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三角形知识梳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三角形知识梳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三角形知识梳理

《三角形》知识梳理

一、选择题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B.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钝角

C.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直角

D.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钝角

2. 下列说法:①三角形的高是线段;②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线;③三角形的中线可能在三角形的外部;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一定大于三角形的内角.其中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 如图,△ABC中,∠BAC=90°,AD⊥BC,∠ABC的平分线BE交AD于点F,AG平分∠DAC,给出下列结论:①∠BAD=∠C;②∠AEF=∠AFE;③∠EBC=∠C;④AG⊥EF.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 下列各角不是多边形的内角的是()

A.180°

B.540°

C.1900°

D.1080°

5. 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点D 在AB 边上,将△CBD 沿CD 折叠,使点B 恰好落在AC 边上的点E 处,若∠A =26°,则∠CDE 度数为()

A.71°

B.64°

C.80°

D.45°

6. 下列长度的三根木棒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3,4,8

B.4,4,8

C.5,6,10

D.6,7,14

7. 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CD 和BE 分别是AB 和AC 边上的高,且CD 和BE 交于点P ,若∠A =50°,则∠BPC 的度数是( )

A.100

B.120

C.130

D.150

8. 要测量形如△ABC 一块空地的面积,现已测量出BC 边的长,还需测量出BC 边上的高,那么下列作图正确的是()

A. B. C. D.

二、填空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30分,)

9.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________的两个内角的和.

10. 如图是由射线AB 、BC 、CD 、DE 、EA 组成的图形,∠1+∠2+∠3+∠4+∠5=________.

11. 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2,x ,11,若x 为正整数,则x =________.

11. 如图,点C在AB的延长线上,CE⊥AF于点E,交BF于点D.若∠F=40°,∠C=20°,则∠FBC的度数为________.

12. 在四边形ABCD中,若与∠A、∠B、∠C、∠D相邻的外角度数之比是8:3:7:6,那么,∠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13.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7,且第三边长为奇数,这样的三角形的周长最大值是________.

14. 如图,△ABC的两条高线AD,BE交于点F,∠BAD=45°,∠C=60°,则∠ABF的度数为________.

15. 如图,AB⊥BD,AC⊥CD,∠A=35°,则∠D=________.

三、解答题(本题共计6 小题,共计60分,)

16. 已知一个三角形有两边相等,并且周长为56cm,两不等边之比为3:2,求这个三角形各边的长.

17. 如图,已知在△ABC中,CF、BE分别是AB、AC边上的中线,若AE=2,AF=3,且△ABC 的周长为15,求BC的长.

18. 如图,点O是△ABC内一点,连接0B和OC.

(1)你能说明0B+OC

(2)若AB=5,AC=6,BC=7,你能写出OB+OC的取值范围吗?

19. 如图所示,在△ABC中,∠A=90°,∠ABC的平分线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求∠BOC的度数.

20. 如图,△ABC中,∠A=30°,∠B=70°,CE平分∠ACB,CD⊥AB于D,DF⊥CE于F.

(1)试说明∠BCD=∠ECD;

(2)请找出图中所有与∠B相等的角(直接写出结果).

已知:四边形ABCD中,∠ABC=120°,∠ADC=60°,AD=C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BD平分∠ABC,过点A作AH⊥BD,垂足为H.

(1)求证:∠ADB=∠ACB;

(2)判断线段BH、DH、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16.如图,线段AB、CD相交于点E,连接AC、DB、CB,已知∠ACE=∠DBE,AC=CD,延长DB到F,连接CF,使得∠BCF=∠ACE.

(1)求证:△ACB≌△DCF;

(2)在△BCF中,作CF边上的中线BM,延长BM到N,连接FN,使∠BNF=∠BCF,过N作NG⊥BC,交BC的延长线于点G,若∠ABC=60°,求证:NG=NM.

17.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BC内,BD=BC,∠DBC=60°,点E在△

ABC外,∠BCE=150°,∠ABE=60°.

(1)求∠ADB的度数;

(2)判断△ABE的形状并证明;

(3)连结DE,若DE⊥BD,DE=6,求AD的长.

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三角形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来两个内角的和。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4、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21 ×底×高 考点二、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 (2)角边角定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 (3)边边边定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 (4)角角边定理:有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3、全等变换 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其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全等变换。 全等变换包括一下三种: (1)平移变换:把图形沿某条直线平行移动的变换叫做平移变换。 (2)对称变换:将图形沿某直线翻折180°,这种变换叫做对称变换。 (3)旋转变换:将图形绕某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到另一个位置,这种变换叫做旋转变换。 考点三、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2、三角形中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第十一章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第十一章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考点一: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三角形两边的和 第三边 2、三角形两边的差 第三边 3、判断三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方法:最小两数之和大于第三边 4、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度为a 和b ,则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 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例: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5,6,10 B.5,6,11 C.3,4,8 D.4,4,8 例: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7和12,则第三边长得取值范围为( ) 考点二:5、三角形具有 性,四边形具有 性 例: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是( ) A.正方形 B.矩形 C.平行四边形 D.直角三角形 考点三: 1. 三角形的高 从△ABC 的顶点向它的对边BC 所在的直线画垂线,垂足为D , 那么线段AD 叫做△ABC 的边BC 上的高。 注:三角形面积=底×底边上的高 例:AD 是△ABC 的高,∠ADB=∠ADC= 例:AD 是△ABC 的高,AD=3,BC=5,则△ABC 的面积是 2. 三角形的中线 连接△ABC 的顶点A 和它所对的对边BC 的中点D , 所得的线段AD 叫做△ABC 的边BC 上的中线。 几何语言: AD 是△ABC 的中线 BD=CD=2 1BC 注:三角形的中线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小三角形

D 例:AD 是△ABC 的中线 ,BD=3,则CD= ,BC= , 若△ABC 的面积是18,则△ABD 的面积等于 。 3.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A 的平分线与对边BC 交于点D ,那么线段AD 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几何语言: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BAD=∠CAD=2 1∠BAC 例: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BAC=70度,则∠BAD= ,∠CAD= 考点四: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几何语言:∠A+∠B+∠C= 例:在△ABC 中,∠B=45度,∠C=55度,则∠A= 考点五:三角形的外角 1、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2. 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几何语言: ∠ACD 是△ABC 的外角 ∴∠ACD=∠A+∠B 例:如图,已知∠ACD=120度,∠B=50度,则∠A= 考点六:n 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等于 例:计算五边形的内角和是 例: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720度,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考点七: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例:十二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例:正多边形的每个外角的度数都是40度,则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注: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中相似比为1:1的特殊情况) 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由此,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表示: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 判定公理 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这一条也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或“边角边”)。 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或“角边角”)。由3可推到 4、有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或“角角边”) 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或“斜边,直角边”) 所以,SSS,SAS,ASA,AAS,HL均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角角角和SSA(特例:直角三角形为HL,属于SSA)边边角,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A是英文角的缩写(angle),S是英文边的缩写(side)。 H是英文斜边的缩写(Hypotenuse),L是英文直角边的缩写(leg)。 6.三条中线(或高、角分线)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性质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相等。 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中线相等。 7、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8、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 9、全等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 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3、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4、有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推论 要验证全等三角形,不需验证所有边及所有角也对应地相同。以下判定,是由三个对应的部分组成,即全等三角形可透过以下定义来判定:

最新初三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归纳复习过程

三角形的定义 三角形是多边形中边数最少的一种。它的定义是: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线段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条件,如果三条线段在同一条直线上,我们认为三角形就不存在。另外三条线段必须首尾顺次相接,这说明三角形这个图形一定是封闭的。三角形中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 这三条线段必须在理解和掌握它的定义的基础上,通过作图加以熟练掌握。并且对这三条线段必须明确三点: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均是线段,不是直线,也不是射线。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都有三条,角平分线、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三角形的高线在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三条高都是在三角形内部,钝角三角形的高线中有两个垂足落在边的延长线上,这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直角三角形中有两条高恰好是它的两条直角边。 (3)在画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中线、高时可发现它们都交于一点。在以后我们可以给出具体证明。今后我们把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三条高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垂心。 三角形的按边分类 三角形的三条边,有的各不相等,有的有两条边相等,有的三条边都相等。所以三角形按的相等关系分类如下: 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例。 判定三条边能否构成三角形的依据 △ABC的三边长分别是a、b、c,根据公理“连接两点的所有线中,线段最短”。可知: △③a+b>c,①a+c>b,②b+c>a △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由②、③得b―a<c,且b―a>―c △故|a―b|<c,同理可得|b―c|<a,|a―c|<b。 从而得到推论: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上述定理和推论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种叙述方法,定理包含了推论,推论也可以代替定理。另外,定理和推论是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的依据。如:三条线段的长分别是5、4、3便能构成三角形,而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是5、3、1,就不能构成三角形。 判定三条边能否构成三角形 对于某一条边来说,如一边a,只要满足|b-c|<a<b+c,则可构成三角形。这是因为|b-c|<a,即b-c<a,且b-c>-a.也就是a+c>b且a+b>c,再加上b+c>a,便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反过来,只要a、b、c三条线段满足能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则一定有|b-c|<a<b+c。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已知线段a最大,只要满足b+c>a就可判定a、b、c三条线段能够构成三角形。同时如果已知线段a最小,只要满足|b-c|<a,就能判定三条线段a、b、c构成三角形。 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除了课本上给出的证明方法外还有多种证法,这里再介绍两种证法的思路: 方法1 如图,过顶点A作DE‖BC,

(完整版)数学四年级下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组成三角形的两个条件: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分类 按角来分 锐角(0°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虚线) 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一条虚线加两条直角边) 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虚线) 按边分 底 直角边 C B A 直角边C B A C B A 底 边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每个角都是60°) 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已知三角形两条边各长a、b(a>=b),求第三边长度c的范围 方法:a-b5 能(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 例:已知三条线段分别是10cm、10cm、20cm,它们能不能组成三角形? 10+10=20 不能 ※多边形内角和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的知识点及题型总结材料

三角形的知识点及题型总结 一、三角形的认识 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分类: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按角分类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按边分类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例题1 图1中共几个三角形。 例题2 下列说确的是() A.三角形分为等边三角形和三边不相等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D.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例题3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b、c满足(b-2)2+|c-3|=0,且a为方程|x-4|=2的解.求△ABC的周长,并判断△ABC的形状.

二、与三角形有关的边 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两边和大于第三边,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例题1 以下列各组数据为边长,能够成三角形的是() A.3,4,5 B.4,4,8 C.3,7,10 D.10,4,5 例题2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边长分别为4、5,则该三角形周长L的围是() A.1

七年级三角形知识点汇总

一、基础知识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角; 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2、三角形的表示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边AB可用边AB所对的角C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可用b表示,BC可用a表示.三个顶点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注意:(1)三条线段要不在同一直线上,且首尾顺次相接;(2)三角形是一个封闭的图形;(3)△ABC是三角形ABC的符号标记,单独的△没有意义 3、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2)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定义: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 性质2:三角形三条中线全在三角形的部且交于三角形部一点(重心) 性质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长度是斜边一半。 如果三角形一边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性质4: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性质5:三角形三条中线能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六部分; 性质6:重心定理:三角形重心到一个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对边中点距离的2倍; 性质7:重心和三顶点的连线所构成的三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题型: 1.三角形的下列线段中,能将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两部分的是( ) A: 中线B: 角平分线C: 高D: 中位线 2.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角形三条()的交点。 A: 中线B: 高C: 角平分线D: 垂直平分线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__________ . 4.如图,AD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BE是△ABD的边AD上的中线,若△ABC 的面积是16,求△ABE的面积 5.如图,AD是△ABC的中线,CE是△ACD的中线,DF是△CDE的中线,如果△DEF 的面积是2,那么△ABC的面积为() 6.一定在△ABC部的线段是() A: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 B: 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一条角平分线 C: 任意三角形的一条中线、二条角平分线、三条高 D: 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

中考 三角形知识点复习归纳总结

D C B A 中考三角形知识点复习归纳总结 ⒈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 ,三角形ABC 的边AB 可用边AB 所对的角C 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 可用b 表示,BC 可用a 表示. ⒉ 三角形的分类: (1)按边分类: (2)按角分类: ⒊ 三角形的主要线段的定义: (1)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表示法:1.AD 是△ABC 的BC 上的中线. 2.BD=DC=12 BC. 注意:①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 ②三角形三条中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 ③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④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 直角三象形 斜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21D C B A D C B A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1.AD 是△ABC 的∠BAC 的平分线. 2.∠1=∠2=12∠BAC. 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 ②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 ③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④用量角器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3)三角形的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1.AD 是△ABC 的BC 上的高线. 2.AD ⊥BC 于D. 3.∠ADB=∠ADC=90°.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是线段; ②锐角三角形三条高全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是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形外; ③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⒋ 在画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时应注意: (1)如图3,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交点都在三角形内部. (2)如图4,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点一点,交点都在三角形内部.

八年级数学直角三角形知识点

八年级数学直角三角形 知识点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八年级数学《直角三角形》知识点 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可表示如下:∠C=90°?∠A+∠B=90° 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30° 可表示如下: ?BC= 21AB ∠C=90°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CB=90° 可表示如下: ?CD= 2 1AB=BD=AD D 为AB 的中点 4、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22c b a =+ 5、射影定理(了解)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 斜边上的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 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ACB=90° BD AD CD ?=2 CD ⊥AB 6、常用关系式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AB ?CD=AC ?BC

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22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解直角三角形 1、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的理论依据 在Rt △ABC 中,∠C=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1)三边之间的关系:222c b a =+(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练习: 一、选择题 1.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比一直角边长2 cm ,另一直角边长为6 cm ,则它的斜边长为( ) A 、4 cm B 、8 cm C 、10 cm D 、12 cm 2. 已知一个Rt △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 ) A 、25 B 、14 C 、7 D 、7或25 3. 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0,底长为12,则其底边上的高为( ) A 、13 B 、8 C 、25 D 、64 4. 将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同时扩大同一倍数, 得到的三角形是( ) A 、 钝角三角形 B 、 锐角三角形 C 、 直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5、等腰三角形腰长为13,底边长为10,则它底边上的高为 ( )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四章三角形第1章节认识三角形知识点+测试试题以及答案

三角形第1章节认识三角形知识点+测试 试题 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可以用符号“Δ”表示。 2、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ΔABC”,读作“三角形ABC”。 3、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即边AB、BC、AC,有时也用a,b,c来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来表示; 4、∠A、∠B、∠C为ΔABC的三个内角。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 1、如图,在△ABC中,∠B=40°,∠C=60°,则∠A= . (1题)(2题)(6题) 2、如图所示,图中三角形的个数共有个。 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B、一个三角形不是锐角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 C、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钝角 D、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是90°。 4、在△ABC中,如果∠A-∠B=90°,那么△ABC是()

A.直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 5、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2:3,这个三角形最大的角是()度,它是()三角形. 6、如图,已知AB∥CD,AD和BC相交于点O,∠A=50°,∠AOB=105°,则∠C等于() 7、如图:(1)图中共有______个三角形,它们是__ ____; (2)以AD为边的三角形有____ __;(3)∠C分别为△AEC,△ADC,△ABC中______,______,______边的对角; (4)∠AED是______,______的内角; 3倍,第三个角比这两个角的8、三角形的第一个内角是第二个内角的 2 和大30°,求这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度?

初三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整理

2019年初三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整理 【编者按】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查字典数学网初中频道搜集整理了2019年初三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整理,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年初三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整理 ☆内容提要☆ 三角形 分类:⑴按边分; ⑵按角分 1.定义(包括内、外角) 2.三角形的边角关系:⑴角与角:①内角和及推论;②外角和;③n边形内角和;④n边形外角和。⑵边与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⑶角与边:在同一三角形中, 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 讨论:①定义②线的交点三角形的心③性质 ①高线②中线③角平分线④中垂线⑤中位线 ⑴一般三角形⑵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4.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5.全等三角形

⑴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ASA、AAS、SSS) ⑵特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①一般方法②专用方法 6.三角形的面积 ⑴一般计算公式⑵性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7.重要辅助线 ⑴中点配中点构成中位线;⑵加倍中线;⑶添加辅助平行线 8.证明方法 ⑴直接证法:综合法、分析法 ⑵间接证法反证法:①反设②归谬③结论 ⑶证线段相等、角相等常通过证三角形全等 ⑷证线段倍分关系:加倍法、折半法 ⑸证线段和差关系:延结法、截余法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⑹证面积关系:将面积表示出来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

有关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有关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三角形知识点汇总 1、三角形 一、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依据) 2、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分别为a,b,求第三边长度的范围:|a-b|<c<a+b 3、给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度,要求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的长(提示:一定要记得分类讨论) 方法:因为不知道这两边哪条边是底边,哪条边是腰,所以要分类讨论,讨论完后要写“综上”,将上面讨论的结果做个总结。 二、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1、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 形的高.(90°角和互余关系) 锐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三条高的交点也在三角形内部. 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 钝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落在三角形外部,一条在三角形内部,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三角形外一点。

2 、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 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三角形的中线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小三角形。 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要区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其区别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条线段;角的平分线是条射线。 4、方法利用:求三角形中未知的高或者底边的长度,可利用“等积法”将三角形的面积用两种方式表达,求其中未知的高或者底边的长度 三、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1.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 四边形及多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要使多边形具有稳定性,方法是将多边形分成多个三角形,这样多边形就具有稳定性了。 四、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与三角形的形状无关。

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一、三角形及其有关概念 1、三角形: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 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 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的表示: 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 A 、 B、 C 的三角形记作“ABC ”,读作“三角形ABC ”。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作用: 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③证 明线段不等关系。 4、三角形的内角的关系: ( 1)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5、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6、三角形的面积 1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二、线段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垂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角的平分线及其性质 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角的平分线有下面的性质定理: (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3垂线的性质: 性质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三、平行线 1、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4、平行线的性质 (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定义与命题 1、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初一数学《三角形》知识点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 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1) C B A 2.三角形的分类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4.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5.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6.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7.高线、中线、角平分线的意义和做法 8.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9.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一半。 10. 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延长线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11.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顶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另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的延长线;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4)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12.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13.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14.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5.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6.多边形的分类:分为凸多边形及凹多边形,凸多边形又可称为平面多边形,凹多边形又称空间多边形。多边形还可以分为正多边形和非正多边形。正多边形各边相等且各内角相等。 17.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18.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19.公式与性质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20.多边形外角和定理: (1)n边形外角和等于n·180°-(n-2)·180°=360° (2)多边形的每个内角与它相邻的外角是邻补角,所以n边形内角和加外角和等于n·180° 21.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词(n-2)个三角形。 (2)n边形共有 23) - n(n 条对角线。

相似三角形知识点梳理

相似三角形知识点汇总 重点、难点分析: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2、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判定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是难点。 一、重要定理 (比例的有关性质): 二、有关知识点: 1.相似三角形定义: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表示方法:用符号“∽”表示,读作“相似于”。 3.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截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5.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6.直角三角形相似: (1)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7.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3)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5)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8. 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 如果△ABC ∽△A 1B 1C 1,△A 1B 1C 1∽△A 2B 2C 2,那么△ABC ∽A 2B 2C 2 反比性质:c d a b = 更比性质:d b c a a c b d ==或 合比性质:d d c b b a ±=± ?=?=bc a d d c b a (比例基本定理)

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本模型 A字型 X字型反A字型反8字型母子型旋转型双垂直三垂直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变化模型 C B E D A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定义: 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注意对应的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夹边就是三角形中相邻两角的公共边,夹角就是三角形中有公共端点的两边所成的角。 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表示 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表示: 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如△ABC≌△DEF,读作“三角形ABC 全等于三角形DEF”。 注:记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边边边(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边角边(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⑶角边角(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⑷角角边(AAS):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⑸斜边、直角边(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只适用于两个直角三角形) 4、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 (2):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5、全等变换 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二不改变其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全等变换。 全等变换包括一下三种: (1)平移变换:把图形沿某条直线平行移动的变换叫做平移变换。 (2)对称变换:将图形沿某直线翻折180°,这种变换叫做对称变换。 (3)旋转变换:将图形绕某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到另一个位置,这种变换叫做旋转变换。 6.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7.角平分线: ⑴画法:(课本48页,必须要掌握) 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在做题时,只要满足条件就可以直接运用定理)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7.证明命题基本方法: 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 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知识点及题型总结[知识点总结]2

第十一章三角形的知识点及题型总结 一、三角形的认识 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 的图形。 分类: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按角分类,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按边分类"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1 _ -等边三角形 例题1图1中共几个三角形_____________ 例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 A. 三角形分为等边三角形和三边不相等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D.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例题3已知a、b、c ABC的三边长,b、c满足(b-2)2+ |c —3|=0 , 且a 为方程|x —4|=2的解.求△ ABC的周长,并判断厶ABC的形状.

二、与三角形有关的边 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两边和大于第三边,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例题1以下列各组数据为边长,能够成三角形的是() A.3, 4,5 B.4, 4,8 C.3, 7,10 D.10, 4,5 例题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边长分别为4、5,则该三角形周长L的范围是() A.1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三角形知识点归纳典型例题及考点

B C 三角形知识点归纳、典型练习题及考点分析 一、三角形相关概念 1.三角形的概念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要点:①三条线段;②不在同一直线上;③首尾顺次相接. 2.三角形的表示 通常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顶点,如用A 、B 、C 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时,此三角形可记作△ABC ,其中线段AB 、BC 、AC 是三角形的三条边,∠A 、∠B 、∠C 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3.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是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 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可以度量,而角的平分线是经过角的顶点且平分此角的 一条射线. ②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且相交于一点,这一点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 ③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画法与角平分线的画法相同,可以用量角器画,也可通过尺规作图来画. (2)三角形的中线:在一个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注意:①三角形有三条中线,且它们相交三角形内部一点. ②画三角形中线时只需连结顶点及对边的中点即可. (3)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限度叫做三角形的高线, 简称三角形的高. 注意:①三角形的三条高是线段 ②画三角形的高时,只需要向对边或对边的延长线作垂线,连结顶点与垂足的线段就是该边上的高. 练习题: 1、图中共有( A :5 B :6 C :7 D :8 2、如图,AE ⊥BC ,BF ⊥AC , CD ⊥AB ,则△ABC 中AC 边上的高是( ) A :AE B :CD C :BF D :AF 3、三角形一边上的高( )。 A :必在三角形内部 B :必在三角形的边上 C :必在三角形外部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三角形知识点归纳总结归纳

欢迎阅读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并且都等于外接圆的直径,即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2.变形:1)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 ++===A +B +A B . 2)化边为角: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sin sin B A b a = ;sin sin C B c b = ;sin sin C A c a = 3)化边为角:C R c B R b A R a sin 2,sin 2,sin 2=== 4)化角为边: ;sin sin b a B A = ;sin sin c b C B =;sin sin c a C A = 5)化角为边: R c C R b B R a A 2sin ,2sin ,2sin === 3.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下列两类三角形的问题: 4. ①已知两个角及任意—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例:已知角B,C,a , 解法:由A+B+C=180o ,求角A,由正弦定理;sin sin B A b a = ;sin sin C B c b = ;sin sin C A c a =求出b 与c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边的对角,求其他两个角及另一边。 例:已知边a,b,A, 解法:由正弦定理B A b a sin sin =求出角B,由A+B+C=180o 求出角C ,再使用正弦定理C A c a sin sin =求出c 边 4.△ABC 中,已知锐角A ,边b ,则 ①A b a sin <时,B 无解; ②A b a sin =或b a ≥时,B 有一个解; ③b a A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