迅的拿来主义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与否,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或失业问题,我们都应该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事物的矛盾所在,更好的认识事物。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看问题,相信我们会有不同的收获。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论文 教学实践环节 论文题目: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唯物辩证法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 成绩: 指导教师:

内容摘要:首先阐述对唯物辩证法的初步认识,说明唯物辩证法与实际的联系,粗略点出唯物辩证法的意义所在。其次阐述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进一步分析唯物辩证法,说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接着分析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联系,突出唯物辩证法可以让人们科学地认识与了解实际,促进发展。然后着重说明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核心内容,突出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最后总结对唯物辩证法的分析。 关键词认识意义主客观辩证法的统一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对唯物辩证法的初步认识 所谓唯物,就是以实际为根本,以物质来决定意识。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出发点是我们实际中所存在的各种有形的事物。这些有形的事物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持续运动、变化的。恩格斯曾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消失。”唯物辩证法所要研究的就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规律。 唯物辩证法被称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优秀遗产,特别是批判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的,后来又有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说明唯物辩证法是由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得来的。因而唯物辩证法可以充分的联系实际,以实际为根本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做出理性的分析。 唯物辩证法既揭示了客观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也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中思维发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客观辩证法独立于人的思维和意志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和发展。而主观辩证法以概念为基础,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虽然两者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是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可以充分说明唯物辩证法是理性、客观地分析实际的。 客观辩证法是对外部自然界的规律,而主观辩证法是对支配人类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恩格斯认为“这两类规律,我们最多只能在观念中而不能在现实中把它们分开”,更进一步说明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是统一存在的。既从实际出发,联系外部世界,又不脱离人的思维,以物质决定意识,然后意识反映物质,科学而又全面的认识实际。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能只看到物质的表面就做出判断,也不能单凭自己的感觉就有了结论。而唯物辩证法结合了客观辩证法对外部自然界的认识和主观辩证法对人类思维的解析,避免了杜林形而上学思想中将二者对立而陷入“唯心主义”沼泽的情况,真正做到了科学认识世界。 唯物辩证法和科学发展观的联系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在当代中国的一个生动而具体的体现。它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精神,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体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统一。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关于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知道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两大观点、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两大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是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唯物辩证法思想 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观点)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 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

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 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说课材料

精品文档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联系与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正如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便显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精品文档

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

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我们如果把唯物辩证法、群众的智慧和通俗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观点呈现出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道出了许多深刻的辩证法道理,给人印象深刻。比如:“下了高棋得意,下了臭棋生气,下了废棋不在意,其实废棋有时比臭棋损失还大,它耽误了许多时间和机遇。回想一下,建国以来我们下了多少废棋!”又如:“自吹不好。越吹越灰,越吹越飞。八分成绩吹成十分,人们最多给你打六分;八分成绩只说六分,人们反而给你打八分乃至十分。如果你不服,继续加大吹的力度,那么群众会只看你的缺点问题。” 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以中国化的语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使哲学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这些经典著作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瑞环同志的《辩证法随谈》在把哲学通俗化、生活化、群众化上与以上著作是一脉相承的,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深受感动。 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加强修养、为人处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比如:“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又如:“看人必须抓住主要方面,看主要方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事业有多大用处。就一般讲,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在发挥长处的过程中补其短处;要先看优点后看缺点,在发扬优点的过程中克服缺点。”再如:“高明的领导之所以高明,主要不在于他的脑袋比别人聪明,而在于他善于综合,善于概括,善于汲取更多人的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这些话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总之,可读性强的优秀的哲学普及著作。会给指导人们如何社会与学习和工作。 自然辩证法的课程已经结束,回想这一段的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通过学习,对中西方科学发展的历程主要观点有了一个初步的全面了解,对一些过去习以为常的概念有了重新的理解,对一些事物有了一些新的全新的认识,同时引发了很多新的思索。下面我借这篇小文对学习期间的一些几点收获进行梳理。 2楼 一、更新了对事实的认识, 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一直认为,真正的事实只有一个,存在一个完全客观的事实,当人们的认识和 这个客观事实一致时,人们的认识就是正确的认识,当不一致时,就是错误的认识.学习了这门课以后,

高中哲学唯物辩证法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部分应记的) 一、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高度概括): 二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三个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唯物辩证法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是联系的整体、世界是发展的、世界充满着矛盾。因此,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它们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内部矛盾);唯物辩证法是对前面的肯定,形而上学是对前面的否定。 三、基础知识 ㈠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定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表现(结论):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⑵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⑶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特征: ⑴客观性: ①定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②表现: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③[方法论:①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通过实践加以实现。] ④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⑵多样性: ①定义: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条件不同,形成的联系结果也不同,既联系的多样性。 ②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③[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的看问题,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客观联系。] ㈡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趋势:⑴发展的定义:事物的向前、向上、向好的方面、向进步的方向运动的趋势。[方法论:坚定前途是光明的。] ⑵表现:整个世界是发展的:自然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人的认识是发展。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3.发展的道路: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的特征: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 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方法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2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课时分组训练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课时分组训练 |A组(基础达标)| 1.“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话表明了( ) ①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②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③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A.①③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D 题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话意思是指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这句话表明了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故②④入选。①表述的是自然界的发展,与题意不符。③在题中没有体现。故选D项。 2.山西省对五台山和恒山的高度重新进行了精确测量,确定这两座名山的新高度分别为3 061.1米和2 016.1米。新高度显示,五台山“长高”了3.1米,而恒山“变矮”了0.7米。从哲学上看,之所以要对这两座名山重新进行测量,是因为( ) A.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可知的 B.物质与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解析:选D 之所以要对这两座名山重新进行测量,其原因在于山体也在不断地运动,故选D项。A、C两项不符合题意。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存在,B项错误。 3.由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这是基于( ) ①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②发展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③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不停变化④万事万物都是永恒发展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强调的是通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事物发展,①正确指出了其哲学依据。“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方面强调了要加强联系,另一方面强调了要使这种联系不断发展,④正确指出了其哲学依据。②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③错误。 4.下列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是( ) ①飞矢不动②一箭双雕③吐故纳新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O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O1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8.O1[2012· 全国卷] 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 定位、跟踪、控制和信息的互联、共享。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和社会 生活。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 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多种 多样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8.C [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等。通过物联网将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 物品的自动识别、定位、跟踪、控制和信息的互联、共享,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也深刻地说明 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并使这种联系带有“人化”的特点。 但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以尊重联系的客观性为根本前提的,绝不是凭主观愿望创造的结果,因此也就不 具有主观性。①③排除。 33.O1[2012· 广东卷] “苹果之父”乔布斯认为,产品应该能够“改变世界”,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个 环节都要追求做到完美无瑕。这体现了( ) A.能力卓越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 B.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C.实践改造世界向产品改变世界的转变 D.系统优化的方法 33.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系统优化的方法。 材料中强调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个环节都要追求 做到完美无瑕,这体现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故 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30.O1[2012· 江苏卷] 宋代徐玑在《黄碧》中说,“水清知酒好,山瘦识民贫”。其中所呈现的水与酒、 山与民的关系告诉我们( ) A.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多样化的 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30.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是人为的联系,是客观存在 着的,说明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故选 D,B 不选。题干强调的是客观性,而不是普遍性、多样性, A、C 不选。
1 / 17

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原理梳理

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原理梳理 2010-3-29 一、原理体系:略 二、原理表述: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就要求我们: 1、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3)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二者不可分割,应全面看待二者关系,而不能割裂二者关系。 (三)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四)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2.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要求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要求我们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并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②既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间的共性的错误倾向。 (六)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抓重点(中心、关键、核心、主线、重中之重、首要任务、第一要务、突出位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好次要矛盾。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七)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 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主流(多用于分析判断形势、评价人或事)。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不忽略次要方面,要重视支流。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八)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三、例题精析:

唯物辩证法在大学生活中的应用

唯物辩证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马克思主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的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而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后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充实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我们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力量。虽然我们的绝大部分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是我们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到与年龄相应的程度,因为我们上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毕业,始终处于家长和学校的保护中,现在又进入了与社会相对隔绝的“象牙塔”。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们一直都在做的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我们离开家长和老师的保护,开始享有自由的时候,一步不慎,就很容易走上歪路甚至是一条不归路!所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大学生的生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生活,学习,价值观,爱情观,社会观以及在人际交往等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我今天就唯物辩证法在大学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在我们的大学期间,四年的生活中,宿舍是一个重要场所。宿舍对我们来说,就是我们在学校中的家,是我们大学生活里最重要的地方。舍友,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是普遍联系的,如果不能和舍友处理好关系,那么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一团遭,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很乱,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的生活。宿舍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事情的看法也就不可能完全一样,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问题或矛盾出现使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而这个时候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时候了,这里就需要我们用“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宿舍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部分,离开了任何一个人这个宿舍都是不完整的,这就需要我们宿舍的每个人和谐相处,遇到事情大家应该共同面对,整体讨论,而不是有某个人决定,大家生活在一起,问题的发生是必然的,而如果每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那么问题

(完整版)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思想认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三、【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四、【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 归纳

第二部分: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4、矛盾8 、创新3 + 分歧)(共22条原理)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以及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P54 第七课6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