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form的圆柱压缩实验报告

基于deform的圆柱压缩实验报告
基于deform的圆柱压缩实验报告

铜陵学院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

实验课程材料成型计算机模拟

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09材控(1)

姓名

学号

2012年04月28日

实验 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

1 实验目的与内容

1.1 实验目的

进一步熟悉AUTOCAD 或PRO/E 实体三维造型方法与技艺,掌握DEFORM 软件的前处理、后处理的操作方法与热能,学会运用DEFORM 软件分析压缩变形的变形力学问题。 1.2 实验内容

运用DEFORM 模拟如图1所示的圆柱坯压缩过程。

(一)压缩条件与参数

锤头与砧板:尺寸200×200×20mm ,材质DIN-D5-1U,COLD ,温度室温。 工件:材质DIN_CuZn40Pb2,尺寸如表1所示,温度室温。

(二)实验要求

砧板

工件

锤头

图1 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

(1)运用AUTOCAD或PRO/e绘制各模具部件及棒料的三维造型,以stl格式输出;

(2)设计模拟控制参数;

(3)DEFORM前处理与运算(参考指导书);

(4)DEFORM后处理,观察圆柱体压缩变形过程,载荷曲线图,通过轴对称剖分观察圆柱体内部应力、应变及损伤值分布状态;

(5)比较方案1与2、3与4、1与3和2与4的模拟结果,找出圆柱体变形后的形状差别,说明原因;

(6)提交分析报告(纸质和电子版)、模拟数据文件、日志文件。

2 实验过程

2.1工模具及工件的三维造型

根据给定的几何尺寸,运用AUTOCAD或PRO/E分别绘制坯料、锤头和砧板的几何实体,文件名称分别为workpiece,topdie,bottomdie,输出STL格式。

2.2 压缩过程模拟

2.2.1 前处理

建立新问题:程序→DEFORM6.1→File→New Problem→ Next→在Problem Name栏中填写“Forging”→ Finish→进入前处理界面。

设置模拟控制:点击工具栏中Simulation Controls按钮→Main按钮。在Simulation Title 一栏中填入Forging。在Operation Name一栏中填入deform。在Units栏中选中SI。在Mode一栏中只选Deformation。

添加对象:点击+按钮添加对象,依次为“Workpiece”、“Top Die”、“Bottom Die”。

定义对象的材料模型:在对象树上选择Workpiece→点击General按钮→选中Plastic 选项→点击Assign Temperature按钮→填入温度为20→点击OK按钮;选择Top Die→点击General按钮→选中Rigid选项→点击Assign Temperature按钮→填入温度为20→点击OK 按钮→勾选Primary Die选项→如此重复,定义其它工模具的材料模型(不勾选Primary Die 选项)。

导入毛坯几何文件:分别选中Workpiece、Top Die、Bottom Die,在操作窗口中单击Geometry按钮→Import Geo按钮,导入在CAD中事先画好的造型文件。

调整对象位置关系:在工具栏点击Object Positioning按钮进入对象位置关系调整对话框→根据锻压要求及实体造型调整相互位置关系→点击OK按钮完成。

实体网格化:在对象树上选择Workpiece→点击Mesh →选择Detailed Settings的General选项卡→点击Absolute,Size Ratio改为3,Element Size选Min Element Size,设为3→点击Surface Mesh ,生成表面网格→点击Solid Mesh生成实体网络。

设置对象材料属性:在对象树上选择Workpiece→点击Material→点击other→选择DIN-CuZn40Pb2[1050-1400F(550-750C)]→点击Load完成材料属性的添加。

设置主动工具运行速度:选择Top Die→点击Movement→在type栏上选中Speed选项→在Direction选中主动工具运行,如-Z→在speed卡上选中Define选项,其性质选为Constant,填入速度值为1mm/s。

设置坯料边界条件:选中物体Workpiece→单击https://www.360docs.net/doc/f615784166.html,d按钮→选中Symmetry plane 图标→然后分别选中坯料的对称面→单击添加按钮。

工件体积补偿:选择Workpiece→点击Property→在Target V olume卡上选中Active in FEM+meshing选项→点击Calculate V olume按钮→点击Yes按钮。

设置模拟参数:点击工具栏中Simulation Controls按钮→点击Step按钮→在Number of Simulation Steps栏中填入模拟步数为30→Step Increment to Save栏中填入每隔2步就保存模拟信息→在With Die Displacement栏中选Constant,填入1→点击OK按钮完成模拟设置。

边界条件定义:点击Inter-Object按钮→在对话框上选择Workpiece—Top Die→点击Edit按钮→点击Deformation卡Friction栏上选中Shear和Constant选项,填入摩擦系数为0→点击Close按钮→如此重复,依次设置其它接触关系→点击Generate all按钮→点击Tolerance 按钮→点击OK按钮完成边界条件设置。

保存k文件:选择Workpiece→点击Save按钮→点击保存按钮→保存工件的前处理信息→重复操作,依次保存各工模具的信息。

2.2.2 生成库文件

在工具栏上点击Database generation按钮→在Type栏选中New选项→选择路径→填入数据库文件名为forging →点击Check按钮→没有错误信息则点击Generate按钮→完成模拟数据库的生成。

2.2.3 退出前处理程序

在工具栏上点击Exit按钮,退出前处理程序界面。

2.2.4 模拟运算

在主控程序界面上,单击项目栏中的forging.DB文件→单击Run按钮,进入运算对话框→单击Start按钮开始运算→单击Stop按钮停止运算→单击Summary,Preview,Message,Log按钮可以观察模拟运算情况。

2.2.5重复操作

按表格1所列的另外三种情况,改变摩擦系数跟坯料高度再做三次模拟操作。

2.3 后处理

模拟运算结束后,在主控界面上单击forging.DB文件→在Post Processor栏中单击DEFORM-3D Post按钮,进入后处理界面。

1)观察变形过程:点击播放按钮查看成型过程;

2)观察最大应力分布:在状态变量的下拉菜单中选择Stress –Max principal,点击播放按钮查看成型过程中最大应力分布及其变化情况;

3)观察最大应变分布:在状态变量的下拉菜单中选择Strain –Total- Max principal,点击播放按钮查看成型过程中最大应变分布及其变化情况;

4)观察破坏系数分布:在状态变量的下拉菜单中选择Damage,点击播放按钮查看成型过程中可能产生破坏的情况;

5)成型过程载荷:点击Load Stroke按钮,生成变形工具加载曲线图,保存图形文件为load.png,并保存图表的数据;

6)点跟踪分析:点击Point Tracking按钮,根据上图点的位置,在工件上依次点击生

成跟踪点,点击Save按钮,生成跟踪信息,观察跟踪点的最大应力、最大应变、破坏系数,保存相应的曲线图。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观察变形过程;

方案一变形过程:

方案二变形过程:

方案三变形过程:

方案四变形过程:

该挤压过程类似圆柱体体镦粗过程前面部分,圆柱体被压缩、镦粗,由于不同的接触摩擦条件和高径比,而出现不同的应力应变状态,不同的行程载荷过程以及各种不同的变化情况。

3.2 观察温度变化:

由于胚料的压下速度极为缓慢(1毫米每秒),且胚料直接裸露在空气中,可以进行很好的热交换,所以整个过程中胚料的温度始终为室温。

3.3 观察最大应力分布:

上图中各个不同的区域颜色均代表不同的应力状态:

1)比较方案一和方案二:方案一,摩擦系数为零,应力基本均匀分布,处于三向压应力状态;方案二,摩擦系数为0.2,

由上图可以看出应力值明显分为不同区域。胚料接触

图3 圆柱压缩过程温度变化

面为三向压应力状态,而胚料表面(非接触端面)出现不同的应力状态(两压一拉的应力状态)。

分析: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胚料受力均匀,为均匀应变,各部分受相同的三向压应力状态;在有摩擦情况下,由于受接触摩擦的影响,胚料接触端面金属流动受阻,且接触摩擦力,在径向由外侧向中心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在轴向由端面向中心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故而,胚料端面接触中心受强烈的三向压应力状态。又金属流动受阻,产生不均匀应变,出现附加拉应力,由于环向出现附加拉应力使其应力状态发生变化,此环向拉应力越靠近外层越大,而径向压应力越靠近外层越小,因此胚料表面出现两压一拉的应力状态。

2)比较方案一和方案三,方案二和方案四:用鼠标点击两方案中的相同部位查看其最大应力值,得出在相同的摩擦条件下,高径比越大,其所受的应力值反而较小。

分析:高径比越大,其相对体积越大,故而受相同的压应力时,高径比大的,其单位体积所受的三向压应力值相对较小。

3.4观察最大应变分布:

·

·

受均匀应变,且用鼠标点击胚料任一部位得出的应变值可以看出,高径比较大的胚料,应变值较小。

分析:胚料受均匀的三向压应力作用,所以各部位应变均匀。由上述对应力分析得,

高径比大的,单位应力值较小,故而方案三中胚料应变明显小于方案一中的应变。

2)观察方案二和方案四:在有摩擦情况下,应变明显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圆柱胚料的接触面附近应变最小;与垂直垂直作用力大致呈45度交角的区域和和靠近圆柱体表面的区域,此区域应变较大;胚料接触面的边缘部分,此区域应变最大。

分析:在圆柱体端面中心的接触部分,所受的接触摩擦最大,且远离与垂直作用力呈45度交角的易产生滑移的区域。在此区域产生塑性变形较为困难,所以在此区域应变最小。胚料的表面及内部地区,由于处于与垂直作用力大致呈45度交角的有利变形区域,且距端面较远,因此此区域最易发生塑性变形,应变较大。端部边缘部分的黄色区域,主要由于此处环向附加拉应力最大,且径向压应力最小,故有明显的两拉一压的应力状态,因此应变最大。

3)比较方案一和方案二(方案三和方案四):高径比相同,有不同的摩擦系数。通过观察可得:有接触摩擦的的胚料应变量明显大于没有摩擦的胚料。

分析:由于接触摩擦的存在,挤压过程中产生不均匀应变,出现附加拉应力,由于附加拉应力和原本胚料所受应力的共同作用,使胚料整体呈现出易于挤压的状态,故而应变较大。

3.5 观察破坏系分布:

压缩量为20%,晶格畸变均匀,没有达到崩溃的程度,所以破坏系数为零。

3.6

成型过程载荷分析

将deform 中上述图标的数据全部导出,保存到txt 文档中,然后将txt 文档中数据转入excel 中做折线图,得到以下结果

对上图进行如下分析:(设图中曲线别为曲线1,曲线2,曲线3和曲线4)

1)对其中任一一条曲线的分析:在开始较短时间内载荷呈线性增大,该段时间内的变形为弹性变形,斜率与材料性质相关(故而各条曲线保持一致),载荷迅速增加,变形

很小;在后面的所有时间内载荷呈非线性增长,该时间内的变形主要为塑性变形,随着挤压过程的进行,胚料与上模接触面积越大,则受上模的摩擦力就逐渐增大,同时还受到金属内部原子相互作用力,因此挤压变得越来越困难,斜率变低,出现加工硬化现象。

2)曲线1、2的比较(曲线3、4的比较):刚开始阶段两曲线重叠,是因为刚开始弹性变形阶段,曲线斜率只与材料材质有关,故而斜率相同。而后的塑性形变阶段,曲线1都在曲线2的上方,因为存在摩擦,不均匀应变导致附加拉应力的出现,胚料各部分出现或趋于两拉一压的应变状态,易于产生应变,故而曲线1(及存在摩擦的圆柱压缩)高于曲线2。

3)曲线1、3的比较(曲线2、4的比较):弹性变形阶段,形变系数主要与材料材质有关,故而有重叠的部分。由于曲线3试样的高径比较大,故而试样在同的应力作用下,试样的单位压力较小,所以初始阶段曲线3比曲线1较矮。

3.7 点跟踪分析:

追踪点设置规则:将剖面均匀分成四个部分,选取其中一部分,在各自边界上取三等分点(如下图示),共选取五个点,这样选取有助于将各个不同的变形区域概括进来,具

有代表性。

分别对四种方案按上图的追踪点设置进行最大应力和最大应变的点追踪分析:

图10(a)方案一图10(b)方案二

图10(b)方案二

图11(b ) 方案二

追踪点的分析:

1)对图10进行最大应力的点追踪分析,各点基本符合上述对载荷成型曲线及最大应力值的分析。

刚开始的弹性变形阶段,应力值随着挤压的进行线性增长,而后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应力值非线性增长,随着挤压的进行,晶格畸变的加大,以及原子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影响,挤压变得困难,出现加工硬化现象。

由图10(a)与10(b)比较得,由于接触摩擦的作用,使接触端面的金属流动不均匀,出现不均匀应变和附加拉应力,致使应力状态发生改变(由三向压应力变为两拉一压的应力状态),所以两图中出现不同应力状态的点。

对图10(b)与10(d)分析得:挤压时,圆柱端面处,受强烈的三向压应力状态,该处应力值最大;由于挤压过程中不均匀应变产生的附加拉应力作用,且该附加拉应力,径向由外侧向中心逐渐减小,轴向由端面向中心逐渐变大,故而各点的应力状态各不相同。

2)对图11进行最大应变的点追踪分析,各点符合上述对载荷形成曲线及最大应变值得分析,且符合应力应变的关系。

弹性变形阶段,随着挤压的进行,应变均匀增加;塑性变形阶段,挤压变得困难,出现加工硬化现象,应变增加较为缓慢。

对图11(b)与图11(d)分析得:存在摩擦时,端面区域受强烈的三向压应力状态,所以此区域应变最小,位于此区域的P1点应变增长最为缓慢;与垂直作用力成45度交角的区域和胚料表面区域,远离端面,受接触摩擦的影响较小,且不均匀应变导致的附加拉应力作用,两压一拉的应力状态易拉伸,应变较大,且应变增量的大小与附加拉应力呈正相关。

4 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模拟实验,使我熟悉并较好的掌握AutoCAD、office等软件的实用方法,同时也提高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并掌握了Dform-3D软件的实用环境,学会了使用Dform-3D进行简单的材料成型模拟。

通过本次模拟实验,了解了DEFORM-3D模拟圆柱体压缩的具体过程,了解了DEFORM 软件中步长设置和网格划分等技巧,并且对圆柱体压缩过程中各个部分应力应变状态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学会使用Dform-3D进行简单的材料成型模拟,分析成型过程中工件的温度、应力、应变、破坏系数、追踪点分析和挤压工具载荷的变化。通过Dform-3D软件的学习,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一种非常实用的实验方法,也有助于现在对本专业的技术研究,作更深入的了解。

图像压缩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图像压缩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三图像压缩 实验三图像压缩 一、实验目的 1.理解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的概念; 2.理解图像压缩的主要原则和目的; 3.了解几种常用的图像压缩编码方式。 4.利用mATLAb程序进行图像压缩。 二、实验仪器 1计算机; 2mATLAb等程序; 3移动式存储器(软盘、u盘等)。 4记录用的笔、纸。 三、实验原理 1.图像压缩原理 图像压缩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存储空间,增加传输速度。图像压缩的理想标准是信息丢失最少,压缩比例最大。不损

失图像质量的压缩称为无损压缩,无损压缩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压缩比;损失图像质量的压缩称为有损压缩,高的压缩比是以牺牲图像质量为代价的。压缩的实现方法是对图像重新进行编码,希望用更少的数据表示图像。 信息的冗余量有许多种,如空间冗余,时间冗余,结构冗余,知识冗余,视觉冗余等,数据压缩实质上是减少这些冗余量。高效编码的主要方法是尽可能去除图像中的冗余成分,从而以最小的码元包含最大的图像信息。 编码压缩方法有许多种,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从信息论角度出发可分为两大类。 (1).冗余度压缩方法,也称无损压缩、信息保持编码或嫡编码。具体说就是解码图像和压缩编码前的图像严格相同,没有失真,从数学上讲是一种可逆运算。 (2)信息量压缩方法,也称有损压缩、失真度编码或烟压缩编码。也就是说解码图像和原始图像是有差别的,允许有一定的失真。 应用在多媒体中的图像压缩编码方法,从压缩编码算法原理上可以分为以下3类: (1)无损压缩编码种类 哈夫曼(huffman)编码,算术编码,行程(RLe)编码,Lempelzev编码。 (2)有损压缩编码种类

材料压缩实验报告

实验三 压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压缩时低碳钢的屈服极限s σ和铸铁的强度极限b σ。 2.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压缩时的变形和破坏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原因。 二、设备和量具 1.手动数显材料试验机sscs-100; 2.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及步骤 低碳钢和铸铁等金属材料的压缩试样一般制成圆柱形,高h o 与直径d o 之比在1~3 的范围内。目前常用的压缩试验方法是两端平压法。这种压缩试验方法,试样的上下两端与试验机承垫之间会产生很大的摩擦力,它们阻碍着试样上部及下部的横向变形,导致测得的抗压强度较实际偏高。当试样的高度相对增加时,摩擦力对试样中部的影响就变得小了,因此抗压强度与比值h o /d o 有关。由此可见,压缩试验是与试验条件有关的。为了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对不同材料的抗压性能进行比较,应对h o /d o 的值作出规定。实践表明,此值取在1~3的范围内为宜。若小于l ,则摩擦力的影响太大;若大于3,虽然摩擦力的影响减小,但稳定性的影响却突出起来。 低碳钢试样压缩时同样存在弹性极限、比例极限、屈服极限而且数值和拉伸所得的相应数值差不多,但是在屈服时却不象拉伸那样明显。从进入屈服开始,试样塑性变形就有较大的增长,试样截面面积随之增大。由于截面面积的增大,要维持屈服时的应力,载荷也就要相应增大。因此,在整个屈服阶段,载荷也是上升的,在测力盘上看不到指针倒退现象,这样,判定压缩时的P S 要特别小心地注意观察。在缓慢均匀加载下,测力指针是等速转动的,当材料发生屈服时,测力指针的转动将出现减慢,这时所对应的载荷即为屈服载荷

P S。由于指针转动速度的减慢不十分明显,故还要结合自动绘图装置上绘出的压缩曲线中的的拐点来判断和确定P S。 低碳钢的压缩图(即P一△1曲线)如图3—1所示,超过屈服之后,低碳钢试样由原来的圆柱形逐渐被压成鼓形,即如图3—3。继续不断加压,试样将愈压愈扁,但总不破坏。所以,低碳钢不具有抗压强度极限(也可将它的抗压强度极限理解为无限大),低碳钢的压缩曲线也可证实这一点。 图3-1 低碳钢压缩图图3-2 铸铁压缩图 灰铸铁在拉伸时是属于塑性很差的一种脆性材料,但在受压时,试件在达到最大载荷P b前将会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最后被压成鼓形而断裂。铸铁的压缩图(P一△1曲线)如图3—2所示,灰铸铁试样的断裂有两特点:一是断口为斜断口,如图3—4所示。 图3-3 压缩时低碳钢变形示意图图3-4 压缩时铸铁破坏断口 二是按P b/A0求得的 远比拉伸时为高,大致是拉伸时的 3—4倍。为什 b

霍夫曼树实验报告

实验二二叉树的遍历及霍夫曼编码 班级:计科1101班 学号:0909101605 姓名:杜茂鹏 2013年5月22日

一、实验目的 掌握二叉树的建立及遍历操作,霍夫曼编码基本操作及存储结构表示 二、实验内容 1. 系统要求包含以下功能 1)初始化:从终端读入字符集大小n,以及n个字符和n个权值(或者读入字符集和频度数据文件),建立哈夫曼树,并将哈夫曼树存入到文件HfmTree 中。 2)编码: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如果不在内存中,则从文件中读入),从文件ToBeTran中读入原文,对原文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结果存入文件CodeFile 中。 3)译码: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将文件CodeFile中的代码进行译码,结果存入文件TextFile中。 4)打印:打印输出哈夫曼树,显示ToBeTran, TextFile和CodeFile文件的内容。 三、实验要求 1.在上机前写出全部源程序; 2.能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程序; 3.用户界面友好。 四、概要设计 1)首先动态分配数组存储霍夫曼树及存储霍夫曼编码表,然后从终端或文件读入霍夫曼树的字符变量及其频度,初始化建立霍夫曼树并将其写入文件HfmTree.txt中。 2)从指定的文件succe.txt中读入原文,利用已经编好的霍夫曼树对其编码,将编码结果写入文件Coding.txt保存。 3)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将文件Coding.txt中的代码进行译码,结果存入文件decoding.txt中。

五、测试数据: 2.原文内容“THIS IS MY PROGRAM” 六、详细设计 实验内容(原理、操作步骤、程序代码) //建立霍夫曼树,对原文进行编码、译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tree { char ch; int weight;//权值 int parent,lchild,rchild; }HTNode,*HuffmanTree;//动态分配数组存储霍夫曼树typedef char **HuffmanCode;//动态分配数组存储霍夫曼编码表void Select(HuffmanTree &HT,int* s1,int* s2,int n) { int j; int min1=10000; for(j=1;j<=n;j++) { if(HT[j].parent==0&&min1>HT[j].weight)

材料拉伸与压缩试验报告

材料的拉伸压缩实验 【实验目的】 1.研究低碳钢、铸铁的应力——应变曲线拉伸图。 2.确定低碳钢在拉伸时的机械性能(比例极限R p、下屈服强度R eL、强度极限R m、延伸率A、断面收缩率Z等等)。 3. 确定铸铁在拉伸时的力学机械性能。 4.研究和比较塑性材料与脆性材料在室温下单向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实验设备】 1.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 2.游标卡尺。 3、记号笔 4、低碳钢、铸铁试件 【实验原理】 1、拉伸实验 低碳钢试件拉伸过程中,通过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A/D转换和处理,并输入计算机,得到F-?l曲线,即低碳钢拉伸曲线,见图1。 对于低碳钢材料,由图1曲线中发现OA直线,说明F正比于?l,此阶段称为弹性阶段。屈服阶段(B-C)常呈锯齿形,表示载荷基本不变,变形增加很快,材料失去抵抗变形能力,这时产生两个屈服点。其中,B'点为上屈服点,它受变形大小和试件等因素影响;B点为下屈服点。下屈服点比较稳定,所以工程上均以下屈服点对应的载荷作为屈服载荷。测定屈服载荷Fs时,必须缓慢而均匀地加载,并应用σs=F s/ A0(A0为试件变形前的横截面积)计算屈服极限。 图1低碳钢拉伸曲线 屈服阶段终了后,要使试件继续变形,就必须增加载荷,材料进入强化阶段。

当载荷达到强度载荷F b后,在试件的某一局部发生显著变形,载荷逐渐减小,直至试件断裂。应用公式σb=F b/A0计算强度极限(A0为试件变形前的横截面积)。 根据拉伸前后试件的标距长度和横截面面积,计算出低碳钢的延伸率δ和端面收缩率ψ,即 % 100 1? - = l l l δ,% 100 1 0? - = A A A ψ 式中,l0、l1为试件拉伸前后的标距长度,A1为颈缩处的横截面积。 2、压缩实验 铸铁试件压缩过程中,通过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A/D转换和处理,并输入计算机,得到F-?l曲线,即铸铁压缩曲线,见图2。 对铸铁材料,当承受压缩载荷达到最大载荷F b时,突然发生破裂。铸铁试件破坏后表明出与试件横截面大约成45?~55?的倾斜断裂面,这是由于脆性材料的抗剪强度低于抗压强度,使试件被剪断。 材料压缩时的力学性质可以由压缩时的力与变形关系曲线表示。铸铁受压时曲线上没有屈服阶段,但曲线明显变弯,断裂时有明显的塑性变形。由于试件承受压缩时,上下两端面与压头之间有很大的摩擦力,使试件两端的横向变形受到阻碍,故压缩后试件呈鼓形。 铸铁压缩实验的强度极限:σb=F b/A0(A0为试件变形前的横截面积)。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拉伸实验步骤 (1)试件准备:在试件上划出长度为l0的标距线,在标距的两端及中部三个位置上,沿两个相互垂直方向各测量一次直径取平均值,再从三个平均值中取最小值作为试件的直径d0。 (2)试验机准备:按试验机→计算机→打印机的顺序开机,开机后须预热十分钟才可使用。按照“软件使用手册”,运行配套软件。 (3)安装夹具:根据试件情况准备好夹具,并安装在夹具座上。若夹具已 图2 铸铁压缩曲线

哈夫曼树的实验报告1

一、需求分析 1、本演示程序实现Haffman编/译码器的作用,目的是为信息收发站提供一个编/译系统, 从而使信息收发站利用Haffman编码进行通讯,力求达到提高信道利用率,缩短时间,降低成本等目标。系统要实现的两个基本功能就是:①对需要传送的数据预先编码; ②对从接收端接收的数据进行译码; 2、本演示程序需要在终端上读入n个字符(字符型)及其权值(整形),用于建立Huffman 树,存储在文件hfmanTree.txt中;如果用户觉得不够清晰还可以打印以凹入表形式显示的Huffman树; 3、本演示程序根据建好的Huffman树,对文件的文本进行编码,结果存入文件CodeFile 中;然后利用建好的Huffman树将文件CodeFile中的代码进行译码,结果存入文件TextFile中;最后在屏幕上显示代码(每行50个),同时显示对CodeFile中代码翻译后的结果; 4、本演示程序将综合使用C++和C语言; 5、测试数据: (1)教材例6-2中数据:8个字符,概率分别是0.05,0.29,0.07,0.08,0.14,0.23,0.03, 0.11,可将其的权值看为5,29,7,8,14,23,3,11 (2)用下表给出的字符集和频度的实际统计数据建立Haffman树,并实现以下报文的编码和 一、概要设计 1、设定哈夫曼树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 ADT Huffmantree{ 数据对象:D={a i| a i∈Charset,i=1,2,3,……n,n≥0} 数据关系:R1={< a i-1, a i >| a i-1, a i∈D, i=2,3,……n} 基本操作: Initialization(&HT,&HC,w,n,ch) 操作结果:根据n个字符及其它们的权值w[i],建立Huffman树HT,用字符数组ch[i]作为中间存储变量,最后字符编码存到HC中; Encodeing(n) 操作结果:根据建好的Huffman树,对文件进行编码,编码结果存入到文件CodeFile 中 Decodeing(HT,n) 操作结果:根据已经编译好的包含n个字符的Huffman树HT,将文件的代码进行翻译,结果存入文件TextFile中 } ADT Huffmantree

实验报告镦粗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EFORM-3D镦粗仿真实验实验课程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 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2013年4月 1 日

实验一DEFORM-3D镦粗仿真实验 1 实验目的与内容 实验目的 通过DEFORM软件平台实现镦粗过程的仿真模拟实验。了解材料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变形流动情况,熟悉镦粗变形工艺特点。掌握圆柱体镦粗过程的应力应变场分布特点。 实验内容 运用DEFORM模拟如图1所示的圆柱坯压缩过程。 图1 镦粗实验模型 (一)工艺条件 上模:Φ200×50,刚性材料,初始温度200℃; 下模:200×200×40。 工件:16钢,尺寸如表1所示。 序号圆柱体直 径,mm 圆柱体高 度,mm 摩擦系数, 滑动摩擦 加热温 度℃ 锤头运动速度, mm/s 镦粗行程 1 80 150 0 900 500 40 2 80 150 1200 500 40 3 80 250 0 900 500 40 4 80 250 1200 500 40 (二)实验要求

(1)运用三维如阿健绘制各模具部件及棒料的三维造型,以stl格式输出; (2)设计模拟控制参数; (3)DEFORM前处理与运算; (4)DEFORM后处理,观察圆柱体压缩变形过程,载荷曲线图; (5)比较方案1与2、3与4、1与3和2与4的模拟结果,找出圆柱体变形后的形状差别,说明原因; (6)提交分析报告及分析日志文件(log)。 2 实验过程 1)建模 通过UG将压缩的模型绘制出来,分别为坯料圆柱直径80mm高150mm和圆柱直径80mm高250mm,并将它们各自的三部分分别导出为stl格式,并保存。2)镦粗模拟 a. 打开一个deform软件,新建一个文件。(Insert object)添加坯料Workpiece,上模Top Die,下模Bottom Die,并导入相应的之前保存的stl格式文件(Import); b. 修改坯料的General,其中设定Object Type为plastic,AssignTemperature 为给定的900/1200;(Mesh)将坯料分为20000/40000份,并预览(Preview),General Mesh;选择坯料的材料(Material)为16号钢;在Property中计算坯料的体积,选择自动计算(Active); c. 修改Top Die的General,其中设定Object Type 为Rigid,Assign Temperature 为200;设定其Movement 速度为500in/sec; d. 设定Bottom Die 的General ,其中设定Object Type 为Rigid,Assign Temperature 为200; e. 设定Simulation Control 中的Units为SI,Step中的Starting Step Number 为-1,Number of Simulation Steps 为40,Step Increment to Save 为1,Primary Die 为Top Die ,With Constant Die Displacement为1in.,然后点击OK。 f. 设置摩擦系数,分别为0和 g. 保存并检核(Check),然后退出 h. 运行(Run) 3)后处理 可以通过选择查看压缩的每一步的变形过程,Damage ,Strain-Effective ,Strain Rate -Effective ,Stress Effective ,Stress Max-Principal ,Temperature ,以及载荷行程曲线等。通过这些参数来检查所设定的这些数据是否合理。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1)变形过程(抓取6步) 第一组数据:

文件压缩与解压实验报告

院系:计算机学院 实验课程:实验3 实验项目:文本压缩与解压 指导老师: 开课时间:2010 ~ 2011年度第 1学期专业: 班级: 学生: 学号:

一、需求分析 1.本程序能够实现将一段由大写字母组成的内容转为哈弗曼编码的编码功能以及将哈弗曼编码翻译为字符的译码功能。 2.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直观明了,每一个操作都有相应的提示,用户只需按着提示去做,便能轻松实现编码以及译码的效果,编码及译码结果都被保存成txt 文档格式,方便用户查看。 3.本程序拥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虽然现在只能实现对大写字母的译码以及编码,但通过改进鉴别的算法,即能够实现小写字母乃至其他特殊符号等的编码。 4.本程序可用于加密、解密,压缩后文本的大小将被减小,更方便传输 5.程序的执行命令包括: 1)初始化 2)编码 3)译码 4)印代码文件 5)印哈弗曼树 6)退出 6.测试数据 (1)THIS PROGRAM IS MY FAVOURITE (2)THIS IS MY FAVOURITE PROGRAM BUT THE REPORT IS NOT 二、概要设计 为实现上述功能,应有哈弗曼结点,故需要一个抽象数据类型。 1.哈弗曼结点抽象数据类型定义为: ADT HaffTree{ 数据对象:HaffNode* ht,HaffCode* hc 基本操作: Haffman(int w[],int n) 操作结果:构造哈弗曼树及哈弗曼编码,字符集权值存在数组w,大小为n setdep() setdep(int p,int l) 操作结果:利用递归,p为哈弗曼节点序号,l为哈弗曼节点深度setloc() 操作结果:设置哈弗曼节点坐标,用以输出到界面 setloc2() 操作结果:设置哈弗曼节点坐标,用以输出到文本,默认状态下不启用 } ADT HaffTree 2.本程序包含4个模块 1)主程序模块: 接受用户要求,分别选择执行①初始化②编码③译码④印代码文件⑤印哈弗曼树⑥退出 2)哈弗曼树单元模块——建立哈弗曼树 3)哈弗曼编码单元模块——进行哈弗曼编码、译码 4)响应用户操作,输出内容到界面或文本 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下:

低碳钢和铸铁拉伸和压缩试验

低碳钢和铸铁拉伸压缩实验报告 摘要:材料的力学性能也称为机械性质,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表现的变形、破坏等方面的特性。它是由试验来测定的。工程上常用的材料品种很多,下面我们以低碳钢和铸铁为主要代表,分析材料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关键字:低碳钢 铸铁 拉伸压缩实验 破坏机理 一.拉伸实验 1. 低碳钢拉伸实验 拉伸实验试件 低碳钢拉伸图 在拉伸实验中,随着载荷的逐渐增大,材料呈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能:

低碳钢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1)弹性阶段(Ob段) 在拉伸的初始阶段,ζ-ε曲线(Oa段)为一直线,说明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满足胡克定理,此阶段称为线形阶段。线性段的最高点则称为材料的比例极限(ζ p ),线性段的直线斜率即为材料的弹性摸量E。 线性阶段后,ζ-ε曲线不为直线(ab段),应力应变不再成正比,但若在整个弹性阶段卸载,应力应变曲线会沿原曲线返回,载荷卸到零时,变形也完全 消失。卸载后变形能完全消失的应力最大点称为材料的弹性极限(ζ e ),一般对于钢等许多材料,其弹性极限与比例极限非常接近。 (2)屈服阶段(bc段) 超过弹性阶段后,应力几乎不变,只是在某一微小范围内上下波动,而应变却急剧增长,这种现象成为屈服。使材料发生屈服的应力称为屈服应力或屈服极 限(ζ s )。 当材料屈服时,如果用砂纸将试件表面打磨,会发现试件表面呈现出与轴线成45°斜纹。这是由于试件的45°斜截面上作用有最大切应力,这些斜纹是由于材料沿最大切应力作用面产生滑移所造成的,故称为滑移线。 (3)强化阶段(ce段) 经过屈服阶段后,应力应变曲线呈现曲线上升趋势,这说明材料的抗变形能力又增强了,这种现象称为应变硬化。 若在此阶段卸载,则卸载过程的应力应变曲线为一条斜线(如d-d'斜线),其斜率与比例阶段的直线段斜率大致相等。当载荷卸载到零时,变形并未完全消失,应力减小至零时残留的应变称为塑性应变或残余应变,相应地应力减小至零时消失的应变称为弹性应变。卸载完之后,立即再加载,则加载时的应力应变关系基本上沿卸载时的直线变化。因此,如果将卸载后已有塑性变形的试样重新进行拉伸实验,其比例极限或弹性极限将得到提高,这一现象称为冷作硬化。 在硬化阶段应力应变曲线存在一个最高点,该最高点对应的应力称为材料的 强度极限(ζ b ),强度极限所对应的载荷为试件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F b 。 (4)局部变形阶段(ef段) 试样拉伸达到强度极限ζ b 之前,在标距范围内的变形是均匀的。当应力增 大至强度极限ζ b 之后,试样出现局部显著收缩,这一现象称为颈缩。颈缩出现后,使试件继续变形所需载荷减小,故应力应变曲线呈现下降趋势,直至最后在f点断裂。试样的断裂位置处于颈缩处,断口形状呈杯状,这说明引起试样破坏的原因不仅有拉应力还有切应力。 (5)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试样拉断后,由于保留了塑性变形,标距由原来的L变为L1。用百分比表示的比值 δ=(L1-L)/L*100% 称为伸长率。试样的塑性变形越大,δ也越大。因此,伸长率是衡量材料塑性的指标。 原始横截面面积为A的试样,拉断后缩颈处的最小横截面面积变为A1,用百分比表示的比值

deform2D实验报告

学生学号28 实验课成绩 学生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材料成型数值模拟设计实验 开课学院材料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朱春东、钱东升 学生姓名王丹丹 学生专业班级成型0801 2011-- 2012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依据。为加强实验过程管理,改革实验成绩考核方法,改善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质量,特制定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1、本规范适用于理工科类专业实验课程,文、经、管、计算机类实验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参 照执行或暂不执行。 2、每门实验课程一般会包括许多实验项目,除非常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项目可以不写实验 报告外,其他实验项目均应按本格式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报告应由实验预习、实验过程、结果分析三大部分组成。每部分均在实验成绩中占一 定比例。各部分成绩的观测点、考核目标、所占比例可参考附表执行。各专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 4、学生必须在完成实验预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在学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学生实验操作和记录情况,并在实验报告第二部分教师签字栏签名,以确保实验记录的真实性。 5、教师应及时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出各实验项目成绩,完整保存实验报告。在完成所有 实验项目后,教师应按学生姓名将批改好的各实验项目实验报告装订成册,构成该实验课程总报告,按班级交课程承担单位(实验中心或实验室)保管存档。 6、实验课程成绩按其类型采取百分制或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实验课程名称材料成型数值模拟

包装用缓冲材料动态压缩实验~实验报告

运输包装实验报告 (二)包装缓冲材料动态压缩试验 天津科技大学110611 一、 实验目的 通过缓冲材料动态冲击实验掌握材料动态冲击的 实验过程与方法,学习实验设备的构成、实验的 操作方法;掌握s m G σ-曲线的绘制及动态缓冲曲 线的使用。 二、 实验设备及材料 1. 包装冲击试验机DY-2 2. 电子分析天平 PB203-N 3. 实验纪录仪器与装置 4. 发泡缓冲材料EPE 三、 试验样品 试验样品的数量:5 厚度(压缩之前)的测量: A1组:48.62 mm A2组:49.96mm A3 组:48.44mm

A4组:48.26mm A5组:47.81mm A6组:52.55mm A7组:49.8mm 以A4组详述:测量标准的已知参量: d0=8.32mm d1=23.1mm d2=24.64mm 四角的厚度分别为: d1=9.33mm d2=7.87mm d3=9.70mm d4=8.47mm d均=(9.33+7.87+9.70+8.47)/4=8.84mm 压缩前试样的厚度为: T=23.1+24.64+8.84-8.32=48.26mm 压缩之后测量标准的已知参量: d0=8.32mm d1=29.12mm d2=24.0mm 四、试验方法 1.实验室的温湿度条件 实验室的温度:21摄氏度 实验室的湿度:35% 2.实验样品的预处理

将实验材料放置在试验温湿度条件下24小时以上3.实验步骤 (1)将试验样品放置在式烟机的底座上,并使其中心与重锤的中心在同一垂线上。适当 的固定试验样品,固定时应不使实验样品 产生变形。 (2)使试验机的重锤从预定的跌落高度(760mm)冲击实验样品,连续冲击五次, 每次冲击脉冲的间隔不小于一分钟。记录 每次冲击加速度-时间历程。实验过程中, 若未达到5次冲击时就已确认实验样品发 生损坏或丧失缓冲能力时则中断实验。4.冲击试验结束3分钟后,按原来方法测量试验样品的厚度作为材料动态压缩实验后的厚度 T实验步骤 d (1)将试验样品放置在式烟机的底座上,并使其中心与重锤的中心在同一垂线上。适当 的固定试验样品,固定时应不使实验样品

deform3D实验报告

学生学号0120801080128 实验课成绩 学生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材料成型数值模拟设计实验 开课学院材料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朱春东、钱东升 学生姓名王丹丹 学生专业班级成型0801 2011-- 2012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教学水平 与质量的重要依据。为加强实验过程管理,改革实验成绩考核方法,改善实验教学效果,提高 学生质量,特制定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1、本规范适用于理工科类专业实验课程,文、经、管、计算机类实验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参 照执行或暂不执行。 2、每门实验课程一般会包括许多实验项目,除非常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项目可以不写实验 报告外,其他实验项目均应按本格式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报告应由实验预习、实验过程、结果分析三大部分组成。每部分均在实验成绩中占一 定比例。各部分成绩的观测点、考核目标、所占比例可参考附表执行。各专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 4、学生必须在完成实验预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在学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学生实验操作和记录情况,并在实验报告第二部分教师签字栏签名,以确保实验记录的真实性。 5、教师应及时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出各实验项目成绩,完整保存实验报告。在完成所有 实验项目后,教师应按学生姓名将批改好的各实验项目实验报告装订成册,构成该实验课程总报告,按班级交课程承担单位(实验中心或实验室)保管存档。 6、实验课程成绩按其类型采取百分制或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附表:实验考核参考内容及标准 观测点考核目标成绩组成 实验预习1.预习报告 2.提问 3.对于设计型实验,着重考查设计方案的 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 对实验目的和基本原理 的认识程度,对实验方 案的设计能力 20% 实验过程1.是否按时参加实验 2.对实验过程的熟悉程度 3.对基本操作的规范程度 4.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5.实验原始记录的完整程度 6.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态 度、基本操作技能;严 谨的治学态度、团结协 作精神 30% 结果分析1.所分析结果是否用原始记录数据 2.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实验结果分析是否合理 4.对于综合实验,各项内容之间是否有分 析、比较与判断等 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处 理和现象分析的能力; 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 能力;事实求实的精神 50%

哈夫曼树实验报告

哈夫曼树实验报告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班级 2014级计算机1班学号姓名张建华成绩 实验项目简单哈夫曼编/译码的设计与实现实验日期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哈夫曼树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进一步提高使用理论知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问题描述 利用哈夫曼编码进行通信可以大大提高信道利用率,缩短信息传输时间,降低传输成本。但是,这要求在发送端通过一个编码系统对待传数据预先编码,在接收端将传来的数据进行译码,此实验即设计这样的一个简单编/码系统。系统应该具有如下的几个功能: 1、接收原始数据。 从终端读入字符集大小n,以及n个字符和n个权值,建立哈夫曼树,并将它存于文件中。 2、编码。 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如不在内存,则从文件中读入),对文件中的正文进行编码,然后将结果存入文件中。 3、译码。 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将文件中的代码进行译码,结果存入文件中。 4、打印编码规则。 即字符与编码的一一对应关系。 5、打印哈夫曼树, 将已在内存中的哈夫曼树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在终端上。 三、实验步骤 1、实验问题分析 1、构造哈夫曼树时使用静态链表作为哈夫曼树的存储。 在构造哈夫曼树时,设计一个结构体数组HuffNode保存哈夫曼树中各结点的信息,根据二叉树的性质可知,具有n个叶子结点的哈夫曼树共有2n-1个结点,所以数组HuffNode的大小设置为2n-1,描述结点的数据类型为: Typedef strcut { Int weight;/*结点权值*/ Int parent; Int lchild; Int rchild; }HNodeType; 2、求哈夫曼编码时使用一维结构数组HuffCode作为哈夫曼编码信息的存储。 求哈夫曼编码,实质上就是在已建立的哈夫曼树中,从叶子结点开始,沿结点的双亲链域回退到根结点,没回退一步,就走过了哈夫曼树的一个分支,从而得到一位哈夫曼码值,由于一个字符的哈夫曼编码是从根结点到相应叶子结点所经过的路

材料拉伸与压缩实验报告参考

碳钢与铸铁的拉伸、压缩实验(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 1、测定碳钢在拉伸时的屈服极限s σ,强度极限b σ,延伸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测定铸铁拉伸时的强度极限b σ。 2、观察碳钢、铸铁在拉伸过程中的变形规律及破坏现象,并进行比较,使用绘图装置绘制拉伸图(P-ΔL 曲线)。 二、实验设备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游标卡尺。 三、实验试祥 1. 为使各种材料机械性质的数值能互相比较,避免试件的尺寸和形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对试件的尺寸形状GB6397-86作了统一规定,如图1所示: 图1 用于测量拉伸变形的试件中段长度(标距L 0)与试件直径d 。必零满足L 0/d 0=10或5,其延伸率分别记做和δ10和δ5 2、压缩试样:低碳钢和铸铁等金属材料的压缩试件一般做成很短的圆柱形,避免压弯,一般规定试件高度h 直径d 的比值在下列范围之内: 1≤d h ≤3 为了保证试件承受轴向压力,加工时应使试件两 个端面尽可能平行,并与试件轴线垂直,为了减少 两端面与试验机承垫之间的摩擦力,试件两端面应 进行磨削加工,使其光滑。 四、实验原理 图2为试验机绘出的碳钢拉伸P-△L 曲线图, 拉伸变形ΔL 是整个试件的伸长,并且包括机器本身 的弹性变形和试件头部在夹头中的滑动,故绘出的 曲线图最初一段是曲线,流动阶段上限B ‘受变形速度和试件形式影响,下屈服点B 则比较稳定,工程上均以B 点对应的载荷作为材料屈服时的载荷P S ,以试样的初始横截面积A0除PS ,即得屈服极限: 0A Ps S =σ 图2

屈服阶段过后,进入强化阶段,试样又恢复了承载能力,载荷到达最大值P b ,时,试样某一局部的截面明显缩小,出现“颈缩”现象,这时示力盘的从动针停留在P b 不动,主动针则迅速倒退表明载荷迅速下降,试样即将被拉断。以试样的初始横截面面积A 。除P b 得强度极限为 0A P b b =σ 延伸率δ及断面收缩率φ的测定,试样的标距原长为L 0拉断后将两段试样紧密地对接在一起,量出拉断后的标距长为L 1延伸率应为 % 100001?-=l l l δ 断口附近塑性变形最大,所以L 1的量取与断口的部位有关,如断口发生于L ο的两端或在L ο之外,则试验无效,应重做,若断口距L 。的一端的距离不在标距长度的中央31 区域内,要采用断口移中的办法;以度量试件位断后的标距,设两标点CC 1之间共有10格,断口靠近左段,如图3,从临近断口的第一刻线d 起,向右取10/2=5格,记作a ,这就相当于把断口摆在标距中央,再看a 点到C 1点有多少格,就由a 点向左取相同的格数,记作b , 令L ˊ表示C 至b 的长度,L ’表示b 至a 的长度,则L ′+2L ‘′的长度中包含的格数等于 标距长度内的格数10,即 L ′+2L ‘′=L 1。 图3 试样拉断后,设颈缩处的最小横截面面积为A 1,由于断口不是规则的圆形,应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量取最小截面的直径,以其平均值计算A 1,然后按下式计算断面收缩率: 010100%ψA -A =?A 铸铁试件在变形极小时,就达到最大载荷P b 而突然发生断裂。没有屈服和颈缩现象,其强度极限远小于低碳钢的强度极限。 图4为低碳钢试件的压缩图,在弹性阶段和屈服阶段,它与拉伸时的形状基本上是一致 图4 图5

数据压缩实验报告

实验一常见压缩软件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使用一些常见的压缩软件,对数据压缩的概念、分类、技术和标准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要求 1.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2.实验过程中注意思考实验提出的问题,并通过实验解释这些问题。 3.通过实验达到实验目的。 三、实验环境 计算机硬件:CPU处理速度1GHz以上,内存258M以上,硬盘10G以上 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2000或XP。 四、实验内容 1.使用WinZip或WinRAR两种压缩软件分别对文本文件(.txt,.doc)、程序源代码文件(.c)、数据文件(.dat)、二进制目标代码文件(.obj)、图像文件(.bmp)、音频文件(.wav)和视频文件(.avi,.wmv)进行压缩,分别计算出压缩率,判断这两种压缩软件采用的是可逆压缩还是不可以压缩,猜测其可能用到了那些压缩(编码)技术? 2.使用jpegimager、TAK和BADAK分别进行图像、音频和视频的压缩,体验其压缩效果。3.使用bcl程序对文本文件、程序源代码文件、数据文件、二进制目标代码文件、图像文件等进行多种统计编码技术的压缩,包括香农-费诺(shannon-fano)编码、霍夫曼(huffman)编码、游程编码rle、字典编码lz等,记录每种压缩方法对不同类型文件的压缩效果并进行比较,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五、实验步骤 1、下载并打开WinZip和WinRAR两种压缩软件 2、分别新建两个文档:qqjj.winzip 和winrar。添加所要压缩的文件:文本文件(.txt,.doc)、程序源代码文件(.c)、数据文件(.dat)、二进制目标代码文件(.obj)、图像文件(.bmp)、音频文件(.wav)和视频文件(.avi,.wmv)进行压缩,如图所示:

哈夫曼树及其操作-数据结构实验报告(2)

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与算法 学生姓名:陈*浩 学号:************* 点名序号: *** 指导教师:钱** 实验地点:基础实验大楼 实验时间: 2014-2015-2学期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二) 学生姓名:陈**浩学号:*************指导教师:钱** 实验地点:科研教学楼A508实验时间:一、实验室名称:软件实验室 二、实验项目名称:数据结构与算法—树 三、实验学时:4 四、实验原理: 霍夫曼编码(Huffman Coding)是一种编码方式,是一种用于无损数据压缩的熵编码(权编码)算法。1952年,David A. Huffman在麻省理工攻读博士时所发明的。 在计算机数据处理中,霍夫曼编码使用变长编码表对源符号(如文件中的一个字母)进行编码,其中变长编码表是通过一种评估来源符号出现机率的方法得到的,出现机率高的字母使用较短的编码,反之出现机率低的则使用较长的编码,这便使编码之后的字符串的平均长度、期望值降低,从而达到无损压缩数据的目的。 例如,在英文中,e的出现机率最高,而z的出现概率则最低。当利用霍夫曼编码对一篇英文进行压缩时,e极有可能用一个比特来表示,而z则可能花去25个比特(不是26)。用普通的表示方法时,每个英文字母均占用一个字节(byte),即8个比特。二者相比,e使用了一般编码的1/8的长度,z则使用了3倍多。倘若我们能实现对于英文中各个字母出现概率的较准确的估算,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无损压缩的比例。 霍夫曼树又称最优二叉树,是一种带权路径长度最短的二叉树。所谓树的带权路径长度,就是树中所有的叶结点的权值乘上其到根结点的路径长度(若根结点为0层,叶结点到根结点的路径长度为叶结点的层数)。树的路径长度是从树根到每一结点的路径长度之和,记为WPL=(W1*L1+W2*L2+W3*L3+...+Wn*Ln),N个权值Wi(i=1,2,...n)构成一棵有N个叶结点的二叉树,相应的叶结点的路径长度为Li(i=1,2,...n)。 可以证明霍夫曼树的WPL是最小的。

DEFORM模拟锻压挤压实验报告

铜陵学院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材料成型计算机模拟 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2014年05月11日

实验一 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 1 实验目的与内容 1.1 实验目的 进一步熟悉AUTOCAD 或PRO/E 实体三维造型方法与技艺,掌握DEFORM 软件的前处理、后处理的操作方法与热能,学会运用DEFORM 软件分析压缩变形的变形力学问题。 1.2 实验内容 运用DEFORM 模拟如图1所示的圆柱坯压缩过程。 (一)压缩条件与参数 锤头与砧板:尺寸200×200×20mm ,材质DIN-D5-1U,COLD ,温度室温。 工件:材质DIN_CuZn40Pb2,尺寸如表1所示,温度700℃。 (二)实验要求 (1)运用AUTOCAD 或PRO/e 绘制各模具部件及棒料的三维造型,以stl 格式输出; 砧板 工件 锤头 图1 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

(2)设计模拟控制参数; (3)DEFORM前处理与运算(参考指导书); (4)DEFORM后处理,观察圆柱体压缩变形过程,载荷曲线图,通过轴对称剖分观察圆柱体内部应力、应变及损伤值分布状态; (5)比较实验 1与2、3与4、1与3和2与4的模拟结果,找出圆柱体变形后的形状差别,说明原因; (6)提交分析报告(纸质和电子版)、模拟数据文件、日志文件。 2 实验过程 2.1工模具及工件的三维造型 根据给定的几何尺寸,运用AUTOCAD或PRO/E分别绘制坯料、锤头和砧板的几何实体,文件名称分别为workpiece,topdie,bottomdie,输出STL格式。 2.2 压缩过程模拟 2.2.1 前处理 建立新问题:程序→DEFORM6.1→File→New Problem→Next→在Problem Name栏中填写“Forging”→ Finish→进入前前处理界面; 单位制度选择:点击Simulation Conrol按钮→Main按钮→在Units栏中选中SI(国际标准单位制度)。 添加对象:点击+按钮添加对象,依次为“workpiece”、“topdie”、“bottomdie”。 定义对象的材料模型:在对象树上选择workpiece →点击General按钮→选中Plastic 选项(塑性)→点击Assign Temperature按钮→填入温度,→点击OK按钮;在对象树上选择topdie →点击General按钮→选中Rigid选项(刚性)→点击Assign Temperature 按钮→填入温度,→点击OK按钮→勾选Primary Die选项(定义为extusion dummy block 主动工具)→如此重复,定义其它工模具的材料模型(不勾选Primary Die选项)。 调整对象位置关系:在工具栏点击Object Positioning按钮进入对象位置关系调整对话框→根据挤压要求及实体造型调整相互位置关系→点击OK按钮完成; 模拟控制设置:点击Simulation Conrol按钮→Main按钮→在Simulation Title栏中填入“tuble extrusion”或“stick extrusion”→在Operation Title栏中填入“deform heat transfer”→选中SI选项,勾选“Defromation”选项,点击Stemp按钮→在Number of Simulation Stemps 栏中填入模拟步数→Stemp Increment to Save栏中填入每隔几步就保存模拟信息→在Primary Die栏中选择extusion dummy block(以挤压垫为主动工具)→在With Constant Time Increment栏中填入时间步长→点击OK按钮完成模拟设置; 实体网格化:在对象树上选择workpiece→点击Mesh →在Number of Elements卡上填入需要的网格数,如15000→点击Generate Mesh →工件网格生成; 说明:工模具不作分析,可以不进行网格划分。 设置对象材料属性:在对象树上选择workpiece→点击Meterial→点击other→选择DIN-CuZn40Pb2→点击Assign Meterial完成材料属性的添加; 设置主动工具运行速度:在对象树上选择topdie →点击Movement→在speed/force选

实验二金属材料地压缩试验1

实验二金属材料的压缩试验 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材料 直径d o(mm)高度 l(mm) L d o 截面积A0 (mm 2 ) 屈服载荷 F s (K N) 最大载荷 F b (K N) 1 2 平均 低碳钢铸铁

载荷一变形曲线(F—△l曲线)及结果 材料低碳钢铸铁F—△l曲线 断口形状 实验结果屈服极限ós=屈服极限ób= 四、问题讨论 (1)观察铸铁试样的破坏断口,分析破坏原因; (2)公析比较两种材料拉伸和压缩性质的异同。

金属村翻盖的压缩试验 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指导老师: 200 年月日

实验四金属扭破坏实验、剪切弹性模量测定 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弹性模量E= 泊松比μ= 实验前 材料标距 L0(mm) 直径d0(mm)平均极惯 性矩I p (mm4) 最小抗扭 截面模量 W T (mm3)截面I 截面II 截面III 1 2 平均 1 2 平均 1 2 平均 低碳钢铸铁

低碳钢钢剪切弹性模量测定 扭矩T(K N)扭转角(rad)扭转角度增量(rad)△φT0= T1 T2 T0 T3 T4 T5 △T= 理论值相对误差 截荷-变形曲线(F-△l曲线及结果) 材料低碳钢铸铁 T—φ曲线 断口形状 实验记录屈服扭矩T s 破坏扭矩T b 破坏扭矩T b 实验结果屈服极限t s 强度极限t b

四、问题讨论 (1)为什么低碳钢试样扭转破坏断面与横截面重合,而铸铁试样是与试样轴线成450螺旋断裂面? (2)根据低碳钢和铸铁拉伸、压缩、扭转试验的强度指标和断口形貌,分析总结两类材料的抗拉、抗压、抗剪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