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的习题及答案.doc

《森林生态学》的习题及答案.doc
《森林生态学》的习题及答案.doc

1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之间的关系。

2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3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4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7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

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食物链:能量或食物依存关系具有高度的次序性,每一生物获取能量均有特定的来源。

这种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或营养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10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11生物量: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量。

12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

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13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14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1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6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17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19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补偿。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意义: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备择价值;存在价值等。

3.森林群落的退化过程与森林群落的恢复过程有何不同?

答:森林群落的退化过程是森林群落的逆行演替过程,有如下特征:群落结构简单化;群落生产力逐渐降低;群落环境湿生化或旱化;对土地的利用不充分,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减弱;物种多样性降低。

森林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是森林群落的进展演替过程,有如下特征:土壤顺行发展,厚度增加,肥力提高;对环境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形成特有的群落环境;群落向中生化的方向发展;森林群落结构日趋复杂化;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生产力提高

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

答: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

5.写出生物种群的指数增长模型及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并分别介绍其生物学意义?

答:指数增长模型为dN/dt =rN 或N t =N 0e rt ,其中,r 为瞬时增长率;N t 为t 时刻的

种群数量;N 0为初始时刻的种群数量;e 为自然对数的底(2.718)。指数增长模型描述的是种群在没有环境资源限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过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为dN/dt=rN(K N -K ), K 为环境容纳量,其他各项含义同上式。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描述的是种群在一定环境资源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过程。

6.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答:形态特征: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

生理特征: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

8.何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简述其产生的原因?

答:随着地球表面环境条件的差异,植被类型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合称为三向地带性。植被在纬度方向上的变化规律主要是纬度方向上温度变化的结果;经度方向上主要是由临海到内陆水分条件变化的结果;垂直方向上,温度或降水都呈有规律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了垂直方向上的植被分布。

9.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机制?

答: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总是趋向于内部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使系统内部各成分间处于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是通过负反馈机制来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负反馈是指某一过程的结果反过来抑制这一过程的进行的现象。如,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草食动物的数量是相对平衡的,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草食动物数量增加后,草食动物

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草原生产力的下降,反过来会导致草食动物数量的下降,又会促进草原生产力的恢复。最后重新达回到一种稳定平衡状态。

10.简述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并说明其生态意义?

答:森林的垂直结构是指森林群落地上与地下的分层结构,地上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地下指不同植物根系的垂直分布。

意义: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减缓了竞争。

11.简述森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效能?

答:未经干扰的天然森林生态系统内,养分能够有效地积累和保存;

贫养土地上森林对养分的保持能力可以补充养分不足的问题。

森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效能,为当前的环境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12.说明林分密度调节机制及其意义?

①减少每株林木获得水分和养分能力,用每株林木的缓慢生长,保持现有种群数量不变。

②不断减少林木株数,保持林分稳定性,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优良个体上。

13.举例说明森林演替

①森林演替是指在一个地段上,一种森林被另一种森林所替代的过程。

14.森林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有哪几种?分别说明其特征。

①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斥,重叠部分窄。

②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斥,重叠部分宽。

③在一个层内互相排斥,但是不同层之间缺乏关联。

④在一个层内互相排斥,但层内重叠部分宽。

⑤乔木层树种分布重叠部分宽,而低矮的植被层表现出明显的成群现象。

⑥各层均不见任何成群现象或互相排斥的情况。

⑦种沿环境梯度变化表现出上述6种格局的各种配合。

15.何谓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恒定性②持续性③惯性④伸缩性⑤振幅⑥循环稳定性⑦轨道稳定性

16.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①森林凋落物分解太慢,归还森林的大部分养分长时期不能参与流通,养分循环和森林生产力就会下降。未分解的凋落物长期积累在森林地被物里,对土壤有不良影响。过厚的死地被物可能太湿,酸度大,生长季节里地温也低,这样根系的发育不良,林木得不到更多的养分,生长缓慢。

②若凋落物分解太快,释放的养分过多,植物和土壤也难以将其保留住,养分将会从根际淋洗掉。过快的分解造成有机物质的损失,也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土壤肥力和抗侵蚀能力降低,以及土壤其他方面的不良后果。

17.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

(1)坡向主要影响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并引起温度、水分和土壤条件的变化。南坡植物多为喜光的阳性植物,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旱生特征;北坡植物多为喜湿、耐阴的种类。(2)坡度的陡缓,控制着水分的运动,控制着物质的淋溶、侵蚀的强弱以及土壤的厚度、颗粒大小、养分的多少,并影响着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形态。

(3)坡位不同,其阳光、水分和土壤状况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讲,从山脊到坡角,整

个生境朝着阴暗、湿润的方向发展。

(4)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山地的光照强度、气候、土壤发生变化,对生物的类型和分布产生相应地影响。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地带谱越完整,动植物类型越多。

18.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co2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19.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

20.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

(1)陆地:大气co2经陆生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体内,经过食物网内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co2形式进入大气。另有一部分固定在生物体内的碳经燃烧重新返回大气。

(2)水域:溶解在水中的co2经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进入食物网,经过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co2形式进入水体。

(3)水体中co2和大气中co2通过扩散而相互交换,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释放co2参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生物残体也可沉入海底或湖底而离开生态系统碳循环。

三、论述题

1.论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及如何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

用?

答: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吸收CO2,合成有机物质,一部分存贮在植物体内,其中一部分被消费者取食在食物链中进行传递,植物与动物体内的碳最后通过微生物的分解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的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释放CO2。

一个具体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碳源还是一个碳汇,主要是比较森林生态系统的碳的总的吸收速率和总释放速率,吸收速率如果大于释放速率,该森林为碳汇,如果相反,则是碳源。总吸收速率与总释放速率的差为可用净光合速率与森林土壤的呼吸速率之差,可用这一差值来评价森林生态系统调节大气的作用。

2.有人说森林是一个“小水库”,有人说森林是一个“抽水机”,试分析这两种说法存

在原因,并谈谈你自己的观点?

答: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1)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原因在于:对土壤物理特性的改变;枯落物的吸水作用,森林植物对水循环的影响等。

由于具有水源涵养作用,森林可以延长流域的出水期,在非降雨季节仍有水流出,所以森林是小水库。

(2)森林也是抽水机

森林的存在可以增加林地的蒸发散量,增加水的消耗量,使从流域流出的水量减少,因此,森林也是抽水机。

观察者所处位置不同,对森林的这两方面作用的认识不同。

3.在1998年长江、嫩江及松花江等水系发生水灾之后,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

用你所学的生态学知识论述其意义?

答: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也受到了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泥沙含量增加,导致河床不断提高,蓄洪能力不断降低。因此森林植被破坏是导致这次洪水发生的重要原因。

原因如下:(1)林冠截留使林内的降雨强度减小;(2)死地被物吸收大量的降水;(3)林冠层和死地被物对地表土壤及土壤孔隙结构有保护作用;(4)森林土壤腐殖质多,土壤疏松,大孔隙多,有利于降水的入渗;(5)树干、枯落物、下木及活地被物的阻挡作用使地表径流减弱;。

同时,天然林除了具有上述的作用之外,它还有维持物种多样性,调节气候、提供木材及其他野生产品等多方面的作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可以使天然林的各种作用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挥(5分)。

纵上所述,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地球正在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共识,论述其产生的原因及森林生态系统在抑制地球变暖方面的作用?

答:原因在于地球大气中CO2、CH4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其中CO2浓度的增加最为明显。地球表面温度之所以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是由于“温室效应”的存在,由于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使得“温室效应”得到加强,导致地球温度逐渐增加。地增加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化石燃料的燃烧和陆地生态系统,主要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抑制温室效应的发生。通过人工造林或恢复被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来增加森林的覆被率;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保护现有的各种森林生态系统,以延缓已固定碳的释放过程。

5. 论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答: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意义:

1).各种生物组成的生物总体控制和调节着影响地球环境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共同维持着一个适合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

2).各种生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及各种原材料。

3).各种生物组成的丰富的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休憩的场所,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4).许多生物可能具有我们尚未发现的某些功能或特别的遗传信息,这些功能和遗传信息在未来将被开发和利用。

5).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保证了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灾害,总会有一些物种保存下来,继续它们的功能,使自然界的动态平衡不致遭到破坏。

6.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特征论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结构标志和功能标志及

其恢复手段

①结构标志: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分布格局、生态位宽度、数量动态变化。

②功能标志:生物量与生产力、环境特征和效益、土壤动物物种多样性、演替方向。

③恢复手段:

加快森林生态战略工程的建设。

现有天然林的保护。

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

7.以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分析说明一个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

(1)从范围看,任何一个森林生态系统部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2)从生物与非生物关系看,森林中的乔木、灌木和草被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质,各种植食性动物依赖绿色植物而生存,植食性动物又是肉食性动物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3)通过这种营养联系,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才能形成一个自然系统。在这个自然系统中,物质不断地循环,能量不断地流动。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8.论述陆地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并举例。

陆地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又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如亚洲大陆东岸从赤道向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苔原。

(2)经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如亚洲温带大陆东岸,由沿海向内陆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

(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巴卢山,从下向上依次是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高山灌丛。

9.运用辩证学观点论述群落的连续性和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使群落表现为逐渐改变的连续带。

(1).自然群落的边界在多数情形下是不清晰的。虽然在池边、海岸有比较明显的边界,

在此植被是间断的,群落边界是彼此交错、逐渐过渡的。

(2).通常每一物种都有其他物种相伴出现,彼此间分布重叠。

(3).一些物种只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繁荣,另一些种适应性和分布很广。

(4).某一物种在某一特定群落中占优势,而另一种在别的群落中占优势。

另一方面。

(1).每一群落与邻近的很相似,随着距离的加大,区别也就变大。有时,上层优势植物已变为另一种,但其林冠下的植物仍是有机结合的群落。

(2).群落连续体也必需有端,一端的物种组合与另一端必然有显明区别。

因此,可以以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

由此可见:

(1).群落的连续性并不一定要排斥不连续性或间断性。

(2).群落组成随环境梯度的逐渐变化并不一定要排斥各种群落的相对独立性。

(3).邻近群落的相似性也不一定要排斥相隔远的群落间明显的不相似性。

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及其相互转化,渐变的积累可以形成突变,这是对立统一的体现。从这种哲学观点出发,个体论与机体论的对立,也不一定要互相排斥,不可两立。

10.干扰对植被稳定性的影响

(1)环境变化

无论是群落内部环境还是气候环境都是影响植物个体、种群生存和群落建立与持续存在的基本力量。环境变化必然引起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使业已建立的植被稳定性受到破坏。

(2) 物种侵入

新侵入的物种由于其在资源利用、繁殖扩散等方面独特的生理功能会与原来物种形成新的竞争格局,并改变群落的结构,进而使群落的功能发生改变。

(3)人为活动

人为干扰可能改变群落的物理环境,也可能改变群落的物种组成,从而使已经建立的植被的稳定性受到威胁。人为干扰对于植被的作用和影响还与干扰的形式和强度有关。

例如:放牧对于草原群落的影响与放牧强度有关。适度的人为干扰对某些植被类型的稳定有积极作用。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

物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

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4、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

互关系的科学。

5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

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

11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12主导因子: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

1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

1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贝格曼(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16阿伦定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17适应:生物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当外界条件变化时生物能保持本身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稳定性。

18适应性:是指生物适应环境的程度。

19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

20趋同适应(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21生活型:按趋同作用的结果,对生物进行划分得到的类型

22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的现象

23生态型: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

24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25光补偿点: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26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植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时的光照强度。

27阳性植物:是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28阴性植物: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高强度光照的植物。

29(中性植物)耐荫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两类植物之间的植物。既可以在强光下良好生长,又能忍受不同程度的遮荫。

30树种的耐荫性:指树种在林冠庇荫下(或弱光条件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

31阳性树种(喜光树种/先锋树种)只能在全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良,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幼苗不能生长,不能完成更新过程。

32耐荫树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可以正常更新,一些强耐荫树种只有在林冠下才能完成更新过程。

33光斑:透过植被冠层的缝隙入射到冠层内和植被下层的短时间的直射太阳光

34光周期

35临界夜长:引起植物繁殖(花芽形成)的最小或最大黑暗长度

36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占单位面积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37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

38地形逆温:在山地区域,夜间山地上部空气冷却速度比山地下部或谷地要快,于是山地上部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将谷底原来的暖空气抬升到一定高度,在山谷

中便形成上温下冷的逆温层。这种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逆温

39三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40节律性变温:温度随昼夜和季节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41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

42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节律。43物候期:植物发芽、生长、现蕾、开花、结实、果实成熟、落叶休眠等生长发育阶段称为物候期。

44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45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以上,才能开始生长和发育。

46有效积温法则: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

K=N·(T-T0)

47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

48蒸腾效率:植物每消耗1kg水分所形成的干物质重量(g)

49耐旱树种:能够在干旱条件下长期忍受水分不足,并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树种。

50湿生树种:生长在土壤含水量很高,甚至水分过高,大气湿度较大的环境中的植物。51蒸发散土壤水经森林植被蒸腾和林地地面蒸发而进入大气,森林这种蒸腾蒸发

52地表径流降水或融雪强度超过入渗强度,超过的水量的水量可能暂时留于地表,当地表贮留量达到一定限度时,即向低处流动,成为地表水流而汇入溪流的过程。

53森林土壤是地表的一部份,是森林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环境的基质,它由矿物和有机物组成,含有不同数量的水分和空气,并被生物居住着。

54森林死地被物:林地表面当年和往年的凋落物及生物残骸的总称。

55种内关系: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56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基本类型

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中性作用:附生对抗:竞争,寄生,捕食,草食,抗生。

57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密度改变时,就必定会对相邻个体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58最后产量恒定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

59自疏现象在植物播种密度增加而导致的一些植株死亡现象

60-3/2法则自疏导致密度与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作图时,具有-3/2斜率

61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62高斯假说两个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存,最后要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种被淘汰,也称之为竞争排斥原理。

63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64基础生态位:没有种间竞争的种的生态位。实际生态位:受竞争影响的现实的生态位。

65生态位重叠: 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叠部分,称生态位重叠。

66生态位漂移:资源竞争而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变化称生态位漂移。

67性状替代: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物种形态性状的变化,叫性状替代。

68生态位分离:种间竞争结果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使生态位分开。

69竞争释放(competion release):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这种现象称竞争释放。

70寄生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71偏利共生共生中仅对一方有利。互利共生两个物种之间,均从对方受益

72存活曲线是以时间间隔为横坐标,以相应的存活个体数或存活率为纵坐标所作的曲线图。

73静态生命表

74动态生命表

75在一定地段上,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该地段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所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称为森林群落

76森林群落的成层现象森林植物按照空间高度或土壤深度的垂直配置,形成了群落的层次

77乔木的地上成层结构在林业上称为林相

78群落交错区:当两个或多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可能有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通常称为群落交错区

79森林线:森林与其他地带植被的交错区

80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所组成的系统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 个层次

81群落演替: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为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82森林群落演替就是一个森林群落被另一个具有不同特性的森林群落所更替的现象。

83侵移:从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定居地的过程

84林木分化群落中的不同植株,即使种类、年龄都相同,也必然会在形态(主要指高度和直径)、生活力和生长速度上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现象在森林群落中称为。85森林群落“自然稀疏”竞争的结果,使森林群落随年龄的增加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不断减少,。

86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这个过程叫做演替系列。

87演替阶段或演替时期演替系列中的每一个明显的步骤

88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

89原生裸地:指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

90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

91次生裸地:是植物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例如森林采伐后的皆伐迹地、开垦草原、火灾和毁灭性的病虫害,都能造成次生裸地。

92次生林:经次生演替重新恢复的森林群落。

93原始林:在自然状态下,未经外界因素严重干扰的森林群落。

94旱生演替:开始于裸露岩石、沙地等干旱基质上的原生演替称旱生演替

95进展演替:群落的结构和种类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向所在区域内结构最复杂、稳定性最高的群落发展的过程。

96逆行演替:在外力的作用下,群落朝结构简单,稳定性下降的方向退化的过程。

97系统:彼此间相互作用的、相互依赖的事物有规律地联合的集合体,是有序的整体。98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99消费者:指那些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生存的异养生物。

100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10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

102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103生物放大作用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体中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大的现象

104捕食食物链绿色植物为起点到食草动物进而到食肉动物的食物链

105碎屑食物链以吃死生物或腐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106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07林德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108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由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

109净初級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

110总初級生产量:GP=NP+R

111初級生产力: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积累的速率称为生产率,或生产力

112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kg/m2)。以鲜重或干重表示。

113现存量:是指绿色植物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物取食及枯枝落叶掉落后所剩下的存活部分

114次级生产: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亦称第二性生产。

115分解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还原为无机物,释放能量

116碎化: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

117异化: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的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进而成为矿物成分

118淋溶:可溶性物质被水淋洗出,完全是物理过程。

119生物小循环: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120库: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都是物质循环的库,如植物库、动物库、土壤库等。

121流通量:在单位时间或单位体积的转移量。

122周转率:=流通率/ 库中营养物质总量

123周转时间:=库中营养物质总量/流通率,即移动库中全部营养物质所需要的时间。124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NH4+,为植物利用。

125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126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回到大气库中。

127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赠送以下资料

考试知识点技巧大全

一、考试中途应饮葡萄糖水

大脑是记忆的场所,脑中有数亿个神经细胞在不停地进行着繁重的活动,大脑细胞活动需要大量能量。科学研究证实,虽然大脑的重量只占人体重量的2%-3%,但大脑消耗的能量却占食物所产生的总能量的20%,它的能量来源靠葡萄糖氧化过程产生。

据医学文献记载,一个健康的青少年学生3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在120毫克/100毫升,大脑反应快,记忆力强;9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降至80毫克/100毫升,大脑功能尚正常;连续12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降至60毫克/100毫升,大脑反应迟钝,思维能力较差。

我们中考、高考每一科考试时间都在2小时或2小时以上且用脑强度大,这样可引起低血糖并造成大脑疲劳,从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发挥,对考试成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建议考生,在用脑60分钟时,开始补饮25%浓度的葡萄糖水100毫升左右,为一个高效果的考试加油。

二、考场记忆“短路”怎么办呢?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有效的应试技巧比再做题突击更为有效。

1.草稿纸也要逐题顺序写草稿要整洁,草稿纸使用要便于检查。不要在一大张纸上乱写乱画,东写一些,西写一些。打草稿也要像解题一样,一题一题顺着序号往下写。最好在草稿纸题号前注上符号,以确定检查侧重点。为了便于做完试卷后的复查,草稿纸一般可以折成4-8块的小方格,标注题号以便核查,保留清晰的分析和计算过程。

2.答题要按先易后难顺序不要考虑考试难度与结果,可以先用5分钟熟悉试卷,合理安排考试进度,先易后难,先熟后生,排除干扰。考试中很可能遇到一些没有见过或复习过的难题,不要蒙了。一般中考试卷的题型难度分布基本上是从易到难排列的,或者交替排列。

3.遇到容易试题不能浮躁遇到容易题,审题要细致。圈点关键字词,边审题边画草图,明确解题思路。有些考生一旦遇到容易的题目,

便觉得心应手、兴奋异常,往往情绪激动,甚至得意忘形。要避免急于求成、粗枝大叶,防止受熟题答案与解题过程的定式思维影响,避免漏题,错题,丢掉不该丢的分。

4. 答题不要犹豫不决选择题做出选择时要慎重,要关注题干中的否定用词,对比筛选四个选项的差异和联系,特别注意保留计算型选择题的解答过程。当试题出现几种疑惑不决的答案时,考生一定要有主见,有自信心,即使不能确定答案,也不能长时间犹豫,浪费时间,最终也应把认为正确程度最高的答案写到试卷上,不要在答案处留白或开天窗。

5.试卷检查要细心有序应答要准确。一般答题时,语言表达要尽量简明扼要,填涂答题纸绝不能错位。答完试题,如果时间允许,一般都要进行试卷答题的复查。复查要谨慎,可以利用逆向思维,反向推理论证,联系生活实际,评估结果的合理性,选择特殊取值,多次归纳总结。

另外,对不同题型可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选择题可采用例证法,举出一两例来能分别证明其他选项不对便可安心。对填空题,则一

要检查审题;二要检查思路是否完整;三要检查数据代入是否正确;四要检查计算过程;五要看答案是否合题意;六要检查步骤是否齐全,符号是否规范。还要复查一些客观题的答案有无遗漏,答案错位填涂,并复核你心存疑虑的项目。若没有充分的理由,一般不要改变你依据第一感觉做出的选择。

6、万一记忆短路可慢呼吸考试中,有些考生因为怯场,导致无法集中精神,甚至大脑忽然一片空白,发生记忆堵塞。此时不要紧张,不妨尝试如下方式:

首先是稳定心态,保持镇静,并注意调节自己的呼吸率。先慢吸气,当对自己说放松时缓慢呼气,再考虑你正在努力回忆的问题,如果你仍不能回想起来,就暂时搁下这道题,开始选做其他会的试题,过段时间再回过头来做这道题。

第二,积极联想。你不妨回忆老师在讲课时的情景或自己的复习笔记,并努力回忆与发生记忆堵塞问题有关的论据和概念,把回忆起的内容迅速记下来,然后,看能否从中挑出一些有用的材料或线索。

第三,进行一分钟自我暗示。即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能激励自己,

使自己能心情平静和增强信心的话,在心中默念3至5遍。比如:我已平静下来,我能够考好、我有信心,一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等等。

第四,分析内容,查找相关要点。借助试卷上其它试题,也许会给考生提供某些线索。因此不要轻易放弃,查看试题中的相关要点,看看是否能给考生提供线索或启发。

CISCO路由器配置形考作业题及答案

第1次作业 --恭喜,答对了!--抱歉,答错了!--您选择了此项[第1题](单选题)RIPV2支持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认证。 A.明文、MD5 B.明文、MD4 C.明文、DM5 D.暗文、MD4 [第2题](单选题)在 OSI 的 ( ) 使用的互联设备是路由器。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第3题](单选题)具有隔离广播信息能力的网络互联设备是()。 A.网桥 B.中继器 C.路由器 D.L2 交换器 [第4题](单选题)路由选择协议位于()。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第5题](单选题)实验室中,在()上要使用clock rate 命令。 A.DTE B.DET C.DEC D.DCE [第6题](单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ODEM 仅用于把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并在线路中传输 B.MODEM 是对传输信号进行A/D 和D/A 转换的, 所以在模拟信道中传输数字信号时是不可缺少的设备 C.MODEM 是一种数据通信设备DTE D.56Kbps 的MODEM 的下传速率比上传速率小 [第7题](单选题) 常见的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A.RIPv1、IGRP B.RIP、IGRP C.RIP、EIGRP D.RIPv2、EIGRP [第8题](单选题)以下哪个不是路由器的功能()。

D.第二层的特殊服务 [第9题](单选题)RIP更新周期为()秒,IGRP更新周期为()秒。 A.30,30 B.30,40 C.60,30 D.30,60 [第10题](单选题)()网络中,采用默认路由最为简捷。 A.vlan B.局域网 C.存根网络 D.外围网络 [第11题](单选题) RIP 路由算法所支持的最大 HOP 数为()。 A.10 B.15 C.16 D.32 [第12题](单选题)EIGRP路由协议的可行条件是()。 A.AD=FD B.AD < FD C.AD > FD D.AD>=FD

(完整word版)2017热处理工艺复习题

2017热处理工艺复习题 一、 填空题 1.钢的热处理工艺由 加热 、 保温 、 冷却 三个阶段所组成。 2.热处理工艺基本参数: 加热温度、气氛、冷却方法、热源 。 3.钢完全退火的正常温度范围是 Ac3以上20~30℃ ,它只适应于亚共析 钢。 4.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 ,它主要适用于 钢。 5.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围,对亚共析钢是 ,对过共析钢 是 。 6.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 S 点越 ,转变 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 。 7.改变钢整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有 、 、 、 四种。 8.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 ,回火温度越高,钢 的强度与硬度越 。 9.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包括 、 、 等三个阶段。 10.欲消除过共析钢中大量的网状渗碳体应采用 ,欲消除铸件中枝晶 偏析应采用 。 11.低碳钢为了便于切削,常预先进行 处理;高碳钢为了便于 切削,常预先进行 处理; 12.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 、 、和 三种。而且感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 。 13.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钢的 表层淬火,只能改变表层的————————————,而化学热处理既能改变表层的————————————,又能 改变表层的————————————。 14.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后,获得一定深度的淬透层的能力,称为钢的淬透性。淬透层通 常以 的深度来表示。 15. 中温回火主要用于处理__ ____零件,回火后得到 组织。

16.45钢正火后渗碳体呈状,调质处理后渗碳体 呈状。 17.形变热处理是将塑性变形的强化与热处理时 的强化结合,使成型工艺与获得最终性能统一起来的一种综合工艺。 二、单选题 1.电阻炉空载功率小,说明炉子热损失: A)小;B)大;C)厉害;D)可忽略不计。 2.检测氮碳共渗零件的硬度时应选用:A)洛式硬度计;B)维氏硬度计;C)布氏硬度计; D)肖氏硬度计。 3.可控气氛炉渗碳时排出的废气:A)必须燃烧后排放;B)不燃烧直接排放;C)通入水中排 放; D)通入碱水中排放。 4.在生产中,用来消除过共析钢中的网状渗碳体最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是:A)完全退火; B)正火;C)不完全退火;D)回火。 5.气体渗氮的主要缺点是:A)周期太长;B)劳动强度大;C)硬度低;D)渗层浅。 6.镗床主轴通常采用38CrMoA1钢进行:A)氮碳共渗;B)渗碳;C)渗氮;D)渗硫。 7.确定碳钢淬火加热温度的基本依据是:A)Fe-Fe C相图;B)“C”曲线;C)“CCT”曲线; 3 D)淬透性曲线图。 8.为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38CrMoAl钢制造的氮化件预先热处理应采用:A)退火;B) 正火;C)调质;D)渗碳。 9.高速钢淬火冷却时,常常在580~600℃停留10~15分钟,然后在空气中冷却,这种操作 方法叫做:A)双介质淬火;B)等温淬火;C)分级淬火;D)亚温淬火。 10.某零件调质处理以后其硬度偏低,补救的措施是:A)重新淬火后,选用低一点的温度回火; B)再一次回火,回火温度降低一点;C)重新淬火后,选用高一点的温度回火;D)再一次回火,回火温度提高一点。 11.钢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淬硬层深度,主要取决于:A)钢的含碳量;B)冷却介质的冷却能 力;C)感应电流频率;D)感应电流电压。 12.为增加T12钢的强韧性,希望控制淬火马氏体的含碳量,减少孪晶马氏体的相对量及获得

和差问题练习题(带答案)

简单的和差问题练习 上海琦锐:窦老师 1.两筐水果共重150千克,第一筐比第二筐少10千克,两筐水果各多少千克 第二筐为大数:(150+10)÷2=80(千克) 第一筐为大数:(150-10)÷2=70(千克) 2. 果园共260棵桃树和梨树,其中桃树的棵数比梨树多20棵.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桃树为大数:(260+20)÷2=140(棵) 梨树为小数:(260-20)÷2=120(棵) | 3. 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共有85人,一班比二班多3人.问一班、二班各有多少人 一班为大数:(85+3)÷2=44(人) 二班为小数:(85-3)÷2=41(人) 4.小勇家养的白兔和黑兔一共有22只,如果再买4只白兔,白兔和黑兔的只数一样多.小勇家养的白兔和黑兔各多少只 黑兔为大数:(22+4)÷2=13(只) 白兔为小数:(22-4)÷2=9(只) 5.两袋大米共重150千克,第二袋比第一袋多10千克,两袋大米各重多少千克 第二袋为大数:(150+10)÷2=80(千克) /

第一袋为小数:(150-10)÷2=70(千克) 6.某校男生、女生共816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74人,男、女生各多少人 男生为大数:(816+74)÷2=445(人) 女生为小数:(816-74)÷2=371(人) 7.小红家养了30只鸡,母鸡比公鸡多8只,请问小红家养母鸡、公鸡各多少只 母鸡为大数:(30+8)÷2=19(只) 公鸡为小数:(30-8)÷2=11(只) 8.期中考试王平和李杨语文成绩的总和是188分,李杨比王平少4分,两人各考了多少分 · 王平为大数:(188+4)÷2=96(分) 李杨为小数:(188-4)÷2=92(分) 9.小明和小华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小明小华一共考了160分,小明比小华多得40分,小明和小华各得多少分 小明为大数:(160+40)÷2=100(分) 小华为小数:(160-40)÷2=60(分) 10.甲、乙两桶油共重30千克,如果把甲桶中6千克油倒入乙桶,那么两桶油重量相等,问甲、乙两桶原有多少油 甲桶比乙桶多:6+6=12(千克)或6×2=12(千克) 甲桶为大数:(30+12)÷2=21(千克) 乙桶为小数:(30-12)÷2=9(千克)

路由和交换复习试题[带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交换机和路由器相比,主要的区别有( AB ) A.交换机工作在 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 B.路由器工作在 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 C.交换机的一个端口划分一个广播域的边界 D.路由器的一个端口划分一个冲突域的边界 2.以下不会在路由表里出现的是 : ( D ) A. 下一跳地址 B. 网络地址 C. 度量值 D. MAC 地址 3.路由器是一种用于网络互连的计算机设备,但作为路由器,并不具备的是( B ) A.支持多种路由协议 B.多层交换功能 C.支持多种可路由协议 D.具有存储、转发、寻址功能 4.路由器在转发数据包到非直连网段的过程中,依靠数据包中的哪一个选项来寻找 下一跳 地址 ( B ) A. 帧头 B.IP 报文头部 C.SSAP字段 D.DSAP字段 5. IP地址 190.233.27.13是( B )类地址 A. A B. B C. C D. D 6. IP地址 224.0.0.5代表的是什么地址 ? ( C ) A. 主机地址 B. 网络地址 C. 组播地址 D. 广播地址 7.在TCP/IP协议栈中,下面哪一组选项能够唯一地确定一个 TCP连接: ( D ) A.源IP 地址和源端口号 B.源IP 地址和目的端口号 C.目的地址和源端口号 D.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 8.如果要满足全线速二层(全双工)转发,则某种带 24个固定 10/100M 端口的交换机的有背板带宽最小应为多少? ( D ) A.24Gbps B.12Gbps C. 2.4Gbps

D. 4.8Gbps 9.下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 BCD ) A.集线器工作在 OSI参考模型的第一、二两层 B.集线器能够起到放大信号,增大网络传输距离的作用 C.集线器上连接的所有设备同属于一个冲突域 D.集线器支持 CSMA/CD 技术 10.在访问控制列表中地址和屏蔽码为 168.18.0.0 0.0.0.255所表示的 IP地址范围是 ( B ) A.168.18.67.1~168.18.70.255 B.168.18.0.1~168.18.0.255 C.168.18.63.1~168.18.64.255 D.168.18.64.255~168.18.67.255 11.请问能够在路由器的下列哪个模式使用 debug命令 ( B ) A. 用户模式 B. 特权模式 C. 全局配置模式 D. 接口配置模式 12.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D ) A.DNS是用来解析 IP 地址和域名地址(互联网地址)的 B.默认网关是互连内网和外网的通道 C.每个 Windows用户都可以创建域,并使用域中的一个帐号 D.每个 Windows用户都可以创建工作组,创建了一个工作组,计算机重启后 就会自动加入到该工作组 13.数据分段( segment)是 OSI七层模型中的哪一层的数据名称( D ) 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传输层 14.集线器目前一般应用最多的是在 ( A ) A.一个办公室内部实现互连的时候 B.一个楼层各个办公室的互连 C.一个多媒体教室中主机的互连 D.一个建筑物内部两个地点间距离超过了 200米的时候 15.下列属于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容易引起的问题是 : ( C ) A. 水平分割 B. 路径中毒 C. 计数到无穷 D. 抑制时间 16.如果对 C类地址段 193.11.22.0/24进行可变长子网划分,则下列地址能够成为其子网 地址的有: ___BC _

(完整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题库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期末复习题库 一、填空 1.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子的排列是否规则。 2.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三种。 3.实际金属的晶体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体缺陷。 4.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占据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两种。 5.置换固溶体按照溶解度不同,又分为无限固溶体和有限固溶体。 6.合金相的种类繁多,根据相的晶体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种。 7.同非金属相比,金属的主要特征是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塑性,不透明,有光泽,正的电阻温度系数。 8.晶体与非晶体最根本的区别是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而非晶体则不是。 9.金属晶体中最主要的面缺陷是晶界和亚晶界。 10.位错两种基本类型是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多余半原子面是刃型位错所特有的。 11.点缺陷有空位、间隙原子和置换原子等三种;属于面缺陷的小角度晶界可以用位错来描述。 12.人类认识材料和使用材料的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四个历史阶段。 1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研究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热处理与金属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课程。 14.金属是由单一元素构成的具有特殊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的物质。 15.合金是由一种金属元素与其他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通过熔炼或其他方法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16.金属材料是金属及其合金的总称。 17.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金属的晶体结构及变形的相关知识。 18.金属的性能只要介绍金属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19.热处理的工艺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处理等。 20。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21.物质的存在状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 22. 物质的存在状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固态物质根据其结构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23自然界的绝大多数物质在固态下为晶体。所有金属都是晶体。 24、金属的晶格类型是指金属中原子排列的规律。 25、一个能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架格,成为晶格。 26、晶格是由许多形状、大小相同的小几何单元重复堆积而成的。 27、能够反映晶体晶格特称的最小几何单元成为晶胞。 28、绝大多数金属属于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三种简单晶格。 29、只由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成为单晶体。 30、单晶体的晶格排列方位完全一致。单晶体必须人工制作。 31、多晶体是由很多大小、外形和晶格排列方向均不相同的小晶体组成的。 32、小晶体成为晶粒,晶粒间交界的地方称为晶界。 33、普通金属材料都是多晶体。 34、晶体的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35、金属的结晶必须在低于其理论结晶温度条件下才能进行。 36、理论结晶温度和实际结晶温度之间存在的温度差成为过冷度。 37、过冷度的大小与冷却速度有关。 38、纯金属的结晶是在恒温下进行的。 39、一种固态金属,在不同温度区间具有不同的晶格类型的性质,称为同素异构性。 40、在固态下,金属随温度的改变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现象,称为金属的同素异构性。 41、纯铁是具有同素异构性的金属。

路由交换复习试题

1路由协议的作用范围是(B)。 A . 网络终端之间 B . 路由器之间 C . 二层交换机之间 D . 不同子网之间 2路由功能一般在(C )层实现。 A . 物理层 B . 数据链路层 C . 网络层 D . 运输层 3以下不会在路由表出现的是( D )。 A . 下一跳地址 B . 网络地址 C . 度量值 D . MAC地址 4路由器中的路由表需要包括( D )。 A . 需要包含到达所有主机(元素名称)的完整路径信息 B . 需要包含到达所有主机(元素名称)的下一步路径信息 C . 需要包含到达目的网络(集合名称)的完整路径信息 D . 需要包含到达目的网络(集合名称)的下一步路径信息 5路由器是一种用于网络互连的计算机设备,但作为路由器,并不具备的是(B) A . 支持多种路由协议 B . 多层交换功能 C . 支持多种可路由协议 D . 具有存储、转发和路由寻址功能。

6位于不同子网中的主机之间互相通信,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B) A . 路由器在转发IP数据报时,重新封装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 B . 路由器在转发IP数据报时,重新封装源硬件地址和目的硬件地址 C . 路由器在转发IP数据报时,重新封装目的IP地址和目的硬件地址 D . 源站可以直接进行ARP广播得到目的站的硬件地址 7如果主机的IP地址为125.23.102.98,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48,那么该主机所属的网络号为(C), A . 125.23.102.0 B . 125.23.102.128 C . 125.23.102.96 D . 125.23.102.4 E . 125.23.102.255 F . 125.23.102.99 G . 125.23.102.103 H . 125.23.102.191 8在TCP/IP协议栈中,下面哪一组选项能够唯一地确定一个TCP连接(A) A . 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 B . 源IP地址和源端口号 C . 目的地址和源端口号 D . 源IP地址和目的端口号 9在Quidway路由器上,观察网络的路由表应该使用的命令是(B) A . display ip route-path B . display ip routing-table C . display interface D . display running-config

(完整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题库及答案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金属的结构与结晶 一、判断题 1、非晶体具有各同性的特点。( √) 2、金属结晶时,过冷度越大,结晶后晶粒越粗。(×) 3、一般情况下,金属的晶粒越细,其力学性能越差。( ×) 4、多晶体中,各晶粒的位向是完全相同的。( ×) 5、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 6、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是在恒温下进行的。( √) 7、组成元素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各金属晶体,就是同素异构体。( √) 8、同素异构转变也遵循晶核形成与晶核长大的规律。( √) 10、非晶体具有各异性的特点。( ×) 11、晶体的原子是呈有序、有规则排列的物质。( √) 12、非晶体的原子是呈无序、无规则堆积的物质。( √) 1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热处理与金属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

14、金属是指单一元素构成的具有特殊的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的物质。( √) 15、金银铜铁锌铝等都属于金属而不是合金。( √) 16、金属材料是金属及其合金的总称。( √) 17、材料的成分和热处理决定组织,组织决定其性能,性能又决定其用途。( √) 18、金是属于面心立方晶格。( √) 19、银是属于面心立方晶格。( √) 20、铜是属于面心立方晶格。( √) 21、单晶体是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 22、晶粒间交接的地方称为晶界。( √) 23、晶界越多,金属材料的性能越好。( √) 24、结晶是指金属从高温液体状态冷却凝固为固体状态的过程。 ( √) 25、纯金属的结晶过程是在恒温下进行的。( √) 26、金属的结晶过程由晶核的产生和长大两个基本过程组成。( √) 27、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成为单晶体。( √) 28、晶体缺陷有点、线、面缺陷。( √) 29、面缺陷分为晶界和亚晶界两种。( √) 30、纯铁是有许多不规则的晶粒组成。( √) 31、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图形。( √) 32、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图形。( √)

从问题到程序--习题答案

从问题到程序—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第二章 练习 1. 指出下面的哪些字符序列不是合法的标识符: _abc x+- 3x1 Xf_1__4 Eoof___ x__x__2 ____ I am 答:不合法的标示符有: a$#24非法符号# x+- 非法符号# 3x1 不是以英文字母开头 I am非法符号“空格” bg--1非法符号- 2. 手工计算下列表达式的值: 1)125 + 0125 2)0XAF - 0XFA 3)24 * 3 / 5 + 6 4)36 + - (5 - 23)/ 4 5)35 * 012 + 27 / 4 / 7 * (12 - 4) 答:1)210 2)-75 3)20 4)40 5)350 3. 在下面表达式的计算过程中,在什么地方将发生类型转换,各个转换是从什么类型转换 到什么类型,表达式计算的结果是什么? 1)3 * (2L + 4.5f) - 012 + 44 2)3 * (int)sqrt(34) - sin(6) * 5 + 0x2AF 3)cos(2.5f + 4) - 6 *27L + 1526 - 2.4L 答:1)53.5 2)703.397077 在此题中十六进制数会在计算中(编译时)自动转成十进制数3)1362.59357 4. 写程序计算第3 题中各个表达式的值。 答: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printf("%f\n",3 * (2L + 4.5f) - 012 + 44); printf("%f\n",3 * (int)sqrt(34) - sin(6) * 5 + 0x2AF); printf("%f\n",cos(2.5f + 4) - 6 *27L + 1526 - 2.4); system("pause"); return 0; } 5. 写程序计算下面各个表达式的值: 1) 2 34 1 257

(答案)模具材料及热处理试题库

模具材料及热处理试题库 一、判断 1、60钢以上的优质碳素结构钢属高碳钢,经适当的热处理后具有高的强度、韧性和弹性,主要用于制作弹性零件和耐磨零件。(×) 2、40Cr钢是最常用的合金调质钢。(√) 3、60Si2Mn钢的最终热处理方法是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 4、高合金钢的完全退火的冷却速度是每小时100~150℃。(×) 5、等温淬火与普通淬火比较,可以获得相同情况下的高硬度和更好的韧度。(√) 6、一些形状复杂、截面不大、变形要求严的工件,用分级淬火比双液淬火能更有效的减少工件的变形开裂。(√) 7、渗碳时采用低碳合金钢,主要是为提高工件的表面淬火硬度。(×) 8、均匀化退火主要应用于消除大型铸钢、合金钢锭在铸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成分不均及材料偏析,并使其均匀化。(√) 9、高合金钢及形状复杂的零件可以随炉升温,不用控制加热速度。(×) 10、铬钼钢是本质粗晶粒钢、其淬透性和回火稳定性高,高温强度也高。(×) 11、铬锰硅钢可以代替镍铬钢用于制造高速、高负荷、高强度的零件。(√) 12、铬轴承钢加热温度高,保温时间略长,主要使奥氏体中溶入足够的合金碳化物。(√)13、低合金渗碳钢二次重新加热淬火,对于本质细晶粒钢的零件,主要使心部、表层都达到高性能要求。(×) 14、铸铁的等温淬火将获得贝氏体和马氏体组织。(√) 15、高速钢是制造多种工具的主要材料,它除含碳量高外,还有大量的多种合金元素(W、Cr、Mo、V、Co),属高碳高合金钢。(×)16、钢在相同成分和组织条件下,细晶粒不仅强度高,更重要的是韧性好,因此严格控制奥氏体的晶粒大小,在热处理生产中是一个重要环节。(√)17、有些中碳钢,为了适应冷挤压成型,要求钢材具有较高的塑性和较低的硬度,也常进行球化退火。(√)18、低碳钢正火,为了提高硬度易于切削,提高正火温度,增大冷却速度,以获得较细的珠光体和比较分散的自由铁素体。(√)19、过共析钢正火加热时必须保证网状碳化物完全融入奥氏体中,为了抑制自由碳化物的析出,使其获得伪共析组织,必须采用较大的冷却速度冷却。(√)20、含碳量相同的碳钢与合金钢淬火后,硬度相差很小,但碳钢的强度显著高于合金钢。(×)21、中高碳钢的等温淬火效果很好,不仅减少了变形,而且还获得了高的综合力学性能。(√)22、淬火钢组织中,马氏体处于碳的过饱和状态,残余奥氏体处于过热状态,所以组织不稳定,需要回火处理。(×)23、低碳钢淬火时的比容变化较小,特别是淬透性较差,故要急冷淬火,因此常是以组织应力为主引起的变形。(×)24、工件淬火后不要在室温下放置,要立即进行回火,会显著提高马氏体的强度和塑性,防止开裂。(√)

交换机路由器第2版习题答案

《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与管理》(第2版) 习题答案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1.B 2.A 3.D 4.B 5.C 6.D 7.A 8.C 9.C 10.D 11.C 12.C 13.A 14.D 15.B 16.B 17.A 18.C G 19.A 20.C A 21.B 22.D 23.B 24.C 25.D 26.D 27.A 28.D 29.B 30.C 31.A 32.B 33.A C 34.D G 35.C 36.C 37.A 38.D 39.C 第2章规划设计交换式局域网1.A 2.B 3.D 4.A D 5.A B 6.B 7.D 8.A B 9.ABC 10.BD 11.AD 12.C 13.AC 14.ABC 15.ABCD 16.A 17.A B 18.BC 19.C 20.ABC 21.A 22.AC 23.ABCD 24.A 25.B 第3章交换机配置基础 1.C 2.B 3.D 4.C 5.A 6.C 7.C 8.B 9.B 10.D 11.A 12.B 13.A 14.A 15.A 16.B 17.D 18.C 19.D 20.C 21.B 22.A 23.D 24.B 25.B 26.A 27.C 28.B 29.B 30.C 31.C 第5章配置虚拟局域网 1.B 2.D 3.A 4.C 5.C 6.B 7.B 8.C 9.B 10.D 第6章路由器配置基础 1.B 2.BC 3.A 4.B 5.AD 6.C 7.B 第7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BC 2.AC 3.C 4.C 5.AC

6.AB 7.BC 8.C 9.BD 10.D 二、简答题 1.描述数据包通过配置有ACL的路由器的匹配、转发过程。 答:其具体步骤为: ⑴ 数据包进入路由器,路由器取出内向ACL的第一条语句的匹配项与数据包中的 各项进行匹配; ⑵ 如果匹配的话,执行由语句定义的动作(允许或拒绝),转入第⑸步; ⑶ 如果不匹配,使用ACL中的下一条语句,重复步骤⑴和⑵; ⑷ 如果整个内向ACL没有一条语句匹配,执行拒绝动作; ⑸ 根据路由表进行路由选择,决定数据包的离开接口; ⑹ 路由器,取出离开接口外向ACL的第一条语句的匹配项与数据包中的各项进行 匹配; ⑺ 如果匹配的话,执行由语句定义的动作(允许或拒绝) ⑻ 如果不匹配,使用ACL中的下一条语句,重复步骤⑹和⑺ ⑼ 如果整个外向ACL没有一条语句匹配,执行拒绝动作; 2.简述IP地址与访问列表通配符掩码的作用规则。 答:IP地址与通配符掩码的作用规则是:32位的IP地址与32位的通配符掩码逐位进行比较,通配符掩码为0的位要求IP地址的对应位必须匹配,通配符掩码为1的位所对应的IP地址位不必匹配。 3.在进行访问列表配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在配置访问列表语句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⑴ 注意访问列表中语句的次序,尽量把作用范围小的语句放在前面。 ⑵ 新的表项只能被添加到访问表的末尾,这意味着不可能改变已有访问表的功能。 ⑶ 标准的IP访问列表只匹配源地址,一般都使用扩展的IP访问列表以达到精确 的要求。 ⑷ 标准的访问列表尽量靠近目的。 ⑸ 在应用访问列表时,要特别注意过滤的方向。 4.编号访问列表和命名访问列表的区别是什么? 答:编号IP访问列表和命名IP访问列表的主要区别为: ⑴ 名字能更直观地反映出访问列表完成的功能 ⑵ 命名访问列表突破了99个标准访问列表和100个扩展访问列表的数目限制,能 够定义更多的访问列表。 ⑶ 命名IP访问列表允许删除个别语句,而编号访问列表只能删除整个访问列表。 把一个新语句加入命名的访问列表需要删除和重新加入该新语句之后的各语句。 ⑷ 单个路由器上命名访问列表的名称在所有协议和类型的命名访问列表中必须是 唯一的,而不同路由器上的命名访问列表名称可以相同。 第8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BC 2.ABC 3.ABCD 4.ABCD 5.BC 6.ACD 7.AB 二、简答题 1.在路由器上配置帧中继有哪些步骤? 答:配置步骤:

热处理工初级题库

热处理工初级题库 一、填空题 (2) 二、选择题 (8) 三、判断题 (17) 四、简答题 (22) 五、计算题 (24) 六、综合题 (25)

一、填空题 1)通常把液态金属转变为固态金属的相变过程称为,如果得到的固态金属为晶体,则 此相变过程称为。 答案:凝固、结晶 2)铁素体是以体心立方结构的为溶剂,原子作为间隙式溶质溶于其中所组成的固溶 体。 答案:铁、碳 3)碳钢中的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是一种亚稳定相,是碳钢淬火的 产物。 答案:马氏体 4)金属学中把不含石墨碳的生铁称为。 答案:白口铁 5)在晶体中由物质质点所组成的平面称为,物质质点所组成的直线称为。 答案:晶面、晶向 6)晶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应变和应力成关系,去掉外力后,应变完全消失,晶体回 到未变形状态。 答案:线性(正比) 7)表明合金在某一温度、某一压力下的存在状态或者说各相之间的关系的热力学平衡图 叫。 答案:相图 8)一般金属发生塑性形变后,进一步塑性形变需要更大的应力,这种现象称为。答案:加工硬化(冷作硬化) 9)定律可用来计算处于两相平衡的二元合金中每个相的重量百分数或两个相的重量 比。 答案:杠杆 10)为了使经冷塑性变形的金属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需要将金属加热,进行退火处理,冷 变形金属在加热时会发生、和晶粒长大等过程。 答案:回复、再结晶 11)将具有马氏体组织的钢加热到共析温度以下改善其性能的热处理操作叫做。 答案:回火 12)很多元素可以具有多种类型的晶体结构,这种性能叫做性,或称多形性。 答案:同素异晶(构) 13)所谓固溶体是以一种元素作为,另一种或多种元素作为的。固溶体保持的 晶格。 答案:溶剂、溶质、溶剂 14)14、金属结晶时,实际结晶温度与与熔点之差称为。 答案:过冷度 15)α-Fe在约769℃发生磁性转变,即由高温的顺磁性转变为低温的铁磁性状态,这一磁性 转变温度称为铁的点。 答案:居里 16)金属学中把奥氏体与Fe3C组成的两相共晶体称为。 答案:莱氏体 17)在拉伸实验中,常用的强度指标有和。

问答题及答案

问答题及答案

问答题: 1. 简述候选码和主码的定义及二者的联系。 答案:{ a)候选键(candidate key):不含有多余属性的超键称为候选键。 b)候选键可以有多个; c)主键(primary key):用户选作元组标识的一个候选键称为主键。 d)主键是候选键中一个. } 2. 简述数据库系统如何实现应用程序与数据之间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a)数据库系统内部采用三级模式、两级映像的结构来实现数据与应用之间的独立性。 b)当数据的物理结构改变时,通过修改模式/内模式的映像关系,可以使外模式不变,从而实现应用与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c)当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时,通过修改外模式/模式的映像关系,可以保证外模式不便,实现应用与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 3. 简述索引的优点?(至少3种) 答案:{ a)有了索引,可以极大提高系统的检索性能,可以大大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这也是创建索引的最主要原因; b)通过创建唯一性索引,可以确保表中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 c)可以加速表与表之间的连接,特别有利于实现数据的参照完整性; d)在使用分组子句和排序子句进行数据检索时,可以显著提高查询中分组和排序的效率。 } 5. 试述SQL语言的功能分类? 答案:{ SQL语言的功能可分为四部分: a)数据定义功能; b)数据控制功能; c)数据查询功能; d)数据操纵功能。 }

6. 简述关系模型的三类完整性约束及其实现? 答案:{ a)实体完整性约束;primary key b)参照完整性约束;foreign key c)用户自定义的完整性约。Not null, check, unique, default } 8. 基本的封锁类型有几种?试叙述它们的含义。 答案:{ a)两种:共享锁和排它锁; b)共享锁指若事务T给数据对象A加了S锁,则事务T可以读A,但不能修改A,其他事务只能再给A加S锁,而不能加X锁,直到T释放了A上的S锁为止。 c)排它锁指若事务T给数据对象A加了X锁,则T可以读取和修改A,但其它事务不能给A加任何类型的锁和进行任何操作。 } 9. 简述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答案:{ a)需求分析:需求收集和分析,给出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 b)概念结构设计:设计概念结构,给出基本E-R图; c)逻辑结构设计:设计逻辑结构,给出与具体DBMS所支持的逻辑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 d)物理结构设计:为给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进行评价; e)数据库实施:数据的载入和应用程序的调试; f)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数据库试运行、运行之后,要对数据库进行各种维护。 } 10. 试述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及二级映象功能?答案:{ a)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b)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c)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 d)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两层映象:外模式/模式映象、模式/内模式映象,这两层映象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路由交换技术复习题

路由交换技术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三层分级设计模型中的哪一层用来过滤特殊主机过来的FTP 流量?(B) A、接入层 B、分配层 C、核心层 D、以上所有选项 D 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是一种复合技术,用于创建内部网和外部网,进而组成企业网络。内部网只允许企业内部员工连接到安全的数据库。外部网扩展了这个服务,允许信任的个人(例如顾客)访问数据库。 2、在Cisco Catalyst 交换机上使用命令show-mac-address-table 可以找到哪些信息?(B) A、Catalyst 交换机mac 地址 B、连接到交换机端口的主机的MAC 地址 C、直接相连的网络设备的IP 地址 D、网络主机的MAC 地址与IP 地址之间的映射关关系 3、将MDF 交换机与另一种建筑物中得IDF 交换机相连时,通常使用什么类型的介质?(A) A、光纤 B、同轴电缆 C、非屏蔽双绞线 D、屏蔽双绞线 4、如果目的地址不在MAC 地址库中,交换机如何处理帧(A) A、它泛滥该帧到所有端口,除了接受该帧的端口之处 B、它转发该帧到所有端口,直到它接收到目的地址的收到确认信息 C、它丢弃该帧 D、它缓存该帧,直到目的地址学习了该路径 6、当排除网络故障时,网络管理员在路由器上发出show version 命令。使用此命令可以找到哪些信息?(A) A、路由器上安全的NVRAM、DRAM 和内存的容量 B、接口的带宽、封装和I/O 统计信息 C、备用配置与当前的运行配置之间的差异 D、路由器上运行的路由协议的版本 7、对于下列网络,哪个是最佳的路由总结(B) A、209.48.200.0 B、209.48.201.0 C、209.48.202.0 D、209.48.203.0 A、209.48.200.0/20 B、209.48.200.0/22 C、209.48.201.0/20 D、209.48.201.0/21 8、哪一个是最常见的第2 层LAN 封装?(A)A、以太网B、帧中继C、HDLC D、PPP 9、下列哪些协议用来在具有冗余链路的交换网络中创建免环路的环境?(B) A、BPDU B、STP C、VLAN D、VTP 10、在交换网络中,什么东西可用于包含广播和将隔开的主机及分组为不同的兴趣团体?(C) A、交换机 B、路由器 C、VLAN D、活动拓补 12、给主机及,IP 地址172.32.65.13,默认子网掩码,整个主机属于哪个网络?(C) A、172.32.65.0 B、172.32.65.32 C、172.32.0.0 D、172.32.32.0 13、有关NAT 和PAT 区别,下面哪个说发是正确的?(D) A、PAT 在access-list 语句末端使用单词overload 来共享单个注册地址 B、静态VAT 允许非注册的地址映射到多个注册地址 C、每次需要外部地址时,动态NAT 都允许主机接收相同的全局地址 D、在转换之间,PAT 使用唯一的源端口地址来区分 14、有一个主机及,IP 地址是192.168.200.75,子网掩码是255.255.255.224,这个主机属 于哪个子网?(C) A、192.168.200.0 B、192.168.200.32 C、192.168.200.64 D、192.168.200.96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题库完整.doc

一、填空(每空0.5 分,共 23 分) 1 、200HBW10/3000表示以毫米压头,加载牛顿的试验力,保持秒测得的 硬度值,其值为。 1、洛氏硬度 C 标尺所用压头为,所加总试验力为牛顿,主要用于测的硬度。 2 、金属常见的晶格类型有、、。α -Fe 是晶格,γ -Fe 是 晶格。 2 、与之差称为过冷度,过冷度与有关,越大,过冷度也越大,实际结晶温 度越。 3 、钢中常存元素有、、、,其中、是有益元素,、是有害 元素。 3、表示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指标有和,它除了可以检验材料的冶炼和热加工质 量外,还可以测材料的温度。 3 、拉伸试验可以测材料的和指标,标准试样分为种,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和。 4 、疲劳强度是表示材料在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指标,用表示,对钢铁材料,它是试验循环数达时的应力值。 4 、填出下列力学性能指标的符号: 上屈服强度,下屈服强度,非比例延伸强度,抗拉强度,洛氏硬度 C 标尺,伸长率,断面收缩率,冲击韧度,疲劳强度,断裂韧度。 5 、在金属结晶时,形核方式有和两种,长大方式有和两种。 5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方式有和两种,塑性较好的金属在应力的作用下,主要以方式进行变形。 5 、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有五种,它们分别是,,,,。 6、调质是和的热处理。 6 、强化金属的基本方法有、、三种。 6 、形变热处理是将与相结合的方法。 7、根据工艺不同,钢的热处理方法有、、、、。 9、镇静钢的主要缺陷有、、、、等。 10、大多数合金元素(除Co 外),在钢中均能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 C 曲线的位置,提 高了钢的。 11、按化学成分,碳素钢分为、、,它们的含碳量围分别为、、 。 12、合金钢按用途主要分为、、三大类。 13、金属材料抵抗冲击载荷而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 14、变质处理是在浇注前向金属液体中加入促进或抑制的物质。 15、冷塑性变形后的金属在加热过程中,结构和将发生变化,其变化过程分为、、三个 阶段。 10、在机械零件中,要求表面具有和性,而心部要求足够和时,应进行表面热处理。 16、经冷变形后的金属再结晶后可获得晶粒,使消除。 17、生产中以划分塑性变形的冷加工和。 18、亚共析钢随含碳量升高,其力学性能变化规律是:、升高,而、降低。 19、常用退火方法有、、、、等。 20、08 钢含碳量, Si 和 Mn 含量,良好,常轧成薄钢板或带钢供应。

平均数问题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已知9个数的平均数是72,去掉一个数后,余下的数平均数为78,去掉的数是______ . 2.某班有40名学生,期中数学考试,有两名同学因故缺考,这时班级平均分为89分,缺考的同学补考各得99分,这个班级中考平均分是_______ . 3.有5个数,其平均数为138,按从小到大排列,从小端开始前3个数的平均数为127,从大端开始顺次取出3个数,其平均数为148,则第三个数是_______ . 4.某5个数的平均值为60,若把其中一个数改为80,平均值为70,这个数是________ . 5.如果三个人的平均年龄为22岁.年龄最小的没有小于18岁.那么最大年龄可能是______岁. 6.数学考试的满分是100分,六位同学的平均分是91分,这6个同学的分数各不相同,其中一个同学得65分,那么居第三名的同学至少得_______分. 7.在一次登山比赛中,小刚上山时每分钟走40米,18分钟达到山顶,然后按原路下山,每分钟走60米,小刚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分_______米. 8.某校有100名学生参加数学考试,平均分是63分,其中男生平均分是60分,女同学的平均分是70分,男生比女生多_______人. 9.一些同学分一些书,若平均每人分若干本,还余14本,若每人分9本,则最后一人分得6本,那么共有学生_______人. 10.有几位同学参加语文考试,赵峰的得分如果再提高13分,他们的平均分就达到90分,如果赵峰的得分降低5分,他们的平均分就只得87分,那么这些同学共有________人. 11.有四个数每次取三个数,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再加上另一个数,用这种方法计算了四次,分别得到以下四个数: 86, 92, 100, 106 那么原4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_ . 12.甲、乙、丙三人一起买了8个面包平均分着吃,甲拿出5个面包的钱,乙付了3个面包的钱,丙没付钱.等吃完结算,丙应付4角钱,那么甲应收回钱_______分. 二、分析解答题. 13.今年前5个月,小明每月平均存钱元,从6月起他每月储蓄6元,那么从哪个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元? 、B、C、D四个数,每次去掉一个数,将其余下的三个数求平均数,这样计算了4次,得到下面4个数. 23, 26, 30, 33 A、B、C、D 4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题库及答案

第1 页共54 页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五版)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金属的结构与结晶 一、判断题 1、非晶体具有各同性的特点。( √) 2、金属结晶时,过冷度越大,结晶后晶粒越粗。( √) 3、一般情况下,金属的晶粒越细,其力学性能越差。( ×) 4、多晶体中,各晶粒的位向是完全相同的。( ×) 5、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 6、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是在恒温下进行的。( √) 7、组成元素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各金属晶体,就是同素异构体。( √) 8、同素异构转变也遵循晶核形成与晶核长大的规律。( √) 9、钢水浇铸前加入钛、硼、铝等会增加金属结晶核,从而可细化晶粒。

( ×) 10、非晶体具有各异性的特点。( ×) 11、晶体的原子是呈有序、有规则排列的物质。( √) 12、非晶体的原子是呈无序、无规则堆积的物质。( √) 1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热处理与金属) √( 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第2 页共54 页 14、金属是指单一元素构成的具有特殊的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的物质。 ( √) 15、金银铜铁锌铝等都属于金属而不是合金。( √) 16、金属材料是金属及其合金的总称。( √) 17、材料的成分和热处理决定组织,组织决定其性能,性能又决定其用途。 ( √) 18、金是属于面心立方晶格。( √) 19、银是属于面心立方晶格。( √) 20、铜是属于面心立方晶格。( √) 21、单晶体是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 22、晶粒间交接的地方称为晶界。( √)

23、晶界越多,金属材料的性能越好。( √) 24、结晶是指金属从高温液体状态冷却凝固为固体状态的过程。( √) 25、纯金属的结晶过程是在恒温下进行的。( √) 26、金属的结晶过程由晶核的产生和长大两个基本过程组成。( √) ) ( √27、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成为单晶体。 ) ( √28、晶体缺陷有点、线、面缺陷。 ) √( 29、面缺陷分为晶界和亚晶界两种。 ) √( 30、纯铁是有许多不规则的晶粒组成。 ) ( √、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图形。31 ) ( √32、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图形。 ) ×( 、晶胞不是一个立方体。33.第3 页共54 页 34、晶胞是一个立方体。( √) 35、晶胞是一个正六棱柱。( √) 36、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 37、所有金属都是晶体。( √) 38、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也是一种结晶过程,故又称为重结。(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