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第3课时维护宪法的权威说课稿.ppt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说教材
第七课 维护宪法的权威 当好国家公民
1 2
维护宪 法权威
当好国 家公民
李国宝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说学生 一 学情分析
职业学校学生在初中对宪法的 相关知识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对 宪法的权威认识还不够,学生逻辑思 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一般,缺少对 宪法重要性的认识和分析。青少年由 于年龄的原因,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 运用都需要增强;在实践中青 少年往 往缺乏依法维权的经历,法制观念, 特别是宪法意识更迫切需要提高。总 之,无论从理论理解的角度还是维护 宪法的实践角度,青少年的宪法意识 都亟待 提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 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宪法意识,在行 动中努力做到尊重宪法,自觉维护宪 法的权威。
李国宝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说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一 乐谱有何用?
导 入
李国宝
一个国家需要一个怎 样的章程,以便更好 地管理国家?
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
宪法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根本大法,效力最高
探究活动二
研 习 新 课
李国宝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宪法规定哪些方面内容? 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任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 思想上增强法治观念,理 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 治国,树立宪法神圣不可 侵犯的观念。进而涵养公 民爱国情感,增强宪法至 上的法治意识,提高遵守 宪法、维护宪法尊严的自 觉性。
能力
使学生意识到依宪治 国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自觉 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积极 主动地宣传宪法和法律;在 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能将 尊宪意识落实在行动上,主 动按宪法要求规范自己的行 为,同时要勇于同违宪行为 做斗争,自觉维护宪法的尊 严。进而形成崇尚民主、公 正、平等思想,初步培养承 担依法治国的历史责任感。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一)习礼仪,讲文明。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礼仪素养,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以讲礼仪为荣,以不讲礼仪为耻;追求高尚人格,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
运用:自觉践行礼仪规范,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
教学内容1.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1)懂得自己是人生的主人,是践行道德和遵守法律的主体,理解珍惜人格、严守规矩的意义,增强主体意识和规则意识。
(2)懂得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需要塑造良好的形象。
了解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个人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养成遵守个人礼仪的习惯。
(3)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体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
2.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1)了解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职业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遵守职业礼仪的自觉性。
(2)理解职业礼仪的作用,践行职业礼仪,展示职业风采。
(二)知荣辱,有道德。
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道德对于完善人格、成就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增强敬业爱岗精神和诚信、公道、服务、奉献等职业道德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最新年天津春考综合能力测试大纲资料

天津市高职院校春季招收中职毕业生考试综合能力科目考试大纲(试行)一、考试性质天津市高职院校春季考试招生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我市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的重要举措。
高职院校通过春季考试招收中职毕业生实行“文化基础+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
综合能力科目属于职业技能考试内容,实行全市统一考试。
二、考试目标与考试内容综合能力测试考试的目的是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综合能力测试分综合能力测试I(管理服务类)和综合能力测试II(工程技术类),分别包括以下内容:一、综合能力测试I(管理服务类)时事政治、分析判断、经济与法律、社会适应二、综合能力测试II(工程技术类)时事政治、分析判断、计算机基础、社会适应其中,时事政治、分析判断、社会适应为必考模块;报考管理服务类的考生需选考经济与法律模块,报考工程技术类的考生需选考计算机基础模块。
三、考试能力要求(一)必考模块时事政治:基本掌握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分析判断:要求考生具有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
分析推理试题的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等领域,考查考生对所给信息的理解、分析、判断、推理等基本逻辑思维能力。
社会适应:要求考生具备参加职业教育学习所必须具备的理解能力、执行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中,优化方案以社会生活情境中的现实问题,考查学生把握信息、有效决策的能力。
依据材料写作要求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能清楚正确地表达观点。
(二)选考模块经济与法律(管理服务类):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常识和法律常识,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的同时,增强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用法。
计算机基础(工程技术类):要求考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程序正义在法律上的落实(2篇)

第1篇一、引言程序正义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石,它要求在法律实施过程中,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程序正义在法律上的落实,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程序正义的概念、程序正义在法律上的意义、程序正义在法律上的落实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程序正义的概念程序正义,又称形式正义、程序公正,是指法律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的一种法律理念。
程序正义强调的是法律程序的公正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而不是案件结果的公正性。
程序正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公开性:法律程序应当向当事人公开,让当事人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程序的具体内容。
2. 平等性:法律程序应当保障当事人平等地参与诉讼,确保各方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3. 保障性:法律程序应当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程序正义在法律上的意义1. 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程序正义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当事人有权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权参与诉讼,有权获得公正的裁判。
2. 确保司法公正:程序正义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通过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可以确保司法裁判的公正性,防止司法腐败和滥用职权。
3.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程序正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通过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4. 提高司法公信力:程序正义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可以使司法裁判更加公正、透明,从而提高司法公信力。
四、程序正义在法律上的落实途径1. 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程序正义的法律制度,是程序正义在法律上落实的基础。
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程序正义的原则和内容,为程序正义的落实提供法律依据。
2. 强化程序意识:提高司法人员、律师、当事人等法律主体的程序意识,是程序正义在法律上落实的关键。
体现程序正义的法律制度(2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其中程序正义的法律制度尤为重要。
程序正义是指法律程序公正、合法、透明,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司法公正。
本文将从程序正义的内涵、程序正义的法律制度特点、我国程序正义的法律制度现状以及完善程序正义的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程序正义的内涵1. 公正性:程序正义要求法律程序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实体公正是指法律结果公正,程序公正是指法律程序合法、透明。
2. 合法性:程序正义要求法律程序合法,即法律程序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3. 透明性:程序正义要求法律程序透明,让当事人了解法律程序,保障其合法权益。
4. 可操作性:程序正义要求法律程序具有可操作性,确保法律程序在实际运行中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5. 保障当事人权益:程序正义要求法律程序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确保其诉讼权利得到充分行使。
三、程序正义的法律制度特点1. 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程序正义的法律制度强调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确保其充分行使诉讼权利。
2. 程序公正:程序正义的法律制度要求法律程序公正,确保案件审理结果的公正性。
3. 严格依法:程序正义的法律制度要求法律程序合法,确保法律程序的实施符合法律规定。
4. 透明公开:程序正义的法律制度要求法律程序透明公开,让当事人了解法律程序,保障其合法权益。
5. 效率与公正并重:程序正义的法律制度要求在保障当事人权益的同时,提高司法效率。
四、我国程序正义的法律制度现状1. 立法方面:我国程序正义的法律制度在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对程序正义进行了明确规定。
2. 司法实践方面:我国司法实践中,程序正义的法律制度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如法院审理案件时注重程序公正,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
3. 公众参与方面:我国程序正义的法律制度在公众参与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如法院公开审理案件,让公众了解法律程序。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_建设法治国家

4、国家强制力
2003年5月,某社区的3号楼发现一“非典”病人,
当 地政府依法对居住在3号楼的公民进行了隔离,但该楼某 些居民以宪法赋予了公民人身自由权为由,不愿配合。 讨论: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公民应该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是公民的责 任。在特定的情况下接受”隔离“是公民的义务,作为 公 民应主动配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法律是通过规定权 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
• 对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启示: 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把依法治 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 对青少年的要求: 既要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地守法、护法, 又要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做个好 公民
第三单元
纪律 法律
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宪
法
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国家创制法律的 方式为两种:制定 与认可。这是法律 区别其他社会规范 如道德规范、宗教 规范、各种社会组 织规章、习惯礼仪 等的主要特点。
3、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权利实质上是获得利益的一种资格,义 务是一种满足利益实现的负担。 国家通过法律对利益的分配来达到调控 人们行为的目的,从而来规范整个社会的秩 序,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
比一比:同样是乘坐公交车,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
无人管理——规则意识的体现
日本神户轻轨车站,每35分钟就有一列班车驶入,而 车站从售票到进出站全部无 人管理,运行良好,秩序井 然,环境清洁。
3、从他律到自律
把遵守规则变成为人的内 在需要,一种本能,才能在没 有别人监管的情况下,自觉遵 守规则。
(三)法律和道德的联系
案例一:
阿珍中年守寡,含辛茹苦把女儿小英抚 养成人。小英成家后,阿珍又拖着病体为 她操劳家务,照看孙子。孙子长大后参加 了工作,小英却把母亲当成累赘,稍不如 意就破口大骂,母亲生病也不闻不问。老 人悲愤难忍,走上了悬梁自尽的绝路。小 英虐待母亲的行为激起了公愤。司法部门 经查实,以遗弃罪判处小英有期徒刑四年。 分析: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
程序正义的法律解释(2篇)

第1篇 一、引言 程序正义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应当遵循正当程序,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在我国,程序正义的法律解释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程序正义的概念、原则、价值以及法律解释的视角,对程序正义进行探讨。
二、程序正义的概念 程序正义是指在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处理案件的过程中,遵循法定程序,确保公民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一种法律原则。它强调的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程序本身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是否公正。
三、程序正义的原则 1.法定程序原则:法律明确规定了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处理案件的程序,国家机关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2.公开、透明原则:法律实施过程应当公开、透明,让公民了解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过程,接受社会监督。
3.公正、公平原则:国家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应当公正、公平地对待当事人,确保各方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4.及时、高效原则:国家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应当遵循及时、高效的原则,避免拖延。
5.尊重当事人权利原则:国家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应当尊重当事人的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等权利。
四、程序正义的价值 1.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程序正义保障了公民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合法权益,防止国家机关滥用权力,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2.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程序正义有助于消除社会不公,使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提高司法公信力:程序正义有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公民对国家机关的信任,维护社会稳定。 4.推动法治建设:程序正义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建设。
五、程序正义的法律解释 1.立法解释:立法解释是指国家机关根据法律的规定,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在程序正义的法律解释中,立法解释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法律本意:立法解释应当遵循法律的本意,不得随意曲解法律。 (2)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立法解释应当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为出发点。 (3)遵循程序正义原则:立法解释应当遵循法定程序,确保公开、透明。 2.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在程序正义的法律解释中,司法解释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中职《德育》课程标准

中职《德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德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它主要涵盖了四门课程,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
德育课程的任务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职业生涯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
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职业道德与法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经济政治与社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哲学与人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
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1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掌握经济学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能掌握哲学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