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合集下载

余华小说风格变换的内在联系

余华小说风格变换的内在联系
自我 文 学 形象 的否 定 . 从根 本上 颠 覆 了 并 评论 界 对 他 的框 定 。9 0年 代 中后 期 , 陈思
和 先 生 提 出 了 “ 间 ” 一 极 富 活 力 的 概 民 这
式 研究 、 象 分 析 以及 比较 研 究 五 方 面 展 形
2 0世 纪 9 O年 代 . 着 时 代 的 突 飞 猛 随
进 。 新 起 的 文 学 思 潮 ( 要 是 新 写 实 小 在 主
点 。 华在 8 余 O年代 的创 作 中 , 品 主要 反 作
映 的是 暴 力 、 亡 及人 性 恶 的 方 面 。 到 9 死 0
关 键 词 : 华 小说 余 风 格 变换 内在 联 系
引 言
代 中 后 期小 说 风格 的现 实 题 材 作 品 . 来 迎 他 小 说 创作 的第 二 个 高峰 . 正 是 这 两 部 也
为 :对 于《 弟 》 “ 兄 的热 卖 , 为 是一 部 煽 情 因 的小 说 , 会 调 动人 的情 感 , 余 华 l 很 是 0多 年 来 在 纯 文 学 领 域 的 名 气 转 移 到 大 众 读 者 市 场 的产 物 , 跟 随前 卫 作 家转 化 成 商 是 业 流 行 风 向 标 的一 种 变 动 。 ” ⑦ 余 华 的 小 说 风 格 的 不 断 转 变 , 文 坛 在
年 《 获》 6 推 出余 华 长篇 新 作 《 喊 收 第 期 呼
与 细 雨 》 后 来 单行 本 出版 时 改名 为《 细 ( 在
在沉 寂 十年之 后 。0 6 《 2 0 年 兄弟 》 世 , 问 作 品从 世 俗 叙 事 的 角 度 讲 述 了江 南 小 镇
雨 中呼喊 》 , 部 长 篇 无 疑是 余 华 对 以 往 )这
小 人 物 的命 运 ,少 了 鲜 血 淋 漓 的 暴 力 场

直面死亡的生命体悟―余华小说的死亡主题变奏_风格嬗变

直面死亡的生命体悟―余华小说的死亡主题变奏_风格嬗变

直面死亡的生命体悟―余华小说的死亡主题变奏_风格嬗变论文导读::余华小说的死亡主题变奏。

深刻体现了余华直面死亡的生命体悟。

直面死亡的生命体悟―余华小说的死亡主题变奏。

对死亡的书写差不多是所有优秀作家共同的嗜好。

这并不是由于死亡具有什么诱人的魔力,而是对人而言,死亡最接近生命的本质。

德国生命哲学家齐美尔认为死亡是生命所固有的,生命与死亡是对立的统一,就如黑格尔的正题和反题统一于合题中一样。

遵循这个逻辑,我相信一个作家如果把死亡当作创作的主题,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关怀必然成为其写作的终极目的。

余华小说的死亡主题变奏,就有力证实了这一点。

余华是一个彻底的怀疑主义者和悲剧意识极强的作家。

他所理解的现实,是一个充斥着血腥、暴力和死亡的现实。

在他看来人们的相互杀戮并非源于彼此的仇恨,而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命中注定。

但是,如果将这一切简单归之于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食而不化,并轻易断言余华极端地偏执与虚无,未免过于草率和匆忙。

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余华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刻发现和独特感受,尽管不无偏狭和极端,充满了敌意与对峙,然而,他的创作灵感与激情就诞生在与这种现实世界的紧张与敌对关系之上,也内在规定了他的小说的叙事形态和悲剧模式。

他说: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处于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

对余华而言,日常经验的形式已经丧失了真实的意义,只是一种虚伪的形式。

面对这样的实在现实,余华选择了文学的反抗:借助想象与词语虚拟一个与现实对立的世界,如同福柯所说的生命权力和生命政治的思想,也就是将文学与生命结合在一起,重构社会结构、个人主体性和无意识秩序,进入到一个可怕的无法反抗只能诉诸身体快感的世界。

将小说世界开放为一个斗争的空间,毫无疑问,这不过是虚幻的乌托邦。

但在余华那里,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便被转换成一种颠倒的逻辑关系:用欲望对抗性格,用河流阳光对抗人的主体性,用分裂、重叠和颠倒的逻辑对抗时间的洪流。

潇洒笔调下的残酷人生——从《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转型

潇洒笔调下的残酷人生——从《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转型

潇洒笔调下的残酷人生——从《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转型摘要:作为先锋小说杰出的代表,余华在80年代习作的小说,每一篇小说都可以被称作一个寓言,在《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世事如烟》、《现实一种》等带有鲜明的先锋小说色彩的作品中,毫无保留地透漏出极端的先锋观念,在体现出强烈的人文激情和人性深度的同时,又暴露出种种“反常”背景下的矛盾与悖论,进入90年代,余华率先转型创作,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仍旧坚持其一以贯之的用潇洒笔调轻松自如地勾勒人与人之间残酷状态的写作风格的同时,又带有了更多那种源自民间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和对人生和现实的理解以及对人情人性的感怀与反思。

关键词:先锋色彩;死亡视角;转型创作引言:作为八九十年代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余华的文学创作无疑是研究当代文学无法抹去的一笔。

无论是早期创作所塑造出的冷漠的叙述者所表露出的“无我”的叙述风格,还是后期转型创作中包孕着温情与人道精神的客观描写并透露出对于民间生活状况和人们生存环境极大关注与深切关怀,都是令人感动和引人深思的,而后期的转型之作无疑是更具有文学魅力。

本文将从其写作中的强烈的的先锋色彩及死亡视角以及与前期的写作做比较具体分析以《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的90年代转型创作与前期创作的共同点与相异之处。

一.先锋色彩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文学中激进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

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余华正式与自己的前期创作实践着先锋文学精神,即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他企图建构一个封闭的个人小说世界,通过这种世界,赋予外部世界一个他认为是真实的图像模型,这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解释世界的冲动。

以残雪为代表的80年代中期的先锋作家,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先锋小说的开端。

而余华在诸如早期的小说创作《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中发展了残雪对于人性及人的存在的探索,小说中含有一种冷峻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进一步的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

从先锋叙事到民间世俗叙事_论余华小说90年代转型

从先锋叙事到民间世俗叙事_论余华小说90年代转型

转变分析,进一步探讨其中的深层原因。
[ 关键词 ]转型;内涵层面;叙述层面;原因
[ 中图分类号 ] I05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 1190-(2009)07- 0126- 02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80 年 代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先锋色彩的短篇小 说,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余华 90 年代 先后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 《在细雨中呼 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被看作是 他从“先锋”向“世俗”的转变。本文尝试 对余华小说 80、90 年代创作转变与否进 行探讨,再此基础上尝试分析其前后转 变的过程与原因。
“世界结构”之四—— —命运的不可抗
拒。《世事如烟》中,那个司机一再小心谨 慎,但还是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命中 注定》中陈雷,自从他走进汪家旧宅那天 起,他就开始走向死亡。
“世界结构”之五—— —荒谬存在乃人 生之常态。《十八岁出门远行》“我”第一 次出门远行突然间遭遇了荒谬残酷的事 变。《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我”被强迫为一个 毫不相识的死者在寒风中为他奔丧。
到了《呼喊与细雨》《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中,余华的冷漠叙述开始转向温 情。《呼喊与细雨》中,“我”能始终以一个 “局外人”的眼光来观察这个家庭,叙事 保持了一定的冷静。到了 《许三观卖血 记》与《活着》中,余华的叙事介入则较为 明显了。
2. 叙述人主体性向人物主体性转 变。余华前期作品,不屑于对人物进行形 象化塑造“, 更关心的是人物欲望,欲望比 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人物 处于一种符号化的地位,代表了先锋作家 的写作姿态。90 年代之后的长篇创作,他更 加注重叙述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世界结构”之二—— —“死亡是凉爽 的夜晚”。余华的早期小说采用从不同的 人称和视角展开死亡叙述的方式,对死 亡作了不同面的表现。《现实一种》中,老 太太反复诉说自己体内“全是骨头断的 声音”。《死亡叙述》以第一人称详细地描 写了卡车司机的死亡体验。

论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

论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

论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
耿末
【期刊名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术版》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许多先锋派小说家,余华就是其中之一。

他的作品以暴力化闻名,但进入90年代,余华的小说在创作上却大大地改变以往风格,他开始注重人的特点,有了注重生命和存在的哲学关怀,有了悲剧精神,尤其在创作艺术上也有了很大变化,重点体现在重复叙述上,并且余华还不断地通过在音乐上的重复魅力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让人们感到了余华对音乐的把握和领悟。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耿末
【作者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报刊社;吉林;长春;1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从《活着》中的温情美看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J], 潘克锋
2.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J], 赵姗姗
3.浅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J], 李晓薇
4.“失踪”的余华与回归的记忆——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逻辑 [J], 彭馨玉;
5.浅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J], 李晓薇[1];缪军荣(指导)[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余华创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论余华创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论余华创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余华是现代中国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叙事方式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和文学评论家的认可。

其中最为重要的特点是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本文旨在探究余华创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为此,本文将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反思性的叙事方式:余华经常在小说中使用跨越不同时间段和文化背景的多声部叙事技巧,同时特意增加一些「空白点」,以强调叙述中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二、叙事中的「游戏性」元素:余华小说的情节安排非常灵活,经常采取奇特的组合方式。

同时,小说中普遍存在一些随意性的事件/情节(例如在《活着》中,灵堂里的狗爬上主人的棺材),这些情节给读者带来似是而非的感觉。

三、语言的「碎片化」特点:余华小说中的语言经常是断断续续的,在情境上呈现出一些「碎片化」的特点。

同时,他常常使用俚语和方言等地方语言。

四、对现代性的批判:余华小说中经常揭示现代文明的恶劣面,强调现世的残酷现实。

这种批判性的态度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特征。

五、关注个体与历史:余华小说通常关注生命中的个体,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关注历史和社会问题。

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带有讽刺意味,并强调个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脆弱性和无助感。

六、对理性的怀疑:余华小说中表现出一种「分解主义」的态度,它怀疑统一的建构和大的理论框架。

同时,作品中出现的多种矛盾和互相排斥的元素,也反映出一种对合理和统一性的怀疑。

七、复杂而多样化的文学语境:余华小说创作不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深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

他将西方文学元素与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相结合,呈现出复杂而多样化的文学语境。

八、对权力和权威的挑战:余华小说中经常反映出一种挑战权力和权威的精神。

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机制,并强调个体的反抗和抵抗的可能性。

九、前卫的艺术风格:余华小说的前卫艺术风格,是他后现代主义的标志。

他的语言和情节安排常常是冒险的、惊险的、甚至是出人意料的。

同时,他大胆探索语言的极限,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余华”

“余华”

目录一、余华小说前后期风格变化 (2)(一)小说主题的转变 (2)(二)描写人物状态的变化 (3)(三)故事情节的转变 (3)二、余华小说叙事艺术的解读 (4)(一)叙事时间 (4)(二)叙事角度 (5)(三)叙事结构 (7)三、余华小说叙事暴力和历史的艺术体现 (7)(一)对暴力叙事的艺术 (8)(二)、对历史叙事的艺术 (8)四、结语 (9)参考文献: (10)Abstract (11)谢辞 (12)摘要余华是一位优秀的小说作家,他的小说以冷漠的风格,表现出死亡、暴力和世界的混乱,极端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他对生活常理和社会规范的怀疑与颠覆,他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作家有个明显的区别,对生死的叙述成为余华小说中最亮丽的地方。

本文以从小说作者的叙述前后期风格变化和从个别人物形象、暴力的写作方式及其暴力因素等方面分析入手,来分析余华小说叙事策略和叙事艺术的独到之处,得出余华对现实社会及人性的思考,引起对人们对研究余华小说叙事艺术的价值的探讨。

关键词:余华小说叙事艺术暴力生死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一直受到文坛的极大关注,余华小说中体现出的暴力因素、苦难意识和生存哲学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在余华作品中打破了故事真实这一传统观念,叙述中对虚构的故事进行自我颠覆,突破了故事的叙事时间,将传统现实主义的视角转移到叙事者所处的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引导叙事,采取多元化的叙事角度对传统的小说一种叛离和超越。

本文从余华小说前后期风格的变化,解读余华小说的叙事策略,从而分析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余华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叙事艺术的探讨,发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

一、余华小说前后期风格变化余华被认为是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作家代表之一,在先锋小说逐步走向衰落的时他的作品却日益走红,成为文坛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作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读者的眼光。

余华早起作品中主要表现死亡、血腥、暴力、变态等阴暗的内容,艺术风格主要运用的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

多角度解读《文城》——兼论余华的创作再转型

多角度解读《文城》——兼论余华的创作再转型

多角度解读《文城》——兼论余华的创作再转型摘要:作为文学创作的转型之作,《文城》在多个方面实现了超越与突破,具有鲜明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阐释余华在《文城》中的转型:首先,立足《文城》对“寻找”和“失去”母题的继承,引出在文本中衍生出的“失去”;其次,通过梳理余华前期的小说情节与现实的关系,从时代背景与地理环境两方面分析论证《文城》对现实的“后撤”及其价值;最后,对比余华多部小说中“苦难”与“温情”的地位,论述其呈现出的平衡状态。

关键词:《文城》;余华;转型自《文城》问世,评论家及读者对这部长篇小说的评价便是褒贬不一,使其陷入了毁誉参半的局面。

余华是一位不甘停下脚步的作家,他一直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寻求新变,早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间,已然完成了一次转型;而从作家的文学创作角度来看,在2021年3月首次出版的《文城》中,他再次迎来了自己的转型。

扑面而来的熟悉气息中,余华在小说母题、小说创作与现实的关系、小说中“苦难”与“温情”的平衡等方面做出了改变。

一、“寻找”与“失去”的母题纵观余华的小说,与“寻找”有关的主题、人物与情节一再地活跃其间,使得“寻找”成为了小说的母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十八岁的少年为了寻找青春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与收获踏上了远行之路;《鲜血梅花》叙述了阮海阔寻找杀父仇人,但终究寻仇未果的故事。

从整体情节上来看,余华在《文城》中延续了自己的小说中一贯保有的“寻找”母题,讲述了林祥福的寻亲未果。

纪小美和阿强出走是想要寻找并投奔未曾见面的姨夫,在这一希望落空后,他们通过欺骗寻到了林祥福的家作为暂时的落脚处,可这样的欺骗却让林祥福陷入了一生的“寻找”,他在寻找纪小美,在寻找文城,甚至还为寻找顾益民而丧命。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寻找”是由于出现了“失去”才会发生的,因而从《活着》到《第七天》,在“寻找”之外的另一个母题便是“失去”,如:《活着》中的福贵在不断失去自己亲人的同时,也在寻找活着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摘要: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其作品的创作风格有着鲜明的转变。

以1989年为界,其前期作品体现为他的现代性思考,从思想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

其后期创作则由现代性的先锋姿态转向抒写民族性情怀,以《许三观卖血记》为其代表作,探索其对民族性的开掘。

本文试以余华为例,探索当下文坛作家所具有的现代性意味和民族性情怀的双重写作视点。

关键词:余华;现代性;民族性;《许三观卖血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03-01
一、前期创作:思想上的现代性
在西方作家的影响下,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创作了极具现代性特征的作品。

他自己也曾经多次表明:“是川端康成与卡夫卡构成了我对文学的认识,我的叙述得益于川端康成,而奇情异想则要感谢卡夫卡的影响。

”①在艺术形式上,余华学习西方作家的零度叙述手法,陌生化的语言以及反常规叙事,而在思想上则表现为理性的批判精神,这是一种“学者和批评家对于一些历史、文化现象在理论层次上所做的一种概括性描述”②。

文学的现代性是一种批判性,体现了作家深刻的忧患意识,这反映在余华的作品中,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反思:
首先是对人性美的消解:
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人性是兽性的对立面,张扬着人性美的价值所在。

人性美如冬日里的阳光温暖而美好,而作家发掘人性恶却需要极大的勇气。

但是,人性恶就像深藏在地心的火焰,在外界矛盾加剧或人性利益之争中会不自觉地喷出地表,威胁脆弱的人性本善。

先锋作家让人们看到自我内心深处的罪恶,还原人性恶的部分,这种认识深刻而又残酷。

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那些看客自认比“来发”聪明,他们通过各种畸形途径如抢“来发”扛煤赚的钱,吃他和小狗的喜糖来贬低、嘲笑、耍弄一个弱者。

他们试图通过侮辱弱者的人权,侵犯傻子的身权来显示自我所谓的完美人格,而事实是他们在戏弄他人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暴露了自己的人性之恶。

余华曾说:“当三岛由纪夫‘我想杀人,想得发疯,想看到鲜血’时,他的作品中就充满了死亡和鲜血。

”③只有当一个作家有着强烈的内心欲望之时,他才能写出如此残酷而真实的人性之恶。

其次是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传统孝道的颠覆:
儒家文化强调“孝道”和“尊上”,“父亲”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意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反叛父亲就等于否定自己的生命来源。

因此,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弑父无法为人们接受和理解。

余华却再次以其先锋者的姿态,反抗传统,解构人们心中神圣的父亲形象。

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爸爸为我的出行准备了红书包,但
他并没有传统父亲的慈祥与体贴,他只是“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仿佛与“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将我丢弃给“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⑤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于是,我在伤得遍体鳞伤后,所渴望的温暖不是来自父亲,而是“我”渴盼已久的旅店—汽车的座椅。

余华对父亲这一权威没有了负罪感和依赖感,他以先锋的姿态对父亲的形象进行弑杀,彻底地切断了父子之间的人道主义联系,这使他的小说叙事倾向于后现代的叙事。

二、后期创作:对民族性的开掘
余华是一个善于自省的作家,他追求为心灵的自由而写作,逃避虚伪的现实。

80年代是一个启蒙的年代,余华以犀利的视角铺排了一个冷漠的非理性世界。

到了90年代,时代的转变使得大众意识觉醒了的余华将精英知识分子的视角转向底层民间生活,关注平凡人们在生死面前的人生态度。

本文主要以余华后期的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为例,来探究余华从民间立场出发对民族性的开掘。

首先表现为民间中国的脉脉温情:
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文版自序中说道:“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

我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⑥作为中国社会底层最普通的小人物,许三观如大多数中国男人一样也具有嫉妒心、羞耻心。

面对自己最
疼爱的孩子一乐并非自己所生的事实,他开始对生活耍赖:一直由他承担的家务活,他要妻子一个人干,他下班回家就“躺在藤榻里,两只脚架在凳子上”,⑦他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

但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来临,让许三观以卖血的方式再次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他带妻子和二乐三乐去吃“每碗一块七毛钱的面条”,⑧却只给了一乐五角钱去吃烤红薯。

但是当一乐真的离家出走,许三观“心里也急上了”,⑨听到一乐说“你比何小勇疼我,我就回来了”,⑩终于牵动了许三观的恻隐之心。

他背着一乐去吃了面条;在何小勇出了车祸后,又让一乐去为他还魂;在一乐得了肝炎四处借钱无果后,他毅然走上艰辛的卖血之路。

民间的视点有别于精英文化探求高贵、自由、大写的人的精神高度,这是一种对底层人民的现实生存状况的认同与倾心,尤其是对富有韧性的民间的生活智慧与朴素道德的探察。

许三观虽然也自私、狭隘,但在生死的关键时刻举起了生活的重担,显示了男人的宽广心胸。

这才是朴素民间的真实人性,不会过于崇高,也不会过于自我,这是将双脚踩实到大地上的实实在在的人性。

其次表现为民间中国的乐观态度:
这种乐观态度包含着中国特有的幽默,这是在贫苦生活中的自娱自乐,是一种人们在低谷期渴求阳光所必须的乐观态度。

灾荒年的来临,这是贫苦老百姓无法躲开的一劫,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却是战胜饥饿的最大的动力。

许三观对儿子们说:“我
用嘴给你们每人炒,你们就用耳朵听着吃了,你们别用嘴,用嘴连个屁都吃不到,都把耳朵竖起来,我马上就要炒菜了。

想吃什么,你们自己点。

”{11}于是,这一家五口开始了戏剧性的听说大餐。

每个人在想象的大餐中拥有了比物质更重要的精神食粮,这足以支撑他们渡过难关。

而许三观每次卖完血后都要到胜利饭店去吃“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温一温”。

{12}这种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在低谷中也可以预见明天的太阳。

只有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们才会有如此深刻的生活哲学,在望梅止渴中为干枯的心田开辟出一片希望的原野。

三、现代性与民族性的交叉共存
当然,余华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其创作风格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其前期创作中仍然有民族性的因素:如《古典爱情》借鉴和模仿中国传统小说才子佳人模式;而“零度叙事手法”的运用除了学习西方外,也借鉴于中国的传统小说。

《倾城之恋》中,我们丝毫看不到作者对于文中人物的情感倾向,有的只是张爱玲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整个事态发展,描述中略带讽刺的语气。

而余华的后期创作在保持其回归传统的基础之上,仍有多处现代性的深刻思考:许三观是作者“重构”的父亲形象,他们相对于其前期作品中的父亲形象重新活了过来。

许三观用生命的血液复活了朴素的平民形象。

生存本就是荒诞和无奈,而好好地生活下去就是在反叛生存本身。

四、总结
总的来说,余华的创作风格还是以198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以民族性和现代性为其主要特征。

而民族性和现代性又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关系:“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即所谓世俗的现代性及审美的现代性(后者体现为对前者的批判)在中国新文学中均有明显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在于,中国新文学审美的现代性往往与民族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联系,即新文学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不时流露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留恋。

民族性与新文学审美现代性的内在联系值得我们仔细辨析。

”{13}诸如此类对现代性和民族性的讨论还有很多,而本文是从余华的作品即“文学之内”为切入点,围绕整个大的时代语境即“文学之外”来考察新时期的先锋作家在坚持自我立场的基础上所具有的双重视点。

注释:
①余华.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m].作家出版社,2008.
②黄传波.余华小说的现代性思考[j].德州学院学报,2007.
③余华.余华评三岛:三岛由纪夫的写作与生活[m].1995.
④⑤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j].作家出版社,1989.
⑥⑦⑧⑨⑩{11}{1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13}李怡.文学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内在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