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的应激反应与调控保活技术

合集下载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淡水鱼养殖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群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同时也需要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措施。

一、水质要求1. 温度:水温是淡水鱼养殖中非常重要的参数,一般来说,淡水鱼在18-28摄氏度的水温下生长最适宜。

过低或过高的水温都会影响鱼群的正常生长。

2. pH值:淡水鱼对水质中的pH值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淡水鱼的最适pH值在6.5-8.5之间。

过低或过高的pH值都会对鱼群产生不好的影响。

3. 溶解氧:溶解氧是鱼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来说,淡水鱼需要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在5mg/L以上,否则会导致鱼群窒息死亡。

4. 氨氮和亚硝酸盐:氨氮和亚硝酸盐是淡水鱼的两大毒素,过高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会直接影响鱼群的免疫力和生长发育。

5. 水质透明度:淡水鱼需要相对清澈的水质环境,过浑浊的水质不仅会影响鱼群的视觉,还会造成水体中光合作用的不足,影响水草的生长。

二、生产管理1. 合理投饲:饲料的投喂量要适当,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变坏。

根据鱼群的种类和生长情况,科学制定合理的投饲计划。

2. 定期换水:适量的定期换水是维持水质稳定的有效方法,通过换水可以有效地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浓度,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

3. 定期清理底泥:底泥中的有机废物会降解产生有害气体,影响水质,所以要定期清理底泥,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

4. 保持水质稳定:对水质进行监测和调控,保持水质的平衡稳定。

特别是在气温变化较大的季节,要经常监测水质数据,及时采取调控措施。

5. 避免过度养殖: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污染水质。

因为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水体中有机废物过多,影响水质。

6. 防止外界污染:封闭式养殖场要做好围网防护措施,防止外界污染物进入养殖水域。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非常严格,只有保持水质的稳定和清洁,才能保证鱼群的健康生长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在生产管理上要严格把控,合理投饲、定期换水、定期清理底泥、保持水质稳定等措施都是保证水质良好的重要手段。

养冷水鱼不死的小窍门

养冷水鱼不死的小窍门

养冷水鱼不死的小窍门
一、挑选恰当的鱼类:冷水鱼圈很大,但不是所有的鱼都能忍受室温的环境。

要养活冷水鱼,首先需要挑选恰当的鱼类,因此最好在买鱼前,先咨询专业养鱼顾问,了解要养活的鱼的特性和最佳条件。

二、改善养鱼环境:改善养鱼环境是保证冷水鱼健康的重要环节。

一般可以通过添加水草、石头和藤蔓来丰富鱼缸,以便提高鱼类的适应性、搭建安全良好的空间。

三、恰当调节水温:冷水鱼需要较低的温度,否则易出现抵抗力下降等症状,所以饲养者需要定期调节水温保持在宜鱼的状态。

四、科学喂食:科学喂食是保证冷水鱼健康的基本措施。

每天喂食时可根据鱼类调节量合理添加无毒营养饵料,以确保鱼受到充分营养。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淡水鱼养殖是指在淡水中饲养、繁殖和培育各种鱼类的一种养殖方式。

在淡水鱼养殖中,水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鱼类的生长和健康有着直接影响。

本文将讨论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以及相应的生产管理措施。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淡水鱼类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种类的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鱼类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C-35°C,过低或过高的水温会影响鱼类的摄食、消化和生长。

在鱼类养殖中应根据不同种类的鱼类选择合适的温度范围,并控制水温的稳定性。

2. pH值:水体的pH值是评价水质酸碱程度的指标。

通常,淡水鱼类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在6.5-9之间,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对鱼类的呼吸、消化和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淡水鱼养殖来说,需要保持水体的pH值在适宜范围内,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或调节水质来实现。

3. 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是鱼类正常呼吸和生存所必需的。

鱼类需要从水中吸收足够的氧气以维持其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一般来说,淡水鱼类对水中溶解氧的要求在5-8 mg/L之间,低于此值则会使鱼类缺氧,导致鱼体发育不良甚至死亡。

在淡水鱼养殖中,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如加设氧气增氧装置、增强水流等。

4. 氨氮和硝氮:氨氮和硝氮是水体中常见的两种氮化物,它们是鱼类代谢废物和饲料残留等因素的产物。

过高的氨氮和硝氮含量会对鱼类的呼吸和生理机能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能导致鱼病的发生。

在淡水鱼养殖中,需要对水体中的氨氮和硝氮进行监测,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如增加水量、增加水流、加设过滤网等,以保持水质的稳定。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保证水温、pH值、溶解氧和氨氮、硝氮等指标在适宜范围内。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淡水鱼养殖需要采取相应的生产管理措施,包括控制饲料投喂量、加强水质监测、控制鱼体密度、加设过滤设备等,以确保鱼类的健康和生长。

出鱼高峰期,掌握脱粘、掉鳞、不耐运输的原因,提高成活率90%

出鱼高峰期,掌握脱粘、掉鳞、不耐运输的原因,提高成活率90%

出鱼高峰期,掌握脱粘、掉鳞、不耐运输的原因,提高成活率90%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许多养鱼的朋友都已经在慢慢出鱼卖鱼了,但拉网捞鱼过程中时常遇到鱼体脱粘、掉鳞、出血等状况,影响鱼的外观,直接导致鱼贩的压价,影响收入。

对于鱼贩来说,鱼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死亡也会直接造成或大或小的经济损失。

细数出鱼四宗罪脱粘、掉鳞、出血、不耐运输1、脱粘鱼体粘液由体表粘液细胞分泌,其成份含有粘多糖、糖蛋白、免疫球蛋白及各种水解性酶类等,是鱼体第一道屏障。

粘液具有减少摩擦、调节渗透压,阻止病原菌入侵,免疫防御等功能。

粘液细胞在一定限度内对外界的物理(拉网)、化学(水环境)及生物刺激等胁迫具有保护性反应作用。

当鱼体受到外界刺激时(比如拉网),体表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再加上肝脏病变,功能异常,导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等过氧化酶分泌不足,不能将体表的自由基及时清除,这些过多的自由基会使粘液细胞失去生物活性,表现出粘液分泌不足,脱粘现象。

2、掉鳞鳞片具有与粘液类似的功能,其紧密程度和Cu、Zn等微量元素有关。

而肝脏正是吸收这些微量元素的重要器官,一旦病变,会出现微量元素吸收障碍,使鱼鳞基部胶原蛋白减少,导致鳞片松动,起捕时易出现掉鳞情况,严重的话会影响运输存活率和卖相!3、出血当水质环境恶化,拉网应激时,鱼体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分布在鱼体体表,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加之肝脏不好的话,会使血液中缺少血纤维蛋白酶、凝血酶,这两种酶具有止血作用,一旦鱼体毛细血管破裂,会使血液难以凝固。

一旦受到拉网、运输等较强烈的刺激时,血流加快,血压升高,导致毛细血管渗透出血,严重时鳍条、腹部甚至全身出血。

鱼不耐运输的原因之一饱食及未暂养1、售卖成品鱼:出塘前应停食,日常注意拉网锻炼。

网箱或流水集约化养殖的成鱼,在装运前最好收拢网箱使鱼密集排泄或在捆箱内暂养1~2小时,以确保鱼能顺利运送上市。

2、运输鱼苗鱼种:出塘前最好经过拉网锻炼后,将苗种暂放于网箱或捆箱内暂养4-6小时以上(至少2小时)。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一、水质要求1. 温度:一般来说,淡水鱼适宜的水温范围是18-26摄氏度,不同鱼种对水温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鱼种的特点进行调控水温。

2. 水质PH值:淡水鱼对水质PH值的要求一般在6.5-8.5之间,为了保持水质的稳定,可以使用PH调节剂进行调节。

3. 溶解氧:淡水鱼对溶解氧的要求很高,一般要求水中溶解氧含量大于5mg/L,可以通过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提高水的曝气量等方式来提高溶解氧含量。

4. 氨氮和亚硝酸盐:氨氮和亚硝酸盐是淡水鱼养殖中的常见有害物质,对鱼类有毒性作用。

要定期检测水质,控制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保持水质的稳定。

二、生产管理1. 养殖环境的建设:要选择合适的养殖场所,保证水源清洁,避免养殖场周围有污染物的附着。

要合理规划鱼塘的大小和布局,使水体保持流动,避免产生死水区。

2. 饲料管理:要根据鱼类的生长发育阶段,合理选择和供应饲料,饲料的质量要符合国家标准。

饲料的投喂要适量,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浪费和水体污染。

3. 疾病防治:要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鱼类的疾病。

可以采用常规的预防性药物和疫苗接种,同时注意饲养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防止疾病的传播。

4. 养殖水质调控:要定期检测水质参数,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保持水质的稳定。

可以采用增氧、曝气、水质调节剂等方式来调控水质。

5. 养殖密度控制:要根据鱼类的生长速度和养殖环境的条件,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养殖导致鱼类生长受限和水质恶化。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养殖者根据鱼类的特点和养殖环境的条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保证养殖的顺利进行。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淡水鱼养殖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其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是确保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介绍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

水质是淡水鱼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影响淡水鱼的生长、繁殖、营养以及健康。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洁水质:淡水鱼不同于海水鱼,对水质有着较高的要求。

水中过多的杂质和污染物会对淡水鱼造成较大的伤害,因此需要保持水质清洁。

2. 适宜温度:淡水鱼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温,通常在20℃-31℃之间。

高于或低于该温度范围都会对淡水鱼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3. 适宜pH值:淡水鱼对水中pH值也有一定要求,一般为6.5-9.5之间。

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对淡水鱼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4. 充足溶氧:淡水鱼需要充足的溶氧才能保证其生长和健康。

一般来说,水中的溶氧应该保持在5mg/L以上。

5. 适宜盐度:淡水鱼不适合在高盐度的水体中生长,因此需要在淡水或低盐度的水体中进行养殖。

生产管理淡水鱼养殖需要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以确保水质、饲料、种苗和环境等因素的协调性,减少养殖过程中的风险和损失。

生产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用饵:淡水鱼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饵料有不同的要求。

养殖场需要按照淡水鱼的生长需要,科学配制饵料并控制喂养量。

2. 控制养殖密度:淡水鱼的养殖密度应该适当,过多的密度会对水质造成巨大负担,影响鱼的生长和健康。

3. 水质监测:养殖场需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稳定。

同时,需要及时处理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和有害微生物。

4. 疾病防治: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疾病风险,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疾病防治,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疾病传播。

5. 科学排污: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废水和污染物,养殖场需要按照科学标准对废水和污染物进行收集和处理。

总结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了解了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和生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充分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对实现淡水鱼养殖的高质量和高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能提高鱼虾抗应激能力的饲料添加剂

能提高鱼虾抗应激能力的饲料添加剂

V 是 动物 机体不 可缺 少 的营养 和免 疫物 质 。 V
不 但 有 助 于提 高 鱼虾 生 产 性 能 、 强 免 疫 力 , 增 而且
肠杆 菌效 果 明显 。邹 勇清 (0 0 用 节杆菌 和干 酷乳 20 )
杆 菌 生 成 生 态制 剂 , 鲤 鱼饲 料 添 加 剂 , 作 可提 高 鲤 鱼抗 体 效 价 , 高 抗病 力 , 提 高 对 工 业 废 水 和缺 提 可
T E WOR D OF FE / 0 4,16 , H L E D 2 0 (1 ) 2
能 提高 鱼虾抗应 激能力 的 饲 料 添加剂
O 孙 克 年 李 冰
鱼虾 类 水产 动 物 在集 约化 养 殖 中 , 临 着越 来 面 越 多的应 激 因素 的影 响 , 如水 质 污染 、 温冷 热 、 水 水 质 恶 化 、 虾 、 料 营 养 不 良 、 虾 的 运 输 、 害 物 惊 饲 鱼 有
1 9 ) 98 。
性 能 , 善 动 物 产 品 品 质 , 有 很 强 抗 应 激 作 用 的 改 并 “ 绿色 ” 料 添加 剂 。据 詹 勇 等 (0 3 报 道 , 萜 素 饲 20 ) 糖
饲 料 添加 剂所 含 的 三萜 类生 物 活性 物 质具 有 抗炎 、 镇 咳作 用 , 可减 弱 应 激 对 机 体 的 危 害 作 用 、 低 机 降
氧水 的应激 反应 , 降低 死亡 率 , 定生 产性 能 。 稳
4 甜 菜 碱
甜菜 碱 有调 节 淡水 鱼 虾体 内渗透 压 作用 , 渗 为
透 压 的缓 冲物 质 。能 提高 生 物体 对 干旱 、 盐 和高 高 渗 环境 的耐受 力 ,稳 定 酶活性 及生 物大 分 子功 能 , 当外 界 的渗 透压 发生 激 变 时 , 体 细胞 能 自己或从 机 外界 吸 收甜 菜碱 , 以保证 正 常 的渗 透平 衡 。甜 菜碱 能使淡 水 鱼苗适 应海 水环境 转 变 的应激 反应 。V r i - t e 等 (9 9 试验 表 明 , a n 18 ) n 在鲤 鱼 饵 料 中添 加 1 %甜 . 5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淡水鱼养殖是一项重要的渔业生产活动,对水质的要求直接关系到养殖效益和鱼类的健康生长。

本文将介绍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以及相关的生产管理措施。

一、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1. 温度:淡水鱼对水温的适宜范围有一定要求,一般在20℃-30℃之间为宜。

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鱼的生长和代谢,甚至引起鱼类的生病甚至死亡。

2. 溶解氧:淡水鱼需要充足的溶解氧才能保持活力和健康的生长。

在水温较高的情况下,溶解氧的需求会更加重要。

养殖场需要保持水体中的氧气充足,可以通过增加水体的搅拌、增氧设备等方式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3. pH值:水体的pH值对鱼类生长也有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淡水鱼对水体的pH值要求在6.5-8.5之间为宜。

如果水体的pH值偏离这个范围,会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引起鱼类的死亡。

4. 氨氮和亚硝酸盐:养殖场在饲料残渣和鱼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如果积累过多会对鱼类造成伤害。

养殖场需要做好废水处理,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保持水质的清洁。

5. 水体透明度:良好的水体透明度能够保证光照充足,便于水草的生长和养殖鱼类的摄食和生长。

对于淡水鱼养殖来说,水体透明度的保持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求之一。

二、淡水鱼养殖的生产管理1. 合理选址:在进行淡水鱼养殖场选址时,需要考虑水质、水源、地形、土壤、气候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场地进行养殖。

选址要避开有污染源的地方,水源要保持清洁,地形要便于排水,土壤要适合建设鱼塘等条件。

2. 建设合理的鱼塘:建设鱼塘时要考虑塘堤的抗冲击能力和抗渗透性,要合理控制塘底坡度和坝顶宽度,确保鱼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鱼塘的设计应考虑充分利用周围水资源,保证水体清洁度和水质。

3. 控制养殖密度:控制合适的养殖密度是保证鱼类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减少鱼类间的激烈竞争和损失,降低疾病传播的可能性,保持水质的清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25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Page 18
2.2.2 无水湿法运输
鳗鱼、泥鳅、黄鳝等在运输中,并不一定要 完全浸泡在水中,只需要保持皮肤的湿润即可存活, 运输时用水草裹住鱼体或对鱼体淋水等方法以维 持一个潮湿的环境,避免水分的大量蒸发和表面干 燥而影响呼吸,使鱼能借助皮肤呼吸作用生存一定 时间。此种方法也可长距离(2~6 d)运输,成活 率达90 %(赵永锋,2005)。
优点: 不用水,运载量大, 无污染, 质量高. 缺点:只有先确定了鱼类的生态冰温才能使 用该方法。 注意:生态冰温、降温方法、辅助设备(保 湿、氧气的供应)
Page 22
Hale Waihona Puke 2.2.6 机组运输图1 水产品运输机组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活鱼运输机械发展十 分迅速,长途运载牙鲆、比目鱼和象拔蚌等海鲜, 存活率达90%以上(汪之和,2001)。
Page 13
1.5.3 营造鱼类舒适的生长环境
王伟俊(2007)认为,养殖水体应限制使用 水体泼洒药物,鱼虾生病,提倡采取内服为主的 治疗方式,即使是体外寄生虫,内服药治疗也很 有效,盲目向水体大量投放药物的方式,让鱼虾 生活在强烈应激的状态下,不仅不利于治疗鱼虾 疾病,而且对鱼虾的生存形成严重挑战。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Page 6
环境胁迫与鱼体神经 内分泌系统有着广泛 联系,而鱼的下丘脑 一垂体一肾间组织轴 (HPI)则在这种联 系中占主导地位。鱼 体对环境胁迫产生的 应激反应最终结果是 导致其血液激素水平 升高,它可以被看做 鱼类应激的一个灵敏 信号。
Page 7
骨髓
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
Page 16
2.2 常见的集中水产品保活技术
水产品运输可通过水、陆、空进行。提高水 产品运输存活率的方法从原理上讲包括了2个方面:
一是降低活运水产品的代谢强度(物理 化 学麻醉法、降低水体和活运水产品的温度以及减 少其应激应等措施)。
二是改善活运水体的水质环境(供氧,添加 各种缓冲体系、抑菌剂、防泡剂和沸石等措施来 实现。
(1)关注饲料品质,使用营养均衡的饲料 (2)功能性抗应激添加剂的应用 (3)运用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营造鱼虾舒适的生长环境
Page 11
1.5.1 使用营养均衡的饲料
营养平衡、品质良好的饲料是动物正常生长 和健康的基础,营养物质供给不平衡或缺乏,机 体自然生长受阻、影响健康,严重的导致疾病发 生。 (1)蛋白质:过高的蛋白质本身就是应激源。 (2)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能增强鱼虾类的抗应 激反应。 (3)维生素:Dabrowska(1991)报道,适量 VC 会 减轻鲤鱼的应激损伤;罗金萜(2000)报道 VC 对鱼虾有很强的抗热应激作用。
目前,该法已经应用在成鳗、黄鳝、泥鳅等 的活体运输,在鳙鱼(水柏年,2007)、鲫鱼 (张瑞霞,2008)、团头鲂(杨晓,2011)等经 济鱼类的运输上也进行了很多研究。
注意:保活温度(生理冰温)、降温速率、 运输密度、暂养前处理。
Page 21
2.2.5 无水保活运输
由于水产类属于冷血动物, 具有冬眠现象, 因此采用低温法使鱼类冬眠,可达到长距离保活运 输的目的.日本学者曾使鱼处在生态冰温 7℃左 右,保持鱼体湿润冬眠成功.
除此以外,还有大量关于月鳢、鲤鱼受到各 种刺激后表现出的体表黏液分泌减少、体表出血 直至死亡的报道。
Page 10
1.5 应激调控技术
目前,抗应激技术的实施主要从水产动物机体 内外两个方面综合进行。一方面在饲养管理中尽 量减少或避免上述各种应激源的发生;另一方面 要提高水产动物的综合抗应激能力。在现有品种 和饲养管理条件下,宜采用抗应激药物来消除或 缓解应激对鱼虾蟹的危害。
优点:包装体积小,大幅度节省运费,尤其 适合空运。
缺点:使用范围窄,只使用于能用皮肤呼吸 的鱼类,不能广泛运输常见食用鱼。
Page 19
2.2.3 麻醉辅助运输
麻醉辅助运输是指在运输前或运输过程中,利 用麻醉剂使鱼类快速进入休眠状态,减少活动量, 降低水产品的新陈代谢等,从而提高运输中鱼类 的存活率(李利等,2009)。
腔上囊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 脾脏 骨髓 哈德氏腺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T,B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和杀伤细胞
辅佐细胞 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 抗体
补体
Page 8
1.4 应激反应对机体的影响
血浆皮质醇的显著升高会使鱼类发生库兴氏综合 症(Cushing’s syndrome),抗体形成遭到抑制。
马家好(2008)认为对养殖环境进行改水、 改底,而不是无限制地消毒、杀菌、杀虫,让水 体环境处于可控状态,其技术措施概括为:重可 控、多增氧、勤改底、巧稳水、常保健、少杀虫。
Page 14
保活运输技术
Page 15
2.1影响水产品保活运输的因素
1.水产品种类及状况 2.氧气 3.生理状况 4.温度 5.水质 6.水产品的应激性 7.其他
Page 17
2.2.1 尼龙袋充氧运输
运输方法是先往尼龙袋中注入约1/3袋的水, 然后放入适量水产品,排出袋内的空气后,向袋内 充氧,然后将袋口扎紧。途中要注意检查,是否有 松口或者袋子被刺破的情况,要及时换袋和补充氧 气。
优点:不受运输车辆的限制。 缺点:不宜运输有刺活鳍条坚硬的鱼类;鱼 体排泄物不便清理
张饮江(2007)等的水产品活体流通保活设 备,经过168 h 运行,存活率达95%以上。
Page 23
图2 水产品活体专用运输箱
Page 24
3.前景展望
降低应激因子 刺激强度和增 强鱼类抗应激 强度。
水产品流通机 组缺乏专门的 在线监控技术 ;麻醉剂的选 取和剂量还需 规范。
多种保活运输 方法可联合使 用,提高保活 运输存活率。
目前常用的化学麻醉剂主要有MS-222、丁香 酚、苯唑卡因、硫酸喹哪啶等30余种(刘长琳等, 2007)。
优点:密度大、时间长,方便且存活率高。 缺点:不适于有机鱼的运输要求,化学药物 存在药物残留的问题。
Page 20
2.2.4 低温保活运输
低温保活运输是指根据水产动物的生理温度, 采用控温方式,使活体处于“半休眠”或“完全 休眠状态”,从而降低新陈代谢,减少机械损伤, 延长存活时间(殷邦忠等,1994),从而达到长 途运输目的的一种运输方式。
Page 4
1.2 水产养殖应激发生机制
饲养管理 环境因素
拉网、捕捞、分箱、转池、药浴、运输、接 种疫苗、泼洒药物、亲鱼催产等。
气温突变、台风、暴雨、低压缺氧;氨氮、 亚硝酸盐、pH 值、溶解氧等理化因子异常; 水质恶化、水色突变;工业污水、农药等有 毒物质进入水体等等。
微生物感染 有害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生物因素
鱼类种间因素如蚕食、寄生、共栖、共生、
食物竞争;水鸟、蚌类、水体昆虫等敌害以
及外来物种入侵。
Page 5
1.3 应激反应过程
Pickering 研究了鱼类在各种胁迫条件下的 反应后,提出鱼类对应激的适应性反应可分为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指机体神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 第二阶段是神经内分泌变化的同时机体发生 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免疫的变化,在此阶段体 内生理状态出现紊乱,调节机制发生作用,使鱼 体保持在协调状态; 第三阶段是在第二阶段的生理基础上,体内 调节失控,鱼类的行为出现变化,生长速度减慢, 抗病力降低等。
Page 12
1.5.2 抗应激药物的添加
种类
表2 常用的抗应激药物
物质
糖类
葡萄糖、活性多糖、几丁聚糖等
维生素
VC、VE
氨基酸类 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牛磺酸、谷氨酰 胺等
电解质矿物元 碳酸氢钠、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有机
素类
镁、硒、锌、铬
有机酸类
柠檬酸、苹果酸、腐植酸、甜菜碱等
中草药类
多糖、皂苷、生物碱等
低温胁迫明显降低鲤鱼的抗体水平。 高密度应激能抑制大麻哈鱼、金头鲷和赤鲷的补
体溶血活性,降低银大马哈鱼和斑点叉尾鮰的血浆 白细胞比,减少血小板和淋巴细胞。 低pH值水体环境使中华鳖血浆皮质醇浓度升高, 血清溶菌酶活性和吞噬细胞能力降低,抗病力下降。 氨氮浓度较高时会抑制鱼体的氨氮排泄,使血液 和组织中氨氮浓度升高 可见,过度的应激反应会显著影响鱼类免疫功能。
Page 9
在水产养殖最为常见的当属鱼类应激性出血病, 尤其是在捕捞拉网、分池、转箱、长途运输等应 激条件下,极易诱发此病,导致鱼类大批死亡, 发病率可高达20%~40%。
欧鳗 “狂游病 ”发生的主要原因也是受到 环境、人为因素等应激因子刺激,出现游动无力, 行为异常,在池内窜游,其头部、吻部、颌下常 因与池壁、池底摩擦或碰撞而致伤,死亡率一般 高达 50%~70%,严重时可达 90%以上。
淡水鱼的应激反应、调控与保活运输技术
提纲
鱼类的应激反应与调控技术
保活运输技术 前景展望
Page 2
鱼类的应激反应与调控技术
Page 3
1.1 定义 “应激”一词源自英文“stress”,意为
“紧迫、逆境反应、紧张、压力、应力等”。 一般认为应激是机体受外界和内在环境中存
在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因子过度刺激后,随即 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适应性反应,也称为 胁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