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难师

戴震难师
戴震难师

戴震难师⑴

【原文】

先生⑵是年⑶乃⑷能言⑸,盖⑹聪明蕴蓄⑺者久矣。就傅⑻读书,过目成诵⑼,日数千言⑽不肯休。授《大学章句》⑾,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⑿师:“此何以⒀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⒁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⒂记之?”师应⒃之曰:“此朱文公⒄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⒅几何⒆时矣?”曰:“几⒇二千年矣。”“然则(21)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22)应,曰:“此非常儿也(23)。”

【注解】

(1)本文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这是一部按年月记载戴震生平事迹的书籍,题目是编者加的。人物介绍见“资料库”。(2)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3)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4)乃:才。(5)言:说话。(6)盖:大概,这里指推测。(7)蕴蓄:蕴藏,积蓄。(8)就傅:跟随老师。就,靠近。(9)过目成诵:看一遍就能背下来。(10)言:字。(11)《大学章句》:南宋朱熹为《礼记·大学》作的注释书,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官方教科书。(12)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13)何以:以何,凭什么。(14)述:记述。(15)门人:学生。(16)应:回答。(17)朱文公:即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见“资料库”。(18)相去:相隔。去,距离。(19)几何:多少。(20)几:差不多。(2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22)无以:无法,没有什么可以拿来……(23)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戴震难师》学案

一、课题:《戴震难师》

二、课型:新授课

三、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感悟戴震的精神。

四、学习方法

1、熟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

五、学习过程

环节一课前练兵,初步感知

1、结合资料库相关知识了解作者。

2、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①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朗读时,要读

准字音,读准节奏,以情带声。②“不动笔墨不读书”,注意圈点、勾画、批注。

3、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戴震难.师()蕴蓄

..()数.千言()几.二千年()

4、温故知新,解释词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吾日.三省吾身()知之为.知之()

然数.年恒不一见()

先生是.年乃能言()日数

..千言不肯休()为.曾子之意()

5、释词译句。

⑴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译文:

⑵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

⑶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译文:

⑷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译文:

环节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环节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词句。

2、指名朗读【听读指导】听读过程中注意标注字音和断句。

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环节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在注释帮助下,学生自主解读文章的意思,找出困惑和疑难。

2、携带问题,分组讨论。

3、各组提出问题,全班互助。

4、指名串译,理解课文。

环节五分析人物,探究精神

1、从课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戴震?

2、谈谈戴震精神带给你的启发。

3、发扬戴震精神,当堂质疑问难。

环节六总结全文

【资料库】

1、人物介绍

段玉裁(1735—1815),清代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字若膺(yīng),号茂堂,江苏金坛市人。他是戴震的学生。段玉裁注《说文》的成就极大,提出很多卓越的见解,诸如“改字”问题、误校问题、分别作者之是非与本子之是非等,卓识宏议,发人之所未发,至今为学者所称道。

戴震(1723年—1777年),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著名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也是我国十八世纪早期启蒙思想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哲学上,他认为物质的气是宇宙本原,阴阳、五行、道都是物质性的气。他还提出“光照说”,还提出“以情洁情”的主张,反对道学家的伪善,“以理杀人”。一生著作很多,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考据、哲学等多方面内容。有《戴震文集》《戴震集》等。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wù)源(今属江西)人。死后谥“文”,后世称他为朱文公。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2、梁启超对“戴震难师”一事的评价

此一段故事,非惟可以说明戴氏学术之出发点,实可以代表清学派时期精神之全部。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愿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从众人所不注意处觅得间隙,既得间,则层层逼拶,直到止境处;苟终无足以起其信者,虽

圣哲父师之言不信也。此种研究精神,实晚世科学所赖以建立。而震以童年具此本能,其能为一代学派完成配置之业固宜。

3、关于质疑的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怀疑是无限的探求。——苏格拉底

怀疑来自过分认真。无所用心的人从不怀疑,但也没有信仰。——周国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人陈献章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

4、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反思课堂·沉淀感悟

一、设计意图

《戴震难师》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教学,各位一线教师都有很多感受,也有很多话要说。且不说串讲的传统方式,也不提“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言,对于耗时低效的文言文教学,用一个字来形容我们平日讲文言文的感觉那是“累”,学生学的那是“难”,更甚者“怕”。怎样

改变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课堂上死气沉沉的状况?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认真研读了新课标中有关的要求和说明之后,我对文言文的教学有了一些想法。“评价学生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重点不在于考查学生对词法、句法等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立足于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原文,并通过对原文的记诵积累考察其语感能力。”基于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的突破点就在于教与学角色的转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素养为中心,在初中学段主要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教师要构建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去学。

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主要遵循了这样的设计初衷:一、以学生为主体,还学生以调控策划课堂流程的权利,而不仅仅是按教师自己的计划推进。学生能做的事教师尽量不包办、不代办。因为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流淌出来的教学机智。二是以朗读为主线,苏东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因此第一环节安排了四次诵读,读的遍数多了,对文本内容熟悉了,才能进一步挖掘文章主旨。三是以运用为旨归,戴震大胆质疑的精神是学生们应该学习的,对其思维品质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反思

这节课分为三大板块:读文、释义、说人,创设了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敢于发言,不懂就问,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很好地践行了戴震的质疑精神,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思想。本着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发现问题,决定吸取或舍弃。教学评价较为恰当,能与学生形成双边互动,教学中没有华而不实的花架子。

在收获淡淡喜悦的同时,我更清醒地看到了课堂上留下的遗憾:

一是朗读方法和技巧的点拨不到位。只是让学生泛泛地读,缺乏对句子的针对性指导。下课后,有专家跟我探讨“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一句的

停顿,学生读的时候句读不明显,而我也没有及时指出来,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不够严谨,非常感谢这位老师让我意识到这一点。

二是关于释义。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应该及时、明确地给予答复,应该对重点的词语和句子加以提及并强化,以丰富学生的积累。

三是关于板书。在板书的时候,我一遍遍地问“怎么了”“又怎么了”,显得很笨拙。现在想,如果设计成男同学读戴震,女同学读老师,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进行起来还会更自然、顺畅一些,而这恰恰暴露出自己在设计上的不够细致。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绝不仅仅靠嘴巴、粉笔和多媒体,它更需要用心去感知,用感情去灌溉。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不仅仅是读书写文,它更应着重于学生素养的提高。

《怀疑与学问》教案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体会“怀疑”和“学问”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互助、主题阅读。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白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都能学有所成。有的人收效显著,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甚微,成果小。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多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于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很有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字音认读。 顾颉.刚(jié)程颐.(yí)萤.火虫(yínɡ)塾.师(shú)停滞.(zhì) 2.词语解释。 (1)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启迪:开导;启发。 (3)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4)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三、讲授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找出文章的分论点,并说说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明确: 分论点: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

(完整版)文言文判断句的八种类型

判断句的类型 1.“……者,……也” 2.“……者,……” 3.“……,……也” 4.“……,……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 6.“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8.用动词“是”表判断。此现象出现较晚,且较少见。 一、“……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翻译时不必管“者”“也”,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1.吴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5.今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6.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9.《齐谐》者,志怪者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逍遥游》 10.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1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1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3.缑(gou)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苏武传》 二.“……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三、“……,……也” 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收尾,表示判断。主语的后面,或有停顿(逗号标点),或无停顿(不加标点)。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余之所得也。 所谓前洞也。《游褒禅山记》 5.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6.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7.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8.此陈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 9.召公曰:“是障之也。”《召公谏厉王弭谤》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1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14.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七年级上《戴震难师》教案

《戴震难师》教案 培养目标: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用精练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2、让学生学会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3、感悟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策略: 1、熟读课文,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讨论解释疑难,教师只作适当讲解。 3、每课时的教学方法分为四个板块:译读——质疑——理读——感悟。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文言文的诵读训练,又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见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我国清代的戴震就是不迷信书上已有的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时的戴震读书塾时是如何难倒老师的。 第一个教学板块:译读。 1、学生自由地大声读。 2、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4、学生分角色再读,边读边对照注释,作好翻译的准备。 5、互译课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质疑。 1、根据学生的情况,拟一些问题。 2、学生就自己觉得很难理解的问题问老师,老师进行解答。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详细见课本) 1、作家作品; 2、一词多义; 3、古今词义区别较大的词 4、用法特别的词 5、省略句 6、做“难句翻译”类整理 第四个教学板块:悟读 1、从戴震难倒老师你得到什么启发?(同桌议论、发言) 2、要求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懂得道理的事例。 3、学生齐读课文。 4、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戴震大胆质疑的故事。人类的文明进程离不开大胆的质疑与创新。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制定《大明历》等杰出贡献。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就要有戴震这种质疑的精神。凡是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避免盲目,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5、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文言文《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

《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 原文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 先生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蓄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静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注解 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乃:才。 能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 目录 1.愚人食盐 2.战国策·秦策二 3.王右军诈睡 4.戴震难师 5.曾子杀猪 6.千金市骨 7.高帽子 8.赵威后问齐使 9.学弈 10. 11.魏文侯从谏 12.原谷谏父 13.截竿进城 14.陈太丘与友期行 15.乐羊子妻 16.子产不毁乡校 17. 18.陈实与梁上君子 19.割席分坐 20.临江之麋 21.木兰从军 22.《李将军列传》(节选) 23.当止不止 24.《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25.工之侨为琴 26.三人成虎 27.郢书燕悦 28.赵普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至.于他家()②更.为益盐() ③既.得盐美④缘.有盐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愚人的“愚”体现在哪些方面。 【译】 4.从愚人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译】 【参考答案】 1.①到②改变③已经④因为 2.①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 ②就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被盐所害。 3.①语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或者,动作:“愚人无智,便空食盐。”②他以为菜的味道好,就是靠盐,于是只吃盐,不吃菜。4.启示:①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恰到好处是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战国策·秦策二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卞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管与止之.()②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 ③小者 ..必死()④而.有刺两虎之名。()

个初中文言文判断句

个初中文言文判断句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27个初中文言文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中的判 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 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 “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 断。以下整理出的是初中课内文言文里所有的判断句。 七年级(上) 《<论语>十二章》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表判断) 《山市》 2.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也”表判断) 《<世说新语>两则》 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也”表判断) 八年级(上) 《桃花源记》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爱莲说》 5.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 《核舟记》 6.中轩敞者为舱(“为”表判断) 《大道之行也》 7.是谓大同(“谓”表判断) 《答谢中书书》 8.实是欲界之仙都(“是”表判断) 9.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观潮》 10.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也”表判断) 八年级(下) 《五柳先生传》 1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 《岳阳楼记》 1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也”表判断) 《醉翁亭记》 13.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 14.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满井游记》

《国殇》优秀教案

国殇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 1、释题:戴震《屈原赋注》:“‘殤’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所谓“国殇”,就是指悼念为国牺牲的将士。 《国殇》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对象有天神,如《东皇太一》(天上最尊贵的神)、《云中君》(云神)、《东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唯独《国殇》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将为国牺牲的将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见出作者对这些牺牲了的爱国英雄们怀着多么祟高的敬意,而诵读全诗,我们更能感觉到诗人胸腔中沸腾的热血。 2、作者回顾: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二、朗读 1.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三、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 要求: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 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对这前10句诗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 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 戴震难师 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②就傅:跟随老师。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

一。④朱文公:朱熹。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先生少时就傅读书相去几何时矣 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 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 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

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回答他说:”宋朝人。”“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1.小,年少距:距离 3.热爱学习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具有出色的记诵能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最新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

最新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方柯,天才也。”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

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个初中文言文判断句

27 个初中文言文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中的判 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 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 “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 断。以下整理出的是初中课内文言文里所有的判断句。 七年级(上) 《<论语>十二章》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表判断) 《山市》 2.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也”表判断) 《<世说新语>两则》 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也”表判断) 八年级(上) 《桃花源记》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爱莲说》 5.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 《核舟记》 6.中轩敞者为舱(“为”表判断) 《大道之行也》 7.是谓大同(“谓”表判断) 《答谢中书书》 8.实是欲界之仙都(“是”表判断) 9.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观潮》 10.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也”表判断) 八年级(下) 《五柳先生传》 1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 《岳阳楼记》 1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也”表判断) 《醉翁亭记》 13.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

14.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满井游记》 15.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者,……也”,判断 句 式的标志) 九年级(上) 《陈涉世家》 16.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 《唐雎不辱使命》 17.此庸夫之怒也(“也”表判断) 18.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隆中对》 19.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者,……也”表判断) 《出师表》 20.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也”表判断) 2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也”表判断) 九年级(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者,……也”表判断) 《鱼我所欲也》 2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也”表判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4.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 《曹刿论战》 25.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 26.忠之属也(“也”表判断) 《邹忌讽齐王纳谏》 2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戴震难师》阅读附答案

《戴震难师》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戴震难师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 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 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 小题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A.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 C.曰:“几二千年矣。” 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 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 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 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C 略

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文言文句式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1、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2、沛公军霸上。省略句,状语后置 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判断句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是天下之大贼也。 7、此帝王之资也。 8、梁将即楚将项燕。 10、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4、刘备,天下枭雄。 判断句 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常翻译为“……(不)是……”。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者,……也。 2)……,……也。 3)……者,…… 。 4)……者也。 5)“是······也”式 6)“此······也”式 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夫战,勇气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5)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梁父即楚将项燕。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⑶问今是何世。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⑴刘豫州王室之胄

七年级上《戴震难师》教案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用精练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2、让学生学会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3、感悟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策略: 1、熟读课文,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讨论解释疑难,教师只作适当讲解。 3、每课时的教学方法分为四个板块:译读——质疑——理读——感悟。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文言文的诵读训练,又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见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我国清代的戴震就是不迷信书上已有的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时的戴震读书塾时是如何难倒老师的。 第一个教学板块:译读。 1、学生自由地大声读。 2、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4、学生分角色再读,边读边对照注释,作好翻译的准备。 5、互译课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质疑。 1、根据学生的情况,拟一些问题。 2、学生就自己觉得很难理解的问题问老师,老师进行解答。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详细见课本)

1、作家作品; 2、一词多义; 3、古今词义区别较大的词 4、用法特别的词 5、省略句 6、做“难句翻译”类整理 第四个教学板块:悟读 1、从戴震难倒老师你得到什么启发?(同桌议论、发言) 2、要求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懂得道理的事例。 3、学生齐读课文。 4、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戴震大胆质疑的故事。人类的文明进程离不开大胆的质疑与创新。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制定《大明历》等杰出贡献。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就要有戴震这种质疑的精神。凡是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避免盲目,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5、布置作业: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A、B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A、B案)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四类: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有两大类: (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 (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 1.“……者,……也”格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也”表判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5.用“非”“乃”“则”等帮助构成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6.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①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二、被动句 (一)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二)用“见”“见……于……”“见于”来表示被动关系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暴见于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 (三)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四)用“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五年级上册朝读经典14-28课教案汇总

[第四单元:学与思] 14、学思并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3、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习惯。 4、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展示 生领诵:“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哪位同学还能把这句话诵读出来?并能说说它的意思?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见课本P51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王戎识李。 五、小结拓展 师:学习与思考就像人的两条腿,不可偏废。要想走得远,既要勤于学习,又要善于思考。同学们谈谈,你们是怎么学思并用的? 交流讨论 15、博学慎思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学与思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中庸《博学慎思》,从中体会学与思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明晰地分辨,踏实地履行。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谈谈生活中你是否慎思,该怎么做到博学慎思? 五、拓展延伸 1、阅读《见微知著》 2、谈感受 16、学思相资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讲述《学亦》 亦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亦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亦秋讲课,但是他一心以为天上有天鹅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虽然他俩个人在一块学习,但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2、教师:什么是相资?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 1、师范读,学生互读。 2、指名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57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1、教师: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沈括上山访桃花》 2、谈感受 17、于不疑处有疑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 2、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3、体会作者张载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导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戴震难师》阅读答案

戴震难师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 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 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 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 C.曰:几二千年矣。 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 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 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

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 11.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贯中以天下是汉家的天下的立场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孙权和曹操这三个主要人物形像。 B.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上梁山后对宋江说的一句慷慨激昂的话。 C.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帝子神孙,富豪将吏,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赞颂的理想人间。 D.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神佛等都是《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称谓。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8.D 9.D 10.C 11.D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无论是中考或高考,都会有这方面的试题。而想要在翻译方面得满分,首先得掌握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因为翻译题的考查往往是从这些种特殊句式中延伸而来。 今天我们来看下文言文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记得查收哦~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汉语音韵学》教案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汉语音韵学》教案 任课教师:张诒三 课程类型:选修课 上课班级: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2002级 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其目的是向学生介绍汉语音韵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研究成果以及和研究汉语音韵学的材料和方法。这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后,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发展个人专长、开阔视野的选修课。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基本了解汉语音韵学的理论背景、学科历史、研究成果、研究现状,并具有一定的辨析历史音变和方言音变的能力。 该课程开设的时间是第七学期,上课时间18周,每周一次,2节课,共36个学时。 第一讲绪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1.了解汉语音韵学的对象和任务;2.了解汉语音韵学的分支学科;3. 了解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二、重点、难点 汉语音韵学的分支学科。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 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 [引入] 以方言语音现象为例,引出“汉语音韵学”。 第一节汉语音韵学的对象和任务 汉语音韵学的对象就是历代汉语语音,其任务就是搞清汉语语音从古到今的变化发展及其规律,以及现代汉语声母、韵母、声调的历史来源。 第二节汉语音韵学的分支学科 传统音韵学共分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传统音韵学三个部门之外又兴起了一个新的部门“北音学”。北音学是研究以元代大都(今北京)音或汴洛(今开封、洛阳)音为代表的近代音的一门学问。 第三节汉语音韵学的功用:阅读古代典籍;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了解语音发展;认识语音规律。 第四节课程要求及参考书目:王力《汉语音韵》;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张诒三《汉语音韵学论纲》 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讲汉语音韵学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历史和方法,掌握现代语音学、音位学、音系学等学科的理论要点;培养语音辨识能力和利用国际音标记音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语音学、音位学、音系学的理论要点;国际音标。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 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 第一节历史比较语言学 1.历史比较语言学简史; 2.历史比较语言学与音韵学研究; 第二节普通语音学理论 1. 元音和辅音的发音原理; 2. 国际音标; 第三节普通音位学理论 1.音位和音位变体;2音位系统。 第四节现代音系学理论 1. 音系学的产生; 2.音系学理论要点。 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三讲汉语音韵学的知识基础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声母、韵母、声调的种类和音值;传统音韵学关于声、韵、调的基本概念。 二、重点、难点 现代汉语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传统音韵学中韵、韵部、清浊、洪细、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等概念。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 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 第一节现代汉语音系 1.现代汉语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2. 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3.韵辙。 第二节传统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