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整合一

数学学科整合一
数学学科整合一

摘要:数学是再枯燥不过的一门课程,与其他学科几乎没有相通之处,尽管它是学好理化学科的基础,但仍然很难引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经过作者整合各学科教育资源,居然能与音乐、体育、绘画、语文、英语、德育等学科“联姻”,产生一种激趣学习奇效。欲知详情,细看本文。

关键词:数学课程其他学科整合激趣学习奇效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所以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学生善于应用数学、会学数学和喜欢数学。”我们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不仅要从现实生活题材中引入数学,而且要注重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可以从这些学科中找到应用数学的广阔途径,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

一、在数学课中感受音乐的优美

一、在数学课中感受音乐的优美

在教学“美妙的杯琴”时,我首先让大家欣赏一段敲“杯琴”而成的音乐,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接着说,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制作如此美妙的“杯琴”,怎么制作呢?大家纷纷发言,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利用杯子中水量的变化,制成不同的音高。然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杯琴”。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找到了各种不同的音高,并敲出了“一闪一闪亮晶晶”等优美的旋律。这节课做到了数学和音乐完美结合。另外,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设计一些和本节课内容相关联的课中操,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愉快地学习数学。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配上动听的轻音乐,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操作,放松心情,提高效果。这样和音乐结合的数学课堂愉快轻松,学生觉得很新鲜,很快乐,他们的学习情趣浓厚,

二、在数学课中体验运动的韵味

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进行数学练习,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数(100以内),制成卡片,拿在手上。我在操场上画3个圆圈(分别代表2、3、5的倍数),然后游戏开始:是几的倍数就站在几的圈里,6、10、15的倍数很为难,30的倍数就更为难了。突然,我发现有孩子站在交界线上,对我说:我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还有的说:我既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我直夸他们聪明。这样把体育和数学结合起来,放松了学生紧张的神经,在欢乐中收获的知识印象会很深刻。

三、在数学课中体会画面的美丽

在课堂上,我经常使用精彩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策略――“倒过来想”时,先给学生欣赏一段公路上的美景,然后倒过来放,行人、汽车、路牌都倒着走,精彩的画面很是吸引人。在教学的时候,学生受到启发,马上明白倒过来想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数学知识和画面就做到了完美结合。

四、在数学课中感受语言的优美

语文和数学是两个好朋友,语文是数学的基础。在课堂运用语文中的故事、诗歌等,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插入故事,激活兴趣。如在讲授“认识钟面”时,我讲了一个《勤快小狗和懒小猪》的故事。讲之前,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看仔细听,故事中有多少个正好几时,多少个大约几时?同学们的兴趣马上被激活,听故事的时候,特别认真。“早晨,小狗起床了,小猪躺在床上不肯起来,说:…我再睡一会儿。?下午,小狗在做作业,小猪在玩,说:…我再玩一会儿。?晚上,小狗睡觉了,小猪大哭说:…我的作业还没做完呢!?”(故事中配有插图,图上有不同时间的钟面)故事刚讲完,同学们开始争先恐后地发言。他们把故事中的时间都找出来了,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喜欢小狗,不喜欢小猪,因为小猪太懒了,不珍惜时间等等。本节课巧妙运用故事,激活了兴趣,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数学知识。

2.插入诗句,体会神奇。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在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让他们感受“1”的神奇魅力,“1”可以表示一个人,一支笔等单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个班,一个学校等一个整体。有学生说,还可以表示一个世界!我感叹学生的想象力,于是,把握时机教给学生一首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题秋江独钓图》),在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时,就让他们知道数学不是孤立存在的,数中有诗,诗中有数。在教学生认识自然数0~10后,我又教给学生一首古诗(郑板桥的《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芦花皆

不见。”既加强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又让他们感受数字的神奇,让学生体会到处处有数学。

3.插入成语,感受妙趣。成语是汉语文化的精粹之一。数学和成语有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就连到了一起,例如,在教“认识百分数”时,我让学生自己想想,我们所学的成语中有没有和百分数一致的,有同学考虑再三,想到了如下成语:平分秋色――百分之五十;百发百中――百分之百;九死一生――百分之十;十拿九稳――百分之九十;十全十美,万无一失也都是百分之百等等。这样的课堂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有时候,我也给学生猜一些有趣的谜语,在教完奇数偶数后,我出了几个谜语让学生猜:2、4、6、8、10――无独有偶;1、3、5、7、9――无奇不有。同学们觉得很有意思,充分感受到语数结合的无穷魅力。

五、在数学课中渗透英语

数学和英语看似没有可联系的地方,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还是可以发现他们有很多相通之处。

1.英语注释,加强知识记忆。有些常用量的字母表示和英文息息相关。在教“确定位置”时,在地图上约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并规定北用字母N表示,南用S表示,东用E表示,西用W表示。我在课上及时解释为什么用这几个字母表示:因为英语中的北、南、东、西这几个单词的首字母就是N、S、E、W。通过这样的介绍,同学们的记忆会很深刻。

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如:面积(square)用字母S来表示,周长(circle)用C来表示,体积(volume)用V来表示,高(height)用h来表示。所有的一切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体积公式,并能进一步理解公式中各个字母的含义。

2.英语加入,增加趣味。在学习加减法时,我用上plus和minus两个单词表示加减法,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最后的得数也自然而然地用上了英文数字。他们发现,在数学中用上英文很有趣。再比如,学会统计后,我让学生任意说10个英语单词,然后统计一下不同字母出现的次数,这样既练习了统计知识又复习了单词,可谓一举两得。这样的数学课和英语结合,增加了趣味性。

只要我们认真研读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挑选内容,在课堂中,在作业中找准时机,与其他学科无痕对接,就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多方位的教育,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清风阵阵。

六、在数学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中的科学思想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所讲内容渗透德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教“认识时、分、秒”时,利用诗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渗透要珍惜时间的思想;在教“升和毫升”时,讲分类垃圾的重要性,进行环保思想的渗透;在教“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时,讲人口与环境影响着我们的生存空间,通过曲线统计图,让学生直观体会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污水排量不断增加,生活压力加大,认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整合”是课改中的一种新思路。新一轮课改特别强调各学科都要力求与相关学科的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整合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通过整合生成出新的体系,是学科教学强大的助推器。数学这门学科不只是1+1=2 ,从古希腊开始,数学就与哲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近代以来,数学又进入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并在当代使人文社会科学的数学化,成为一种强大的趋势。在数学课中,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它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或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这是课改中的一种新理念、新尝试。

1.数学+语文=数感与语感的整合

语文是与数学联系十分紧密的一门学科,其工具性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其人文性是学好数学的动力。 1.1故事中的数学。

语文书中的《小猫钓鱼》是孩子们百听不厌的故事,把它用在数学的《O的加减法》一课中,让学生听小猫钓鱼的故事:“小猫和妈妈到河边去钓鱼,小猫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捉蜻蜓。这时,妈妈已钓到了3条鱼,可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让学生分析原因,并从中引出数学问题。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就是一个也没有,应当用“O”表示,妈妈钓了3条鱼,小猫和妈妈一共钓了几条鱼?用算式“0+3=3”表示,通过故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使数学活动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O,掌握了有关O的加法。

1.2解文字题的妙法——缩句。

利用语文中的缩句知识,可以大大降低数学中“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文字题之难度。先板书一句话:“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让学生进行缩句练习,学生感到很惊奇:“噫,今天的数学课变成语文课了?”学生的兴趣很高,当学生将其缩成“天空飘着云”时,再让学说出缩句的方法:去掉修饰部分留住主干。当学生明确方法后再出示文字题:“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让学生缩成“和除以差,商是多少?”然后再列式,难度就不大了,学生能轻松地列出式子:(45+39)÷(45-39)。利用语文中的缩句知识,让学生在轻松的情景中掌握解答稍复杂的文字题的技巧。

1.3数学中的回文。

“回文”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可将语文领域的这一知识嫁接到数学中。如在《数学中的回文》这一数学活动课中,用“走一走、王中王、天外天”等用语,通过让学生观察其特点:从左往右念与从右往左念完全一样。再引导学生找出“7227、4321234……”这样的回文数,在学生高涨的兴致中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去,继而学习象“111×111=12321”一样的回文式。

2.数学+美术=实质美与形式美的整合

把数学教学与美术教学有机地融合,通过营造美的氛围,欣赏美的成果,体现美的享受,创造美的生活,使学生学习的热情有了极大的提高,他们才会有“数学很有趣,我很喜欢数学”的情感。

2.1“角”有美感。

在《角的分类》一课中,在认识各种不同类别的角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不同的角组成生活中最美的图案如:小马、小蚂蚁、桌子等生活中常见的图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美,感受到数学课也是多姿多彩的。

2.2美丽的对称图形。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在课的最后通过实物操作剪一剪小蝴蝶、小蜻蜓、松树、树叶、衣服、裤子等对称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回忆对称图形的特征,找到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动手创作出美丽的对称图形图案,既加深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到数学的美,也培养了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适时地让学生感受“8654568”等回文数和各种色彩艳丽的统计图之形式美;学生学完1—9的乘法口诀后,指导学生观察、阅读、理解乘法口诀表,感受它依次递进的形式美和运算快捷的实质美。

3.数学与音乐的整合,让学生在享受中击出快乐节奏

优美的音乐能使人心情舒畅,使人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在数学中巧妙地应用音乐,能起到神奇的功效。

3.1背景音乐帮我学数学。

在数学课上,开课时让学生听一曲节奏轻快的轻音乐,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把学生带入一种愉快的氛围里,让学生在欢乐中以积极的状态度投入到数学课中;在练习时伴着悦耳的音乐,学生会更耐心、细心地完成练习,巩固新知识;在发展练习中播放适宜的音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3.2快乐节奏。

在数学课中还可以渗透音乐知识,如在《找规律》一课,通过学生对规律的认识,让学生创造有规律的舞蹈动作,用手拍拍出有规律的音乐节奏等,既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4.数学课与体育整合,给运动技巧装上公平的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增强学生的体质,如在《圆的认识》一课,让学

生在操场上投球入筐,让学生先围成一个长方形,把一个大筐放在长方形的正中,让学生向筐里投球,学生有的投中得多,有的投中的少,为什么呢?是因为每个人离球筐的距离不一样,当然投中率就有高有低。有什么办法更加公正、公平呢?学生积极思考:大家围成一个圆,把球筐放在圆的中心(圆心),再依次投。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以及在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样把数学和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体质和学习数学知识,学生既认真又快活的学到了新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动作的准确性。

5.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给数学插上有力的翅膀

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成为我们新世纪公民赖以存在的环境文化,在数学教育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来收集、分析、处理有关资料,促进数学学习,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信息文化修养的过程。

在教学领域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数学天分得以展示出来,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充分、自由的发展,同时应该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求。整合使数学更美,使学生更爱学数学,也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完整版)数学学科中的整合

数学学科中的整合 “整合”是课改中的一种新思路。新一轮课改特别强调各学科都要力求与相关学科的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整合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通过整合生成出新的体系,是学科教学强大的助推器。数学这门学科不只是1+1=2 ,从古希腊开始,数学就与哲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近代以来,数学又进入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并在当代使人文社会科学的数学化,成为一种强大的趋势。在数学课中,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它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或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这是课改中的一种新理念、新尝试。 一.数学+语文=数感与语感的整合 语文是与数学联系十分紧密的一门学科,其工具性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其人文性是学好数学的动力。 1.故事中的数学。 通过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使数学活动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O,掌握了有关O的加法。 2、解文字题的妙法——缩句。 利用语文中的缩句知识,可以大大降低数学中“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文字题之难度。先板书一句话:“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让学生进行缩句练习,学生感到很惊奇:“噫,今天的数学课变成语文课了?”学生的兴趣很高,当学生将其缩成“天空飘着云”时,再让学说出缩句的方法:去掉修饰部分留住主干。当学生明确方法后再出示文字题:“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让学生缩成“和除以差,商是多少?”然后再列式,难度就不大了,学生能轻松地列出式子:(45+39)÷(45-39)。利用语文中的缩句知识,让学生在轻松的情景中掌握解答稍复杂的文字题的技巧。 3、数学中的回文。 “回文”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可将语文领域的这一知识嫁接到数学中。如在《数学中的回文》这一数学活动课中,用“走一走、王中王、天外天”等用语,通过让学生观察其特点:从左往右念与从右往左念完全一样。再引导学生找出“7227、4321234……”这样的回文数,在学生高涨的兴致中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去,继而学习象“111×111=12321”一样的回文式。 二.数学+艺术美=实质美与形式美的整合 把数学教学与美术教学有机地融合,通过营造美的氛围,欣赏美的成果,体现美的享受,创造美的生活,使学生学习的热情有了极大的提高,他们才会有“数学很有趣,我很喜欢数学”的情感。 “角”有美感。 在《角的分类》一课中,在认识各种不同类别的角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不同的角组成生活中最美的图案如:小马、小蚂蚁、桌子等生活中常见的图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美,感受到数学课也是多姿多彩的。 美丽的对称图形。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在课的最后通过实物操作剪一剪小蝴蝶、小蜻蜓、松树、树叶、衣服、裤子等对称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回忆对称图形的特征,找到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动手创作出美丽的对称图形图案,既加深了学生对对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作业1.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设计一个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案例 《数一数》教学设计 信都镇新兴小学柳毓钊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至5页。 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初步了解新兴小学的学校情况,以便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2.通过多媒体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亲切的身边的情境,在愉快轻松中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爱学习、爱数学、爱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学生数数的基础,对没有掌握数数方法的同学教会他数数量为1——10的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高效的完成上述教学目标。 教学关键:创设学生身边的情境,使之乐学。 教学突破:多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 教学器材准备:佳能ixus120相机一部,多媒体电脑一台、投影设备。 教学过程预设:主题一:笑笑上学了

1、多媒体播放卡通人物笑笑上学的动画片,伴着轻松的《读 书郎》歌声,声音解说:“这是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她从 幼儿园大班升到小学读书了,从今天起,她就和我们一 样,成为小学一年级学生了。” 2、动画镜头随着笑笑进了校园,笑笑抬头看到了“新兴小 学”,哇!好漂亮的校园呀!镜头切换成用数码相机拍摄 的新兴小学校园纪实视频。重点放在美丽的校园、花草、 学生愉快玩耍上,然后介绍一年级所在的西栋教学楼的 教室位置、食堂、厕所的位置。 主题二、美丽的校园 1.写实镜头:随着画面的转移,镜头定格在:十个男同 学在打篮球。师:谁能数一数有多少个大哥哥在打篮 球?(教师要据此了解有哪些同学在幼儿园已经学会 数1——10了,哪些没会,再确定下一步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 2.从1开始呈现一些新兴小学校园里的人、物,引导学 生数数。 一面国旗,一位老师,两个篮球,三棵树,四个垃圾 桶(适时教育学生,在校园里不要乱扔垃圾,要把它 放进垃圾桶里)五个花坛,六台乒乓球桌…….十个同 学在跳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 研究报告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是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于依赖于教材,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与利用,以及教师的观点和技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得不到有效利用等问题实行的实验研究。实验教师使用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了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相互渗透与整合;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持续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提升学习效率等全新的教学领域。该课题的实验与研究能在很大水准上促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质量优质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资源整合;信息技术;网络资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是海阳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2010学年度小课题,2009年10月由海

阳市教科所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该课题立项以来,实验组全体成员能紧密结合课题实施方案,在教学实践中扎实展开课题研究工作。整个课题研究过程方法科学、数据真实、控制严密,达到了预期效果。为了总结该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特撰写课堂研究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水准上打破时空的局限,可为小学数学提供实践和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开放、直观、快捷、高效。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而小学生受生活经历所限,自身的生活经验并不丰富,学以致用的意识没有形成。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生活中与数学有联系的信息,让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科本位思想严重,忽略了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

数学与其它学科

数学与其它学科 李虎群 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所以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学生善于应用数学,会学数学和喜欢数学。”这意味着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要相互开放、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触须”向外延伸,从其它学科中汲取数学营养,进行“学科文化濡化”,又用之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与实践,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语文学科元素的融入和渗透,为数学学习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1、让学生欣赏数学与古诗的完美融合 例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仅20个字小诗,数字就占了一半,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心醉的山村风景。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字在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和主动性。再如“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使学生体会到先是平淡地一味数数,产生悬念后来笔法急转,突出佳句,使得全诗妙趣横生。 2、数学问题与元曲等文学体裁的相濡以沫 卢挚的《双调·蟾宫曲》: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尪赢。五十岁除分昼夜,刚分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兔去乌飞。仔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 ⑴曲中出现了那些数字? ⑵曲中巧妙运用了减法,你会用算式表达吗? ⑶曲中巧妙运用了除法,你会用算式表达吗?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以及前面所举的“李白买酒”的数学题,可以发现,唐诗、宋词、元曲等古文、古诗都是让学生提神醒脑、赏心悦目、不可或缺的数学伴侣。 二、其他学科的融入和渗透,让数学学习成为诱人的美味佳肴 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学生在数学学习、解决问题过程中,如果能巧妙、恰当、有机地融入美术、地理、生物等各种学科知识,就会使得数学问题耳目一新,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极具吸引力,同时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亦会兴趣盎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研究报告 丰台区樊家村小学课题组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丰台区樊家村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大力推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部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整合课的教学是将信息技术直接应用于学科课堂教学,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及其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然而,人们除了关注比赛现场上整合课的轰轰烈烈之外,也注意到了有些地方日常教学中整合课的冷冷清清,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

中小学,一部分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对整合课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的整合,大家还只是处于探索和应用阶段。 从学校发展来看,一直以来我校作为区电化教育优类校,重视电教工作,硬件设备能满足广大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需求,信息技术水平在区域内水平较高。 学校信息技术环境的建立,激发了教师们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进行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然而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把信息技术运用得科学有效,恰当自如,我校教师还存在着许多的困惑,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由此,使我们产生了选择科研课题,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希望加入课题研究的教师占80%,可见我校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教学改革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这样一支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的教师队伍,使我们更坚定了确定此课题研究的决心。 二、选题中关键词的界定: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2、小学数学:指小学阶段1—6年级的数学课程。随着研究地深入,学校内其他学科的老师也认识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积极地加入了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地教学设计课题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设计 ——《年、月、日》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定位非常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容以及教育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努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力争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容的呈现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本节课中,我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制成了网页,丰富了教材容。学生结合年历,浏览、阅读网页,在短短6——8分钟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展示大小月的由来这一环节中,我是通过动态的故事画面,使学生轻松记住了7个大月,4个小月和特殊的2月的由来。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年月日学生很熟悉,但是年月日的形成学生并不熟悉。教师通过播放展示性课件,让学生观察动态的画面,清楚了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平、闰年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课件展示,图文并茂地展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例如学生操作网页,结合手中年历自主浏览、阅读,小组交流。在练习时,我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可以自主在电脑上答题,勇闯难关,也可以浏览年月日的其它知识。另一方面是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探索四年一闰时,学生看1993年—2004年2月份年历,填写统计表,找出其中的平年闰年,发现规律,得到判断闰年的方法。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方式。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里程中的一段重要的经历,是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智力发展、情感沟通、人机交互中实现着多种需求,并能使潜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网页、教师展示课件、学生网上勇闯难关或浏览有关年月日其它知识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不但消除学生紧感、焦虑感,还能让他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影响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影响 数学的世界是缤纷多彩的,是高深莫测的,是斗争的,发展的,是面向未来的。当我们初次踏进数学王国之门时,便被其中每一个数字,每一种符号,每一样图形的魅力深深折服。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百家争鸣的今天,数学在其他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不可缺少的作用。因为有了数学这坚实的依靠,物理,化学,美术,天文学,生物学……得以高速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物理学 1.《流数简论》中以速度的形式引进了流数(微高)的概念,其中提出的微积分的基本问题 如:已知物体的路程,求物体的速度问题。已知物质运动的速度,求物体路程的问题 2.牛顿的力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运用微积分工具,严格地推导证明了包括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在内的一系列结论,并且还将微积分应用于流体运动、声、光、潮汐、彗星乃至宇宙体系,充分显示了这一数学工具的威力。 3,椭圆、双曲线、抛物线这些圆锥曲线都有焦点,焦点也就是光线的聚集点,人们已经证明(可用导数方法证明),抛物线有一条重要性质: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抛物线上的一点反射后,反射光线平行于抛物线的轴 美术学 1.列奥纳多?达?芬奇有一句名言概括了他的艺术哲学思想:“欣赏我作品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数学家。”他认为绘画是一门科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其基础是数学。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以及其他的许多艺术家都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力图将数学应用于艺术。 2.画家们在发展聚焦透视体系的过程中,引入了新的几何思想,并促进了数学的一个全新方向的发展,这就是射影几何。丢勒认为:“创作一幅画不应该信手涂抹,而应该根据数学原理构图 3.射影几何集中表现了投影和截影的思想,这门”诞生于艺术的科学“,今天成了最美的数学分支之一 地理学 1. 里氏震级是由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生物学 1.生物数学生物学的不同领域中应用数学工具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其一般方法是建立被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主要应用的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一、数学史有它的教育价值: 普及数学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旨趣;学史能够给数学课堂教学添色增彩;中小学教材渗透着丰富有趣的数学史;数学史是认识数学知识本质的催化剂;数学史本身蕴含着当下教材基本知识。 二、数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目前学术界通常将数学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萌芽数学时期(公元前600年以前); (二、)常量数学时期(前600年至17世纪中叶); (三、)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20年代);(四、)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五、)现代数学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来)。 第一阶段有一下两项重要成果:计数制度的产生和使用(如图1)。测量和 图1 作图(如图2赵爽对勾股定理证明方法,图文结合)。

图2 第二阶段是常量数学时期(初等),那个时期数学发展的两条主线: 1.中国初等数学的辉煌成就、 2.灿烂的古希腊数学。 其中中国初等数学的辉煌成就有三次发展高潮:(1)两汉时期;(2)魏晋南北朝时期;(3)宋元时期。 领先的成就有: 1、计算技术的创用 2、加、减、乘(九九表)、除;分数、小数、近似计算 3、更相减损术、比例算法、盈不足术 4、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的“圆周率”,祖暅原理,算经十书 宋元四大家:杨辉、秦九韶、李冶、朱世杰。贾宪三角(杨辉三角);秦九韶《数书九章》之“正负开方术”、“大衍求一术”;朱世杰之《算学启蒙》、《四元玉鉴》的“招差术”、“垛积术”;李冶是的“天元术” 第三时期变量数学时期主要有:几何学的变革;微积分的创立与

发展;多分支的形成:集合论、抽象代数、复变函数等,这几个重要成果。 几何学的变革时期代表人物有费尔玛、高斯、笛卡尔等。笛卡尔在实际上建立起了历史上第一个倾斜坐标系,把几何和代数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微积分虽然不是牛顿与莱布尼兹发现创造的,但却是他俩大体完成的。牛顿改变了以往从“和的极限”到“定积分”的老路,开创了从导数到不定积分到定积分的新路。清楚得表明了他对微分和积分互逆关系的认识。莱布尼兹认识到求积依赖于在横坐标的无限小区间上的纵坐标之和或无限窄小的矩形之和。更重要的是他认识的求和(积分)与求差(微分)运算的可逆性。 数学方法:(1)化归的方法、(2)变换的方法、(3)类比的方法、(4)归纳的方法、(5)合情推理的方法、(6)反证法、(7)数形结合的方法、(8)分类讨论的方法、(9)运筹的方法。 数学观点:(1)近似的观点、(2)抽象的观点、(3)一一对应的观点、(4)对称的观点、(5)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观点、(6)“变中有不变”的观点、(7)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观点、(8)运算与结构的观点、(9)博弈的观点、(10)关系、等价关系、序关系、相关关系、比例关系、函数关系的观点 数学思想:(1)“命题需要证明,证明依靠逻辑”的思想、(2)量化的思想、(3)数学建模的思想、(4)最优化的思想、(5)公理化的思想、(6)数学机械化的思想、(7)数据处理与数理统计的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 研究》课题 研 究 方 案 希望小学课题组 2009年3月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问题,使之凸现为普遍关注和探究的热点。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强调,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宁波市作为我国较为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在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中也走在了前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围绕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有益尝试和探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经验。但是,总体而言,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在理性把握和实践操作上依然存在着种种误区,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认识层次、普及程度、研究深度和实施水平等都亟待有效提高,而深入开展专题性和系统性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研究是关键之策。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受到了各级教科研机构的重视,当前也有不少的相关课题,如江苏省教育科学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但这些课题也都是刚刚起步,还处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2018尔雅满分答案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绪言(一) 1 【单选题】(A)于1758年出版的著作《数学史》是世界上第一部数学史经典著作。 ?A、蒙蒂克拉 ?B、阿尔弗斯 ?C、爱尔特希 ?D、傅立叶 2 【单选题】首次使用幂的人是(C)。 ?A、欧拉 ?B、费马 ?C、笛卡尔 ?D、莱布尼兹 3 【单选题】康托于(B)年起开始出版的《数学史讲义》标志着数学史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A、1870 ?B、1880 ?C、1890 ?D、1900 4 【判断题】历史上最早的数学史专业刊物是1755年起开始出版的《数学历史、传记与文献通报》。错误 5 【判断题】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选集》中记载了关于丢番图年龄的诗文。(错误)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绪言(二) 1 【单选题】卡约黎的著作《数学的历史》出版于(B)年。 ?A、1890

?C、1898 ?D、1902 2 【单选题】史密斯的著作《初等数学的教学》出版于(A)。 ?A、1900 ?B、1906 ?C、1911 ?D、1913 3 【单选题】(D)数学史教授卡约黎倡导为教育而研究数学史。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4 【判断题】四等分角以及倍立方问题同属于三大几何难题,是被证明无法用尺规做出的。(错误) 5 【判断题】史密斯倡导建立了ICMI。(正确)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绪言(三) 1 【单选题】Haeckel的生物发生定律应用于数学史中即为(C)。 ?A、基础重复原理 ?B、往复创新原理 ?C、历史发生原理 ?D、重构升华原理 2 【单选题】史密斯的数学史课程最早开设于(C)年。

?B、1890 ?C、1891 ?D、1892 3 【单选题】《如何解题》、《数学发现》的作者是(C)。 ?A、庞加莱 ?B、弗赖登塔尔 ?C、波利亚 ?D、克莱因 4 【判断题】M.克莱因认为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是数学家历史上遇到的困难,数学史可以作为数学教育的指南。(正确) 5 【判断题】18世纪欧洲主流学术观点不承认负数为数。(正确)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绪言(四) 1 【单选题】HPM的研究内容不包括(D)。 ?A、数学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 ?B、基于数学史的教学设计 ?C、历史相似性研究 ?D、数学史融入数学科研的行动研究 2 【单选题】HPM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中不包括。D ?A、大中学校数学史课程 ?B、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上的运用 ?C、各层次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的观点 ?D、数学史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3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数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从数学的外部来论说这个问题: 1、数学是一种语言,是一种科学的共同语言,若没有数学语言,宇宙就是不可描述的,因而也就是永远是无法理解的。任何一门科学只有使用了数学,才成其为一门科学,否则就是不完善与不成熟的。社会在进步,它的数学化程度也正在不断提高,数学语言已成为人类社会中交流和贮存信息的重要手段,宇宙和人类社会就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一本大书。 2、培根(Bacon)说:“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忽视数学必将伤害所有的知识,因为忽视数学的人是无法了解任何其他科学乃至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的。几千年来,凡是有意义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成就,无一例外地借助于数学的力量。例如,没有微积分就谈不上力学和现代科学技术,没有麦克斯威尔方程就没有电波理论,伦琴因发现X射线于1901成为诺贝尔的第一位获奖人,记者问他需要什么时,他回答:“第一是数学,第二是数学,第三还是数学。” 3、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思维的工具。自然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体,数学就是研究量的科学,它不断地发现、总结和积累了很多人类对量的方面的规律,这些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一个是社会科学的。我们企图找到一个不经手术就可以准确确定人体内的器官位置、密度和三维形状的方法,可惜借助X射线只能绘出二维信息图。这个问题难倒了工程师很多年,后来遇到数学家的工作,即Radon变换,考尔麦克(Cormack)把X射线从许多不同角度照射人体,再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变换,导致CT数据透视仪的诞生,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现在这一方法进一步推广到核磁共振领域,使图像分辨率更高。从本质上说,这两项技术只不过是,先大量测量一维的物理量,再用数学技巧来重构三维图像而已。 另一个例子:现代经济学家使数学进入了经济学领域,构建了平衡模型,可以预言自由市场的经济行为,这方面的工作使阿洛(Arrow)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哈佛大学的同事看了这篇得奖论文说,这些应用在数学中是很基本的,很多哈佛大学一年级学生就可以完成。可见掌握数学工具后,在其它领域中进行应用,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且有时甚至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4、数学是一门艺术,一门创造性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追求,美也是数学中一种公认的评价标准。数学的美体现在和谐性、对称性、简洁性,这三性上。数学家不断地追求美好的新概念、新方法、新结论,因此数学是创造性艺术。人们掌握了数学,可以陶冶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

NO.6 时代教育TIME EDUCATION June 关于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思考刘婧摘要: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其教育作用已得到我国数学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为了促进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有机地融合,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以教育取向为目的的数学史研究、基于数学史的课堂教学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教育融合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0.06.065 1 问题的提出许多年来,数学家、教育家以及历史学家都在探询是否数学的教学能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整合中受益。不可否认的是,数学教育并没有实现为所有学生的目标,因此,研究数学史的融入能否提高现实状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近年对数学史的兴趣和价值探讨日渐增多。1972 年,数学史与数学教学关系国际研究小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简称HPM)成立,标志着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研究成为一门学术领域[1]。本文旨在阐述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借助历史促进数学教学。2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将数学史整合进数学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教师和研究者受益。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是一项在人类影响下探索、发现、改变和扩展的活动,不再将数学看成是一个已经完成的制造品,而是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知识体系,同时,学习者将感受到社会和文化对数学的影响。另外,数学史强调数学课题之间的联系和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作用,能帮助学生从更广泛的视角看待数学,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数学史能提供一个较好的机会去看待数学的本质。当一个教师自身对数学的感知和理解改变时,将会影响数学教学的方式,因此影响学生看待数学的方式。此外,史学知识能帮助教师理解学习的不同阶段与典型的困难。从个人的角度上说,历史也能维持教师在数学上的兴趣。教育研究者在课题研究时也能从数学史中受益。它能提供教师和研究者大量有趣的数学问题、资料和方法,可在教学和教材中显形或隐性地利用。数学史的了解能让研究者从新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20 世纪初盛行的生物起源法则(Biogenetic Law)提出:个体的数学学习遵循着数学自身的发展历史。然而,简单地研究数学史会发现学生学习与数学发展过程并不完全具有一致性。之后,Freudenthal 提出数学再创造” “ (Guided Reinvention)的概念说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提倡学生经历数学家探索问题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按数学家思考的顺序进行,……但是我们所遵循和关注的不是数学家实际的历史足迹,而是经过完善、更具指导性的历史过程[2]。3 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数学的思想是历史地并且合乎逻辑地发生和发展的。数学教育应当遵循数学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辩证思想。数学史研究[3] 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 。基于数学思想的历史与逻辑,探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摸索适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教育方式。因此,数学史研究不是纯粹的数学史研究,而是数学史助益数学教学的规律性探究;它也不是纯粹的教学实践,而是数学史促进数学教育的应用性研究[4]。以教育取向为目的的数学史研究,其功能是将数学知识、思想的历史形态加工整理成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使用的教育形态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研究生专项科研计划项目(09YKZ036)。。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史还只是教师重新运用和思维加工的材料。目前,数学史运用于课堂教学主要采用链接式和融入式的方法。所谓链接式,是在原先的教学中简单地叠加数学史料。而融入式则指依据历史发生原理(即个体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发展过程与该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相似)使数学史成为数学文化的载,体,数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比链接式中机械生硬的使用数学史料,融入式的教育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住数学知识的本质,优化学生的数学观念。作为一名教师,在了解一段数学史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很大程度取决于对数学史”再创造”的能力。以学习和理解古人数学思维进展过程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历史题材,并依托数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中的认知发展规律汲取教学启示,以课堂现实状况为落脚点,明细

小学数学整合课案例(董艳春)

小学数学整合课《快乐的大森林》案例 卢龙县第三实验小学:董艳春(一)分析与思路设计: 本节课时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8、9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应用部分的“用数学”知识点,属于第三课时。学生在第一、二课时已经认识了8和9,并掌握了8和9加减的计算方法,在前面也接触了6和7的应用题,但经常因为不能理解图意而不能准确地提出问题。而平时只是利用主题图来解决问题,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我在对相关教学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 point 2003软件制作了演示文稿的课件,设计了这节整合课,增强了本课教学的感染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的意识,我设计了“联系生活、整体感知”的环节,并融入了热爱家乡的品德教育。设计这节整合课,为了增强了本课教学的感染力。多种学科的融合,使数学教学不在乏味。 (二)教学资源及环境: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三)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还没有认识计算机外设的结构,有些学生家中没有计算机,还不会开、关机,不会使用鼠标,因此,主要由教师个人操作。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通过出示课件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根据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并计算。 2、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过程,并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练习八的第13、14题。 教具、学具准备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发展需要数学教育改革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我们之前的数学教育中,数学在某些方面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 2、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

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其有效性势在必行。 3、我校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时需要改变 目前我校数学课堂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现象还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拿着新教材,唱着老歌谣。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2)不能结合实际,因材施教,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地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3)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大量的作业,给学生加重了课业负担,同时也使得教师陷于繁重的批改任务之中,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一种教师越忙、学生越苦的现象。 综上所述,开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步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课程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和探索。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和间接经验--。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引发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学习评价的注意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结果,也要重视过程。既要关注学习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注意它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好,注重实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验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三学段: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目标包括结果目标(行为动词: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和过程目标(经历、体验、探索)。课程总目标: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安排了四部分内容:数与代数、图像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嘘声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和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数学课程中应当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合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特别是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汇编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统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特别是对数学来说,由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P.93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还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娱乐项目、统计喜欢哪种水果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统计的用处确实很大。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学生对去公园玩这些生活经验都很熟悉和感兴趣,对涂色也很感兴趣,因此,选取了这些内容让学生统计,并对统计图进行涂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数据收集、比较多少也比较熟悉,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但对数据的整理、描述比较难掌握,要让学生在玩一玩、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中掌握这个知识难点。 二、设计理念及意图: 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以达到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

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内容提要: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也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本文从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入手,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作了初步探讨,对信息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等作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前言: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工具引入教育,信息技术带动了教育从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它与各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信息技术教育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课题,为落实教育的"三个面向"注入了活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举措。它的迅猛发展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作有效地探索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以数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问题的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