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结构原理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结构原理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结构原理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结构原理

功率放大器的作用是将来自前置放大器的信号放大到足够能推动相应扬声器系统所需的功率。就其功率来说远比前置放大器简单,就其消耗的电功率来说远比前置放大器为大,因为功率放大器的本质就是将交流电能"转化"为音频信号,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能量损失,其中尤以甲类放大和电子管放大器为甚。

功率放大器的结构

功率放大器的方框图如图1-1所示。

差分对管输入级

输入级主要起缓冲作用。输入输入阻抗较高时,通常引入一定量的负反馈,增加整个功放电路的稳定性和降低噪声。

1.前置激励级的作用是控制其后的激励级和功劳输出级两推挽管的直流平衡,并提供足够的电压增益。激励级则给功率输出级提供足够大的激励电流及稳定的静态偏压。激励级和功率输出级则向扬声器提供足够的激励电流,以保证扬声器正确放音。此外,功率输出级还向保护电路、指示电路提供控制信号和向输入级提供负反馈信号(有必要时)。放大器的输入级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级几乎一律都采用差分对管放大电路。由于它处理的信号很弱,由电压差分输入给出的是与输入端口处电压基本上无关的电流输出,加之他的直流失调量很小,固定电流不再必须通过反馈网络,所以其线性问题容易处理。事实上,它的线性远比单管输入级为好。图1-2示出了3种最常用的差分对管输入级电路图。

图1-2种差分对管输入级电路

在输入级电路中,输入对管的直流平衡是极其重要的。为了取得精确的平衡,在输入级中加上一个电流反射镜结构,如图1-3所示。它能够迫使对管两集电极电流近于相等,从而可以对二次谐波准确地加以抵消。此外,流经输入电阻与反馈电阻的两基极电流因不相等所造成的直流失调也变得更小了,三次谐波失真也降为不加电流反射镜时的四分之一。

在平衡良好的输入级中,加上一个电流反射镜,至少可把总的开环增益提高6Db。而对于事先未能取得足够好平衡的输入级,加上电流反射镜后,则提高量最大可达15dB。另一个结果是,起转换速度在加电流反射镜后,大致提高了一倍。

在输入级中,即使是差分对管采用了电流反射镜结构,也仍然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以见效她的高频失真。下面简述几钟常用的方法。

1)、恒顶互导负反馈法

图1-4示出了标准输入级(a)和加有恒定互导(gm)负反馈输入级(b)的电路原理图。经计算,各管加入的负反馈电阻值为22Ω当输入电压级为-40dB条件下,经测试失真由0.32%减小到了0.032%。同时,在保持gm为恒定的情况下,电流增大两倍,并可提高转换速率(10~20)V/us。

图1-3标准电流反馈镜输入级 1-4 标准输入级和加有恒定互导负反馈输入级将输入管换成互补反馈行对管的方法,简称为CFP法,电路示于图1-5。

图1-5 改进型差分管输入级

这种输入级与上述恒定互导负反馈输入级相比,在输入电压级为-30dB情况下,测试结果显示,恒定互导负反馈输入级给出的三次谐波失真为0.35%,而CFP型输入级的三次谐波失真为0.045%,对其它情况来说,后者的三次谐波失真大致为前者的一半。

共射—共基互补输入电路示于图1-6(c)在该图示值情况下,当输入电平级为-30Db时,失真见效到0.016%左右。另外,由于该电路在输入管集电极处不存在值得重视的电压波动,其主要好处是把输入器件用来工作的电压Vce给降下来。这样就可以允许她以较低的温度工作,从而改善其热平衡,通常Vce为5V即可工作的很好。

1共射—共基互补型输入级

2 将输入管换成互补负反馈型对管

3 改进输入级线性的方法

4 加有电流反射镜的输入级

电压放大级

由于电压放大级不仅要提供全部的电压增益,而且还要给出正个输出的电压摆幅,因而电压放大级被人为是声频放大器中最关键的部分。然而,设计的好的电压放大级,其对整个放大器的综合时针是没有多达影响的,电压放大级自身产生的失真是很小的。图1-7给出了6中电压放大级的原理图,其中(a)为以电流源为负载的常规电压放大级;图(b)为负载被自举的常规电压放大级;(c)为通过加强β的射极跟随器,深化局部负反馈电压放大级;(d)为采用共射—共基接法,深化局部负反馈电压放大级;(e)为加有缓冲的电压放大级;(f)为采用交替缓冲对电压放大管负载加以自举的电压放级。

图1-7 电压放大级的6种变形电路

使电压放大级具有交稿的局部开环增益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一来才能对电压放大级记忆线性化,且可采用有源负载技术,以提高电压增益。例如图1-7(a、b、f)所示,若要进一步改进电压放大级,其较有成效的途径是致力于改善其特性曲线的非线性。

功率输出级

众所周知,决定输出级时针的最基本因素就是工作类别。由于甲类工作状态不会产生交越失真和开关失真,因而成为理想的模式。然而,其产生的大信号失真仍未能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对甲乙类而言,如果输出功率超出甲类工作所能承受的电平,则总谐波失真肯定会增大。因为这时的偏置控制是超前的,其互导倍增效应(即位于甲类工作区,两管同事导通所导致的电压增益增大现象)对时针残留物产生影响而出现了许多高次谐波。这个事实似乎还鲜为人知,恐怕是由于在大多数放大器中这种互导倍增失真的电平相对都比较小,并被七台河失真所完全淹没了的缘故。对于甲

乙类而言,通过对它与甲乙类失真残留物频谱分析可知,除不可避免的输出级失真外,所有的非线性都已有效地加以排除,且在奇次谐波幅度上,最佳乙类状态要比甲乙累低10Db。实际上,奇次谐波普遍认为是最令人讨厌的东西,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不避免甲乙类工作状态。

由此看来,关于输出级工作状态的选择,似乎只能在甲镭和乙类二者中选取。但是,如果从效率、大信号失真、温升及其它失真等方面综合加以考虑的话,乙类的各项性能指标是压倒其它类别的,因此输出级选择乙类工作状态得到广泛应用。

输出级的类型约有20余种,例如射极跟随器式输出级、互补反馈对管式输出级、准互补式输出级、三重式输出级、功率FET式输出级等,还有误差校正型输出级、电流倾注行输出级及布洛姆利(Blomley)型输出级等。

现仅介绍几钟如下:

输出级的类型

射极跟随器式输出级(达林顿结构)

图1-8是最常见的3种射极跟随器式输出级,他们是双重射极跟随器结构,其中第一个跟随器是第2个跟随器(输出管)的驱动器。这里所以不称为答林顿结构,因为达林顿结构暗含着它可以是包括了驱动管、输出管以及各种射极电阻的集成块。

图1-8 3种类型的射极跟随器输出级

三种类型电路中,(a)为盛行的一种,其特征是把驱动管的射极电阻连接到输出电路上去。而(b)类型两驱动官所公有的射极电阻Rd不在接到输出电路上,可以在输出管正处于关断时让驱动管对其发射结加以反偏置。(c)类型是

通过把两驱动管射极电阻分别接到侧供电电路上(而不是接到输出电路上)来维持驱动管工作于甲类状态的一种结构。其突出的特点是在对输出管基极进行反偏置这一点上,表现的与(b)类型同等良好,高频事会关端得更为干脆。

事实上,上述三种类型输出级的共同特点都是在输入端与负载之间串接了两个发射结。另一个特点就是增益降落产生在大输出电压与重负载的场合。

射极跟随器式输出级的特点是输入是通过串联的两个发射结传递给输出端,且这一级末加局部负反馈。另一个特点是在扁压与射极电阻Re之间存在两个不同的发射结,所传输的电流不同,且结温也不同。

1.互补反馈对管式输出级

互补反馈对管式输出级也称为西克对管(SzikLai-Pair)式输出级,见图1-9。其特点是,驱动管是按照有利于对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加以比较的需求来设置的,他可以给出更好的线性以及叫好的热稳定性。

由博里叶分析可知,互补反馈对管式输出级产生的大信号非线性比射极跟随器的要小,同时,交越区的宽度也窄的多,约为±0.3V。

2.准互补式输出级

图1-10(a)示出了标准型准互补电路,(b)为巴克森德尔(Baxandall)准互补电路。标准型准互补电路在交越区附近的对称性不佳,而对称性得到较大的改善的是采用跋克森徳尔二极管的巴克森徳尔互补电路。它常用语放大器的闭环中,在其它时针已大大地排除之后,它能够给出很好的性能。例如,当用于负反馈因数为34dB左右(30KHz)的放大器时,在100W条件下,失真可很容易做到0.0015%(1KHz)与0.15%(10kHz)。

图1-9 互补反馈对管式输出级

图1-10 准互补式输出级

3.三重式输出级

三重式输出级的电路结构,是在输出级的每一半电路部分使用3个晶体管二不是2只,它可以有7种变形之多。该电路形式运用得正确,可有以下两个好处:

a、对于大输出电压与电流所给出的线性较好;

b、由于能够让前驱动管来处理功率很小的信号,耳使其可一直保持很低的工作温度,从而使静态设定条件更加稳定。图1-11示出了产品设计中所常用的3种重式输出电路。

输出级的时针可细分为大信号非现行失真、交越失真和开关(关断)失真3种。在考虑所有双极晶体管级的情况下,它们的大信号非线性失真(LSN)共同表现如下:

a、LSN随负载阻抗的减小而增大

在负载为8Ω的典型输出级中,其闭环LSN通常可忽略不计,但当负载阻抗为4Ω时,其相对较纯的三次谐波会在THD 残留物中变得明显起来。

b、LSN随驱动管发射极活集电极电阻的减小而加重。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驱动管摆幅变大,然而其好处是可见效关端失真,二者兼顾折衷的方法是取阻值为47~100Ω。需要指出的是,LSN在总失真所占有的比重(负载为8Ω时)与交越失真和关断失真相比是很小的。这个论断在4Ω负载时是不成立的,更不要说是2Ω负载了。如果设计重点不是放在使关断失真最小化上,册互补反馈对管式输出级通常是最佳的选择。

c、大Ic时的增益跌落可又简单有效的前馈机制部分地加以抵消。

a.大信号非线性时针

b.输出级的失真

4.交越失真

交越时针之所以对乙类功放最为有害,是由于它会产生令人讨厌的高次谐波,而且其值会随信号电品的下降而增大。事实上,就一太驱动8Ω负载放大器而言,其综合线性是由交越失真来决定的,即使是在其输出级设计的很好,并且加的偏压也为最佳值时,也是如此。

图1-12(欠图)示出了失真加噪声(THD+N)随输出电平降低而增大的情形,但其变化比较缓慢。实际上,射随器式互补反馈对管式输出级都具有与图1-12相类似的曲线,不管偏置不足的程度有多大,总谐波失真在输出电压减半时将增加1.5倍。

关于交越失真的情况,英国有关部门文献的报道如下:

实验证明,就大多数指标而言,互补反馈对管式输出级优于射极跟随器式输出级。有关实验结果于表1-1、1-2、1-3中,其中表1-2、1-3分别为互补反馈对管式输出级及射极跟随器输出级和互补反馈对管输出级的实验结果。表中Vb 为倍增偏置发生器在驱动级基极两端建立的电压,工作于乙类放大状态时,Vb=Vq~3Vq,Vq为在两个发射极电阻Re两端产生的静态电压,通常Vq=5~50mV,依所选的电路结构而定。静态电流Iq为流过输出器件的电流,其中不包括驱动级稳定电流。

为了改善交越失真,记住以下条件结论是很重要的:a、静态电流本身无关紧要,而VQ却是至关重要的参量;

b、一个能使VQ严格保持正确的热补偿方案,只需要知道驱动管和输出管的结温。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结温实际上是不能准确测得的,但至少我们可以知道目标是什么。

5.关断失真

关断失真取决于几个可变因素,尤其是输出器件的速度特性和输出拓扑。关键的因素是输出级能否使输出其间b、e结反向偏置,致使载流子吸出速度最大,以便使输出器件迅速截止。前述图1-8(b)射随器输出级电路是唯一能使输出b、e结反向偏置的普通电路。

第二个影响因素就是驱动级发射极或集电极的电阻值,该电阻愈小,可除去已存储电荷的速度就越快,应用这些准则可明显减小高频失真。

此外,图1-8(b)所示的射随器输出电路的共用驱动级电阻Rd上并联一个加速电容后,可以减小高频时的THD失真。比如,在40Hz时,可使THD减小1半,这说明输出器件截止要"纯净"得多。当然在300Hz~8KHz范围内也是会有同样的好处。对于双结型晶体管构成的输出级而言,最佳输出级的选择如下:

(1)第二种射极跟随器式输出级这种输出级在对付截止失真方面是最好的,但静态电流稳定性可能有问题。

(2)互补反馈对管式输出级

这种输出级具有良好的静态电流稳定性和很小的大信号非线性,但最大的特点是如果不另加高压电源,就不可能通过输出基极反偏置来时间快速截止。

(3)巴克森徳尔准互补式输出

这种输出级在现行方面与射极跟随器输出级差不多,但具有节约输出器件成本的优点。然而其静态电流稳定性却不如互补反馈对管式输出级。

单管放大电路实验报告—王剑晓

单管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电03 王剑晓 2010010929 单管放大电路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放大电路直流工作点的调整与测量方法; (2)掌握放大电路主要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3)了解直流工作点对放大电路动态特性的影响; (4)掌握发射极负反馈电阻对放大电路动态特性的影响; (5)掌握信号源内阻R S对放大电路频带(上下截止频率)的影响; 二、实验电路与实验原理 实验电路如课本P77所示。 图中可变电阻R W是为调节晶体管静态工作点而设置的。 (1)静态工作点的估算与调整; 将图中基极偏置电路V CC、R B1、R B2用戴维南定理等效成电压源,得到直流通路, 如下图1.2所示。其开路电压V BB和内阻R B分别为: V BB= R B2/( R B1+R B2)* V CC; R B= R B1// R B2; 所以由输入特性可得: V BB= R B I BQ+U BEQ+(R E1+ R E2)(1+Β) I BQ; 即:I BQ=(V BB- U BEQ)/[Β(R E1+ R E2)+ R B]; 因此,由晶体管特性可知: I CQ=ΒI BQ; 由输出回路知: V CC= R C I CQ + U CEQ+(R E1+ R E2) I EQ; 整理得: U CEQ= V CC-(R E1+ R E2+ R C) I CQ; 分析:当R w变化(以下以增大为例)时,R B1增大,R B增大,I BQ减小;I CQ减小; U CEQ增大,但需要防止出现顶部失真;若R w减小变化相反,需要考虑底部失真(截 止失真); (2)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做出电路的交流微变等效模型: 则: 电压增益A i=U O/U i=-?(R C// R L)/r be; 输入电阻R i=R B1//R B2//r be; 输出电阻R O= R C; 其中r be=r bb’+(1+?)U T/ I EQ,体现了直流工作点对动态特性的影响; 分析:当R C、R L选定后,电压增益主要决定于r be,受到I EQ,即直流工作点的影 响。由上面对直流工作点的分析可知,R w变化(以下以增大为例)时I CQ减小, 那么r be增大,电压增益A i减小,输入电阻R i增大,输出电阻R O基本不变,与直 流无关; 如果将发射极旁路电容C E改为与R E2并联,R E1成为交流负反馈电阻,电路的动态 参数分别变为 电压增益A i=U O/U i=-?(R C// R L)/[r be+(1+?) R E1];

模电仿真实验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仿真实验报告册 仿真实验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仿真仿真实验项目名称: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仿真类型(填■):(基础■、综合□、设计□) 院系: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完成时间: 成绩: .

.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熟悉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熟悉低频电子线路实验设备,进一步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交流毫伏表、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实验电路板。 三、实验原理 电阻分压式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电路如图3.2.1所示。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 W +R 1)和R 2组成的分压电路,发射极接有电阻R 4(R E ),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微小的正弦信号U i ,经过放大在输出端即有与U i 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 o ,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 在图3.2.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R 1和R 2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T 的基极电流I B 时(一般5~10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进行估算(其中U CC 为电源电压): CC 21W 2 BQ ≈ U R R R R U ++ (3-2-1) C 4 BE B EQ ≈I R U U I -= (3-2-2) )(43C CC CEQ R R I U U +=- (3-2-3) 电压放大倍数 be L 3u ||=r R R β A - (3-2-4) 输入电阻 be 21W i ||||)(r R R R R += (3-2-5) 图3.2.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实验三_晶体管共射级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

实验三晶体管共射级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学号:姓名: 一、题目:晶体管共射级单管放大器 二、实验原理: 下图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 器实验电路图。晶体管共射电路是电压反向放大器。当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U i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一个与U i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 o,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 实验电路图 三、实验过程

1.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测试 ①静态工作点的测量 置输入信号U i=0,将放大器的输入端与地端短接,然后选用量程合适的万用表分别测量晶体管的各电极对地的电位U、U和U。通过 I=(U-U)/R 由U确定I。 ②静态工作点的调试 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一定的输入电压U i,检查输出电压U o的大小和波形。若工作点偏高,则放大器在加入交流信号后易产生饱和失真,若工作点偏低则易产生截止失真。 2.测量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将静态工作点调在交流负载的中点。在放大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逐步加大输入信号的幅度,并同时调节R w,用示波器观察U o,当输出波形同时出现削底和缩顶现象时,说明静态工作点已调在交流负载线的中点。然后反复调整输入信号,使波形输出幅度最大,且无明显失真时,用示波器直接读出U opp。 3.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调整放大器到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然后加入输入电压U i,在输出电压U o不失真的情况下,测出U i和U o的有效值, A u=U o/U i 4.输入电阻R i的测量 在被测放大器的输入端与信号源之间串入一已知电阻R,

在放大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用毫伏表测出U s和U i。 根据输入电阻的定义可求出R i。 5.输出电阻R o的测量 在放大器正常工作条件下,测出输出端不接负载的输出电压U o和接入负载的输出电压U L。 U L=R L U O /(R O+R L) 计算出Ro。 在测试中保证负载接入前后输入信号的大小不变。 四、实验数据 1.调试静态工作点 测量值计算值 U(V)U(V)U(V)R(K)U(V)U(V)I(mA) 2.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

单管共射极放大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单管共射极分压式放大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1.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 测量法。 3.熟悉简单放大电路的计算及电路调试。 4.能够设计较为简单的对温度稳定的具有一定放大倍数的放大电路。 二、实验要求:输入信号Ai=5 mv, 频率f=20KHz, 输出电阻R0=3kΩ, 放大倍数Au=60,直 流电源V cc=6v,负载R L=20 kΩ,Ri≥5k,Ro≤3k,电容C1=C2=C3=10uf。三、实验原理: (一)双极型三极管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 1.单管共射极放大电路。 (1)基本电路组成。如下图所示: (2)静态分析。I BQ=(V cc-U BEQ)/R B (V CC为图中RC(1)) I=βI BQ

U CEQ=V CC-I CQ R C (3)动态分析。A U=-β(R C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射极跟随器)。 (1)基本电路组成。如下图所示: (2)静态分析。I BQ=(V cc-U BEQ)/(R b +(1+β)R e)(V CC为图中Q1(C)) I CQ=βI BQ U CEQ=V CC-I EQ R e≈V CC-I CQ R e (3)动态分析。A U=(1+β)(R e管共基极放大电路。 (1)基本电路组成。如下图所示:

(2)静态分析。I EQ=(U BQ-U BEQ)/R e≈I CQ (V CC为图中RB2(2)) I BQ=I EQ/(1+β) U CEQ=V CC-I CQ R C-I EQ R e≈V CC-I QC(R C+R e) (3)动态分析。AU=β(R C极管将输入信号放大。 2.两电阻给三极管基极提供一个不受温度影响的偏置电流。 3.采用单管分压式共射极电流负反馈式工作点稳定电路。 四、实验步骤: 1.选用2N1711型三极管,测出其β值。 (1)接好如图所示测定电路。为使ib达到毫安级,设定滑动变阻器Rv1的最大阻值是 1000kΩ,又R1=3 kΩ。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二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一、实验目得 1.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得调式方法与测量方法。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得测试方法及放大器参数对放大倍数得影响。 3.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得使用。 二、实验原理 图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偏置电阻R B1、R B2组成分压电路,并在发射极中接有电阻R E,以稳定放大器得静 态工作点。当在放大器得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后,在放大器得输出端便可 得到一个与输入信号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得输出信号,从而实现了电 压放大。 三、实验设备 1、信号发生器 2、双踪示波器 3、交流毫伏表 4、模拟电路实验箱 5、万用表 四、实验内容 1.测量静态工作点 实验电路如图2—1所示,它得静态工作点估算方法为: UB≈

图2—1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I E=≈Ic U CE=UCC-I C(RC+RE) 实验中测量放大器得静态工作点,应在输入信号为零得情况下进行。 1)没通电前,将放大器输入端与地端短接,接好电源线(注意12V电源位置)。 2)检查接线无误后,接通电源。 3)用万用表得直流10V挡测量UE =2V左右,如果偏差太大可调节静态工作点(电位器RP)。然后测量U B、U C,记入表2—1中。 表2—1 测量值计算值UB(V) UE(V) UC(V)R B2(KΩ)U BE(V) UCE(V) I C(mA) 2、6 2 7、2 60 0、6 5、2 2 B2 量结果记入表2—1中。 5)根据实验结果可用:I C≈I E=或I C= UBE=U B-U E U CE=U C-UE 计算出放大器得静态工作点。 2.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单管放大器

第二章基础性实验 实验一单管交流放大电路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电子元件和模拟电路实验箱; 2.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及其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3.掌握测量放大电路的Q点,A V,r I,r0的方法,了解共射极电路的特性。 二.实验仪器 1.模拟电路实验箱; 2.函数信号发生器; 3.双踪示波器; 4.数字万用表。 三.预习要求 1.三极管及单管放大电路工作原理; 2.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和动态参数的测量方法; 3.各种仪器仪表使用方法。 四.实验内容 1.连接电路与简单测量 (1) 用万用表判断实验箱上三极管V的极性和好坏并测量三极管β值。(注意:不能带电测量)。 (2) 接通电源用数字万用表测量+12V电源。 (3) 然后关断电源,按图2.1.1所示,连接实验电路,将R P的阻值调到最大位置。

图2.1.1 共射极放大电路 2.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整 接线完毕仔细检查,确定无误后接通电源。 改变偏置电阻R b(即R P)值就改变了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为调整最佳工作点可借助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方法:在A点加入频率1KHz 电压500mV的正弦交流信号或在放大器输入端(V i处)加入f=1KHz V i=5mV的正弦交流信号(将函数信号发生器频率调在1KHz,用晶体管毫伏表测量其输出电压,使其输出电压调在500mV或5mV,波形为正弦波),用示波器观察放大电路的输出波形,调整R P使其输出幅值最大且不失真(一般VC为 4-6V),然后去掉输入信号,用数字万用表按表2.1.1进行测量和计算,结果填入表2.1.1中。(测量电阻R b时必须关断电源) 注意:I b和I c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①测I b和I c一般可用间接测量法,即通过测V c和V b,R c和R b计算出I b和I c。(注:图2.1.1中I b为支路电流)建议初学者采用。此法操作简单,不容易损坏器件和仪表。 ②直接测量法即将微安表和毫安表直接串联在基极(集电极)中测量。但操作不当容易损坏器件和仪表。不建议初学者采用。此法直观。 估算公式:I c = C C CC R V V- I B ≈ β C I (β≈160) 表2.1.1 3.电压放大倍数的测量和计算

单管放大电路实验报告王剑晓

单管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电03 王剑晓 2010010929 单管放大电路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放大电路直流工作点的调整与测量方法; (2)掌握放大电路主要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3)了解直流工作点对放大电路动态特性的影响; (4)掌握发射极负反馈电阻对放大电路动态特性的影响; (5)掌握信号源内阻R S对放大电路频带(上下截止频率)的影响; 二、实验电路与实验原理

实验电路如课本P77所示。 图中可变电阻R W是为调节晶体管静态工作点而设置的。 (1)静态工作点的估算与调整; 将图中基极偏置电路V CC、R B1、R B2用戴维南定理等效成电压源,得到直流通路, 如下图1.2所示。其开路电压V BB和内阻R B分别为: V BB= R B2/( R B1+R B2)* V CC; R B= R B1// R B2; 所以由输入特性可得: V BB= R B I BQ+U BEQ+(R E1+ R E2)(1+Β) I BQ; 即:I BQ=(V BB- U BEQ)/[Β(R E1+ R E2)+ R B]; 因此,由晶体管特性可知: I CQ=ΒI BQ; 由输出回路知: V CC= R C I CQ + U CEQ+(R E1+ R E2) I EQ; 整理得: U CEQ= V CC-(R E1+ R E2+ R C) I CQ; 分析:当R w变化(以下以增大为例)时,R B1增大,R B增大,I BQ减小;I CQ减 小;U CEQ增大,但需要防止出现顶部失真;若R w减小变化相反,需要考虑底部 失真(截止失真); (2)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做出电路的交流微变等效模型: 则: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实验报告

实验二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 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 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 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图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 B1和R B2 组成的分压电路,并在发射极中接有电阻R E ,以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当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u i 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一个与u i 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 0,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 在图2-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R B1和R B2 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T 的 基极电流I B 时(一般5~10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 CC B2 B1B1B U R R R U +≈ C E BE B E I R U U I ≈+-≈ 1 F R U CE =U CC -I C (R C +R E +R F1) 电压放大倍数 1 )1(F R // β++-=be L C V r R R β A 输入电阻 R i =R B1 // R B2 // [ r be +(1+β)R F1 ] 输出电阻 R O ≈R C 由于电子器件性能的分散性比较大,因此在设计和制作晶体管放大电路时,离不开测量 图2-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

和调试技术。在设计前应测量所用元器件的参数,为电路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在完成设计和装配以后,还必须测量和调试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和各项性能指标。一个优质放大器,必定是理论设计与实验调整相结合的产物。因此,除了学习放大器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外,还必须掌握必要的测量和调试技术。 放大器的测量和调试一般包括: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试,消除干扰与自激振荡及放大器各项动态参数的测量与调试等。 1、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试 1) 静态工作点的测量 测量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应在输入信号u i =0的情况下进行,即将放大器输入端与地端短接,然后选用量程合适的直流毫安表和直流电压表,分别测量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 I C 以及各电极对地的电位U B 、U C 和U E 。一般实验中,为了避免断开集电极,所以采用测量电 压U E 或U C ,然后算出I C 的方法,例如,只要测出U E ,即可用 C E BE B E I R U U I≈ + - ≈ 1 F R 算出I C (也可根据C C CC C R U U I - = ,由U C 确定I C ),同时也能算出U BE =U B -U E ,U CE =U C -U E 。 为了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应选用内阻较高的直流电压表。 2) 静态工作点的调试 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是指对管子集电极电流I C (或U CE )的调整与测试。 静态工作点是否合适,对放大器的性能和输出波形都有很大影响。如工作点偏高,放 大器在加入交流信号以后易产生饱和失真,此时u O 的负半周将被削底,如图2-2(a)所示; 如工作点偏低则易产生截止失真,即u O 的正半周被缩顶(一般截止失真不如饱和失真明显),如图2-2(b)所示。这些情况都不符合不失真放大的要求。所以在选定工作点以后还必须进 行动态调试,即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一定的输入电压u i ,检查输出电压u O 的大小和波形 是否满足要求。如不满足,则应调节静态工作点的位置。 (a) (b) 图2-2 静态工作点对u O 波形失真的影响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 电路实验报告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实验二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式方法和测量方法。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的测试方法及放大器参数对放大倍数的影 响。 3.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图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偏置电阻R B1、R B2组成分压电路,并在发射极中接有电阻R E ,以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当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一个与输入信号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 三、实验设备 1、信号发生器 2、双踪示波器 3、交流毫伏表 4、模拟电路实验箱 5、万用表 四、实验内容 1.测量静态工作点 实验电路如图2—1所示,它的静态工作点估算方法为: U B ≈ 2 11B B CC B R R U R +?

图2—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I E = E BE B R U U -≈Ic U CE = U C C -I C (R C +R E ) 实验中测量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应在输入信号为零的情况下进行。 1)没通电前,将放大器输入端与地端短接,接好电源线(注意12V 电源位置)。 2)检查接线无误后,接通电源。 3)用万用表的直流10V 挡测量U E = 2V 左右,如果偏差太大可调节静态工作点(电位器RP )。然后测量U B 、U C ,记入表2—1中。 表2—1 测 量 值 计 算 值 U B (V ) U E (V ) U C (V ) R B2(K Ω) U BE (V ) U CE (V ) I C (mA ) 2 60 2 B2所有测量结果记入表2—1中。 5)根据实验结果可用:I C ≈I E = E E R U 或I C =C C CC R U U -

模电共射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一BJT单管共射电压放大电路 实验报告 自动化一班 李振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共射放大电路的基本调试方法。 (2)掌握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基本分析方法。(3)进一步熟练电子仪器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仿真电路图

静态工作点变化而引起的饱和失真与截止失真 静态工作点的调整和测量 : 调节RW1,使Q 点满足要求(ICQ =。测量个点的静 态电压值 RL =∞及RL =2K 时,电压放大倍数的测量 : 保持静态工作点不变!输入中频段正弦波,示波器监视输出波形,交流毫伏表测出有效值。 装 订 线

RL=∞时,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Vomax(有效值)≥3V : 增大输入信号幅度与调节RW1,用示波器监视输出波形、交流毫伏表测出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Vomax 。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测量 : 采用分压法或半压法测量输入、输出电阻。 放大电路上限频率fH、下限频率fL的测量 : 改变输入信号频率,下降到中频段输出电压的倍。 观察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 饱和失真、截止失真、同时出现。 三、主要仪器设备 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12V稳压源、万用表、实验电路板、三极管9013、电位器、各种电阻及电容器若干等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准备工作: 修改实验电路 将K1用连接线短路(短接R7); RW2用连接线短路; 在V1处插入NPN型三极管(9013); 将RL接入到A为RL=2k,不接入为RL=∞(开路) 。 开启直流稳压电源,将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调整到12V,并用万用表检测输出电压。 确认输出电压为12V后,关闭直流稳压电源。 用导线将电路板的工作电源与12V直流稳压电源连接。

【实验一】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原理

实验一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原理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 试方法及其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 响; 2.学习测量放大电路Q 点,Au、 Ri、Ro的方法,了解共射极电路 特性; 3.学习放大电路的动态性能。 二、实验仪器 1.示波器 2.信号发生器 3.数字万用表 三、预习要求 1.在MultiSIM的环境下按照本次实验的内容和步骤搭建各电路,测量表格当中要求的数据。 2.总结放大电路静态和动态测量方法。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装接电路与简单测量 图 1.l 基本放大电路 (1)实验开始时,应先用万用表判断实验箱上三极管的好坏。(2)按图 1.1 所示,连接电路(注意:接线前先测量+12V电源,关断电源后再连线),将R P的阻值调到最大位置。 2.静态测量与调整 (1)接线完毕仔细检查,确定无误后接通电源。改变R P大小,记录I C分别为2mA、3mA、4mA、5mA 时三极管MRF9011L的β值。 注意:I b和I c 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测I b和I c一般可用间接测量法,即通过测U C和U B,R C和R B计算出I B 和I C。此法虽不直观,但操作较简单,建议初学者采用。 表 1.l 基本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测量 3.动态研究 (1)按图1.2所示电路接线,调R B使U CEQ为9V。 (2)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调到f=1KHz,例如V P-P为500mV,接至放大电路的A点,经过R 1、R 2衰减(100倍),U i点得到5mV 的小信号,观察U i和U O端波形,并比较相位,填表1.2。 (3)信号源频率不变,逐渐加大信号源幅度,观察U O不失真时的最大值,并记录下来。

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篇一:单管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单管放大电路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放大电路直流工作点的调整与测量方法;2.掌握放大电路主要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3.了解直流工作点对放大电路动态特性的影响;4.掌握射极负反馈电阻对放大电路特性的影响;5.了解射极跟随器的基本特性。 二、实验电路 实验电路如图2.1所示。图中可变电阻Rw是为调节晶体管静态工作点而设置的。 三、实验原理1.静态工作点的估算 将基极偏置电路Vcc,Rb1和Rb2用戴维南定理等效成电压源。 开路电压Vbb? Rb2 Vcc,内阻

Rb1?Rb2 Rb?Rb1//Rb2 则IbQ? Vbb?VbeQ Rb?(??1)(Re1?Re2) ,IcQ??IbQ VceQ?Vcc?(Rc?Re1?Re2)IcQ 可见,静态工作点与电路元件参数及晶体管β均有关。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通过改变上偏置电阻Rb1(调节电位器Rw)来调节静态工作点的。Rw调大,工作点降低(IcQ 减小),Rw调小,工作点升高(IcQ增加)。 一般为方便起见,通过间接方法测量IcQ,先测Ve,IcQ?IeQ?Ve/(Re1?Re2)。 2.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与输入、输出电阻 ?u? ??(Rc//RL) Ri?Rb1//Rb2//rbeRo?Rc rbe 式中晶体管的输入电阻rbe=rbb′+(β+1)VT/IeQ ≈rbb′+(β+1)×26/IcQ(室温)。 3.放大电路电压增益的幅频特性 放大电路一般含有电抗元件,使得电路对不同频率的信

号具有不同的放大能力,即电压增益是频率的函数。电压增益的大小与频率的函数关系即是幅频特性。一般用逐点法进行测量。测量时要保持输入信号幅度不变,改变信号的频率,逐点测量不同频率点的电压增益,以各点数据描绘出特性曲线。由曲线确定出放大电路的上、下限截止频率fh、fL和频带宽度bw=fh-fL。 需要注意,测量放大电路的动态指标必须在输出波形不失真的条件下进行,因此输入信号不能太大,一般应使用示波器监视输出电压波形。 三、预习计算1.当??????=??????时 由实验原理知计算结果如下: IeQ=IbQ= β+1β1β IcQ=1mA IcQ=4.878μA ucQ=Vcc?IcQ×Rc=8.7VueQ=IeQ×Re=1× 1.2=1.2VuceQ=ucQ?ueQ=8.7?1.2=7.5V rbe=rbb′+1+β uT26 =650+206×=6.006kΩeQubQ=ueQ+0.7=1.9VVcc?ubQubQ =IbQ+wb1b2 可以解出Rw=40.78kΩ

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一)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 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一) 一 、实验摘要 通过单管放大电路,认识三极管放大电路的性能参数。静态参数有: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Ib、Ic和Vce;了解三极管放大电路的线性放大,饱和失真、截止失真;动态参数有:电压放大倍数Av、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Uomax。 2、 实验环境 模拟电路试验箱 函数信号发生器 示波器 万用表 3、 实验原理 ui直接加在三极管V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引起基极电流iB作相应的变化 。 通过三极管VT的电流放大作用,VT的集电极电流iC也将变化 。 iC的变化引起V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uCE变化。 uCE中的交流分量uce经过电容C2畅通地传送给负载RL,成为输出交流电压uo,,实现了电压放大作用。 4、 实验步骤 在模电试验箱对应模块上连 接电路 调节信号发生器调节频率、峰峰值,观察波形 调节电位器调节电位器,观察波形 分别在饱和失真、截止失计算得出放大倍数,Ib、Ic和Vce,最

真、不失真时观察波形,记 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录数据 5、 实验数据 截止失真 Vce/V Ic/A Ie/A Ib/A放大倍数Av 8.380.000890.0008-0.000098.89 饱和失真 Vce/V Ic/A Ie/A Ib/A放大倍数Av 2.610.00220.0023-0.000111.23 不失真

Vce/V Ic/A Ie/A Ib/A放大倍数Av 4.820.00170.001780.0000812.63 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Uomax=500mVPP 上下半波均失真,形成矩形波 相移:140.5° 6、 实验总结 在本次实验中了解到了三极管的放大特性。通过单管放大电路,认识了三极管放大电路的性能参数。

实验三 单管共射放大电路

实验三 单管共射放大电路 一、实验目的 1、 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 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 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图3-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 B1和R B2组成的分压电路,并在发射极中接有电阻R E ,以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当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u i 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一个与u i 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 0,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 图3-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 在图3-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R B1和R B2 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T 的 基极电流I B 时(一般5~10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 CC B2 B1B1 B U R R R U +≈ U CE =U CC -I C (R C +R E ) C E BE B E I R U U I ≈-≈

电压放大倍数 be L C V r R R β A // -= 输入电阻 R i =R B1 // R B2 // r be 输出电阻 R O ≈R C 由于电子器件性能的分散性比较大,因此在设计和制作晶体管放大电路时,离不开测量和调试技术。在设计前应测量所用元器件的参数,为电路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在完成设计和装配以后,还必须测量和调试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和各项性能指标。一个优质放大器,必定是理论设计与实验调整相结合的产物。因此,除了学习放大器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外,还必须掌握必要的测量和调试技术。 放大器的测量和调试一般包括: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试,消除干扰与自激振荡及放大器各项动态参数的测量与调试等。 1、 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试 1) 静态工作点的测量 测量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应在输入信号u i =0的情况下进行, 即将放大器输入端与地端短接,然后选用量程合适的直流毫安表和直流电压表,分别测量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I C 以及各电极对地的电位U B 、U C 和U E 。一般实验中,为了避免断开集电极,所以采用测量电压U E 或U C ,然后算出I C 的方法,例如,只要测出U E ,即可用 E E E C R U I I = ≈算出I C (也可根据C C CC C R U U I -=,由U C 确定I C ), 同时也能算出U BE =U B -U E ,U CE =U C -U E 。 为了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应选用内阻较高的直流电压表。 2) 静态工作点的调试 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是指对管子集电极电流I C (或U CE )的调整与测试。 静态工作点是否合适,对放大器的性能和输出波形都有很大影响。如工作点偏高,放大器在加入交流信号以后易产生饱和失真,此时u O 的负半周将被削底,如图3-2(a)所示;如工作点偏低则易产生截止失真,即u O 的正半周被缩顶(一

实验一 单级交流放大电路 实验报告

实验一单级交流放大电路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电子元器件和模拟电路实验箱, 2.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及其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3.学习测量放大电路Q点,A V ,r i ,r o 的方法,了解共射极电路特性。 4.学习放大电路的动态性能。 二、实验仪器 1.示波器 2.信号发生器 3.数字万用表 三、实验原理 1.三极管及单管放大电路工作原理。 以NPN三极管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为例说明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 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是:集电极电流受基极电流的控制,并且基极电流很小的变化,会引起集电极电流很大的变化,。如果将一个变化的小信号加到基极跟发射极之间,这就会引起基极电流Ib的变化,Ib的变化被放大后,导致了Ic很大的变化。如果集电极电流Ic是流过一个电阻R的,那么根据电压计算公式U=R*I可以算得,这电阻上电压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将这个电阻上的电压取出来,就得到了放大后的电压信号了。 2.放大电路静态和动态测量方法。 放大电路良好工作的基础是设置正确的静态工作点。因此静态测试应该是指放大电路静态偏置的设置是否正确,以保证放大电路达到最优性能。 放大电路的动态特性指对交流小信号的放大能力。因此动态特性的测试应该指放大电路的工作频带,输入信号的幅度范围,输出信号的幅度范围等指标。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装接电路与简单测量 图1.1 工作点稳定的放大电路

(1)用万用表判断实验箱上三极管V 的极性和好坏,电解电容C 的极性和好坏。 测三极管B 、C 和B 、E 极间正反向导通电压,可以判断好坏;测电解电容的好坏必须使用指针万用表,通过测正反向电阻。 三极管导通电压UBE=0.7V 、UBC=0.7V ,反向导通电压无穷大。 (2)按图1.1所示,连接电路(注意:接线前先测量+12V 电源,关断电源后再连线),将RP 的阻值调到最大位置。 2.静态测量与调整 接线完毕仔细检查,确定无误后接通电源。改变R P ,记录I C 分别为0.5mA 、1mA 、1.5mA 时三极管V 的β值。 注意:I b 和I c 一般用间接测量法,即通过测V c 和V b ,R c 和R b 计算出I b 和I c 。此法虽不直观,但操作较简单,建议采用。以避免直接测量法中,若操作不当容易损坏器件和仪表的情况。 (2)按图1.1接线,调整R P 使V E =1.8V ,计算并填表1.1。 为稳定工作点,在电路中引入负反馈电阻Re ,用于稳定静态工作点,即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保持静态集电极电流ICQ 和管压降UCEQ 基本不变。 依靠于下列反馈关系: T ↑—β↑—ICQ ↑—UE ↑—UBE ↓—IBQ ↓—ICQ ↓,反过程也一样。其中Rb2的引入是为了稳定Ub 。但此类工作电路的放大倍数由于引入负反馈而减小了,而输入电阻ri 变大了,输出电阻ro 不变。 e be L c u R r R R A )1()(ββ++-= ,))1((21e be b b i R r R R r β++=,c o R r = 由以上公式可知,当β很大时,放大倍数约等于e L c R R R ,不受β值变化的 影响。 表1.1 注意:图1.1中b 为支路电流。 3.动态研究 (1)按图1.2所示电路接线。 (2)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调到f=1KHz ,幅值为500mV ,接至放大电路的A 点,经过R 1、R 2衰减(100倍),V i 点得到5mV 的小信号,观察V i 和V O 端波形,并比较相位。 图中所示电路中,R1、R2为分压衰减电路,除R1、R2以外的电路为放大电路。由于一般信号源在输出信号小到几毫伏时,会不可避免的受到电源纹波影响出现失真,而大信号时电源纹波几乎无影响,所以采取大信号加R1、R2衰减形式。此外,观察输出波形时要调节Rb1,使输出波形最大且不失真时开始测量。输入输出波形两者反相,相差180度。

实验一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实验一电磁型电流继电器和电压继电器实 验 【实验名称】 电磁型电流继电器和电压继电器实验 【实验目的】 1.熟悉DL型电流继电器和DY型电压继电器的的实际结构,工作 原理、基本特性; 2.学习动作电流、动作电压参数的整定方法。 【预习要点】 1.复习电磁型电流、电压继电器相关知识。 2.电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为什么恒小于1? 【实验仪器设备】 【实验原理】 DL-20C系列电流继电器和DY-20C系列电压继电器为电磁式继电器。由电磁系统、整定装置、接触点系统组成。当线圈导通时,衔铁克服游丝的反作用力矩而动作,使动合触点闭合。转动刻度盘上的指针,可改变游丝的力矩,从而改变继电器的动作值。改变线圈的串并联接法,可获得不同的额定值。

图1-1 DL-20C系列电流继电器铭牌刻度值,为线圈并联时的额定值。继电器用于反映发电机,变压器及输电线短路和过负荷的继电保护装置中。 DY-20C系列电压继电器铭牌刻度值,为线圈串联时的额定值。继电器用于反映发电机、变压器及输电线路的电压升高(过压保护)或电压降低(低电压起动)的继电保护装置中。 【实验内容】 1.电流继电器的动作电流和返回电流测试 a.选择EPL-04组件的DL-21C过流继电器(额定电流为6A),确定动作值并进行整定。本实验整定值为2.7A及5.4A两种工作状态。 b .根据整定值要求对继电器线圈确定接线方式; 注意: (1)过流继电器线圈可采用串联或并联接法,如图1-2所示。其中串联接法电流动作值可由转动刻度盘上的指针所对应的电流值读出,并联接法电流动作值则为串联接法的2倍。 (2)串并联接线时需注意线圈的极性,应按照要求接线,否则得不到预期的动作电流值。

单管放大器的设计与仿真及误差分析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单管放大器的设计与仿真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系别: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届别: 指导教师: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制 2013年3月

目录 引言……………………………………………………………1任务与要求…………………………………………………2系统方案制定………………………………………………3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4系统仿真和调试……………………………………………5数据分析……………………………………………………6总结…………………………………………………………7参考文献……………………………………………………8附录…………………………………………………………

单管放大器的设计与仿真 学生: 指导教师: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引言:放大现象存在于各种场合中,例如,利用放大镜放大微小的物体,这是光学中的放大;利用杠杆原理用小力移动重物,这是力学中的放大;利用变压器将低电压变换为高电压,这是电学中的放大。而作为电子电路中的放大晶体管放大器是放大电路的基础【1】,也是模拟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等课程的经典实验项目,实验内容涉及方面广泛。本文已常见的作为集成运放电路的中间级的共射放大电路为讨论对象,一方面,对具体包括模拟电路的一般设计步骤、单管共射放大电路设计方案的拟定、静态工作点的设置与电路元件参数的选取、放大电路性能指标的测量、稳定静态工作点的措施等做阐述。本文采用的是分压式电流负反馈偏置电路设计成的共发射极放大器,对分压式电流负反馈偏置电路能稳定静态工作点的原理作了说明,并将对晶体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设置与调整方法、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与测试方法、放大器的调试技术做阐述。介绍模拟电子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思路,以及Multsim 和Matlab软件的一些基本操作和仿真功能。

单管放大器的设计与制作

实验四单管放大器的设计与制作 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设计与制作一个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掌握其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了解其电路中各元器件参数值对静态工 作点的影响。 2.掌握单管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的调测方法。 3.了解单管放大器电路参数的工程设计方法。 二、实验预习要求 1.预习实验原理和测量方法。 2.写出预习报告,画出完整正确的实验电路图。如果选择自己设计的电路和参数进行实验,则要预先完成电路和 参数的设计。 3.在预习报告中明确实验内容(可用字母和相应公式以及表格表示)。 三、实验原理 单级放大器是构成多级放大器和复杂电路的基本单元。其功能是在不失真的条件下,对输入信号进行放大。要使放大器正常工作,必须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静态工作点Q的设置一要满足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非线性失真等各项指标的要求;二要满足当外界环境等条件发生变化时,静态工作点要保持稳定。影响静态工作点的因素较多,但当晶体管确定之后,主要因素取决于偏置电路,如电源电压的变动、集电极电阻 R和基 C

极偏置电阻的改变等都会影响工作点。 静态工作点设置在交流负载线中点的附近,能使放大器获得最大不失真的输出电压,如图4.1所示。若工作点选得太高就会产生饱和失真,若工作点选得过低就会出现截止失真,如图4.2所示。 图4.1具有最大动态范围的静态工作点 图4.2 静态工作点设置不合适产生的失真 为了稳定静态工作点, 经常采用具有直流电流负反馈的分压

式偏置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如图4.3所示。电路中上偏置电阻 1R '由1R 和1W R 串联组成;2R 为下偏置电阻;C R 为集电极电阻;E R 为 发射极电流负反馈电阻,起到稳定直流工作点的作用;1C 和2C 为交流耦合电容;3C 为发射极旁路电容,为交流信号提供通路;S R 为测试电阻,以便测量输入电阻;L R 为负载电阻。外加输入的交流信号S V 经1C 耦合到三极管基极,经过放大器放大后从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出,再经2C 耦合到负载电阻L R 上。 图4.3 实验电路原理图 根据理论分析和工程估算法,可得到如图4.3所示的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正常工作时的主要动态性能指标如下: 交流电压放大倍数: be C L be ce C L be o L V r R R r r R R r r R A ////////βββ-≈-=-= 输入电阻: ()be W i r R R R r ////112+= 输出电阻: ce C o r R r //= *四、实验电路参数设计 已知单级低频放大器所用的晶体三极管型号为9013(或者其

单管放大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 单管放大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放大电路支流工作点的调整与测量方法。 2、掌握放大电流主要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3、了解支流工作点对放大电路动态特性的影响。 4、掌握发射极负反馈电阻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5、了解信号源内阻Rs 对放大电路频带(上限截止频率f H )的影响。 二、实验电路与实验原理图

2、直流通路 VCC 12V 将基极偏置电路用戴维南定理等效成电压源,得到支流通路。开路电压:V BB = V CC*R B2/(R B1 + R B2) 电源内阻:R B = R B1 // R B2 三、实验内容 1、静态工作点的调整 ※预习计算

直流工作点的调整 I CQ =1.0mA 时 3.3c R C CQ V R I V ==, 1.95BQ E CQ BE V R I V V ≈+= 12 '11 75.4//55.4CC BQ B CQ BQ B W B B V V R K I V R R R R K β-= =Ω +=-=Ω -7.5C CEQ CC BQ R BE V V V V V V =-+= I CQ =2.0mA 时 6.6c R C CQ V R I V ==, 3.15BQ E CQ BE V R I V V ≈+= 12 ' 1140.8, //20.8CC BQ B CQ BQ B W B B V V R K I V R R R R K β-= =Ω+=-=Ω -3C CEQ CC BQ R BE V V V V V V =-+= 由此可以得到扫描参数时的大致范围 要求:调节RW ,在ICQ=1mA 和2mA 时,测量VCEQ 的值,并记录RB1的值。 操作:对R W 进行参数扫描,通过观察Rc 上的电压变化 可以得到 CQ I ( c CQ c U I R = ), Uc 可以通过V (Vcc )-V(4)得到,从而可以在扫描参数设备时通过跟踪Uc 得到CQ I 为一 定值时对应的V CEQ 以及相应的R W 。 仿真结果(设备参数扫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