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风格

合集下载

骆驼祥子专题四品析京味儿1000字

骆驼祥子专题四品析京味儿1000字

骆驼祥子专题四品析京味儿1000字《骆驼祥子》是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

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京味儿十足。

京腔”,清脆快当,俏皮生动,漂亮活泼。

老舍来自社会底层,在语言运用上得天独厚。

他不用刻意走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就已经“化”在其中了。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运用了大量的儿化词,这是北京话中特有的一种合音现象。

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 -般只有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极少数量词可以儿化。

儿化词可以区别词性,例如第四章对祥子的描写“又忍了一会儿,他睁开了眼,肚中响了一阵,觉出点儿饿来,极慢的立起来。

找到了个馄饨挑儿。

”“挑”本是动词,这里加了“儿”之后变为名词,意为摊子”。

儿化词也可改变词义,第八章中她的话是抄着根儿来的”,“根”表示植物的营养器官是植物的本源,而文中的“根儿”表示事物的本源。

儿化词可以区别词性,例如第四章对祥子的描写“又忍了一会儿,他睁开了眼,肚中响了一阵,觉出点儿饿来,极慢的立起来。

找到了个馄饨挑儿。

”“挑”本是动词,这里加了“儿”之后变为名词,意为摊子”。

儿化词也可改变词义,第八章中她的话是抄着根儿来的”,“根”表示植物的营养器官是植物的本源,而文中的“根儿”表示事物的本源。

儿化词可以表达某种情感。

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一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一句话表达了轻蔑与轻视的态度;来铜子儿的? ’一个车夫试着步儿问”中“铜子儿”表示较小的事物;“妇女和小孩儿们注视着他,使他不大自在了”则表达了对孩子的喜爱与亲昵。

‘儿”也可以增强口语色彩。

有一部分儿化词既没有改变词性词义的功能,也没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只日常所用的口语,“只要他自己肯咬牙,事就没有个不成。

”就体现了北京人的语言风格,透视出人文色彩及文化底蕴。

老舍的语言中带有很多北京口语词汇,用生活化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及生活景象。

常见的北京口语有“今儿个”“块儿八毛”,“咱俩”等等,语言质朴简洁,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品味浓浓的“京味儿”。

老舍小说创作的特色

老舍小说创作的特色

老舍小说创作的特色|
一|、浓郁的京味儿。

老舍描绘北京的大杂院儿、小茶馆、狭窄的胡同和热闹的庙会,各种山水胜景在老舍笔下成了一张张色彩鲜明地图画,充满了诗意美。

同时,对北京特有的风俗民情的描绘,像繁缛的规矩礼节,办婚丧大事的讲究排场图阔气,“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些节令习俗,等等,都为其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北京味。

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老舍创造的最能显示市民社会丰富性的,是其作品提供了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中下层市民形象。

如车夫、艺人、暗娼、巡警、职员、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和为非作歹的洋奴汉奸。

三、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

老舍不善于从政治角度审视社会,而善于对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性格进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他批判了市民人物敷衍、苟且、安分守己、软弱胆怯、自我封闭和眼光狭隘的弱点,同时也在这些人身上发现了善良不屈和坚忍不拔的秉性。

四、小说文体的创新。

老舍创作了多种多样的文体,有长篇,中篇,短篇,有写实小说,有抒情小说,讽刺小说,有童话,寓言,传记体小说,还有意识流小说。

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其语言风格是俗白,简练,纯净,生动,又风趣幽默。

骆驼祥子京味语言品析300字

骆驼祥子京味语言品析300字

骆驼祥子京味语言品析300字说说《骆驼祥子》中的京味儿(为了应付作业而作的作业)“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永远是一个子!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没错儿,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手钱,不能放秃尾巴鹰.当巡警的到时候不给利,或是不归本,找他的巡官去!一句话,他的差事得搁下,敢!打听明白他们放饷的日子,堵窝掏;不还钱,新新!将一比十,放给谁,咱都得有个老底;好,放出去,海里摸锅,那还行吗?你听我的,准保没错!”“加上他脸上的泥,身上的汗,大概也够个煤黑子的谱儿了。

”……老舍是公认的语言大师。

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把顶平凡的画调动得生动有力”,给通俗朴素的文字又增添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使人一读就感受到小说的地方特色。

首先,老舍是在老北京的一个建筑群中出生长大的。

她从小就与商人、人力车夫、艺妓、巡警和社会上其他不择手段的人接触。

他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态度、娱乐方式和思维方式或多或少对祥子产生了最原始的影响,使他在今后的创作中奠定了自己的生活基础和艺术审美倾向。

其次,老舍在北京生活多年,是自由所见的旧北京下层社会画面生动形象,活跃在他的脑海之中,给予他以灵感和生活背景。

正是因为老舍有这些丰富的生活积累,才使他很自然地构思出一部以人力车夫祥子为中心交织着北京穷苦社会世俗风情,蕴含着浓厚古都文化和京韵香气的伟大小说《骆驼祥子》。

因此,老舍作品充满京味并不是偶然的。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下京味儿在《骆驼祥子》中的表现:一是儿化音的广泛使用。

儿化是现代普通话和中国大部分官话方言中某些词的韵母因卷舌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举个典型的例子,在前文中高妈劝祥子放高利贷时,就多次使用到了儿化音,例如:“兜儿”,“没错了”。

这一系列的儿化音也生动形象的,活灵活现地塑造出了高妈这样一位心地善良,为人要强的老妈子形象。

在这篇文章中,阴被多次使用,这使得爷爷,乔伊,妈妈和小马的祖父母和孙子的形象活跃在纸上,同时他们在老北京式的世界地图前也很生动。

品析《骆驼祥子》中的“京味儿”PPT课件

品析《骆驼祥子》中的“京味儿”PPT课件
批注: 一切未免发展得太快了!连读者都接受不了,何况 是祥子呢!虎妞的死,新车的被卖掉……一切都给这个老实、 命苦的车夫带来了许多的烦恼与痛苦。上天总是不公平的,
9
.
二、细节赏析
那架天平似乎忽视了祥子,把他看得连只小蚂蚁都不如,接 着便把他抛向了可怕的、无底的深渊。 虎妞是厉害,但没 了她,这个家就少了根顶梁柱,散了架。车是祥子的命,但 如果不舍弃它,一切都会更加混乱,令祥子喘不过气来。无 奈和痛苦一点点地把祥子逼向黑暗之路,他的人生充满了黑 色和惧怕,祥子又该怎样面对它们呢?
11
带有轻蔑、讽刺、令人厌恶等感情色彩。例如:人 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 交上车份儿。(第四回)
(3)增强口语色彩
有的词语儿化后没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也不表示 明显的感情色彩,《骆驼祥子》中这类儿化词很多,共 405例,占53%。吕叔湘曾指出,“这类儿化词的‘儿’ 字比较自由,常常可以随便,如‘字’或‘字儿’, ‘窟窿’或‘窟窿儿’;而且我们往往口头说‘儿’, 写在纸上的时候却把他省了,为的是省事。
(2)表示一定感情色彩
有些词语儿化后,其理性意义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可以表 达某种感情色彩,也就是获得了色彩意义,这类词共有237例, 占31%。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具有表示喜爱、亲昵等正面的语义色彩。例如:妇女和
小孩儿们注视他,使他不大自在了。(第三回)
4
一、总体简述
.
可以表示较小的事物。例如:“来铜子儿的?”一 个车夫试着步儿问。(第十三回)
批注: 说明祥子不怕吃苦,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 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堕落的故事, 无情地批判了那个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的主题 思想。
7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老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其文学作品中,具有幽默的语言及人性化味道,受到广大读者的称颂。

老舍的文学作品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京味儿特色,其语言表达十分流畅,将北京话凝练成了文学语言,促进了我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发展。

对此,下面就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进行全面分析。

标签:《茶馆》;语言;京味儿特色前言《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性作品,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时至今日,学术界对老舍《茶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不仅体现在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上,同时也表现在其语言特色上,特别是充满京味儿特色语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感受老舍《茶馆》的文学内涵。

1.作品善用京味儿语言老舍的《茶馆》主要是对旧北京城中一个小茶馆发生的故事进行介绍,作者是以小茶馆为平台,将旧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映射出来,小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特征十分明显,如为了生存费尽心力的茶馆掌柜,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投机倒把的骗子,卖儿卖女的贫困人家,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是旧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

在《茶馆》中,老舍用到了大量京味儿语言,其更加形象的将旧北京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如听天由命、安分守己、机智圆滑等,更是借助京味儿语言表现的淋漓尽致。

《茶馆》中利用的语言大多是北京口语,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上具有很大的作用。

如作品的第二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迟迟不肯剪掉自己的辫子“咱就把小辫儿一留,万一皇上要是给改回来呢?”这是标准的北京白话,具有浓厚的京味儿特色,形象的刻画出了旧北京生活的人物特点。

此外,在老舍的《茶馆》中,还根据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创作出了与其身份相匹配的个性化语言特点,如王利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生存用语十分恭顺;常四爷作为旧北京城的没落旗人,其自力更生,在语言上充满了沧桑、豪爽的特色。

2.《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2.1节律性强在作品《茶馆》中,老舍的语言契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并且语调抑扬顿挫,有很强的音乐特点,在曲艺音律性的影响下,语言更加传神,让人读来朗朗上口。

三代“京味小说”的比较

三代“京味小说”的比较

三代“京味小说”的比较如下是关于三代“京味小说”的比较:一般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开创者,是第一代;邓友梅、陈建功、韩少华等人为第二代;王朔、刘一达等人为第三代。

从本质上说,三代京味小说风格不一,作家们各自的追求和写作的侧重点也并不相同,因此读者从他们作品中感受到的“京味”也略有不同。

1.老舍老舍是老北京人,从小的生活环境就是大杂院,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有的是旗人,有的是从事各种下层职业的手艺人如拉车的、理发的。

北京作为几百年的皇都,礼俗文明渗透到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

老舍描绘的就是渗透出浓浓的中下层日常生活气息的“京味”,因此这“京味”令读者觉得熨帖、平易、亲切。

但最值得注意的是,老舍是满族,因此他的京味里就夹杂了许多微妙的情绪。

精致的汉文化在作为统治者的满族人手里发扬光大,同时也走向没落,连同没落的还有满族的皇朝时代。

因此在描摹这种京味时,老舍还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痛惜、眷恋、怀旧等诸种复杂的情绪。

因而,老舍不仅算得上是现代京味文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满族文明的悼亡者。

爱之深、责之切、伤其逝,使老舍的京味融入了自我的灵魂,因此使读者读起来不“隔”,有直入人心的力量。

2.邓友梅邓友梅作为第二代京味文学的代表人,京味作品并不多,只有《那五》《烟壶》《寻访〈画儿韩〉》《“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等。

多着墨于没落士族,以及特殊行业的手艺人。

当然这些个行当是故都文明的产物,如烧瓷的、画画儿的、制玉的、倒卖古董的等。

但邓友梅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是山东人。

京城文化对他来说不是渗透,而是感染。

因此他的作品对北京的人、事就有了某种强调和渲染,有刻意经营的传奇味道。

及至陈建功、韩少华,对“京味”的描绘就更加地用力过猛。

北京话中的某个词如“敢情”,北京的某一景如地坛、四合院等,某一物如红点颏儿都能成为所谓“京味”的代表,难免带点儿“炫奇”与“炫独”的意味,已经失掉了老舍作品当中的那种“切己”之感。

0303俗白而京味儿十足语言艺术大师老舍

0303俗白而京味儿十足语言艺术大师老舍
那样平易、自然、纯净”。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老舍作品语言特点1
俗白京味口语化
例1.小说开头写“我们所要介绍的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
驼’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的
那点儿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
例2、“不这么奔,几儿能买上车呢?”《骆驼祥子》
例3、高妈劝祥子放钱:“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老舍作品语言特点1 俗白京味口语化
◆ 推荐说法:有人说“京味儿”表现在对北京民风的描绘
1、老舍曾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 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 平就完整的,象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在我的心中”。
2 “北平是我的老家,一想起这两个字就立刻有几百尺‘都 景象’在心中开映”。
子永远是一个子!” 门脸儿、赶明儿、抠门儿、兜儿
方法1、北 京儿化词
热心肠儿、随手儿……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老舍作品语言特点1
俗白京味口语化
例3、天极冷,小茶馆里的门窗都关的严严的,……饶是这么
样,窗上还冻着一层冰花。《骆驼祥子》 例4、多咱钱到多咱搬铺盖《牛天赐传》
方法2-口 语化词汇
你念我听,多咱我听明白了,多咱往下念 《二马》
二爷的收入将将够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 时候。《四世同堂》
例5、“说翻了,过去就是一把,抓住他们五六十块钱一身 的洋服绸子,至少给他们印个大黑手印!”
【析】这里通过俗白的口语“大黑手印”,写出了他对那些 “强横吝啬”座儿的憎恶心理。
◆老舍作品语言特点1 俗白京味口语化
例1、拿钱呢,你走你的;不拿,好,天桥见。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以及作品中独特的幽默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以及作品中独特的幽默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以及作品中独特的幽默[摘要]老舍作品追求幽默,创造性的运用北京市民浅白的口语,因而其小说雅俗共赏。

作为北京人的老舍,自然对北京口语熟悉有感情,加之留意加工,提炼精粹,于俗白中求精工,真正烧出白话的香味,也就是响脆晓畅,俗不伤雅的京味儿。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京味儿,不仅是指其小说提供了极为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从而具有民俗学价值,而且表现为小说的整体氛围以及作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刻揭示与生动描绘。

老舍作品鲜明强烈的京味儿在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融合中获得精湛自然的完美表达,这不是一般的运用方言土语的那种浅表层次的追求所能达到的,它最终来源于北京人老舍对北京深刻的理解和情愫。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他全部复杂情感的。

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高雅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与赞叹,以及对这种美在现代中国正日渐丧失的感伤与惆怅,同时也对北京人因这一“文化过熟”造成的柔弱无用而扼腕再三。

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与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幽默艺术,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

因此,对老舍小说作品中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作一些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老舍并继承他留下的珍贵遗产。

老舍小说采用了独特的“自然”和“智慧”两种幽默表现方式。

前者是指作者将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矛盾可笑之处,不假任何修辞方法地如实写下来。

后者是指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想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以取得幽默的效果。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技巧就没有幽默,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幽默北京风俗北京文化老舍1988年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使小说熟悉挣扎在底层社会的城市贫民。

老舍从小就喜爱市井巷内的传统艺术,这些都是他后来写作平民生活的创作基础。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

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

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风格作者:徐静摘要: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先导,其小说的一个极其鲜明的特色就是“京味儿”。

老舍小说的“京味儿”风格,不仅包括老舍小说的取材地域特色中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也包括老舍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以及老舍北京方言的纯熟运用,这些都折射出了老舍的“京味儿”文学风范,并在老舍的小说中散发出来。

关键词:老舍;“京味儿”;风格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奠基人,是第一个真正写出“京味儿”的作家。

老舍文学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京味儿”,所谓“‘京味儿’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1](p14)。

老舍的小说大都以北京城作为取材的原地,颇具特色的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再由北京城联系到北京人,揭示出北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且运用独具魅力的北京方言口语,使读者感受到城的“京味儿”文化意味。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风俗习惯、环境氛围、语言艺术,彰显了这种独特的“京味儿”。

老舍以自己独具个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和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描画北京的人和事,北京的环境和风尚,流露了老舍小说取材的地域特色。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关于老舍“京味儿”小说取材的地域特色,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写北京的人和事。

老舍的小说创作和北京是融为一体的。

他的小说描写的都是北京中下层市民的生活,记载着北京小人物以及小市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老舍笔下从车夫、棚匠、老妈子,到教书先生、巡警、店铺老板等等,几乎是北京市民能够从事的行业,老舍笔下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有多少行业老舍就刻画了多少种人物身份。

老舍小说写北京的人和事,还带有强烈的“市民性”。

如祁老人、祥子、赵四、老张等,这些都是性格鲜明、京味儿十足的社会各个阶层的代表。

因此真正寻找北京传统时期的特点的文化状态,确实应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普通人身上,这正是老舍小说的取胜之处。

《柳家大院》描写的场景是北京大杂院小市民的灰色人生。

老舍选取大杂院这样一个自己耳熟能详的现实生活场景,讲述老北京的现实生活状况,对人性进行深度的反思。

《月牙儿》中也是选取了北京城中受苦受难劳动人民为主题,展现小市民的悲惨命运。

老舍小说中描写的大都是北京中下层市民最普通的生活,着眼于这些各色各样的北京人,不仅反映着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也体现了社会批判和国民性批判的内涵,以及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的深刻反思。

老舍自幼奠定了丰富的民间生活基础,长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素养,才能使他挖掘出独具魅力的“京味儿”风格。

正是源于民间生活的文化素养,引导着老舍用一生的时间都在写北京的人与事,而且“老舍笔下的北京是相当真实的,山水、名胜、胡同、店铺基本上用真名,大都经得起实地核对和验证”[2](p1)。

例如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这几部代表作全部在写北京,而老舍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北京,最成功的部分也是写北京。

他的小说《老张的哲学》以写北京开始,《正红旗下》又以写北京而终。

老舍有不少篇小说的故事是发生在北京,北京是他写作取材的原地。

他作品中的地名绝大多数都是真实的,有许多地方是北京的真实地名。

老舍这些以北京为背景而呈现的小说故事创作,源于现实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散发着“京味儿”气息。

老舍小说描写的都是人们熟悉的北京大杂院、四合院、胡同,这些建筑的结构具有封闭性,体现出北京市民封闭的人文景观。

以及写到北京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养老育幼等。

《骆驼祥子》是老舍描写北京下层市民的生活状况,以北京人祥子、虎妞、小福子等为描写对象,体现出旧北京文化背景下底层市民生活的举步维艰。

《我这一辈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等,虽然这些描写的是北京普通市民生活的俗人俗事,却都是北京人真实生活的写照,体现出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

老舍抓住了北京人的特色,这些北京人,说北京话,做北京事,都具有北京人的独有的气质、精神、性格、心理,都表现出十足的“京味儿”。

这跟老舍对北京各色人物的熟悉是分不开的。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现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的描写它”[3](P62)。

老舍把北平刻画在了心里,这就是老舍能够把北京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原因。

老北京所独有的本地特色,展露了老舍创作的“京味儿”风格。

老舍小说中除去北京的人和事,另外关于北京的环境和风尚,也体现了取材的地域特色。

老舍小说描写的几乎全是北京真实的地名,这些地名和位置是老舍出生地附近的区域,和老舍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说描写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写北京的风景,写市民生活的场景、习俗。

这些都体现了原汁原味的“京味儿”文化,描绘出一幅亮丽的北京画卷。

老舍小说从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美丽的自然景观,以及北京传统的习俗三个方面来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他小说中的地名大都集中在北京的西北角上,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四世同堂》中以护国寺小羊圈胡同、土城、西直门外护城河为主;《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离婚》以西四的砖塔胡同为主;《老张的哲学》以德胜门外、护国寺街两地为主要地点。

而这些地点都是属于北京西北角这么个范围的,老舍小说正是描绘了这些地方,构成了北京城的实景,显出了北京特有的城市风光。

同时老舍也详尽描绘了这些个真实地点的环境。

《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美丽,富有朝气,所以老舍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北京的魅力。

在《骆驼祥子》中小说的第十八章,自然景物的描写达到了顶峰,对烈日和暴雨的描写是很富有诗意的,同时它们又紧紧联系着祥子的心理情感,而这些自然景物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在老舍的笔下变得无比美丽动人,绘出了北京的自然画卷,从中看到北京的自然风光和北京的新旧风貌,体现了老舍对北京自然风光的陶醉和无比热爱,让读者心驰神往,散发出老北京本地的自然风采。

不仅如此,老舍还写到了北京民间的传统习俗,体现取材的本地特色。

老舍所描写的北京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仪风俗构成了北京市民的生活画卷。

如老北京的冬天吃热面汤,夏天吃水面,正月初二吃春饼,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吃糖瓜,除夕吃饺子。

这些均体现了老北京的民俗。

另外,北京的一些民俗还体现在讲礼仪,喝老茶馆,听大鼓书,吃风味小吃等。

《正红旗下》的典型例子就是为出生的孩子洗三:参加典礼的老太太们、媳妇们,都先“添盆”,把一些铜钱放入盆中,并说着吉祥话。

几个花生,几个红、白鸡蛋,也随着“连生贵子”等祝福放入水中。

……边说边洗,白姥姥把说过不知多少遍的祝词又一句不减地说出来:“先洗头,作王侯;厚洗腰,一辈比一辈高;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骆驼祥子》中老舍用北京话描写的北京祭节的风俗画,描绘在北京街头上祭灶时节的气氛。

老舍不仅描写北京祭灶的风俗,而且也描写了北京人的历史文化观念,传达出北京人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物思想面貌,展现出一幅充满“京味儿”的民俗风情画。

这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风俗描写,而是在其中寄托着对民族性的深刻反思和沉痛批判。

这使他的作品含有时代特色,又具有浓郁的“京味儿”。

如果没有北京社会生活的“京味儿”,就不会有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

老舍掌握了北京人独有的质、独有的“魂儿”和独有的味儿,描摹了一幅老北京的全景图:事态民生图、地理风貌图、自然景观图、民俗风情图,奠定了“京味儿”文学的基础,老舍被认为是“京味儿”小说的宗师。

二、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刻揭示老舍的小说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用了“官样”一语概括了北京文化特征。

“官样”体现在:写北京人的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艺术生活”;讲究礼仪,固守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等。

这些在老舍的小说中俯拾皆是。

写北京人的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艺术生活”。

老舍小说中的北京人无论经济、地位状况如何,在场面上都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要“脸面”。

《正红旗下》对清朝末年北京下层旗人生活的描写,不管是有钱的人还是没钱的人都很讲究,它们除了喜事丧事要隆重的办,就连生小孩“洗三”的典礼也要办的很像样。

小说中的大姐婆婆靠赊度日,“到了十冬腊月,她要买两条丰台暖洞子生产的碧绿的、尖上还带着一点黄花的王瓜,摆在关公面前;到了春夏之交,她要买些用小蒲包装着的,头一批成熟的十三陵大樱桃,陈列在供桌上”。

这些“只是为了显示她的气派与排场”,“气派与身份有关,她还非打扮不可”“该穿亮纱,她万不能穿实地纱;该戴翡翠簪子,决不能戴金的。

于是,她的几十套单夹棉皮纱衣服,与冬夏的各色首饰,就都循环地入了当铺,当了这件赎那件”。

写出了大姐婆婆为了讲究体面、排场、气派,即使生活拮据也不失这一“脸面”的状况。

《骆驼祥子》中,刘四爷做寿“可着院子的暖棚,三面挂檐,三面栏杆,三面玻璃窗户。

棚里有玻璃隔扇,挂画屏,见木头就包红布。

正门旁一律挂彩子”“吃三个海碗,六个冷荤,六个炒菜,四个大碗,一个锅子”,只有这样刘四爷才感到体面和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