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 观后感

中国道路   观后感
中国道路   观后感

《中国道路》观后感

“思想就是力量。正确的思想在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创造着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国道路》再现了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是如何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孕育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孕育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让我年轻的心倍感自豪,为自己是这个优秀民族的一份子而骄傲!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肩上的责任之重大。

此片分别从选择、奠基、开辟、突破与发展几方面具体详尽地阐述了中国九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选择段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指出共产党是应历史发展而产生的必然产物;奠基段阐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思想结晶-----毛泽东思想,提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石;开辟段讲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思想结晶-----邓小平理论,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功绩阐明“发展才是硬道理”;突破段阐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的思想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强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发展段讲述了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人的思想结晶---科学发展观,具体阐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此片直观展示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真实再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上下求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历程,展示了盛世中华团结和谐的繁荣景象。用史实阐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最适合中国人民的发展道路。

同时,此片也阐述了共产党坎坎坷坷曲曲折折的道路,犹如一个有能力,有才华,但又有点儿小毛病的人的成长,在闯撞中前进。从井冈山到延安,从延安到西柏坡、到北京,从北京走向世界,我们的信念越来越坚定,我们的思想越来越解放,我们的道路越来越宽广。在党的带领下,我们国家亦在摸爬滚打中终屹立于世界之林。从民族矛盾、社会矛盾的水生火热,到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从辘辘饥肠、吃大锅饭,到解决温饱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黑暗到黎明,其实并不遥远,但没有党的引导,就看不到黎明的曙光,等不到初升的太阳,也就等不到如今的艳阳中天。可见,我们党在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道路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中国道路在不同时段有着不同的风景和不同的内涵。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见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我们看到了领路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逻辑和想象。沿着这条道路,中华民族已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由温饱达到小康。再过1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将在中国建成;再过38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俗话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经验,是教训。这段片子如实表露出了我们党九十年来的艰辛历程,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认真思考。

少年中国说朗诵稿观后感两篇

少年中国说朗诵稿观后感两篇 【观后感一】 记得《恰同学少年》中有这样的一幕:毛泽东、萧子升和蔡和森在宽阔的湖南一师操场上,声情并茂地朗读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那朗朗读书声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注意,人越聚越多,所有的人都在激昂地诵读那令人振奋的诗篇。其中有一段高潮令人难忘: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是啊,就是梁启超,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这种奋斗的精神和永不屈服的意志,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也表明了只有奋斗和革命才能有永远的进步。 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关系着祖国的今后和未来,担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前途和亲人寄予的厚望,还有祖国的利益和发展。很多领导人都说过,凡事要从娃娃抓起,更说明教育对祖国的重要。今日之责任,祖国之责任,都是我们肩负的重担与上进的激励。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努力与上进紧紧地关乎着祖国的命运,少年永远是祖国的脊梁。

站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我们庄重严肃,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奋发图强。在新时代,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状态迎接各种挑战,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遥想当年,毛、蔡二人是何等的节约,至今仍值得我们效仿。 过去和现在却也不乏刘俊卿这种虚荣的人。 一师范开学,父亲为他挑担,他却说父亲是他雇的挑夫。父亲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得把兄妹二人拉扯大,自己辛苦地卖着臭豆腐供刘读书,为了那所谓的面子竟管父亲要很多钱去买一双皮鞋。他一学期花的钱竟比王家少爷还多!他视功名利禄为人生制高点。他为了面子,宁可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 他却何曾想到亲人的心寒? 他原本也有不错的学习成绩,也可以效力祖国,却自毁前程,这不正是刘为自己在历史上留下的一道败笔么? 处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有无穷无尽的学习资源,但是,正因为条件的改善,促使了我们更加的奢侈,更会享受。 我们怎样像毛泽东、蔡和森那样胸怀大志,不慕虚荣,脚踏实地,懂得感恩呢? 【观后感二】 最近,我读完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

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 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过马路“简单的来说,就是凑够一群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不搭界。这种现象在中国很普遍,但这往往会发生交通事故。每年七万人丧生交通事故,八成因交通违法导致,在这,就有一条新闻:在枣庄市,有三起是因为市民骑电瓶车和摩托车乱闯红灯酿出悲剧。我不禁为此感到悲哀,就是为了闯红灯,违法交通规则,这么活生生的人命就没了。 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去闯红灯,就不怕被罚款,甚至是失去生命,原来,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就这样每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就造成了对红绿灯的视而不见,而且,中国人都不愿一个人闯红灯,因为太过显眼,万一有事“孤家寡人”一个没有帮手会很吃亏,但是现在有这么多的“战友”,随随便便就能拉一个来垫底,出于侥幸的心理,正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嘛,就算出了问题,也不怕。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跟随大众,而难以坚定自己的毅力,中国人的素质需要提高。 人民的这种做法,是不文明的,不仅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危及行人自身安全,也扰乱了交通秩序,大大影响了交通效率,由此可见,闯红灯有着多么大的危害~闯红灯这种不文明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社会上,在校读书的学生,也常常会有此现象。学生只需学习,为何过个马路,都要闯红灯,为此,我做了一些调查。有的学生是赶时间,因为怕 错过了某些事情;有的学生是长期闯红灯而引起的坏习惯;有的学生是从众心理,因为看着别人都闯红灯直接走了,而自己却还在这里傻傻的等着,会被别人称作是傻瓜的,自尊心受到打击,面子上也过不去,干脆直接走;还有的学生是觉得交通灯转换时间太长,没有这个耐心去等待。

舌尖上的中国全集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7集(全)解说词《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而台词优美而清新,听着解说看着画面,让人心醉···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

访谈录《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读后感

访谈录《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读后感 访谈录《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读后感提要: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树立忧患意识,把困难想在前头,自古就是成事之道。这本书坚持“唱响中国,但并不回避问题 访谈录《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读后感 我们沿着中国道路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这是不争的事实。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新近推出玛雅的访谈录《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以深刻的历史视角和宽阔的世界眼光,总结了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分析了中国道路为什么能够成功,向世人展示了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底气。应该说,这是一本研究中国道路,唱响中国、表达中国立场,坚定中国自信的好书。 全书从战略高度,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中国改革与发展方向、民主政治建设、反腐倡廉、中共执政地位、中国梦等议题,既有关涉方向道路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有关涉国计民生和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在对中国“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做清晰解答的同时,还阐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深刻道理,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

的选择。 这本书内容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医疗改革、地缘环境与外交战略、民主政治建设、中国梦等具体课题。15位学养深厚、见识广博的受访者中,有专家学者,也有企业家,有的大陆、香港、台湾,也有美国学者,他们是中国道路的亲历者、观察者,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职业视角,对中国道路进行了多维解读,有事实分析、有理论阐释,有数据、有图表,持之有物、言之成理:中国道路是成功的,这个成功缘自共产党的领导,缘自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这样的解读全面、客观、理性,令人信服。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树立忧患意识,把困难想在前头,自古就是成事之道。这本书坚持“唱响中国,但并不回避问题”,基调乐观向上,又不乏忧患意识。正如《序言》所说:“我们国内的问题很多,困难重重,诸如思想上对道路、制度和方向认识不一致,经济上进入了结构调整的困难阶段,社会建设也遇到大的阻碍,尤其是腐败正严重侵蚀着执政党的肌体,破坏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国际上需要我们与其他国家相互适应,寻求建立新型国家关系,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创造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少,有些甚至十分棘手、严峻,如果应对不力,“中国有可能倒在复兴的门槛上”。这个警钟振聋发聩,它警示我们:只有把问题提得尖锐些,把困难考虑得充分些,做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感想_话题作文

关于3D拼板的作文300字_状物作文 晚上,妈妈带我去宝贝的宝贝那里的玩具店,我去挑了一样我喜欢的玩具,那是组装房子的3D拼板。拼装房子是我最行的,我可是手工高手哦!哪怕最困难的益智玩具也难不倒我,妈妈总夸我手感好,立体感强。 我拿着这拼板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才拼好了八幢小别野楼,我把它们一一放在我指定的位置上,这幢红色的我叫它怡红楼,我把它放在最前面,因为它最亮。这幢绿色的放在左侧边,爸爸最喜欢绿色,我就叫它怡翠楼,这幢就给他了。我偷着乐,我给自已留了一幢有小水池的楼房,我每天可以在平台上钓鱼,我给它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叫怡木楼。接着我给它们一一起了一些好名字,像陶然楼、怡橙楼、聚光楼、绿云楼、日月楼—— 哈哈,我的美好家园好玩吧!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感想_话题作文 这几个月,有一个新词一直出现在各大报刊,甚至是头条位置。那么,这个新词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火?下面,就听我慢慢道来。 这个新词就是“中国式过马路”。通俗一点讲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无视红绿灯。对于这个现象,我做了一个小调查,在大街上对十个人进行了采访。这十个人中,有八个承认了自己闯过红灯,有一个人曾经有这样的念头。但是,当我问他们为什么闯红灯时,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有急事,而是为了赶那微不足道的几秒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总结了以下原因: 1、中国人从内心至今对法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有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 2、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觉得别人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太傻了,便宜不占白不占。每个人都抱有这样的想法就造成了集体闯红灯的情景。 3、国家有关闯红灯的法制没有落实,人们不相信法制,自然心中就没有法制。 望着这三条原因,我陷入了沉思。从总体上来说,中国人的那种组团心理是中国式过马路形成的关键所在。 虽然各个省市已经出台了有关法制,但是效果不好,希望加大惩罚力度,对重点人员拘留,以一惩百。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 中国发展现况 中国发展现况光靠一份3000字左右的报告是说不完的,由此我简而言之从四个方面简单谈谈中国发展现况。 人口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而人口是影响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关于人口问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底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29988万人。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5年底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我们的人口预测将2004和2005年的总人口调整为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致,然后对未来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我国总人口在2010年将达到13.50亿人,2020年将达到14.25亿人。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峰值,约为14.42亿,此后开始缓慢下降。如果长期保持1.8的生育水平,则到2050年时,我国总人口会缓慢减少到13.83亿,但是中国将迎来持续、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无论是老年人口规模还是其比例都在迅速上升。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在2000年达到7%,2005年达到7.8%。200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会逐渐加快,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比例将会达到9.8%。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测显示从2015年到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从此,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2015年国家实行了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文化 一个没有自己的文明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我们一直饱受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为什么不去发展下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呢?以下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第二,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民族文化资源方面,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极为丰富;现代文化资源方面,在20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帝制、总统制、共和制,在经济上发生了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文化上则是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流传久远的《花木兰》故事,让许多人熟视无睹,但在被好莱坞加工成动画片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丰收。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文化形态,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中国道路观后感11

《中国道路》观后感化学化工学院11级化学师范专业1班 观看中国道路,唤起了我们的对于历史的记忆,加深了我们对中华民族奋斗史的了解和认知。这就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一幕幕的从我们的眼前展现,诉说着那近百年沧桑的变化。中国从黑暗的社会走向如今的光明,是十几代人浴血奋战,不断努力抗争的马克思主义修成正果。 首先映入我们眼中的一幅比较鲜艳的画,并不是一般想象中的黑白照片,的的确确是一幅油画。这幅油画画的是毛泽东等人议事的景象。而与之对比的照片,却是反映现代社会主义昌盛繁荣的图片,前者,表现了人类探索历史道路时的艰辛,后者而显示社会革命的照片却是黑白的。这明显的对比,虽然一个金碧辉煌的感觉,一个是黑白照片,但是反映的内容却让人心凉。当时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找不到出路的无头苍蝇似得在哪里乱撞,并且,他们是一撞就败,丝毫不见成效,所以也便出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等民族资产阶级派登上舞台,他们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式国家;以孙中山为首的辛亥革命,然而,前者因其想跪着造反失败,后者以其软弱,妥协,更兼依赖性而失败。而后的十几年,中国在黑暗中徘徊,直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声炮响,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马克思的确也并如期的为中国带来了希望。 思想就是力量。正确的思想在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创造着

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被自然被仍然不得带入中国。自此,马克思成了先进中国人眼中最熟悉的外国人,渐渐地,他的思想也获得了毛泽东的认可并且与毛泽东思想有了很大程度的融合,更着,毛泽东将其运用并作改善,他说:“中国的发展必须要靠马克思,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反对本本主义”,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了国家和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被中国化。 1987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到了经济上来,当时,邓小平在发言讲话中就谈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们在创立自己学说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这种“改变世界”的性格,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必须面对现实、思考现实、变革现实的理论。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坚持与中国 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继邓小平之后,江泽民刚上台不久便提出: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在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这之前,市场经济一直被看作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被看作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正是因为江泽民同志将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充分利用又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突破。随后,1997,江泽民又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体制,他说,公有制就应该多样化,所以在继十四大报告之后的十五大会议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内涵又得以丰富而它也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上的发展。

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

1.2012年10月10日遨游哈哈用户“中正平和”发表笑话:“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央视2012年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记者在“文明天下行”的媒体行动推出之后,专门进行了一小时文明观察。在石家庄的一个十字路头,观察采访一小时的时间,发现路口的红绿灯基本上是形同虚设的。 2.对于当前走红的“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网上众说纷纭: 网友A:中国人从内心至今对法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骁幸,别人不遭自己也不会遭。法治伦理未融入自己内心,缺乏国民素质的基本认识和认同,只希望别人做到对自己则网开一面。 网友B: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就这样每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从众,而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中国人的公民素质亟需提高。 网友C:小则看是国民素质太低,大则看是国家法制没有落实,也很难落实所造成.长此以往人民不相信法制,自然心中就没有法制。而且这种行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网友D:我不认为“中国式过马路”的观点,这只是少部分人或地区的观点和存在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现代的中国人素质正在逐步提高,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网友E: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你得站在旁边吃灰尘和尾气;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步才得过去(年岁大的人是很难的)。况且,过街横道线要三四百米远才能有,天桥或地道有长长的上下梯步。这是公共交通资源上,强势、弱势的分配不公。 网友F:“中国式过马路”是一种交通意识的缺乏。可以在红灯人行道口增添“语音提示”行人,既提示、又做到了警告行人的作用。 毋庸讳言,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 3.南京大学新传院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主任、社会学博士周凯认为全民讨论“中国式过马路”是过度解读的表现。 “中国式过马路”谈不上劣根性,但肯定是一种通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讲,“中国式过马路”显示了羊群效应。当人们发现闯红灯很少受到惩罚,利己主义意识就会唱主角。实际上,印度等国家也是存在闯红灯现象的,只是网友套用“中国式离婚”,使得“中国式过马路”备受关注。当然,闯红灯在很多国家为人所不齿。很多人都闯过红灯,可以列举这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作文_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作文_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后一句大家可能不熟悉,可前一句,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寒假里,我看了一部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记录片。它的关键词是“舌尖”和“中国”,它主要介绍全国各地的菜品,口头上说就是地方菜。有时会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土菜。 虽说是介绍,可不管是旁白读的文段,还是视觉上的效果,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垂涎欲滴。 《舌尖上的中国》尽观食物之美,小到家常菜,大到宴席菜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的视觉效果也是一大优点,各种近镜:冒着白烟,看起来香气扑鼻的美食、翻滚的汤汁、闪着油光的肉……这一切,都会让人垂涎三尺。 《舌尖上的中国》总共有三季,前两季的视觉效果如上面说的,有种“不能饱口福,也能饱眼福。”的感觉。但在刚开播不久的第三季,视觉效果却不比前两季好,即使这样,旁白的字幕文段还是和前两季一样完美。 《舌尖上的中国》每集都会有不同的主题。比如第三季的第一集

《器》,即便讲器皿对于美食的重要性;第二集《香》便对美食的香,制作时用的香料做了探究;第三集《养》,“养生”变成了这级的关键词。描述几道美食,不用长篇大论,只用一两个字就能概括全部,这是这部纪录片的特点。《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让我学到很多,中国饮食文化,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片中常出现的那句“大自然的馈赠。”是啊,我们吃的食物哪样不是从大自然来的?动植物都属于大自然。《舌尖上的中国》不光关于美食,还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最重要的关键词还是“舌尖。”为什么呢?因为“民以食为天”呀!还有什么事比天大呢?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热播当中,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该片以美食为切入点,透过纪录片影像进行一次中国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地人文解读,影片以“中华美食”为路径,展示了中国辽阔地域的风土人情,将镜头对准中国社会的普通民众,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不仅仅拍摄一流,让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让人得到了味觉上的享受。、味诱,诱得心灵驿动。 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们审视.在此基础,导演把笔触更多地运用在了美食背后的故事讲述和情感酝酿上,“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让女子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感悟。人文情怀愈加升华乡愁成为渲染的主题,餐桌上的美食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透过美食,在精神上有滋有味地认知、古老的东方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 中国发展现况 中国发展现况光靠一份3000字左右的报告是说不完的,由此我简而言之从四个方面简单谈谈中国发展现况。 人口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而人口是影响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关于人口问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底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29988万人。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5年底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我们的人口预测将2004和2005年的总人口调整为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致,然后对未来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我国总人口在2010年将达到13.50亿人,2020年将达到14.25亿人。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峰值,约为14.42亿,此后开始缓慢下降。如果长期保持1.8的生育水平,则到2050年时,我国总人口会缓慢减少到13.83亿,但是中国将迎来持续、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无论是老年人口规模还是其比例都在迅速上升。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在2000年达到7%,2005年达到7.8%。200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会逐渐加快,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比例将会达到9.8%。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测显示从2015年到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从此,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2015年国家实行了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文化 一个没有自己的文明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我们一直饱受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为什么不去发展下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呢?以下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第二,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民族文化资源方面,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极为丰富;现代文化资源方面,在20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帝制、总统制、共和制,在经济上发生了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文化上则是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流传久远的《花木兰》故事,让许多人熟视无睹,但在被好莱坞加工成动画片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丰收。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文化形态,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第三,文化产业法规建设滞后。早在1993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

《少年中国说》读后感

《少年中国说》读后感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这一句句振奋人心的呐喊深深的刺进每个青少年的骨子里,当然我也不例外。你是否还记得,以前旧中国是弱小的,根本无法抵抗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特别是在清朝末年,中国内忧外患,中国的国门被撞开了。外国侵略者讥讽我们中国为“东亚病夫”,一个多么屈辱的名字啊! 这是,梁启超先生站出来了。他代表我们全中国人的心声,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依据,愤怒的加以反驳。梁启超以奔放的热情,大声高呼:激励青少年奋发图强,救国家民族为水火之中。整篇文章读来,荡气回肠,富有极大的鼓励性和感染力。 现在中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沉甸甸的使命,梁启超先生理想中“少年中国”基本成形,那么作为一个少年中国的少年怎样做才能够配上这光荣的称谓和这美好的时代呢? 首先,我们青少年要设立远大的志向,设计出未来的蓝图。我们现在正处于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是一轮初升的红日,也是容易迷茫,没有方向感的时候。所以,我们要有坚定地目标和信念,立志为祖国建功立业,维护祖国的荣誉。 其次,我们要有文章中积极乐观的精神,有进取心和创造力。少年的精力是旺盛的,我们是初生的红日,才华横溢

的河流,,我们对这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总想凭自己的本事改造它们,有时对一切都感到不顺心,我们是热情的化身,进取的源泉,雄心壮志的出发点!今天的刻苦学习,发奋读书将实现雄心壮志的路途。因此,我们要从小养成良好习惯。 最后,我们要带动他人也加入“少年中国”的行列,正所谓“今日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是一个硕大的群体,只有群体的力量强大了,民族才能复兴。建设少年中国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像随手捡起身边的垃圾,帮助年迈的老人过马路,等等,都能体现出少年建设美好中国的坚定决心 《少年中国说》给予我莫大的鼓舞,看这篇文章后,我们谁不热血沸腾?谁能不对祖国美好明天充满希望?中国明天的希望是我们青少年身上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祖国的美好明天,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感

读《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感 2014-05-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09:16:1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责任编辑:王锦宝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邓纯东 “凡是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理论成果,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正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始终如一的主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成就,就是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经验和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与学术建构。”这一重要论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教授2010年5月在广东汕头召开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高级研讨会上郑重提出来的。正是秉持这一基本理念,王伟光教授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理论主题。《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书,收录了他从2008年初到2011年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16篇论文、讲稿和讲话稿。细细读来,深切感受到作者高度的使命感和深邃的思想世界,以及蕴含其中丰富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中国道路的理论根据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一条把中华民族引向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收入该书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深入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等论文,着重思考和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性的问题。 在作者看来,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指出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前提,但此后通过对东方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的研究后补充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这一重要思想观点,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深层的理论根据。作者一方面阐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不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一般规律理论的否定,而是对该理论的深化和丰富,从而科学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能否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明确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由此,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一定要从本国具体国情出发,选择适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构成了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探索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 改革开放与中国道路 关于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包含一系列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论思考,集中体现在收入该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开创——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道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我国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抵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等论文之中。 新中国两个“30年”关系的问题,是最近几年来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作者认为,毛泽东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历史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前提,所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准备。基于上述结论,作者明确指出,不能把前29年与后31年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把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和发展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在作者看来,改革开放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没有食物,人类就无法生存。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饮食习惯进而演变成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是一个很讲究舌尖感受的国度,这首先应该归功于大自然的馈赠,给了中国一个地大物博的物质基础。其次要认识到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和疆域面积很大的多家,各地区、各民族有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全国各族人民得以品尝到各族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中国》就是讲述了中国人民的饮食方面,不管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小山村,无论是大人、老人,还是小孩都有着同样的追求,那就是对美食的追求。这种追求足以让他们有制作出各式各样舌尖上的美食。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对于主食,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

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初看《舌尖上的中国》,让我想起家乡的美食,想起母亲做的美食,“那种家乡的味道、儿时的味道”远比舌尖的感受更能冲击心灵,更能让自己在感激上天的馈赠,让自己去尝试做一些食物,回馈自然、报答母亲。当今中国,城市是如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从修建牛、马车路到建成现代化的公路网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古代道路、近代道路和现代公路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道路(公元前21世纪~公元1911年)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已有可以行驶牛、马车的道路。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任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西周时(公元前1066~前771年)道路初具规模。在道路规划方面有“匠人营国,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涂七环,野涂五轨”(《周礼》)的记载;在道路管理方面有“司空视途”,“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周语》)的记载;在道路质量方面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的记载。 战国时期秦惠王始建陕西至四川的褒斜栈道。这条栈道是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一条通道。 秦朝时期,秦始皇在道路修建方面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史记》),并“为驰道于天下”(《汉书》),修建车马大道,统一道路宽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公元前500年左右,随着一些城市兴起和发展,形成许多商队道路。公元前2世纪,中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 秦汉时期发展了馆驿制度,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西汉设亭道路延续总长可达十万里。唐代是中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宋代、元代、明代对驿道网的建设和管理也有所发展。清代的道路网系统分为三等:①“官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通往各省城;

②“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③“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在各条道路的重要地点设驿站。“官马大路”分成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共长4000余华里。 中国古代道路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如李春创建的赵州桥,工程艰巨的栈道,在中国和世界道路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中国近代道路(1912~1949年)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以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从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道路发展的时期,但发展缓慢,并屡遭破坏,原有的马车路(有的也可勉强通行汽车)和驮运道仍是多数地区的主要交通设施。这个历史时期大致可分为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党政府前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 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是中国公路的萌芽阶段。中国最初的公路是1908年苏元春驻守广西南部边防时兴建的龙州-那堪公路,长30公里,但因工程艰巨,只修通龙州至鸭水滩一段,长17公里。1915年两广巡阅使陆荣廷指挥工兵修筑邕(宁)武(鸣)公路长42公里,1919年通车。1917年谭浩明用军饷招工修筑龙州至水口公路,长33公里,1919年通车。1917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军用而开辟了张家口至库伦运输线,全长1930华里,于同年10月11日开始客运。1913年湖南兴修长沙至湘潭公路长50公里,1921年竣工。民国初年张謇倡建的江苏省南通唐闸至天生港公路(长6公里),南通至狼山公路(长10.37公里)开始修建,并于1916年修通。广东省的惠(州)平(山)公路,长33.2公里,1913年开工,1921年5月1日通车。1920年华

《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读书有感

《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读书有感《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读书有感提要:在整部书中,有专家学者,也有企业家,有的来自大陆、香港、台湾,也有美国学者,他们都用自己的经历从各自的专业和职业视角 更多精品来自简历 《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读书有感 伴随着成长的历程,我越来越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这句话有深刻的认识,在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风云变幻的今天,中华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保持独特的中国风度、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特色,努力占据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辉煌,需要一代又一代国人为之奋进、有所作为。我认为,其中“坚定信念”是尤为重要的,“读书月”活动中选择了阅读《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一书,因为该书以事实和分析告诉我们,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以自己的方式走近了世界文明的制高点,振奋精神、激动人心,有助于增强自信从而坚定信念。 这本书总结了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分析了中国在今天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

国将为世界所作贡献;分析了中国道路为什么能够成功,向世人展示了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底气。全书内容分为发展篇、战略篇、制度篇、思想篇四个部分,涉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改革与发展方向、国家产业战略、医疗改革、地缘环境与外交战略、中美关系、中共执政地位、民主政治建设、反腐、爱国主义、中国梦等话题,关涉方向道路和国家前途命运、关涉国计民生和内政外交的大问题,是回答中国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汇集了15位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战略思想家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对中国道路的立场观点,他们对中国道路进行了多维解读,有事实分析、有理论阐释,有数据、有图表;表明了中国道路是成功的,这个成功缘自共产党的领导,缘自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我只是大致阅读了书中比较感兴趣的一些章节,对其中几个部分印象深刻,也的确值得去思考。其中,在《序言》部分作者就概括性地总结了我国目前的国情现状,“我们国内的问题很多,困难重重,诸如思想上对道路、制度和方向认识不一致,经济上进入了结构调整的困难阶段,社会建设也遇到大的阻碍,尤其是腐败正严重侵蚀着执政党的肌体,破坏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国际上需要我们与其他国家相互适应,寻求建立新型国家关系,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创造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书中对各类问题和

中国式过马路问卷调查

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 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 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 责任,只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放纵自我。 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式过马路这种现象呢?其实很好解释。网络上冒出中国式过马路,一方面是政府不作为、乱作为而引发事端,另一方面源自“凑够一撮人”的民众反规则习惯。 “中国式过马路”折射国人规则意识集体淡漠。 “法不责众”。很多中国人喜欢从众,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管它红灯绿灯,只要有人过,其他人就跟着过。还有一些犹疑不定的,看到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就是“缺心眼儿”,于是也跟着走了。就这样,每个人都抱着同样的想法,最终使红绿灯形同虚设。 也有人认为,这种状况也有客观原因,不能把板子都打到国人身上。 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你得站在旁边吃灰尘和 尾气;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才能过去。这是公共交通资源分配上的不公。 交通规则是现代人最常见的公共规则。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各行其道、遵章守纪,才能实现道路安全畅通。现实却是,行人抱怨司机横冲直撞,甚至把斑马线变成死亡线;司机则怨声载道,认为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行。 大家拍良心想一想:自己没表演过这行为艺术吗?如果这些年真的没有亲自出演过“中国式过马路”的,估计只能是下列几种人:一,山里没红灯处的居民;二,身体不便,长年没上街的人;三,身居高位,没法上街的人;四,地位显赫,上街时有人帮助开道的人。 SO,我们小组就“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 调查报告显示:多数人对于闯红灯都是抱着一种从众心态,并即使意识到这是种很危险没素质的行为,也会用侥幸心理来安慰自己。 附上问卷

我心中的中国发展道路-作文

我心中的中国发展道路 望不要笑我一个中学学生就来谈祖国的伟大发展道路,如果我谈的有些过的话,就请当做是我的想法,我相信每个人对祖国的发展有这不同的看法,只是大家都比较谦虚而已。 在我的观念中,我自认为我的看法是与众不同的。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偏低。 其拥有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一方靠着海洋有这较好的地理位置。 中国的资源丰富,总量也大,但人均占有却不乐观。 其环境也异常的严峻,不荣乐观。 因为环境的恶劣中国的亿人口差不多想着到环境好的地区生活,发展。 而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就是最理想的地方,但中国人的素质是比较偏低的,这导致中国人知道去好的地区发展,而不知道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领土第三大的国家,但由于人口的分配不均导致其经济发展较慢,当然这是其经济发展较慢的原因之一。 人口东多西少的分配导致其经济偏科,只重点朝着东边发展,导致经济不能全面发展。 人口分配不均的原因,我想是西部和中部的环境不好而导致的,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人差不多都是喜欢环境好的地方,不喜欢

环境差的地方,甚至畏惧。 所以,如果西部和中部的环境得到了好的改善。 那么东部的人口压力将会得的缓解。 当然人口的分配均匀还不会使其经济得到较大的改善。 中国周边的国家可以说是都是较贫困的国家。 如果中国能辅助周边的国家慢慢的发展起来,那么中国也会得巨大的回报。 人们常说,养虎为患。 当然,我不是傻子。 我们不养虎为患,而是养龙为伴。 这些国家在我们国家的周边如果他们发展起来了,我们就可以少跑些路,也可以较快的发展。 我们有美国,日本等发达的国家合作,如果我们辅助周边的贫过发展,他们发展起来了,我们就等于又有了几个较为富有的国家与我们合作了,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节约很多应横渡大洋所需的资源和经费。 假设我们周边的都是些较为富有的国家,我国的西部像东部这般的人口众多,繁华。 我们与周边的国家进行的经济合作就会迅速的发展。 那么我们国家的发展也会突飞猛进。 但归结起来,还是环境,人口分配,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这几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