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金属工艺学》课程实验指导书-标准

2012《金属工艺学》课程实验指导书-标准
2012《金属工艺学》课程实验指导书-标准

实验一型砂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铸造技术训练的目的、要求和内容;

2、了解型砂、型芯砂等造型材料的组成、性能及其制备;

二、实验设备、仪器

SHN碾轮式混砂机,SAC-A型锤击式制样机,天平,STZ-A 型透气性测定仪

三、实验步骤

(参考下面型砂实验指导)

型砂实验指导

造型材料及型砂实验性能,是指导铸造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我国砂型铸造生产的铸件占总产量的90~95%;在铸件废品中,50%与造型材料的质量性能和使用有关。因此,要提高生产率;就必须用科学的手段对造型材料的性能进行测试,每个铸造工作者也必须具有这种实验技能,这就是开设本实验的主要目的。

造型材料及型砂性能实验包括:铸造用原砂的实验;铸造用粘土的实验;型砂性能的实验;及其他特殊材料的实验。共计20余个项目。根据我们目前条件,这次主要开设原砂及型砂性能方面的八个常规实验。

实验中5~7人为一组,每组做一套实验数据,填入实验报告中。

(注意:型砂参考配方:新砂93%,陶土7%,加水5-10%)

步骤一、原砂颗粒组成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原砂的形状,大小及均匀度,直接影响型砂的强度、透气性和耐火性。要

控制型砂性能,首先对原砂粒度进行测定,做到心中有数。所以要进行原砂粒度的测验。

二、实验前准备:

1、用天平称取总重为50克的烘干原砂。

2、检查实验仪油底,内机油是否加够,各部件是否润滑。

3、拔出试验仪顶杆,检查电机运转方向是否与红箭头方向一致,如不一致要检查接

线头,严禁反转。

三、实验说明:

1、原砂的颗粒组成用筛分法测定,按TB4 35~67规定标准筛号为:

表(一)

注:筛号为每英寸长度上的筛孔数

本实验仪采用新的筛号即:

1220 28 40 55 75 100 150 200 260

2、筛分后、每格筛子上的存留量乘2即为该筛号上的颗粒数量的百分数。

砂粒大小以通过的最后一个筛号和所仃留的筛号来表示:如:砂粒通过50,仃留在70上,则大小表示为—50+70,砂粒组成:以余留量百分数之和为最大的相邻三个筛两端两个筛号来表示,这个筛号砂留量大的作分子少的作分母。如50 70 100三个筛上余量最多,则该砂组成为50/100,(50百分数比100留量百分数大)

3、原砂牌号用原砂种类,颗粒组成,颗粒形状的汉语拼音、数字、符号表示。

如1S 20/40(△-)表示1号石英砂,用20/40组成,形状为(-△)

四、实验步骤

先将筛子按次序堆放在托筛盘上,倒入试样,盖上筛盖,操作手柄,使筛组与筛框顶紧。启动电机,工作十分钟,关闭电源,再操作手柄,使筛组下降,取出筛组,把每个筛子上的

砂分别倒入玻璃内,用天平称重,求出每筛上的重量及百分数填入表(二)内。

表(二)

将砂样冲洗,并烘干。在放大镜或60倍显微镜下观察砂粒形状,圆形用“o ”、尖叫用“△”,多角用“□”,表示观察后写出该砂样的、原砂牌号表示式。

步骤二、型砂、原砂含水量的测定

1、

实验目的:了解掌握原砂、型砂、水分测定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分析型砂性能提供参考数据。 2、

实验说明:本实验采用红外线双灯烘干,进行测定,电源220,250w 红外线灯泡,沙盘表面温度110°C~175°C 。 3、

实验步骤:

(1)启动电源开关,绿色指示灯亮,表示电源接通。

(2)称50g 砂放入砂盘中铺平,并把砂盘推入机内灯泡下,(注意:不要使盘和机底接触)不要碰着红外线灯泡。

(3)开启指示灯上部的灯泡开关,并记下开始烘干时间,若试样重50g ,烘干时间为8~10分钟,试样重20g 时,烘干时间为4~5分钟。

(4)烘干时间到后,取下砂盘待冷却后,用天平称重,(精确度0.05克)按下式计算百分率。

X=

%1001

2

1?-Q Q Q 式中X ——含水量% Q 1——试样烘干前重量,Q 2——烘干后重量。

(5)记录:实验数据。

步骤三、测定粘土的吸蓝量

实验目的:吸蓝量用其鉴定粘土矿物种类和粘土质量吸蓝量的多少,直接涉及粘土在型砂中加入量多少,影响到型砂的强度和透气性。因此对粘土吸蓝量的测定是铸造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实际技能。

粘土矿物具有吸附色素的能力,其中以亚基蓝的吸附量力大。不同种类的粘土吸附色素的能力有很大的差别,每100克蒙脱石粘土大约能吸附亚甲基蓝44克左右,而高岭石类粘土吸附量只有5克。石英煤物质实际不能吸附色素。

粘土吸蓝量的测定方法,有比色法,滴定法两种。滴定法只用一般仪器设备操作简单准确程度符合生产要求,因此被广泛采用。我们本次试验也采用滴定法。 药品和设备仪器:

1°10焦磷酸钠 (Na4P2O7 10H2O )溶液 0.2°10亚甲基蓝溶液 烘干至恒温的粘土5克

天平、电炉、玻璃棒、滴定管、三角烧瓶、滤纸,

测定方法:①称量0.2克试样(精确至0.001克)放入250毫升烧瓶中、加入50毫升蒸馏水,再加入焦磷酸钠溶液20毫升摇匀煮沸5分钟冷却至室温。

②用滴定管滴入配好的亚甲基蓝溶液。第一次加入预定量地三分之二左右,用手摇三角烘瓶30秒,继续滴入每滴入1毫升亚甲基蓝溶液摇动30秒,用玻璃棒沾一点溶液滴在滤纸上(液点直径最好在18-20毫米)如果在深色的圆点外未出现绿色的晕环表明还没达到终点继续滴入摇动,再用玻璃棒沾一滴溶液滴在滤纸上,直到出现兰绿色晕环为止。兰绿色晕环出现后再将烘瓶摇动2分钟,再在滤纸上点一滴溶液,如果晕环消失应再滴入亚甲基蓝溶液直至晕环不消失为止。这是已表明达到终点,记下亚甲基蓝滴定量。

亚甲基兰的滴定量即为该试样的吸兰量可按下式计算 M=

%100??C

B

A 式中:M 、吸兰量(克/100克试样)

A 、

每毫升亚甲基兰溶液中含有的亚甲基兰量(克)

B、亚甲基蓝溶液的滴定量(毫升)

C、试样的重量(克)

步骤四、混砂实验

一、实验目的:为了使各种材料彼此之间均匀接触,提高型砂强度,保证型砂性能的均匀性,因此除正确配比外,必须将原材料放入混砂机中混制。

二、实验步骤

1、按照型砂性能要求,称取原砂、陶土、煤粉、碱面等各若干、分处放置、并记录在表五中。

2、调整辗轮式混砂机,使其辗轮离开台面3~5mm刮板下,离开台0.5~1mm,然后用手扳动辗轮一周,四周没有碰撞即可投入实验。

3、先倒入原砂(或型砂)转几圈后,再倒入其他混合料罩上罩,干混2~4分钟。

4、加入水或其他粘结剂(桐油糖浆等)继混8~16分钟。

5、拉开出砂门,取出辗好的型砂,供给生产强度实验用。

步骤五、制样实验

一、实验目的:制样是进行型砂性能实验的必备工作,只有试样合格,才能保证各种性能实验的准确性,因此必须进行制样技能的训练。

二、制样说明:制取砂样在S50b锤击式制样机上进行,制样机锤重6670克±10,型砂制样冲击次数三次,击锤下落高度50mm,作用于试样上的功1Kg.米、(6670*0.05*3)

型砂试样规格如下表。如下图所示,为锤击式制样机结构图。

锤击式制样机

1 一圆柱形试样的试样筒;

2 一底垫;

3 一偏心轮手柄;

4 一落锤;

5 一手柄,

6 一芯棒;

7 一冲头。

三、各试样制作步骤:

(一)抗压、抗剪试样的冲制:

1、将大凸轮顺时针摇动,使冲头向上提高并固定。

2、取适量型砂(约140~190克)倒入圆柱形冲筒内型砂要均匀,然后连同筒座放在制样机座上。

3、放下大凸轮,使凸轮轻轻压入冲模,再将冲模转动半圈。

4、摇动小凸轮3次,使试样受三次冲击,冲杆上的红线应在准牌的缺口内。

5、提高冲头,取下冲头试样筒。

6、将冲筒套在顶杆柱上顶出试样。

7、把顶出的试样放在天平上称重,并记录数值,后以此值为标准,继续冲制,抗拉,抗剪试样。

(二)、抗拉、抗弯试样的冲制:

1、从冲样机上取下园样形冲头,换上抗拉冲头和抗拉试样模具。

2、在抗拉试样模具中间放上分型板,并注满型砂,放在制样机底座上。

3、按冲制抗压试样的方法使试样受三次冲击、取下模具拉出模具上的分型板,截去过量的砂,分解冲模取出试样进行烘干。

4、抗弯式样冲击法同抗拉试样。

(三)低湿压强度圆柱形试样冲制:

必须开合冲筒制,把冲筒放在三毫米厚园板上,然后倒入型砂,施加1Kg.m 的功。取下冲筒,垂直打开,连同园板一起,把试样放在低压张度测试位置。(四)测定透气率所用试样的冲制,同抗压试样,但其冲模一端带斜度的圆筒。(五)紧实率的测定:

同样在冲样机上进行。将型砂均匀地装入高度为120mm的圆柱冲筒内(不带锥度,筒座高度为20mm)均匀装满后刮平冲击三次,在制样机刻线牌上,冲杠红线位置所对数字则为紧实率。

(紧实率刻线牌已含有百分率换算,可直接读处百分比)

表五

步骤六、型砂强度实验

一、实验目的:型砂强度是影响铸件质量的重要因素,强度不适,往往造成夹砂,砂眼,变形等缺陷,因此从事铸造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具有测定型砂强度的实际技能。

二、实验说明:试样强度在万能强度实验仪上进行,该仪器是一液压机,转动手轮可使机内产生油压,作用于为一活塞进行工作,压力用两只双针压力表指示,表面三圈刻度分别表明,抗压抗剪,抗拉强度值,机前有一截面积为4cm2的作用活塞,用来传递压力,通过试样夹具作用于砂样上,试样破碎时,压力表红针仃留位置对应该数,即为要测定的强度值。

低压表测定范围0~1.2kg/cm2抗压值

高压表测定范围0~12kg/cm2抗压值

三、实验准备:

(一)实验前要向机内油缸加油。其方法是:按住快换接头滚花旅环并稍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将加油杯插入快换接头,放回旋动杯,此时加油杯已被卡住,然后注入30#汽轮机油,(要用滤纸过滤)。同时,使手轮后退,并向加油机中加油,将手轮向前推进,使油缸中的气从加油口排出,待气泡消失后,将手轮后退,并向加油杯中补充加油,如此反复进行多次直至气排净油充足为止。

用手按住振动环,向逆时针方向旋轮,拔出油杯,用同样方法插入压力表,即可开始正常实验。

四、实验步骤:

(一)测定抗压强度

将抗压托架置于仪器上,用固定箱固定,把冲制的圆柱形试样放在托架上,

转动手轮,使压力逐渐作用于试样上,直至试样破裂,破裂时压力表黑针下降,红针停留位置,在表面抗压一圈上的指示数,即为抗压值。若用的是低压表,须乘1/10,才是实际抗压值(注意实验前把压力表红针拔至与黑针并列位置)记录读数填入表五中

(二)测定抗剪强度

将抗剪托架置于仪器上,操作方法同抗压。抗剪强度超过0.9kg/cm时须用高压表。

(三)测定抗拉强度:

将铝抗拉夹具示意图置于仪器上,并将冲制的八字形试样放入夹具中,夹具中四粒滚柱的大园面贴住试样腰部,用油压机产生的压力通过夹具顶板作用于试样上,直至试样断裂,抗拉强度值为压力表面直接读数。

将测定值填入表五中

(四)测定抗弯强度:

将来弯托架置于仪器上,并将带有固定销的三角刀刀装入强度仪压力活塞孔内,把冲击抗弯试样放在托架上使三角刀的中心对准试样中心,对试样加负荷直至试样破碎,抗弯强度数值应取压力表抗拉刻度卷上读数,并乘10倍。

将测定数据填入表五中

(五)测定低湿压强度值:

低湿压强度值适用于弱粘砂的抗压强度,其湿强度甚小,<025kg/Cm只能用专用卡具进行测试。实验把卡具装在强度仪上,用滚花螺母固定,装上低压表,将用开合冲制的弱粘砂试样,连同铁小心的垫垂直于低压附件上,由强度仪施加负载,通过连杆作用于压缩上,直至试样破碎,此时,低湿压强度应为压力表面抗压值的1/5。

测定各种强度时,卡具在实验仪上的装置办法可参考下列示意图。

抗弯试验示意图抗剪试验示意图

抗拉试验示意图

低湿压

步骤七、测定型砂透气率

一、实验目的:型砂透气性差常常造成气孔,使铸件报废。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应经常检查透气性是否合格,因此掌握准确的进行透气性实验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实验说明:

①、气体通过型砂的能力称透气性,可用单位时间内,在单位压力下,

通过单位面积和单位长度试样的气体量表示。

K=

t

P F L

Q ???

式中:Q ——流过气体量 cm 2 P ——试样两端压力表 克/cm 或cm 水柱 L ——试样长度cm F ——试样截面积cm T ——时间(分)

所以透气率的因次为cm 4/克.分。但一般把透气性作无因次值。

②、试块标准450*50.8,气钟产生的压力为10克/cm 2,气钟容量为2000cm 3:通往型砂试样前的通气孔规格为大孔φ1.5mm ,不装试样的通过2000cm 3,空气的时间为0.5分±0.25秒;小孔φ0.5mm ,透气的时间为4.5分±1.5秒。

透气性<50时用φ1.5通气孔,当伐帽上一侧的标记对准试座上的标记点D 时,为φ1.5的孔的工作位置。

实验步骤:

(一)湿透气性的实验

1、调节低脚调平脚,使仪器保持水平,并使伐座旋钮处于“关闭”位置;拧开水尺防坐加水帽,将水慢慢灌入水尺中,使水尺水面度与标尺“0”位线对齐,如误差不大,可调节水尺螺帽,如水太多,可拧开防水帽,把多余的水放出。

2、拔出气钟,加水到筒中,加水量应使气钟上的“0”位线能与水筒上端口齐为宜。切记,不要使水加到中心馆眼中。

3、将冲制好的砂样,连同试筒一起套在橡皮试座上,同时调节标尺为0位线对齐。

4、掀下气钟顶端的握手放气阀,并上提气钟(注意这时三通开关一定放在“关”的位置),当气钟上“0”位线与水筒上端正齐后,再旋动三通开关至“工作”位置,气钟开始下降,空气自气钟内中心管进入水室,使水柱上升,由标尺上读得得水柱高度后,砂透气性越大,空气通过型砂试样跑走的越多,水柱高度越低)再在换算表面上套除透气率。

其工作原理见示意图。

透气性测定仪原理图

1 套筒,2固定在套筒内的管子;3 钟罩;4 加重圆环;5 固定在钟罩内的管子;

6 三通阀;

7 一试样;

8 一压力表;

9 一压力表标尺;10 一通气塞;11 一密封用股皮圈。(二)干透气性试样

将冲制好的试样用顶柱从冲筒中顶出,然后放在烘箱中,烘干,再把干试样放在干透气性试筒中,并给橡皮套充气,使试样密封,然后将试筒插入试座上即可进行干透气性实验,操作方法同湿透气性试样。

四、每次实验三个试样、取平均值作为该型砂的透气率,差三个试样数据之间相差>10%应重做。

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五中。

步骤八、测定型砂粘土含量百分率

实验目的:粘土含量是影响强度和透气性的重要因素,生产中随着型砂复用次数增高废品增多,因此要进行含泥量百分率的检验。

实验步骤:

1、将烘干的型砂50±0.1克,放在容量为600毫升的洗砂杯中,再加

入285毫升水和15毫升浓度为1%的苛性钠(NaOH),将此混合

液放到电炉上煮沸3~5分钟。

2、 把洗砂杆装到洗砂机托盘上,启动电动机工作十分钟。

3、

取下洗砂杯仔细冲洗粘在杯壁上的泥沙,然后注入清水150mm 标线处,用玻璃棒搅拌,静止十分钟。

4、 用虹吸去上部混水。(虹吸管端至沉沙表面,距离应为12~13mm 。若这时出现絮状物,应提高虹吸管至絮状物上表面,然后随絮状物下降而移动,接着添清水约300毫升,搅拌10分钟,在加水至标线处,取下洗杯静止8分钟,再用虹吸管吸去混水,如此进行三次、四次………….,搅拌10分钟静止5分钟,反复多次澄清为止。

5、 用滤纸滤出清洗过的砂,放在105℃~110℃下烘干约1小时左右,取出待冷后称重。

6、 计算型砂粘土含量:

%1001

2

12?-=

Q Q Q x Q 1——洗砂前试样重(本实验取50克)

Q 2——洗砂后试样重 7、 将计算数据填入表六中

五、撰写实验报告

1.实验名称、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所用设备仪器

2.实验数据:型砂配方(加入量及混辗时间) 、填表(实测数据及平均值)

实验二金属工艺原理方法模型观摩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到模型室观摩各种金属工艺原理模型,了解各种几何表面的成形原理,通过实验加深对常用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的掌握。

二、实验内容

1、了解各种模具结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包含简单冲模、连续冲模、复合模等。

2、车床及车削加工过程:车床车削时切削力的分解、车刀的主截面及辅助平面、车刀的种

类和用途:(成形刀、宽刃精车刀、切断刀、右偏刀、弯头端面刀、螺纹车刀、左刃偏刀、圆弧车刀、端面车刀)、轴的车削工艺。

3、铣床及铣削加工:铣床、圆柱铣刀受力分析、端铣刀受力分析、铣沟槽(指状铣刀)、

铣T型槽、铣燕尾槽、铣沟槽(盘形铣刀)、铣V形槽、铣齿轮等工艺过程及特点。

4、刨床及刨削加工:刨床、刨刀切削部分的几何角度、刨削中的几个平面、刨平面、刨垂

直面、刨斜面、刨直角沟槽、刨V型槽、刨T型槽、刨燕尾槽、刨成型形面。

5、磨床及磨削加工:磨削力、内圆磨削、平面磨削、齿轮磨削、外圆磨削等工艺过程及特

点。

6、齿轮加工:滚齿模型、插齿模型、剃齿模型、齿轮毛坯、精加工、精车端面和精镗内孔

倒角、磨端面、上心棒车外圆倒角、插键槽、钻幅板孔、滚齿去毛刺等。

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和各种成形方法的基本特点介绍。

金属工艺学

本科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2年11月

【实验一】型砂性能实验

1.实验地点:

2.实验目的:为了使各种材料彼此之间均匀接触,提高型砂强度,保证型砂性能的均匀性,因此除正确配比外,必须将原材料放入混砂机中混制;制样是进行型砂性能实验的必备工作,只有试样合格,才能保证各种性能实验的准确性,因此必须进行制样技能的训练;型砂强度是影响铸件质量的重要因素,强度不适,往往造成夹砂,砂眼,变形等缺陷,因此从事铸造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具有测定型砂强度的实际技能;型砂透气性差常常造成气孔,使铸件报废。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应经常检查透气性是否合格,因此掌握准确的进行透气性实验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3.实验内容:

4.实验设备及器材:

辗轮式混砂机;锤击式制样机;万能强度实验仪;透气性测定仪5.实验数据:

表1:原砂颗粒组成数据

原砂粒度表示为:

表2:型砂、原砂含水量实验数据

6.实验总结:

【实验二】金属工艺原理方法模型观摩实验

1.实验地点

2.实验目的:通过到模型室观摩各种金属工艺原理模型,了解各种几何表面的成形原理,通过实验加深对常用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的掌握。

3.实验内容:

1)了解各种模具结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包含简单冲模、连续冲模、复合模等。

2)车床及车削加工过程:车床车削时切削力的分解、车刀的主截面及辅助平面、车刀的种类和用途:(成形刀、宽刃精车刀、切断刀、右偏刀、弯头端面刀、螺纹车刀、左刃偏刀、圆弧车刀、端面车刀)、轴的车削工艺。

3)铣床及铣削加工:铣床、圆柱铣刀受力分析、端铣刀受力分析、铣沟槽(指状铣刀)、铣T 型槽、铣燕尾槽、铣沟槽(盘形铣刀)、铣V形槽、铣齿轮等工艺过程及特点。

4)刨床及刨削加工:刨床、刨刀切削部分的几何角度、刨削中的几个平面、刨平面、刨垂直面、刨斜面、刨直角沟槽、刨V型槽、刨T型槽、刨燕尾槽、刨成型形面。

5)磨床及磨削加工:磨削力、内圆磨削、平面磨削、齿轮磨削、外圆磨削等工艺过程及特点。

6)齿轮加工:滚齿模型、插齿模型、剃齿模型、齿轮毛坯、精加工、精车端面和精镗内孔倒角、磨端面、上心棒车外圆倒角、插键槽、钻幅板孔、滚齿去毛刺等。

4.实验设备及器材:各种金属工艺原理模型

5.各种成形方法的基本

流体传动与控制2012实验指导书

《液压传动》实验指导书刘玲腾刘继忠编 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实验注意事项 一、液压实验是学习液压传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液压传动中的基本概念,巩固加深课堂教学内容;掌握一般液压元件和回路的实验方法及操作技能;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对每次实验必须认真对待。 二、在每次实验前,要认真复习课程有关的内容并预习实验指导书。 三、实验前,应在实验台旁熟悉实验设备和仪器、操纵、测量等方法。在教师指导下,按实验指导书中的内容、步骤进行。 四、在实验室内必须遵守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 五、实验完毕,应整理好场地和仪器、工具,切断电源,认真填写实验报告,按期交指导教师批阅。 六、实验成绩作为本课考核成绩的一部份。

目录 一、液压泵拆装 (1) 二、液压阀拆装 (7) 三、节流调速回路性能实验 (10) 四、液压传动系统回路组装实验 (13)

实验一液压泵拆装 一、实验目的 液压元件是液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液压泵的拆装可加深对泵结构及工作原理的了解。并能对液压泵的加工及装配工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实验用工具及材料 内六角扳手、固定扳手、螺丝刀、各类液压泵、液压阀及其它液压元件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拆解各类液压元件,观察及了解各零件在液压泵中的作用,了解各种液压泵的工作原理,按一定的步骤装配各类液压泵。 1.轴向柱塞泵 型号:cy14—1型轴向柱塞泵(手动变量) 结构见图1—1 图1-1 (1)实验原理 当油泵的输入轴9通过电机带动旋转时,缸体5随之旋转,由于装在缸体中的柱塞10

工艺综合课程设计指导书

《工艺综合课程设计》简明指导书 1.设计目的 《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基础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该设计的目的就在于: (1)在结束了《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及有关课程的学习后,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并培养学生学会全面综合地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中的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熟悉机械制造中的有关手册、图表和技术资料,并学会结合生产实际正确使用这些资料。 (3)通过设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懂得合理的设计应该是技术上先进的,经济上合理的并且在生产实践中是可行的。 (4)通过编写设计说明书,提高学生对技术文件的整理、写作及组织编排能力,为学生将来撰写技术及科研论文打下基础。 2.设计内容 (1)编制规定零件的机械制造工艺规程一份; (2)填写规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一份; (3)填写规定零件某机械加工工序的《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一份; (4)设计规定零件的某机械加工工序的专用夹具一套并绘制其总装图一张; (5)编写设计说明书一份。 3.设计步骤及要求 (1)根据给定的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 (2)分析和审查零件图:读懂零件图;审查该零件的结构工艺性;了解其主要技术要求;区分哪些表面是加工表面,哪些表面是不加工表面;查清各表面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和特殊要求,区分各表面的精密与粗糙、主要与次要、重要与不重要等相对地位。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各加工表面的加工方法。 (3)根据给定的零件材料,确定毛坯种类。并确定加工表面的总加工余量。 (4)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选择粗基准和精基准;确定各表面的加工方法;确定加工顺序;安排热处理工序及必要的辅助工序。 (5)确定各工序的加工设备,刀具及夹具。 (6)对工艺规程中的某道工序使用的夹具进行设计:一般画一张A1图,要求手工绘图。 a. 以有利于反映该工序加工的位置,选取投影视图。用双点划线画出零件轮廓。 b. 在零件定位表面处,画出定位元件或机构。 c. 在夹紧位置处画夹紧机构。 d. 在对刀位置画出对刀元件或刀具导引装置。 e. 画出与机床连接的元件及其它元件。 f. 绘图时要遵守国家标准的规定画法,能用标准件的尽量采用标准件。 g. 为表达清楚夹具结构,应有足够的视图、剖面图、局部视图等。 h. 夹具图上应标注夹具的总体轮廓尺寸,对刀尺寸,配合尺寸及配合公差要求,并标明夹具制造,验收和使用的技术要求。 i. 在夹具图右下角绘制国家标准规定的标题栏和明细表,表中详细列出零件的名称,代号,数量,材料,热处理及其它要求。 (7)确定所设计夹具的工序的工序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 (8)确定所设计工序的切削用量及工时定额。 (9)填写工艺文件——工艺过程卡和工序卡各一份。

【3】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_图文_百.

《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实验指导书 本课程设计包含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两个环节。 软件部分完成在有限的课内实验环节无法涉及到的具有综合设计性的软件实验,如中断程序设计、I/O程序设计、宏设计等。硬件部分利用伟福试验系统设计一个电子钟电路,并编制一个程序使电子钟能正常运行。通过软硬件环节的设计和调试,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动手能力,提高综合性工程素质。 总实验学时:共计2周 实验一:电话号码本设计完善 实验类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学时:1天 适用对象:信息安全专业 实验二:显示器I/O程序设计 实验类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学时:1天 适用对象:信息安全专业 实验三:中断程序设计 实验类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学时:1天 适用对象:信息安全专业

实验四:发声系统设计 实验类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学时:1天 适用对象:信息安全专业 实验五:键盘程序设计 实验类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学时:1天 适用对象:信息安全专业 实验六:电子钟设计 实验类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学时:5天 适用对象:信息安全专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软件实验部分要求进一步熟悉汇编语言开发环境,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并根据教师意见和讨论,完善改进课内环节所进行的实验及进行其他综合性、设计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具体如下: 1. 熟练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环境,根据前期掌握程度,可选择Masm for windows集 成实验环境(实验室配备,或自行安装masm5.0、masm6.0、Emu8086,Tasm等,软件开发环境可由学生根据使用爱好自选。

2.根据课内实验验收时指导教师提出的意见,以及和同学讨论的结果,设计实现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电话号码本,并在设计中体现自己的工作特色,即具备和其他设计不同之处。 3. 显示器I/O程序设计,完成屏幕窗口控制程序。 要求在屏幕上开出三个窗口,它们的左上角和右下角的坐标分别是(5,10,(15,30和(5,50,(15,70和(18,15,(22,65,如从键盘输入字符,则显示在右窗口,同时也显示在下窗口的最下面一行。若需要将字符显示于左窗口,则先按下←键,接着再从键盘输入字符,字符就会从左窗口的最下行开始显示,同时下窗口也显示出左窗口的内容。如果再按下→键,输入字符就会接在先前输入的字符之后显示出来。当一行字符显示满后,窗口自动向上卷动一行,输入字符继续显示与最低一行,窗口最高一行向上卷动后消失。 4. 中断程序设计,完成内部中断服务程序和外部中断服务程序设计。具体要求为: (1.编写一个内部中断服务程序,使其能够显示以“0”结尾的字符串(利用显示器功能调用INT 10H。字符串缓冲区首地址为入口参数,利用DS:DX传递此参数。 (2.编写一个可屏蔽的外部中断服务程序,中断请求来自8259A的IRQ0,在新的外部中断服务程序(新08H中断中,使得每55ms的中断在屏幕上显示一串信息“A 8259A Interrupt!”,显示10次后,恢复原中断服务程序,返回DOS。 5.发声系统设计,参考教材中的例9.1,利用扬声器控制原理,编写一个简易乐器程序。 要求当按下1~8数字键时,分别发出连续的中音1~7和高音i(对应频率依次为524Hz、588Hz、660Hz、698Hz、784Hz、880Hz、988Hz和1048Hz;当按下其他键时,暂停发声。如果时间允许,可在此基础上自行发挥,如增加按键功能、编辑歌曲等。

工程热力学实验 二氧化碳PVT实验指导书(2012.06.07)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过程的状态变化和临界状态时气液突变现象,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 加深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的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 掌握二氧化碳的p-v-T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4. 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部分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当简单可压缩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状态参数压力、温度和比容之间有确切的关系,可表示为: (,,)=0 (7-1-1) F p v T 或 =(,) (7-1-2) v f p T 在维持恒温条件下、压缩恒定质量气体的条件下,测量气体的压力与体积是实验测定气体p-v-T关系的基本方法之一。1863年,安德鲁通过实验观察二氧化碳的等温压缩过程,阐明了气体液化的基本现象。 当维持温度不变时,测定气体的比容与压力的对应数值,就可以得到等温线的数据。 在低于临界温度时,实际气体的等温线有气、液相变的直线段,而理想气体的等温线是正双曲线,任何时候也不会出现直线段。只有在临界温度以上,实际气体的等温线才逐渐接近于理想气体的等温线。所以,理想气体的理论不能说明实际气体的气、液两相转变现象和临界状态。 二氧化碳的临界压力为73.87bar(7.387MPa),临界温度为31.1℃,低于临界温度时的等温线出现气、液相变的直线段,如图1所示。30.9℃

是恰好能压缩得到液体二氧化碳的最高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上的等温线具有斜率转折点,直到48.1℃才成为均匀的曲线(图中未标出)。图右上角为空气按理想气体计算的等温线,供比较。 1873年范德瓦尔首先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提出修正。他考虑了气体分子体积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提出如下修正方程: ()()p a v v b RT + -=2 (7-1-3) 或写成 pv bp RT v av ab 320-++-=() (7-1-4) 范德瓦尔方程式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是它反映了物质气液两相的性质和两相转变的连续性。 式(7-1-4)表示等温线是一个v 的三次方程,已知压力时方程有三个根。在温度较低时有三个不等的实根;在温度较高时有一个实根和两个虚根。得到三个相等实根的等温线上的点为临界点。于是,临界温度的等温线在临界点有转折点,满足如下条件: ( )??p v T =0 (7-1-5)

无机材料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无机材料工艺课程设计》 指导书 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编 2010年5月

目录 课程设计要求与说明 (1) 第一章窑炉制图规格 (2) 第二章窑体图 (9) 第三章尺寸标注 (13) 第四章窑炉课程设计说明书撰写规范 (19) 第五章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22) 图1 隧道窑窑体主图 (26) 图2 隧道窑预热带典型断面图 (30) 图3 辊道窑窑体主图 (31) 图4 辊道窑窑体断面图 (33)

课程设计要求与说明 一、课程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实践延伸,目的是对学生学习《陶瓷工艺学》课程的最后总结,是教学重要的一环。要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能综合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学会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解决实际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设计与绘图的基本技能,掌握窑炉设备的设计程序、过程与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设计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应围绕自己的题目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查阅资料,体验工程设计的过程,同时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窑炉设备的基本结构;掌握窑炉设备的工作原理、工程制图方法和编制设计说明书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理解窑炉设备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学生对课程设计题目应视作真正的任务,要求学生认真负责地进行设计,每一个计算数据和结构设计应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课程设计应作为学生的创造性成果,不能抄袭历届学生的设计,也不允许简单照搬现成的资料,要求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 三、课程设计题目、内容 1、设计题目:隧道窑设计 辊道窑设计 2、设计内容 (1)图纸:主体结构图及主要断面图。要求尺寸标注齐全,线条、文字、图例规范; (2)说明书:确定主要尺寸和工作系统,进行燃烧计算和热平衡计算,要求计算正确,编写完整,格式规范。

生物化学课程实验指导书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书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科学系

生物化学实验细则 为了保证生物化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培养同学们掌握良好、规范的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能,特制定以下实验细则,请同学们严格遵守。 1. 实验前应提前预习实验指导书并复习相关知识。 2. 严格按照生物化学实验分组,分批进入实验室,不得迟到。非本实 验组的同学不准进入实验室。 3. 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实验服。各位同学进入各白实验小组实验台后, 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和嬉戏,不得无故离开本实验台随便走动。 绝对禁止用实验仪器或药物开玩笑。 4. 实验中应保持实验台的整洁,废液倒入废液桶中,用过的滤纸放入 垃圾桶中,禁止直接倒入水槽中或随地乱丢。 5. 实验中要注意节约药品与试剂,爱护仪器,使用前应了解使用方法, 使用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擅白移动实验仪器。否则,因非实验性损坏,由损坏者赔还。 6. 使用水、火、电时,要做到人在使用,人走关水、断电、熄火。 7. 做完实验要清洗仪器、器皿,并放回原位,擦净桌面。 8. 实验后,要及时完成实验报告。 2006年1月

生物化学实验细则 (i) 目录 (2) 实验1蛋白质的沉淀、变性反应 (3) 实验2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 (6) 实验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分子虽- --11实验4 凝胶过滤层析法测定蛋白质分子虽 (16) 实验5 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20) 实验6唾液淀粉酶的性质和活力测定 (24) 实验7 生物氧化与电子传递 (25) 实验8植物体内的转氨基作用 (27) 实验1 蛋白质的沉淀、变性反应 (3学时) 目的要求 1. 加深对蛋白质胶体溶液稳定因素的认识。 2. 了解沉淀蛋白质的几种方法及其实用意义。 3. 了解蛋白质变性与沉淀的关系。 4. 了解蛋白质两性性质 原理 在水溶液中,蛋白质分子表面形成水化层和双电层而成为稳定的胶体颗粒,所以蛋白质溶液和其他亲水胶体溶液相类似。但是,蛋白质胶体颗粒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因素影响下,蛋白质颗粒失去电荷,脱水,甚至变性,则以固态形式从溶液中析出,这个过程称为蛋白质的沉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 1.1 实验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1.1.1 问题描述 这一部分需要简单介绍题目内容,即该实验到底要做什么。 1.1.2 算法说明 这一部分需要详细描述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算法和重要的数据结构,即该实验到底应该怎么做。 基本要求:处理问题中所用到的关键算法都要描述清楚,而不是仅描述主函数。算法和数据结构可用伪码和图示描述,不要只写源代码和注释。 1.1.3 测试结果 这一部分内容需要紧扣实习的题目类型和要求,涉及提供相应的测试方法和结果。 对于需要利用某算法解决某问题的题目,应设计并填写一张测试用例表。每个测试用例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1)测试输入:设计一组输入数据; (2)测试目的:设计该输入的目的在于测试程序在哪方面可能存在漏洞; (3)正确输出:对应该输入,若程序正确,应该输出的内容; (4)实际输出:该数据输入后,实际测试得到的输出内容; (5)错误原因:如果实际输出与正确输出不符,需分析产生错误的可能原因; (6)当前状态:分为“通过”(实际输出与正确相符)、“已改正”(实际输出与正确输出不符,但现在已修改正确)、“待修改”(实际输出与正确输出不符,且尚未改正)三种状态; (7)测试结果分析:需要详细解释测试策略,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算法的时空复杂度,得出自己对算法性能等方面分析的结论。 附录:源代码 源代码列在附录中,要求程序风格清晰易理解,有充分的注释,有意义的注释行少于代码的30%将不能得分。

1.2 实习作业的提交要求 每个实习项目结束后,学生按照实验报告格式和内容要求提交实验报告(打印稿)1份,与此同时提交压缩后的电子资料1份,电子资料要求按照如下方式打包: 文档夹:包括电子版的实验报告 学号姓名.rar 源代码文件 代码夹:源代码文件对应的可执行文件 readme.txt文件,告知如何编译源代码,生 成可执行文件

201209级《发动机原理》实验指导书.

《发动机原理》课程实验指导书彭辅明袁守利编 汽车工程学院 2012年4月

前言 1.实验总体目标、任务与要求 1、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内燃机性能实验的认识和了解。 2、掌物内燃机性能试验和某些专项试验的试验方法。 3、了解内燃机试验台架的基本组成和常用测试仪表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并掌物其使用方法。 4、掌物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2.适用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3.先修课程 《发动机构造》、《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 4.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见表一) 5. 实验改革与特色 通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物和理解。

实验一发动机速度特性 1、掌物发动机速度特性的试验方法。 2、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绘制发动机速度特性曲线图。 二、实验条件 1、东南4A91电控汽油发动机机(Pemax=77Kw/6000r/min)一台 2、CW150型电涡流测功机一台 3、FST2S发动机数控试验台一台 3、FCM-D转速油耗测量仪一台 4、温度计一只 5、大气压力计一只 6、93#车汽油 20升 三、实验原理 发动机速度特性:在发动机油门开度一定(部分开度或全开)的情况下,研究其功率Pe、扭矩Ttq、耗油量B及燃油消耗率be与转速n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内容和要求 1、调整测功机负荷及指挥全组协调动作,一人;测功机负荷的调整应均匀、准确,尽量避免大幅度增加或减小测功机负荷,造成发动机的转速剧烈波动。 2、调节、监视发动机油门,一人;当发动机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减小或关闭发动机油门。 3、测量发动机转速和油耗,一人;测量转速时,应注意转速的上下波动情况,当转速的波动值超过±20r/min,该组实验数据应视为无效并重做。 4、调节,监视发动机冷却水出水温度,一人;保持发动机冷却水出水温度稳定在80±5℃范围内,出现气阻现象(无冷却水排除或冷却水出水温度超过100℃),应立即报告,以便及时停机。 5、监视发动机机油压力、温度,一人;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 6、记录发动机扭矩(测功机读数)Ttq、发动机转速n、耗油质量△m和耗油时间△t, 一人;实验数据记录应准确无误。 7、绘制实验监督曲线,一人;当发现实验过程中因某些特殊原因而引起误差过大的点,应及时指出,以便补测校正。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 1、按照附录一《发动机台架试验安全操作规范》,作好试验前的准备工作。确认发

焊接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 焊接工艺设计指导书 一、设计目的 1.通过实际产品的焊接工艺设计,使学生了解焊接结构的生产工艺过程; 2.掌握焊接工艺的设计方法及工艺文件的制定; 3.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焊接生产问题的能力,锻炼查阅文献资料及工具书籍的基本技能。 二、设计内容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由教师指定的某一个结构件的焊接工艺设计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 焊接结构件的设计简图与技术要求; 2. 产品的制造工艺性能分析; 3. 主要接头的焊接方法选择与说明,坡口型式及尺寸的设计与说明; 4. 主要部件(筒节、封头等)的加工工艺过程卡; 5. 产品的装焊工艺过程卡; 6. 壳体的焊接工艺卡。 三、设计要求 1.手绘产品的结构设计简图,标注出产品的主要结构尺寸;主要零件的名称、材质与规格;设计技术要求(包括制造技术要求与检验要求)等。 2.产品的制造工艺性能分析主要包括容器主体材料的焊接性分析与结构的装焊工艺性能分析。容器主体材料的焊接性能主要分析材质的焊接裂纹倾向及产生其它焊接缺陷的倾向,说明为保证焊接质量应采取的工艺措施,如合理选用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层间温度等;结构的装焊工艺性能分析主要针对特殊、复杂容器结构,分析需要采用的装焊顺序与方法。 2. 接头焊接方法的选择和坡口型式的设计应包括纵焊缝、环焊缝、封头拼缝、 人孔接管与筒体的焊缝等,绘制接头的局部放大图。选择与设计的依据主要从容器结构尺寸、接头位置、材质及厚度、施焊条件与可操作性、焊接变形与应力、装焊顺序等方面考虑。 3. 主要部件(筒节、封头等)的加工过程卡要求制定部件从原材料备料至组 装焊接之前的全部加工工艺过程,包括各加工工序的名称、加工内容、所用的工装设备与检验要求等,必要时绘制出加工工艺简图; 4. 壳体的装焊工艺设计包括装焊工艺顺序、工序名称与内容、各工序所涉及

工业控制网络技术课程实验指导书2013

实 验 一 Automation Studio 的使用和基本程序编程及调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Automation Studio 的基本使用技巧和方法 2、熟悉Automation Studio 的基本命令 3、学会和掌握Automation Studio 程序的调试方法 二、实验设备 PC机一台,装有Automation Studio编程软件;贝加莱PLC-2003一台; 各PC机与PLC-2003通过RS232电缆连接进行通信。 详见附录一。 三、实验内容 熟悉并练习Automation Studio的使用,用选定的编程语言编制、调试控制程序。Automation Studio是贝加莱公司为其自动化控制设备PLC(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开发的一种可使用多种编程语言的PLC开发环境,如附录二所示。 1.PLC硬件配置: 根据所给实验装置,使用Automation Studio对系统硬件进行配置。 配置方法见本指导书附录B。 2.实验程序1: 使用Automation Basic或其它PLC编程语言,编制一段小控制程序,实现以下功能:利用实验装置上的第一个模拟量旋钮(电位器),来控制模拟量输

出,当旋转该电位器时,第一个模拟量输出随之变化,旋钮逆时针旋到底时(模拟量输入为最小值0),要求模拟量输出为0(光柱无显示),当旋钮顺时针旋到底时(模拟量输入为最大值32767),要求模拟量输出为最大值(光柱全显示); 同时,第二个模拟量输出的状态正好与第一个模拟量输出相反。 3.实验程序2: 使用Automation Basic或其它PLC编程语言,编制一段小控制程序,实现以下功能:利用实验装置上的两个开关,来控制模拟量输出,当接通(合上)其中一个开关(另一个应处于断开状态)时,第一个模拟量输出从0开始随时间逐渐增大,达到其最大值后,再从0开始…,周而复始;当接通(合上)另一个开关时,第二个模拟量输出从0开始随时间逐渐增大,达到其最大值后,再从0开始…,同时,第二个模拟量输出从其最大值开始随时间逐渐减小,达到0后,再从其最大值开始…,周而复始。 四. 思考题 1.在Automation Studio中为什么要对PLC系统硬件进行配置? 2.为什么要为用户编制的控制程序命名? 3.为用户程序选择循环周期的原则是什么? 4.Automation Studio为用户提供多种编程语言有什么好处?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2013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实验指导书 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系 2013年2月1日

目录 设计一简单计算器 (1) 设计二模拟时钟程序 (4) 设计三 24点游戏 (8) 设计四多媒体视频播放器 (11) 设计五幸运52 (14) 设计六简单画图程序 (17) 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 (20)

设计一简单计算器 一、概述 在运算过程中,通过使用计算器能减少运算量。既可以用“计算器”的标准视图执行简单的计算,也可以用其科学型视图执行高级的科学计算。用户使用“计算器”执行所有通常用手持计算器完成的标准操作。 简单计算器包括双目运算和单目运算功能。双目运算符包含基本的四则运算及乘幂功能,单目运算符包含正余弦,阶乘,对数,开方,倒数等运算。简单计算器可对输入任意操作数,包括小数和整数及正数和负数进行以上的所有运算并能连续运算,同时包含清除,退格,退出功能。简单计算器出现错误会给出相应错误提示。而且可以操作与运算按钮相对应的菜单项。 通过对简单计算器的设计,可以熟悉MFC编程,包括Visual C++在数学计算方面的知识、算法设计、对话框和控件的使用及应用程序的调试,同时对面向对象与可视化程序设计有一定的认识,并提高动手编程的能力。 二、设计任务 1、提出总体方案的设计思想和原理,绘制程序流程图和描述程序的功能,并说明程序的特点和难点。具体如下: 执行简单计算: (1) 键入计算的第一个数字。 (2) 单击“+”执行加、“-”执行减、“*”执行乘或“/”执行除。 (3) 键入计算的下一个数字。 (4) 输入所有剩余的运算符和数字。 (5)单击“=”。 执行科学计算:能够执行阶乘、正弦、余弦和指数运算。 2、添加相关控件,制作与用户交互性较好的应用程序界面。

电子_基础实验指导书 2012

电子科技专业基础实验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编 2012.1

电子科技专业基础实验 1 微波基本测量 (1) 2 二维电场的模拟实验 (7) 3 电磁波的布拉格衍射实验 (12) 4 射频图像传输 (16) 5 偏振光实验 (23) 6 光源光谱特性的测量 (29) 7 光磁共振实验 (32) 8 半导体光电导实验 (41) 9 光栅实验 (47) 10 单色仪的标定实验 (51) 11 迈克尔逊干涉仪 (54) 12 半导体光伏效应实验 (60) 13 半导体霍尔效应实验 (66) 14 PN结正向压降温度特性实验 (72) 15 半导体少数载流子寿命测量 (77) 16 四探针测电阻率实验 (80)

实验1 微波基本测量技术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微波的基本知识; 2. 了解波导测量系统,熟悉基本微波元件的作用; 3.了解微波在波导中传播的特点,掌握微波基本测量技术; 4.掌握大、中、小电压驻波系数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5.学习用驻波测量线校准晶体检波器特性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微波基本知识 在微波波段,随着工作频率的升高,导线的趋肤效应和辐射效应增大,使得普通的双导线不能完全传输微波能量,而必须改用微波传输线。常用的微波传输线有平行双线、同轴线、带状线、微带线、金属波导管及介质波导等多种形式的传输线,本实验用的是矩形波导管,波导是指能够引导电磁波沿一定方向传输能量的传输线。 传输线的特性参量与工作状态在波导中常用相移常数。波导波长,驻波系数等特性参量来描述波导中的传输特征,对于一个横截面为b a ×的矩形波导中的TE 10波: 自由空间波长 /c f λ=, 截止(临界)波长 2c a λ=, 波导波长 /g λλ= (1) 相移常量 2/g βπλ=,, 反射系数 Γ=E 反/E 入 驻波比 max min /E E ρ=, 由此可见,微波在波导中传输时,存在着一个截止波长c λ,波导中只能 传输λ<c λ的电磁波。波导波长g λ>自由空间波长λ。 在实际应用中,传输线并非是无限长,此时传输线中的电磁波由人射波 和反射波迭加而成,传输线中的工作状态主要决定于负载的情况。 (1)波导终端接匹配负载时,微波功率全部被负载吸收,无反射波, 波导中呈行驻波状态.此时|Γ|=0,ρ=l 。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与任务书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2.1 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完“冲压工艺与冷冲模具设计”理论课并进行了上机练习之后 进行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工程技术能力和培养严 谨细致作风的一次重要机会。通过本次设计要达到以下目的: 1、巩固与扩充“冲压工艺与冷冲模具设计”以及有关技术基础课程所学的内容,掌握 制订冲压工艺规程和设计冲压模具的方法。 2、培养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知识, 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能力 设计、计 算、绘图、技术分析与决策、文献检索以及撰写技术论文的能力)。 3、养成严肃、认真、细致地从事技术工作的优良作风。 2.2 课程设计步骤 1. 设计准备 1) 阅读产品零件图 (1) 设计前应预先准备好设计资料、手册、图册、绘图用具、图纸、说明书用纸。 (2) 认真研究任务书及指导书,分析设计题目的原始图样、零件的工作条件,明确设 计要求 及内容。 (3) 熟悉各种可采用的模具结构形式及其优缺点。 2) 冲件图样分析 产品零件图是分析编制冲压方案、设计模具的重要依据,对零件图的分析 主要是从冲 压工艺的角度出发,对冲压件的形状、尺寸 ( 最小孔边距、孔径、材料厚度、最大 外形 精度、表面粗糙度、材料性能等逐项分析,确定冲压工序图。若有与冲压工艺要求相悖者, 应采 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或与指导教师协商更改。 (1) 工艺分析。 合理的冲压工艺,既能保证冲件的质量,使冲压工艺顺利进行,提高模具寿命,降低 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给模具的设计、制造与修理带来方便。所以必须对指定的冲压 件图样进行充分的工艺分析,在此基础上,拟订各种可能的不同工艺方案。 工艺分析主要是分析冲件的形状、尺寸及使用要求,分析冲件的工艺性;根据成形规 律,确定所用冲压工艺方法;根据生产批量、冲压设备、模具加工的工艺条件等多方面因 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确定冲件的工艺性质、工序数量、工序的组合和先后顺序。 在几种可能的冲压工艺方案中,选择一种经济、合理的工艺方案,并填写冲压工艺卡。 (2) 制订冲压工艺。 制订冲压工艺方案时,应做如下工作: ① 备料。确定板料、条料的规格、要求,并计算出材料利用率。 ② 确定工序性质、数目、先后顺序、工序的组合形式。 包括: )、

数学实验课程实验指导书Word版

《数学实验》课程实验指导书 2006-4-29

目录 实验一、微积分基础 3实验二、怎样计算 5实验三、最佳分数近似值 6实验四、数列与级数 7实验五、素数 8实验六、概率 9实验七、几何变换 11实验八、天体运动 13实验九、迭代(一)——方程求解 15实验十、寻优 16实验十一、最速降线 18实验十二、迭代(二)——分形 20实验十三、迭代(三)——混沌 21实验十四、密码 22实验十五、初等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 23附表(实验报告) 24

实验一、微积分基础 一、实验目的及意义:1、熟悉Mathematic软件常见函数图形 2、通过作图,进一步加深对函数的理解,观察函数的性质 3、构造函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表,观察函数的变化。 二、实验内容: 1.1函数及其图象 1.2数e 1.3 积分与自然对数 1.4调和数列 1.5双曲函数 三、实验步骤 1.开启软件平台——Mathematics ,开启Mathematics编辑窗口; 2.根据各种问题编写程序文件 3.保存文件并运行; 4.观察运行结果(数值或图形); 5.根据观察到的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并浅谈学习心得体会 四、实验要求与任务 根据实验内容和步骤,完成以下具体实验,要求写出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问题→数学模型→算法与编程→计算结果→分析、检验和结论→心得体会) 1、1函数及图形 (1)在区间[-0.1,0.1]上作出 y = sin(x)/x 的图象,观察图象在 x = 0 附近的形状 (2)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函数y = sin(x) 和它的展开式的前几构成的多项式函数y = x-x^3/3!,y = x-x^3/3!+x^5/5! . . . 的图象,观察这些多项式函数图象对 y = sin x 的图象逼近的情况. (3)分别取n =10,20,画出函数 y = sin(2k-1)x/(2k-1),k=1,2,...,n求和} 在区间[-3PI,3PI]上的图象.当N 趋向无穷时函数趋向什麽函数? (4)别取n = 5,10,15, 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函数f(x) = sin x 与p(x) = x * (1-x^2/PI^2)*(1-x^2/(2^2*PI^2))*...*(1-x^2/n^2*PI^2))在区间[-2PI,2PI]上的图象,观察 p(x) 图象对 y = sin x的图象逼近的情况. 1、2数e 观察当n趋于无穷大时数列a n=(1+1/n)n和A n=(1+1/n)n+1的变化趋势: (1)n=10m,m=1,2,. . . ,7时的值,a n,A n观察变化趋势. (2)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三个函数地图象y=(1+1/10x)10^x , y=(1+1/10x)10^x , y=e观察当 x 增大时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作者:周兵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软件工程这门学科知识及技能的学习而开设的,它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上机实验是其主要的环节。本实验指导书是帮助同学们进行上机实验而制订的。 一、实验目的: 1.能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开发出一个小型软件系统。 2.在此过程中,能综合利用以前所学习的专业知识。 3.加深对软件工程这门学科知识的理解,并掌握其基本的技能及方法,培养良好的软件开发素养。 二、面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三、先修课程: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C++语言、数据库系统概论 四、上机学时数:10学时 五、实验环境 1.单机模式 操作系统:Windows 开发工具:C++ Builder 6.0、Access 2000 六、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 基本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的开发的过程与方法。 2. 基本能够完成所要求的系统。 3. 报告文档符合具体要求。 七、设计内容 题目:选课系统 1.说明:本设计选择广大学生最熟悉的选课系统最为设计任务,便于同学联系实际,学以至用。但限于具体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宜采用C++ Builder 6.0、Access 2000。 2.具体要求: 1)数据要求 所存储和查询的数据要符合本学校的具体情况,所涉及的字段至少应包括(名称可 以不同):学生姓名、学号、登陆密码、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地址、学生电话、家庭地址、教师号、教师姓名、教研室、职称、性别、教师电话、课名、课号、学 分、先行课号、课时、开课教室、人数限制、选课人数、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总 评成绩。 2)功能要求 功能至少应有:等录、查询开课情况、查询选课情况、查询成绩、选课、退课等。 3)设计要求 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及方法应符合软件工程的要求,软件能够正常运行。 八、报告

单片机原理实验指导书(2012.10)

《单片机原理》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2年8月

目录 第一部分单片机仿真实验 (1) 实验一:流水灯实验 (1) 实验二:中断实验 (4) 实验三:定时器中断实验 (6) 实验四:串行口实验 (9) 实验五:矩阵式键盘输入识别 (13) 实验六:LCD循环显示设计 (19) 第二部分单片机硬件实验............................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试验箱系统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系统地址分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系统接口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通用电路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实验指导...............................................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七P1口亮灯和P1口加法器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八简单I/O口扩展(选作)..................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九8255控制交通灯................................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十128*64LCD液晶显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部分单片机仿真实验 实验一:流水灯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P3口地址的操作控制8位LED流水点亮,从而认识单片机的存储器。 二、实验原理图 实验参考电路图如下: 三、参考实验程序 //流水灯实验 #include //包含单片机寄存器的头文件 sfr x=0xb0; //P3口在存储器中的地址是b0H,通过sfr可定义8051内核单片机 //的所有内部8位特殊功能寄存器,对地址x的操作也就是对P1口的

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

焊接结构与生产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通用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和生产工艺设计 曹永胜李慕勤曹丽杰 佳木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通用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和生产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通过对典型焊接结构和生产工艺的设计,使学生能针对产品使用性能和使用条件,制定焊接结构的设计方案及生产工艺方案。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结构的特点和技术要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具体措施,制定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和生产工艺方案,从而得到一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锻炼.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熟悉工具书,参考书的查找与使用方法,在学习前人的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所创新. 3.了解焊接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要任务,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 二、设计内容与计划 (一)设计内容 1. 5~50T通用桥式起重机主梁箱型结构设计。 2. 5~50T通用桥式起重机主梁生产工艺指定。 3.5~50T通用桥式起重机主梁结构生产图纸绘制。 (二)设计计划 1.接受设计任务、查阅资料和制定设计方案。(2天) 2.主梁结构设计计算;(7天) 3.主梁结构生产图纸绘制;(1天) 4.主梁结构生产工艺分析;(2天) 5.主梁生产工艺规程制定。(2天) 6.总结和考核。(1天) (三)任务完成 课程设计完成后,学生应交付以下材料: 1 主梁结构设计计算说明书; 2 主梁结构生产工艺分析报告; 3 主梁结构生产用施工图纸; 4 主梁生产工艺规程.

通用桥式起重机主梁结构及生产工艺设计 §1 通用桥式起重机简介 通用桥式起重机是指用吊钩或抓斗(有的也有用电磁盘)吊取货物的一般用途的桥式起重机,它桥架(大车)和起重小车两大部分组成,桥架横跨于厂房或露天货物上空,沿吊车梁上的起重机轨道纵向运行。通用桥式起重机有大车运行机构(装在桥架上),起升机构和小车运行机构(装在小车上)等三种工作性机构,皆为电动。通用桥式起重机的起重量可达500吨,跨度50~60米。 1.1 通用桥式起重机的基本组成 1.2 通用桥式起重机的基本参数 1额定起重量Q(tf) 2 跨度L(m) 3大车运行速度(m/min) 4 小车运行速度(m/min) 5 起升高度(m) 6 起升速度(m/min) 7 接电持续率JC JC = 100t i /T % t i —在起重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该机的总运转时间。 T --起重机一个工作循环所需的时间。 T = 360/N h (s) 通用桥式起重机 大车 小车桥架 大车运行机构 主梁 端梁小车架 小车运行机构 起升机构 图 1 通用桥式起重机组成

操作系统_课程实验指导书

《—操作系统—》 实验指导书 洪朝群编写 适用专业:计算机(嵌入式) 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5年9 月

实验指导书前言内容要求 前言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介绍,通过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刻地把握这些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和培养哪些方面的技能,设置的具体实验项目,其中哪几项实验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各项实验主要了解、掌握的具体知识,训练及培养的技能。 本指导书的特点。 对不同专业选修情况说明。

实验一: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过程与界面 实验学时:4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并且了解Linux 界面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用vmware workstation安装Ubuntu12.10系统。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无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 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的开放模式组织教学 五、实验条件 无 六、实验步骤 1、下载Ubuntu12.10桌面版安装镜像, https://www.360docs.net/doc/f63782650.html,/download/desktop 2、打开vmware,建立虚拟机镜像 3、安装过程参考(“VMWare8.0安装Ubuntu12.04教程.pdf”文件),注意使用虚拟机的时候把镜像文件放在最后一个盘。 4、(可选步骤)如果本机上的wmware版本在安装系统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下载新版进行安装。https://www.360docs.net/doc/f63782650.html,/d/FWACAQQFRTZQ?p=09122 七、思考题 Linux与Windows有何不同?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指 导 书 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7年1月

目录 1.前言 (1) 1.1指导思想 (1) 1.2设计任务 (1) 1.3参考进度 (2) 1.4成绩评定 (2) 1.5注意事项 (3) 1.6参考书目 (3) 2.个人任务 (4) 2.1 排序算法设计 (4) 2.2 应用算法设计 (4) 3 小组任务 (6) 3.1 有向图问题 (6) 3.2 最小生成树问题 (6) 3.3 关键路径问题 (6)

1.前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算法设计能力及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典型算法的设计思想及程序实现,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存储方案、设计出简洁、高效、实用的算法,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软件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1.1指导思想 本次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 1、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 2、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加强团队的分工与合作; 5、掌握面向实际背景思考问题的方法。 1.2设计任务 本次课程设计任务主要分为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两种。 个人基本任务: 在DHU-OJ平台上按要求完成“个人任务”部分的设计任务,其中选做题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小组任务: 完成“小组任务”部分的设计任务,其中选做题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1.1要求 1、每项目小组人员为3~5名。 2、每项目小组提交一份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参加人 员名单和分工,课题的目的,课题内容,需求分析、概要设计、主要代码 分析、测试结果、课题特色和创新之处、收获与体会、使用说明。 3、每人必须在完成个人任务的基础上提交个人任务的设计报告,内容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