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最新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最新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教学模式

利津县教研室张树凤(修订)

高效和谐课堂

小学科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是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新授课主要指传授新知识和增长新技能的课。小学科学新授课有:观察实验课、逻辑推理课、动手制作课、解暗箱课、科学考查课等等。下面主要探究以下三种新授课型:

二、各类课型的操作流程:

观察实验课教学模式:

模式说明:主要体现“亲历探究——做中学模式”。大致分为六个板块。该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做”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一)模式操作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活动的开端。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集中注意力和

学习新知的兴趣。如果上课伊始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就会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科学

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观察活动。导课可以游戏导入、实验导入、讲故事

导入、小魔术导入等,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

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这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2、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不管采用何种方

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广泛提出需要研

究和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并为之认真观察时,探究活动就开始了。学生

在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

实际的“胡思乱想”。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整合、归类,并且,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用事实说话,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制定计划、指导方法

有了对问题的假设、有了探究的兴趣,又有教师引导和充分的观察实验材料。学生急于要想知道自己的假设结果正确与否的迫切心情油然而升。在这里教师就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开始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制定观察实验计划,指导观察实验方法。

4、创设氛围、亲历探究

条件是科学探究重要因素,所以,在学生亲历科学探究之前教师必须创设出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历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然后,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维。最后,使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事实证明自己的假设正确与否,得出结论。

5、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在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每个学生的财富转化为共同的财富,从相互的交流和思维的过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概括水平,帮助学生沿着形成科学思考的方向前进。在交流阶段,教师应该充分调动群体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交流机会。用摆事实、讲道理方法论证假设的正确与否。错的,错在那里。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确实不容易、科学家真的了不起,从挫折、错误、弯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激励和鼓励他们使他们成功。同时对成功的学生给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喜悦、胜利快乐。

6、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并尝试发明创新,是学生思维的升华阶段。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规律、探究大自然的方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以及应用科学知识改善他们的生活或搞一些“小观察”、“小实验”、“小发明”、鼓励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这既是科学学习和探究的宗旨,又是科学教学的目的。

(二)观察实验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首先要准备好观察实验材料。选择观察实验材料,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校条件等因素,因时因地制宜。通常依照简而易行(易于收集,价格低廉)、效果显著(真实、生动)、便于观察(能见度大,安全可靠,干扰少)的原则选择。材料要充足,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观察需要,其次要准备好观察用的器具。

2、对于现场观察要事先做好周密的组织安排,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3、现场观察时,学生容易被外界新鲜事物吸引,偏离观察的对象或观察的重点。教师要及时给予组织和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教学的对象和重点上。

4、要理论结合实际的进行观察实验教学,如讲解操作原理、操作顺序、仪器结构和事物的特征等。避免将观察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或理论脱离实际。

5、任何观察实验都要求学生做好数据统计,充分交流和证实。

逻辑推理课教学模式:

心理学认为:逻辑思维能力是在头脑中抽象思维的过程,就是把感知的丰富材料,加以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最后形成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验证。这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和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

逻辑推理课操作程序可大体概括如下:

1、导入

逻辑推理课的导入重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播放相关视频、出示图片、故事导入等。比如《火山》一课,可播放火山喷发的壮观场面导入新课。

2、事实

客观事实是分析、推理、判断的前提和基础,除教材提供的事实资料外,还要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获取更多的事实依据,启迪学生根据这些事实进行推理。

3、推理

即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事实展开逻辑推理,提出假设性的结论,这是该模式的中心环节。可分为四步进行:

(1)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一是来自学生,这类问题凡是学生能思考解决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思考解决;二是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恰当,有顺序性,由浅入深,这样学生思考时才会有逻辑性。

(2)学生思考。即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对思维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用恰当的模拟演示来帮助学生思考。

(3)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判断结论的正确性、思维方法的逻辑性,对推理做出假设性结论。

(4)交流结果。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思维过程和结果。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恰当用词,前后连贯,符合逻辑;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发展和联系中去认识问题;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求异思维,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并对别人的结论进行客观的分析判断,以便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和结论。

4、验证

即指导学生通过占有资料或进行模拟实验来分析说明和验证前后推理结论。方法有三:(1)指导学生按教师设计的实验来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推理结论相对照,确证推理结论。

(2)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现象,总结规律,再思考、讨论,与推理结论相比较,修正结论。

(3)阅读教材及参考资料,从理论上对结论进行确证。

5、总结

教师在全班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引导学生分析逻辑推理过程中的科学与失误之处,并结合推理过程,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推理方法。

(二)逻辑推理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

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2提供事实材料要准备充足。逻辑推理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事实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逻辑推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

3、合作学习要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动手制作课教学模式:

小学动手操作课是一种以动手操作为活动来探究的课型。通过此类课型的学习,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发展。

动手操作课操作程序可概括如下:

(一)模式操作

1、导入新课

动手操作课重在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教师可以先出示或玩一玩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来导入新课。比如《飞旋的陀螺》一课,可以先出示一个陀螺,激发学生的兴趣。

2、指导方法

指导方法就是指导学生制作动手操作的正确方法。比如《飞旋的陀螺》一课,教师出示制作方法,让学生现场制作一个陀螺。

3、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就是让学生现场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比如《飞旋的陀螺》一课,让学生玩一玩自己制作的陀螺,把发现记录下来。

(4)汇报展评

即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组的发现并展评作品。

(5)拓展延伸

即让学生继续制作好课内外探究。

(二)动手制作课教学注意的问题:

1、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2、注意及时进行成果展评及合理评价。

设计示例:《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中心小学毕作光

【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怎样听到声音》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3课。本课学习是在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的媒介和条件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意在引导学生运用模拟实验等方法,探究人耳朵的内部构造结构,让学生认识耳朵听到声音的生理机

能。通过经历提出问题——假设(猜测)——自主探究——验证猜想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为后面《各种各样的声音》、《噪音的危害与防治》等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及日常的生活知识储备,对声音的产生及其传播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他们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其外部特征以及耳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及耳的卫生保健知识,大部分学生还不够清楚。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耳朵的内部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了解耳朵的卫生保健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对耳朵的内部构造的探究的兴趣提出假设性解释,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资料提出探究活动的大体思路;知道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4、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落脚到了借助模具、资料认识耳朵的内部构造,通过活动探究揭示不同部位的作用及耳的卫生保健知识,并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而把学生思维深度的挖掘及推理、观察、实验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究采用适当游戏、学生体验活动,能让孩子置于一种自然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教学伊始,通过小游戏:由学生到台前体验,蒙住眼睛也能判断出是那名同学及这名同学的方位,学生体验到了耳朵的作用,对耳朵的研究有了一种迫切的需求。

学生的摸一摸自己的耳朵的体验环节,使孩子们在平静心情的同时中,梳理对耳的思考。再通过师生间的谈话,你想知道关于耳朵的什么秘密?对耳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教师摘录板书。在学生提出的问题过程中,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给予鼓励,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民主氛围。

适时师生确定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并板书板书课题。

(二) 认识耳朵的构造,提出听觉产生过程的假设。

通过谈话“要想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家觉得我们先解决哪些问题比较合适呢?”讨论确定“我们按什么顺序解决这些问题合理呢?”对学生探究思路进行引领。

按照学生确定的探究思路,首先研究耳朵怎样听到声音要先了解耳的构造。

学生通过分组查资料、观察耳的剖面模型,认识耳的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从时间、空间上充分的对耳的构造及作用展开学习整理,从观察自己的耳朵、同位或小组内同学的耳朵、到借助课前查阅到的资料耳朵的剖面模型再到教师为他们筛选出的科普视频资料,并通过小游戏对耳朵的构造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三)推想、探究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在学生对耳朵的构造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之后适时,提醒他们根据掌握的这些知识进行,展开想象去推想,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此时,课堂上我预留的较长的一段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去想象、去推测,在思维深度上,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学生对耳怎样听到声音的思维初步成型后,教师此时加以引导“这是同学们的想象和推想,如果再加上你的根据那就了不起了,这就成立推理了,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的方法。你有没有好办法,为你的推想加上依据,你想通过什么形式展现给同学们。”

接下来的小组讨论、模拟实验方案的确定及实验验证及获得知识的不同途径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获取知识的幸福。

(四)应用所学,指导学生做好耳朵的卫生保健

课件播放优美景片伴音乐。与学生交流,这么美妙的声音,让我们听着,简直是一种享受呀,但是如果耳朵的某一部分受到伤害,都会造成听力下降,甚至失聪,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听力不受伤害呢。

学生此时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与学生达成共识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耳朵,注意用耳卫生。

(五)交流收获,将探究延伸到课后。

在探究学习接近尾声时,留给学生一小段总结课堂、进行自我评价的时间。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体现之一,是学生对自己探究活动参与度的自我审视,会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到微妙的作用,时间隧道,但意义深远。

课堂结束时,师生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同时我们还应用了查资料、实验、推理等学习方法,提高了我们的学习能力。请同学观察不同动物的耳廓,这对它们自身有又什么意义呢,在课后对耳朵的奥秘继续进行研究。

下课铃声的响起并不意味着探究活动的结束。在课堂探究的基础上,把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探究方法的运用延续到课后,方向的确定更利于学生对科学的探究与学习。

高效和谐课堂

小学科学习题课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科学习题课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在课堂上所进行的以讲解练习题为主的一种课型。它是巩固基础知识、深入理解概念,进一步掌握基本规律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飞跃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基本模式:

模式说明:习题课不要以会做习题为目的,要通过习题巩固知识,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习题的分类与归纳,完善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通过习题的变式与变形,引伸拓展知识,达到知识、方法的升华。

三、模式操作程序:

本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作如下分析

(一)、前提诊断,明确习题内容:

教师要对各知识点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自己教学情况精心编写练习题。题型可包括填空、判断、选择、知识链接、实验设计、解释应用。通过学生做习题,对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进行了解。

(二)复习相关知识

在做习题时前,教师要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或领着学生复习。比如在做实验方面的题时,老师可以领着学生把相关试验边做边说,或同桌互说等形式复习。

(三)完成习题,组内互助交流

根据教学内容优选一组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在此基础上组内互助交流,每组必须确定出需要交流的内容。如在上有关浮沉现象方面的习题课之前,首先要求学生做老师精选的相关题目;其次要求他们找出这些题目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个题目,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目、有生长点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是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组内交流是发言者通过语言尽量把个人观点清晰的呈现给组内的成员,其他成员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要么赞成、要么反对、要么进一步深化或修正,经过讨论双方或多方的辩解,最终求同存异,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个人观点的得出和群体共识的达成,这两者都必须经过严谨和周密的思维,这样才能保障课堂讨论顺利而有效的进行,使得所有参与讨论的成员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发展。尤其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有些问题能独立解决的就自己解决,可以两人解决的就两人解决,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不在班上解决。在交流研讨的基础上,筛选出本组要在全班交流展示的问题,即本小组成员认为最有价值和全班同学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a)、本组已胸有成竹的题目,如:他们对某题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入、全面,能够做到一题多解或变式练习,他们就可以以摆擂台的形式展示此题,让其他组以攻擂的形式解题,作出最佳答案;b)、本组仍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c)、本组认为的重点题型等等,都可以作为展示的题目。

(四)全班交流,反馈补偿

学生做完诊测练习后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已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有哪些,以便有针对性的讲解训练。通过习题教学和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还可以随时得到有关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借以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程。

以小组为单位,将需要展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给全班同学一个思考的过程。然后要求每一个小组在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选出除本组题目外,你认为最好的一个题进行展示,并由其他组包括出本题的小组进行补充、质疑或点评。此时教师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知识的重点处、疑难处和关键处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我认为这也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去做的一个方面。虽然这一要求现在做起来还比较难,但我们应该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尝试,相信在不断的锻炼和积累之后,一定会收到预想的效果。

(五)、师生共同归纳,完善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总结与提升,是教学落实的重要环节,对于习题课的总结,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做。在开始的时候,老师要教给他们怎样总结,总结什么?如:教给他们要总结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本节课自己的收获。这些收获包含对新知识的理解、规律的总结、解题技巧的运用或是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

四、引发的思考:

当前习题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言堂”或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按习题序号一讲到底,忽略了“习题课主题仍然是学生”把科学习题课上成教师讲题课或是学生做题课,一堂课下来,教师感到精疲力竭,学生觉的头昏眼花,效果不佳,师生都产生埋怨。

2、教学中教师超前提示多,等待思考少,学生不能深入思维,教师承包多,学生的有效参与少,加重了学生的依赖心理。

3、就题论题。教师只讲正确的解题方法或只对答案或只分析答案的正确性,方法知道少,忽略了引导学生获得答案的思维过程,缺乏基础知识或思维方法的拓展、归纳和延伸,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4、只“纠错”而不“究错”,及教师只讲解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从师生双方面挖掘产生错误的原因,对学情了解不够,薄弱环节不能深入讲解,缺乏针对性。

5、教师对自身的反思不够。

五、习题课应注意的问题:

1、应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习题课必须充分利用学生认知心理的“正迁移”规律。“迁移”是以原有知识、技能作前提,跟随以下三个要素而产生的:一是不同情境下的共同因素;二是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三是对事物、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觉察。所以在例、习题课教学时,对不同情境下的数学问题,要紧紧抓住“共同因素”进行分析,促进“正迁移”,使学生觉得“不外如此”,达到化难为易。要抓住同类问题解题要点的概括,寻求解题规律和思路特点,达到“举一反三”的正迁移的教学效果。要抓住例习题之间的变化层次分析,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同时要引发解答问题时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

2、习题课应突出“精讲多练”。“精讲”不等于讲得越少越好;“多练”不等于盲目地练习得越多越好。教师的讲要讲到点子上,要充分展现解题的思路、方法和规律,要解惑、释疑,疏导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中碰到的疑难,要讲清解题的规范要求。习题课一定要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只有经过“练”才知道学生是否真懂;只有经过“练”学生才能达到真正掌握。必须认真设计练习内容,注意练习效度。

3、习题课的教学,应让师生共同交流解题思维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解题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优化解题思路,改进解题策略,从而寻求最优的解题方法。

4、习题要精选。在习题课教学中,精选习题是最关键的。教师如果不注重习题的选择,会使学生在练习中造成盲目性、机械性重复,加重课业负担,导致事半功倍。可能还会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

高效和谐课堂

小学科学复习课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复习课应有别于新授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合贯通更熟练。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特点之二是“通”,融合贯通,理清思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弥补缺漏,消除疑惑,得到提高。

二、基本模式

该模式大体有六个环节:

三、模式操作程序

(一)导入复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

复习课的导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问题导入、直接导入都可。直接导入简洁明了,节省时间。而创设问题导入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问题导入中,学生面临着新的未知的知识情境,从而引发他们积极思维,在头脑中产生问题,使科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复习课中可以设置的导入问题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变化,也可以从一些趣味实验入手,还可以组织大家共同讨论社会上的科学问题等。问题导入的设置时,教师要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要从各种媒体中获取重大热点问题,并能从中抽取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情景,从而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任务驱动,引导回忆。

课前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几组任务,将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再现,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溶于其中,复习课以任务为骨架,教师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回忆、分析、讨论和解答。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章知识,还要求学生能从题目中敏捷地分析信息,以及选择、调用自己贮存的知识,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对旧有知识进行加工和强化,从而综合地运用知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

(三)知识建构,形成网络体系。

复习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科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在复习中,还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概念图(如提纲引领、表格对比、知识树等),将所学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教师应该重在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掌握有关规律,形成知识的网络体系,这样复习才有好的效果。各小组梳理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全班互相补充,共同形成知识网络,把复习知识深化。

(四)整合沟通,培养能力。

整合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征。新授课的目的就是将知识点分化,把握单知识点的本质属性,一般很少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而复习课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这就是所谓知识点的泛化,沟通不是知识点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沟通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还要在同中存异。回忆阶段即只要求“是什么”,而这里还要追求“为什么”的问题。沟通的目的不仅是求同或求异,更重要的是为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典例评析、深化提高。

教师在引领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完成问题的解答好的,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并展示整理的结果和思维过程。同时,教师还要适时引导学生质疑、提问,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形成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正确的分析问题,规范的解答问题,灵活的应用知识,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针对复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内容,选择适量的变式练习进行课堂训练,达到熟练、巩固和提升的目的。教师及时巡视,把握学生的训练状况,并适时评析,对重点的内容进一步强调和拓展。

四、引发的思考:

1、依“标”据“本”,明确知识掌握的层次,做到复习心中有数。

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检测,其立足点依然是最基础的科学知识乃至科学常识。所以,最重要的一步仍然是夯实基础。课标是复习过程中参照的根本依据。在复习时,要做到依“标”据“本”。“标”即《科学课程标准》,“本”就是手中的课本。对《科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要求,我们应该对照课本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进行复习,该识记的识记,该理解的理解,该运用的运用,千万不要遗漏知识点。但复习时要注意区分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只要求识记的知识点不要花精力去理解,只要求理解的也不要尝试去运用。这样复习时容易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同时也利于科学知识点、线、面的结合,易于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夯实基础知识。

首先要做到“从整体着眼,从局部入手”。“从整体着眼”就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整册书。具体的方法是先读目录,分清教材有哪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哪几课,课与课之间有什么联系。从“从局部入手”就是要从微观上掌握每个知识点。具体办法师生在复习时整理出本单元每一课的知识。复习时详读知识汇总。要注意每课有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各知识点之间有什么关系,每一课中还有哪些图片、文字资料、课外师生共同搜集的课外拓展资料。此外,在复习过程中还要加强识记训练,要做到“放大”,有针对性地记忆。“抓小”就是要记住课本上重要的知识点,要牢记有明显特征的小知识点;“放大”就是不要用太多的时间去死记课本上大段的一些简答题的内容,但要记住大段内容的标题,检测时遇到类似的题目知道到何处去找就行了。

3、注意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提高效益。

当前,在开放式检测的形式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理解重要知识点,逐步加深对探究的问题的认识,对每课内容和观察实验的方法、步骤有较为全面的把握,这样才能将科学知识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

4、要精选巧练,培养学生做题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精选一些资料和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综合练习。但要做到不能埋头背题,要学会灵活组合。学生只要学会了方法,就能找到做题的金钥匙。平时训练时,要从严掌握掌握时间,经过有目的、有序列的训练,复习效果也就随之提高了。

六、设计示例:

复习课教学设计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机械》

凤凰城街道中心学校王汝青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演示实验,来证实滑轮的作用。

2、通过观看视频和数据分析,来证实斜面、杠杆和齿轮的作用。

3、能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科学。

2、意识到小组合作探究的重要性,形成仔细倾听和积极交流的意识。

科学知识:

回顾认识斜面、杠杆、滑轮、齿轮等都是机械,并且掌握斜面、杠杆、滑轮、齿轮在使用时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演示实验和分析实验数据等方法,来证实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作用;能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演示实验材料:

(研究滑轮作用):铁架台,滑轮(2个),回形针,棉线,钩码,弹簧测力计、复习记录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复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

教师:阿基米德的这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在现实世界中当然不可能实现,其实他讲的是一种简单机械,你知道他讲的是哪种简单机械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掌握知识真的很多,除了上面的简单机械类型外,我们还学习了那些简单机械?生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生活中的机械这一单元。

二、任务驱动,引导回忆。

任务一:在这一单元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下面请各小组讨论交流并把你们的收获简要的写在复习记录单上,时间五分钟。师生共同交流

任务二:自行车上的各部分应用了哪种简单机械?师生交流

应用机械的位置应用机械的类型应用机械的位置应用机械的类型

车把手轮轴车上的螺丝钉斜面

刹车杠杆车轮和车轴轮轴

大齿轮和小齿轮 轮轴 后架上的弹簧夹 杠杆

车铃的按钮 杠杆 脚蹬 轮轴

三、知识建构,形成网络体系。

展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情况,师生共同小结完善知识体系。(要求:积极交流,仔细倾听),板书本单元知识框图。 斜面:什么是斜面、斜面的作用(实验)、生活中的斜面

杠杆:什么是杠杆(力点、支点、重点)、杠

杆的作用(实验)、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简单机械 滑轮:什么是滑轮、滑轮的作用(实验)、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齿轮:什么是齿轮、齿轮的作用(实验)、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自行车里的科学

未来的交通工具

四、整合沟通,培养能力。

回顾学生实验操作探究过程,深化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

1、 幻灯片出示

判断它们分别是省力杠杆、费力杠杆还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为什么?

先小组交流,汇报,师总结。

2、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来验证滑轮的作用,师生共同小结。

(1)定滑轮的研究:

①、将定滑轮挂在铁架台上,高度适当,并将细线绕在定滑轮上。

师:请两位同上正确组装定滑轮,看看定滑轮有什么作用?主要研究用力大小情况和用力的方向。

(2)动滑轮的研究:

①将动滑轮安装,绕线,用细线一端挂在回形针上,另一端用测力计拉住。

②将钩码挂在动滑轮上,将钩码慢慢上提,正确读出测力计的示数。

师:请两位同上正确组装动滑轮,看看动滑轮有什么作用?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提起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也主要研究用力大小情况和用力的方向。

(3)滑轮组的研究:

①组装好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师:请两位同上正确组装滑轮组,看看滑轮组有什么作用?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提起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也主要研究用力大小情况和用力的方向。

4、学生分析坡度不同的斜面的省力情况,师生共同小结,纠正部分学生错误的想法。

师:下面是老师测量出不同斜面拉同一个物体时所用力的大小记录单。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讨论: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这种说法对吗?总结: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斜面又省力作用。

5、学生观看齿轮的作用探究视频,教师进行讲解,师生共同小结。

要求:认真观看视频,思考:齿轮有什么作用?

师:通过观看视频,你发现齿轮有什么作用?

6、教师小结本单元的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到简单机械会给人们带来省力或方便。

师: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简单机械的作用是省力或方便。小组修改自己的复习记录单。(板书:省力或方便)

(五)典例评析、深化提高。

请同学们认真做下面的题。

1.使用杠杆时,力点距离支点越近,就越()。

A省力B费力C不省力也不费力D无法确定是省力还是费力

2.“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是运用了什么原理()

A轮轴B斜面C杠杆D滑轮

3我们利用斜面是为了()A省力B省距离C没有任何效果

4.下面物体没有利用斜面原理的是()

A斧头B螺丝刀C台阶D撬棍

5.修房子时,要把很多瓦从地面运到房顶,应该使用哪一种简单的机械()

A杠杆B斜面C滑轮D轮轴

6.将一个重为10牛顿的物体从水平面上提高到一米的高度,甲同学垂直直接提起,乙同学用了2米的斜面;丙同学用了3米的斜面;丁同学用了4米的斜面。这四名同学中用力最小的是()

A甲同学B乙同学C丙同学D丁同学

7.有关交通工具的叙述错误的是()

A每一时期交通工具的发展都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B人类的生活与交通工具无关

C从原始的人力车到现在的高速列车,交通工具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D交通工具具有利地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8.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晚的是()

A四轮马车B独木舟C轮船D磁悬浮列车

9.齿轮甲有72个齿,齿轮甲和乙组合在一起转动时,甲齿轮转动一圈,乙齿轮就转动2圈,则乙齿轮有多少个齿()

A24个B36个C144个D216个

10.有关齿轮说法错误的是()

A单个齿轮不会起到任何作用B齿轮可以传递动力

C多个齿轮组合在一起时,每个齿轮的转动方向总是不同

D用大的齿轮带动小的齿轮转动比较容易些,用小的齿轮带动大的齿轮转动就要费力一些

学生完成后讨论交流,对学生完成问题的解答好的,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

(六)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同学们掌握的很好,下面请各小组讨论交流下面的四个题:

1、骑自行车上陡坡时,会感到走S形(或“之”字形)路线省力,为什么?

2、人的许多活动也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查阅资料,找一找人身体中的杠杆。

3、下面这些是斜面吗?

4、下图是自行车的齿轮,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5、用下面的材料怎样做才能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评价讲解。

高效和谐课堂

小学科学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试卷讲评课是一种重要且常见的课型,尤其是到了单元小结、期中期末复习阶段甚至变成了主要的课型。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试卷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包括听课、审题和做题的方法与习惯等等),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习题讲评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基本模式

模式说明:

试卷讲评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及时查找学习中的不足缺失,对没有掌握的知识加以巩固复习,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深入研究,教师逐题讲解的试卷讲评方式已不适应课改的要求,学生会的要讲,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还让学生感到厌倦

。学生不会的要讲,是多数学生不会,还是个别学生?是个别学生不会,能不能通过“兵教兵”的方式解决,是多数学生不会,能不能通过全班互动交流的方式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形成了一个与“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相适应的试卷讲评课模式。

三、模式操作程序

本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作如下分析:

(一)试卷分析,明确目标

试卷情况分析包括:试题分析、成绩分布、表扬进步等;教师在阅卷后根据学生试卷上暴露的问题,有的放矢地确定目标,并在学生自改试卷前明确指出,使学生带着目标进行学习,学习更有方向性。

(二)学生自改试卷,找出得分失分原因

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改试卷,要求学生自改试卷过程中注意反思得分失分原因,是因为审题、计算、方法等导致的非知识性错误,还是由于知识没掌握而导致知识性错误,使学生意识到自改能改对的,应在考场上尽量避免,仍有疑问的做出标记。

(三)组内互改,解决个性问题

自改过程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帮助时,组内合作互助能使每个人的大部分疑问得到解决。仍有疑问的,在交流过程中,将题号写到黑板上。

(四)集体矫正,解决共性问题

集体讨论矫正的内容包括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和教师阅卷中发现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学生没提出的教师可以补充提出),根据各小组对题目掌握情况分配任务。展示讨论过程中一人讲解,多人补充质疑,化解共性问题。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其中,把握、调控交流讨论的方向和深度,有的放矢,注意寻找新的生长点。

(五)教师点拨提升,平行性测试

将学生错例展示给学生,指出试卷上反映的共性问题。如书写情况、知识掌握情况,解题方法、规律的点拨提升等,提高学生答卷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出一份平行性测试题让学生做。

(六)回扣教学目标,完善落实改错过程

最后留出时间让学生再整理落实,在课堂上或课下独立完成“反馈矫正”。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课下对照考试反思表认真填写好考试反思。

四、引发的思考:

1、试卷讲评不及时。如测试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急于知道自己得成绩,情绪比较高,而且对试题及自己的解题思路印象还比较深刻,此时讲评能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老师往往好长时间批不完卷,批完以后,统计分析工作又不及时,等到讲评时,学生早已把试题忘得差不多了,而且情绪懈怠,讲评课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每次习题后,教师一定要抓紧时间批阅,迅速统计好数据,做好习题分析,摸准学生的心理,及时讲评,越快越好。

2、准备不足,评讲随意。有人认为试卷讲评课无关紧要,课前不做准备,上课拿起试卷就讲,无的放矢,信口开河,想到哪儿讲哪儿,讲到哪儿算哪儿,一节课下来,到底讲了些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更不用说学生了。

3、试卷讲评就题论题。一份试卷题目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很多,教师要以点带面,多角度联系,带动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知识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4、分析不透彻。教师要分析学生试卷答错原因,找出学生知识偏差漏洞和能力缺陷,如何预防低级错误,非能力因素丢分现象的发生,达到诊断和预防的效果。

总之,试卷讲评课的准备工作,应在批阅时就应开始。要将学生答题情况作好记录,记清哪些习题答得好,哪些习题失分多;哪些是因知识性失分,哪些是技巧性失分;哪些是普遍现象,哪些是个别现象;等等。通过统计和分析,写好试卷讲评课教案,讲评时才能作到有备无患,切中要害。

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使用两年的时间里,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这一教材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我想谈一下自己在使用这一教材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科学》教材所安排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小学《科学》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在使用这一教材中,我感觉这一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它并不象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非常的固定,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和“伙伴们”共同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考虑问题不周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如对《把固体放到水里》中固体沉浮现象的研究,有的小组在实验时,推测的实验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有的小组没有理解老师提出要求,随意操作导致实验现象不明确。类似这些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引导、去帮助,使探究活动能继续有序高效地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作为学生学习伙伴的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我们老师这个学习伙伴是一个很重要的伙伴,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3、巧妙灵活的介入。 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

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作为朋友的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驾驭课堂。我们的指导要体现在科学教学的假设环节,关注学生背后的思考;实验验证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询问;讨论交流要体现师生互动;实验记录需要我们具体地帮助与指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我们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 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我们老师不一定要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鼓励质疑。 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比如在讲授火山爆发和地震时,我们就能够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必要的肯定,鼓励学生始终保持一颗质疑的心。然后,经过老师的总结,能够得到很多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质疑产生的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幅提升。 二是鼓励合作。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活动,我们都能够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 再如,在讲授《拯救野生动物》一课时,我们能够针对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小品,即时表演,学生们参与性就很强。学生们在合作中观察事物,在合作中分析现象,在合作中思考问题,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学生的学习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动手操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是鼓励体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个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水平;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这个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理解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植物的成长与变化》一课时,我们就能够让学生培植几颗植物种子,实行观察,让学生亲自体验植物的生长,领略动手试验的快乐。 四是鼓励性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水平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因为生理、心理的成熟水准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水准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

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

---------------------------------------------------------------最新资料推荐------------------------------------------------------ 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小学科学自评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可见,评价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科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如何改进以此相适应小学科学评价体系呢?在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中,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 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很难发挥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因此,评价对他们的激励作用也很难体现。 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即评价者的角色由教师一人发展到教师、学生(包括他们自己和其他同学)、家长和有关课程教学的专家,他们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 然而在这些人或组织当中,谁对孩子最了解,当然是他自己,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从而自我提高的过程。 它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内因或者说是内部动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有更持续的作 1 / 9

用。 在这里,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 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根本动力。 课程标准强调了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比,后者的评价有着较大的难度,而科学活动自我评价就能够比较容易的解决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问题。 例: 甲同学学习基础比较差,可是该生关心班集体,主动为班级做好事;乙同学头脑聪明,学习成绩突出,可是他傲气十足,自私自利,从不关心班集体;丙同学成绩良好,学习自觉,工作认真负责,是老师同学公认的好干部;丁同学由于不肯做作业,经常课下被老师留下补作业,造成科学课经常迟到的现象以上几个方面的情况,任何一种学业评价都不能体现出来,。 在评价过程中,要处理好评价内容的模糊度和精确性之间的关系。 如果经过一个阶段的摸索和实践,对于某一项评价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出其中的关键与具体要素,就可以将该评价内容进行分解,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学模式演示教学

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 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学模式(仅供参考)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有效教学模式来。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 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的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地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常见的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卷首语 近日里寒风犀利,晨霜凝结,我们仍沉浸在国培学习的浓烈的氛围中,因为这里不仅有我们的良师益友,还是我们收获希望的开心乐园。我们的梦想犹如一片片六角的雪花在空中飞舞染遍漫天的辉煌,冬天的纯净让我们沉醉,满天飞舞的不是雪花,是冬的语言,述说着我们勤奋学习共同研 修的丰采和一朵朵花儿的成长。

重要通知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

上好小学科学课应该注意的问题

上好小学科学课应该注意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不断深入,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教师们的观念在逐渐更新,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地凸现。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 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过分强调让学生动手,而忽视了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上,教师们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在看似热热闹闹的科学课课后学生的头脑却依然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其实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

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学预设,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每一次探究活动之前,总是习惯于将自己引导的方法、思路、过程等作一细致周密的部署安排,每一步教师该干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产生什么问题,都会在头脑中计划一下,以便使自己做到胸中有数。但是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令教师预料不到的事情。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认识感官-》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认识感官-》

第4课《认识感官》 教学资源的开发 儿童科学学习的特点是: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最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他们有能力完成的活动容易使其产生学习动机。本课教材学习活动设计的思路为:先从认识自己很熟悉的感觉器官入手,再到认识感官的功能,最后再将对感官的认识拓展到其他生物种类,以加深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设计教学活动的逻辑序列为:第一部分,通过互相指认感官的活动系统识别自己和同学的眼、耳、鼻、舌、皮肤五种感觉器官,会用“感官”这一名词概念表达;第二部分,学生做平时喜欢的“看图找小动物”的游戏活动,并通过识别事物的不同特点的操作活动来分别体验眼睛、耳朵、皮肤的观察功能,学会用一些词汇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描述;第三部分,将对感官的认识从人拓展到其他生物,积累和丰富对人和动物感觉器官的感性认识。 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实际,本课在设计时选取了应季的主要水果桃子和香蕉来进行观察,把训练学生用比较准确地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物体特征作为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使科学素养化身学生能感受到的实际存在,在一个一个连续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不同的感官进行观察,知道眼、耳、鼻、舌、皮肤是人和动物的感官,了解人和动物用感官可以发现物体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表面粗糙程度等特点并去认识周围环境。 2.通过参与各种观察活动,运用体验、比较的方法认识感官的功能。 3.愿意参与合作学习,体验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乐趣,乐于分享自己观察时的体验和收获。 教学重点:人和动物利用感官来观察和认识世界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认识感官的功能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1)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增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水平的最好途径。【关键词】:实验材料体验创造力多媒体技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实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实行检验和使用的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过程。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找不到菜豆。在教学前,我请教了别的同行,希望能够得到好的建议。在同行的建议下,我选择了黄豆,花生,绿豆。原因是我考虑到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们了解和熟悉这几种种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里面提到的菜豆学生则很陌生,而且我们这里也不易收集。 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还以《种子的萌发》为例,单子叶和双子叶的种子——花生和玉米就很典型。而《各种各样的茎》中我就选择了冬青树苗,牵牛花,葡萄苗,趴根草这四种典型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但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升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二、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体验。 理化类的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升学生兴趣。案例和分析:《物质的变化》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理解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升,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淀粉的水平,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很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番薯,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理解。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案例和分析:《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地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烟,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蜡质的树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蝗虫不怕烟,怕火,蝗虫和蜗牛的壳里真复杂。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地转”。案例和分析:《风的观测》、《做个小磁铁》、《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美丽的彩虹》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事半功倍。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1、“疑问”的作用。在教《小电珠》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理解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修订) 主讲人:王 强 在小学科学课中探究和研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两方面,以及方便和指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教学,现把“探究——研讨”教学法与法国科学课“做中学”教学模式相融合,形成一套清晰的教学环节,为打造我市小学科学课的高效课堂提供依据。本模式具体内容体现如下: 一、模式界定 我市现如今所使用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是以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它的思想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相互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秩序的理解。”其中“探究”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这里的“探究”是指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问题情景的创设、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与搜集、实验的操作与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搜集证据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科学结论的归纳与概括、科学现象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的应用等实践性学习的活动。“研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可以将大量的事实连接成新的整体。这种通过集体的努力最后形成的整体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的作用,它使学生在研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本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集体研讨)——拓展延伸(巩固应用)。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充分的活动、有着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表现的

机会,相信学生能行。 二、适用原则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所有探究类科学课。为保证模式的科学运行,避免出现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都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对“探究——研讨”来说,这一特征尤为突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进行再创造,研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研究价值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2、综合性原则 在探究某个研究专题时,应采取多种相关的方法,开展多种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生成更多的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探究性原则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体现三过程的统一。 4、创造性原则 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的创造性,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适应和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教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不再为预先设计的教案所左右,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广阔的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去想,放手去做。

如何评价小学科学课

如何评价小学科学课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如何评价小学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小学三年级为起始学年的全新课程。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个多元的目标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观念上的转变,更需要探索与科学课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探究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在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具体可以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能否尊重事实、尊重数据;能否大胆想象善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如何评价一节科学课的成功与否呢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科学课堂。一、科学课堂是否关注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上课前,教师都有着全面关注学生的愿望,从各个可能的环节中渗透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但是,在课堂实施时,仍然不自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到自己身上。如,学生分小组活动时,小组讨论会非常激烈,小组学习的进程出现差异,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的想法可能就是:哎呀,超出我的预料了,可能驾驭不了,这会影响后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概括而言,科学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根据创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搜集证据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主要环节。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提出了问题后,用何种方法、途径去探求获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我们的科学课可以分为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五种课型的几本教学模式: 一、科学观察课 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 基本的教学模式: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运用。 科学观察课教学要点: (1)设计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2)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3)提供具体的观察方法。 (4)突出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典型课例: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绝大部分是观察课。 二、科学实验课 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法。它是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猜想,确定的实验方案,利用一定材料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实验条件,从而产生某种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认知过程。 基本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实验观察- --分析现象--- 归纳结论--- -实践应用 科学观察课教学要点: (1)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材料、模型组装、变量调控、现象记录等)。 (2)给学生提供设计实验的思路。 (3)提供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4)启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观察、思考相结合。 (5)指导学生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小组合作与个人表现) 这学期开始进行了科学学科的教学了。当时拿到课本的时候,新颖的教材设计,看的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静心琢磨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发现书中许多的内容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的。 夹着课本走进了天真的孩子们中,引导着孩子们开始科学的徜徉。几节课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在一边独自“偷闲”。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学习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是(小组长)太霸道,从来不听我的,也不让我“玩”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不啻一记闷棍,敲的我又陷入了迷茫: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教师的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你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这样的参与对其慢慢适应小组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会慢慢自信起来。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化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我选择一些简短的文章交给孩子们讨论。某些同学发现了问题,在小组里提出,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于是各种合作行为,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始了: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有些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可是又有了新问题:小能人们的积极性不再高涨了,在汇报的时候,手不愿举了。哇,我在无形中又伤害了一些孩子的心灵。怎么办?由于小能人是在每位老师的呵护中成长的,他们也养成了一些骄傲自大的性格,当不在被众星捧月时候,他们感到了失落。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我又采取另一种做法:我对小组进行重组,能力强集中在一起,选择能力一般的做组长,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进步,能力相对弱的组成一组,选派班上的小能人,由他来带动整个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进步,有些组员在小能人的影响下,甚至可以到其他组去当组长了。这样一来,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更融洽了。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我想说:不要组织没有效果的小组。 比较美国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和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可发现两国的科学教学存在显著差异,体现出了中美两国在科学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本文试以《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为例,对此做初步的分析比较。 有一天,乔治把盛满了水的喷水壶放在教室外面窗台上,过了几天,喷水壶里面几乎什么都没

对小学科学课的一点体会

对小学科学课的一点体会 [摘要]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师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究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他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或者

是探究的伙伴。在整个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必要的时候做出适当的评价。 1 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的内容易懂也爱学,可也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他们之间是平等相处,在一起探索、研究。小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浓厚的,你要多给他们讲一些他们见过的新鲜东西,多留一些时间给他们想象,让他们自由的发言,并且告诉他们这些科学在实际生活中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从而锻炼孩子们的洞察力!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之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的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科学学习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道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新)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但是不同的容有不同的探究方法。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容侧重于观察,有的容偏重于实验。按照主要活动形式的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课型。 (一)观察探究课 1.界定 以观察活动为主要的问题研究形式,以获得思维发展和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观察探究课。比如《蚂蚁》《四季星空》《它们都是鸟》等容可以设计成典型的观察探究课。 2.一般操作步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引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题目,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观察,研究问题。在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后,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活动设计,然后学生按照活动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等,对提出的问题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在观察、实验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4)表达交流,深化认识。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交流展示等),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既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小学科学课教学策略浅谈

小学科学课教学策略浅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密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教材使用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有关专家和同仁交流、分享。 一、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1.巧设情境,质疑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从小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大胆质疑,从而解决问题。科学课的重要学习方法是探究,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科学探究的途径。解决问题是探究的目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活动,也就不可能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和假设,进行主动的探究活动。如《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老师向学生出示了奇特的图片(一棵百年古树,却长在一个高高的塔上):“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么大的一棵树怎么会长到这么高的塔上呢?”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后,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让学生产生了急于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发了新的课堂探究活动。 2.注重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在每节课上,探究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且目的性非常明确,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的培养。在《给冷水加热》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设计“给冷水加热”的实验方案,用时8分钟,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 3.放手实践,自主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在探索活动中发展能力。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物体的沉浮,各种材料各具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并从自己的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习解决问题。 4.重视探究后的交流。交流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满足感的自我释放,能使学生在探索方法和探索能力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23位老师都非常重视探究后的交流,有的是组内交流,有的是全班交流。在《我们身边的物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物质A、物质B特点的观察和对这两种物质的概念的理解及精彩发言,让全体听课教师与专家汗颜:学生真是不可小觑。正如《课程课标》所言:低估儿童是影响探究效果的最大失误。 5.重视课后延伸。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是无限的。《课程课标》强调:教师

小学科学课课型

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型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连续的实践,必须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是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课型,它要求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属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的范畴,如:《有趣的不到翁》、《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与沉》、《声音的产生》、《谁的本领大》、《谁能传播声音》等等。所以探讨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的基本模式对科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四个环节: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实验——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一、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上课要通过小游戏、小魔术、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为学生创设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我们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我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我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

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在《给冷水加热》一课中,我是通过魔术创设学习情境的。我亲切地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要看好啊。”我拿出一个透明红色小袋子,两个大烧杯,一杯装冷水,一杯装热水,然后将小袋子装满冷水并密封好,放入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沉到了底部。学生们的双目死死地盯着。过了2—3分钟,学生们都惊讶了,小袋子从底部慢慢的浮到了水面。这样他们的探究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都开始讨论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时我问学生:“你们要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学生带着这样的探究兴趣,和我一起开展了有效的实验探究。 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能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均可运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合理,有效的创设情境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灵活选择,运用,并潜心研究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导课真正成为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二、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