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和论述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的具体内容解析

合集下载

晏阳初生计教育思想与实验

晏阳初生计教育思想与实验

的 十 人 中 . 括 杜 威 和 爱 因斯 坦 包
晏 阳 初 于 l 2 年 8月 回 国 后 . 即 投 身 于 平 民 90
教 育 运 动 . 92 1 2年 在 全 国 发 起 “ 文 盲 、 新 民 ” 除 做 的 识 字 运 动 , 长 沙 、 台 、 兴 三 地 为 试 点 , 起 _ 以 烟 嘉 掀 r
病 , 施 生 计 、 艺 、 生 和 公 民 “ 大 教 育 ” 以 文 实 文 卫 四 ,
艺 教 育 攻 愚 , 养 农 民 的 知 识 力 : 生 计 教 育攻 穷 , 培 以
培 养 农 民 的 生 产 力 : 卫 生 教 育 攻 弱 . 养 农 民 的 以 培 强 健 力 ; 公 民 教 育 攻 私 , 养 农 民 的 团 结 力 。 阳 用 培 晏 初 认 为 . 字 教 育 的 目 的 不 止 于 使 民 众 识 字 . 在 识 而 使 其 达 到 整 个 生 活 改 造 的 目标 他 强 调 “ 字 教 育 文 以 后 . 应 该 继 之 以 民 众 生 活 的 改 造 ” 进 行 职 业 技 便 . 能 的 教 育 . 练 农 民 接 受 现 代 农 业 科 技 知 识 . 之 训 使 能 运 用 于 农 业 生 产 . 提 高 生 活 水 平 教 育 史 学 家 以 认 定 . 四 大 教 育 ” 的 “ 计 教 育 实 质 上 就 是 农 村 “ 中 生 的职业技 术教育 ” ① 晏 阳初 的 主 要 论 著 有 :平 民 教 育 概 论 》 12 《 (9 8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 5 8( 0 9)6 0 6l 0 101 7 l 2 0 1 — 0 一 4
晏 阳初
(8 3 19 1 9 — 9 3年 ) 出 生 于 四 JI 巴 中 I 省

晏阳初教育理念对今天的启示

晏阳初教育理念对今天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对今天农村建设的启示晏阳初先生是20世纪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做出伟大贡献的杰出教育家,留学归来后他创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平民教育运动,本人亦前往河北定县等地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这些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丰富而精辟的平民教育思想,被誉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

到了日趋现代化今天,乡村的“沦陷”却愈发严重,平民教育亦不见起色,很难不让人想起上个世纪晏阳初先生为乡村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故我希望从我所阅读过和了解到的晏阳初先生的一些资料谈谈晏阳初教育理念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增加我对晏阳初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思维体系。

下面我将分别就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内容、启示和总结进行阐述。

一: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内容晏阳初先生在其艰辛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又以“三个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等思想为主,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就这几个方面阐述这些思想。

1.四大教育四大教育是晏阳初教育体系最为关键的一环。

经过在河北定县长期的调查研究,他认为,中国农村问题虽然千头万绪,却大致可以用“愚、贫、弱、私”这四大疾病来描述中国农民的普遍问题。

针对这四大疾病,晏先生又提出了四大教育来对中国农民进行治疗。

⑴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目不识丁,不仅缺乏知识,也缺乏学习的欲望和能力。

知识是农民适应愈发复杂的社会生活、成为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为了解决中国农民的“愚”,晏阳初提出了以文艺教育攻“愚”,其主要措施有:用《平民千字课》教育农民,扫除他们中的文盲,使他们掌握识字的工具,通过文学艺术教育,使平民能应用识字工具,丰富其文化生活。

⑵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在缺乏知识的同时,中国农民们也多处于极度贫困的境地,生活艰难。

解决该问题,只有向农民们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科学头脑,才能解决生计困难,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晏阳初是现代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被誉为“平民教育之父”。

他在长期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平民教育思想理论。

在当前,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应有之义。

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农民市民化进程的一个特殊的阶段。

考察当代中国农民工群体,可以发现他们仅仅是实现了地域和职业的转换,但在身份认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转换上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要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成功转化,除了制度安排、体制障碍、社会环境等因素外,农民工自身素质提高也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在“农民”与“市民”两个群体的属性差异上,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异表现最为强烈,也是农民工市民化首先面临的挑战,只有当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以后,才会逐步带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并不断适应市民化的内在要求。

而教育是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实现其在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的关键。

因此,在当前深入考察和研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于农民工通过教育实现市民化转化,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晏阳初将儒家的民本教育思想和西方民主教育思想融为一体,赋予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一古训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国家之盛衰,以平民知识为新”,“除文盲,作新民”的平民教育宗旨。

针对当时中国农村存在的“愚、贫、弱、私”的四大弱点,晏阳初从自己的教育救国理想出发,开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处方。

1.文艺教育。

包括文字教育和艺术教育。

目的在于发扬脑矿中的“知识力”以“救愚”。

它是平民获求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的有效工具,为他们更多地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感受知识和信息的力量提供可能。

2.卫生教育。

目的在于“防病治病”,培养“健康力”以“攻弱”。

晏阳初主张“普及卫生知识,训练卫生习惯,用公共的卫生力量谋公共的卫生,以提高其健康的生活,使人人成为健康的国民”。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晏阳初平民教育是指在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晏阳县在当地学子在京求学返乡后所主持的一种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标,以小学、中学、夜校等形式普及教育的社会教育活动。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和教育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当前乡村振兴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教育进程,晏阳初平民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当时的中国,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许多农村地区甚至没有一所学校。

而在城市学习的学子也极为有限,绝大部分人缺乏知识和文化,这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造就。

晏阳初平民教育顺应时代需求,通过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向当地老百姓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水平。

在当时社会的背景下,这是一项伟大而意义深远的努力。

其次,晏阳初平民教育对于当前乡村振兴也提供了一些启示。

当前,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依然不足,很多孩子依然无法享受到优质学习机会。

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发展乡村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好地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在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情况下,可以通过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可以建立一些小型学校和教育中心,为农民提供更加契合当地实际、贴近生活的教育。

最后,晏阳初平民教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教育理念上的启示。

初平民教育不仅仅是一项为了普及科学知识而进行的社会教育活动,更是一种反映教育价值、教育理念的实践。

初平民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行的教育体制有不足之处,如要不断优化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化,需要吸取初平民教育的有益经验,推广人性化、综合化的教育理念,培育具有多元智能和运用能力的全面人才。

综上所述,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也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应该在教育发展中注重贯彻的一些原则,如重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多元化、独特的教育理念实践等。

晏阳初对乡村教育本土化的探索

晏阳初对乡村教育本土化的探索

晏阳初对乡村教育本土化的探索摘要:在20世纪20至30年代“新教育本土化”的大背景下,晏阳初对我国乡村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本土化探索。

这一探索活动植根于晏阳初博大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基础以及其清晰的国情意识。

调查研究是晏阳初乡村教育本土化探索的前提,“对症下药”的农民教育方案设计是他成功的关键,有效的方法保障了他的教育内容的顺利实施, 强有力的人员队伍和分工合理细密的组织给他提供了人力和组织保障。

关键词:晏阳初;乡村教育;本土化自鸦片战争以来,古老的“乡土中国”经历了西方文明的冲撞和社会变迁,中华民族开始了“现代化”的追逐,而教育现代化被看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0世纪初期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对这种外来文明的“不消化”,因而开始反思,开始在“西化—中国化”、“传统—现代”的拉锯之中进行不断的“本土化”的探索,“新教育本土化”(当时也称“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便是这一时期国人(主要是知识分子)在教育本土化方面的一种探索。

晏阳初对乡村教育本土化的探索与此有关,但也有所不同。

对晏阳初乡村教育本土化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和反思,对今天的农村教育乃至新农村建设都很有启发意义。

一、晏阳初乡村教育本土化探索的思想和文化基础本土化是“西方化在非西方世界被吸收、认同,进而转化为本土文化组成部分的过程”[1]。

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本土化是一种文化经过吸收、认同和转化而被纳入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从这一意义上讲,本土化并不排斥西方文化,可以说,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本土文化是一种纳入了西方文化元素的文化,并非等同于中国本土所固有的传统文化。

对文化的传承和扬弃必须有深厚的智力和开阔的眼界才能完成,否则可能会滑向两种极端:一是民族主义,二是全盘西化,这两种极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都是有害的。

“新教育本土化”运动趋于民族主义一端,是对教育全盘西化的反叛,存在认识上的文化二元对立。

而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运动折中而动,颇显本土探索之功,这源于晏阳初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晏阳初和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

晏阳初和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

晏阳初和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晏阳初和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都对乡村教育问题有过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两位教育家在乡村教育方面的思想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标等方面对晏阳初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进行比较,以期展示他们在乡村教育方面的贡献和意见。

一、教育理念晏阳初认为,乡村教育的理念应该是为了服务乡村社会,培养独立自主、勤劳踏实的劳动者。

他主张乡村教育要注意实用性,贴近乡村生活,注重传授实用技能,如农业、手工业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家乡生活中得到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他也强调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乡村教育应该倡导“知行合一”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

陶行知则强调自由主义教育的理念,认为乡村教育应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类为目标。

他主张乡村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的、充满趣味的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他认为,只有给孩子提供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探索和发现,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才智和特长。

二、教育内容晏阳初对乡村教育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实用技能的传授。

他主张教授农耕、养蚕、纺织等实用技艺,以培养学生的生产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同时,他也重视文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质,通过传授文化知识,提高其文化素质,从而提高其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

陶行知则主张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他认为乡村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

他认为,在学校里应该提供课程以外的活动,如阅读、写作、绘画等,以激发学生对知识和文化的浓厚兴趣。

他同时也非常注重社会实践,认为学生应该亲身去体验乡村生活,了解乡村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三、教育方法晏阳初主张以课堂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乡村教育。

他认为,在课堂上通过讲授和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实践操作来巩固和加强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实用技能的运用。

晏阳初的四大教育思想.pdf

晏阳初的四大教育思想.pdf

晏阳初四大教育思想简论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沈洁摘要:作为平民教育思想代表人物的晏阳初,提出了针对中国农村的四大教育思想,其中包括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乡村建设的风潮,这场运动的主旨就是将目光聚焦在乡村。

作为其中代表人物的晏阳初,他的乡村建设思想尤其是他的平民教育思想是当时众多乡村建设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

当然,无论是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还是作为其中重要部分的平民教育思想,都是十分庞杂的,这里只想就其中的重要内容,即四大教育思想作一简单分析。

一晏阳初看来,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在于民众的愚昧落后,也就是他所说的四大病象——愚、穷、弱、私。

要解决这四大病象,就要进行四大教育,“所谓四大教育就是针对着多数民众的四大病象——愚、穷、弱、私——而设立。

”1具体而言,就是:“(一)因为中国人愚昧,所以要培养知识力来功愚,这就需要——文艺教育。

(二)因为中国人贫穷,所以要培养生产力来功穷,这就需要——生计教育。

(三)因为中国人多病,所以要培养健康力来功弱,这就需要——卫生教育。

(四)因为中国人散漫自私,所以要培养团结力来功私,这就需要——公民教育。

”2明确了四大教育的针对问题,我们再来看这四大教育的具体方面:(一)文艺教育这又包括文字教育和艺术教育两方面。

(1)文字教育晏阳初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他认为一切建设都需要力,也就是需要知识,人民如果没有知识,那么任何方案、计划和政策都只能见之于纸墨,而不能实现于民间。

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尽管是多样的,但是最简单、最便利的方法就是读书,而读书就必须先认识文字。

他说:“文字教育是培养知识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人类文明与野蛮的分野,就在文字的有无。

”3他并且提出三个最低目标:①能使农民认识千余个基本汉字;②给他们输入这千余个汉字所代表的常识;③引起农民读书的兴趣。

这其中又以第三个目标最为重要。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晏阳初是十分重视广大人民的教育程度对于整个国家的影响的,他认识到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才是振兴国家的根本,这不同于以往传统社会中精英层对于知识的垄断,认为读书只是读书人的专业的观点。

乡村教育大家说这个世界是否由于我的存在而变得更好?——晏阳初

乡村教育大家说这个世界是否由于我的存在而变得更好?——晏阳初

乡村教育大家说这个世界是否由于我的存在而变得更好?——晏阳初我们的使命以乡土人本教育创新,推动乡村教育公平我们的愿景让乡村孩子在家乡享有属于他们的好教育“您的一生教导我们,要超越自己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寻求一个更有意义的目标。

这个世界是否由于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好?”——邓兴《在追悼会上的讲话》导读田字格公号陆续推出的《乡村教育大家说》栏目,介绍中国二三十年代在乡村教育领域熠熠生辉的“大家们”的实践和理念。

上两期分别介绍了“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和中国乡村建设“三杰”之一卢作孚。

今天,我们推出的是被称为“国际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之父”的晏阳初先生。

01一生只做一件事晏阳初,出生于1890年,卒于1990年。

百年的生命历程,他只做了一件事:将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相结合,并推广到世界。

他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实验规模宏大,在中国的河北定县、湖南衡山、四川新都和重庆附近的多个县城,以及台湾都落地开花。

“定县实验”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发展。

晏阳初先后在美国建立国际平民教育运动委员会,协助菲律宾实行乡村改造三年计划,协助亚洲的泰国和拉丁美洲的危地马拉、哥伦比亚成立乡村改造促进委员会。

他的这些行动引起了国际的重视和认可。

1948年东西方协会称赞他“准备了一套不但能为中国,而且能为世界任何地方平民改善生活,并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世界之黑暗处点燃了一盏明灯”。

他同时也在国际上获得了一系列的殊荣:1943年和爱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评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1955年被《展望》杂志评为“当代世界一百位最主要人物”;1983年获“人民国际”授予的“艾森豪威尔大奖章”,表彰其“对世界和平和相互理解的特殊贡献”;……他被称为”国际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之父“。

△1943年,晏阳初(右一)和爱因斯坦(左一)等被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那是什么影响了他,让他“穷干,苦干,硬干”了一辈子,“从中国干到世界上干”?023“C”影响一生他在《九十自述》中总结:“‘3C’影响了我一生:孔子(Cont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答:要点提示:
该题若为简答题,可答为:(1)以文艺教育救愚,培养知识力;(2)以生计教育救穷,
培养生产力;(3)以卫生教育救弱,培养强健力;(4)以公民教育救私,培养团结力。
该题若为论述题,可答为:
1926 年前后全国教育界兴起了乡村教育运动,“下乡去” 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口号,
然而在乡村教育运动后不久, 教育家们就发现中国的农村教育已经陷入全面破产的边缘,
仅依靠以识字扫盲为主的乡村教育并不能解救中国, 于是晏阳初提倡的平民教育开始逐步
提上意识日程。
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的内容:
一、 平民教育的目的
什么是平民? 平民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贫民,平民是指当时失学的青少年或成人, 也
就是指一般的不识字的青少年与成人。 当时据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统计, 不识字的人占全国
人口的 80%, 所以平民教育的对象主要就是这样的人群。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 做
整个的人。 所谓整个的人就是第一要有知识、 中央民族大学考研更多资料加扣扣:二三零
二一零零玖伍玖,第二要有生产能力、 第三就是要有公德。 它包括公民的文字教育、生计
教育和公德教育。 要成为整个的人必须接受这三样的教育。
文字教育。 它的目的就是开启民智, 直到现在我们一直有这样的错误观点存在于我们
的大脑里,那就是读书只是学生的专利,其他的人可不必读书,我们应该认识到不管男女老
幼都应该读书,读书是所有人的权利, 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 就人类生存竞争的角度
来说, 知识是我们生存必不可少的内容, 文字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欲传播知识必须认识
文字, 所以文字教育是开启民智的第一步。
生计教育。 生计教育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谋得生计而进行的教育。 我们一直有一个通行
的毛病,在没有读书以前, 尚肯劳动, 一旦有了一定的知识文化以后, 便以为自己是文
人, 于是认为劳作与自己无缘。 还有一部分人, 终日埋头苦读, 只求书本知识, 至于
实际的生活则是一塌糊涂, 这种寄生虫似的呆子不是平民教育的需要, 所以平民教育除了
文字教育以外还应该有生计教育方面的内容, 使人人具备生产劳作的技能, 成为自食其力
的国民。
公民教育。 它主要强调的是公民的公德教育,如果我们培养的公民缺乏公德心, 只知
道保护自己的私利, 倘若教育的目的是把公民培养为主要一类的人, 那是国家教育的悲哀,
所以平民教育必须要有公德教育, 把社会成员培养为热诚奉公的公民。
二、 对平民教育的正确理解
1.平民教育不是贫民教育
贫民教育的目的是从慈善的角度出发, 而晏阳初先生提倡的平民教育更是一种针对当
时中国的国民实际而提出的一种教育, 平民教育比当时的高等教育、 中等教育还要重要。
因为它关系到当时占中国人口 80%的人的教育生计问题。
2.平民教育有正规的办学体系
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办学体系, 就组织方面而言, 北京有中华
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 各省区有省分会、 市分会、 县分会、 村分会, 运用灵活。 就系
统方面而言, 有初级平民教育与继续平民教育等。
3.平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以前的教育不外乎就是传授文字, 而晏阳初先生
的平民教育所要求的人是具有知识力、 生产力与公德力的完整的人。
4.平民教育有全国之势
以前办理教育只是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提倡, 平民教育的范围局限于很小的区域, 但晏
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有在全国普及之势,平民教育的风气已经传遍全国。
平民教育的使命在于做新民: 一是养成有知识、 有生产力、 有公德心的整个人; 二
是养成社会健全的分子, 发展社会的事业; 三是养成建设国家的好国民, 提高中国的国
际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