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中国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政策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政策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政策中国抗日战争,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战争。

这场战争对中国、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日本对中国实施的侵略政策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政策。

1. 日本的侵略态势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开始实施侵略扩张政策,对中国展开侵略。

日本的侵略态势日趋明显,首先,日本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北部中国一些城市和地区,如辽宁、热河和察哈尔等,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的影响力。

其次,日本实施了经济侵略政策,通过抢夺中国的资源和市场,剥削中国人民,加剧中国的贫困和落后。

此外,日本还积极进行宣传侵略,透过宣传机构,宣传其侵略行为的合法性,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2. 日本对华政策的特点日本对中国实施的侵略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对中国民众进行残暴镇压。

日本军队对中国民众实行非人道的军事手段,比如“三光政策”(即抢劫、杀戮、纵火),对中国城市进行毁灭性轰炸,导致大量无辜人民的伤亡。

其次,对中国文化进行破坏和侮辱。

日本对中国的文物遗产进行抢劫和破坏,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文化传承。

再次,对中国经济进行掠夺。

日本通过不合理的贸易政策和强制搜刮中国资源,抢夺了中国的财富,严重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最后,建立傀儡政权和进行分裂活动。

日本在中国占领区域内建立傀儡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其霸权统治的目标。

3. 中国人民的抗击面对日本的侵略政策,中国人民坚决抵抗,展开了英勇的抗战。

中国人民通过民族团结与抗战,积极应对日本的侵略行为。

中国军队和民兵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战斗,顽强地捍卫着祖国的疆土。

同时,中国人民积极组织游击战、抗日根据地等,向日本侵略者施加压力。

中国人民的抵抗与牺牲为全世界争取了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宝贵时间,也催生了全民族抗战的火种,并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 中国抗战的胜利在中国抗战中,尽管日本侵略者实施了残暴的侵略政策,但终究无法摧垮中国人民的意志。

九一八事变资料大全

九一八事变资料大全

九一八事变资料大全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这一事件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事变背景20 世纪 30 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

为了摆脱危机,日本法西斯势力急于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而中国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工业基础相对较好,成为了日本侵略的首要目标。

此外,当时中国国内局势动荡,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对日本的侵略野心缺乏警惕和有效的抵抗准备。

日本趁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事变经过1931 年 9 月 18 日晚 10 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 800 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

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 3 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

次日晨 4 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

5 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

战斗中东北军伤亡 300 余人,日军伤亡 24 人。

与此同时,日军向沈阳城内进攻。

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占领了沈阳城,并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1932 年 2 月,东北全境沦陷。

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 14 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事变影响九一八事变给中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东北的沦陷使中国失去了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丰富的资源,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大量的民众流离失所,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同时,九一八事变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各地民众纷纷要求抗日,抵制日货。

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发表宣言,号召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用革命的铁拳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1874年日本派兵侵略的我国领土是

1874年日本派兵侵略的我国领土是

1874年日本派兵侵略的我国领土是1874年日本派兵侵略的我国领土是台湾。

1874年2月,日本政府借口台湾居民杀害了日本视为领土的琉球王国(冲绳)的居民,出兵“征讨”台湾,5月,派兵3600人在台湾登陆,12月撤兵。

这是近代日本对中国的首次用兵,也是日本第一次对外用兵。

中国政府以赔偿白银50万两的代价才换取了日本退兵。

1894年7月下旬,日本的海陆军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袭击了清王朝的海陆军。

8月1日,明治天皇向中国宣战,史称“甲午战争”。

以海战为主的这场战争使清政府惨淡经营的北洋水师丧失殆尽。

次年4月,日本政府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迫使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任意设立领事馆和工厂等,攫取了大量特权。

后来,由于俄、法、德等国的干涉,日本虽然答应交还辽东半岛,但又逼迫清政府支付“赎辽费”白银3000万两。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

1898年,日本政府向清政府提出“不把福建省割让或租借与其他国家”的要求,企图把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划为其势力范围。

第二年4月,日本政府逼迫清政府签订条约,取得在福州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达到了上述目的。

1900年,日本同英、美、德、法、俄、意、奥等国组成八国联军,利用中国的义和团事件出兵华北,攻陷中国的天津、北京等地。

第二年的9月7日,日本同其他列强一起,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不仅从中国再次勒索了大量赔款,还获得了在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一些要点的驻兵特权,为它日后进一步的侵华提供了方便条件。

1904年2月,日本为同俄国争夺中国的东北和朝鲜,对俄国开战,这场战争主要以中国东北境内的奉天(今沈阳)、辽阳和旅顺口为战场。

这两个帝国主义强盗之间的战争使无辜的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第二年,日本同战败的俄国签订了《朴次茅斯条约》,迫使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特殊利益”,并将俄国在中国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及附属的一切权益转让于日本,将俄国从中国夺取的长春至旅大铁路及其一切支线和所属一切特权,包括煤矿在内的一切权益,转让于日本。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军民的屠杀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军民的屠杀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军民的屠杀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军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不幸。

本文将重点探讨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军民的屠杀行为,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并对侵略行径提出警示和反思。

一、九一八事变背景与发展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当时正处于由满洲国傀儡政权扶植下的日本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

日本军国主义为了获得资源和扩大势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作为借口,发动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行动。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很快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并建立了满洲国,开始进行残酷的统治。

二、对中国军民的屠杀行为在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军民进行了可怕的屠杀行为,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灾难。

1. 集体屠杀与私刑日本侵略者利用军队和特工组织,对中国的城市、村庄以及军事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无辜的中国军民成为了他们的牺牲品。

在此期间,大量中国人被日军无差别地杀害,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屠城事件。

此外,日本侵略者还在占领区内实行私刑制度,对中国人进行虐待和处决,使中国人民备受煎熬。

2. 战争罪行和生化武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罪行,主要包括强征、掠夺、强奸、抢劫等。

同时,他们还秘密开展了生化武器的研究与试验,对中国的平民目标进行了无差别的攻击,以达到战争目的。

3.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后的最血腥事件无疑是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南京城内的军民进行了大规模屠杀,以及强暴、焚烧和抢劫等暴行。

据存留的历史记录,南京大屠杀期间丧生的中国人数以十万计,同时还有大量的人员受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严重伤害。

三、反思与警示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军民的屠杀行为,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公元663年的白村江(今韩国西南部的锦江)海战,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交锋。

正是这次战争,影响了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改变了当时的东亚国际关系格局。

公元670年,倭国改国号为日本,始有号“日本”之国也。

十四世纪初叶,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

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倭寇”。

明初开始,倭寇对中国沿海进行侵扰,从辽东、山东到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岛寇倭夷,到处剽掠,沿海居民深受其害。

明初筑海上 16 城,籍民为兵,以防倭寇,取得了一些成效。

至嘉靖时,倭寇又猖獗起来,并与中国海盗相勾结,对闽、浙沿海地区侵扰如故。

在倭寇长期为患之时,明朝军队中涌现了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1528.11.12-1588.01.05)汉族,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

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

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原籍河南卫辉。

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

父死,袭官登州卫指挥佥事,升任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御倭兵事。

嘉靖三十四年(1555)调浙江,任参将,积极抗御倭寇。

他鉴于卫所军有不习战阵的弱点,恳请获准后亲赴“俗称慓悍”的义乌招摹农民和矿工,组织训练一支 3000 多人的新军。

他治军有方,教育将士要杀贼保民,严格军事训练,“教以击刺法,长短兵选用,排演自己创制的鸳鸯阵。

由于新军将士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倭寇焚掠浙东,他率军在龙山大败倭寇。

继之在台州地区 9 战皆捷,扫平浙东。

次年率 6000 精兵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今宁德东北)的老巢。

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卫(兴化城东),“斩级二千二百”。

次年春,相继败倭于仙游城下,福建倭患遂平。

嘉靖四十四年又与俞大猷会师,歼灭广东的倭寇。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的领土侵占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的领土侵占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的领土侵占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的领土侵占九一八事变,又称“淞沪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土的侵占行动开始。

这一事件对中日两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以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国正处于内部动荡和国际危机并存的时期。

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列强争夺的目标,并丧失了部分领土主权。

尤其在20世纪初,列强的侵略行动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国力。

此时,中国东北地区的兴奋剂产业以及俄国的废墟为日本提供了侵略的契机。

二、经过1931年9月18日晚,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日本军队随即将其归咎于中国军队。

事实上,这是日本军队为了制造借口而自导自演的。

不久之后,日军占领了沈阳,并向辽宁著名的锦州、丹东等城市进攻。

此后,日本侵略势力不断扩大,相继占领了中国东北的大部分地区。

三、影响九一八事变对中日两国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日本的领土侵占行动触发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抵抗。

中国全面抵抗日本侵略的浪潮兴起,国内各方力量团结起来,积极抗战。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也标志着中日之间的矛盾从此升级为全面的冲突。

其次,九一八事变对国际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际上对九一八事变的谴责导致了日本的孤立,一些国家开始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

这进一步削弱了日本的经济实力,为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最后,九一八事变也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领土侵占行动的开始。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并建立伪满洲国,进一步加剧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一侵略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造成了重大破坏。

总结起来,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标志着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全面爆发。

3.11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3.11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被炸毁的柳条湖路段
柳条湖事件中被炸死的中国人
资料:1931年7月至9月,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对中央根 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并亲赴南昌督战。七八月间, 他连续致电张学良,训令地方当局压制人民对日本挑衅 的反抗。中村事件发生后,他在8月16日的电报中称: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 力避冲突。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南京政府竟电告 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 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经 过
结果
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 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国共之间进行了 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意义
资料: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 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发对征服屈辱外交!国 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 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张学良、杨虎城《告全 体同胞书》,1936年12月16日 (1)阅读声明,说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 事变的初衷是什么?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解救民族危机 (2)西安事变的结果如何? 和平解决
国民党下令不抵抗
抗日救亡运动
1.中国共产党:
主张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 对外。组织东北抗日联军, 开展抗日游击战。 2.学生:“一二·九”运动
日 本 侵 华 战 争 的 开 始
“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
3.东北军民: 组成东北抗日义勇军 自发起来抗日。 华北事变 4.国民党爱国官兵: 西安事变
(1)当日军不断制造事端,挑衅中国军队 是,国民党政府正忙于何事? (2)面对日军的挑衅,国民党政府是如何 应对的?
“九一八”事变后报 纸上发表的有关蒋介 石不抵抗的消息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资料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资料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资料九一八事变,即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是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

以下是九一八事变的一些关键资料:1. 事变经过:九一八事变起因于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南满洲铁道的柳条湖附近炸毁了一段铁路,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占领了沈阳等地。

日本宣称此次行动是为了保护铁路安全,但实际上其目的是占领中国东北,控制其资源和市场,并推进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2. 影响: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对中国全面侵略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日本陆续占领了中国的大片土地,并建立了伪满洲国,实施残酷的统治。

事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并促使中国人民加强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3. 相关例子:-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中国国民党政府表示抗议,并派遣杨杰为中国政府的代表,向国际社会说明日本入侵中国东北的情况。

- 九一八事变也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激烈抗议,许多学生和普通民众参加了示威游行,要求抵制日本货物和抵抗日本侵略。

-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中国人民开始组织抗日游击队,进行游击战争,展开全面的抗日斗争。

扩展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关键事件之一。

该事件发生后,日本陆续侵占了中国东北的各大城市和重要基地,建立了伪满洲国,推动了其进一步入侵中国其他地区的计划。

九一八事变的背后,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扩张野心和对资源和市场的掠夺欲望。

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政权,并通过其经济实力将中国东北的资源输送回本土,进一步加强了日本在中国的控制力。

九一八事变不仅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行动,向国际社会呼吁支持中国的抵抗行动,并将九一八事变的侵略行径公之于众。

这引发了人们对日本侵略行为的谴责和抵制。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中国人民开始组织起来,发起了全面的抗战运动。

九一八事变被视为中国民族抵抗的标志,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动员了广大人民参加到抗战斗争中。

九一八事变也促使中国国内各种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侵略中国的资料
1937年7月7日,一声枪响震惊中国。从此,不屈的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但是,“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思想和政策由来
已久,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也觊觎已久。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就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
侵略的狼子野心。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会后,田
中义一向天皇奏呈“满蒙积极政策”(世称《田中奏折》),疯狂地宣称:“惟欲征服支那,必
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田中奏折》提出的对外侵略总战略是:第
一期夺取台湾,第二期夺取朝鲜,第三期夺取满蒙,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全世界。
日本正是这样一步步地走向侵华之路。
1853年,美国军舰兵临城下,日本幕府次年结束了持续200余年的锁国政策。1868年明
治维新后,日本将目光瞄向海外,提出向欧美学习,走“富国强兵”之路。这时日本国内的主
导思想是:亚洲比西欧落后,应当将亚洲置于“先进”的日本支配之下。日本妄想将其国内的
“等级制度”出口到亚太甚至世界范围内。而此时的中国清朝政府正处在内外交困的时期。历
史发展到此时,日本侵华就成为必然的结果。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发动了14次侵略战
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
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残酷杀戮高山族同胞。
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
台湾与澎湖列岛给日本(由于不希望日本在战争中获益过多,俄、法、德出面干涉。清政府
虽收回辽东半岛,但支付了3000万两白银偿金。)战后,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开始跻
身列强行列。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本又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发动日俄战争。战后,日本将朝鲜
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同时将俄国在中国东北大连、旅顺的统治权掌握到自己手中,经营“南
满铁路”,开始侵入中国东北。日本成为亚洲惟一的帝国主义国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乘机向德国宣战,并迫使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接受“二
十一条”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还得到在中国修路、开矿等许多权利。日本侵略步
伐更快了。
1931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是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
诬中国军队所为,借口炮轰沈阳,至1932年2月,中国东北地区沦入日军之手。随后日军
将侵略目标瞄向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
热河省,并迫使中方代表签署《塘沽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出长城以南100公里的“非武
装地带”,为日军打开通向华北的大门。
1937年7月7日,日本蓄意制造“七七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反击。
事后,中共通电全国,号召团结抗日。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宣布准备抗战。“七七事变”后,
日军先后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发动全面进攻。中国从此形成两个战场———国民党数十万军
队主要在日军进攻的正面作战,是为正面战场;在日占区,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开辟敌后战
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主战场。
1938年8月13日,日本海军进攻上海,淞沪战役开始。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本军
部和政府以为占领南京就可使中国屈服,因此动用20万军队进攻南京。
1938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屠杀中国平民和士兵30万人以上(史称“南京大屠杀”)。
面对日本侵略,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保
卫战等显示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敌后军民则开展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广泛的游击
战争,钳制与消耗日军,并在1940年进行了“百团大战”。两党相互配合的抗日持久战,令
日军虽占领大片中国国土,但无力对中国实行全面进攻,无法实现征服中国的目的。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和广州,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相持阶段。1943年下半年
后,中国军队逐渐转入局部反攻。
1945年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随后出兵中国东北。6日和9日,美国向广岛、长
崎投掷了原子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