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会考整理

高中化学会考整理
高中化学会考整理

高中会考化学知识点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1.熟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电子排布和周期表的关系,化合价和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所在的族序数的关系,微粒的半径大小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非金属氢化物的稳定性、酸性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知道典型的特征 先沉淀后澄清的反应: 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溶解: 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先沉淀后澄清: 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先沉淀后澄清: ; 电解饱和食盐水:; C与浓HNO3加热时反应:; C与浓H2SO4加热时反应:; 常见的置换反应: (1)金属置换金属: 如溶液中金属与盐的反应:; 铝热反应:; (2)非金属置换非金属: 卤素间的置换:; (3)金属置换非金属: 活泼金属与非氧化性酸的反应:; 钠与水的反应:; 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4)非金属置换金属: 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 三合一的反应: 4Fe(OH)2+O2+2H2O—— CaCO3+CO2+H2O—— Na2CO3+CO2+H2O—— 能同酸反应的单质: (1)金属单质Zn+H2SO4(稀)—— Cu+HNO3(浓)—— (注意:铁、铝遇冷的浓硫酸、硝酸会钝化) (2)C、S、可跟氧化性酸(浓H2SO4、HNO3)反应 C+H2SO4(浓)—— C+HNO3(浓)—— 能同碱反应的单质:、铝、卤素单质 Al+NaOH+H2O—— Cl2+NaOH—— Cl2+Ca(OH)2—— 无机框图题题眼归纳 一、物质的重要特征: 1、性质特征:

(1)物质的颜色:有色气体单质:Cl2?、白色[Fe(0H)2、CaCO3、BaSO4、AgCl、BaSO3] 有色离子(溶液)Cu2+、Fe2+、Fe3+、MnO4-不溶于稀酸的白色沉淀:AgCl、BaSO4 二、全部颜色分类 红色:Fe2O3红棕色;Fe(OH)3红褐色;[Fe(SCN)]2+(或血红色);Cu2O红色(或砖红色); 石蕊酚酞;NO2红棕色; 紫色:MnO4-紫红色;I2的CCl4或苯或汽油等溶液紫红色; 橙色:溴水橙色;溴溶于有机溶剂中橙色或橙红色;。 灰色:Fe(OH)2变成Fe(OH)3的中间产物灰绿色。 棕色:FeCl3溶液溶液棕黄色。 黄色:S、、Fe3+、Na2O2、 蓝色:Cu2+、Cu(OH)2、CuSO4?5H2O;石蕊在pH>8的溶液中呈蓝色;I2遇淀粉变蓝色; 黑色:炭、MnO2、CuO、 绿色:Fe2+浅绿色;Cl2淡黄绿色; (2)物质的状态: 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Br2、Hg常温下的常见的无色液体:H2OH2O2 常见的气体:H2、N2、O2、F2、Cl2、NH3、CO2、NO、NO2、SO2)[注:有机物中的气态烃CxHy(x≤4);有机化学中有许多液态物质, 常见的固体单质:I2、S、P、C、Si、金属单质。白色胶状沉淀(Al(OH)3、H2SiO3)(3)物质的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l2、SO2、NO2、HX、NH3 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氯水、溴水 (4)物质的毒性: 非金属单质有毒的:F2、Cl2、Br2、I2、 常见的有毒气体化合物:CO、NO、NO2、SO2、 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是CO和NO (5)物质的溶解性: 极易溶于水的气体:HX、NH3 常见的难溶于水的气体:H2、N2、NO、CO、CH4、C2H4、 S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特征反应现象: 三、重要的实验现象: 1、燃烧时火焰的颜色: (1)火焰为蓝色或淡蓝色的是:H2、CH4、 (2)火焰为苍白色的为H2与Cl2; (3)Na燃烧时火焰呈黄色。 2、沉淀现象: (1)向一溶液中滴入碱液,先生成白色沉淀,进而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3)与碱产生红褐色沉淀的必是Fe3+; (4)与碱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一般是Mg2+和Al3+,若加过量NaOH沉淀不溶解,则是Mg2+,溶解则是Al3+; 3、放气现象: (1)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此气体可使品红溶液褪色,该气体一般

高中文科化学会考必背知识点

高中化学会考必备知识点 1、化合价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碱金属元素、Ag、H:+1 Cu:+1,+2 F:-1 Ca、Mg、Ba、Zn:+2 Fe:+2,+3 Cl:-1,+1,+5,+7 Al:+3 O:-2 Mn:+2,+4,+6,+7 S:-2,+4,+6 P:-3,+3,+5 N:-3,+2,+4,+5 2、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 口诀:-氧化剂--得---降---(被)还原 -还原剂-- 失--- 升----(被)氧化 四种基本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关系 3、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4、离子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3、BaCO3、BaSO4、AgCl、AgBr、AgI、Mg(OH)2、Al(OH)3、Fe(OH)2、Fe(OH)3、Cu(OH)2等),难电离(H2CO3、H2S、CH3COOH、HClO、H2SO3、H3PO4等),气体(CO2、SO2、NH3、H2S、Cl2、O2、H2等),氧化物(Na2O、MgO、Al2O3)等不拆。 第三步:删。删去前后都有的离子 第四步:查。检查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离子共存问题判断 1、是否产生沉淀(如:Ba2+和SO42-,Fe2+和OH-) 2、是否生成弱电解质(如:NH4+和OH-,H+和CH3OO-) 3、是否生成气体(如:H+和CO32-,H+和SO32-)

高中化学会考复习必备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纲要——必修1 1.常见的有机物有: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2.常见的混合物有煤,石油,漂白粉,硬铝、黄铜、钢等合金,氯水,氨水 等溶液,胶体。 3.液氯、液氨、冰醋酸属于纯净物。4.常见的电解质有:酸、碱、盐等,其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5.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丁达尔效应6.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一般而言,反应物 或生成物中有单质的一定是氧化还原 反应,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换除外。7.升失氧化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 原剂 8.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9.摩尔质量的单位g/mol或g.mol-1 10.L的使用条件:①标准状况下(0℃101KP a );②气体。注:水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 11.n= 12.c(浓溶液)·V(浓溶液) = c(稀溶液)·V(稀溶液) 1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必需的仪器:XX 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 胶头滴管。 14.过滤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主要仪器:漏斗、烧杯、玻璃棒。15.蒸馏用于分离液体混合物,如:乙醇和水的混合物。冷凝水“下进上出”。16.萃取可用于提取碘水中的碘单质。主要仪器:分液漏斗;萃取剂不能溶于 水,如四氯化碳,不可使用酒精。17.分液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如:乙酸乙酯和饱和Na 2 CO 3 溶液,植物油和水。主要仪器:分液漏斗。使用时 注意“上倒下放”。 18.蒸发的主要仪器:蒸发皿。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停止加热。19.氢氟酸应存放在塑料瓶中,不能存放在玻璃瓶中。 20.氢氧化钠溶液在存放时不能使用玻璃塞。 21.金属钠、钾存放在煤油中 22.氯水存放在棕色瓶中 23.托盘天平精确到,量筒精确到。24.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 25.点燃可燃气体前要验纯。 26.酒精着火应迅速用湿抹布盖灭,钠、钾着火用细沙盖灭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稀HNO 3和AgNO 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 42-稀HCl和BaCl 2 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滴 入BaCl 2 溶液有白色沉淀 SO 4 2-+Ba2+=BaSO 4 ↓ Fe3+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 Fe2+先加KSCN溶液 再加氯水 先无明显变化,后溶液呈 红色 2Fe2++Cl 2 =2Fe3++2Cl- NH 4+ NaOH溶液,加热 湿润红色石蕊试 纸 试纸变蓝NH 4 + +OH- NH 3 ↑+H 2 O Na+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K+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火焰呈紫色 Al3+NaOH溶液至过量先白色沉淀后逐渐溶解Al3++3OH-=Al(OH) 3 ↓ Al(OH) 3 + OH—= AlO 2 —+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修订版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 结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 (2)1 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 kg一种碳原子(12C)所含的碳原子数=×1023 (3)阿伏加德罗常数:×1023 mol-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4)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与微粒数(N)之间的关系:n = N N A。 2.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M),单位为gmol-1。(2)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3)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和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n = m M。 3.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V m),单位为Lmol-1。 (2)标准状况下,V m≈ Lmol-1。 (3)物质的量(n)、气体的体积(V)和气体摩尔体积(V m)之间的关系:n = V V m。4.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c B),单位为molL-1 。 (2)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n)、溶液的体积(V)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B)之间的关系:n = c B V 。 (3)容量瓶: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浓度准确的溶液。 二、胶体

1.定义: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2.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3.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现象。 4.丁达尔现象可用于检验溶液和胶体。 5.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聚沉。 6.引起胶体聚沉的条件:加入可溶性盐、加热、搅拌等。 三、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2.酸、碱、盐是电解质;其它化合物为非电解质。 3.离子反应:有离子参与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4.将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时,可溶性的酸碱盐要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物质不改写。 四、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 3.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本身作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本身作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五、原子结构 1.对一个原子来说: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一般用符号A X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Z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必背知识点

20XX 年高中毕业会考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1、2必背考试点 1、化合价(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Na 、K 、Ag 、H :+1 F :—1 Ca 、Mg 、Ba 、Zn :+2 Cl :—1,+1,+5,+7 Cu :+1,+2 O :—2 Fe :+2,+3 S :—2,+4,+6 Al :+3 Mn :+2,+4,+7 N :—3,+2,+4,+5 2、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 口诀:得——降——(被)还原——氧化剂 失——升——(被)氧化——还原剂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关系: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 原 性 逐 渐 减 弱 4、离子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 3、BaCO 3、BaSO 4、AgCl 、AgBr 、 AgI 、Mg(OH)2、Al(OH)3、Fe(OH)2、Fe(OH)3、Cu(OH)2等),难电离(H 2CO 3、H 2S 、CH 3COOH 、HClO 、H 2SO 3、NH 3·H 2O 、H 2O 等),气体(CO 2、SO 2、NH 3、Cl 2、O 2、H 2等),氧化物(Na 2O 、MgO 、Al 2O 3等)不拆 第三步:删。删去方程式两边都有的离子 第四步:查。检查前后原子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离子共存问题判断: ①是否产生沉淀(如:Ba 2+和SO 42-,Fe 2+和OH -); ②是否生成弱电解质(如:NH 4+和OH -,H +和CH 3COO -)

高中化学会考复习总结

高中化学会考复习总结 1、化合价(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碱金属元素、Ag、H:+1 F:1,+1,+5,+7 Cu:+1,+2 O:2,+4,+6 Al:+3 P:3,+2,+4,+ 52、氧化还原反应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口诀:得降(被)还原氧化剂失升(被)氧化还原剂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关系: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还原性逐渐减弱 4、离子反应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 3、BaCO 3、BaSO

4、AgCl、AgBr、AgI、Mg(OH) 2、Al(OH) 3、Fe(OH) 2、Fe(OH) 3、Cu(OH)2等),难电离(H2CO 3、H2S、CH3COOH、HClO、H2SO 3、NH3H2O、H2O等),气体(CO 2、SO 2、NH 3、Cl 2、O 2、H2等),氧化物(Na2O、MgO、Al2O3等)不拆 第三步:删。删去前后都有的离子 第四步:查。检查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是否守恒离子共存问题判断: ①是否产生沉淀(如:Ba2+和SO42-,Fe2+和OH-);②是否生成弱电解质(如:NH4+和OH-,H+和CH3COO-)③是否生成气体(如:H+和CO32-,H+和SO32-)④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H+、NO3-和Fe2+/I-,Fe3+和I-) 5、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吸热反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27256)

2010年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有机化合物 混合物( 物质化合物“ 纯净物Y '无机化合物 非金属 单质 金属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是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3、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双线桥 失去2e- -1 0 0 |- -1—- 2 KBr + Cl 2====Br2+2KCI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单位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微粒与物质的量 N n=— NA 质量与物质的量 公式:门=巴 M 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体积与物质的量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 22.41 公式:CB=乎 四:物质的分散系 胶体 胶体的本质特征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大多数的盐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碱 公式: 微粒的数目一定 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 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 符号 CB 单位:mol/l 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1.计算m=c x v x M 2.称量3. 溶解4。转移 (洗涤 2---3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5.定容 6。摇匀 装瓶贴签 浊液 分散质大小 <10 -9 10 -9 -7 ?10 >10 -7 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 区分溶液与胶体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蔗糖 酒精SO 2 CO 2 NH 3等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一强酸 HCl 2 SQ HNO 3 NaOH KOH Ba (OH 2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汇总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汇总 ~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必修1、2) 1、化合价(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碱金属元素、Ag、H:+1 F:—1 Ca、Mg、Ba、Zn:+2 Cl:—1,+1,+5,+7 Cu:+1,+2 O:—2 Fe:+2,+3 S:—2,+4,+6 Al:+3 P:—3,+3,+5 Mn:+2,+4,+6,+7 N:—3,+2,+4,+5 2、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 口诀:得——降——(被)还原——氧化剂失——升——(被)氧化——还原剂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关系: file:///C:/DOCUME~1/morning/LOCALS~1/Temp/ksohtml/wpsE8.tmp.png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file:///C:/DOCUME~1/morning/LOCALS~1/Temp/ksohtml/wpsE9.tmp.png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4、离子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3、BaCO3、BaSO4、AgCl、AgBr、AgI、Mg(OH)2、Al(OH)3、Fe(OH)2、Fe(OH)3、Cu(OH)2等),难电离(H2CO3、H2S、CH3COOH、HClO、H2SO3、NH3·H2O、H2O等),气体(CO2、SO2、NH3、Cl2、O2、H2等),氧化物(Na2O、MgO、Al2O3等)不拆 第三步:删。删去前后都有的离子 第四步:查。检查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是否守恒 离子共存问题判断: ⑵ 是否产生沉淀(如:Ba2+和SO42-,Fe2+和OH-); ⑵是否生成弱电解质(如:NH4+和OH-,H+和CH3COO-) ⑶是否生成气体(如:H+和CO32-,H+和SO32-) ⑷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NO3-和Fe2+/I-,Fe3+和I-) 5、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 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灼热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C、CO、H2还原CuO 6、各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公式和推论 ⑴微粒数目和物质的量:n==N / N A,N==nN A ⑵物质的量和质量:n==m / M,m==nM ⑶对于气体,有如下重要公式 a、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n==V / V m,V==nV m 标准状况下:V m=22.4L/mol b、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V(A) / V(B) == n(A) / n(B) == N(A) / N(B) ⑷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关系 (对于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C==n / V,n==CV 7、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①计算:固体的质量或稀溶液的体积 ②称量:天平称量固体,量筒或滴定管量取液体(准确量取)

高中化学会考文科必背知识点

高中化学会考文科必背 知识点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高中化学会考必备知识点 1、化合价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碱金属元素、Ag、H:+1 Cu:+1,+2 F:-1 Ca、Mg、Ba、Zn: +2 Fe:+2,+3 Cl:-1,+1,+5,+7 Al:+3 O:-2 Mn:+2,+4,+6,+7 S:-2,+4,+6 P:-3,+3,+5 N:-3,+2,+4,+5 2、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 口诀:-氧化剂--得 ---降 ---(被)还原 -还原剂-- 失 --- 升 ----(被)氧化 四种基本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关系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3、BaCO3、BaSO4、AgCl、AgBr、AgI、Mg (OH)2、Al(OH)3、Fe(OH)2、Fe(OH)3、Cu(OH)2等),难电离(H2CO3、H2S、CH3COOH、HClO、H2SO3、H3PO4等),气体(CO2、SO2、NH3、H2S、Cl2、O2、H2等),氧化物(Na2O、MgO、Al2O3)等不拆。 第三步:删。删去前后都有的离子 第四步:查。检查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离子共存问题判断 1、是否产生沉淀(如:Ba2+和SO42-,Fe2+和OH-) 2、是否生成弱电解质(如:NH4+和OH-,H+和CH3OO-) 3、是否生成气体(如:H+和CO32-,H+和SO32-) 4、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NO3-和Fe2+,Fe3+和I-) 5、电解质

高中化学会考复习整理

会考复习整理 一、物质的分类 1物质的分类方法和举例 2物质变化(即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即多变一),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即一变多),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都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②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3分散系的分类标准、分类结果 4生活中常见的胶体(课本中的例子) 气溶胶:烟,云,雾 液溶胶:蛋白溶液,淀粉溶液 固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水晶 5区分溶液和胶体的方法、操作和现象的文字描述 方法:丁达尔效应 操作和现象:手电筒(激光)照射,垂直光线方向观察,有光亮通路 6 Fe(OH) 的制备过程 3 在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即停止加热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Na/NaOH/Na 2O/Na 2 O 2 的物理性质 Na:银白色金属,ρ<水,质软NaOH:白色片状晶体 Na 2 O:白色粉末 Na 2O 2 :淡黄色粉末 2 Na和水的反应(1)化方 2Na+2H 2O===2NaOH+H 2 (2)离方 2Na+2H 2O=2Na++2OH-+H 2 (3)现象+原因 钠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 钠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钠的熔点低)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有气体生成) 发出嘶嘶的响声(生成了气体,反应剧烈) 当有酚酞时:溶液变红(生成碱性物质) 3 Na和O 2 的反应 (1)两种条件、两个化方 4Na+O 2=2Na 2 O 2Na+O 2==加热==Na 2 O 2 (2)上述两种产物之间的转化 Na 2O 2 + 2Na = 2Na 2 O 2Na 2O + O 2 = 2Na 2 O 2 4钠的氧化物 (1)Na 2O和Na 2 O 2 分别和H2O反应的化方对比 Na 2O+H 2 O=2NaOH 2Na 2O 2 +2H 2 O=4NaOH+O 2 ↑ (2)Na 2O 2 和H 2 O离方 2Na 2O 2 +2H 2 O=4Na++4OH-+O 2 ↑ (3)Na 2O和Na 2 O 2 分别和CO 2 反应的化方对比 Na 2O+H 2 O=2NaOH 2NaOH+CO2=Na2CO3+H2O 2Na 2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4)Na 2O 2 和CO 2 离方+应用 2Na 2O 2 +2CO 2 =4Na++CO 3 2-+O 2 ↑

(人教版)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引言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发展趋势 2、能列举一些对化学科学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及其成就 3、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面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4、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和关系 5、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1、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 2、能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3、认识实验方案、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 4、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5、学会分离、提纯实验方法;掌握过滤和蒸发、蒸馏和萃取等基本实验操作; 6、学会NH4+、Fe3+、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是度量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并通过物质的量建起宏观和微观量的关系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含义,明确1摩尔的含义: 3、能进行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 4、知道、气体摩尔体积以及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5、能进行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6、能利用物质的量及其相关关系定量上认识化学反应,并进行简单计算; 7、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了解容量瓶在配制中应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1、能运用元素的观点学习和认识物质。 2、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能列举一些生活中的胶体。 4、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 5、能运用胶体的性质(丁达尔现象),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验问题。 第二节离子反应 1、写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2、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从微粒观(电离的观点)的视角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及所发生的反应。 3、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利用离子反应检验常见离子,如CI-、SO42-、CO32-。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知道可以依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能利用化合价升降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应,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3、能列举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4、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5、能列举说明氧化还原反应的广泛存在及对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影响。 6、以Fe、Fe2+,Fe3+间的转化为例,初步学会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研究物质的性质。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知道钠的主要物质性质(颜色、状态、硬度) 2、认识钠和水、氧气等物质的化学反应,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能利用钠的化学性质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和实际问题。 4、了解铝的还原性、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以及铝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能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小高考必背知识点

必修一主题1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一、 化学实验安全: 1、 实验安全常识: (1)酒精、煤油等有机物燃烧、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布或沙土盖灭;钠着火应用沙土盖灭,切不可用水 或CO 2。 (2)使用、制备有毒气体时,宜在通风橱中或密闭系统中进行,外加尾气吸收处理装置。 2、 实验安全操作: (1)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 2、CO 、CH 4等)或用H 2、CO 还原CuO 、Fe 2O 3之前,要检验气体的纯 度。 (2)防暴沸:蒸馏(加沸石或碎瓷片)。 (3)防中毒:制取有毒气体(如Cl 2、CO )时,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4)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或吸收溶解度较大气体时,要加装安全瓶等装置。 二、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 右图是制取少量蒸馏水的实验装置图, 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在蒸馏烧瓶的 支管口附近,冷却水的流向下进上出, 加入碎瓷片的目的防止暴沸。 2. 萃取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 液体要从上口倒出。 3. 蒸发时,不能将水分完全蒸干。 三、常见离子检验

必修一主题2 基本概念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表示一定数目微观粒子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mol (2)使用该单位时,应指明对象,它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是一个物理量,把6.02×1023mol-1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 A;单位:mol-1 (2)1mol任何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个 (3)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的关系:n=N/N A 3、摩尔质量 (1) 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 单位:g/ mol 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福建省高中化学会考复习纲要(最接近考点)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整合 一、纳 结构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而表现出强还原性 物理性质质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有良好导电导热性,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熔点较低 化学性质} 与非金 属单质钠在常温下切开后表面变暗:4Na+O2==2Na2O(灰白色)钠在氯气中燃烧,黄色火焰,白烟:2Na+Cl2===2NaCl } 与化合物与水反应,现象:浮,游,声,球,红2Na+2H2O==2NaOH+H2↑ 与酸反应,现象与水反应相似,更剧烈,钠先与酸反应,再与水反应 与盐溶液反应:钠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再考虑NaOH与溶液中的盐反应。如:钠投入CuSO4溶液中,有气体放出,生成蓝色沉淀。 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 存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 保存煤油,使之隔绝空气和水 用途\ 制备钠的化合物,作强还原剂,作电光源 Na2CO3 NaHCO3 俗名纯碱,苏打,面碱小苏打 )碱性碱性(同浓度时,碳酸钠碱性比碳酸氢 钠碱性强,pH值大) 碱性 热稳定性不易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与盐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 与二氧化碳Na2CO3+H2O+CO2=2NaHCO3不反应, 用途 重要化工原料,可制玻璃,造纸等治疗胃酸过多,制作发酵粉等 二、镁 1、海水中提出镁 2、镁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CO2+2Mg2MgO+ C 3、' 4、工业制镁:MgCl2 电解 Mg+Cl2↑ 三、铝点燃 △

高中化学会考文科必背知识点(2020年九月整理).doc

高中化学会考必备知识点 1、化合价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剂 (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 还原剂 (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 3、BaCO 3、BaSO 4、AgCl 、AgBr 、AgI 、Mg (OH )2、Al (OH )3、Fe (OH )2、Fe (OH )3、Cu (OH )2等),难电离(H 2CO 3、H 2S 、CH 3COOH 、HClO 、H 2SO 3、H 3PO 4等),气体(CO 2、SO 2、NH 3、H 2S 、Cl 2、O 2、H 2等),氧化物(Na 2O 、MgO 、Al 2O 3)等不拆。 第三步:删。删去前后都有的离子 第四步:查。检查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离子共存问题判断: 1、是否产生沉淀 (如:Ba 2+ 和SO 42-,Fe 2+ 和OH -) 2、是否生成弱电解质(如:NH 4+和OH -,H+和CH 3OO -) 3、是否生成气体 (如:H +和CO 32-,H+和SO 3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 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盐类的水解、Ba (OH )2·8H 2O 和NH 4Cl 的反应、灼热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物质的量 2、各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公式和推论

高中化学会考复习资料课件

高中化学会考复习资料课 件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1、化合价(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碱金属元素、Ag 、H :+1 F :-1 Ca 、Mg 、Ba 、Zn :+2 Cl :-1,+1,+5,+7 Cu :+1,+2 O :-2 Fe :+2,+3 S :-2,+4,+6 Al :+3 P :-3,+3,+5 Mn :+2,+4,+6,+7 N :-3,+2,+4,+5 2、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双线桥 失去2e- -1 0 0 -1 2 KBr + Cl 2====Br 2+2KCl 得到2e-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 口诀:得——降——(被)还原——氧化剂 失——升——(被)氧化——还原剂 3 胶体的本质特征 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 区分溶液与胶体 非电解质: 蔗糖 酒精 SO 2 CO 2 NH 3等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酸HCl H 2SO 4 HNO 3 强碱NaOH KOH Ba (OH )2 大多数的盐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酸 弱碱 水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 3、BaCO 3、BaSO 4、 AgCl 、AgBr 、AgI 、Mg(OH)2、Al(OH)3、Fe(OH)2、Fe(OH)3、Cu(OH)2等),难电离(H 2CO 3、H 2S 、CH 3COOH 、HClO 、H 2SO 3、NH 3·H2O 、H 2O 等),气体(CO 2、SO 2、NH 3、Cl 2、O 2、H 2等),氧化物(Na 2O 、MgO 、Al 2O 3等)不拆 第三步:删。删去前后都有的离子 第四步:查。检查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是否守恒 离子共存问题判断: ①是否产生沉淀(如:Ba 2+和SO 42-,Fe 2+和OH -); ②是否生成弱电解质(如: NH 4 +和 OH -,H+和 CH 3COO -) ③是否生成气体(如:H +和 CO 3 2-,H+和 SO 3 2-) ④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NO 3 -和Fe2+/ I-,Fe3+和I-) 5、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 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 和NH 4Cl 的反应,灼热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C 、CO 、H 2还原CuO 6、各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公式和推论 ⑴微粒数目和物质的量:n==N / N A ,N==nN A N A ——阿伏加德罗常数。规定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为一摩尔,约为×1023个,该数目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⑵物质的量和质量:n==m / M ,m==nM ⑶对于气体,有如下重要公式 a 、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n==V / V m ,V==nV m 标准状况下:V m =mol b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V(A) / V(B) == n(A) / n(B) == N(A) / N(B) c 、气体密度公式:ρ==M / Vm ,ρ1/ρ2==M1 / M 2 ⑷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关系 (对于溶液)a 、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 C==n / V ,n==CV b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 C==(1000ρω) / M 7、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①计算:固体的质量或稀溶液的体积 ②称量:天平称量固体,量筒或滴定管量取液体(准确量取) ③溶解:在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④检漏: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两次) ⑤移液:冷却到室温,用玻璃棒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选定容积的容量瓶中 ⑥洗涤:将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液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少量多次) ⑦定容:加水至叶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1cm —2cm 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 面最低点刚好与刻度线相切 ⑧摇匀:反复上下颠倒,摇匀,使得容量瓶中溶液浓度均匀 ⑨装瓶、贴标签 必须仪器: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或滴定管(量液体体积),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规格), 胶头滴管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物质得量 1。物质得量 (1)物质得量得单位就是摩尔(mol)、 (2)1 mol任何微粒所含得微粒数=0。012kg一种碳原子(12C)所含得碳原子数=6。02×1023 (3)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mol-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4)物质得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与微粒数(N)之间得关系:n = N NA 。 2、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得量得物质所具有得质量叫做摩尔质量(M),单位为g?mol—1、 (2)物质得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得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3)物质得量(n)、物质得质量(m)与物质得摩尔质量之间得关系:n=m M。 3。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一定得温度与压强下,单位物质得量得气体所占得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V m),单位为L?mol-1、(2)标准状况下,V m≈22、4 L?mol-1。 (3)物质得量(n)、气体得体积(V)与气体摩尔体积(Vm)之间得关系:n= V Vm 。 4。物质得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得溶液中所含溶质B得物质得量来表示溶液组成得物理量,叫做溶质B得物质得量浓度(cB), 单位为mol?L-1 、 (2)在一定物质得量浓度得溶液中,溶质B得物质得量(n)、溶液得体积(V)与溶质得物质得量浓度(cB)之间得关 系:n= cB?V 。 (3)容量瓶: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浓度准确得溶液、 二、胶体 1。定义:分散质得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得分散系称为胶体。 2、溶液、浊液、胶体得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得大小不同。 3、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光亮得通路,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现象。 4。丁达尔现象可用于检验溶液与胶体。 5、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得现象称为聚沉。 6、引起胶体聚沉得条件:加入可溶性盐、加热、搅拌等。 三、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得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2、酸、碱、盐就是电解质;其它化合物为非电解质。 3、离子反应:有离子参与得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4、将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时,可溶性得酸碱盐要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物质不改写。 四、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得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得本质:电子转移、 3、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本身作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本身作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五、原子结构 1、对一个原子来说: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一般用符号A ZX 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得原子。 4、具有一定数目质子与一定数目中子得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六、元素周期律

2018年云南省高中化学会考文科复习

2018化学会考必过必背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纲要——必修1 1.常见的有机物有: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 2.常见的混合物有煤,石油,漂白粉,硬铝、黄铜、钢等合金,氯水,氨水等溶液,胶体。 3.液氯、液氨、冰醋酸属于纯净物。 4.常见的电解质有:酸、碱、盐等,其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5.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丁达尔效应 6.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一般而言,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单质的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7.升失氧化还原剂:化合价升高的原因是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本身做还原剂 8.降得还原氧化剂: 化合价降低的原因是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本身做氧化剂 9.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质量的单位g/mol或g.mol-1 10.L的使用条件:①标准状况下(0℃ 101KP a);②气体。注:水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 11.n= 12.稀释公式:c(浓溶液)·V(浓溶液) = c(稀溶液)·V(稀溶液)或c1·V1 = c2·V2 1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必需的仪器:XX 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14.过滤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主要仪器:漏斗,玻璃棒。 15.蒸馏用于分离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如:乙醇和水的混合物。冷凝水“下进上出”。 16.萃取可用于提取碘水中的碘单质。主要仪器:分液漏斗;萃取剂不能溶于水,如四氯化碳,苯,不可使用酒精。 17.分液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即分层的液体混合物),如:乙酸乙酯和饱和Na2CO3溶液,植物油和水。主要仪器:分液漏斗。使用时注意“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18.蒸发的主要仪器:蒸发皿。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停止加热。 19.氢氟酸应存放在塑料瓶中,不能存放在玻璃瓶中。 20.氢氧化钠溶液在存放时不能使用玻璃塞。 21.金属钠、钾存放在煤油中 22.氯水存放在棕色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