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经营概述及其形势分析

跨国经营概述及其形势分析
跨国经营概述及其形势分析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概述》

第一章跨国公司概述

1、跨国公司――所谓跨国公司是指以一国为基础,从事跨国生产经

营活动的公司;

跨国公司的定义(三要素):

(1)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

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

(2)它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而具有共同的政策,它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

(3)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并分担责任。

2、分公司与子公司在法律特征上有什么不同?

(1)分公司是总公司的分支机构:

不具有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责任,其一切行为后果及责任由总公司承担;

分公司由总公司授权开展业务,自己没有独立的公司名称和章程;

分公司的所有资产属于总公司,其债务也由母公司无限承担;

分公司不受当地国家法律保护,而受母公司的外交保护等;

(2)子公司是指按一定的比例被另一家公司拥有或协议方式而

受到另一公司的实际控制的公司:

子公司是独立法人;

子公司在经济上和业务上被母公司实际控制;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实际控制或是基于股权参与或是支配性协议等非股权安排;

子公司受到当地国家的法律保护,而不受母公司的外交保护。

3、避税地公司――亦称“纸上公司”或皮包公司。这是通过操纵公

司转移价格,使货物或劳务的法律所有权归之于避税地公司,而实际上这些货物或劳务根本不进入避税地,这样将部分利润从应征高税率的国家转移到避税地,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4、跨国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通常采取哪几种不同形式?

(1)国际业务部:

直接隶属于总公司,易于国内业务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利于培养国际型经营管理人才;但不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

置,会因为国际业务的迅速发展而影响其他部门的发展,尤

其是出口贸易,并影响各个分公司之间的利润分配;

(2)全球性产品组织结构:

采用无差别的全球性规划和对企业资源(技术、生产、销售和信息等)的统一管理;“化零为整”的缺点是公司的长

期预计、投资、销售、利润分配和资源整和不易于实现集中统一的决策和规划,重复设置并且强调公司的协作性,不利于加快实际工作的流程和速度,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3)全球性地区组织结构:

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按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地区目标和实施方针,更便于流程的实际操作;缺点是“各自为政”,容易发生地区与总体的利益冲突,不利于新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和提高;

(4)全球性职能组织结构:

全面整和、明细分工,各个部门可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提高效率,各部门“各司其职”,明确了责任与义务,利于提高内部的统一协作配合和业绩利润的核算;但比较难适应产品的多样化和经营的扩展,同时各部门易发生失调和目标的冲突及差异;这种结构较适应于产品系列简单、市场经营环境稳定的公司;

(5)混合式组织结构

根据实际需要分组管理,灵活高效、利于调整;但不规范,实际操作流程脱节或容易发生冲突,各部门之间差异度较大,难以协作,进而不利于树立公司整体形象和一致对外;

这种结构较适应于产品系列多、客户差异性大或处在调整阶段的跨国公司;

(6)矩阵式组织结构

明确权责、交叉控制管理,利于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增强公司整体实力,利于对综合因素进行分析,有很强

的应变能力;但结构复杂,难于协调各层次各部门之间利益

关系,一旦高层权利过强,不利于监管和控制,一旦部门之

间发生冲突就需要多方协调,反而可能影响对外竞争。

第二章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无一例外地参与国际分工和

国际交换。其核心是无歧视的公平的自由竞争,是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加速运动,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是社会化大生产冲破国界的限制,实现资本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

是多边经济贸易规则和惯例的不断发展和健全。

2、试问当代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1)国公司营造了国际竞争的新格局和新特点:

其竞争格局表现为一方面是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是发达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竞争主体始终是发达国家。其呈现出新的特点为:

A) 国际竞争的广度和深度已达到空前未有的程度,涉及到世

界经济的方方面面,且愈演愈烈;

B) 国际竞争主体之间经济关系朝着公开、公平、互利的方向

发展;

C)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逐步由传统的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

争;

D) 各国竞争的主体受到政府的干预和保护。

(2)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地位:

A) 宏观层面,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增长速度、金融货币体

系、劳动就业等,都与跨国公司经营战略有关;

B) 中观层面,资源利用、能源供应、工业结构等问题,都与

跨国公司的投资计划密切相关;

C) 微观层面,企业的经营、技术的改造、营销的安排等,都

与跨国公司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策略紧密联系;

(3)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

A) 拥有巨额资产,经济实力不断增长

B)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C) 仰赖巨额研究与开发投资及其特有的技术转让战略,始终

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D) 发挥企业内部化优势

E) 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

F) 利用限制性贸易做法,巩固其垄断地位。

第三章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跨国经营策略

1、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又称为跨国公司国际专业化生产战略,跨

国公司从加强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出发,在全球范围内建立

专业化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分工制造零部件,定点加工装配,定向销售产品等。

2、请介绍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投资组合矩阵模式: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投资组合矩阵模式(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矩阵模式):

其基本原则:设成本是经验的函数,经验是产量的函数,而产量又是市场占有率的函数,则成本即为市场占有率的函数,而现金是成本的函数,因此现金也是市场占有率的函数;所以如果你的公司享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则你的公司必定有较多的现金,但你的公司如果也在增长中,则你的公司必定有很多的现金用途。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备注:以10%作为相对市场占有率的分界线;而11.5作为销售增长率的分界线)

(图中的方格表示市场占有率的多少情况)

(1)明星(stats):

市场占有率高,销售增长率也高;资源投入大,现金流出也

大;这类产品应采取“发展策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甚至

不惜放弃短期利益,来追求长期发展;

(2)金牛(cash cow):

市场占有率高,销售增长率低;创现金多,用来加速资金周

转,但市场已经饱和;这类产品应采取“维持策略”:巩固现

有的市场占有率,尽量榨取短期现金流量;

(3)野猫(wildcats):

市场占有率低,销售增长率高;要投入较多的资源才能增加

市场占有率;应采取“收缩策略”:尽量获取其短期收益,而

不顾长远的影响;

(4)狗(dogs):

市场占有率低,销售增长率也低;这是“消耗现金”类产品,

经营亏损或只能保本;应采取“放弃策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产品的地位会发生变化;进而转变不同的策略来经营。

3、股票的认购权证制――这是一种类似于一般的选择权的买卖,只

是认购的标的物为公司股票,实质上这是一种把报酬与业绩连结在一起的做法。

4、试述跨国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关系?

所谓“控制权”是指投资者对所投资的企业拥有一定的股份,因而能够行使股票表决权并在经营管理中享有发言权;而“所有权”

则是说,股权持有者可以通过持有股权的多少来影响公司重大决策和重要人事的任命等;

“所有权”和“控制权”是有联系的,但“控制权”还要超出“所有权”的范围;

在不考虑东道国政策法规和跨国公司对国外子公司的“所有权”多少的前提下:

跨国公司对国外子公司的管理控制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

并且还要尽可能地像控制所属独资企业一样地来控制合资企业,因此即使外资处于少数股权的地位,仍然可以通过控制工艺技术、销

售渠道或资金来源等其他方式来控制国外子公司,以得到对国外子公司的“控制权”。

5、跨国战略联盟――又称国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

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合伙关系。这种战略联盟是通过外部合伙关系而非通过内部增值来提高企业的经营价值。

第四章跨国公司国外直接投资与国外证券投资

1、国外直接投资――是指外国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为核心,

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在国外创立一个永久性企业的投资行为。

2、试述国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

(1)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承担者

(2)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国家的相对地位发生明显变化

(3)对外投资规模巨大

(4)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配置明显地向发达国家倾斜

(5)投资的部门结构发生变化

(6)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国际技术转让相交织,多维并进

(7)企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部分地取代了原有的国际分工

(8)国际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3、国外直接投资有哪些种类?国外直接投资有哪些模式?

企业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有两种基本类型:收购兼并当地企业和投资创建国外新的企业;

(1)收购兼并当地企业:

收购兼并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另一个现有企业的股权而接管企业的方式;收购作为公司买卖行为;

根据对象不同分为两种: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通常是“股权收购”:

A) 兼并(三种形式):

①横向兼并,即同行企业的兼并;

②纵向兼并,即同一生产过程前后企业的兼并;一般来说,

两个企业的产品一定具有密切的投入产出关系;

③综合兼并,即没有共同工艺或投入产出关系的企业通过

兼并联合成一个生产综合体,也就是跨行业企业之间的兼并。

(2)投资创建国外企业:其形式可以分为两种:

A) 建立国际独资企业:

国际独资企业:指外国投资者遵照东道国的法律,在东道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为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外国投

资者对该企业具有全部所有权的控制权,并对企业承担全部

责任和风险;

a) 独资企业的形式:

其形式有:国外分公司、国外子公司和国外避税地公司;

投资者在建立分公司还是子公司,取决于两种形式差异的认识及其对海外利益的影响;通常大多数跨国公司倾向于选择子公司的形式;

B) 建立国际合资企业:

国际合资企业:是指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依照当地法律在其境内共同投资,共同经营一家企业。其常见形式有两种:

a) 股权式合资经营企业: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国民或企业按照所在国的法律联合起来,由各方提供资金、设备、技术知识,共同经营的已赢利为目的的企业;

b) 契约式合资企业:

又称之为合作经营企业,它是由跨国公司和东道国投资者根据东道国的有关法律以各自的法人身份共同签定合作经营合同,在合同中对合作各方的投资条件、经营方式、收益分配、责任风险做出明确的规定;

这种投资方式基本特征是:合作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是合同,而不是股权。它的基本形式:“法人式”合作经营企业、“非法人式”合作经营企业;

C) 非股权经营

所谓非股权经营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企业中不参与股

份,通过向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与股权

没有直接联系的各项服务(无形资产)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

从中获取相应的利益与报酬;

它的形式很多,最常见的有:许可证贸易、合同安排和技术咨询三种。

4、许可证协议――卖方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买方使用的其发明技术、

商标、专有技术或专门知识,买方从卖方取得使用、制造、销售某种产品的权利,得到相应的技术知识,同时按协议支付一定的技术费用,并履行有关义务。

5、合资经营企业――又称合营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国

民或企业依照所在国的法律联合起来,由各方提供资金、设备、技术知识共同经营的股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主要指合资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

6、合资经营企业基本股权形态

(1)多数参股,即拥有51%以上的股权;

(2)少数参股,即拥有49%以下的股权;

(3)对等参股,即50%对50%的股权;

股权形态是影响投资者对合资企业行使控制权的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拥有股权多,控制权就大;反之,股权少,控制权就小。

7、国外证券投资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证券资本是一种特殊的资本,其主要特征是:

(1)收益性: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的根本出发点是获取收益;

收益性是证券投资的基本特征。

(2)流通性: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可以视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动;

自由地和及时地转让证券,收回本金。

(3)风险性:投资者一动用资金就会有风险,购买证券,必然伴随风险。

(4)差异性:证券有两种价格,市场价格和券面价值。

8、国外证券投资――指投资者(公司法人或自然人)在国际证券市

场上购买企业和政府的中长期债券,或在股票市场上购买上市的外国企业股票的一种投资活动。

第五章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决策

1、什么是项目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对范围确定的项目,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考察,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关的功能实验,在反复综合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具有确定地址、确定的投入产出和确定的有效期的不同项目方案,然后,对

诸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估,最后对各项目提出系统的建议,这就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制订的过程。

2、发达国家为了鼓励本国公司进行国外直接投资,采取了哪些鼓励

投资措施

(1)对国外投资收益采取优惠的税收措施:

A) 税收抵免:国外投资者在东道国已交纳的税款,可以在母国

纳税额中相抵扣减;

B) 税收饶让:凡纳税人在税源国已征了税,在母国可以免征税

收。

(2)政府向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技术协作:

A) 在资金方面的协作:

a) 政府出资或贷款,直接参与投资活动;

b) 政府设立特别基金,资助投资者在国外投资;

c) 设立由政府资助的金融开发公司。

B) 在技术援助方面的协作:

设立培训机构,为国外投资企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培训

各种技术人员。

(3)提供投资信息及促进投资活动;

为了促进国外投资,向投资者提供东道国经济状况和投资机会的有关信息等。

(4)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及解决投资争端的国际中心;

A) 为外国投资的非商业性风险提供担保;

B) 通过调查研究,提供信息和技术援助,以及提倡政策上的协

作,作为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促进外国直接投资活动的

补充。

第六章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理论

1、试述海默等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垄断优势理论又称为特定优势论、产业组织论,是关于跨国公司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国外直接投资的一种跨国公司的理论。(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知识资产上)

其主要内容:

(1)必须放弃传统国际资本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设,应从不完全竞争角度进行研究;

A) 完全竞争:指在这种市场结构中,众多生产者生产同一类

产品,均无力控制市场,而只能接受由供求关系形成的价

格;

B) 不完全竞争:指在这种市场结构中,众多生产者生产和销

售同一类产品,但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产品的质量、

性能、规格等。

由此产生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激烈的价格和非价格竞争;

(2)市场不完全可以分为四种形态:

A) 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B) 产品市场的不完全;

C) 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D) 由政府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3)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A) 企业自身必须拥有竞争优势,以抵消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

的不利因素;

B) 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企业始终拥有和保持这种优势;

(4)跨国公司拥有垄断优势;

A) 高水平的知识资产上,如技术专利、管理才能、融资能力

等;

B) 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如名牌商标、产品差异、营销技

巧、操纵价格等;

C) 跨国公司内部和外部两种规模经济。

2、试论述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产品寿命周期理论从产品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国际投资产生原因,两者有密切联系。

产品在市场运动中销售周期是普遍的,产品运行的的这种周期可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产品寿命周期运动中,由于竞争条件和生产条件变化而做出的决策;

(1)新产品阶段(创新期寡占):

在这阶段,创新国和创新企业拥有技术上的垄断优势,

在国内生产,企业的注意力集中在产品的设计及其功能,并非成本;销售者对新产品价格的高低没有比较的机会;

在这阶段,产品质量不稳定,其所需要的生产投入和加工工艺及规格变化很大,企业要与原材料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以便随需应变。

(2)成熟产品阶段(成熟期寡占):

在这阶段,产品定型、需求扩大、产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逐渐增大,国内外出现仿制者;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代替品的增多,生产新产品的企业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寡占地位相对薄弱,因此成本的节约成为能否在市场上击败竞争对手的重要因素。

企业面临挑战,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开拓海外市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弥补出口的减少和抑制国内外仿制的竞争。

(3)标准化产品阶段(衰老期寡占):

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及产品本身已经完全成熟;

国内外的仿制品充斥,原新产品生产企业的垄断优势已完全消失,成本——价格因素在市场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了降低成本,原投资国开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再将其生产的产品返销到母国或第三国市场。

第七章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与转移价格

1、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

术与服务在国际间流动,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国外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和服务方面的交易活动。

2、战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战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

(1)内部贸易是技术进步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2)贸易内部化可以防止技术优势的扩散;

(3)贸易内部化是跨国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

(4)内部贸易降低外部市场造成的经营不确定风险;

(5)内部贸易可以充分利用转移定价攫取高额利润。

3、试分析跨国公司使用转移价格的经济效益以及包括什么

转移价格指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约定的出口和采购商品、劳务和技术时所规定的价格;

是跨国公司的一种战略性价格,是跨国企业的一种经营策略,其主要效能如下:

(1)减轻赋负:

A) 逃避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是跨国公司最大的税负;

东道国政府通常根据公司的利润额计算应纳税款,跨国公司使用转移价格把高税率国家子公司的利润转移到低税率国家或避税港子公司从而可以减少向所在国纳税的税额;

B) 逃避关税:

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将设在高关税国家里的子公司进货价低估,降低子公司的进口额,从而减少进口税;

还可以利用区域性关税同盟的有关关税优惠的规定;(2)资金配置:

A) 由各子公司分担集中开发的开支:

采用转移价格调拨内部各单位的资金;

B) 转移资金以求厚利:

将资金调往最有利可图的市场;

C) 避免东道国家对资金的限制;

可提前调回资金,或减少直接投资额,可规避东道国对资金调出的限制;

(3)利润调节:

跨国公司利用高税区与低税区税收的差别,通过对转移价格的调高或调低来影响国外子公司的利润水平和高低。常用的方式有:

A) 以低价向子公司出售商品、劳务和技术,以高价由子公

司买进;这样盈利从高税区转移到低税区纳税,从而减少了整个公司的税负,增加了利润;

B) 以低价进高价出的定价原则,实现利润的转移;

跨国公司通过调整国外子公司的利润率,以掩盖其获利的真相,达到把盈利转移到母国总公司的目的等等;

(4)逃避东道国价格控制;

(5)避免外汇汇率变动风险和东道国的外汇管制:

第八章跨国公司与技术转让

1、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特点是什么

(1)技术转让的先进程度与股权投资成正比,技术使用的限制性条款与股权投资成反比;

(2)采用特殊的技术战略,加强企业内部技术转让的控制;

(3)严格控制技术转移条件;

(4)各种技术保护主义的因素制约着技术转让

第九章跨国公司的营销策略

1、国际市场营销的竞争策略有哪几类

国际市场营销的竞争策略主要有:

(1)市场领袖战略

跨国公司采用发展目标市场的每一细分市场,或维护其取得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产品项目、产品用途、原购率、重

购率,吸引潜在顾客进入市场等策略来维护其领导者地位;

多异氰酸酯

异氰酸酯 中文名称:异氰酸酯[1] 中文别名:异氰酸 英文名称:isocyanicacid 英文别名:Isocyanicacid;Hydrogenisocyanide;Polyisocyanates; CAS号:75-13-8 分子式:CHNO 分子量:43.0247 密度:1.04g/cm3 沸点:39.1℃ 闪点:<-15℃(闭杯) 自燃点:534℃ 蒸汽压:6750mmHgat25°C 外观:无色清亮液体,有强刺激性。 溶解性:15℃时水中溶解度:1%;20℃时6.7%。 用途:用于家电、汽车、建筑、鞋业、家具、胶粘剂等行业。 危险性:除不锈钢、镍、玻璃、陶瓷外其他材料与其接触均有被腐蚀危险。尤其不能使用铁、钢、锌、锡、铜或其合金作为盛装容器。 化学反应:容易与包含有活泼氢原子的化合物:胺、水、醇、酸、碱发生反应。 与水反应生成甲胺、二氧化碳;在过量水存在时,甲胺再与MIC反应生成1,3-二甲基脲,在过量MIC时则形成1,3,5-三甲基缩二脲。这二个反应均为放热反应。 纯物在有触媒存在条件下,发生自聚反应并放出热能。 遇热、明火、氧化剂易燃。燃烧时释出MIC蒸气、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氰化氢。 高温(350~540℃)下裂解可形成氰化氢。

遇热分解放出氮氧化物烟气。 制备方法:工业上主要采用伯胺光气法生产异氰酸酯,其反应如下:由二胺光气法可制得二异氰酸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合成理论的不断深入,硝基化合物直接与一氧化碳高温高压催化合成异氰酸酯的工艺越来越来成熟。 由于异氰酸酯结构中含有不饱和键,因此具有高活性,容易与一些带活性基团的有机或无机物反应,生成聚氨酯弹性体。 (1)与羟基化合物的反应:如与多元醇、聚醚、聚酯酰胺、蓖麻油等含活性羟基化合物反应生成氨甲基酸酯。 (2)与含氨基化合物的反应:与胺类化合物反应通常生成取代脲,如果进一步发生反应则最终生成缩二脲。 (3)与水反应:与水反应生成胺和二氧化碳,胺进一步与异氰酸酯反应生成取代脲。 (4)与含羧基化合物的反应:与有机羧酸、末端为羧基的聚酯等化合物反应,先生成混合酸酐,最后分解放出二氧化碳而生成酰胺。 (5)与氨基甲酸酯的反应:反应生成脲基甲酸酯。 此外,异氰酸酯在适当的条件下还可以发生自聚反应,形成二聚体或高分子量的聚合物,因此,异氰酸酯一般要求在低温、无光照条件下储存。 单异氰酸酯是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可制成一系列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也用于改进塑料、织物、皮革等的防水性。二官能团及以上的异氰酸酯可用于合成一系列性能优良的聚氨酯泡沫塑料、橡胶、弹力纤维、涂料、胶粘剂、合成革、人造木材等。 目前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是有:甲苯二异氰酸酯(TolueneDiisocyanate,简称T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ethylenediphenylDiisocyanate,简称MDI)。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无色有强烈刺鼻味的液体,沸点251°C,比重1.22,遇光变黑,对皮肤、眼睛有强烈刺激作用,并可引起湿疹与支气管哮喘,主要用于聚氨酯泡沫塑料、涂料、合成橡胶、绝缘漆、粘合剂等。根据其成分,甲苯二异氰酸酯属含氮基的有机化合物。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分为纯MDI和粗MDI。纯MDI常温下为白色固体,加热时有刺激臭味,沸点196°C,主要用于聚氨酯硬泡沫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革、粘合剂等。根据其成分,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也属含氮基的有机化合物。 还有非黄变型的1,6-己二异氰酸酯(HDI)。

浅谈特种加工技术及其发展和应用

浅谈特种加工技术及其发展和应用 学生姓名:汪恒 学生学号: 090105045 院(系):工学院机械系 年级专业: 09机电一班

浅谈特种加工技术及其发展和应用 院系:工学院机械系 专业名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09机电一班 学生学号:090105045 学生姓名:汪恒 摘要:现阶段,先进制造技术不断发展,作为先进制造技术中的重要的一部分,特种加工对制造业的作用日益突显。对于工业上的要求在不断的改变中,而特种加工技术的发展给工业上的要求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特种加工应用范围广,能够为一些加工提供很大的帮助。对什么是特种加工、特种加工的特点、种类以及发展趋势等作了描述。阐述了特种加工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特种加工的必要性。 关键词:特种加工技术、特点、变革、发展趋势激光加工数控电火花线切割 前言 传统的机械加工技术对推动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工程材料不断涌现和被采用,

工件的复杂程度以及加工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机械制造工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受刀具材料性能、结构、设备加工能力的限制,使用传统的切削加工方法很难完成对高强度、高韧性、高硬度、高脆性、耐高温和磁性等新材料,以及精密复杂、微细构件或难以处理的形状的加工。为了解决这些加工的难题,人们不断开发研究并成功采用“传统的切削加工以外的新的加工方法——特种加工方法”解决了很多工艺问题,在生产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引起了机械制造工艺技术领域的许多变革。特种加工是相对于传统的切削加工而言的,实质上是直接或复合利用电能、电化学能、化学能、光能、声能、热能、磁能、物质动能、甚至爆炸能等对工件进行加工的工艺方法的总称。 正文 一、数控加工和特种加工机床的种类 数控加工机床分类有两种方法: 1.按控制系统分类有点位控制、直线控制、连续控制三种, 2.按伺服系统分类有开环、半闭环、闭环控制系统。 传统的切削加工方法主要依靠机械能来切除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随着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多种利用其他能量形式进行加工的特种加工方法,主要是指直接利用电能、化学能、声能和光能等来进行加工的方法。在此,机械能以外的能量形式的应用是特种加工区别于传统加工的一个显著标志。 新的能量形式直接作用于材料,使得加工产生了诸多特点,例如,加

常见杂环化合物的部分性质

常见五元杂环化合物的部分性质 一,五元杂环: 1.单杂环的电子效应: 有两个影响的因素:“吸电子诱导效应”和“给电子共轭效应”但无论怎样,杂环上的π电子密度都上升了。杂环的反应性都大于苯(不能直接硝化),又因为此,杂环的α位电子密度要高于β位。从中我们能够得出,稳定性(芳香性)顺序:苯<噻吩<吡啶<呋喃。 2.单杂五元单杂环的反应性质:

加成反应:苯<噻吩<吡啶<呋喃 亲电取代:苯<噻吩<呋喃<吡啶(取代考虑的具体因素应该是α位的电子云密度问题,而不是整个环的稳定性。)·呋喃太容易实行加成,在溴水/甲醇中得到 只有用二氧六环溴合物才能得到正常的溴代产物,当然,钝化基团的加入能够使反应变得较为温和。 ·与苯炔反应时,呋喃生成D-A产物,而吡咯生成苯炔的加成产物(1-苯基吡咯),噻吩则不能反应。 3.双杂五元单杂环的反应性质: 咪唑能够互变,通常4,5位混杂,不过在有基团时并不相等,例如“4(5)-硝基咪唑”绝绝绝大部分都为4位。咪唑分子间有氢键(20个分子左右),沸点异常地高。相比之下吡唑一般二聚。 唑环的电子云密度比相对应的单杂环要低,其亲电取代的顺序为: 苯>氮杂>硫杂>氧杂 其反应时,取代位通常为三级氮的间位。机理上先是氮的质子化(噻唑能够在较弱条件下硝化,而噻吩不能够)。弱的亲电试剂不能够和唑环反应,例如F-C。 虽然唑环硝化和磺化时反应活性比苯环低,但是卤化时却比苯环高。 因为存有三级氮,唑环还能够发生亲核取代(在其邻对位)。

4.单杂五元苯并杂环: 5.吲哚 吲哚合成法: 1>Fischer:苯腙+酮 其机理如下: 2>Reisset:邻硝基甲苯+草酸二乙酯 3>Nenitzescu:对苯醌+β-氨基巴豆酸乙酯

聚氨酯发展史

聚氨酯的发展史 1、聚氨酯(PU)材料简介 聚氨酯是一种由多异氰酸酯(OCN-R-NCO)和多元醇(HO-R1-OH)反应并具有多个氨基甲酸酯(R-NH-C--OR1)链段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因聚氨酯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氨基甲酸酯(简称氨酯)基团,故称之为聚氨酯。在制造聚氨酯材料时常采用扩链剂,即小分子二元醇和二元胺,前者形成氨基甲酸酯基团,后者形成氨基甲酸酯——脲基团,这两种基团在PU结构中称之为硬段,而由多元醇构成的链段称之为软段。因此聚氨酯是由多个软段和多个硬段以嵌段形式相结合而构成。聚氨酯的塑料性质和强度等性能主要由其硬段性质决定,聚氨酯的橡胶性质和弹性等性能主要由其软段性质决定。PU材料可通过改变不同原料化学结构、规格指标、品种、配方比例制造出具有各种性能和用途的变化多端的制品。PU 材料是在目前所有高分子材料中唯一一种在塑料、橡胶、泡沫、纤维、涂料、胶粘剂和功能高分子七大领域均有应有价值的合成高分子材料。由此也决定了PU材料是高分子材料中品种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一种特种有机合成材料。可广泛应用于轻工、建筑、汽车、纺织、机电、船舶、石化、冶金、能源、军工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PU材料的优越性越来越得到凸现、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因此世界各国竞相加快发展PU工业。 2、世界PU发展简史 PU树脂首先由德国拜耳(Bayer)(PU工业奠基人)教授于1937年发明,至今已有七十年历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英国从德国获得了PU制造技术。美国在五十年代初率先合成了由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共聚醚与TDI构成的PU软泡塑料,这是PU工业发展中一个重大里程碑。即由德国拜尔公司原先采用的多元醇原料来源由煤炭路线转变成低成本的石油路线,从而为PU实现工业化和高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951年美国用干性油及其衍生物制得了TDI型PU涂料。1953年美国从德国引进了PU胶粘剂制造技术,开发成了以蓖麻油和聚醚多元醇为原料的PU胶粘剂。1953年德国研制成功由聚酯多元醇与NDI构成的液体PU浇注橡胶(CPU)。1957年英国ICI公司开发成了MDI为原料的聚酯型硬质PU泡沫塑料技术。1959年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地开发成PU 弹性纤维(Lycra)莱卡。六十年代中期各国相继研制成功PU铺面材料和PU灌浆防水材料。六十年代后期德国Bayer公司和美国相继开发成功RIM(反应注射成型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七十年代初热塑性PU弹性体(TPU)研究成功。80年代初PU工程塑料问世,PU工业从此以一个堑新的面貌展现了出来。至八十年代中期,全世界PU消费量已达到400万t/a。到90年代后期消费量快速增加到800万t/a。2005年全球PU消费量猛增到1375万t/a。其中PU主要原料MDI产能达到333万t/a,TDI产能达到198万t/a,聚醚产能达到590万t/a。 全球PU产品主要发达地区为北美、西欧,亚太(日本、韩国)和中国。产品种类主要包括软泡、硬泡、弹性体、纤维、合成革、胶粘剂、密封剂和涂料等,其中软泡和硬泡比例最大。以北美为例,2004年全年生产PU产量为354万t,其中软泡占36%、硬泡占30%、弹性体占9%,胶粘剂(含密封剂)占13%、涂料占9%。软泡中以家俱、床垫、汽车、地毯为主;硬泡以建筑保温和工业绝热为主。 3、我国PU发展简史 1.PU工业初始开创期(1958年-1978年) 我国PU工业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未,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1958年大连染料厂研制成异氰酸酯(TDI),1968年建成年产500T生产装置,为我国PU工业开创了条件。六十年代初,江苏省化工研究所等单位研制成了聚醚型PU软质泡沫塑料。同期,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三条PU软泡生产线,分别装置在上海、北京和山西3个塑料厂。七十年代初江苏

特种加工技术特点与发展应用

特种加工技术特点与发展应用 摘要: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制造技术,特别是先进制造技术不断发展,特种加工成为传统加工工艺方法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在模具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加工方法。同时,作为先进制造技术中的重要的一部分,特种加工在我国的许多关键的制造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概要描述了特种加工技术的工艺特点以及该技术在各个领域上的发展应用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特种加工;特点;发展 引言:20 世纪以来,航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保证在高温、高压、高速、重载和强腐蚀等苛刻条件下的工作可靠性,在飞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上大量采用了新结构、新材料和复杂形状的精密零件。鉴于对有特殊要求的零件用传统机械加工方法很难完成, 难于达到经济性要求,各种异于传统切削加工方法的新型特种加工方法应运而生。目前,特种加工技术已成为航空产品制造技术群中不可缺少的分支, 在难切削材料、复杂型面、精细表面、低刚度零件及模具加工等领域中已成为重要的工艺方法。特种加工技术采用电磁声光等无形的能量,是科技进步的最大表现,在未来的科技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不断认识特种加工的优缺,更好的利用好特种加工技术,为未来的生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特种加工技术概况 特种加工技术的发展 特种加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类有区别于传统切削和磨削的加工方法。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材料科学、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尖端国防及科学研究的急需,不仅新产品更新换

代日益加快,而且产品要求具有很高的强度重量比和性能价格比,并正朝着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耐腐蚀、高温高压、大功率、尺寸大小两极分化的方向发展。为此,各种新材料、新结构、形状复杂的精密机械零件大量涌现,对机械制造业提出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例如,各种难切削材料的加工;各种结构形状复杂、尺寸或微小或特大、精密零件的加工;薄壁、弹性元件等刚度、特殊零件的加工等。对此,采用传统加工方法十分困难,甚至无法加工。对此,人们冲破传统加工方法的束缚,不断地探索、寻求新的加工方法,于是一种本质上区别于传统加工的特种加工便应运而生,并不断获得发展。后来,由于新颖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就从广义上来定义特种加工,即将电、磁、声、光、化学等能量或其组合施加在工件的被加工部位上,从而实现材料被去除、变形、改变性能或被镀覆等。特种加工可以实现传统加工方法难以实现的加工,如高强度、高硬度、高脆性、高韧性、工程陶瓷、磁性材料和耐高温材料等难以加工的材料以及高紧密,特殊复杂表面和外形等零件的加工等。对于精密微细的特殊零件,特种加工有很大的适用性和发展潜力,在模具、量具、刀具、仪器仪表、飞机、航天器和微电子原件等制造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特种加工的特点 1.不用机械能,与加工对象的机械性能无关,有些加工方法,如激光加工、电火花加工、等离子弧加工、电化学加工等,是利用热能、化学能、电化学能等,这些加工方法与工件的硬度强度等机械性能无关,故可加工各种硬、软、脆、热敏、耐腐蚀、高熔点、高强度、特殊性能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2.非接触加工,不一定需要工具,有的虽使用工具,但与工件不接触,因此,

芳香杂环化合物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2005年第25卷有机化学V ol. 25, 2005第6期, 634~640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No. 6, 634~640 ygzhou@https://www.360docs.net/doc/f68728321.html, * E-mail: Received August 2, 2004; revised October 25, 2004; accepted November 23, 2004.

No. 6 卢胜梅等:芳香杂环化合物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635 坏稠环的芳香性比完全破坏单环的芳香性所需能量低. 另外, 芳香杂环化合物的氢化比非芳香杂环化合物容易, 这一方面因为杂原子对所在的环有活化作用; 另一方面, 杂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可参与和催化剂的金属原子配位, 使催化活性中心靠近底物从而发生氢化反应. 所以在芳香稠杂环化合物氢化时, 一般都是含杂原子的环被氢化[5]. 在均相催化体系中, 第一例报道的芳香杂环化合物的氢化是在1987年, Murata 等[8]使用原位产生的(+)-(DIOP)RhH 作催化剂, 乙醇作溶剂, 室温下对2-位取代的喹喔啉1进行不对称氢化(Eq. 1), 反应需36~72 h, 产物2-甲基-1,2,3,4-四氢喹喔啉只有3%的对映选择性(Table 1, Entry 1). 虽然ee 值很低, 但毕竟实现了对芳香杂环化合物均相不对称氢化, 为后来致力于研究芳香杂环化合物不对称氢化的工作者开辟了道路 . 1998年, Bianchini 研究小组[9]利用邻位金属化铱的二氢复合物fac -exo -(R )-[IrH 2{C 6H 4C*H(Me)N(CH 2CH 2- PPh 2)2}] (L1) 作催化剂, 实现了对2-甲基喹喔啉(1)的高对映选择性氢化, 取得了高达90%的ee 值(Table 1, Entry 2), 但转化率只有54%, 当转化率为97%时, ee 值为73% (Table 1, Entry 3), 反应要在100 ℃进行, 甲醇和异丙醇是最好的溶剂选择. 这是目前对2-甲基喹喔啉氢化取得的最好结果. 同一研究组在2001年又报道了用[(R ,R )-BDPBzPIr(COD)]OTf 和[(R ,R )-BDPBzPRh(NBD)]- OTf 作催化剂, 对2-甲基喹喔啉(1)进行氢化[10], 但ee 值不理想, 分别为23%和11% (Table 1, Entries 4 and 5). 在反应中, 他们发现铑的活性比铱的高, 但对映选择性低. 2003年, Henschke 和Casy 等使用Noyori 的RuCl 2- 氢化为模型反应, 50 ℃, 3.0 MPa 的氢气压力下, 对一系列的手性双磷配体和手性二氨的组合进行了筛选,结果发现(S )-xyl-hexaPHEMP (L3)和(S ,S )-DACH 的组合取得了较好的结果(73% ee ) (Table 1, Entry 6), 所有反应20 h 内转化率都在94%以上, 且S /C 为1000/1[11]. 该催化体系的活性很好, 但对映选择性只是中等. 表1 2-甲基喹喔啉的不对称氢化 Table 1 Asymmetric hydrogenation of 2-methylquinoxaline Entry Catalyst Yield/% ee /% 1 (+)-(DIOP)RhH 72.0 3 2 L1 53.7 90a 3 L1 96.5 73b 4 [L2Ir(COD)]OTf 40.7 23a 5 [L2Rh(NBD)]OTf 93.2 11a 6 RuCl 2/L3/(S ,S )-DACH 99.0 73c a CH 3OH 作溶剂; b i -PrOH 作溶剂; c t -BuOH 作溶剂. 2000年, Ito 等[12]首次报道了对N -Ac 和Boc 保护的2-位取代吲哚进行不对称催化氢化(Eq. 2), 反应在60 ℃下完成, 取得了最高为95%的ee 值. 他们使用的是一个反式鳌合配位的二茂铁双磷配体L4, 金属前体是[Rh(NBD)2]SbF 6. 这一催化体系对2-位取代的N -Ac 保护的吲哚, 无论是收率或对映选择性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碱碳酸铯的加入是取得高对映选择性所必须的. 对N -Boc 保护的吲哚氢化对映选择性不如N -Ac. 但对于3-位取代的N -Ac 保护的吲哚2在上面标准条件下, 反应不能转化完全, 除了所要的氢化产物3外, 还得到 了N 上Ac 被脱除的产物4 (Eq. 3).

异氰酸酯胶粘剂在木材加工中的应用

异氰酸酯胶粘剂在木材加工中的应用 目前,木材加工行业仍主要使用传统的甲醛系列胶粘剂,这己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原料体系的胶接要求。伴随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加强,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开发和使用无公害的高效木材加工用合成树脂胶粘剂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异氰酸酯胶粘剂中不含有甲醛类有害物质且其分子设计灵活,从化学结构和原料组合出发,可实现异氰酸酯树脂不同的使用性能,在众多领域被广泛应用。 异氰酸酯胶粘剂是由分子链中含有异氰酸基(-NCO)及少量氨酯基(-NHCOO),具有很高极性和活泼性的一类胶粘剂。1848年Wurtz首先用硫酸二乙酯和氰酸钾合成异氰酸酯。19世纪Hofmann和Curtius等著名的化学家都对其性质进行过研究。1869年Gentier初步确定了异氰酸酯的结构。1940年德国法本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异氰酸酯具有特殊的胶接性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将4,4一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应用于战车的履带胶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拜尔公司开发了DesmodurR系列的多异氰酸酯和Desmocoll系列的端羟基聚酯多元醇,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异氰酸酯胶粘剂开发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至今己成为一个品种繁多、应用广泛的行业。1951年Deppe首先将异氰酸酯胶粘剂应用在刨花板的制备上。1973年美国Ellingson Lumber公司试制了用于室外的两面贴单板的MDI刨花板。Wilson J.B和富田文一郎分别对异氰酸酯胶粘剂制造人造板的胶合强度、湿强度、粘弹性等性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随着异氰酸酯胶粘剂的优点逐渐被发现,其在木材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我国已经开发出刨花板用异氰酸酯树脂胶粘剂;人造板用可乳化异氰酸酯树脂胶粘剂;胶接木材用异氰酸酯树脂胶粘剂等系列产品。国内的其它科研工作者也对异氰酸酯胶粘剂在木材中的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北华大学时君友等人将玉米淀粉的酚化产物处理成乳液,在一定酸碱度条件下,与无毒无公害的合成橡胶胶乳共聚制成API胶的主剂,将多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异氰酸酯基封闭处理后,作为API胶的固化剂,制成双组分无醛耐水的API胶。用该胶压制的三层复合实木地板、机拼细木工板、胶合板及集成材等胶合制品,其理化性能指标完全达到有关标准要求。东北林业大学艾军等人1311用荧光显微技术和Dsc分析方法研究了人造板用异氰酸酯胶粘剂牢固的化学胶接,尤其用于农作物秸杆(麦草、稻草)的胶接可得到符合我国木质A类优等品标准的刨花板。唐朝发等人研究了低成本水

最新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 一、微生物的探究历程 1、荷兰人列文.虎克:显微镜的发明者,1674年观察发现了杆菌、球菌和原生动物,他称为“小动物”,并向英国皇家学会写信介绍自己的发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微生物世界。 2、巴斯德(法国,近代微生物的奠基人,微生物学家) (1)否定“自然发生说”……“生生说”(曲颈瓶实验):将营养液(如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巴斯德将瓶中液体煮沸,使肉汤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不发生微生物。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阻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 (2)巴氏消毒法(62度,30分钟):用于牛奶、奶酪、啤酒 (3)发明了炭疽病疫苗和狂犬病疫苗 3、科赫:1843-1910年德国细菌学家: ?1876年,科赫发明了固体培养基,将微生物样品稀释后,用针尖沾取少量的稀释菌液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不久培养基的表面就会长出多种菌落。他用实验证实了“生生论” ?1882年发现并分离出了引起肺结核的病原菌和结核分支杆菌; ?1905年,科赫因结核杆菌的研究成果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二、微生物的种类 1、古细菌:生活在极端环境下 细胞壁组成与真细菌不同 青霉素不能抑制细胞壁的形成 对抗生素利富平不敏感。(利富平抑制细菌RNA的合成) 2、真细菌 (1)结构细胞壁:与植物细胞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不同,为肽聚糖细胞质: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还存在质 粒(小型环状DNA分子,基因工程目 的基因的运载体) 细胞膜: 拟核:分布DNA (2)芽孢: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做芽孢。芽孢的壁很厚,对干旱、低温、高温等恶劣的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例如,有的细菌的芽孢,煮沸3小时以后才死亡。芽孢又小又轻,可以随风飘散。当环境适宜(如温度、水分适宜)的时候,芽孢又可以萌发,形成一个细菌。 (3)绝大多数属于分解者,也有属于生产者(蓝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 3、真菌(酵母――单细胞,出芽或孢子生殖。霉菌――青霉、根霉、曲霉。蕈(xun)――蘑菇、香菇、平菇、金针菇)真核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聚氨酯概况综述

聚氨酯概况 一、聚氨酯定义 聚氨酯:凡是在大分子主链中含有氨基甲酸酯基的聚合物称为聚氨基甲酸酯,简称聚氨酯。 分类:聚酯型聚氨酯; 聚醚型聚氨酯。 聚酯型聚氨酯:以异氰酸酯和端羟基聚酯为原料制备的聚酯称为聚酯型聚氨酯。 聚醚型聚氨酯:以异氰酸酯和端羟基聚醚为原料制备的聚氨酯。 二、聚氨酯生产常用原料简介 己二酸(AA) 1、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或结晶粉末,略有酸味,微溶于水、环己烷,溶于丙酮、乙醇、乙醚。不溶于苯、石油醚。熔点152℃,沸点330.5℃(760mmHg),比重1.360(20/4℃),闪点196℃。 2、用途: AA主要用于生产尼龙(纤维和树脂),约占总生量的70%以上,聚氨酯行业中AA 的用量只约 20%,余下的用于增塑剂、造纸、药物等方面生产。 在PU行业中,AA用于生产PU革用树脂、鞋底原液、弹性体、胶粘剂和油漆等方面。 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MDI) 1、物理性质: 白色到微黄色结晶体(或粉末)。溶于丙酮、苯、甲苯、氯苯、硝基苯、煤油、乙酸乙酯等,比重1.197(70℃),凝固点38-39℃,沸点190℃(5mmHg)。 2、用途: MDI只用于聚氨酯行业中,其应用范围是:弹性体、纤维、革用树脂、鞋底原液、胶粘剂和油漆等方面。 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PAPI) 1、物理性质: 棕色粘稠液体,溶于丙酮、苯、甲苯、氯苯、硝基苯、煤油、乙酸乙酯等,比重1.23(25℃)。 2、用途: 在PU行业中,PAPI主要用于生产硬泡,此外还可用于胶粘剂、铺装材料等。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 1、物理性质 无色至淡黄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可溶于醚、丙酮、苯、四氯化碳、氯等。与水、醇及胺等反应,比重 1.2244(20/4℃),熔点19.5-21.5℃,沸点251℃(760mmHg)。 2、用途: TDI的主要用途是生产PU泡沫,约占TDI总量的80%以上。此外还用于胶粘剂、弹性体、油漆、固化剂等方面。 N,N-二甲基甲酰胺(DMF) 1、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液体,有氨气味,溶于水、乙醇、乙醚、氯仿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微溶于苯。溶解能力强,被称为万能有机溶剂。比重0.9445g/cm3(25/4℃),熔点-61℃,沸点153℃,折射率为1.4269。 2、用途: DMF主要用于革用树脂的合成和PU皮革生产加工方面,约占总量的90%以上,余下的用于医药和分析方面。 1,4—丁二醇(BDO) 1、物理性质: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味苦,有吸湿性,无气味。可溶于水、甲醇、乙醇和丙酮,微溶于乙醚,不易挥发。比重为1.016g/cm3(20/4℃),凝固点为20.9℃,沸点为228℃,折射率为1.4446(25℃)。 2、用途: 用于制造聚酯多元醇、不饱和树脂、药物、染料、化妆品及油漆等。 多元醇 一):聚酯多元醇 1、分类: 聚酯多元醇的种类繁多,根据其结构来分可分为三大类:聚酯多元醇类(主要是己二酸系列),聚ε—己内酯类,聚碳酸酯类。 聚酯多元醇是由二元酸与二元醇或三元醇经酯化、缩聚成一定分子量的端羟基高聚物。 聚ε—己内酯类是ε—己内酯在催化剂(有机钛类、辛酸亚锡)存在下,由起始剂(二醇或二胺)开环聚合成线性的端羟基或端胺基高聚物。 聚碳酸酯类是1,6—己二醇与二苯基碳酸酯经酯交换、缩聚而成的聚碳酸己二醇酯二醇。 2

封闭型多异氰酸酯

封闭型多异氰酸酯-正文 多异氰酸酚用苯酚、ε-己内酰胺等封端,形成的封闭型异氰酸酯,可与各种低聚物多元醇组合,在常温下稳定,可配制单组分烘烤型涂料,用于各种金属、塑料涂层,如电线漆包线漆、卷材涂料。 以Bayer Materials sciencc公司公司的封闭型异氰酸酯为例,介绍部分封闭型异氰酸酯的特性和用途。 Desmodur AP stable是苯酚封闭的多异氰酸酯,该固体树脂软化点约100℃,溶于醋酸乙酯、丙二醇单甲醚醋酸酯、甲乙酮及醇类溶剂,一般可用二甲苯、溶剂石脑油调节粘度。使用催化剂可加快固化速度。在140℃以上解封闭。它与苯酐聚酯多元醇结合,配制漆包线该,得到可直接焊接的漆包线。 Desmodur BL1100是己内酰胺封闭四芳香族多异氰酸能,与环脂族二胺(如BASF公司Laromin C260)组成高柔韧性单组分烘烤漆。易溶于醚、醇、酯及芳烃溶剂,有限溶于脂肪烃。可用氨酯级溶剂稀释。用于浸渍涂布或幕涂的涂料、以及胶粘剂。BL1100与C260以10/1质量比配合,在40℃以下贮存稳定,烘烤固化条件为150℃/45min、160℃/30min或180℃/10min。 Desmodur RL1265为己内酰胺封闭型芳香族多异氰酸酯,与多元醇组分或多元胺结合,配制单组分烘烤漆。易溶于醚、酯、酮、芳烃和松节油,脂肪烃只能有限稀释。需用氨醋级溶剂稀释。一般与聚酯多元醇配合,也可与增塑剂、环氧树脂混溶。当用作多元醇的交联剂组分,得到的涂料具有高硬度、优良的耐变形性、耐冲击性和耐化学品性能。应用领域包括管内涂料、罐头漆和耐碎石涂料。可在150℃/30mln固化。可与BLll00配合,改善卷材涂料等的硬度。 Desmodur BL3165是丁酮亏封闭的HDI性多异氰酸酯交联剂,用于烘烤漆,以100号石脑油/二元酸酯(2 5/10)为混合溶剂。BL3165用作固化剂刘,与聚酯多元醇等配制耐黄变、耐候的单组分聚氨酯烘烤漆。BL3165可用酯、酮及芳烃类溶剂稀释,固含量可稀释到40%,也可用高沸点的溶剂如溶剂石脑油稀释到60%。主要用途为卷材涂料、汽车漆、电器涂料、罐头漆等。典型固化条件(与支化聚酯配合)在无催化剂下160℃/60min、180℃/15min或200℃/7min,加DBTL可明显降低烘烤温度,而不降低贮存稳定性,催化固化条件为130℃/60min 、150℃/15min或175℃/7min。

特种加工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教学提纲

特种加工摘要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电火花加工技术在民用和国防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和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床不仅在模具制造业中广泛应用,而且在一般机械加工企业中逐渐普及.电火花加工技术是实践性与理论性都很强的一门技术,用户既要掌握电火花工艺方面的知识,又要充分熟悉电火花机床的功能与编程知识。目前,我国的电火花机床操作者中,大多只经过短期培训,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只能进行简单加工的程序编制,严重影响了加工设备的高效使用。为适应现代化加工技术的要求,电火花机床操作者,要全面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从事电火花加工的技术人员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企业也急需一批电火花加工方面懂工艺、会编程,能够熟练操作和维护机床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针对上述现状,作者对高职高专目前常见的电火花加工技术方面的教材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对国内数十家企业进行了调研,根据电火花加工技术人才知识结构的市场需求,从培养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出发,汇集多年的教学和在企业的实践经验,编写了本书。本书由电火花加工技术基础,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加工工艺及编程,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床、加工工艺及编程三部分组成。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已学过“机械制造技术”和“数控原理及其应用”课程,并已进行过金工实习或生产实习,对机械加工工艺和数控机床已有初步了解。关键字:电火花加工技术 1.激光加工技术原理 1.1激光加工技术简介激光加工技术是利用激光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性对材料(包括金属与非金属进行切割、焊接、表面处理、打孔、微加工等的一门技术。激光加工作为先进制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航空、冶金、机械制造等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对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自动化、无污染、减少材料消耗等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1.2激光技术分类激光技术是涉及到光、机、电、材料及检测等多门学科的一门综合技术,传统上看,它的研究范围一般可分为: 1)激光加工系统。包括激光器、导光系统、加工机床、控制系统及检测系统。 2)激光加工工艺。包括切割、焊接、表面处理、打孔、打标、划线、微调等各种加工工艺。 3)激光焊接:汽车车身厚薄板、汽车零件、锂电池、心脏起搏器、密封继电器等密封器件以及各种不允许焊接污染和变形的器件。目前使用的激光器有YAG激光器,CO2激光器和半导体泵浦激光器。4)激光切割:汽车行业、计算机、

微生物概述习题

微生物概述习题(一) 1.(2018年护理类高考题)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衣原体 B.病毒 C.原虫 D.真菌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分为三:①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病毒属于非细胞微生物。所以答案选A。 2.(2018年护理类高考题)下列属于细菌特殊结构的是 A.极体 B.荚膜 C.质粒 D.中介体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细菌的特殊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鞭毛、菌毛、荚膜、芽孢。所以答案选B。 3.(2018年护理类高考题)与致病性有关的组菌代谢产物是 A.维生素 B.热原质 C.色素 D.细菌素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其中具有致病性的是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维生素、色素好细菌素是不致病的。所以答案选B。 4.(2018年医药类高考题)细菌的测量单位是 A.纳米 B.微米 C.毫米 D.厘米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细菌的测量单位。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所以答案选B。 5.(2015年山东高考题)关于细菌荚膜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与其致病性有关 B.具有免疫原性 C.多由蛋白质构成 D.具有抗干燥作用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细菌荚膜的特性。细菌荚膜具有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细菌致病性有关;荚膜成分具有免疫原性;多数细菌的荚膜为多糖;荚膜还具有抗干燥作用。所以答案选C。 6.(2015年山东护理类高考题)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中一般不致病的是 A.维生素

B.毒素 C.侵袭性酶 D.热原质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其中具有致病性的是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细菌合成的维生素是不致命的,并可供人体吸收利用。所以答案选A. 二、简答题 1.(2018年医药类高考题)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 答: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和气体;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茶、杀白细胞素和肠毒素。 练习题 1.关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正确的的是 A.有细胞壁但不含肽聚糖 B.无核膜、核仁,核质为裸露环状DNA C.细胞核内含染色体遗传物质 D.含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不包括

刨花板用异氰酸酯胶粘剂研究的发展动态

来稿日期:1998-03-20责任编校:潘启英 刨花板用异氰酸酯胶粘剂研究的发展动态 王 戈 王子奇 (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研究所) 1 前 言 在国内外的刨花板工业中,虽然使用的胶粘剂大多数仍以甲醛系列为主,如酚醛树脂胶、脲醛树脂胶、三聚氰胺胶等,但异氰酸酯胶粘剂(M DI)近年得到很大发展和应用。由于其具有很高的胶合强度、良好的耐水性、对原料的适应面广、无甲醛等有毒气体的释放等许多优点,对该胶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并研制开发了许多种类的异氰酸酯胶粘剂,广泛应用于刨花板生产中,主要使用国家有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我国使用此胶种生产刨花板的工厂还很少,大多处于试验阶段。 2 刨花板用异氰酸酯胶粘剂的 研究发展概况 2.1 异氰酸酯胶的初期研究 1849年,由德国学者Wurtz 首先合成得到异氰酸酯化合物;1884年,Hentschel 等人用胺盐与光气反应合成了异氰酸酯,成为工业上合成异氰酸酯的方法。通过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塑料和橡胶工业情况的同盟国访问小组的报告了解到,德国最早于1940年,其研究人员在研究硫化橡胶的过程中发现了异氰酸酯的胶粘性能,随后美国等 国也对异氰酸酯的胶粘性进行了研究。 异氰酸酯真正用于刨花板生产还是在70 年代。1951年用二异氰酸酯生产刨花板试验成功,1975年西德No vopan 公司开始采用异氰酸酯作为刨花板芯层的胶粘剂,开始了商业性生产二异氰酸酯刨花板。美国、日本等国在70年代中期也引进德国技术,将异氰酸酯胶粘剂用于工业生产中。1981年美国El-coloard 用该胶作为结构刨花板的胶粘剂,且用量逐年增大。德国刨花板产量的10%是以异氰酸酯作为胶粘剂来生产的。日本及西欧一些国家已由异氰酸酯胶部分取代甲醛系列胶来生产轻质刨花板、结构刨花板及MDF 。2.2 异氰酸酯胶的反应机理及种类 异氰酸酯是一种化学性很强的物质,它含有R-N=C=0基团,能与含有活性氢的物质如水、胺、醇及酸反应。当一个单体含有一个以上异氰酸酯基团与含有多个活性氢基团的物质反应时,就制成了强度高、耐水、耐化学性好的固体聚合物。 异氰酸酯能作为刨花板的胶粘剂,主要是活性基团R-N =C=0与木质刨花的木纤维素及木素的羟基反应,通过上述作用,使二异氰酸酯和木材胶接在一起,从而产生了强度好、对酸、碱、水有较好稳定性的接合键。 另外,异氰酸酯还与刨花板中木质刨花里的水分反应生成聚脲,同样把刨花粘接在一起。 异氰酸酯种类很多,最常用的两类分别为甲苯二异氰酸酯(T DI)和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 DI)。目前,用于刨花板生 第23卷 第3期1998年5月 林 业 科 技FORESTRY SCIENCE &TECHNO LOG Y Vol.23No.3M ay .1998

(无醛)异氰酸酯胶粘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前言 胶粘剂用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木材工业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道,2000年世界人造板的产量达到1.54亿立方米,耗用370万吨胶粘剂(以固体含量100%计)。据《中国林业统计资料》和已发表的有关数据推算,我国1997年木材胶粘剂用量为92万吨,预测2005年和2010年人造板用胶量将分别增至141万吨(干)和169万吨。 人造板使用胶粘剂主要有脲醛树脂(UF)、酚醛树脂(PF)、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其中尤以UF用量大。人造板工业的这三大胶种都使用甲醛作为原料之一。随着人们对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甲醛的释放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也影响了人造板的销售。因此,开发环保型的胶粘剂,重点开发无甲醛或低游离甲醛型胶粘剂成为大势所趋。 异氰酸酯胶粘剂是首选胶种。 异氰酸酯胶粘剂自二战开始应用,并很快被人们喻为“可粘接任意物品的胶”。1951年,Dcppc最先用异氰酸酯胶接刨花板,1957年德国生产出第一批异氰酸酯刨花板。50多年来,对异氰酸酯胶粘剂的研究及应用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北美和欧洲,超过20%的OSB(定向结构板)及常规MDF(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厂家使用MDI胶粘剂。MDI世界年产量超过150万吨。美国的道化学公司及亨斯公司,德国的拜尔公司及巴斯夫公司,日本的聚氨酯公司及三井公司的研究开发及生产应用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 异氰酸酯胶粘剂的使用特点 异氰酸酯胶粘剂由于含有高反应活性的异氰酸酯基(-NCO),一方面可与木质及非木质纤维素原料如竹材、秸杆、棉杆等大分子中的羟基(-OH)化学键合,另一方面该胶粘剂还可以与水反应,它是人们寻找的唯一的既可以与人造板原料分子反应又可以与水反应的胶粘剂。反应式如下所示(P表示木质或非木质原料): P—OHOCN—R—NCO→P—OCONH—R—NCO P—OCONH—R—NCOP—OH→P—OCONH—R—NHCOO—P OCN—R—NCOH20→[HOOC—NH—R—NH—COOH]—NH2—R—NH2 CO2 nNH2—R—NH2 nOCN—R—NCO→OCN—[R—NHCONH]n—NCO n>1 —NH—COO—(氨基甲酸酯)将碎料分子有机地“桥接”起来,—NH—CO—NH—(脲键)与—NH—COO—,在加热条件(大于100℃)下可进一步与游离的—NCO发生三维交联固化反应,使粘接强度进一步提高。并且—NH—COO—和—NH—CO—NH—都可与原料中纤维素等大分子形成氢键,使得原料大分子间相互缔合、缠绕更加牢固。它显示出传统三大胶种难以比拟的特点;高的粘接强度,短的热压时间,优异的耐水性、防潮性和耐侯性,低的用量,并彻底消除了甲醛排放的污染。但该胶并未获得广泛的商业接受,主要原因: (1)价格问题假设人造板异氰酸酯用胶量为4%,产品耗胶量为30kg/m3,单位价格以12元/kg计算,则产品胶成本为360元/m3;若用UF胶粘剂,用胶量为10%,产品耗胶量为150kg/m3,单位价格以1.5元/kg计,产品胶成本为225元/m3,二者相差甚远。 (2)对压板粘附问题甲醛基胶粘剂通常不用脱膜剂,而异氰酸酯胶粘剂由于优良的粘接性能,热压时造成胶合板与台板粘合,因此,必须通过内或外脱膜剂的使用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也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2人造板用异氰酸酯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内外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方法主要有: 2.1 水乳化异氰酸酯法

特种加工技术的现状发展及其应用教学文案

特种加工技术的现状发展及其应用 一、特种加工技术的现状发展 特种加工是各种利用物理的、化学的能量去除或添加材料以达到零件设计要求的加工方法的总称。由于这些加工方法的加工机理以溶解、熔化、气化、剥离为主,且多数为非接触加工,因此对于高硬度、高韧性材料和复杂形面、低刚度零件是无法替代的加工方法,也是对传统机械加工方法的有力补充和延伸,并已成为机械制造领域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内容。目前,这一技术正向着自动化、柔性化、精密化、集成化、智能化和最优化方向发展,在已有的工艺不断完善和定型的同时,新的特种加工技术不断涌现,如快速原形制造技术、等离子体熔射成形工艺技术、在线电解修整砂轮镜面磨削技术、实变场控制电化学机械加工技术、三维型腔简单电极数控电火花仿铣技术、电火花混粉大面积镜面加工技术、磁力研磨技术和电铸技术等。新的特种加工技术是在传统的特种加工技术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材料、控制和微电子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产品应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正在形成面向快速制造的特种加工技术新体系。 1、特种加工技术的构成 近二三十年来,特种加工技术发展迅速,其内涵已十分广泛而丰富。包括:.溶解加工、熔化加工、复合加工、综合加工、特种机械加工等多种加工形式。 2、人工智能技术为特种加工工艺规律建模奠定了基础 特种加工的微观物理过程非常复杂,往往涉及电磁场、热力学、流体力学、电化学等诸多领域,其加工机理的理论研究极其困难,通常很难用简单的解析式来表达。近年来,虽然各国学者采用各种理论对不同的特种加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理论成就,但离定量的实际应用尚有一定的距离。然而采用每一种特种加工方法所获得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与加工条件参数间都有其规律。 因此,目前常采用研究传统切削加工机理的实验统计方法来了解特种加工的工艺规律,以便实际应用,但还缺乏系统性。受其限制,目前特种加工的工艺参数只能凭经验选取,还难以实现最优化和自动化,例如,电火花成形电极的沉入式加工工艺,它在占电火花成形机床总数95%以上的非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和较大尺寸的模具型腔加工中得到广泛应用。 虽然已有学者对其cad、capp和cam原理开展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工艺数据的缺乏,仍未有成熟的商品化的cad/cam系统问世。通常只能采用手工的方法或部分借助于cad造型、部分生成复杂电极的三维型面数据。随着模糊数学、神经元网络及专家系统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发展,人们开始尝试利用这一技术来建立加工效果和加工条件之间的定量化的精度、效率、经济性等实验模型,并得到了初步的成果。因此,通过实验建模,将典型加工实例和加工经验作为知识存储起来,建立描述特种加工工艺规律的可扩展性开放系统的条件已经成熟。并为进一步开展特种加工加工工艺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应用人工智能选择零件的工艺规程和虚拟加工奠定基础。 3、智能控制将成为特种加工领域主要的控制策略 加工过程和加工设备的稳定、可靠、高效地运行是特种加工工艺技术适应快速制造体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但由于多数特种加工方法采用“以柔克刚”的非接触式加工机制,加工是伴随着物理、化学过程进行的,其加工的微观过程非常复杂,迄今为止仍不能用一个确定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而且随着加工过程的进行,加工条件有时还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引起加工特性随时间而变化。因此在控制理论中属于典型的模型不确定非线性时变系统,很难用经典的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方法获得理想的控制效果。多年来人们尝试过很多种自适应控制策略,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加工条件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仍难以达到满意的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