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描述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征。 3?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情感目标 1 ?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 ?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难点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细菌和真菌的个体虽不及动植物高大,但它们在生物圈中却几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已有的生活常识思考几个问题一一 ①家里吃剩的饭菜存放的时间久了就会变酸,这是什么在作怪? ②橘子或面包存放久了,表面会有一些毛状物,为什么? ③腐烂的树枝上会长出一些木耳,木耳实际上是哪种生物? ④现代社会,啤酒是餐桌上的不可缺少的饮料,你知道它是用一种叫酒曲的霉菌制出的 吗?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广泛。土壤、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身体内外,甚至寒冷的极地和很热的温泉中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二)菌落的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你能用肉眼看到单独存在的细菌、真菌吗? 真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多细胞的,一类是单细胞的。像蘑菇、木耳这些是属于多细胞 的大型真菌,比较高等。单细胞真菌低等,个体也比较小,用肉眼很难看到。当家里的面包、馒头或 橘子等放久后,我们却能看到它们发霉了,霉菌个体微小,为什么我们又能看得到呢? 2、菌落的概念 因为数量多,所以聚在一起的时候目标就大,所以我们可用肉眼直接看到。像这样的,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产生许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和真菌》知识点

细菌和真菌知识点 基础知识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 细菌菌落特点: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 真菌菌落特点:较大,呈绒毛状、絮状蛛网状,有红、绿、黄、褐、黑等颜色 2、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 ①配制培养基 ②高温灭菌 ③接种 ④恒温培养 3、培养基:含营养物质的有机物 4、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营养物质)、一定的生存空间等。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即营养方式为异养) 5、科学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特殊的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古细菌的存在说明: ①古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 ②细菌的分布很广泛。 6、炎热的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得胃肠炎的人很多,原因是: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于细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保存不当或时间过长,就会因被细菌、真菌污染而变质,人们吃了变质的食品就会的胃肠炎。 7、洗净晾干的衣服不会长霉,而脏衣服脏鞋就容易长霉,原因是:洗净晾干的衣服清洁干燥、缺乏营养物质,不适合真菌的繁殖,所以洗净晾干的衣服不易长霉;反之,脏衣服给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脏衣服协议发霉。 8、制作泡菜时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缺氧环境,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9、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发现细菌;而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10、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病毒比它还小) 11、细菌特征: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无成形细胞核。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分解者。 有些细菌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叫芽孢 12、细菌的结构特点: 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 附属结构: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用于在水中游动); 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轻,对恶劣环境有抵抗能力的休眠体)。 13、掌握细菌结构示意图。 14、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有关: 细菌个体微小,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 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数量多; 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芽孢小而轻,可以随风四处飘散,落在适当环境中,就能萌发为细菌。这些特点都有利于细菌的广泛分布。 15、动物、植物、细菌细胞的对比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完整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北京市十一学校邢凤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准备 教师:培养菌落实物、培养基(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并高温灭菌)、发霉的橘子、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实物、无菌棉签,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

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which》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菌落的观察 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何取细菌?”等。教师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7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到的大难题。如何能让我们用教室现有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探究呢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发霉、腐败食物上的黄点或霉点。教师展示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的图片,这些培养基上呈乳白色的不同大小的圆点就是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生殖,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1 mm3大小的菌落中,就可含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的个体。 每两个同学一组,教师给每组准备一个已经接种并培养好的培养皿,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参照教材,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2.判断提供的实物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案人教版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章引言的学习,引起学生对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重点、难点 重点 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难点 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是本节的难点。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镜,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 学生: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各种动物。 教师:好,那么,大家可曾想过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存在另一类生物吗?下面就分组观察各组准备的实物,然后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讨论。 教师:你们谈一谈观察结果。 学生:桔子上长了绿毛,馒头长有绿毛,也有黄黑斑。 学生:牛奶闻着发酸了,但看不到什么东西。 学生: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也有绿色斑点。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学习本章讲述的知识——分布广泛的真菌和细菌。 (提醒学生用塑料袋把实物放好,并洗干净手) [收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学生:细菌和真菌分布得特别广泛,无论是空气中、土

壤中、水里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它们。 学生: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中还发现了古细菌。 教师:你们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是的,细菌和真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它们的(大型真菌除外)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其实,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桔子上的绿毛,食物中的斑点都是成千上万个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菌落。下面你们认真观察菌落图片和老师培养的菌落实物,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思考,选出每组回答较全面的同学作小组发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出示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 教师:刚才我们评出了最佳小组,请这个小组派代表总结两种菌落的特点。 学生:细菌菌落比较小,呈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真菌菌落较大,颜色呈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形态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全面,那么,你们能不能结合日常所见,举一些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例子呢? (学生活动) 热烈讨论,思考,积极踊跃回答。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甘敏仪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三)情感目标: 1.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形态。 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3.设计并实施实验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 2.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 四.教学方法: 观察、探究和启发相结合。 五、学法指导: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讨论、分析、综合→师生总结 六、课型:新授课 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片段;歌中提到一种我们最喜欢吃的生物是什么?蘑菇是植物吗?蘑菇是动物吗?那么,它究竟是什么生物呢?再请同学们观看图片。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想解开这个谜,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讲授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细菌和真菌的了解有多少呢?是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确实很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那么,这个集合体叫什么呢?如何培养细菌或真菌呢? 互动1 学习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菌落的概念及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菌落:指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培养的一般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配制培养基?

八年级生物上册真菌教案人教版

真菌第三节 教学内容第三节真菌 1 .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食用或药用真菌的形态。识记青霉、曲霉的形状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2) (3)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推测真菌的营养, (1)从“观察与思考”入手,学会观察青霉、曲霉的形状结构、真菌的结构异同点。方式,比较细菌 比较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的结构异同点。(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1)通过真菌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正确利用真菌,健康快乐的生活。,(2)学会防霉 教学重点真菌的种类、繁殖真菌的结构。教学难点 PPT 2)制作(教具准备 1)搜集具有真菌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集体定教个性补教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从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入题里?1.蘑菇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2.小姑娘采的蘑菇属于植物吗? 你知道蘑菇的繁殖方式吗?3. 、讲授新课二一.新知探究各种各样的真菌 1.多细胞的真菌展示材料、提出问题:资料一:展示几种常见的蘑菇及生活环境:资料二:用橘皮、面包片等培育出的青霉和曲霉。采到蘑菇?这说明蘑菇一般生(1)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容易 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除了图示的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种类?4 / 1 )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2根据它们的结构你能推测它们的营养)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3 方式吗? 4)你还认识哪些多细胞真菌?()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1小结:()青霉和曲霉的比较:(2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没有叶绿体,(3)和能量,为异养。构成的,)青霉和曲霉的菌体都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4 它们和蘑菇一样都是多细胞的生物,每个细胞都具有完整的细胞.单细胞的真菌展示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2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图, 1)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 2)酵母菌的细胞包含哪些结构?()根据酵母菌的结构,你能推测其营养方式吗?(3小结:真菌种类很多,既有单细胞的生物,也有多细胞的生物。没有叶绿体,只能吸收真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北京市十一学校邢凤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准备 教师:培养菌落实物、培养基(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并高温灭菌)、发霉的橘子、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实物、无菌棉签,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which?》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菌落的观察 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何取细菌?”等。教师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7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到的大难题。如何能让我们用教室现有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探究呢?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发霉、腐败食物上的黄点或霉点。教师展示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的图片,这些培养基上呈乳白色的不同大小的圆点就是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生殖,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1 mm3大小的菌落中,就可含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的个体。 每两个同学一组, 教师给每组准备一个已经接种并培养好的培养皿,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参照教材,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2.判断提供的实物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通过教材的阅读和真实菌落的比较,同学们基本上能够区分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明确可以通过菌落大小、表面形态、颜色等综合分析菌落的类型。明确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1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章引言的学习,引起学生对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谈话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挂图。 (2)自制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培养基。 (3)投影片,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2.学生准备:(1)查阅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4)准备一些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的食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镜,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 学生: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各种动物。 教师:好,那么,大家可曾想过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存在另一类生物吗?下面就分组观察各组准备的实物,

然后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讨论。 教师:你们谈一谈观察结果。 学生:桔子上长了绿毛,馒头长有绿毛,也有黄黑斑。 学生:牛奶闻着发酸了,但看不到什么东西。 学生: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也有绿色斑点。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学习本章讲述的知识——分布广泛的真菌和细菌。 (提醒学生用塑料袋把实物放好,并洗干净手) [收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学生:细菌和真菌分布得特别广泛,无论是空气中、土壤中、水里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它们。 学生: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中还发现了古细菌。 教师:你们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是的,细菌和真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它们的(大型真菌除外)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其实,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桔子上的绿毛,食物中的斑点都是成千上万个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菌落。下面你们认真观察菌落图片和老师培养的菌落实物,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思考,选出每组回答较全面的同学作小组发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出示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 教师:刚才我们评出了最佳小组,请这个小组派代表总结两种菌落的特点。 学生:细菌菌落比较小,呈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真菌菌落较大,颜色呈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形态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全面,那么,你们能不能结合日常所见,举一些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例子呢?(学生活动) 热烈讨论,思考,积极踊跃回答。 学生:我家在夏天做的肉汤放久了,在肉汤表面就会出现一片一片的白色,绿色斑点。 学生:我家平房放的皮鞋,在夏天的时候容易长绿毛。 学生:吃不了的馒头、面包放久了,就会长些白色、黑色或绿色斑点。 学生:水果放久了就会腐烂。 教师:你们举得例子太好了,说明你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确实这些都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在你们查找的资料中,有没有关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呢? 如果有,大家不妨互相交流,共同增长见识。 学生:19世纪的欧洲,肺结核病十分猖獗,每7个人里就有1人被它夺去生命。科赫为了找到肺结核的病因,日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致病的结核杆菌。通过动物实验,他证明结核杆菌能通过空气传播,使人患肺结核。 学生:将结核杆菌放入土壤,它会被杀灭。土壤里有约10万种微生物,是谁杀死了结核杆菌?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不厌其烦地将土壤里的微生物一一进行培养试验,终于在实验到10000多种微生物时,找到了杀灭结核杆菌的菌,提炼出链霉素,为医学工程作出了杰出贡献。 学生:1928年,英国圣玛丽学院的讲师弗莱明发现,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基里长出了霉花。奇怪的是,霉花周围的葡萄球菌不见了,难道是霉菌杀灭了葡萄球菌?他试着将霉菌用水稀释后,滴进其他细菌培养基里,结果,霉菌又杀死了其他病菌。弗莱明喜出望外,将这种霉菌分泌出的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在战争中救治了许多伤员,于是,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一起,被誉为第二次大战时期的三大发现。 学生:1855年,法国里尔的酒厂常为美味啤酒变酸而苦恼,就去请教里尔大学教授巴斯德。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啤酒变酸是酒里的乳酸杆菌捣乱。于是,他用加热的方法杀死乳酸杆菌,保证啤酒不变酸。他成为发明消毒法的第一人。后来。巴斯德又发现了使蚕生病的致病细菌,成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 教师:太棒了,我没想到你们知道这么多有关微生物的知识,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4.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菌落的观察

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何取细菌?”等。教师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7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到的大难题。如何能让我们用教室现有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探究呢?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发霉、腐败食物上的黄点或霉点。教师展示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的图片,这些培养基上呈乳白色的不同大小的圆点就是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生殖,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1mm3大小的菌落中,就可含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的个体。 每两个同学一组, 教师给每组准备一个已经接种并培养好的培养皿,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参照教材,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2.判断提供的实物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通过教材的阅读和真实菌落的比较,同学们基本上能够区分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明确可以通过菌落大小、表面形态、颜色等综合分析菌落的类型。明确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设计意图:以探究验证手机上的细菌是否要比马桶上的多为切入点,让同学们认识到要想了解细菌和真菌,首先要了解如何观察它们。再通过教材中文字资料和实际菌落的比较,让同学对于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一个直观准确的认识。 三、细菌和真菌的培养一般方法 细菌和真菌通过不断的生长和繁殖,从单个细菌或真菌长成菌落。教师展示发霉的桔子实物,而霉菌能够生长,就是因为橘子为其生长提供了所需的条件。而在实验室中,则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为其生活提供营养物质。教师介绍培养基的配制原料,即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等,这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的生活提供营养物质,并且琼脂是一种极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质,能够保持培养基的形态,易于观察。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仅有培养基为细菌和真菌提供营养,就可以培养出细菌和真菌了吗?学生认识到除了微生物生活所需的营养条件外,适宜的温度和环境等其他条件的适宜也是必须的。因此我们一般要将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放在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知识点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注意:菌落中的所有细菌或者真菌为同种细菌或真菌)。 2.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 3.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培养 4.细菌和真菌生活必需的条件: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5.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不同;在有机物含量丰富的环境中,细菌、真菌的数量较多。 第二节细菌 1.细菌的发现 列文·虎克——细菌的发现者,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菌 2.细菌来源 巴斯德以鹅颈试验通过肉汤腐败现象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 在的细菌产生的。 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细菌)、酵母菌(真菌),提出了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3.细菌的形态 细菌十分微小,必须在高倍镜或电镜下才能观察到。 细菌都是单细胞的,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 4.细菌的结构

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细菌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和叶绿体。没 有细胞核,只有DNA集中区域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 5.细菌的营养 大多数细菌体内没有叶绿体,必须分解现成的有机物获得所需的营养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一部分细菌生活在活的生物体内,获取有机物,属于消费者。 少数细菌如光合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 6.细菌的生殖 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20~30分钟分裂一次。 细菌的适应方式:环境条件不适宜时,细菌个体形成休眠体——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细菌个体小、扩散迅速、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第三节真菌 1.真菌的种类 2.真菌的结构 (1)酵母菌的结构:酵母菌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 (2)霉菌的结构:青霉菌孢子青绿色、呈扫帚状 (3)蘑菇的结构

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说课稿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四章第一节。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该章的要求是学生能够描述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同时倡导学生掌握培养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科学方法。用培养基培养细菌和真菌菌落,是认识细菌和真菌的一项重要方法。教材中对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内容没有直接讲述,而是通过“探究实验”由学生亲自体验。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细菌和真菌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从而更深的认识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一定基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将涉及的“菌落”“培养基”和“接种”等重要的生物术语会起到铺垫的作用。这一节也对下面学习细菌和真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与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养成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引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和真菌培养的实验操作,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条件。 只有掌握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操作过程,才能理解和掌握细菌和真菌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说教法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反思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通过学生在课下自习,并完成学案,在课上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有力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物课堂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自由和充分发展的目的。 一、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解决问题 由于本节课涉及到微生物技术方面的概念与操作,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来总结出特点及操作方法。以弥补部分学生预习时走马观花,应用时模模糊糊的现象。如,在学生做学案前,我们给了同学2分钟的时间阅读了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画出重难点,并把不懂得在课本做好标记。这样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依托教材,寻找问题答案的好习惯。 二、创设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能将有效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兴趣,为学习者与知识间架起有效的桥梁。如,在导入新课时,我用身边的实例,在夏天经常看到馒头长了一些“毛”,这是真菌中的霉菌,另外,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菌,那么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是怎样存在的呢?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领悟到细菌和多数真菌较“小”“分布广”的特征。 再比如,学生对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只有从书上简短的几行文字中有个大致印象,而后面探究活动中学生要具体应用这些方法步骤。我认为学生平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因此在教学中上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加以指导,教师既为后面学生的探究学习扫清障碍,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由于时间有些紧张,这节课中设计方案展示环节讨论的不 够充分,只展示了两个小组。并且组间评价展开的也不充分。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 1/ 1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细菌和真菌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生物月考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1、食品放在冰箱中能保存一段时间不腐败,是因为在冰箱的环境中:() A、没有细菌 B、细菌很少 C、细菌的繁殖速度很慢 D、细菌都被冻死了 2、下列关于抗生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的抗生素适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B、使用后人体会产生一些有较强抗药性的病菌 C、滥用时会杀死体内有益的细菌 D、多用会增强人的抵抗能力 3、下列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是:() A、潮湿的环境 B、干燥环境 C、真空 D、冰箱的冷冻室 4、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下列不是细菌和真菌生存必需条件的是:() A、需要水分 B、需要适宜的温度 C、需要有机物 D、必须有氧气 5、用乳酸细菌制作泡菜时,要用水密封,这是为了提供:() A、安静的环境 B、有氧的环境 C、无氧的环境 D、防止细菌逃跑 6、罐头食品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腐败变质的原因是:() A、密封很严,细菌没有机会侵入 B 、高温、高压影响了罐头内细菌和繁殖 C、封盖前高温灭菌,封盖后罐内没有细菌D 、密封很严,细菌无法呼吸而死亡 7、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有:() A、细胞膜 B、细胞质 C、未成形的细胞核 D、成形的细胞核 8、巴斯德实验证实了肉汤的腐败原因是:() A、肉汤内有细菌 B、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C、鹅颈瓶没有防腐能力 D、时间长了自然会腐败 9、人们因生病而服用抗菌素药物时间较长、剂量过大时不会导致:() A、杀死肠道微生物,使正常菌群失调 B、腹泻 C、引起维生素缺乏 D、肠内菌群大量繁殖 10、下列产品与发酵无关的是:() A、泡菜 B、酸奶 C、醋 D、青霉素

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教学反思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三)情感目标: 1.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形态。 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3.设计并实施实验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 2.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 四.教学方法: 观察、探究和启发相结合。 五、学法指导: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讨论、分析、综合→师生总结 六、课型:新授课 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片段;歌中提到一种我们最喜欢吃的生物是什么?蘑菇是植物吗?蘑菇是动物吗?那么,它究竟是什么生物呢?再请同学们观看图片。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想解开这个谜,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讲授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细菌和真菌的了解有多少呢?是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确实很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那么,这个集合体叫什么呢?如何培养细菌或真菌呢? 互动1 学习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菌落的概念及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菌落:指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培养的一般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配制培养基? 2.什么是接种? 回答非常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置好的培养基应该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 看来对于培养微生物并不那么简单,但大致过程是相同的。 制培养基→接种→培养

最新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和真菌》知识点

ffice" />

20、酵母菌(了解) ⑴形态:(单细胞)卵圆形,无色 ⑵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无叶绿体 ⑶营养方式:异养(腐生)有氧:葡萄糖-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无氧:葡萄糖-二氧化碳+酒精+能量(少) ⑷生殖方式:出芽生殖,特殊情况进行孢子生殖 21、蘑菇、木耳等可以食用的真菌统称为食用菌. 22、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 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即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 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这类微生物多营寄生生活,从活的动植物体上吸收营养物质.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真菌引起癣、小麦叶锈病 .注意:脚气和细、真菌没关系(是缺维生素B1导致的) ③与动植物共生.共生指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不能分开的现象,简言之,互利共生.如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 23、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食品制作.即发酵原理的应用,发酵就是有机物在一定温度下被酵母或其他菌类分解成某些产物的过程 ②食品保存. 腐败原因-------细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导致; 保存原理-------将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常用保存方法: “巴斯德”消毒法(依据高温灭菌原理) 罐藏法(依据高温消毒和防止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

冷冻法、冷藏法(依据低温可以抑菌的原理) 真空包装法(依据破坏需氧菌类生存环境的原理) 晒制与烟熏法、腌制法、脱水法、渗透保存法(依据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原理) 使用防腐剂 使用射线 ③疾病防治.主要指抗生素治病(如青霉素)与转基因技术生产药品(如胰岛素).抗生素是真菌(另外还有放线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质 ④环境保护.无氧时一些杆菌、甲烷菌可将引发污染的有机物发酵分解,产生甲烷等,而有氧时另外一些细菌(如黄杆菌)可将这些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样都使污水得到净化 24、制作馒头或面包时,要用到酵母菌,它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或面包膨大和松软,而面团中所含的酒精,则在蒸烤过程中挥发掉了. 25、制作馒头要用酵母菌,制酸奶用乳酸菌,制泡菜用醋酸菌,酿酒用酒曲. 本文由索罗学院整理

(八年级生物教案)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5.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基础。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培养菌落实物、实物投影仪、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可以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①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联系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③教师开门见山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吗?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入新课。 ④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引出细菌和真菌。

八年级生物上册5.4.3《真菌》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

《真菌》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菌 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真菌分布十分广泛的 概念,并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对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和繁殖却模糊不清,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在心中明确真菌这一类型生物的特点, 并为第五章的学习打下基础。https://www.360docs.net/doc/f52559317.html, 【知识目标】 1、了解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介绍霉菌和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里的作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真菌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 2、通过介绍我国人民利用真菌造福社会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真菌。 【教学难点】 说出蘑菇和霉菌的营养方式,描述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 ◆课前准备 ◆ 1、每组准备显微镜一台、放大镜一把、酵母菌装片一块、有霉菌的桔子皮和新鲜的蘑菇或 金针茹; 2、酵母菌的结构挂图,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挂图,青霉、根霉、曲霉挂图,蘑菇的形态结构 挂图。常见真菌特点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播《采蘑菇的小姑娘话:这首歌么?是什么名字呀? 生,是《采蘑菇的小姑娘》 知道小姑娘会是在什么地方采蘑菇? 生:森林里根下 师:她会在候出去采蘑菇? 生:春天或夏雨之后。 师:小姑娘蘑菇有什 生:可以吃,可以炒菜。 师:知真多。在前中,依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 界”里的植菌、病毒知道该属于生命世界里的?生:真菌。 ,蘑菇属于既不属于植物)也不物的生物这 课就来研究生活中的真菌) (二1 可以食用的真菌: 师都知道哪些可以食用的真菌)? 生:木耳菇? ? 先来真件第识一些可以食用的大 的形色等特征是哪些真菌,你在 师:件,察。 是什么真菌? 交流: 师:好,一下出了哪些真菌?在些真菌呀?(每 一种) 耳 在夏日超卖的。 生:过木耳,用木耳做的菜可好吃了。 生:来香菇,做的,好吃极了! 生:我看播片中有灵芝,使我想的“灵芝”茶。 有“冬虫夏草”,它的。 师:观察得十知道得也真多太棒了!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